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报告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正文

《教育报告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

时间: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教育报告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育心得 篇1

有些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发现孩子迟迟不开口说话,其实这很有可能是父母的责任。父母需要做好榜样,正确引导孩子语言表达,才能获得一枚“爱说话”的孩子。

孩子迟迟不说话?很有可能是父母的责任

在育儿烦恼上,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太会说话”,这个“不会”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说话晚,磕磕巴巴不清楚”,另一种是“不怎么说话,教一句说一句”。

婴儿的语言发育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从最早的“哇哇”大哭,到“咿呀”发声,直到三岁左右,才能大致掌握所有主体语法,而且这个年龄孩子的语言表达一般都能比较清晰明确,和别人沟通交谈基本没有障碍。

那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当中,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比较晚,有的孩子会说却惜字如金呢?或者除了跟家人以外的人都无法交流呢?其实,孩子说话早晚,说得好不好,除了基因决定了孩子的个体差异之外,家长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是影响很大的。

1、拒绝半截子“叠字”

知名的育儿专家张思莱医师和崔玉涛医生都宣讲过,我们应该正常的和孩子对话,所谓“正常”,就是我们平时和别人是怎么表达的,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

很多家长在对婴幼儿说话的时候,都喜欢嗲声嗲气的对孩子说“叠字”,例如“吃饭饭”、“睡觉觉”、“听话话”、“回家家”。究其原因,这是宝宝刚学会单词的时候发出来的,大人觉得可爱而模仿起来,希望能拉近孩子的距离和博得孩子好感而演变的,这样做反而成了孩子错误的示范。

于是,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接受的一直是这样“半截子”的说话方式,等到孩子一两岁了开始具有社交意识的时候,发现除了父母大家都不这样说话,造成的结果就是:别人说的和我不一样,内容变得不懂,然后不太敢开口,再让孩子重新学一遍大人的语言,时间上就让孩子开口更晚了。

所以,从一开始就用正常的说话方式去和婴幼儿交流,对于孩子来说,“饭”和“饭饭”其实从语言的理解使用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差异,正确的语言示范才是正确的交流开始。

2、多描述周边事物以示范新词的表达

如果小区里谁家孩子说话说得早,一定会有很多的爷爷奶奶羡慕的夸奖“你们家的孩子真聪明”。其实我并不赞成夸奖孩子“聪明”,似乎这个词就完全把孩子学习语言过程中父母不断的教导和孩子的努力练习就全盘否定了。

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是父母持续性的在耳朵边上不停的去说,没孩子自己的模仿训练,他也不可能会自己张开说出话来。

所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和他讲话,讲不同的内容,例如走在路上,就可以抱着孩子的时候不断的和他聊天,“你看,蓝蓝的天上有两朵白云,路边有绿色的小草和红色的花,远处那辆黄色的公交车开过来了,很多叔叔阿姨在站台上等着准备上车……”诸如此类,家长从描述身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开始,正确示范语言的用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许多新词汇。

不要太在意这些话孩子此时是否能听懂,长期身体力行的坚持描述表达语言,孩子在不断接收过程中,就会逐渐听懂,日后孩子在语言表达上就一定会明显优于别人。

3、孩子的咀嚼能力也会影响说话

这一点可能很多家庭会忽略,但其实辅食的增加也会对孩子的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咀嚼食物能锻炼咬合肌,和说话要用的肌肉基本是一样的。

正常情况下,孩子六个月龄就开始添加辅食,辅食的添加也应该遵循从稀到稠,从软到硬的这样一个过程,过早的添加过硬食物也会破坏咬合肌的正常发育。

但如果一直给孩子吃过软的食物,也会导致孩子的唇部得不到锻炼,孩子就无法掌握牙齿和舌头的配合,便会影响孩子的发音,导致吐字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科学的遵循辅食的添加规律,不仅有利于孩子脾胃的健康发展,也能让孩子的发音更加标准清晰。

4、尽可能的让孩子多开口说话

现在很多家庭是一个孩子,所以有足够的人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很多情况下孩子都不需要说话,努努嘴或者用手指一下,家长马上就把孩子要的东西送到手边,从而大大减少了孩子开口说话的机会。

可是所有的技能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孩子开口越少,自然说话的能力越低。

所以父母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的给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哪怕孩子想喝水,即便你从他的动作表情知道了,你也一定要问他“你是不是想喝水?口渴了吗?告诉妈妈你要水杯喝水”。这样就会让他明白“渴”、“喝水”、“杯子”之间的联系,或者示范的说“妈妈,我想喝水”,鼓励他自己表达出来,这样才有更多练习说话的机会。

5、统一的语言氛围

尤其有老人的家庭里比较容易出现这种问题,老人习惯说方言,年轻父母又想教孩子说普通话,这就造成给孩子说话都是混着方言和普通话。如果双方老人不是同一个地方的,那就更是几种语言组合在一起。

这样的语言环境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更加迟迟不愿意开口。

所以家庭成员之间最好能有一个约定,即便彼此之间不用普通话交谈,那么至少大家在对孩子说话时也要尽量做到语言统一,让孩子在最初语言习得的环境中有一个相对单一的语言氛围。

6、不要代替孩子说话

在生活中还能经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孩子开口前父母已经抢着把孩子要说的话说完了。

例如和孩子聊天,“你今天去什么地方了?玩什么好玩的东西了?”往往孩子还没张口,身边的妈妈就抢在孩子前面说“你告诉阿姨,我们今天去公园了,玩滑梯了”。又或者经常给孩子说,“你说‘爸爸,我要画飞机’”,“告诉爷爷你想吃饼干”。明明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表达方式,却变成了“教一句说一句”,看似是在教孩子说话,实则完全就是“传话筒”,除了不需要经过脑子的重复说一遍,根本没有给孩子任何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了被替代说话,孩子又怎么会自己说话表达呢?

