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个人报告 > 调研报告 >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正文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1

根据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关于落实省领导对xx试验区批示精神的调研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任务和分工职责,拟定了《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方案》,并由委发展计划处牵头,组织畜牧办、科教处、种植业综合处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分2个调研小组,于20xx年12月22日―27日,分别深入到xx、xx、xx、大方县等地14个乡镇、16家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生产基地,详细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并与当地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举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xx地区辖7县1市,现有总人口79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9.62万人,农村劳动力455.6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412.11万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49.44万亩(其中,水田68.66万亩,旱地480.78万亩),保障灌溉面积43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1.75%)。

(二)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1、预计20xx年,xx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资性收入85元,家庭经营收入1850元,财产性收入35.92元,转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农作物生产值情况:20xx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954.22万亩,产值190.73亿元,(其中,玉米257.24万亩、23.35亿元,铃薯5.3万亩、86.7亿元,水稻66.32万亩、5.76亿元,小麦92.29万亩、1.22亿元,油菜85.52万亩、2.41亿元;蔬菜253.98万亩51亿元,烤烟66.98万亩、13.49亿元,茶叶面积29.2万亩、1.38亿元,中药材20.7万亩5.5亿元。预计20xx年粮食产量263.0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3.65%。畜牧业肉类总产33.67万吨,其中生猪28.95万吨、产值55.4亿元,肉羊0.50万吨、产值2.4亿元,肉牛2.12万吨、产值7.5亿元,预计20xx年xx地区肉类总产33.67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的17.5%。

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至20xx年12月,全区共有龙头企业97家,其中部省级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龙头企业97家,拥有资产xx亿元,20xx年营销总额9.5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3家,社员28945户,合作社拥有资产5.4亿元,流转土地87.3万亩。

20xx年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1475万元,xx农村户用型沼气池5.1万口,大中型沼气池3口,沼气后续服务站95个,现全区建成农村户用型沼气池23.4万口,适宜建池覆盖率达到29%,综合三改配套率达到62%。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判断

“十一五”期间,xx地委、行署认真落实xx试验区的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粮油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在粮油生产上,以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通过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在稳定粮油作物播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由250.52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263.05万吨,粮食单产水平由262公斤/亩,提高到276公斤/亩,全区粮食需求总量约322万吨,常年生产量达到270万吨,调入量17.46万吨(主要是粮食品种之间的调剂,其中大米约14万吨),调出3万余吨,总体看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油菜种植面积85.52万亩,常年总产xx万吨左右,单产xx公斤,并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了油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投入力度,以良种繁育为基础、基地建设为中心、标准化生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

、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

xx地区充分发挥具有污染小、天然草场面积大(620.33万亩),灌木林(630万亩)、林地(1800亩)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总量大(年生产量326万吨),绿肥种植广(300余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大(80万亩),饲料来源广泛(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等优势因素。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合作组织”的四项措施,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肉类总产由29.42万吨增加到33万吨(增加112%),畜牧业产值由40.61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加1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个百分点),养殖户由1.8万户发展到13.6万户(增加7.5倍),养殖业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稳定在3亿元,养殖户达12万户,肉类总产增加到50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养殖业收入达20xx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个,至20xx年,xx地区畜禽生产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

、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加强马铃薯市场建设,加快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现xx地区成为国家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成为我省马铃薯最大产区。20xx年与20xx年相比:马铃薯总产值由34.1亿元增加到86.7亿元(增加2.5倍),种植马铃薯农户由40万户发展到86万户(增加2倍),马铃薯单产水平由1212.1公斤/亩提高到1278公斤/亩,马铃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5000万,种植农户达90万户,马铃薯总产值达xx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到xx家,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3

、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丰富,交通(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等有利条件,通过强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172.1万亩增加到253.98万亩(增加1.5倍),蔬菜总产值由20.97亿元增加到51亿元(增加2.4倍),蔬菜单产水平由13.2公斤/亩提高到62.5公斤/亩,种植蔬菜农户由135万户发展到170万户(增加40万户),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蔬菜产业的资金达到1亿元,种植农户达180万户,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营销与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4

、茶叶产业迅猛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资源丰富,宜茶面积大等优势条件,以茶产业作为生态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全面整合“乌xx”、“三xx”、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工程(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以新茶园种植及无性系茶苗推广应用为基础,加快准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认证,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茶叶总产值由0.365亿元增加到1.37597亿元(增加3.8倍),种植茶叶农户由3.8万户发展到7.6万户(增加2倍),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1.5亿元,种植农户达35万户,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5

、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有利条件,以xx苹果、xx核桃等为重点,整合“三xx”生态保护项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和争取国家、省级精品水果项目,加大特色经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水果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特色经果业的发展。

6

、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

xx地区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药材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体,加快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中药材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20.7万亩(增加2.5倍),中药材总产值由0.9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加6.1倍),种植中药材农户由1.6万户发展到3.5万户(2.2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规划至20xx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12万户,中药材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三)优势特色产业占农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不断发展成为xx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长点。20xx年与20xx年相比,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为农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时,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成度的不断上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凸显,为该区生态治理、脱贫致富,以及为xx地区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既是xx地区获得投入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xx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xx地区在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投入上,20xx年与20xx年相比,由0.4365亿元增加到7.2292亿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态畜牧业投入资金由1255万元增加至34887万元(增加27.8倍);马铃薯产业投入资金由20xx万元增加至4200万元(增加4.2倍);蔬菜产业投入资金由590万元增加至4580万元(增加7.76倍);经果产业投入资金由20万元增加至3180万元(增加xx9倍);茶叶产业投入资金由500万元增加至9460万元(增加19.92倍);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由900万元增加至985万元(增加17.8倍)。经果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成为投入增加最多的产业。

(五)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优势特色的发展,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名特优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xx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龙头企业由20家发展到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784个。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固定资产达xx亿元的龙头企业有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xx55个。建成特色经过林130万亩、生态畜牧业人工种草基地113.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31.9万亩、茶叶基地29.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20.7万亩,较20xx年分别增长65%、87%、11%、217%和228%。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1个,面积56.31万亩;产品认证47个,年产量18.75万吨;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个;获xx名牌产品称号9个、省证明商标xx个,地理标识产品4个,专利授权4个;获xx省名特优产品27个,地区优质农产品认证130个。目前,全区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余个,初步形成以xx、xx为主的优质肉羊产业带,以xx、xx、xx、xx、大方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产业带,以xx、大方、xx、xx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以大方、xx、xx、xx为主的优质辣椒产业带,以xx苹果、xx核桃、xx樱桃、xx柑桔为主的精品果业产业带,以xx、xx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xx半夏、大方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此外,xx地区的xx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大方县获“中国皱椒之乡”及“中国天麻之乡”,xx县获“中国竹荪之乡”,xx县获“中国贡茶之乡”,xx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200万亩茶叶、2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xx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xx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xx]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xx]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xx]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xx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

“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xx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xx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近年来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xx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5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xx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xx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xx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xx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xx万亩茶叶、xx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

、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xx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加大对试验区支持力度。

从中央、省级层面,要制定对xx试验区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xx试验区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试验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3、加大对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

一是

建立xx试验区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的专家团队制度,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为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获得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议xx试验区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确定的重点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部、省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组成特色产业专项考察调研组,深入试验区开展专项调研,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试验区各优势特色产业,再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措施,促进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衔接,强力推进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是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将xx地区纳入优先支持和建设范围。

四是试验区政府、农业部门,要充分考虑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共同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2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根据宝中企发[2009] 77号文件《关于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安排,我局对凤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情况采取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分类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县休闲农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成为非公经济中最具活力和亮点的部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11万人。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凤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迅速提升了县城品位,并把“旅游兴县”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之一,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休闲旅游品牌,旅游农业已成为凤县经济的发展的一张名牌。

休闲农业作为我县旅游发展业的一部分,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才得到很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田野自然风光观赏与参与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互动,山村农事、特种动物养殖体验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实体401家,其中林麝特种动物休闲互动养殖92家林麝存栏1700头、农家乐163家、县城家庭宾馆108家、农家宾馆24家、快捷酒店14家、从业人数达1545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6000万元,年户均接待748人、户均收入万元;大型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企业2户。其中凤县汇丰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丰果园度假山庄二00七年开工建设,二00九年五月对外开放,资产总额19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20人住宿,年营业收入60余万元。是以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度假乐园,也是目前我县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山庄设有餐饮部、客房部、儿童游乐场、动物观赏园,有果园和葡萄长廊。餐饮部豪华宴会厅同时可接纳200人就餐,客房部有豪华包间、标准间共有60个床位。农场种植的有葡萄、苹果、花椒、梨桃等各种果树700余株,还有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会议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凤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凤县第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集餐饮、休闲、垂钓、住宿、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企业,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2008年营业收入308万元。该企业今年六月被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存栏梅花鹿1100余头,养殖规模在西北五省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六,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就全县休闲农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城县郊区型。县城城郊的西庄村、任家店村、草店村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空气洁净,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它们大都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垂钓,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使之成为农村、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我县“七彩凤县、水韵江南”的旅游业品牌在全省的知

名度越来越高,游客纷纭而至,县城的接待能力有限,这些村在县政府的号召下,大力发展“家庭宾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园林生态农业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许多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养殖园、生态园等游客入园观景、赏花、采摘、品尝,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

