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调研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十篇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1
根据周口市政协工作安排,10月10日市人大副主任、民盟周口市委主委王建庄带领部分政常委、委员及市直相关部门,对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工作,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改善民生的新抓手,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政策,改善创业服务,以培训促创业,以小贷推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努力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川汇区创业服务中心、郸城县创业服务中心、沈丘县创业服务中心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1个(周口UFO众创空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我市有30多家企业分别与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建成投入使用及正在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
服务设施项目6个,规划了周口海燕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型基础技能实训设施等12个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筛选上报6个公共实训基地项目(1个市级、5个县级),开展创业培训人数达5.5万人次人,发放创业贷款45054万元,大众创业出现了遍地开花的良好势头。
二、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强化了工作措施。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创业创新。通过网站、报纸、公示栏、发放政策宣传手册等方式,积极宣传免费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创业政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推进创业孵化园区建设,搭建创业平台。制定《周口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平台)认定和管理办法》,每年认定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新型孵化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灵活便捷的创业服务平台,形成创业创新孵化体系。重点推广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周口亿星电商创业园等建设规范、成功率高的孵化园区的先进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是强化资金扶持,破解大众创业瓶颈。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复员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提供创业贷款扶持,截止到9月底共为创业者发放创业贷款45054万元以上。
五是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创业水平。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创业者,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截止到9月底,已开展创业培训186期5580人。
六是完善"周口全民创业网"项目库,提高创业成功率。对周口全民创业网站进行翻新设计,组织开展创业项目收集整理、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工作,努力创建项目多元化、可行性强、适应各类创业者需求的创业项目库,至目前,已征集和发布创业项目100余条。
三、存在问题
(一)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
1.技术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县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担负知识和技术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
2.科技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全市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尤其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3.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全社会对"互联网+"认识不够,认知不足,借助"互联网+"谋发展的意愿不强,接受新业态的意识尚需树立,"互联网+"宣传力度尚需加强。
(二)创新创业的基础不够扎实
1.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薄弱。科研实力不强,科技资源不足,创新公共服务能力滞后。
2.创新创业的投入不足。创业融资难,特别是对初次创业和起步不久的中小企业来说,因为达不到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如提供抵押、担保,要求健全的财务制度或者销售合同等,所以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3.创新创业的.服务不够有力。审批繁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经过近几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审批流程得到了简化,但从调查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四、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创造条件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各级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乡村两级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无专职工作人员,无经费保障,无固定办公场所,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不能更好地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大众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设施、经费保障、工作职能、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并限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基层大众创业服务平台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加大孵化基地投入,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邀请省、市级甚至国家级专家学者参与孵化基地培训工作,面向孵化基地各企业负责人和科技骨干开展科技培训,举办科技创新方法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
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培育科技项目,引导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等科技项目,以吸纳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扶持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为目标,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规划,不断创新孵化模式,激发科技创新创业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拓宽创业扶持资金投入渠道。将各类创业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大众创业的力度。继续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加大对各类创业者的支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金额,简化反担保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强化担保基金的独立担保功能,适当延长担保基金的担保责任期限,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重点支持吸纳带动就业较多的初创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更多支持创业者创办实体。要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社会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各类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破解创业者融资瓶颈。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2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切实了解我县企业科技创新情况,5月17日,县政协科技科协界委员赴**镇,就我县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为主线,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高点定位、目标一流、强势推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县、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县等荣誉。连续6年荣获南通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连续6年荣获南通市科技系统综合考核第一名。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通过科技招商选项目、产学研合作引项目、自主创新上项目,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全县在原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的基础上,已发展形成四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软件和服务外包),七大优势产业(高效节能建材机械装备、电梯装备制造、数控锻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电力装备、高技术船舶配套、电子电器)和三大传统产业(纺织化纤、丝绸服装、特种水产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群。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6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名列**市第一。引进实施了金属注射成形技术、高可信高安全空间数据库管理及应用、纳米涂料数码喷印技术等国家863计划项目1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9年的80.7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1.24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达31%。
二是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增量。不断加强以企业科技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为主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县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3家,孵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家、省级35家、市级59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市级2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3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总量居全市第一。
三是科技富民强县影响全国。积极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桑蚕茧丝支柱产业。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75项,先后组织实施市以上农业科技计划43项。全县桑蚕茧丝绸产业年产值达52.6亿元,带动蚕农新增收入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和财政收入的14.5%均来自该产业。 2019年12月,全国科技富民强县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的经验受到科技部、财政部领导和全国各地代表的充分肯定。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保护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保护能力。“”以来,全县累计申请专利8548件,授权3387件,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十强”。2019年专利申请3709件,授权专利1853 件,申请发明专利703件、PCT专利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市第一。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02项(国家1项、省级6项、市级95项)。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121”、“双百千”工程,推动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我县转化。县政府先后与上海交大、哈工大、武汉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大等18所高校院所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与美、德、俄、日、乌克兰、缅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198家企业与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29个。先后承担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6 个,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4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1.37亿元。
二、我县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主体意识不强。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县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较之以前有一定的增强,但这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要求还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滞后、动作迟缓,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战略性前瞻目光,趋利思想严重。片面的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多,搞技术研发不如购买技术产生经济效益快。甚至有些企业单纯依附来料加工,满足于眼前小利,不图企业长远发展。
2、科技投入远远不足。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近几年,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在科技创新投入上逐年加大比重,但这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从政府投入看,从总量到增幅都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存在差距。2019年安排三项经费2228万元,**2616万元,苏南地区的更是达到了2亿元,而我县仅有700万元。从企业投入看,总体上规模偏小、结构不佳。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一个健康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在6%、4%、3%以上,而县内企业只有3%左右,低于国家、省标准,更低于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由于资金短缺,产品研究开发、培训所必需的费用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社会化投入看,近几年,我县也成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但投资规模偏小,风险投资资金仅有几千万元,很难满足科技型技术创新需要;加上我县还没有建立科技金融银行,一些好的项目由资金原因没能得到开发和转化。
3、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较少。我县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的340家企业中,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仅有128家,占比达37.6%,145家亿元企业与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也只有78家;3000万元制造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198家,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没有建立;全县规模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 131家,占企业总数(905家)的14.48%;3000万元以上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94家,占企业总数(340家)的27.65%;亿元企业申请专利的也只有60家,占企业总数(152家)的39.47%。若剔除未获授权专利和无效专利,企业真正拥有专利的就更少。由于企业不重视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效益偏低。
4、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缺乏。**县人才总量虽逐年增加达5.2万人,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仅为2566人,只占科技人才总量的4%。企业中人才总量还不多,工程技术人员只占18.1%,尤其在企业一线直接从事产品研发的人员更少,只占3.5%。虽然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组织大型人才招聘活动,但引进的数量还不够多,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管理的来海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比较缺乏。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引进难、外流严重,已成为经济、科技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5、科技管理队伍力量比较薄弱。随着国家将科技创新摆上战略层面,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技主管部门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内容逐年增加,工作任务也愈加繁重。调查了解到,**县科技主管部门现有行政编制10个,其中领导8人,远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形势任务的需要。科技部门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几点建议
