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个人报告 > 调研报告 >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7篇正文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7篇》

时间: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7篇)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

根据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安排,按照人大张海琴主任摸清情况、查摆问题、提出建议、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3月28日至30日,在黄霄飞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的形式,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黑里河、甸子、一肯中、大双庙、热水、存金沟、八里罕、三座店8个镇乡街,40余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等参加的交流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宣传发动不到位,教育引导不普及

一是县直各部门认识有待提高,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不明确。按照县委实施方案要求,各部门虽然也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但由于没有系统规划,与镇乡街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二是各镇乡街的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氛围不浓,宣传过于简单,仅仅只是打一个横幅,写几条标语,有的镇乡街根本没有任何宣传手段,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大氛围。个别镇乡街不重视教育引导,只是一味强调群众素质的问题,缺少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方法。三是群众认识有待提高,有些群众不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政策,错误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存在“镇乡干部着急上火、村干部束手无策、老百姓冷眼旁观”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于镇乡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二)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工作整体推进迟缓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的主体作用严重“错位”;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导致政府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者。二是镇乡街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比较单一。各镇乡街不同程度存在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位不高、重视不够,系统研究不够、协调推进不够、整体突破不够。有的镇乡街存在阶段任务意识,不亲自上手,不持续用力,持久战精神不足,存在等待观望现象。三是一些村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或者是缺乏办实事的能力。甸子镇马架子村、存金沟乡草沟门村、小城子镇宁南村、大城子镇鸡冠山等村环境整治行动快、成效明显,与镇乡街以及村干部领导能力强、能够有效化解矛盾、有号召力密不可分。

(三)整体建设没规划,工作机制不到位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没有整体规划,存在着一种形式大于需求现象,不能确保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建设模式雷同,风格凌乱,主题不突出。二是没有充分考虑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性,建设内涵不深入。没有认真思考自然环境、文化积淀、产业元素等因素,不能体现各村不同特色。三是存在重表象轻实质现象,设计标准低,缺乏形象提升。比如立面改造,就像“涂脂抹粉”,美观不足,土气有余。四是存在覆盖程度不均及发展不平衡现象。受整合资金有限、任务紧、开工晚、环境等综合因素制约以及群众自身发展不足的影响,公路沿线发展建设成效明显,一些边远村庄项目难以覆盖或发展进度缓慢,有边缘化现象。五是部分镇乡村重突击整治、轻长期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

(四)乡村建设亟待规范,环境整治刻不容缓

一是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塑料袋、农膜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污水直排,垃圾乱倒,柴草乱堆,胶袋乱飞,乱搭乱建,路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垃圾随处可见,小溪小河成为垃圾处理场。二是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随处堆积, “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治理赶不上污染速度”的现象相当普遍。三是统筹规划不够,建设秩序较乱。建设滞后,监管不够,多数村庄没有具体的规划方案,各类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致使大批农村建房挤占道路、河道等公共设施和资源。四是产业发展与环境整治矛盾凸显,产业发展产生大量垃圾,清理难度大。如大城子镇的设施农业产生的秧子垃圾、八里罕镇的养牛业产生的粪便等。五是村庄内道路拥挤、布局零乱,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现象较为普遍。“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垒建的花墙内部称为老百姓的自然牛圈、驴圈、秸秆堆积场、废品收集处。通过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直接、最紧迫、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五)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乡风文明培育

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全面铺开,农村居住条件、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村民的素质培养、文化建设滞后,文明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垃圾随处乱丢、污水随意排放、生活陋习随处可见。二是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赌博搓麻盛行(每村的超市门前都摆放着麻将桌)、婚嫁彩礼漫天要价、红白事大操大办、家庭矛盾、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价值取向发生错位,邻里纠纷反目、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农民自私自利,在涉及自家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通过与群众交谈,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政府及干部缺乏必要的信任,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和等靠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各镇乡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规划、措施和手段。