3、景区周边型。我县旅游景点众多,目前,已开发或初步开发可接待游客的景区共有5个。(即嘉陵江源头生态探险区、通天河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紫柏山景区生态探险区、古凤州人文历史景区、灵官峡互动娱乐旅游区五大景区)三年来共完成旅游休闲项目及产业投资亿元,建设了以环县城山体亮化工程、县城“一江两岸”大型水景灯光表演、180米高喷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特色旅游项目。这些给有经济意识的外地客商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光、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同时,这些农民结合周围的田园观景和民俗文化,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和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凤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我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本着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聚集全县之力,强势推进,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的全面落实。主要做法是:

1、规划先行

在旅游开发中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先行。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旅游规划权威机构为我县量身定做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17项旅游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县一体、景区多元”的框架。同时将休闲农业纳入整个规划,有序发展。

2、领导重视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的推进,对规划中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户采取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全面协调解决农户建设方案和资金等各类问题,有效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速度。

3、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我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上建立和安排了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倾斜,鼓励做大做强。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公路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坡面绿化、城镇绿化”等5项造景绿化工程。实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民生环保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当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休闲农业虽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总体上还处在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无序发展的状态,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要是一些农户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顾虑重重,怕得不偿失,没有效益。一些部门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宣传引导力度不大。

2、缺乏有效引导和科学的管理社会管理“缺位”。一是当前我县的休闲农业特色不够明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经营粗放。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但多数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3、定位不明,品位不高。我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4、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主要是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在政府中找不到“婆婆”,社会管理“缺位”。县机构改革后,成立了旅游局、商务局、中小企业促进局,他们都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仅靠一个部门难以牵头组织管理。农民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和相关项目缺乏整合捆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几乎没有。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处山区的凤县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区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双重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2、加强引导,促进有序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就是要

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农业的项目审批(或备案)、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星级评定等,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市场引导。加大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别是引导和鼓励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工,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3、突出特色,加大综合开发力度。一是要做浓“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重点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改变当前我县休闲农业低、小、散、乱的现象,由政府主导,组织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精心设计、谋篇布局、开设项目。充分发挥区域、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企业,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特别是要增强互动体验活动。同时,要注重对休闲旅游农业产品收费价格的管理,保持其经济实惠的收费特点。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其吸引力,与竞争力失去客源。二是要建好示范样板,休闲农业建设是一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就当前而言,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必须结合凤县实际,注重文化品位、健康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加强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的运用示范,加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农业文明与科学知识,以达到综合开发、做大做强的目的。

4、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动器,建议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提供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小额信贷、低息贷款等政策。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有关规费收取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三是要加强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3

内容提要: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地区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和农民思想意识、生活水平是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国家减免农业税等优惠政策实施后,布尔津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各个乡(镇)村(社区)依托自有优势,围绕土地、林地、X牧养殖、旅游服务、劳务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但在集体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布尔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集体经济、资源优势、科学经营、奖惩激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近几年,布尔津县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农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得到了不断壮大。

一、发展的基本现状

据我们调查资料显示,截止xxxx年底,全县辖x乡x镇x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xxx.xxxx万元。其中:村(社区)级集体经济收入为xxx.xx万元,集体地面积xxxxx亩收入xxx万元,集体林面积xxxx亩收入xxx.x万元,草集草场xxxx亩收入xx.xx万元,集体Xxxxx头(只)收入xx.x万元,其他经营性收入xx.x万元。xx个行政村和x个社区居委会中:x万元-x万元的xx个,占村总数的xx.x%;x-x万元的xx个,占村总数的xx.x%;x-xx万元的xx个,占村总数的xx.x%;集体经济收入xx---xx万元以上的x个,占村总数的x.x%;集体经济收入xx万元以上的x个,占村总数的x.x%。

二、呈现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我县乡村两级党组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从全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县农村集体共有集体地xxxxx.xx亩,平均每村xxx.x亩;集体林xxxx亩,平均每村xxx.xx亩;草集草场xxxx亩.平均每村xxx.xx亩,总数收入xxx.x万元,占总收入的xx.x。特别是杜来提乡耕地面积大,各村预留机动地相对较多,周边宜农荒地也较广,在全县集体经济收入x个到十万元以上的村中,该乡就占了x个,其中最多的杜来提乡草原新村集体地xxxx亩,承包费x.xx万元,集体林xxx亩,收入xx.xxx万元。这些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集体所有,农户竟价承包经营办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依托集体资产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仍然是乡、村级集体经济最普遍的经营方式。我县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区位优势不明显。这些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增加集体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荒滩、林场、草场、养殖场(集体X)、房屋等资源,通过招标承包、招商引资,使用权出让,租赁经营等途径,搞综合经营性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xxxx年全县各村集体Xxxxx头(只),收入xx.xx万元。杜来提阿肯齐村集体林xxx亩,收入x.x万元。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水费收入x.x万元。禾木哈纳斯村房屋租赁一次性收入x.x万元。

(三)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按照“围绕旅游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靠城、靠路、靠景点的优势,修建饭店、市场、出租门店等设施,围绕第三产业求发展,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目前,由各乡镇村自主开发建设了“阳光沙滩”、阿合贡盖提民俗风情园、白桦林休闲园等xx多个旅游景点和配套服务网点,使乡村集体年增收xx多万元。例如,窝依莫克乡养殖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旅游沿线建起了“大药房”,一部分用作村办公室,一部分用于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xxxx元。

(四)依托资源优势,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村集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新点子壮大集体经济。例如,托洪台村积极兴办农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托洪台湖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达到了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获利的“双赢”效果。窝依莫克村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把村办公室的临街处全部建成了门面房,增强了集体经济。

(五)依托帮扶共建,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下联动工作形成合力。建立了滚动帮扶重点村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并选派了xx个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县直部门滚动帮扶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在圆满完成第一轮帮扶目标任务的基础上,xxxx年又启动了第二轮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xx万,为x个重点帮扶村购买了xxx只生产母X、新建了村级办公阵地及配套设施、安装了有线电视等。针对部分村资源匮乏、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采取强乡帮弱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扶持“后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杜来提乡采取牧业村给农业村借X、农业村给牧业提供草料的方式,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格孜托别乡通过给村集体借X、划拔集体X的方式,确保了“空壳村”不出现反弹。

三、当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虽然布尔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整体来看,乡村集体经济整体的实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从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经济大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因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乏力的问题.xxxx年全县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总数收入xxx.xx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仅为xx.x万元,发包上交收入xxx.xx万元。

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就全县整体情况来看,杜来提乡、阔斯特克乡是村集体土地较多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整体比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x万元以上,

全县年收入超过xx万元的村只有x个,超过xx万元的只有x个。而一些地处偏远,而又无资源优势的村,年经营性收入只有x万元,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干部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底,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寻找路子,因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基层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空间很小。加之县、乡两级对集体经济特别是薄弱乡村的集体经济扶持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二是一些乡、部分村的发展思路不清,缺乏长远规划,增收路子窄,发展点子少,短期行为多,滚动发展慢。

(二)主要原因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与近年来农村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全县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只能靠机动地获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干部能力不强。村干部在素质上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级领导及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将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二)因地制宜,多轮驱动,扩大乡村集体生产资料规模。

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购置农业机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第一、抓住农区X牧业和现代X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农牧区的载X潜力,不断扩大集体X、禽养殖规模。

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挖掘乡(镇)村的内在潜力,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扩大集体X群的数量。

另一方面,把扶贫项目购进的牲X作为乡集体扶贫基础X,无偿转借分配到各重点贫困村,由村集体负责承包经营。每轮帮扶任务完成后,基础X如数返还乡集体,形成“牲X轮借,帮扶轮茬”的滚动发展机制,在滚动发展中增加集体的生产资料。通过x-x年的发展,使每个村集体X达到xxx头(只)以上,有条件的村达到xxx头(只)以上。

第二、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保证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稳步增加集体林面积。

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资金,县乡村三级联动,积极开展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除将不宜耕种的土地还林还草外,把荒山荒地及其它宜林地一起纳入了还林还草工程,通过国家和集体出资,农民出力的方式大幅度增加集体林面积,在农民受益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种植业扶贫项目主要以低产田改造、发展黄豆基地和饲、草料基地为主。布尔津县现有盐碱低产田x.xx万亩,因盐碱化而弃耕的土地x.xx万亩。可通过争取扶贫项目,实现低产田改造,扩展黄豆基地和饲草料基地建设。

第三、积极利用喀纳斯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谋求一席之地。引导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在全县旅游开发的大框架、大规划下,积极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方面创收,增加集体收入。如禾木喀纳斯乡、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布尔津镇都可以借助旅游的优势,发展集体经济。

(三)明确奖惩,加强激励,督促乡(镇)村、帮扶单位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合力。

一是通过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这一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乡(镇)、村、对口帮扶单位和下派干部的工作职责,按照百分制量化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每年把各乡(镇)、帮扶单位、下派干部落实责任状情况与乡村综合评比、帮扶单位评优定等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和单位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党政“一把手”、下派干部,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与工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一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

二是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改变那种干好干坏都拿相同报酬的旧模式,把村干部的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劳多得的工作机制。村干部是村民自治的代言人,是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的代表村民管理村级事务的特殊群众,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通过引导和制定激励措施来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县制定并实行了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把村干部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奖金和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三部分。基础工资、奖金部分由各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的集体收入状况和每年年终考核情况确定。在此基础上,按照集体经济依靠自我投入和滚动发展增收的部分核定一定比例作为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发放给村干部。