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新型工业化的实施,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事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长治久安,也事关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创新经济建设,建议如下:
一是强化政府推动作用。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借助各种媒体,大力宣扬科技创新各项政策,让企业和社会熟知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社会科技创新热情,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2、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用好用足创新激励政策。对现有的鼓励创新业的财税政策、激励政策,要按规定落实到位,使企业从科技创新实践中真正得到实惠。3、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文化的培育力度。积极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宣传创新典型,推进创新实践,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烈氛围。4、要调剂充实和加强科技主管部门的力量。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积极研究现有体制下科技部门人员编配职数,采取多种方式配齐配强科技部门人员,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做好科技工作。
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资金为主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1、政府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形成与GDP增长相适应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注重财政科技投入的有效使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术、关键技术和特色产业产品的研发上。2、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政府可通过行政、经济的手段和政策约束激励机制等,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主动牵线搭桥,定期举办支持科技创新的银企洽谈会,促进银企合作。3、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加强金融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力度,予以贷款贴息,减少贷款风险。完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扩充担保本金,创新担保方式,提高运转效率,加速形成公平、便捷、安全、高效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4、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支持企业科技进步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突出的企业按政策规定给予免税、减税和抵扣折税的优惠。
三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企业要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政府要从源头上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1、要加强组织引导。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洽谈活动,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科技型技术企业实体等形式,使之尽快由引进跟踪向自主创新转变。2、要加快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加强科技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完善软硬件条件,强化资源整合,提高孵化能力和研发能力。3、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重强化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企业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
四是加快建立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自主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工作,大量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紧构建人才高地。1、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大对优先发展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采取柔性引才与重金聘才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人才不为所求,但为所用。2、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对那些有突出贡献、掌握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应打破常规,不惜代价,给予特殊优惠政策,采取给予科研启动费、安家补助费、最低收入保障等措施,建立人才特区,既用事业和感情留人,也重视待遇,利用市场法则吸引和留住人才。3、加快一线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在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要重视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要拿出具体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对生产一线职工科技素质的培养。通过业余教育、联合办班、专项短训、挂钩送学、参加学术交流、出国深造等方式,培养生产一线职工,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和对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同时,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教授到企业讲学,为职工“充电”。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3
为了解我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今年3月份,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到区人社局、科技局、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创业创新势头良好。自20xx年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活动以来,我区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量连续三年实现递增。按照基本情况清、求职意向清、就业政策清的要求,通过路南人社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及时刊发用工信息和优惠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实名登记。制定并实施了《产业引导基金》等创业创新优惠政策,为培育和发展区内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通过“助保贷”帮助金土生物、新源生态、东霖珠宝等企业融资3900万元;为1578家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2115.88万元;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增值税1500余万元。20xx年,城镇新增就业8020人,新增注册企业159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762户。
2、电子商务方兴未艾。截至20xx年底,我区引进、培育58同城、易物天下、易车网、志金科贸等电子商务企业40余家,开发建设了报春钢铁网、志金钢铁网、唐山北方国际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并借助阿里巴巴、天猫、美团等知名网站,开拓网上信息服务,加大企业宣传,扩展线上业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路南财经大厦为载体的河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3、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目前我区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众创空间3个,分别占全市的38%和33%。创e工厂和E创空间,是我区两个新建的互联网+孵化基地,孵化面积约5000平方米,种子资金400万元,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100%,孵化器导师25人,吸引了唐山生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家居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京东唐山特色馆等5家企业入驻。宝升昌全球创客孵化中心,孵化面积4100平方米,在孵企业26家,涉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金融服务等多个产业类别。
4、创业辅导基地已现雏形。组织开展了“十佳创业英雄”评选、青年创业座谈会、电子商务培训会等活动,并与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和创e空间对接,建立了唐山创客联盟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先后服务大学生700多人次。20xx年10月唐山金恒创业辅导基地有限公司在路南工商局注册成立,成为我区第一个创业辅导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0家,目前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创业辅导、证照办理、形象设计等服务。
二、存在问题
1、对大众创业创新重视程度不够高。一是对“草根经济”发展认识不够。个别部门没能及时转变思想,在资源配置上仍然侧重发展大项目、好项目,忽视中、小、微企业的草根化、平民化发展。二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力。区科技局、工促局、商务局等部门都从自身职能出发,制定相关工作措施推进大众创业创新,但由于综合协调不够,致使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脱节和重复作业,整体工作协同推进不力。
2、载体建设成效不明显。虽然我区众创空间等孵化器建设已经起步,但是整体水平不高,孵化、培育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3个创新孵化基地目前入驻企业31家,入驻率分别为20%、20%和50%,与达标要求(入驻企业20家,安置就业100人)还有差距。目前3个众创空间运营成本为1313.35万元,收入仅为3.86万元。究其原因:一方面众创空间个性化不强,空间功能设计多有雷同,管理营运模式较为原始单一,个性化的市场定位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孵化基地较多地注重“吸纳引进”创客,而轻视了对创客的“孵化培养”,对创客的扶植存在先热后冷、前紧后松的现象,对创客主体能动性的激发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3、创业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从“创客”层面看,有的思想保守,怕担风险,“创”劲不足。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舍不得投入,不敢闯市场,有的是瞄不准合适项目,盲目茫然,创业无门。目前我区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海丰电缆和协力胶带两家。从社会层面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还没有形成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从政府层面看,简政放权、行政服务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对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4、投融资体系支撑作用不力。科技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现有的投入政策仅限于科技资金支持,且执行标准偏低。我区给予国家级、省级、市级创孵资金支持分别是50万、30万和10万,仅为石家庄同类政策的1/10。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对融资渠道不了解或不知道,孵化器的创业资金多是来源于家庭积蓄或原始积累,初创期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促进路南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着手成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机构,形成创业创新工作体系,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创业创新进行统筹规划引导,把握方向,突出项目引导,针对重点扶持对象,形成政策扶持奖励机制。
2、加强软硬件建设。一是着力提升孵化基地建设水平。发挥我区写字楼、商务楼宇的聚集优势,打造网络金融、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具有路南特色的创业创新基地。对入驻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的企业,结合产业链条进行精准定位,进行联合协作,建设区级众创空间联盟。二是着力提高孵化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众创空间在积极引进“创客”的同时,更加注重“创客”的孵化和成长,通过对接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辅导与培训为“创客”提供全方位服务,真正成为创业创新企业的“苗圃”。同时鼓励神州机械、金土生物等科技龙头企业参与孵化载体建设,在科技研发、人才服务、融资支持等方面实施强强联手、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路南创业创新生态圈。
3、激发大众创业创新活力。抓紧制定《路南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方案》,着眼普惠性,突出特惠性,使政策更接地气。一是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鼓励区就业局、团委、妇联、创e空间等各类创业服务平台聘请企业家、经理人、投资人等担任创业导师,为大众创业创新提供针对性辅导。二是加大对“互联网+”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互联网+”与传统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互联网+传统零售业、互联网+餐饮服务业等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型企业;要努力建设“互联网+”孵化器,在原有孵化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挖掘在孵企业潜力,力争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在线教育等领域树立“互联网+”型企业标杆。要继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工作,在全区56个行政村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微信群等新兴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强化政策解读,确保广大创业企业、创新群体都知晓、能理解、会运用。适时组织区内企业与京津等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对接活动,营造浓厚创业创新氛围。
4、完善投融资体系。在用足用好省、市、区级科技资金补贴的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力度;加大政府引导资金投入,注重融资平台建设。探索尝试政府与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协调配合,撬动社会资本;在现有“助保贷”和信贷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投融资门槛,推出适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产品,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创业创新投融资生态体系。
5、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行政审批的程序和条件,做到公开、透明、公正、高效、廉洁、守信。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效能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完善政务公开、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变部门“端菜”为群众“点菜”,最大限度为企业解缚松绑。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4
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情况,改善我市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20xx年4-6月份,市政常委会组织6个调研组对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市直单位,深入县区和企业,召开座谈会、协商会,掌握第一手材料,听取意见建议,分析研究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困难,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和催生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政策措施保障日趋系统,有力服务创业创新。一是政策支持有力。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有关促进创业创新及与之相关配套的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涵盖科技、创新、人才、电子商务发展等领域的政策举措和配套文件,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多样化、系统化,为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政务服务氛围浓厚。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河源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把支持创业创新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具体的措施。5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的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作出部署,进一步落实了各级各部门服务创业创新工作的责任,营造了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载体平台打造多元发展,有力促进创业创新。一是众创空间建设逐