(六)资金整合难度大,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基础建设、环境整治,还是长效管护等,都需持续投入配套资金。“资金从何而来?”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要素瓶颈,表现在:一是县直各部门项目资金不能有效整合,镇乡财力有限,村子一般又没有集体收入,筹资渠道单一,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较少。甸子镇采取的“镇补村集户筹”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组织、村组实施、村民主体”三者互动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二是除个别村有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村都因地理位置、自然、人才条件原因,找不到发展路子,产业单一趋同,没特色没规模没竞争力。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制约了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影响了农村种养殖业规模发展(八里罕养牛业规模化发展)。四是人才紧缺,镇乡街缺少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专职干部,镇乡街干部流失较严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还比较缺乏。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一是各镇乡街要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打持久战。完善组织架构,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合力攻坚。在政策制定、工作推动、人员配备、财政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程。二是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配合,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促进重点项目早日启动、快速推进,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要组织驻村干部入户开展大宣讲、大走访、大动员活动,广泛动员和引导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群众从多角度、多渠道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倾听并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干部引导为主转向农民群众参与为主,形成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工作局面。铁东街道每周五下午开展为期1小时环境卫生 “全民动手日”活动,组织社区职工、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网格员、居民、志愿者,集中整治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乱张贴、乱堆放等问题,提高了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参与积极性与认同感。四是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因人而异抓教育,因地制宜做宣传,因势利导求深化,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意识到自身才是最终受益者。五是各镇乡街要成立自己的督察督办组织,调剂充实工作力量,抓好综合协调和具体推进工作。对于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村委要加大跟踪督办问责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编制乡村规划

建设美丽乡村,关乎全县人民福祉。各镇乡街要充分领会县委县政府巩固扩大“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深入推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自治区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精神实质。立足当地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实际,科学制定具有持续性、针对性规划建设方案。一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深刻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内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着眼长远,以人为本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村民真实需求。着眼于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整合资源力量,确定建设模式,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现实问题。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创造性地为一些自然村搞好规划设计,力求做到一村一方案。三是组织相关规划人员,通过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尊重历史传承,尊重发展基础,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四是突出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特色要素,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避免无序化发展。统筹考虑绿地覆盖、水系治理、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功能配套等多种因素,坚持让乡村回归乡村,努力实现规划的全覆盖。五是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排定重点项目和建设时序,实施项目化推进,在打造乡村形态美、生态美同时,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更加美好。

(三)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多元资金保障

1、在走访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农民自己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身影,都是村委会出资招聘的临时整治队伍或者村干部自己动手,有的村民甚至因个人利益得到损害而与村干部谈条件或吵架。发生以上现象,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主体地位淡化,政府没有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力交给农民,没有让农民意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自己的事情,导致出现群众不愿出力-政府和村级组织包办-群众更不愿出力的恶性循环。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动力是让农民群众唱主角,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切实依法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依靠广大农民自身力量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共创美好幸福新家园。一是各镇乡街、村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二要加强典型示范,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进村组和先进人物,组织农民代表实地考察、参观学习,让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形成学习先进、带头参与的良好氛围。三要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建设法治乡村,注重德治教化,深化村民自治,使美丽乡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2、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离不开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要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以奖代补、部门项目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注重财政引领,设置专项资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整合、以奖代补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部门活力,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四要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最终用于本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五要深入进村入户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多种形式,发动村民出资献力、投工投劳,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强化产业深度支撑,增强生态建设动力

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美丽乡村建设只有与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才能提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突破用地瓶颈,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将美丽“姿本”变为“资本”,兴起美丽产业。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挖掘和释放各镇乡街资源优势,利用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真正做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四是培育经营主体,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积极探索农民培育新机制新模式,着力培养适应农村产业升级需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融合,推进秸秆粉化、粪便沼气化等节能低碳的农村能源建设,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既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又促进农民增收。