(四)加强监管,科学经营,引导乡村集体经济步入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是加大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每年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乡级集体资产进行一次专项审核,乡(镇)负责组织人员对各村进行一次审核,全面排查掌握各乡(镇)村集体资产的数额和各项财务开支情况,摸清各乡(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底数。强化村账乡管制度,建立乡、村集体资产专门台帐,定期进行登记更新。

二是完善乡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制度,向科学经营要效益。对现有集体耕地和集体X,坚持扶优扶强的承包方向,结合养殖示范区、种养示范户建设工作,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发包,确保规模经营。发包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根据集体资产安全运营的需要,明确规定经营能力、赔偿损失能力等承包条件,经过可行性论证后才能发包。对大规模承包经营集体资产的,预收部分承包费或以固定资产作抵押。所有承包行为必须签定书面承包合同,并经过公证部门的依法公证后,才能承包。

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资产或按一定比例进行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五个”结合。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通盘谋划,实行“五个”结合:一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三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四是发展与管理相结合。五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大对经济落后村的帮扶,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局面。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4

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xx镇深入挖掘整合镇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和渐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黄金旅游景区。

一、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高起点规划。定位于黄河三角洲旅游圈中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依据我镇东临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北承东营区六户镇生态观光旅游区,南接孙武湖度假区的实际,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我镇聘请了青岛同创设计院和东营新汇设计公司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制定我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细化20xx年重点建设工程,做到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全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位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南部、长10公里的溢洪河观光路打造溢洪河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综合分析观光路各功能分区的资源差异,因地制宜,在观光路西侧规划迎宾景门入口区,在入口处设置景门和“五谷丰登”小型广场;利用唐王东征典故,突出地方历史文化,规划唐王撷果采摘区,主要包括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两个采摘园区;依托我镇“赛夷”水产品品牌,发挥水产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王道养殖垂钓区和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即赛夷垂钓休闲区;在济青河王道闸处,经营农家特色小吃,规划建设田园牧歌餐饮区;在田园牧歌餐饮区附近打造一个民俗特色村,规划“私属菜园”,建设农耕劳作体验区;在观光路适当地段建设文化长廊,打造xx人文展示区共六大景区。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44.9万元,主要通过社会集资、大户承包、银行贷款、上级财政扶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计划3-5年建设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已投入200余万元,全面启动观光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溢洪河观光路在沿路北侧60米、南侧50米建成速生林带的基础上,以“三网绿化”为契机,在观光路两侧新植树木2.9万株,种植蜀葵2.5万米,并及时加强后期管护,进一步增强了绿化效果,优化了项目区环境。迎宾景门入口区管理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位于景门入口区南侧占地90亩、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签订合同并开工建设。唐王撷果采摘区(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已具雏形,年内主要任务是提升采摘园周边环境,与孙子文化节同期举办第三届冬枣采摘节。在巩固原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新发展冬枣大棚5个,大棚冬枣面积达到30亩,同时加大冬枣技术管理力度;对千亩苹果园采摘路进行了拓宽和整平改造,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园内新配套建设建筑物15座,改建园区内管护房10座,全面优化了采摘环境。赛夷垂钓休闲规划区,多次联系亚东星海水产品开发公司、鑫马远洋捕捞公司等镇域内海产品经营企业,王道养殖区内黄河口甲鱼养殖项目已基本确定,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为建成“赛夷”海产品经营园创造了条件;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周边环境提升工作正在筹划之中。田园牧歌餐饮区就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多渠道进行了联络。农耕劳作体验区和xx人文展示区正在细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我镇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农业办、新型社区办工作人员组成专门的办公室,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了xx镇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制定我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承接项目招商和推进。二是广泛宣传,多渠道招商引资。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做活我镇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项目区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前来投资,我镇在县人民政府网、《广饶大众》、《xx时报》等多种媒体发布招商信息;同时,县旅游局将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编入《山东省广饶县旅游项目投资指南》,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我镇在广青路、青垦路十字路口处,安装了冬枣采摘园和休闲观光工程景区旅游指示牌;筹备举办了休闲观光项目洽谈会,就有关项目引进和市场开发进行推介和引进。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我镇休闲观光工程投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体前来投资兴建,但由于我镇发展观光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知名度不够,前来投资的企业或个体尚未形成规模,导致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兴建进程缓慢。

二是布局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镇的观光农业项目总体规模狭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公里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镇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而造成客源市场相对狭小的局面。

三是旅游景区市场季节波动性

较大。由于我镇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会由于游客太过集中,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将造成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冬枣、苹果采摘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推介我镇休闲观光工程。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外,建议由各级主管旅游部门给予具体指导,帮助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在更高层上提升形象、提升吸引力。我们还将更新镇域内显要位置的大型广告宣传牌,更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吸引更多商家前来投资建设。同时,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在加强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帮助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或吸引社会入股,弥补投资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比较外地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结合我镇实际,继续搞好项目区道路、绿化、保洁、照明等基础性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构筑起针对东营东城、油田基地的都市近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总体框架,搭建起良好的服务载体,以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不断拓展项目的内涵与外延,从客流量上进一步促进物流和资金流。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外部投资,努力形成项目聚集效应,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并扩大乡村游半径。

三是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旺季。针对冬枣、苹果采摘园旅游旺季时间短、果农受益相对有限的弊端,我镇在现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冬暖式大棚、普通大棚和大田冬枣三种种植模式,形成了早熟、正熟和晚熟的梯次采摘链条,大大延长了采摘期;千亩苹果园在现有国光、红富士等品种基础上,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同品种成熟期衔接,延伸采摘旺季。同时,我镇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采摘、购物、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要注重深入挖掘外延项目,如特色文化习俗、历史特色建筑、手工艺品等,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5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紧紧围绕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目标,坚持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着眼农机推广实际,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机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中小型农机具得到快速发展,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截止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2.8万千瓦,同比增长11%,农业机械原值1.8亿元。现已拥有拖拉机313台、联合收割机125台、耕整机12000台、步行式插秧机65台、乘坐式插秧机1台、稻种催芽机4台、一条龙播种机2台、烘干机1台,拥有排灌机械9500台套/65000千瓦,拥有固定提灌站255处,常年提水量可达到3000-3600万立方米,较好地解决在自然灾害中人畜饮水困难,确保了本县农业生产用水。

(二)农机作业水平逐年提高。20xx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达58%,比20xx年增长6个百分点。其中,完成机耕作业面积63万亩,机耕水平达77%;机播面积8.9万亩,机播水平为15.8%;机收面积47万亩,机收水平为80%。20xx年9月至20xx年上半年,我县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业1万亩,现已丰收在望。20xx年我县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已在伏龙乡的三夹沟村,石垭镇的云峰村、张口楼村,顾县镇的桐子树村等地完成水稻机械插秧面积近1万亩,预计全县机插秧面积推广为3万亩,力争20xx年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占全县水稻面积的21%,比去年同期增长33%。

(三)农机服务体系初具规模。近年来,不断强化农机组织建设,构建农民与农机作业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农机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全县现有农机销售网点88个,农机维修网点170个,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10个,农机服务协会1个,农机专合组织15个,发展社员2487人。把有能力提供农机专业服务的农民组织起来,组建了农机机耕服务队、抗旱服务队、机收服务队、机械维修服务队、机电灌溉服务队,积极开展油菜直播、春耕、水稻机插秧技能竞赛,切实解决了机械购置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缺乏、服务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努力推行跨区作业,去年“春耕”期间,组织8台大中型拖拉机到区、武胜县、南充市等地跨区耕地10000余亩,探索了有偿与无偿服务新路子,走出了农机大服务的新格局。

(四)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夯实。全县农用排灌机械9500台/65000千瓦,拥有固定提灌站255处。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新建维修提灌站37处,新增提灌面积10.1万亩,机电提灌面积达到69万亩,较好地解决旱灾中人畜饮水的困难问题,确保了全县农业生产的正常用水;全县机耕道1232公里,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出行难的问题。

(五)农机购置补贴全面落实。20xx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至今,全县累计补贴农机购置资金2207.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890万元、省财政补贴资金22.25万元、县财政配套补贴资金295万元,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4092.75万元,补贴机具作业收入2800万元。今年1-3月,全县44个乡镇1002户农民购置的1068台农机具享受了农机补贴,中央补贴资金126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94万元,但由于20xx年前县本级财政实施了地方累加补贴,从20xx年县本级财政停止了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累加补贴,导致我县今年1-3月全县只补贴了126万元,与前几年同期相比大大降低了机具购买力。

二、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机化发展在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不能完全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农机装备不合理。存在“六多六少”问题,即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粮食作物机具多、种植机具少;低科技含量机具多、高科技含量机具少。

(二)政策性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投入少,导致群众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重要性认识不足,购机积极性不到位;培训投入少,导致机手熟悉农机安全常识不够,掌握农机操作规程不熟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导致农机作业便道和提灌站建设滞后,农机正常使用受限。