渐起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引导各地发展众创空间,加快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建成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家,一大批适合”草根创业”的具有众创空间功能和性质的平台正在建设中,为广大创业者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二是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使用。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省级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2家,孵化面积达11.2万平方米,已培育企业5家,正在孵化企业53家。源城、东源等县区建设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部分县的孵化器也正在建设或筹建中。采取措施深化产学研合作,抓好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与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设了一批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联合创新等产业化基地。目前我市建有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1个,研究院、研发基地5个,校企、校地共建研发平台56个,省市级研发中心40个,企业技术中心16个,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三是创业就业平台基地化成新趋势。截至目前,各县区以及江东新区、市高新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创业就业基地。如源城区引进博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在雅居乐二期建设的餐吧创意区、以农产品和休闲旅游为主导的蓝鲸鱼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以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雄达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东源联合广东工业大学建设了”互联网+东源实践基地”;和平县建设了”福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这些创新创业载体涵盖了工业、电商、餐饮、旅游和农产品等多个领域,将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科技牵引作用持续凸显,有力推进创业创新。一是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增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对创新创业的作用不断凸显。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20xx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同比增长77.14%、46.22%,增速名列全省第二和第六,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改变了省级科学技术奖连续两年空白的现状。这些机构的设立和建设,壮大了我市的科技创新力量,有力地促进和推
动了全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科技研发队伍不断壮大。20xx年河源市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前段时间又成功地引进和设立了广东省科学院河源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联合研究中心、广东省科学院电子专业孵化器、河源市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四个创新科研机构,将有力地促进河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项目带动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批创新型、高新技术型企业在河源的建设和发展壮大,为河源的创新和引进人才起到了重要的牵引作用,依靠企业项目带动科技创新成为河源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四)新兴业态发展渐成气候,有力带动创业创新。一是电商产业快速兴起。大力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至目前止,建成1个市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东源、龙川、连平3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其中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孵化企业24家,培训创业人员900多人次,其中有56人在园区成功创业或就业。源城、江东新区、和平、紫金正在筹备建设电商产业园。一批电商产业园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创业者创造了新的创业创新天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xx年,全市涉及电子商务的经营主体184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38户,股份有限公司2户,内资分公司29户,个体户1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户;全市有官方网站的经营主体有73户,其中省内企业50户,个体户23户;有数据显示,为阿里巴巴供货的”河源”企业有241家,冠”河源”字号的淘宝店铺110家。二是物流产业配套发展。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业在我市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适应和支持了电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创业就业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机会。截至20xx年,我市涉及快递、物流的经营主体有180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52户,内资分公司103户,个体户24户,个人独资企业1户。
(五)金融支持体系逐渐构建,有力保障创业创新。一是形成了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环境。从国家层面到省政府出台了涵盖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机构细化了鼓励创业创新的信贷措施,推出了一批支持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出台了助力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十项措施”,从税收职能上服务创业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形成了全方位支持创业创新的金融政策环境。二是出台
了服务科技与创新的资金支持措施。市人民政府设立了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制度,并制订了《河源市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创新科技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创业创新、园区配套和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融资支持;设立了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支持我市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复审和培育发展,目前市财政安排该专项资金250万元,支持我市的科技企业发展和创新工作。同时,各县区也安排了规模不等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三是实施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资助政策。截至目前,全市注册成立了23间旨在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就业创业服务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已向475个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累计发放贷款10.19亿元。20xx年度全市共有146名创业者享受了65万元的创业资助及租金补贴。各县区近年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向创业者发放支持性融资贷款。源城区20xx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899万元,东源县近年发放各类担保贷款、小额贴息贷款、财政贴息贷款共20xx万元,和平县近年发放妇女创业贷款500万元,龙川县近年发放生产经营性贷款1963万元,紫金县20xx年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及一次性创业补贴219万元。
(六)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有力鼓舞创业创新。一是建设服务平台为创业创新服务。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平台为依托,整合了60多家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资源,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服务。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被省认定的各类服务机构19家,其中广东省中小企业(河源)培训示范基地1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1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1家、广东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6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1家、广东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5家。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公共就业工作平台。二是组织技能培训为创业创新服务。与新华网合作,在河源理工学校创建了”河源创客大学”,免费为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开展电子商务和众创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个零成本创业、零成本运营的平台。今年4月开课以来,已培训”创客”4094人,成功孵化创客企业10家,预期3年内可培养1万名创客人才,孵化500家成功的创客企业。今年4月在河职院开展了首期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拟联合全市高中级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成立电商培训联盟,对广大待业青年、军
7转干部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同时依托众多的电商产业园开展电商人才实训培养。人社部门常年免费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为创业者以及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帮助提升创业能力;同时提供创业咨询及创业资助,参加培训的学员可以免费获得市创业指导专家团队捉供的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以及相关后续跟踪等服务,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还可以获得一次性创业资助。三是营造浓郁氛围为创业就业服务。市人社局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赢在河源”创业励志电视节目,与团市委联合举办”河源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业意识宣传教育,鼓励和帮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创新创业,为广大创业者搭建了一个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同时通过在市广播电视台、《河源日报》等媒体开办《人社在线》栏目,制作大型户外广告,发放宣传资料,在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条幅,利用”河源发布”、”河源人社”等微信公众号,开展系统创业宣传,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各项就业惠民政策宣传到全社会,营造了浓郁的创业宣传氛围。
二、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一)扶持政策的宣传广度和深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出台了很多,但社会公众了解的渠道较少,对政策的知晓度、接受度还需进一步提高。许多大学生和社会青年由于对政策不了解,得不到创业的指导和帮助,如何申请政策支持无从下手,创业的动力不足、意愿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创业热情,削减了创业扶持政策的效力。
(二)政策措施的操作性和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政策不够精准,针对性不强;有的政策规定太原则、太模糊,操作手续繁琐;有的政策相互衔接不够,申请支持门槛偏高;有关社保补贴”先买后补”的规定操作难、”不好用”且额度小;有关促进创新的财税体制不够完善,对创新投入的抵扣额度不够大。不少地方和部门反映,上级财政在促进就业和鼓励创新方面安排了专项扶持资金,尽管资金数量不大,而且面临工作考核和问责的压力,但有的资金还是用不出去,原因就在于政策不够接地气,可操作性不够强,门槛太高所致。
(三)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待进一步重视。引进人才政策门槛偏高,吸引人才的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由于缺乏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有效载体和发达的经济环境,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引进难,更留不住;本地缺乏高水平院校
8 和科研机构,难以培养本土高素质人才,本地外出的学有所成人才又大多在发达地区就业创业,回乡创业的极少。各种因素的叠加,造成河源创新人才匮乏,创业创新缺乏人才要素的支撑。
(四)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还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级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囿于本级财力的限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许多需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无法足额兑现,影响了政策措施作用的发挥。绝大部分企业不具备研发的条件,不愿投入资金搞科技创新,所以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从事低端产品生产,没有创新的意识和意愿;一些具备研发条件的企业,担心创新投入大、风险高,创新动力不足,因而也不愿意投入太多资金到产品开发和创新中去。
(五)载体建设的成效和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上说,各类服务创业创新的载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专业特色不突出,建设档次低。我市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各类孵化器都是近几年引进和成立的,基本上都处在建设发展的初期,产业集聚能力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部分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等新型孵化器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保障”的倾向,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载体使用效率亟待提高,培育和进驻企业不多。新兴业态所需的人才尤其是电商人才严重短缺,电商企业普遍反映招人难、留人更难,大部分企业只能将技术支撑环节放在珠三角地区,极大地阻碍着新兴产业的发展。
(六)创业初期融资难和风险保障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我市融资渠道主要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且数量不够多,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窄,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新兴的诸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创业融资方式还未真正萌芽。专门针对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少,传统融资方式贷款门槛偏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对初次创业者来说更难贷到资金投入创业创新。目前银行在创业担保贷款的政策上与商业贷款一样,在风险评估方面条件比较苛刻,导致许多缺乏自有资金的创业者想贷款创业但受制于无质押而无法享受创业贴息贷款。我市用于扶持创业的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省级专项资金安排,市级财政安排的配套资金不多,无法达到上级要求和社会创业创新需求。创业者的创业资金大多来自家庭积蓄,一旦出现风险规避途径有限,创业风险保障问题依然突出。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议
(一)重规划,谋划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一是要尽快制订指导意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河源振兴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希望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作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河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河源发展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制订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对加快我市创业创新行动作出战略布局和具体部署。
