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讲话稿精选集锦》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新一届的植树节又将到来。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让我们积极投身到国土绿化中去吧。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植树节讲话稿,欢迎大家阅读!
植树节讲话稿1
随着一股强冷空气的入侵,3月11日,十堰下了一场壮丽的三月雪。本是植树节前夕,这种天气似乎会使人有些惋惜。然而,突降的大雪并没有挡住热爱环境的人们上山植树的热情。
绿色森林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因此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并有了法定的植树节。但世界上最早的植树节,是美国内部拉斯加州制定的。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树木稀少,土地干旱,风沙很大。为了改善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状况,莫顿先生在1872年4月10日倡议全民植树100万棵。其后,每年的这一天此州全民动员义务植树。就这样十几年间,此州1000公里的荒山野岭变成了森林,1885年,内部拉斯加州议会为表彰莫顿先生的功劳。以它的生日4月22日作为当地的植树节,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植树节。
我国也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191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国务院正式决定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节,为了绿色和环境所设定的节日。如今,仍然有很多爱护环境的人们保持着植树节植树的习惯。但是,也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植树节这个重要的节日到底在哪一天。这是不是对环境的一种不尊重?是的。先不说植树罢,为什么还有那么那么多的人们随意伐树,破坏水源,浪费石油,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环境不是重要的,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设定了植树节?希望所有破坏过环境的人用心的去想一想。人类的家园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切生物的!难道人们都是冷淡的吗?难道一定要剥夺动植物们生存的权利吗?答案是否定的。保护环境靠大家,如果人们多付出写,相信大自然也会给予我们热情的报答。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事例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每人用一双一次性筷子。那么,中国13亿人口,要浪费多少木材?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每人用一只塑料袋。那么,中国13亿人口,要有多少白色污染?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每人寄一张贺卡。那么,中国13亿人口,要耗费多大的资源?
拥有了好的环境,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植树节讲话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个节日里,我想呼吁大家植树造林!
现在,人们为了图一时的方便,大量砍伐树木,制作各种一次性物品,每年都有大片的森林消失,具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一亩松柏林两昼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而且乱砍乱伐树木,鸟儿们就没有了自己的家,村庄在面临重大灾害时没有了树木这堵坚固的墙,每年都会有人在自然灾害之中受到财产及生命的伤害!
在3月12日——植树节,我呼吁大家都种下一株小树苗,少砍一颗树吧!尽量不用一次性用具,这样日积月累,森林才会重回家园!如果有了小树苗,那么村庄的天将是湛蓝的,晚上还能躺在绿草如茵的原野上数星星,每天在工作还能听到小鸟的欢叫,蝴蝶在花园里采蜜,这是多么美好啊。有了树木,人们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不怕自然灾害!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里,是多么的快乐啊!
保护树木,植树造林不单单是一夕一朝的事,需要人们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绿色生活。我们的学校举行了“拼车出行,共创绿色家园”的活动,这样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使马路边的树木不再受到污染!树木还是天然吸尘器,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使大家的健康不再受到威胁!
保护树木,植树造林是一件多么美好,伟大的事啊!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
谢谢大家!