(五)建章立制建管并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需要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让乡村之美“永不凋谢”。一要加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督促检查等制度,建管并重,持续跟进。强化督促检查考核,形成完善的巡查考核工作机制,提高村庄日常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一肯中乡的定期督查制度以及实施的划片网格管理,使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时时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要建立相对稳定专业的管护队伍,加强培训,明确标准和要求,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感、素质、能力水平,做到运行有序、管理到位,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三要优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清运、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办法,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规划,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垃圾填埋场。对已建成垃圾填埋场的村,进行规范指导、完善处理设施,从而达到卫生环保要求。一肯中乡为各村配备卫生垃圾箱240个、建垃圾池50个、垃圾房28个,各村全部配有垃圾填埋点,为全乡环境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要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签订“门前三包、院内达标”责任书,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约束机制,增强村民的契约自治意识、法治意识,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农村环境执法大队,加大对乱堆乱放垃圾,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曝光与惩戒力度。如五化镇安装了摄像头,成立了环境执法大队,配备执法车,处理了多起垃圾违规事件。五要加大组织引导力度,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妇女联合会、村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真正使群众成为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健全村民自建自管等行之有效的美丽乡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长效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鲜”注入不竭动力。六要注重改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转变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引领他们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约束和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为村风民俗优化的精神工程,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现代文明。

(六)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民风乡风家风建设为抓手,以卓越成就扮靓宁城。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注重深入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保持鲜明的生态乡村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二要培育弘扬新时期乡贤文化,荟萃“先贤”传人、深入发掘德高望重或年轻有为的“今贤”,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大力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三要积极顺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加大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统筹文化惠民工程,创建乡村文化大舞台,积极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因素,广泛开展多姿多彩、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村文化,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四要大力宣传思想道德建设规范,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实践养成。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和家睦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等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五要逐步引入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倡导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营造美丽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六要合理调解农村多种利益关系,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有序引导农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等潜在不稳定困素。有效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七要研究制定可具操作性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方案,建立硬性考核指标,实行责任倒逼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目标考核体系。尽快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定期组织督促检查,及时通报,纠正偏差,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绿色通道。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通过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政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倾听民生,体现民意,把建设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交给农民,切不可以大包大揽取代群众的主体地位。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梯度建设培育的较长过程,各镇乡街、村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访民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20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点**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亩。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菜园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500亩;成立了全县首家早姜专业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带动80户农户发展早姜300亩;发展葛根药材基地110多亩。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全年劳务输出3400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逐步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岭上湾革命纪念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核心的旅游业,并以此带动相关景点的开发和建设。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不断完善。抓好生产救灾和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积极引导、帮助贫困户发展项目,落实贫困户120多户,扶持资金20多万元。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农村弱势群体帮扶和关爱农村老党员活动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彩票”等赌博行为,做到促一方经济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洲岭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洲岭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虽然乡里积极推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还较为普遍存在。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洲岭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难以保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洲岭乡的实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在各项政策上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有总体的规划,对洲岭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严格规划管理,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实现新村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要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党的xx届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解掌握我乡当前农村现状,摸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据县党办的要求,接到通知后,我乡立即组成调研组,于8月8日深入到x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x乡x村是“五个100”规划扶贫村,在XX年度又再次被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使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XX年,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小组,具体由农办牵头,组织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二十多个部门,聚集了大量的人力对x村进行了实地踏查,结合x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五通”即:通路、通水、通风、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

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

通过四至五年的努力,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4538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公路建设、移民搬迁、村寨道路硬化、通话通电等。其中:规划每年利用冬闲地种植脱毒马铃薯300亩,封山育林1620亩,花红种植800亩,板栗140亩,花椒120亩,石漠化治理275亩,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水利建设等项目,规划总投资1924万元。其中:用于生态建设投入142.1万元,产业发展投资456万元,基础设施及能源建设投入641.8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投入192.6万元,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投入58.9万元。

x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定稿后,经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今年x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状大畜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力工经济,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1)种植项目的建设情况

①、XX年度,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x村调进脱毒马铃薯13.4吨,种植面积95亩,目前正待测产验收。

②、石漠化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实施地点从夹岩至大寨,面积397亩。

(2)村容村貌的治理情况

①、x村共有自然村寨10个,现有3个自然村寨(木房、玉丰、大寨)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硬化面积8500余平方米,总长9000余米,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②、沼气池建设全面普及,x村从XX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项目,历时3年,现已建设沼气池432口,普及率达到89.6左右,部分农户因投资不足,场地不够等因素制约未得以建设,今后将着力帮扶,予以改善。