二是要高端谋划未来产业。积极学习吸收发达地区经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国际化的视野,靠上一档定位,把推进河源的创业创新放在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的大背景、新形势进行布局,主动对接深莞惠的高端产业,找准产业链生产分工中具有互补性、低竞争、错位性的环节,谋划河源的创业创新大局,为创业者创业提供明确的产业指导方向;在新产业、新生产方式不断涌现,技术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的新形势下,要聘请和依靠”外智”,以战略眼光、敏锐洞察力发现和瞄准新兴产业,创造条件让新兴产业引入河源,使河源在发展新兴产业上置于与发达地区同一起跑线上,营造更优的创业创新环境。
(二)明责任,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一是要着力整体联动,形成及时解决问题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很广,要做得工作很多,需要横向的密切配合和纵向的步调一致,因此要打破条块各自为政的现状,成立以市政府领衔、多部门参与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会商和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和解决我市推进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协调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为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要统筹细化政策,促进创业创新政策落地。对各级各部门的扶持创业创新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进行整合、细化,出台实施办法,增强其可操作性、精准性和普惠性,实现政策的互联互通,利用政策优势调动更多的资源共同推进创业创新工作,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对社会大众创业创新的引导帮助作用,促进政策落地,发挥政策应有的效力。
三是要提高行动自觉,形成推进创业创新强大合力。要开展广泛的宣传讨论,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河源振兴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共同服务创业创新的行动自觉;要强化政府推动创业工作的责任,把创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范畴,落实政府抓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人,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努力形成上下沟通、左右联动的促进创业创新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搭平台,建设创业创新服务基地。
一是通过建设改造增加创业创新空间。加强对全市各地企业孵化器、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创业场所的分类指导和统一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采取给土地、配政策、补资金、优服务等办法,充分利用上级的扶持政策,鼓励新建一批各种形式的创业创新基地,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产业园区、金融机构与科研院所协同运行,形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业创新孵化链条;充分利用城市和工业园区的闲置空间和厂房资源,引进投资企业和服务团队将之改造成创业场所,进一步增加创业创新空间。
二是通过提质增效优化创业创新空间。对现有的各类创业创新空间进行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提档升级;在整合、利用这些创业创新空间资源上,引入”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孵化器”、”互联网+众创空间”、”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园”等方式,建设全市一体化的创业创新空间联盟,打造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开拓全新的创业创新空间。鼓励这些创业创新空间积极主办或者对接各种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辅导与培训等创业活动,吸引和帮助准创业者参与到创业大军中来,以充足的创业空间壮大我市创业队伍。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孵化载体,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包括共性研发、人才服务、技术、产权和标准、信贷担保和融资支持等各类创业创新服务,打造多元化创业创新生态圈。
三是通过完善配套拓展创业创新空间。在”互联网+”经济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业态背景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花大力气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宽带乡村”工程,县城推广百兆光纤入户,优化农村宽带网络格局,
11 切实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模式落地,为建立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地理制约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配套体系,从而建立起城市、城镇、农村均可创业创新的大环境,极大地拓展创业创新的空间和平台。
(四)创亮点,引进培育人才服务创业创新。
一是积极推动河源版”海智计划”。完善人才引进和奖励补助规定,制订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乡服务和投资创业的办法,吸引和组织海外科技工作者以多种方式为河源发展服务;争取建设”河源市海智计划工作站”,通过专题研讨、短期兼职、项目合作、考察交流、技术培训和咨询以及中介服务等方式,为有志参与河源建设、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为河源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智慧和才干的海外创新团队、科技工作者搭建服务平台,为河源创新发展服务。要加快推进引进高水平本科院校到河源办学,以此为载体引进人才、吸纳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
二是加强”人才俱乐部”建设。政府牵头,按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项目为纽带,以高端人才和专业学会为依托,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和”学会科技服务站”,并完善制度,形成院士专家等进站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高端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和人才资源更好为企业创新服务。鼓励县区建立”人才驿站”,为各类人才搭建集交流互动、学习进修、休闲娱乐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是加强科技人才联络服务工作。努力拓展和创新服务内容,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联络服务机制。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准确掌握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动态、心理倾向、流动趋势、分布状况及行为模式,及时准确了解和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诉求,解决科技人才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市管副高以上人才库,对全市市管副高以上人才进行调查统计,建立人才库,并进行信息化管理,对高层次人才的分布状况、流动趋势以及各种结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掌握。建立市领导直接联系专家制度,进一步密切市委市政府与各类专家的直接联系,拓宽专家建言献策的渠道,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造环境,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条件。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政务环境。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落实简政放权事项,建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实行”一照一码”登记模式,简化办事流程,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实现草根经济和支柱产业共荣。实施最快捷的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在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创新”审批窗口,以”最简化、最省时、零费用”方式统一办理商事登记手续,切实为创业者排忧解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以”马上办”的实实在在行动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涉企收费的规定;采取切实有效办法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肃查处不利于创业创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着力营造统一透明、公平竞争、有序规范的创业市场环境。
二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融资体系。进一步健全我市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争取政策支持,组建地方性民营银行,增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引进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推动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更大力度地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建设,抓好征信体系建设,鼓励各银行机构和小贷公司加大对各类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创新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出适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产品,支持各金融机构努力将金融资源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倾斜。加快推进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充分利用信贷风险补偿、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机制,为各类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推动银行适度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改制和上市辅导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到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各级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对大众创业的牵引作用,增加各类创业扶持资金财政预算安排,整合和统筹使用好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财政专项资金,有效缓解资金分散导致的”杯水车薪”窘况;要加快”过桥资金池”建设,切实为企业解决”融资贵”问题提供临时资金使用的帮助;要协调金融部门和银行,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发放贷款,切实减轻企业的贷款利息负担。进一步完善”拨改投”机制,改变政府科技项目资金补贴政策,部分改为股权投资,充分促进政府与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协调配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创业创新。想办法引入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社会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各类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破解创业者融资瓶颈。
三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社会氛围。要通过宣讲团巡回宣讲和”互联网+政策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创业创新政策的宣传,把支持创业创新的各种政策宣传到全社会,宣传到各阶层群体,调动社会参与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大学生等创业者成功创业典型事迹宣传,邀请创业者现身说法,发挥创业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广大社会青年大胆创业,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业光荣、创新伟大的氛围,为创业者加油助威,增强全民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河源日报、河源广播电台、网站等媒体设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专刊专栏,统筹策划报道宣传我市促进创业就业、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协同创新、科技创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创业先进典型采取政府奖励、给予荣誉、巡回演讲、纳入人才库等措施,发挥创业典型者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鼓励、支持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完善创业创新者关爱机制,通过设立创业失败者社会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办法、子女就学和家属低保救济等,营造崇尚创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5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要点的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专题听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汇报。为做好审议工作,我委在有关领导带领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贯一带领我委,赴市科技局和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和金鹰服饰、映鸿精瓷、农友集团、定园机械、美国西提种植公司等企业调研。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熙雍又率我委和市人大财经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赴株洲、郴州、衡阳三市考察科技投入情况。9月15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雷绍业就我市推进科技创新的情况向市xx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和相关企业以“科技创新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创新型娄底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地说,离年初的目标和兄弟市州的工作水准仍有差距。现综合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成绩
总的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工作务实、成效明显,主要表现为:
1、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各级领导的“第一生产力”意识不断强化,层层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四大家领导不仅亲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创新工作,而且多次进大学、入企业、赴沿海,为企业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竭力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娄底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大财政投入,20__年全市科技事业财政投入3376万元,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开展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2、以产学研结合为中心,科技经济逐步对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产学研结合管理科,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市、县两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项目的奖励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对2名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每人重奖20万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学映鸿科技新材料产学研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基地8个,研究开发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75项,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市校对接,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评估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全市科技系统抓大项目、争取项目、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今年我市共申报项目71项,其中29项列入了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5.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1.7%,实现增加值12.14亿元。
4、以“五大工程”为载体,科技创新年活动稳步推进。自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将20__年确定为“科技创新年”以来,市政府确定了“以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创新项目种子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技改项目70余项,科技投入1.3亿元、技改投资36亿元,新增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2个,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企业21家,并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合作组织覆盖面达到45%。