(三)农民购买力不强。多数农民渴望在农业生产中能得到类似联合收割机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机具,但由于农业收益微薄、新机具的价格偏高、地块分散(导致作业成本高、新机具成本回收慢,经济效益不好)、农机作业季节性强等原因,使得农民对新机具望而兴叹,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纵深发展。

(四)农机油料价格高(或紧缺)。油料涨价太快,农机作业费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相当部分农民因油料价格太高而“望机兴叹”,甚至出现农忙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影响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的对策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应牢牢把握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强化农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基础地位,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节支为核心,突出“兴机富民”,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

(一)增强认识

1.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丘区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由于丘区坡地多,地块小而分散,作物种类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差,农民素质相对而言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丘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严重滞后,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摞慌弃慌田地不断增多,要解决以上诸多不利因素,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就成了现代农业的必备要素,没有机械化的实现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

2.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把广大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是节本增效、增加丘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作物生产的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劳动成本,减少物化投入,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益,从而增加丘区农民收入。

(二)理清思路

1.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节支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2.扩大示范、加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以专业技术人员、乡镇农机(技)站、种粮大户为支撑,把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工作推广到各个乡镇,加强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宣传,深入实地,组织开展现场展示、演示,让农户了解插秧机及其它新型农业机械的可靠性、适用性消除农户的思想顾虑,使农户对新机具、新技术全面认知了解,为今后新机具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3.丘区是农机化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也是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丘区自然备件差,劳动力缺乏,更需要农业机械化。要在少数条件相对而言较好的村,从水稻机械化推广到油菜多种经济作物机械化,逐步带动条件较差的村实行机械化,以推动丘区乡镇经济作物普遍机械化。

(三)加大投入

1.制定出台丘区机械化农业生产用油补贴政策。对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给予政策上更大力度的支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将补贴比例由现行的30%提高到50%,并继续争取县级财政对购置补贴的累加补贴。

2.加大丘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加大农机作业便道建设的投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关键是提高农村干部生产水平,发展和实施农业机械化。而实现机械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农机作业便道,没有完好农机作业便道再好的农业机械也难以下田作业。二是加大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的投入。丘区水低田高,春旱和冬旱经常发生,老的提灌站多数损毁,已不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作用。

3.加大农机基层人才培训的投入。把人才培训纳入培训纳入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大批农机技术人才,提高农机手农机服务水平。

(四)完善机制

1.政府引导,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形成稳定的农机发展长效机制。

2.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运行机制。一是要结合各种农机补贴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家机大户、农要种粮大户,使之成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带动其周边区域农机化的发展。二是促进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组合,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深化结合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虽然农机和农艺的侧重点不同,但孝都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只有找准农要与农艺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显示农业机械的强大威力,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才能使农艺技术得到实施、延伸和提高,把传统的低水平农业转变为现代的高水平农业,保障农业的生产丰收。我县在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摸索出了适合于丘区水稻机插秧的“水育水管”技术,打破了用熟化细土作营养土的传统育秧模式,使阻碍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的“瓶颈”得以突破,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但还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推广使用。小麦、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也需要探索,需要突破,需要最佳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撂荒弃荒田土的利用、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助推农民大幅增收、农业显著增效、农村不断繁荣。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6

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县供销社认真贯彻全国总社实行的“四项改造”的要求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供销社改革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供销社的突出任务来抓。4月初,我社就__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进行了调研,截至20__年底止,全县供销社已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7家,入社社员1759户,经营范围涉及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雪梨、花卉苗木、网箱养鱼等产业,辐射全县10乡4镇及周边地区,带动农户近万户。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增长了农民的品牌意识,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初见成效

(1)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牌的形成和市场的开拓。

供销社建办的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抓质量、树品牌、促销售”九字文章做深做透。如__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办社的第一天就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注册了“山兰”牌商标,经过几年的努力,20__年即获得“浙江名牌”产品称号及浙江省著名商标,产品已打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供不应求,在同类产品销售中每500克即比别人要高上5元左右仅品牌一项即增加效益500多万元,品牌效益明显。又如__县渔夫有机鱼专业合作社利用__湖这个天然鱼场,注册了“仙宫湖”商标,对__湖的有机鱼进行深加工,质量严格把关,每年有大批的仙宫湖有机鱼进入南京、上海、温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超市。目前,专业合作社大多注册了商标、品牌意识有所提高。

(2)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的规模经营。

规模化生产是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供销社建办专业合作社就是要引导农民走规模化生产之路,促进产业化经营。__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__县渔夫有机鱼专业合作社、__县山里人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供销社看准了__农民发展食用菌这一传统产业和__湖5万多亩水域规模,组织农民共同出资组建起来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的黑木耳种植面积为7000万袋,香菇为5500万袋,已成为__的一个支柱产业。__县山里人茶叶专业合作社现有茶山1000多亩,还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带动了周边的种茶农户300多户,朱村已成为我县近远闻名的茶乡。

(3)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农产品买摊问题是供销社建办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之一。

__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__县渔夫有机鱼专业合作社、__县山里人茶叶专业合作社均对入社社员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四统一办法,同时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制度,近两年共返利127万元,深受广大社员的拥护。

二、 存在问题

(1)这几年我县专业社虽然发展很快,全县截止20__年底共计创办专业合作社46家,数量不少,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发展不平衡专业规模还不大,带动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也较弱。

(2)我们__是一个山区小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10乡4镇,11万人口。主要农业支柱产业为食用菌、茶叶、库区有机鱼等。总量不大和实力不济是困扰我们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我县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同一生产的不止五、六家,他们做同一个产品,各自为战,严重地影响了主导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对如何加快专业合作社的看法与建议

本着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主导农业、进一步办好专业合作社、力争达到建办一个专业社、推动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改造一家基层社、努力把专业合作社办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精神。提出以下看法与建议。

1、选择典型,搞好示范。

这几年,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对专业合作社进行考核,涌现出一批各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其中也不泛省级示范社。他们是我们县的佼佼者,应很好地总结交流专业合作社建设成功的经验,剖析问题,找出症结所在,研究对策措施。特别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后,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召开现场会,以典型带路,做好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促进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的发展。

2、 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专业合作社人员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知识、科技水平相对不高。

迫切需要得到一种组织对他们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因此各涉农部门,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应对各专业社的业务骨干进行系统的合作经济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参观考察等活动,拓宽视野、逐步提高专业合作社骨干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再是形成如农村指导员一样的制度,派懂管理、能经营的人员到各专业合作社兼职、帮助专业合作社工作、提升合作社的整体能力。

3、 整合资源,共享品牌效益。

目前我县各专业合作社品牌管理混乱、没有形成合力。几个主要农业产业,没有形成主要品牌。如一张小小的茶叶,我县的茶叶总量也不过上百吨,但茶叶商标就有“仙宫雪毫”、“云河绿羽”、“仙宫凝露”、“金枝玉叶”等将近10几个。这对提升我县茶叶的产业化水平和整体形象都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出面牵头,解决这一“遍地开花”局面,实施整合品牌战略。学学景宁、遂昌、松阳分别主打“惠民茶”、 “龙谷丽人”和“松阳银猴”茶叶品牌,采取整合的品牌运作方式,提高了各自茶叶品牌知名度,促进了茶叶有机化标准的实施,达到了良性循环。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7

发展外向化农业是沿边地区农业发展趋势,是迅速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兴边富民、提前翻番奔小康”的希望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沿边县(市)同全国一样面临着在国际市场重新定位的问题。我省具有农业优势,又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就应以这些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优势农业。

(一)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外向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农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竞争。沿边各县(市)必须瞄准市场需求,从资源、区位等优势出发,抓紧培育一个或几个品质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一批有规模的专业化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因时制宜,用最好的资源发展最具优势的产业。沿边县(市)开发晚、污染少、生态环境好,发展绿色食品的条件得天独厚,要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全省最具特色、最有规模的优势产品;沿边县(市)多草原、饲料来源广,适宜发展畜牧业,要把畜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传统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开发“盘踞半壁江山”的优势产业;沿边县(市)多地处寒带,森林覆盖率高、山区半山区面积大,林产品、山产品种类繁多,要充分挖掘珍稀野生动植物及药材养殖和加工潜力,构建独具冷凉特色的优势经济格局;沿边县(市)与俄罗斯接壤,全省有3045公里左右的边境线和20多个边境口岸,要加快发展俄罗斯市场需求旺盛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扩张出口创汇的优势群体,特别是要根据俄方市场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调整和扩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绿色大米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从而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外向型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区。

(二)找准优势互补和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广泛开展中俄农业合作,提升外向化农业竞争力

##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同属于黑龙江流域地区,该地区开发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国家关系友好,经济要素互补,并且是东北亚区域中自然资源最丰富、潜力最大、后劲最强的地区。20__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未来几年也将加入世贸。入世后,两国都面临着一个在国际市场上重新定位的问题。把我省与远东地区放到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中考察,加速、加强我省与远东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振兴两国经济,也有利于促进东北亚,乃至亚太经济的崛起。中俄双方在农业、牧业、林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很大的互补性。比如农业,俄远东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可垦土地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粮食、果菜、食品的市场需求,每年谷物缺口80万吨以上、饲料缺口30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肉产品缺口均在40万吨左右。而我方则有发展种植业的技术、经验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有大量的商品粮需要寻找销路,完全可以成为俄罗斯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这就要求沿边县(市)要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通过区域合作逐步融入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大趋势中。加大对优良种苗、珍稀品种和农业生产加工技术设备的引进力度,建立跨地区、有特色的优良种苗培育中心。大力鼓励外商带项目、资金、技术、市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农产品仓储、运输和贸易等龙头企业,借助外力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认真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组织和引导农民、民营企业家开展种植业、林业采伐合作,开发绿色食品、自然药品,实现集约经营,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良种、技术、设备和劳务,全方位增强区域农业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三)兴建产地市场,开辟境外市场,全力构筑辐射性强、开放度高的外向化农业市场体系