③、活动场所的改造即将启动。x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选点玉丰,接近村活动室,土地丈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工程正待建设之中;玉丰一组球场建设项目也即将启动,水泥拨调基本到位,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④、XX年度完成改厕400口,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3)移民搬迁工作,x村石峰一二组搬迁项目全部启动,土地调整即选点工作全面开展,共涉及72户,263人,选点具体落实在x村下木房河道旁,交通便利。

(4)通路工程及农电改造,规划一组中涉及到木房至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网络已通过县交通局立项批复,目前毛路建设已能通车,待项目到位后即组织实施。

(5)农村茅草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x村XX年开始实施农村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12户,今年又再次安排落实12户,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6)通水工程建设情况。x村是一个典型的缺水村,群众人畜

饮水极为困难,水源缺乏,实施小水窖工程将作为x村改水的重要项目之一,现已建成“母亲水窖”250口,利用水利项目建成小水窖50口。

(7)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在规划项目中,涉及到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启动,现已建成下木房河道一处,煤洞坡水毁工程一处,总投资达38万余元,全长2450

余米,恢复农田430亩。

(8)通电通话工程

农网改造工程在全村全面启动,进村电网已架设完毕,主线正在立杆,计划8月底全面建成使用;电视网络工程已建成远教室1个,安装电视接收器3个。

(二)、资金投入情况

1、国家、省、市、县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

(1)国家投入的有沼气池建设项目、茅草房改造项目,茅草房改造共实施了12户,共投入资金7.2万元,国家投入资金3.6万元。沼气池建设800口,共投入资金120万元。

(2)省投入的有石漠化治理、通村公路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石漠化治理从夹岩至大寨,治理面积397亩,投入资金11.91万元,通过村公路12公路,投入资金60万元,移民搬迁76户,投入资金216万元。

(3)市投入的有茅草房改造、卫生改厕项目,茅草房改造12户,投入资金3.6万元,卫生改厕400个,投入资金12万元。

(4)县投入的有村寨道路硬化、村活动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马铃薯种植等项目,道路硬化780平方米,投入资金2万元,村活动室建设投入资金8万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投入3万元,农电网改造投入120万元,饮水工程小水窖建设50口,投入资金5万元,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水毁工程一处,投入资金38万元,广播电视接收站安装3个,投入资金3万元,马铃薯种植95亩,投入资金6700元。

2、农民自主筹资投劳情况

农民自主筹资投劳主要体现在公路、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等项目方面,公路建设投劳5万个工时,人畜饮水投劳6500个工时,沼气池建设筹资80万元。

3、社会力量投入

无社会力量投入。

4、支农补贴落实情况

支农补贴资金主要是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共补助学生12名,补助金额为3600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共18万元。

5、金融支农情况

发放小额贷款共27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种养殖业。

(三)生产发展情况

1、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努力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以推广“双杂”良种为主的农业适用技术得到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农业增产增收的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实施沼气池生物能源利用工程、文明村寨路面硬化、对缺乏生存条件的石旮旯组实施移民搬迁等项目,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建设美丽乡村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基于*镇*村比较好的交通区位、生态基础、环境基础、产业特色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把*村作为全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进行重点打造。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居住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提升景区形象,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一、 *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西南部10公里处,淮河南岸,紧临312国道,西距县城4公里,东接*镇**村,西连**乡**村;南与**省**市接壤;北与**村隔淮河相望。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85亩,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村共427户,总人口1607人。农民纯收入630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43名。*村是省级优秀基层党支部,并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19年被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9年被定为省级生态文明村,新农村建设获得了省政府表彰,2019年被市文明委评为全市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

二、 美丽乡村建设优势

一是区域性政策优势明显。*村所在的*县属于**省“三山一滩”扶贫攻坚区域,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这让*村容易享受到相应政策的扶持,有利于*村建设生态村,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二是生态优势突出。*村总面积4.5万亩,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该村是河南省级生态村,气候宜人,景观优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淮河源主干河道自东至西贯穿全村,一年四季河水不断,水草丰富,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湿地。境内有笔架山旅游风景区、祖师顶道观名胜旅游地。独特地理条件下的生态、气候、植被等,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山水相生、植被相连的生态系统,山绿天蓝水清,自然生态优势突出。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特色产业有茶叶、花卉苗木、板栗、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目前已形成了万亩木瓜基地、千亩茶叶种植基地、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猕猴桃繁育基地等四大生态基地。此外,*村利用其卧山滨水近城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游、景点游,带动旅游及饮食业的发展,拥有“农家乐”4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