孩子语言发育如何,在怪孩子前,请家长先反思自己的行为吧!

我们不需要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说话早,也不需要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太会说话”。在“别人家的孩子”伶牙俐齿的背后,有着“别人家的父母”对语言启蒙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的作用,是可以直接体现在孩子的行为能力上的。

只有持续性的做好榜样正确去引导孩子语言表达,才能获得一枚“爱说话”的孩子!

教育报告的心得体会 篇2

13日上午,聆听了翟召博老师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感触非常深刻,翟老师不仅谈了孩子青春期的教育,也谈了孩子学习意识的培养,为广大家长做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心理指导。当今社会,青春期教育的确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教育得当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否则,就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1、亲近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以身示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应当在百忙之中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例如,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郊游。通过与孩子共同的活动拉近与孩子的关系,为走进孩子心灵埋下伏笔。孩子对事情的认识与成人是有一定差距的,家长应当以身示范,给孩子做出榜样,亲近邻里,处事大方大度,举止文明,讲究礼仪,孝敬父母,具有同情心,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2、尊重孩子,给孩子话语权。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比较活跃,想法比较多,不定型,具有逆反心理,家长必须想办法走进孩子,学会聆听。孩子对很多事是由自己的想法的,当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家长必须有耐心,让孩子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不要借口有其他事情要办而不容许孩子说话或者打断孩子说话(即使是错的),否则次数多了孩子就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产生无法挽救的裂痕。当孩子认为无法和父母沟通时,就会远离父母,找别人倾诉,变得无法教育。

3、正确对待学习。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学习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明确生活的改善,质量的提高是前人发明创造的结果,以后的进步还要靠我们。培养责任意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不看重学习成绩是绝不可以的,学习成绩是对前一段学习情况的检验,学习水平的反应。

但是过于看重成绩,或仅仅看成绩评价孩子是非常错误的。孩子基础有差异,只要孩子认真学习,为之努力,感到全心付出了就可以了。参与班级活动,积极交往,学会处理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非常重要,会成为将来参加工作的宝贵财富。

教育报告的心得体会 篇3

20xx年4月17日上午,倾听了马英老师关于“亲子共成长”的家庭教育讲座后,我感受颇深。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身体的发展,心理也在发展,孩子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身体和心理会出现不平衡,出现矛盾,出现冲突,父母要及时告诉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要学会了解孩子,学会和孩子沟通交流,并给予孩子指导,让孩子做一个懂事负责任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处在半成熟半幼稚期,逆反心理强,喜、怒、哀、乐变化快,父母不要忽略孩子,要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要信任孩子,不干涉、不反对,让孩子有独立的意识,正确地评价自我,约束自我。

青春期的孩子,人际交往复杂,同学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冲突、困惑,父母要及时和孩子探讨问题的`根源,要接纳、认可、理解、尊重孩子,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朋友,给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教育孩子要积极向上地追求,勤奋刻苦地学习,求知善思、文明友善、用民主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同,孩子的心理也矛盾,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多找自身的原因,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代沟,但有代沟并不可怕,用尊重、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孩子,通过双方的努力,代沟会逐渐消失。及时了解孩子的要求,无私地接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提供休息的港湾,孩子就会朝着父母的方向去发展,走进父母的世界。

对孩子所犯的一些无心的错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盲目指责,让孩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事自己去承担责任,父母要给孩子选择权,父母合理的后退、让步,孩子也会学会后退、让步。

父母对孩子要直说、实说、正面说、好好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与孩子沟通时,要多用手,少用嘴,耐心倾听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

父母要给孩子沟通的机会,让我们与孩子的交流无所不在,当然也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把家庭和学校连接在一起,在理解孩子的同时,也理解老师。让我们共同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为孩子所作的一切!

教育报告的心得体会 篇4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责任重大!有位教授说:教师是安全之魂,学生是安全之本,班级是安全之实,活动是事故之源。近日,学校组织学校师生学习《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通过这次针对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文件的学习,使我自己的安全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再次认识到学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 收获、感慨也颇多,尤其是关于校园安全隐患的有关问题,感触很深。

我觉得学校安全,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起来,即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千家万户,责任重于泰山。我们知道: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活、学习环境。思想上、意识上重视了,就能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从而确保学生健康、幸福成长,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家长们的愿望。而这份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是做好我们身边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其次,学校安全教育要常规化。我们要做到安全时时抓、事事抓,要常态化。在安全演练时,一定要严肃、认真,学生不能嘻嘻哈哈,老师更不能嘻嘻哈哈。不能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才演练,不能为了演练才演练。演练是要自发的、为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而演练的。并且安全教育要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要有防火、防震、防毒、防电、防交通事故、防暑、防溺水等。

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安全的责任人,要努力增强安全责任感:首先要认真学习一些法律法规,增强依法施教的意识,自觉杜绝体罚学生、辱骂学生等侵权行为。其次,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制度的学习,认知学校事故出现的类型,结合以前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发生的原因,掌握意外事故的防范对策和应急措施,保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且全方位地实施安全保护。第三,要明确教师的安全职责,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或者安全事故,要及时处理或及时上报。另外,了解安全事故的范围,做好预防和处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时时在课堂上进行安全教育,不能光要求学生怎么样做,更要在课堂内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做学生安全教育的行使者,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安全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

总之,学校安全无小事。事事、处处都存在安全隐患。人人树立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严加防范,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才能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坚定地告诉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时时把学校的信息化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课堂上,尽我所能进一步细化学校的软、硬件网络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我也深信: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育安全工作一定能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