植树节讲话稿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3月12日,我们迎来了一个孕育绿色生命的节日——植树节。面对今年的植树节,你是否想过在这个节日里做些什么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更是播种的季节,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校园内,我们不仅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片绿,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双手亲手来浇灌更多的绿。
下面我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1、人人参加护绿活动。在校园内、在公园里,在大街上、在你们居住的小区里,要爱护树木,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更不能在树木上乱刻乱画,折枝折花。
2、人人参与浇树活动。全体同学要在学校团委的倡导下,积极参加浇树活动,积极参加护绿活动。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使之与绿树、花草相得益彰,努力营造美好舒适的学习环境。
3、班班建立自己的“绿化林”。今天的植树节,在学校的统一指挥下将会以专业部为单位,划块浇灌绿化林木。浇树活动完成后,希望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去给小树浇浇水,拔拔草,让他们和你一起健康成长。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希望我们爱绿护绿,保护环境,做一位忠诚的绿色卫士。希望大家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
植树节讲话稿4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三月,细雨如丝,小树抽出了新的枝芽儿,花儿绽开了五彩的笑脸,小草儿也悄悄地探出了脑袋,同学们,你们是否闻到了春的气息?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温暖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更是播种的季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孕育绿色生命的节日--3月12日:全民植树节。
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规定了植树节,各个国家由于气候的不同,植树的节日各不相同,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很多同学都知道,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地方,但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乱扔垃圾,乱排废气,地球上的植被正在逐渐地减少,导致土地沙漠化,全球气温上升,地球母亲千疮百孔。植树造林,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为此,我向全体队员发出倡议,开展"我和小树交朋友"活动。要求大家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上都能力所及地保护周围的环境,随手拾起地上的垃圾,劝阻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人,保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摘树叶,不踩踏草地,有条件的同学在家里种一棵小树或栽一盆花,让"绿在身边,花在眼前",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做绿色的小天使。
最后,让我们牢记这一句话,班级、学校是我们的家,一切靠大家,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共创一个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植树节讲话稿5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我们的热情。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在这播种绿色的时节,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永远的继承。
近代中国最早提出来要植树造林爱护环境的是孙中山老先生,他非常重视中国林业的建设,并呼吁大家一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后来为了缅怀孙中山伟大成就和先进的思想,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以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去世的日子为中国的植树节,以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意识到植树造林重要性的的不仅只有孙中山先生,还有许许多多人意识到了,并进行了实践。家住__市__县的石光银在长城脚下拥有一家”治沙公司”多年来他自发的承包荒沙植树造林,目前已成林近20万亩,林木价值超过3000万。然而这位“千万富翁”,近日在建起了牛棚后,却穷得买不起牛。原因在于,当年“允许个人承包荒沙,所造林木谁造谁有”的政策尚未兑现,所造林区就被划入防护林体系,由经济林变为生态林。多年来石光银因为植树治沙已负债800余万元。即使因为植树造林治理沙化使他负债累累,他却从未停止过”植树造林”,为了祖国的环境保护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
听了这则真实的故事,同学们肯定会对石光银这个”造林英雄”心生敬佩,为了祖国未来的蓝天白云,我们也都想出自己的一份力,那么面对当今最令我们关注的空气污染问题,我们思考过自己也该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
现在我国的空气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城市都出现了持续多天的雾霾天气,出门前我们总不忘查查今天的空气质量如何,呼吸健康的新鲜空气仿佛成为了一种奢望。3月 12日,又是一年“植树节”。时逢两会,雾霾成为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这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忧思。武汉自去年以来,就多次出现了雾霾天气,pm2.5超标天数为177天,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60天,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口罩军团”。而想要告别雾霾天,摘下口罩自由地深深呼吸,想要看见蔚蓝的天空,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污染的控制,更需要我们加强对生态的恢复。“植树造林”就是恢复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开始。
值此植树节到来之际,做为学业繁重的中学生,时间可能不允许我们亲自栽种多少棵树、浇灌多少颗苗,但是我们也非无事可做。俗话说:“栽树容易、成活则难”,我们虽不能栽树,但是我们若能爱树、护苗、惜绿,岂不是做了跟栽树同样有意义的事吗?
所以,我提倡大家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珍爱周围的一山一水,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不随意踩踏花坛、不随便践踏绿地、不顺手攀枝折绿、不随意浪费纸张、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等,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或许这些微不足道到的事情看起来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将绿色行动落实到生活中去,我们的校园、家园就会越来越美丽。作为将来新时代的接班人,定能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多出份力。总有一天,呼吸新鲜空气不会成为“奢望”,蓝天百云也不再会是“梦想”
植树节讲话稿精选集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