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村隔淮河与G312相邻,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五是领导重视优势突出。*村是*县的3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之一,2019年被评为全市“十大特色村庄”,项目建设受到了南阳市及*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就该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专门成立了*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示范工作。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坚强有力,干群关系融洽,在申报项目上,利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征求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并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力量和主力军。

三、规划发展

*村美丽乡村建设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及需求,贯穿传统村落的保护,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突出旅游带动的发展思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村庄。根据*村生态山水资源,将整个村域划分为生态休闲旅游区、新村新貌提升区、户外健身野营区、花卉苗木种植区。通过四区发展,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四、支柱产业

一是以苗木花卉种植业为主,培育特色产业。二是以道教文化和山水文化为依托,开发山水宗教旅游,在*村内规划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兴建“农家乐”家庭食堂100个,重点宣传推介烤全羊、炖鱼、老鸭汤、山野菜等特色菜和特色商品,以及糙米(未精加工的米)饭、锅贴馍、凉面、萝卜丝闷饭等主食。

五、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建设、桥涵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给排水、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公厕建设工程等10个项目。

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房屋整治改造、塘堰整治等2个项目。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村文化广场项目、旅游服务广场项目、村民广场等3项工程。

目前,*大桥已建成通车。8公里环村路已全部完成沙石方铺垫,其中2公里铺完柏油,2公里完成水泥硬化。道路绿化面积2019平方米,打造两处可视绿化景观20亩。以徽派建筑为主,完成10户农村房屋改造。完成5口塘堰清淤整修加固。新建公厕5所,完成改厕200户。新建文化广场1处。

六、资金来源

*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概算1346万元,资金来源包括:省级补助资金62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8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77万元,整合资金460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专门成立了*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要求县直各部门积极主动去完成各项工作,配好建设。*镇成立了*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在县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领导下,以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为重心,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做好工程协调、衔接工作,监督督促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工。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一要建立健全县相关部门及乡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和政策的集聚效应,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的要求,加强沟通交流,精心组织施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要加强监管,对内严格要求,对外宣传到位。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主动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服务质量。

三是加快资金筹措。一是争取上级奖补资金,集中建设,建出精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市、县要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配套资金;三是整合各专项资金,加强部门衔接与协作,集中使用资金;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平台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及个人捐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对于整合专项资金,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单独账户,单独核算,确保整合专项资金的利用。

四是严格招标采购。工程项目全部按照招投标法的要求,实行招标采购。首先进行项目的组织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认真设计,对于必须招标进行设计的项目,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有水平的专家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工作。其次对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招标要求,全部采用公开招标的要求实施,严格按照发布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组织评标、中标的程序进行。

五是加强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项目建设,发改委、农业局、财政局、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实行全程质量监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执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主要负责人、参建单位的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六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审批手续,严禁挪用和挤占。项目实施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做好项目资金的领拨、支出原始凭证归集、审核、报帐等工作。

八、存在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了省、市、县财政资金支持,其余部分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二是村庄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规划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

三是认识不深。部分干部群众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强调村庄美化、硬化、亮化、等硬件的多,强调乡风文明的少。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拖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九、建议: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村美丽乡村规划结合村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结合县政府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县直部门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部门要积极参与*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该村提供物质和财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3、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按照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4、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5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我区当前农村现状,摸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据区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指示,办公室组成调研组,于4月18日深入各办事处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辖19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8.13万亩,农业人口6.67万人,农村党员2632名。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办事处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村级开发力度,全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近年来,新增个体私营业户1300家,新增各类运输车辆1880辆,新组建各类专业工程承包队伍770个,安置就业0.5万人,外出从业人员1.8万人,全区从事二、三产业总人口达2.3万人,年平均收入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xx年2441元;20xx年2615元;20xx年2920元;20xx年3520元;20xx年4080元;20xx年4950元,年均增幅20.5%。