##省的邻国俄罗斯消费品市场进口商品占60,大都是轻工产品、生活日用品和各种副食品,这种互补性经济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其对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边境贸易。沿边县(市)必须紧紧抓住同俄罗斯经济互补性强这一关键,及时获取国际市场特别是俄远东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建立上下贯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构建外联市场、内结农户的区域性营销体系,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整体升级。要转变观念,引导农民走进市场和适应市场,搞好服务,用更多的精力抓流通,使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出、卖得好价钱,实现增产增收。抓好现有市场配套完善,加强粮、果、菜、食用菌、畜牧等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并向跨区域、远辐射、大规模、高档次方向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对俄出口商品种类,加快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在巩固俄罗斯远东市场的同时,迅速向西伯利亚及俄罗斯腹地推进。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订货会、贸易洽谈会,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把当地农产品更多地推向区内外、国内外市场。搞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惯例和准则,完善检测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发展大生产、大流通,通过市场来推动规模经济发展,通过扩大规模适应市场。在品种质量、贮藏加工、包装运输、营销策略上狠下功夫,使沿边口岸县(市)蔬菜、水果等比较优势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十分重视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发挥各种各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作用,为他们创造、提供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育强育大龙头企业,延伸外向化产业链条

当前,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只有组建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才能与国际强手相抗衡。而沿边地区的经济要向深层次、广领域发展,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内地商品的“中转商”,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加快构造进出口产品生产的加工体系,为沿边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我省沿边县(市)多数是农业县(市),工业基础薄弱,要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就要把农村第二产业调整的重点放在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强的农产品加工业上,向精深加工延伸,向名牌产品拓展。要把创龙头、育龙头、护龙头作为重中之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广泛吸纳民间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先进人才,扶强扶壮龙头企业,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升,增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扩大农户经营外部规模,与本地农业的主导产业相衔接,重点开发高技术、高起点、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果蔬、肉制品、山产品、食品等保鲜、精深加工系列,实现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开发出口创汇新品种,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扶持和鼓励组建农业企业集团,赋予优惠政策和进出口经营权,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建立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要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走工业依托农业、反哺农业的新型乡镇企业之路,创出一批优势农产品,带动沿边口岸县(市)农业的发展。

(五)优先安排资金,用足用活政策,为发展外向化农业提供支持保护

外向化农业必须在适度有效的经济保护下,才能得以快速推进。要实行资金、政策、产业倾斜,要出台必要的资金扶持、税费减免、信贷投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外向型优势农业发展。一是资金向基本定位的优势项目倾斜。鼓励社会、集体、农户投入和招商引资;各级政府尽量集中财力,扶持优势经济重点项目建设;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也应重点投向优势项目,特别要努力保证对优势“龙头”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大对水利和生态环境的投入,重点发展以棚室、日光节能温室、微灌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做好小流域治理、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工作,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优良品种、技术、设备引进推广基金,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和推广。二是实行政策保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按照WTO运行规则,结合沿边县(市)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营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WTO农业协议免除削减的国内支持措施共12项,对应分析,我国尚有6项是空白,其它的支持量也还有限。调整和加大“黄箱”政策支持。入世谈判确定“黄箱”补贴不高于农产品总产值的8.5,目前我们的补贴还不到农产品总产值的2,而且原有的补贴还可以调整。建立农业保险体制。加大争取国家给予的政策性支持和补贴,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加强法制保护。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走“依法治农、依法护农”的道路,依法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业的安全。特别是要加强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加工、运销环节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保障外向化农业的快迅发展。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8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市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xx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xx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xx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xx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xx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大米(富硒米),20xx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二、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况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xx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xx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三、我市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9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于xx月xx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xxxx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xx”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xx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xx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10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措施

(一)以高效利用禽畜粪便资源为纽带的沼气工程能源生态模式

1.以“猪沼果”山地果园生态模式和“猪沼菜”为主的庭院生态模式

沂源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山地果园“猪沼果”和庭院“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和“猪沼菜”生态模式生态模式。在山地果园重点推广了“猪沼果”生态模式,创建了“猪沼果”生态能源示范区,建成独具特色的“猪沼果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果园,一座房,一池沼气,一栏猪,配套一座风力扬水机。以户为单元,以山地果园和庭院为依托,建设沼气池、猪圈及厕所,开展“沼液、沼气和沼肥”的综合利用。现已建成“猪沼果”模式6000多个。

2.猪-沼-电生态模式

3.畜-沼-粮生态模式

高青县唐坊镇农户以粮食和秸秆喂猪、牛和鸡,而猪、牛和鸡粪进入沼气池发酵后变成肥料用来种粮,而产生的沼气用于取暖、照明,沼渣可作饲料添加剂,沼液又可喷施农田作物,防病虫,形成多元化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畜—沼—粮”这一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民家庭生活方式,通过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达到了农民增收、净化环境、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唐坊镇已有36个村普及了这一模式。

(二)以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

1.淄川区胶王路沿线有关乡镇玉米秸秆还田、青贮或固化等技术。

三、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种植业产量较高与效益较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种植业生产效益较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化肥农药浪费现象较重;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2.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资金,覆盖面小。根据立地条件及经济负担能力,目前沼气项目的覆盖面仍然偏小,高青县是山区县,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一池三改”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项目资金明显不足,影响了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和农业节能工作的更好开展,沼气用户仅占可发展规模的1/4,许多积极性高的村和户因受经济能力所限无法铺工建设,建设户用沼气并配套太阳能的户更是寥寥无几。

3.产业化经营滞后,后续服务跟不上。目前,沼气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农村沼气正处在兴起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而且农村能源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无疑加大了建设成本。影响了沼气产业发展。受服务经费缺乏、运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农村沼气的后续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沼气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产业的发展。

4.种植业分散与规模化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业经营模式与日趋规模化的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农作物秸秆为例,一家一户的作物秸秆集中起来,为规模化养殖提供饲草饲料困难较大,原因如下:一是秸秆密度较轻,储运难度大。二是秸秆价格较低,不能引发农民的销售积极性。三是秸秆收获时,也是三秋大忙时,农民无暇销售作物秸秆。四是秸秆收获季节性强,受贮存条件的限制,规模化养殖场不能贮存足够的秸秆。五是养殖废弃物未能充分资源化利用,降低了效益,造成了污染环境。

四、建议

1.抓政策推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引导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要立足于大农业范畴,种、养、加相结合,统筹规划。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尽和可行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2.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养典型,建立集“种、养、加为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园区,创品牌,为群众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引好路,踩好点,助推农村经济上档次,上台阶。沼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是建设循环农业、节约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3.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抓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标准及高起点建设,抓技术培训,确保建设质量。各级政府应加强循环农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促进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增效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考核体系,让科技人才及其先进科技成果扎根于广大农村,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集中培训主要是组织各乡镇技术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总结交流经验,分散培训主要是在施工现场边施工、边讲解、手把手的传教。通过选派村技术员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建设质量的督促与检查来保证使用安全和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4.加强农村能源用产品的科研及市场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强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发,积极探索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新路子,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投入力度,构建促进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5.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坚持“分阶段、分层次、分产业带”建设的规划原则。一是分阶段建设的原则。可考虑将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动员与组织阶段、规划实施阶段和完善深化三个发展阶段来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二是分层次建设的原则。由于各地区地貌复杂,丘陵、平原并存,农业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因此各区域根据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与资源特点等,可考虑在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个层面上建设循环农业。按照此原则,能够探索出最能够发挥各地区域优势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三是分产业带建设的原则。建设循环农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以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循环农业建设,把各不同地区的循环农业推向健康轨道。

6.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一家一户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根本原因。在稳定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健全流转市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赋予农民土地的物权,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7.加强农业专业化组织服务体系的建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现状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推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分”的功能增强,“统”的功能弱化,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保持现有龙头企业数量的前提下,重点在提高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上下功夫,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一体化组织形式,加强产业链中各主体的协作与联合,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和带动能力。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规范化发展,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乡镇事业站所、基层供销社等领办合作组织,创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统一提供农资供应、融资担保、标准化技术服务等。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人才激励、社会保障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11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与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点和中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

一、产业链培育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产业高质高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目标,认真落实“五个扎实”和“五项要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来看,有五个方面的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xx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面积广,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资源禀赋优越。光、热、水、气等生态气候条件完全符合苹果优生区“七项指标”要求,处于中国苹果产业带的核心位置。纵横交错的沟壑山川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防疫隔离屏障,吸引了新希望、东方希望、伊利集团优然牧业等企业集团投资建场;1100多万亩洋槐林和500多种蜜源植物,是业界公认国内最大的优质洋槐蜜蜜源基地和全国四大中蜂保护区之一;依托山地资源建成的“95式”日光温室,比川地温室光照xx60-90分钟,夜间棚内最低气温提高3-5℃,采光更好、保温性更强;夏季气温凉爽,气候干燥,露地菜品质好,香菇花菇出菇率高,具有反季节生产的优势。