5、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为重点,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我市自20__年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以来,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申请专利1665件、专利授权627件。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9件,培育5家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今年9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考核验收。同时,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加快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妥善处置了在涟源、双峰发生的3次有感地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充分正视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引领意识不浓。尽管“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提出很久,但客观地说,部分领导对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总认为投资搞创新远没有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见效快,因而对科技工作持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应付式态度。从企业来说,也存在目光短浅、忽视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主体作用发挥较差的问题,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据统计,在全市591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安排了研发经费的仅107家,占18%。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远低于3%的规定要求。
2、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幅增长,但570万元的总量仍然较少,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压缩科技专项经费20%后,更加无法满足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县市情况也不容乐观。以今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的冷水江市为例,研发经费只达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2%,远低于先进县市1.1%的标准。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也至今没有确定,而全省90%以上市州设立了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在有限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撒“胡椒面”问题,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时,我市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因无足够的融资担保难以从银行贷款,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
3、人才紧缺是“短板”。如果把我地科技创新比作一个木桶的话,那么研发人才就是这个木桶上的“短板”。此次调研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数据:我市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只有5.4人,只有长株潭平均数的9.5%;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无力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科技部门专技人员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干部职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员在内,专技人员只有6人,占27%。其他县市更差,有的连地震监测设备都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同时,娄底市域内的大学以文科类教育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与地方经济契合度低。
4、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在“3+5”城市群中,只有娄底既无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更无高新技术开发区,仅有一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这个仅有的基地里,没有规划科技企业研发、培育机构,入驻的企业全部靠招商引资,产学研一体化难以起步,园区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从微观层面来说,部分企事业单位认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创新,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对此不够重视。科技创新大厦、地震台等科技平台规划多年,但因缺乏资金至今没有建起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势也很严峻,我市现有3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5家过了有效期,需重新认定。总之,我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市域性创新能力尚未形成,对外依存度很高。
5、传统产业缺乏科技支撑。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农业等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现象仍然突出。以农业为例。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撑,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科研体制陈旧,研究方法、检测手段落后,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都较低。在“吃饭财政”的背景下,市、县两级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很有限,而且这点经费也常常“农转非”被挪作他用。农村技术信息网络不够健全,实用新技术入户率低,农业机械应用仍不广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国叫得响、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很少。
三、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果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确进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横向比,我市已经落后一大截,急需奋起直追。可以这么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科技创新工作必将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认识、更有力的措施来布局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娄底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为湖南的工业心脏增添澎湃的动力。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创新意识。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功能,在宏观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是在创新中前进,并因停止创新的脚步而落后挨打;在微观层面,创新是一个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有创新,则生存,则发展;无创新,则衰退,则消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认真实施“建设创新型娄底”战略,将科技创新喊在口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效果上。
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要切实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加大政策扶持,解决实际困难,加强督查考核,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落实到位。抓科技创新,必须有科学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既看总量,也看质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以此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企校对接、部门配合、全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协调运转机制;要利用优势和资源,全面建立与省级厅局的科技会商机制;要创造条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长效机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和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学使用资金。在当前金融危机刚刚见底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市财政收入减少,而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保证科技投入这个重点支出,因为这是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中央“调结构,上水平”方针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建议市、县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比例达到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长,缩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融资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融资担保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要借助厅市会商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科学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发经费,突出产学研结合重点,突出产业龙头,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面”。
4、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政以才兴,国以才治;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娄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离不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气魄,通“入口”,畅“渠道”,建造一个有利于广泛吸纳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洼地”。要在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也欢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顾娄底实际的“贪大求洋”。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进地方发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边人才,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郎”、“引进一个,流失一批”。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优化科技干部队伍,培养好、使用好现有干部职工,促进合理流动,盘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业主体,引导企业创新。娄底要加速赶超,自主创新是关键,企业是主体。要尽快出台《专利资助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形成比较完善的激励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创新投入,增强创新动力。要引导企业坚持走自主开发与重点引进核心专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和专利,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动”,为企业搭建好产学研对接平台。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种形式、各种产权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政府予以奖励。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
6、依托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因为前者不是一蹴而就,而后者则现实可为。要以信息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效益提升为重点,加快对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别要立足娄底是农业大市的实际,防止重工轻农倾向,切实做到两眼向“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要改革农业科研体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农业科研体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稳定、培养和支持一支精干的农业科技队伍;要借助城乡统筹发展机遇,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在现有优质米、楠竹、生猪及草食动物、中药材和果蔬等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培育发展新的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打造全国性品牌。要组建农业高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农产品项目精深开发研究,延伸产业链,强化科技项目支撑,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效益。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6
项目概述
家校合作,是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视,并成为农村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学本科生我与本班同学们积极关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思考如何拉近家教之间的距离,为此我们努力搜集资料,开展研究,确立了“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现状调查和实践对策”为研究专题项目成员基本情况:我们团队人员共有4位同学,均为20__级教育学本科生。在项目确立与进行中指导老师张正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基本理论)倾力支持,保证我们学生科研项目顺利实施与完成。 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研究理论体系不断完整,研究家校合作论文不断增长,家校合作模式不断转新,并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探讨家校合作的模式和存在问题。
国外研究日本PTA(Parent Teaehe:ASsoeiation),即父母与教师联合会。PTA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日本PTA组织的许多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形质兼备,寻求法律与制度保障,将网络服务引入家校合作,拆除学校壁垒,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透明化。日本一些学校实行教学参观活动,随时允许任何人(不只限于家长,社区里的任何人都可以)来校参观教学活动。美国“家长参与教育”(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逐渐成为美国教育重要形式为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的很多中小学与学生家长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它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
项目研究意义: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洛南县石坡镇小学农村家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状况,并且对研究反映出的现状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建设性意见。课题案例研究,有利于努力搭建农村小学家长与教师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加强家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互动,对完善农村小学学生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更加有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本课题案例研究,了解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生的程度,构建学校、家长双向、互动管理学生模式,为民主管理学生提供借鉴,从而回归学生主体性地位。
工作分配和完成情况: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大家齐心协力。作为项目负责人我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大家工作,搜集文献资料,最后由我撰写项目论文并发表,陶永辉的主要工作室制定访谈问卷,王涛协助整理访谈资料并交给我进行论文整理,张亚玲作为一名本地人是我们项目的“向导”帮助联系学校人员,进行实地访谈。在项目合作中大家利用两次假期前往访谈记录,我们圆满完成任务,项目顺利结束,发表论文两篇。
收获和体会:我们自申请此项目始已然过了将近一年了。正如我们预定的那样,我们研究的课题正健康进展着。 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制定了研究课题问卷“农村家长参与教师信息交流现状问卷”,在项目进展中我们小组成员于20__年初进行实地调查,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7余份,实地调查情况良好。我们积极与当地小学生开展交流,形成阶段性论文“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态环境——家长于教师的积极作用”。目前我们小组正在整理资料,结项论文已发表。