(二)村级招商热火朝天,商贸开发成效显著。各办事处抢抓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引导各村进行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办事处已派出两批招商队伍,南下宁波、温州等地,北上天津、廊坊等地,现已签订合作意向书8个。同时,/等村商贸开发成效显著。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商贸城,一、二期工程,已于在20xx年底竣工,三期工程20xx年底竣工。依靠商贸开发,**村农民人均收入五年内翻两番,由20xx年的20xx元增至20xx年的7000元;村集体经济由20xx年的“空壳村”,发展到20xx年的百万村。投资38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村商贸楼,解决了30余户群众的就业问题,村集体创收400多万元。

(三)产业调整初见成效,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各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成效明显。**村依靠发展冬暖式有机无公害蔬菜大棚,人均收入由20xx年的1280元猛增至20xx年5500元。**村同市隆达公司合作建起30个鸡鸭养殖大棚,每个棚年收入不低于2万元;20xx年又种植了270亩地的速生杨,全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四)村庄规划迅速推进,旧村改造成功破题。截止目前,全区第一期45个村的规划编制,现已完成23个村。同时,**村旧村改造成功破题,通过招商以土地入股,腾空村庄占地300多亩搞合作开发,以成本价为80户群众建设安居楼,年内计划完成主体工程;同时,村集体计划为全村30多户老弱病残户建设安居房,将其余70多户统一进行规划。*村投资5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改造排水管道。**居委会拆除房屋 30余间,规划建设了“四纵三横”的村庄道路框架,并规划建设了占地30亩的铁编工业园区。

(六)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全区188个村普遍实行了村级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了“民主议政日”活动,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基层稳定,推动了了村级繁荣,议出了和谐环境,促进了村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村勤劳致富,互助友爱,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三、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队、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个别单位

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一是个别单位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二是一些地方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有的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村级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南北差异较大。

(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部分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群体性事件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文为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外部链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村喇叭、明白纸、标语横幅、宣传车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要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大对各办事处的工作指导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居)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先进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先进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xx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nbs

p;(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势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六)要规划建设新村镇。要搞好城市主干路两侧、高速路两侧和项目规划区周围村、重点村、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编制,有计划地推进村庄合并工作,发展强村、中心村,推进村居楼房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乡村道路的改造和管护,逐步完善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实施户户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工程。

(七)要建立农民新保障。做好学校危房改造和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工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八)要培养造就新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和劳务中介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力争年均转移劳动力2万人以上。

(九)要弘扬农村新风尚。要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一是以文明村街建设和社会文化先进办事处争创活动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届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去我镇实地调研了一番。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

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xx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

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 。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乡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然而,不论遇到何种困难,我镇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定会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那就是:

1、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2、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5、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我坚信,在我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镇一定会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2023年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是持续数十年、惠及数亿农民、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整体水平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近年来,我乡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切实推动龙观新农村建设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们对目前新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新村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法

1、领导重视,落实到位,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应该说,我乡地处偏僻,开展新村建设总体存在经济薄弱,群众实力不足等种种困难,但是由于乡党委政府对新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思想认识统一,决策坚决果断,新村建设才得以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按照领导、责任、指导、政策“四到位”的要求,各村成立了自己的新村办,直接负责开展新村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区里相关政策,乡里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由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通过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切实保证了新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推动新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开展新村建设过程中,做到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全面推进,在一定层面上改变了以往农村人畜混居、杂乱无章的面貌。各个村在规划上突出根据自身特色,力求层次和造型的多样性,发展别墅与多层住房,新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全乡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山下村率先完成新村建设,百姓分到新房;李岙新村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已建至二层,大路新村建设也即将启动。龙峰、雪岙、龙谷等村正在根据本村实际,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新村建设规划,准备新村改造。