二是规模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苹果为主、现代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为两翼、区域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粮食面积产量持续稳定在220万亩和70万吨左右;以xx苹果、xx苹果为主的绿色果品基地达到331万亩,今年产量达到400万吨;以生猪、湖羊为主的规模养殖场达到1575个,正在成为全省生猪、肉羊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蜂群规模达到25万箱;以“南泥湾”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基地达到26.9万亩,播种面积达到46.89万亩,是全省千亿级设施农业六大板块之一。

三是装备优势。20xx年以来,以苹果产业后整理为突破口,累计建成了103条最先进的苹果智能选果线,农产品冷气库储藏能力由80.1万吨提高到158.8万吨,增长了96%,占到苹果产能的40.3%,产业化整体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陕西xx苹果有限公司建成的3万吨冰温立体气调库,实现了仓储保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先进的水果保鲜气调库。xx区推广的“小冷库+电商”“xx有我一棵苹果树”等新型产业模式,让小农户分享了产业链延伸的收益。与此同时,蔬菜的分级包装加工、畜产品的分割冷链配送等也先后在xx、xx、xx、xx等县区落地,进入了产业链延伸拓展的新阶段。

四是技术优势。建立了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全产业链的《xx苹果标准综合体》和《xx小米标准综合体》,累计制定苹果、蔬菜、食用菌、畜产品、马铃薯、中药材等绿色、有机标准和操作规程100多项,而且通过示范带动和技术培训,将一项项技术传递到了千家万户。苹果主栽品种经过两轮更新换代,引进响富、烟富、瑞雪等新优品种30多个,果园豆菜轮茬增肥成为全国主推技术,坑施肥水、坑式熏烟防冻等技术全国领先,xx、xx和富县整区域通过国家绿色和良好农业生产基地认定。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免间苗、免中耕、免除草、全程机械化)加快普及,日光温室病虫害绿色生态综合防控技术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五是品牌优势。目前,全市农产品累计注册商标1203件,涵盖了苹果、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有40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保护产品,6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xx苹果、xx红枣、黄龙核桃、常泰制药、胜利山醋、轩辕酒)。“xx苹果”以73.62亿元品牌价位值列全国果品类区域品牌第三,“xx苹果”以687.27亿元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水果类价值榜首。今年,又双双入选20xx中国苹果产业榜样区域品牌。

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当前,“三农”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审视,我市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还不匹配,有的优而不多,有的多却不优,优质不优价;产业链仍不完整,产前农资供应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产后营销体系不全、精深加工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仍然面临诸多新挑战。

果业方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全市防雹网面积28.2万亩,果园节水灌溉面积25.95万亩,分别仅占总面积的8.5%和7.8%。关联产业发展滞后,果袋用量200亿只以上,但只有14家果袋厂,实际生产能力仅有92.77亿只;果箱用量约为3.3亿个,我市的4家纸箱厂年生产加工能力不足2800万个,仅占8.5%;20xx年进入高端市场的份额只有32.1%,鲜果出口仅为0.18万吨。目前全市还没有上市的果业企业,产值过亿元的只有4家,而烟台达48家,“农”字号上市企业18家。果品精深加工能力56.4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14.1%,受市场价格波动制约还很明显。

畜牧业方面,上游饲草供应链资源丰富,载畜量可达856.7万个羊单位,但未能有效转化为草产品,全市尚没有一家专业化、规模化饲草加工企业,饲料年需求量近200万吨,基本依靠外调解决。养殖环节虽然先后引进了新希望、东方希望等大企业集团,但产业的整体经营规模仍然偏小,规模化率仅为44.8%,低于全省10.8个百分点。屠宰分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精细分割销售比例不足15%。以生猪为例,12个屠宰厂年屠宰量仅为21.3万头,只占到设计产能的21.5%,产业增值效益随着鲜活畜禽运输流向了市外甚至省外。

设施农业方面,主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大部分蔬菜直接采收入市,无品牌、无包装,缺乏市场竞争优势。集约化育苗能力还比较弱,种苗需求量在3.5亿株左右,即使每株按0.8元计算,就有近3亿元的产值,而目前自给能力还不足30%(目前育苗能力1.02亿株)。采后预冷不及时,贮运设施设备落后,生产流通环节腐损率高。目前只有xx、xx等县区的10家企业开展净菜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70%左右的蔬菜通过菜贩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从产业要素保障来看,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制约。

一是劳动力短缺。目前形成的产业格局基本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优秀青年流失、青壮年劳力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逐年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必须走高素质农民培育和社会化托管服务相结合的路子。

二是产业投入不足。20xx年,市级财政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总额约为3.5亿元,其中78%为面向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实际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只有7700多万元,在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产业资金需求增加与财政投资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截至20xx年11月底,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贷款(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50.4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212.49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了11.43%和16.71%,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39%和18.42%。因此,积极争取中省政策支持,创新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金融资本,是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的重要方向。

三是成本价格挤压。一方面,劳动力、土地流转、生产资料、物流运输等成本“地板”不断攀升,2015年至20xx年,果业亩均生产成本由4200元增加至5200元,仅套袋成本每亩就增加了300元。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断加剧,20xx年库存苹果平均销售价格较2019年果季每公斤低1元左右,20xx年中早熟品种销售均价在4.4-5.2元/公斤,较上年同期每公斤低0.9元。20xx年-20xx年,生猪价格从最高的34元/公斤最低跌破亏损临界点(16元/公斤),挤压了农业效益提升空间。

三、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聚焦苹果、畜牧业、蔬菜、食用菌等四个产业,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纵向拓展农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横向拓展农业新功能、融合农文旅,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苹果产业链。前端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牵引,巩固提升22.6万亩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和100万亩带动区、200万亩辐射区,整县整区域推进绿色、有机果园创建,建设xx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同时增强xx国家苹果种质资源圃和xx县楸子种质资源基地功能,推进品种培优。中端全力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全面推行冷藏保鲜、分级分拣、分类包装,积极引进企业做强精深加工产业,鼓励生物(有机)肥、果箱、果袋、果网和防雹网等关联加工业生产。后端以国家级xx苹果批发市场、xx县仓储冷链库群、陕果和农投配送体系以及销售市场前置仓为载体,构建从产地到市场直接配送的流通网络,着力做强“xx苹果”“xx苹果”公用品牌和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支持发展订单生产和果树认养,20xx年创建xx县百亿级和xx区、富县、xx县50亿级全产业链重点县,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畜牧产业链。以生猪、肉羊肉牛、家禽、蜜蜂为重点,前端以龙头企业引领为核心带动提升养殖规模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发展规模养殖,着力增强良种繁育、饲料饲草加工和疫病防控能力,打造高效养殖和优质饲草产业带;中端重点提升畜禽屠宰分割能力,在主攻方向上,生猪、肉禽以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速食产品等生产加工及肉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肉羊肉牛以生鲜分割肉、预冷肉、精包装及熟食制品为主,禽蛋在增加精品蛋供给的基础上,依托xx劳山鸡业和食品烘焙行业发展精深加工,蜂产业以精品蜂蜜、花粉、蜂王浆、果酒等加工产品为重点,鼓励新希望、东方希望等企业配套屠宰加工项目,支持黑萨牧业等企业提升屠宰分割能力,促进屠宰厂向现代化深加工企业转型;后端围绕畜产品营销,培育企业品牌和冷链物流配套企业,加强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等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发展专业化授粉蜂场,促进养殖场与有机肥加工厂合作联营。到20xx年,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500万头、50万头和500万只,家禽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蜂群40万箱,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0亿元。

蔬菜产业链。前端以基地建设和种苗供应为重点,依托山地资源,新建改造10万亩设施基地,发展节地节能、大空间、高性能棚室和黄龙、xx高山冷凉菜,研发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和自动化调控设施,在提升xx、xx、xx等现有育苗企业供苗能力基础上,根据种苗需求再布局10个左右育苗中心和一批专业化育苗基地。后端突出企业引领,引进和培育一批联农带户的“链主”企业,引导万亩以上基地普遍开展蔬菜分等定级、清洗包装等产地初加工,配套健全采后预冷和冷链物流体系,发展采摘、休闲等新业态,培育xx茄子等品质优、销售好的高端精品蔬菜。与此同时,着力培育发展设施钢架制造、保温被和棚膜加工等产业链。20xx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种苗供应能力达到需求量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

食用菌产业链。前端的菌种、原料、菌袋等向xx县、xx县、xx县、xx县等资源聚集区集中,发挥菌需物资供应、菌棒生产企业的作用,重点强化菌种选育和集约化制棒弱项,组建食用菌产业研发中心,建设20个左右菌棒加工中心。中端的栽培生产向基地和农户分散,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重点发展规模化的香菇、平菇种植,提升设施化和标准化水平,培育“花菇”等高端鲜菇。后端的分级营销、加工、菌渣利用等向企业和合作社集中,培育壮大新隆菌业、嘉康菌业等本地企业,着力补齐贮藏、烘干、冻干等短板,开发高端食用菌加工产品,培育菌渣有机肥产业链。20xx年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1.5亿棒,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

四、产业链建设的重点任务

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入手,从科技、绿色、品牌、质量全要素集成,实施产业链培育发展九大行动。