在项目的实地进展中我们良好的达到了预期目标。课题准备阶段时,课题小组成员采用文献调查法,分工协作,初步形成具体的究思路制定了研究课题问卷“农村家长参与教师信息交流现状问卷”、“农村家长家校合作问题访谈表”。课题实施阶段,我们实地走访学生、家长了解当地家校合作状况,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我们主要完成预期了解洛南县石坡镇小学农村家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状况,对研究反映出的现状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建设性意见。根据前期走访访谈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完成撰写论文。
在项目进行中我们学会很多研究方法,体会教育研究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我们走到学生中了解他们,这比书中的知识更加具体深刻,了解家长的心态,把握学生的心理,紧跟时代,在研究中我们更加明白未来的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我们要做一名具有前瞻视野、研究型教师。
项目预期成果完成情况和创新点:
本项目选题属于前沿性问题,并且可操作性强。通过对农村小学家长与教师信息交流现状调查,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学生评价方法途径。
我们主要采取口述了访谈方法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将调查访谈洛南县石坡镇农村的小学家长、一线教师获得真实资料。对家长和一线教师访谈,资料收集客观、全面。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7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要点的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专题听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汇报。为做好审议工作,我委在有关领导带领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贯一带领我委,赴市科技局和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和金鹰服饰、映鸿精瓷、农友集团、定园机械、美国西提种植公司等企业调研。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熙雍又率我委和市人大财经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赴株洲、郴州、衡阳三市考察科技投入情况。9月15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雷绍业就我市推进科技创新的情况向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和相关企业以“科技创新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创新型娄底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地说,离年初的目标和兄弟市州的工作水准仍有差距。现综合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成绩
总的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工作务实、成效明显,主要表现为:
1、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各级领导的“第一生产力”意识不断强化,层层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四大家领导不仅亲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创新工作,而且多次进大学、入企业、赴沿海,为企业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竭力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娄底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大财政投入,2019年全市科技事业财政投入3376万元,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开展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2、以产学研结合为中心,科技经济逐步对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产学研结合管理科,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市、县两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项目的奖励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对2名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每人重奖20万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学映鸿科技新材料产学研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基地8个,研究开发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75项,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市校对接,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评估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全市科技系统抓大项目、争取项目、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今年我市共申报项目71项,其中29项列入了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5.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1.7%,实现增加值12.14亿元。
4、以“五大工程”为载体,科技创新年活动稳步推进。自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将2019年确定为“科技创新年”以来,市政府确定了“以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创新项目种子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技改项目70余项,科技投入1.3亿元、技改投资36亿元,新增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2个,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企业21家,并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合作组织覆盖面达到45%。
5、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为重点,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我市自2019年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以来,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申请专利1665件、专利授权627件。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9件,培育5家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今年9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考核验收。同时,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加快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妥善处置了在涟源、双峰发生的3次有感地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充分正视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引领意识不浓。尽管“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提出很久,但客观地说,部分领导对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总认为投资搞创新远没有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见效快,因而对科技工作持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应付式态度。从企业来说,也存在目光短浅、忽视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主体作用发挥较差的问题,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据统计,在全市591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安排了研发经费的仅107家,占18%。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远低于3%的规定要求。
2、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幅增长,但570万元的总量仍然较少,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压缩科技专项经费20%后,更加无法满足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县市情况也不容乐观。以今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的冷水江市为例,研发经费只达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2%,远低于先进县市1. 1%的标准。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也至今没有确定,而全省90 %以上市州设立了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在有限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撒“胡椒面”问题,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时,我市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因无足够的融资担保难以从银行贷款,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
3、人才紧缺是“最大短板”。如果把我地科技创新比作一个木桶的话,那么研发人才就是这个木桶上的“最大短板”。此次调研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数据:我市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只有5.4人,只有长株潭平均数的9.5%;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无力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科技部门专技人员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干部职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员在内,专技人员只有6人,占27%。其他县市更差,有的连地震监测设备都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同时,娄底市域内的大学以文科类教育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与地方经济契合度低。
4、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在“3+5”城市群中,只有娄底既无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更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仅有一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这个仅有的基地里,没有规划科技企业研发、培育机构,入驻的企业全部靠招商引资,产学研一体化难以起步,园区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从微观层面来说,部分企事业单位认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创新,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对此不够重视。科技创新大厦、地震台等科技平台规划多年,但因缺乏资金至今没有建起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势也很严峻,我市现有3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5家过了有效期,需重新认定。总之,我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市域性创新能力尚未形成,对外依存度很高。
5、传统产业缺乏科技支撑。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农业等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现象仍然突出。以农业为例。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撑,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科研体制陈旧,研究方法、检测手段落后,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都较低。在“吃饭财政”的背景下,市、县两级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很有限,而且这点经费也常常“农转非”被挪作他用。农村技术信息网络不够健全,实用新技术入户率低,农业机械应用仍不广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国叫得响、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很少。
三、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果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确进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横向比,我市已经落后一大截,急需奋起直追。可以这么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科技创新工作必将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认识、更有力的措施来布局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娄底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为湖南的工业心脏增添澎湃的动力。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创新意识。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功能,在宏观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是在创新中前进,并因停止创新的脚步而落后挨打;在微观层面,创新是一个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有创新,则生存,则发展;无创新,则衰退,则消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认真实施 “建设创新型娄底”战略,将科技创新喊在口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效果上。
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要切实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加大政策扶持,解决实际困难,加强督查考核,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落实到位。抓科技创新,必须有科学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既看总量,也看质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以此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企校对接、部门配合、全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协调运转机制;要利用优势和资源,全面建立与省级厅局的科技会商机制;要创造条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长效机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和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学使用资金。在当前金融危机刚刚见底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市财政收入减少,而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保证科技投入这个重点支出,因为这是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中央“调结构,上水平”方针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建议市、县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比例达到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长,缩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融资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融资担保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要借助厅市会商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科学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发经费,突出产学研结合重点,突出产业龙头,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面”。
4、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政以才兴,国以才治;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娄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离不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气魄,通“入口”,畅“渠道”,建造一个有利于广泛吸纳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洼地”。要在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也欢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顾娄底实际的“贪大求洋”。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进地方发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边人才,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郎”、“引进一个,流失一批”。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优化科技干部队伍,培养好、使用好现有干部职工,促进合理流动,盘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业主体,引导企业创新。娄底要加速赶超,自主创新是关键,企业是主体。要尽快出台《专利资助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形成比较完善的激励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创新投入,增强创新动力。要引导企业坚持走自主开发与重点引进核心专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和专利,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动”,为企业搭建好产学研对接平台。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种形式、各种产权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政府予以奖励。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