3、立足实际,典型示范,是推动新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在新村建设中根据实际,量力而行,不在速度、规模、标准、方式上搞“一个模式”,而是结合各村的资源情况、农民的经济实力,扎实、有序地开展新村建设。同时还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典型引路、分类指导,保证新村建设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如山下村以全拆全建的模式,建成了欧式风格的住宅,整个新村风格统一,设施完善,树立了新村建设的典型。

二、新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资金缺乏是旧村改造的制约因素。新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捉襟见肘。以大路村为例,群众对新村改造愿望强烈,今年作为整村拆建启动村,前期土地征用和苗木赔偿已支付300多万元,初步估计前期资金缺口200多万元。其他的几个即将启动的村,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类似的问题。

2、土地指标不足是旧村改造的瓶颈因素。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偏重于城市建设,对新农村建设预留的用地空间明显不足,较多的行政村几乎无建设留用地和代置换地。很多村群众有强烈的旧村改造意愿,但打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一对照,就知道新房子没办法着地,由于宅基地有限,根本找不到集中安置的建设留用地或代置换地。以实施整村拆建的李岙村为例,村庄原宅基地74.2亩,且无土地指标覆盖,需原地安置基础户232户、无房户54户、大龄青年52户,合计338户。规划设计低层联排216套,多层90套,缺口较大。而大龄青年解困房尚需乡统一部分安排,占用土地指标。

3、群众思想认识不强是影响旧村改造的现实问题。旧村改造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但由于该项工作涉及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受传统生活模式、生活习惯的影响,加上现实生活条件的制约,部分村民怕负债建设。另外,个别群众的诉求与整体利益的矛盾问题。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许许多多的被征地农民、由于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出现一夜暴富的现象;也有的由于涉及重点工程、重要项目,由于要赶进度,导致有出现向被征地农民妥协事情,从而给人以“当钉子户有便宜赚”的错觉。我们当前在开展的新村建设过程中,致使个别群众漫天要价,影响推进速度、影响整体面貌。

三、加快农村新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与对策建议

旧村改造是我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继续按照“梯次推进、全面提升”的要求, 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程,不断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步伐。

1、立足各村实际,合理选择改造模式。因村施策,分类推进,避免“一刀切”,千篇一律。对于规划不规范、村庄布局混乱,居住偏远、人口稀少的高山村,实行整村搬迁、集中建设的方式进行改造,开辟新的居民点;对于村庄布局基本合理、宅院建设比较整齐的,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庭院改造,因户制宜,改造宅院、更换街门、翻新院墙,逐年逐户改造,达到旧村改造标准;对于村庄布局合理、宅院建设整齐,但基础设施不配套的要进行设施改建,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村庄建设整体水平。

2、拓宽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一方面,要用足政策,整合资金,形成推进旧村改造的合力。在实施过程中,要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按照相关法规进行规划、实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以村民建房投资为主体,村集体投入基础设施为配套,财政投入为扶持的旧村改造投资机制。目前,对于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及资金扶持较多,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整合利用这些政策和资金用于旧村改造,对旧村改造的推动作用会更加显著。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村级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开展脱贫帮扶工作,不仅向农业内部挖潜,还要向非农产业拓展。集中山林土地,搞规模农业,逐步把坡地和山林改成经济林,壮大村集体经济。继续抓好千亩桂花园和农业精品园建设,大力引进效益农业投资。农技部门及时输送科技种植技术,提高品质和产率,同时创造条件帮助解决销售渠道,切实帮助农民增收。

3、整合土地,给予政策支持。根据我们的国情以及土地法律法规精神,用地紧张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旧村改造用地问题,要从改革入手,制定相应政策,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开源与挖潜并重,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力度。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一是出台优惠政策,缩并用地规模,达到节约、保护耕地目的;二是推行多层公寓,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三是完善奖惩措施,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应制定政策予以奖励或补助。

4、强化管理,巩固改造成效。乡村两级要加强对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设施配套等工作的监督管理,不得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工程实施要坚持一管到底,严禁违章、违禁建筑和“闯红线”施工,坚决避免旧村改造过程中形成新的“肠梗阻”。同时,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全面推行农户门前环境卫生责任制和街头巷尾卫生保洁员制度等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提高改造成效,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