(一)标准化水平提升行动。按照新“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面向高端和特定市场,加快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适产业结构,扩大高端功能苹果生产规模、打造精品畜产品和鲜菜订单直供基地,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围绕四个重点产业链,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加快推进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带动产业基地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以鲜苹果、苹果汁等有出口基础的农产品为依托,认定并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行动。统筹发展冷链分级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20xx年翻一番。初加工以产地为重点,就地就近建设苹果、畜产品、设施瓜菜等生鲜农产品清洗分拣、预冷保鲜、净菜鲜切、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产业链和食用菌烘干设施,减少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精深加工以培育领军企业和园区建设为核心,依托产业链资源优势,提升xx苹果、xx农副产品和xx、xx、xx等农产品加工集聚园区,启动建设xx、xx、黄陵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吸引关联企业投资,推进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综合利用加工重点推进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畜禽粪污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三)农产品品牌打造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产业链品牌体系。着力打响“xx苹果”“xx苹果”“南泥湾蔬菜”“地椒羊”“洋槐蜜”等公用品牌,争取列入国家农产品品牌目录,创建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树立一批名、特、优、新高端精品品牌,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深层次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创新品牌营销推介方式,通过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以及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四)产销地市场衔接行动。提升国家级xx苹果批发市场、xx农产品交易中心、xx新区中国农批、xx区慧丰、黄陵隆坊、xx白家川物流园等市场引领和价格调控能力,确保功能充分发挥。组建重点产业链产销合作联盟或行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者,批发市场、物流基地等流通中介,集团消费、连锁超市、大中型餐饮等销售终端紧密合作,发展直销直供、物流配送、认养认购等新业态,提高产销对接效率和应急供应能力。拓展农产品线上流通渠道,汇集京东、一亩田等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直播带货,推进网络营销。

(五)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以产业链为载体,以节本增效、质量提升、产品研发为主攻方向,依托8个院士团队和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或产业联盟,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品种更新、产品研发、农机农艺融合、工艺改造提升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借力秦创原(xx)创新促进中心,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供需精准对接的科技推广机制,健全覆盖所有乡村、服务到户到田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六)基础设施装备升级行动。启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统筹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提升,攻克“连作障碍”,推进水肥一体化,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地力水平。围绕四个重点产业链轻简化生产和管理,促进农机装备升级换代,发展绿色高效智能农机及配套技术,打造一批机械化程度高、农机农艺融合的示范园、示范场。以管理高效化、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便捷化为目标,推进物联网、遥感等信息技术在产业链上的示范应用,拓展我市智慧农业大数据采集、监测、共享、分析、预警等方面的功能。增强重点产业链抵御冷冻、风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探索形成预警预防、群防群控和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机制。

(七)现代经营制度创新行动。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支持供销、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推动托管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以服务规模化带动经营规模化。鼓励发展产业联盟,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联合体,每条产业链至少建设5个示范联合体。支持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分享全产业链经营收益,打通小农户从生产向加工、流通、营销等二三产业环节链接的路径。

(八)绿色生态农业推进行动。着眼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做好农牧结合文章,统筹产业间规划,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产业间循环链接。做好农水结合文章,坚持蓄水、引水、提水多措并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集雨窖、棚面集雨等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做好农环结合文章,实施清洁田园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粪污、秸秆果枝、废弃农膜、果渣菌渣尾菜等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打造黄河流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九)多元业态融合促进行动。按照功能多元、业态多样、服务创新的思路,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劳动体验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人文等产业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重点打造环xx城区休闲采摘、黄土黄河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自然景观、现代农业观光等50条精品线路,促进休闲农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

五、工作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统筹推进,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工作专班推进,落实四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及其专班工作职责,逐级制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明确产业链建设重点方向、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

(二)强化财政支持。统筹用好中省预算内农业方面的投资、中省市农业专项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把产业链建设作为优先保障领域,加大资金投入。

(三)强化人才支撑。邀请产业链中种养、加工、营销、标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每个专家团队明确一名组长和一名联络员,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

(四)强化工作调度。年初对各产业链专班和县(市、区)下达目标任务,纳入县域经济、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年底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工作调度会、专题会和推进会,对四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情况按季度进行监测、评估、调度。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12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马铃薯支柱产业的问题: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导致马铃薯的偷盗情况越来越严重。二是由于品种的落后、老百姓种薯的选用认识不足。三是马铃薯没有统一包装,只能卖原材料,导致价格不如区外。四是马铃薯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老百姓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由于XX县的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加上政府财力困难,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使龙头企业发展很不景气,信誉度不高,很难得到农户或农民的大力支持,反过来与产业基地、农户关联度底,对农户和农民的带动力不是很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产业化发展,实现就地转移的空间不大,容纳人数不多。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XX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仅有4家,其余的都比较少,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2.区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比较困难。产业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对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马铃薯来说,尽管走向了国内、国际市场,首先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如果满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创汇增收的前景也就不会很乐观。另外,XX县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尤其是西芹、胡萝卜、小秋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扶持种植、加工转化前景没有拓宽。

3.农业产业链条延伸难,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条的长短,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校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销售上,只有一个"链条节",即使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或粗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加之生产上是家庭式分散经营,流通上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式营销,以致农业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产业。

三、改进措施

必须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咯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马铃薯产业,提升草畜产业,培植西芹等特色优势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1.在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上,解放传统思想观念,跳出农业抓农业。要以抓企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整体来抓,从项目选择到论证、决策,从业主确定到招商引资,从经营机制到项目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品牌确立,都进行项目化运作;从原料基地生产到农产品加工,从产品开发到市场策划都按企业化模式运行;从组织贩运到流通销售都按市场

化模式营销。特别要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聚集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构建成新型农村农业产业体系。

2.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上,突出区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构建大农业、大产业。要引导农户间相互联合,整合资源,实行大户联动发展,将产业办出规模。特别是乡镇要加强区域间横向协作,消除自我封闭,共同规划发展适宜本乡镇、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确定之后,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集中生产要素,重点突破,形成规模,凸显特色。

3.在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上,加快以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主的各项改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重点要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之间,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之间采取招商租赁、承包权转让等自由流转土地,采取政府扶资、培养技术。联片经营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要组织引导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上的农民,以城镇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

4.在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上,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要立足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结合,积极发展种植、畜种繁殖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工商企业兴办农业企业。总之,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

5.在农业产业发展流通上,着力建设以农村市场为主的流通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要结合城镇建设和乡镇主导产业定位,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功能,尽快启动区域主导产业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以及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并将其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规划、同建设,使城镇化、市场化同步发展。此外,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择优扶优,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6.在农业产业发展指导上,切实转变行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指导服务要从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转移到宏观指导、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培育市场,调节利益上来,走"企业面向市场一一政府扶持企业一一企业组织生产"的路子,由企业自行规划产业基地规模、开展扶术指导,回收产品、开拓市畅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会化服务体系,调解公司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业提高履约率,促进农户与企业从一般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益,而且还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13

xx县属于老、少、边、穷、库区县,位于xx省西部,xx市东南面,素有xx“门户”之称。全县农业人口25.6万人,耕地面积31.7万亩,其中水田27.9万亩,旱地3.8万亩,林地面积180.9万亩(xx年统计数据)。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全民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如何摸清农业农村基本底数,推进农业结构转型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农业农村生产发展现状

1、农村劳动力构成情况。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18.6万人,其中男劳动力9.5万人,女劳动9.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6.8万人,较xx年减少0.4万人,减少2.4%。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目前,全县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97公里;实施“五小”水利建设,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28万亩。自来水受益村132个,在xx年基础上增加1.5%,通村公路134个,增加2.3%,农村通电与通电话村134个,与xx年持平。

3、农村能源物资消耗情况。农村用电量2481.9万度,较xx年增加26.3%;氮肥施用量8615吨,减少11.2%,磷肥施用量3147吨,减幅达到4.4%,钾肥施用量1098吨,增幅3.4%,复合肥施用量7030吨,增幅46.7%;农用薄膜施用296吨,增幅17.0%,柴油1385吨,增幅18.2%,农药456吨,增幅8.1%。

4、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全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59.9万亩,增幅9.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21.5万亩,增加4.2%,产量7.37万吨。一年生经济作物种植27.96万亩,在xx年基础上增加3.65万亩,增幅15%。柑橘种植22.4万亩,产量17.9万吨,增幅分别达8.3%和19.3%;特色水果种植0.34万亩,增幅3%,产量1.8万吨。

5、畜牧渔业生产情况。全县生猪出栏15万头,增幅5.6%;牛出栏0.89万头,增幅8.5%;羊出栏2.5万只,增幅6.4%;家禽出笼86万羽,增幅5.5%。肉类产量达12758吨,增幅达8.8%;水产养殖1.5万亩,增幅1.7%;产量达2424吨,增幅达10.1%。

6、农业装备发展情况。xx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1万台,16万千瓦,增加0.39万台,2.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18万亩,增幅84.5%;机收面积9.3万亩,增幅达106.7%农机作业面进一步加大,农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7、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xx年,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8亿元,年递增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增速达13%以上。