6、依托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因为前者不是一蹴而就,而后者则现实可为。要以信息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效益提升为重点,加快对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别要立足娄底是农业大市的实际,防止重工轻农倾向,切实做到两眼向“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要改革农业科研体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农业科研体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稳定、培养和支持一支精干的农业科技队伍;要借助城乡统筹发展机遇,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在现有优质米、楠竹、生猪及草食动物、中药材和果蔬等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培育发展新的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打造全国性品牌。要组建农业高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农产品项目精深开发研究,延伸产业链,强化科技项目支撑,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效益。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8
一.调研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更好的了解济南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我们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对本校的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探讨研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本思路,并力求探索加快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 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 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 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 向前发展 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本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群体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人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目前,随着苏州市正在创建国家型创业城市,作为有知识储备的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已引起重视,沧浪区在氛围的营造、政策的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建立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孵化基地、虚拟创业工作室等一系列措施,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实践者有限。
近年来,劳动保障、工商、税务以及教育等政府各机关部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都相应地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热情明显高涨,但是,真正加入到自主创业行列的大学生却很少。据调查统计,沧浪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占66.13%,但真正创业的只占35%。从数据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
2、创业项目单一,创新力度不大。
大学生是知识的集合体,在创业领域里,理应从事一些高科技或与知识储备相关的产业,可是数据表明,80.65%的毕业生在选择创业时,出于规避风险,往往选择一些启动资金少、风险低的行业,如培训、广告、贸易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
3、创业教育欠缺。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走上社会进行自我创业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教育部也在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而创业教育在学生进入高校时就应该纳入教学体系,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很少有高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意识、知识、技能欠缺。就以苏州的一些高校为例,学校中除了举办诸如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以外,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
4、创业政策有限。一是创业政策不配套。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群策群力,制定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二是政策执行力不强。许多政策国家早已颁布出台,但是有关部门不能够落到实处;三是政策治标不治本。目前,大学生在创业中享受的优惠政策也仅仅局限于办理营业执照、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对市场的分析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企业也还是会面临破产。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曾在20__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造发明大赛上获一等奖的清华大学电子系研究生,为自己的发明想了个好“点子”,他将自己发明的计算机软件首先免费给用户使用,当有了一定的客户后,与几个同学合伙在寝室里办起了“寝室”公司,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拥有了近百万资产。
评论:创新思维一般是指认识领域内的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思维,它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新思路。这种瓶思路人们习惯上也将其叫做“新点子”,这种新点子既可以用在新产品的开发或创业上,也可以用来解决各个领域里的某些实际问题。有时候,一个奇点子、一个新主意或一个妙招数,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使一个人由失败转变为成功,由穷人变成富翁
五.关于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研总结
我们本次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创业问题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在此次调研中,我们紧紧围绕大学生对创业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好调研研究,希望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获得了很多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东西,不管是选题还是实际操作都和想象的有所不同,虽然在调研中有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用我们的智慧克服了困难,有几点经验,这是值得我们在以后做调研时应该吸取的。
1、紧扣当今社会的实际,精心选择调研课题。选题很重要,它决定了调研有没有必要,能不能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建议有没有价值。我们这次选择了大学生创业问题,这在当代中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毕业等于失业,可是作为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存在这样的状况很不利于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建设,所以提高到大学生就业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而让大学生创业更能很好的促进就业。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题目。
2、抓住重点,积极开展调研。主要开展对策性调研,调查当今大学生创业现状,包括他们主观的想法和客观存在的创业环境,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立足全面,突出重点,从而提出可行的建议。
3 、健全调研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是明确分工,把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每个人都发挥效力。其次是制定目标计划,不盲目,争取每次出去调研都能取得有用的数据。
虽然我们这次调研很成功,也总结了我们的经验,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下次注意。
1、 沟通方式有问题。因为我们要调研的人群包括大学生、政府人员等,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采取一种沟通方式,而要因人而定,因具体人而定。
2、 调研准备不充分。由于原来参加调研比较少,社会调研经验不足,调研准备工作做的不够细致,下次争取做得更好。
创新思维与常规的逻辑思维不同,它突破了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因而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逻辑思维一般难以突破传统,故很少有新思想产生;而创造性思维恰恰是在逻辑思维看来不合逻辑的地方有所突破,故容易产生新的东西。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9
一、调查报告背景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再攀高峰的社会背景之下,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我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创新型人才还有很大的差别,于是,应时代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党的推动之下产生了。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与“创业”两个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而创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就是一个人开创性形成的教育。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创新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创业教育。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一条新的道路,为社会培养自助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大学生的一员,尤其是还在摸索中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认清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性与重要性。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业之路。此外,大学生创业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再拘泥于网络,而且,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理念尚未成熟,这些都显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这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不少条件。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创新创业”上。会议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因此在大学生内部进行创业观调查很有必要。
二、调查目的
1. 了解周边同学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与其对创新创业的个人看法,分析存在的误区及利于积极发展的方面;
2. 通过调查结果得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合理的途径,为各位同学提供合理的建议,鼓励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创业,为职业道路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调查方式
1. 利用QQ群、人人网等通信工具,发动校内及其他高校学生参与网页问卷调查;
2. 采取面对面交流采访的形式,了解身边同学对创业的普遍看法及自己对创业的构想与安排;
3. 查阅有关文献,参考部分专业调查报告数据。
四、调查报告结果
(一) 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的原因
1. 实现自我价值
35.6%的调查者,选择自主创业是为了通过这一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单位由于制度的约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创业可以有一个空间来发挥,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2. 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
21.0%的调查者是因为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一些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业是较好的选择。
3. 偶像崇拜比尔.盖茨、张朝阳等人的影响
他们的名字在大学生中并不会陌生,他们的创业故事也为同学们津津乐道。作为偶像,这些人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经典,对未来的美好愿望,20.0%的学生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也能向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4.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
15.2%的调查者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高峰,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并且很多人都认为在今后的社会中,自主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就业的主流,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首选。
5. 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
8.2%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都是抱着这种心态,认为自己的事业,做起来会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另一方面,就算失败,也是自己造成的,不会去怪别人,不会感到遗憾。
(二) 对创业与专业关系的认识
创业与专业有何关系?一些企业的老总,大学所读的专业与创业的行业毫无关系,现也成为全国明星企业,这些事例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困扰,这不得不让大学生因专业和创业而思考。此次调查中,31.03%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密切相关,55.17%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有关系但不大,10.34%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基本没关系,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完全没关系的仅占调查人的3.45%。数据显示,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关系不大的学生始终占多数。部分专家指出,大学生创业最好能与专业挂钩,专业给人们发展以一个起点,那是条件,而不是笼子和束缚自己的绳索。
(三) 创新创业之前会做哪些准备
1. 参加创业设计大赛
27.27%的人选择自己在创业之前会通过参加“创业设计大赛”的形式来为自己的创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获得专业人士的指点并作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2. 看创业类书籍
81.81%人选择自己在创业之前会阅读足够的创业类书籍,学习创业成功人士的良好经验,并得到充分的知识储备。采访显示,部分同学对类似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等为创业者提供帮助的公司的了解较多,希望通过阅读相关内容获得更多的帮助,并希望自己以后创业时能够获得其帮助;
3. 参加创业培训
54.55%的人选择会在创业之前参加创业培训,以此获得关于创业的专业知识。
4. 到企业实习
90.91%的人选择会到企业实习。要成功创立小型公司,最好先经历过大组织的磨练,因为组织可以提供较大的视野。创业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必须吃苦耐劳、必须坚忍不拔必须掌握专业技术、必须心态平和、有爱心,而且不能斤斤计较,这些东西可以在企业实习中获得。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对现有知识传授,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再加上高等教育基本以专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较多,对跨专业的知识缺乏了解,综合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强。
2.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能力不足
a) 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不强,对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等方面不了解。
b) 是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包括生产组织计划的编制调度,质量控制等工作不熟悉,对企业的人事管理运行方式资金的管理等都缺乏了解,无法有效协调人财物的管理。
c) 是社交能力不强,大学生长期接受学校教育,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社交方面的能力差,与社会企业媒体客户等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
d) 是风险承担能力不强,大学生经历的挫折和失败少,资金较少,一旦遇到困难和风险,就无法承担。
3.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创业环境是创业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对创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首先是扶持力度,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分别改善创业环境,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健全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但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其次是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不浓,由于缺少创新创业的氛围,风险意识不强,以及宣传教育方面还不够,缺乏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业、敢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
(二) 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
1. 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
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
2. 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什么行业来做才能更接近成功。建议最好先到相关行业去做一些兼职,熟悉一些行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
创新调研报告范文 篇10
为进一步了解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常委会组成以王燕铭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从3月下旬开始,深入到延吉、珲春、敦化等县市(其他县市委托当地人大常委会协助调研)以及延边大学进行工作调研,通过实地察看科技项目、产业园区,召开座谈会、调阅相关资料、听取各级政府和高校工作情况的汇报,对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有了初步掌握。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绩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列为全州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州委州政府近年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州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绿色转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并通过召开全州科技创新大会,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创新创业大赛,落实奖励政策等,在全社会营造“人才优先、企业优先、科技优先”的良好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二是科技投入稳中向好。过去五年,全州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6项,获得立项430项,落实资金16460万元;争取项目38项,落实研发资金2939万元;争取省级项目258项,落实资金11731万元;安排州本级项目134项,落实资金1790万元。过去五年,珲春市政府为企业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投入资金2409万元;敦化市争取2.8亿元对医药、食品、机械制造、林产等重点科技项目予以支持。三是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州和县市政府通过引导企业与域外高校对接,创设交流平台,开展培训等方式,积极汇聚科技人才。目前,全州科技活动人员6156人,其中国务院特贴50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人才65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0人,科技人才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二)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全州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农业科技园1家,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延边大学科技园进入省级大学科技园区,敦化市省级医药高新区进入审批阶段。延吉高新区和延边大学2个双创基地在孵企业达35户,延边大学共获批“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妇科肿瘤生物学”“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肉牛科学与产业技术”等1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师生创办科技企业达到18家。州政府与延边大学共建医药健康产业研发中心,组建延边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批72户会员单位加盟协同创新。
(三)科技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州政府先后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韩国科技情报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分院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校企校地合约项目10余项,与中科院签约合作项目达到6个。其中,“紫杉醇深度开发”广谱抗癌新药、“珲春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得到推进。加强对韩、对俄等周边国家的技术交流,成功举办xx届长吉图区域中韩技术转移大会。积极推进同黑龙江、新疆等地方的国内合作,并与宁波达成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图们江区域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科技合作基地,中韩食品科技与技术、中韩动物科技创新、图们江区域科技信息数据加工、朝医药科技创新等列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四)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不断提高。目前,全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20__年实现生产总值35.52亿元,净利润4.6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45.55亿元,占到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9.6%。过去五年,全州获省科技奖项57项,敖东药业专利获“第xx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华康药业专利获“第二xx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血栓心脉宁标准化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全州专利申请量达2479件,其中发明专利749件,年度申请量与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全州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政府服务科技创新不到位。一是服务科技创新政府机构偏弱。调研中发现,仅延吉市单设科技局,有的县市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仅有几名干部,有的科技干部对本区域情况掌握不清不透。二是服务科技企业措施单调。有的县市科技部门仅是“二传手”,对科技服务多停留在传达文件和项目申报、争取资金上,针对企业的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研究不深、介入不上。三是政府对科技创新引导作用不够。过去五年,全州财政科技支出平均水平仅占GDP的0.24%左右,远低于全国的2.15%水平。州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仅200万元,县市科技三项经费200万元以上的仅有珲春市,多数县市政府对科技引导资金投入不能实现常态化,难以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不突出。我州科技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目前,全州仅有20户企业设有科研机构,自主组织科技项目攻关的企业仅有几户。大多中小微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既缺少自主创新技术储备主动意识,又无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项目对接,多数企业现有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州内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人员在享受职称待遇、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都非常滞后,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全州高校毕业生回归率仅在12%左右。近年来,我州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但是引进人才大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缺少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科技人才普遍呈现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一线科技人员数量逐年递减,培育本土领军创新人才日趋困难。
(四)科技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多数县市研发平台入驻项目小而散,科技项目成长后向域外流失严重。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20__年获批,驻园科技企业边成长边流失问题突出。延吉高新技术开发区20__年被列入高新区,目前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户。依托区内中小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缓慢。
(五)社会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高校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相脱节,过去五年延边大学在自然领域学术成果达7600多篇,落实到科研项目的仅有380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不足问题突出,实施转化的218项成果转化效益仅3455万元。尽管延边大学在动植物资源、基因、民族医药学等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环节缺少资金支持和企业对接,致使很多项目在搁置中丧失转化机遇。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缺少稳定成熟的科技创新风险分担和成果共享机制,州内企业对科研成果吸收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州的合作项目多为边缘领域的中小课题项目,合作前景好的较少。
三、意见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一是提高领导认识。科技创新是决定延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延边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内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领导一定要对科技创新工作有深透的认识,努力营造重视创新、支持创新、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推动全州经济由传统生产向质量发展转变。要突出政府科技服务职能建设。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着眼于我州科技发展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州和县市政府科技工作机构,将一批家乡情结重、工作能力强、热心科技事业的干部推荐到科技工作岗位。二是突出科技创新的规划设计。紧紧结合我州企业发展实际,强化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制度设计、政策落实的主导作用,要结合延边州科技状况,明确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几项重点进行推进,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政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寻求突破。三是完善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投入机制。要从培育持续增长的税源经济与后发优势着眼,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提高财政的科技投入,加大对本土企业科技项目的扶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一批创造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新供给的新型企业。
(二)要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一是发挥现有企业平台引领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坚持依托现有企业科技项目,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通过科技项目的引领加快全州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二是依托招商引资平台引进科技项目。坚持围绕生物及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科技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招商,加大科技招商奖励政策,通过科技项目优势引领科技创新发展。三是筑牢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依托各类工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城市众创空间等新业态组织发挥作用,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器”、科技风险投融资、产学研结合等创新平台。四是完善政府服务科技创新机制。构建和完善全州科技信息支撑体系,通过科技企业组建行业协会、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检验检测等资源共享,着力解决我州科技企业人员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要强化科技人才的留用机制。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努力稳定和不断壮大全州科技人才队伍。一是拓展人才引进渠道。要加大对科技人才引入的服务力度,积极了解我州科研平台和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建立“人才技术需求清单”,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人才对接。要重视“招才引智”政策调整,重点向企业创新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利用域外研发机构开展科技研发,利用延边与宁波对口帮扶协作机遇,积极帮助企业推进重点科技项目的跨区合作。二是夯实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强化对引入高端人才的跟踪服务,搭建完善的服务人才平台。这里不仅要解决引进来的人才落户、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事项,还要为其开展科技研发、组织试验、拓展服务范围等创设环境。对企业为引进高端人才创设工作室、研究室等活动空间的,各级政府要在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三是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尤其当前全国各省市都在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我州的引才思路要有创新,思想更要解放,拿出的政策要优于发达地区才有吸引力。在目光上要重点放在本区域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创新上;要在如何留住延边大学毕业生上下功夫,用政策和平台加情感等多种措施要人才留在延边创业创新。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州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对转化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要落实奖励政策。四是要深入研究人口回流问题。没有人口的支撑,高端人才引进只是“空中楼阁”。在深入实施“引进高端人才”“推动返乡创业”战略的同时,更要着重落实人口流入政策,特别是要促进青年群体的回流,为我州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保障。
(四)要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一是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瞄准延边资源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延边大学科研优势,鼓励企业主动承接延边大学教学基地、实验基地、科研基地,各级政府要积极为延边大学开展社会调研、课题研究提供方便,促进科研成果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促进校地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延边资源性研发项目,重点跟踪专利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孵化环节,对转化前景好的重大科研项目和能够形成地方标准的科研项目要给予重点财政支持。探索设立全州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金,保障优势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就地转化。三是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把政府对科技引导的方向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相一致,鼓励州内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研发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产学研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