二、农业农村发展制约因素

1、农业生产老龄化趋势明显。调查的7个乡镇70户农民,353人,其中务农人员139名,占调查人口的39.4%,外出务工103人,占31%。50岁以上务农人员73人,占52.5%。务农人员老龄化趋势严重,且呈逐年增长态势。今后,农业面临“谁来种地”、“谁会种地”、“谁种好地”的问题将日趋严重。

2、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调查的务农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24人,占8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人,占1.4% 。劳动力素质低下,思想保守,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事物能力不强;特别缺少开拓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摆脱传统生产方式“固囿”,盲目生产,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整体提高。

3、农业扶持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达岚镇都用村农户杨胜好,这些年儿子在外打工,赚了一点钱,坚持回家创业,去年养了20多头羊,今年准备扩大规模,但对“到哪个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有没有贷款扶持”等政策一窍不通。调查的70户农户,95.7%的农户对惠农政策缺乏了解。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足,直接导致农民对政策的“认知感”、“获得感”、“满足感”大打折扣。

4、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较严重。随着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水平较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部分土地抛荒弃管,且有逐年加重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平稳、持续和健康发展。

5、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化程度低。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土地大部分通过“亲戚代种”、“少量租金转包”、“他人免费承包”等农民自发形式进行分散流转经营,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村土地整体利用效率。

6、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调查发现,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机耕率达到了60.3%,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其它山区乡镇,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大部分还在采用牛力耕作,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农业农村发展出路及对策

1、坚持政策惠农,让农民发展生产“动”起来。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人员和资源优势,把各类农业优惠扶持政策,梳理、汇总成册,当好政策“宣讲员”,加大中央和地方各项强农、惠农、扶农、助农政策宣传,为农民发展生产注入一针“强心剂”。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创业,及时根据政策调整方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搞好产业规划,实施产业开发,把农业扶持政策用活、用好、用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建立信贷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长效机制,简化农业信贷资金申报、审批程序,开辟信贷资金支持“快速通道”,让农村有为青年敢用、有好农业信贷资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2、坚持制度管农,让农村土地流转“活”起来。建立农村土地向种植大户、种养能人、、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规范、合法、有序流转机制,让农村产业带头人吃下一颗“定心丸”,鼓励他们采取土地入股、土地转让、土地出租、土地托管、土地置换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归属,建立土地流转公证制度,完善土地流转监督机制,健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让土地流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可图,切实用好、用活每一分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在农业生产上的增值效益。

3、坚持科技兴农,让先进技术全面“推”起来。坚持强化产学研结合、农企校联结,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通过创新技术集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健全县乡农技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主多元”、“三位一体”的农业服务体系,确保技术推广责任到村、服务到人、覆盖到面。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着力培养一批有头脑、懂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4、坚持装备固农,让现代农业生产“跑”起来。大力实施农业机械装备提升行动,完善农机购置、政策性保险等补贴政策,加快新型农业机械引进、示范和推广,重点引进更新一批农业排灌、运输、耕作、植保、收割、加工机械,实现农业装备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要加快节种、节水、节肥、节工等节约节能型农业装备引进利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效率,积极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让先进农业装备“领跑”现代农业发展。

5、坚持产品优农,让农村群众尽快“富”起来。大力推进“产品优农”战略,创建一批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健全“全程化”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质量跟踪服务,切实保障好“舌尖上”的安全。坚持农产品质量监管、产品产地认证、品牌创建同步跟进,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名、特、优、新”品牌创建,以监管促品质,以品质创品牌,以品牌提质量,以质量赢市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特色农产品销售网店,借助电子商务的强大网络推介力,抢占市场先机,向市场拓展要“效益”。

6、坚持产业强农,让农业经济迅速“升”起来。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强农” 战略,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施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转型提质增效。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上的“火车头”作用,大力推进崭獭⒉AЫ贰⑻骨猪、烤烟、茶油、生姜、葡萄、佤乡米等特色产业“八大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充分调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快创意、休闲、循环、观光、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致富门路,打造xx农业经济发展“升级版”,促进经济高效、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14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引言

从4月13日开始,宁夏银川金凤区农机局组织专人,深入到乡镇农机站、村、农机企业,召开了由农机销售大户、维修大户、农机手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基层关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当场解答,宣传了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摸清了该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分析了需要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

1 金凤区农机化工作现状

1.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机械化作业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金凤区农机推广成效显著,农机总动力迅猛增加,截止XX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25.60万千瓦,农机总值1.90亿元,分别比XX年增长6.80%和9.20%;新增各类农机具1 872台(套)。农机装备水平相应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型、多功能机械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受到农民群众青睐;二是产中机械迅速得到普及,农机已取代牲畜成为产中作业的主力,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农机作业的专业户;三是机械更新改造力度加快,一些尝到农机甜头的农机大户开始注重机械的更新换代。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功能的改进,促进了农机化作业能力的进一步增强。XX年全县小麦机播、机耕、联合机收三项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85%、95%、80%,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此外,玉米生产机械化也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当前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已达24台,玉米联合机收面积有相当程度地增加。

1.2农机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机户享受到丰厚的回报,仅以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例,200台机械一季作业就可创收300万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农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3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

XX年以来,金凤区农机局坚持立足源头抓农机安全生产,积极为机手保驾护航,优化环境服务,推动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健康开展。一是强化了农机手教育培训,加强了乡镇(街道)农机站、村级组织建设。二是坚持源头治理与田检路查相结合,强化监督管理,坚持重心下沉,工作前移,主动上门为机手服务的同时,深入农机作业场所,查究违章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农机安全监管氛围。三是“文明监理,优质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为更好地服务涉农对象,根据工作实际、业务特点和农机季节制定灵活的工作措施,对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瓜果蔬菜销售季节以及参与水利、道路、城市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农用车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路绿灯。在优化环境问题上,他们始终把握方向,超前考虑,落实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随时倾听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不足,取得了服务质量上的新跨越。

2 当前金凤区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虽然金凤区的农机化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他们仍需清醒地看到,该县农机化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问题,突出表现在:

2.1农机阵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部分乡镇农机站的办公场所被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有序运转,农机科技推广后劲不足,服务职能有待改进,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强。2.2 该县农业机械化大多局限于传统耕、耙、播收等产中服务,服务产业链有待延伸,需在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和产后服务上大做文章。

2.3农机手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仍相当严峻,存在着一定隐患。

2.4农机装备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机装备结构还不是十分合理,小型机具多、大型机械少;功能单一型机具多、复合式多功能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成为制约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瓶颈,玉米收获机械亟需发展。

2.5农机化投入不足,农机推广、培训缺乏经费;农机作业市场混乱,管理不力;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对农民购机支持资金不足,农民购置大型农机仍较困难。

3 农机惠农补贴资金助力“三农”发展

在实地调研中,他们深切感受到农民对农机补贴政策的高度赞誉。XX年以来,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我县资金:XX年20万元、XX年20万元、XX年60万元;市级创新示范工程资金:XX年8万元、XX年7万元、XX年8.60万元、XX年8.70万元,市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万元,通过实施农机财政购置补贴项目,使该县玉米机械联合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严格按照省、市、县政策要求,广泛宣传发动,严格程序,做到实施方案公开、报名程序公开、报名结果公开,阳光操作,公平公正,达到了政府放心、领导满意、群众欢迎。

近年来,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广大农民非常欢迎。在调研中,农机手对购机补贴政策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补贴额度太少,补贴机械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农民购机需求,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补贴政策上应予倾斜,在补贴机具种类上适当放宽,以利于适合当地实际,群众认可的多功能的中小型农机具能够进一步普及。广大农机手还希望金融部门在信贷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

4 金凤区农机化发展需要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关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变基层农机人员被任意调配的状况。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危机感,进而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全面推进该县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营造宽松的农机科技推广氛围,让上级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给购买大型农机的机手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因为:

4.1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该县农机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新突破。

要下大力气结合该县农民需求、农业实际,制定适合该县生产实际的农机结构调整方案,积极引导农民购置高技术、多功能、多用途的机械,并适当发展其他亟需发展的多样化机械,力争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该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4.2创新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手段,重点在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和产后服务上做文章。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将购买机械的重点转移到产后服务上来,并积极研发本地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做好机械的选型定型,注意培植典型,促使产后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壮大。

4.3设立农机化推广、培训专项经费;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赋予农机管理部门必要的管理手段,加大对农机作业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农机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广大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发展,使农机大户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农民购机的政策支持,增加购机补贴金额,出台购机贷款优惠政策,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15

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拥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河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河北毗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两地人均GDP已突破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些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易水古砚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散落分布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旅游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使用农业资源做大现代旅游业,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1.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村开放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休闲采摘区达到万亩,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4.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乘数大的优势。目前河北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河北相邻的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1.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7大乡村旅游聚集区,9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30个乡村旅游节点,对环首都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出了总体布局安排。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特别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让旅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20xx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当前河北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张北县在原有草原节的基础上,创意引入摇滚音乐等时尚元素,成功举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草原摇滚音乐节,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节成名。20xx年,草原音乐节3天共有20余万人观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3.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管理和服务是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短板。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潜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三是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进入“国家队”、“省级队”的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取消资格。

4.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用送教上门、联合办班等方式,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观摩。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措施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引导,特别在发展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公共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整合各自资源,找准切合点,实现政策、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各地要把涉农、涉旅的金融政策用足用活,积极与信贷部门协调,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开发金融产品,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结合河北基层建设年活动,重点扶持30个有基础、有潜力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