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9篇】正文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9篇】》

时间: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9篇)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

今天,我读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产生了极大的感受。

一个哲学家带领他的学生游历世界后,坐在一片杂草上。哲学家问:“好了,同学们,你们都以是饱读经书的人了,现在我们来上最后一课。谁知道用什么办法能除去这里的杂草?”有的人说用铲子铲,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撒石灰,有的说斩草除根。哲学家并没有回答,只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一年后再在这里相聚。

一年后,大家都来了,看到的却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同学们都坐下,等待哲学家得到来。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那是因为他去世了。

后来,哲学家的同学们在整理哲学家的理论时发现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我从中得到的感受是: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

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而今,我当老师了,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

艺术,哲学。这两个词会有什么关联呢?在读了《艺术哲学》这本书之前,这还真不太好说。

平时我们都是如何研究艺术的呢?我们研究它们的结构、色彩、主题。这幅画颜色鲜亮,这幅画较为写实,这尊雕塑雕刻精细。但若再追究下去,又有多少人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呢?丹纳或许就是其中之一吧。

“我先来分析种子,即分析种子及其基本的、抹杀不掉的、在一切环境、一切形式下都能够保持的性格;然后再研究植株,即研究民族本身的、原始的性格在历史和环境的变迁中是如何扩张和收缩的;最后研究花朵,也就是研究艺术,特别是绘画,这是各种因素发展得来的成果。”这一句话便能很好地说明这本书的研究思路。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们知道哲学是一门追求事物本质的学问,这本书中,丹纳就用哲学来研究艺术,主要分析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希腊的艺术形式。这三个民族的画派各有不同。意大利的人民高雅而有品位的画派把人体作为一切画作的中心,他们的画不会反应多么深刻的思想与内涵,和精神与宗教无关,却能很好地体现出人体的健康与活力,即使画中的人毫无披挂,也不会让人感到庸俗。尼德兰则是一个冷静温和,实实在在的民族,他们的画则和他们一样实在,这些作品无比真实,与现实严丝合缝,似乎连光线都一模一样。希腊的艺术家能把色彩、造型与事件合为一体,他们喜欢清晰与准确,喜欢表达健康与愉悦,他们的艺术和意大利的一样,也爱赞美健全的人体,而比意大利的更富有力量。

每一件艺术品都绝不是完全的巧合,丹纳用这本书告诉我们,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必定和人的思想与习惯有关,而人的思想与习惯,则必定与生活环境和民族特点有关。一个浪漫的民族,他们的艺术一定不会刻板无味。而一个充满礼节的民族,他们的艺术也一定不会放肆无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画派的特色,这个特色易产生,难保留。社会在不断演变,民族之间的变迁与融合也让艺术有了诸多改变,变得复杂起来。但若从哲学的角度去考虑,抛开表面,深入中心,我们就会在感叹艺术品如何精美的同时发现,原来艺术不是平地产生的,事出必有因。其实不只是艺术,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用哲学的方式,一层层地解析,最后露出它伊始的光芒。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哲学类的读书笔记

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副课”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

果然,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5

这本《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是由高清海教授所写。整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传统现实与哲学,哲学与创新和人与哲学。我一向认为哲学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因为人类,哲学才会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要就人与哲学关系这个问题对这本书进行一个总结和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人的本性。书中提到,认识“人”的方法论原则应该是:对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运用“物种”观点去认识。关于人的本性,自哲学产生以来,一直颇有争议,归结起来无外乎“物化”与“神化”,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分别是从人的物质本性和精神本性来看的。但是“物化”把人归结为一个物体,这样就忽视了人的主动性以及自我创造性;“神化”则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把人完全归为“纯粹理性”。因此要从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异本性,即为什么人与其他生物与众不同。的确,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来自于自然,产生于物性,但是人是超然于物性之上。为了理解人的超然物性就需要知道能够联结物性与超然性又能区别它们的节点是什么,这个节点就是人的生命,或说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与其他生物有相同之处,即受物种规定支配,简单来讲任何其他生物一样,需要空气、水、食物等等,但人超于其他生物的点在于,人有主动性,可以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自己,例如,谁把,发电站等等,人的“生命”也从单一的本能生命,又添加了自主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人有双重生命。这种两重性生命表明人要经历两次生成。先经历本能生命,就是为父母所生,遗传父母的基因,获得了生命,汲取父母和自然社会所给的养分。接下来就要经历自主生命,这是需要每个人自己争取和创造,接受文化,讲求“做人之道”。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人的本性的结论。首先人有物性同时还有超物性,其次人性既存在于个体生命之内,又超越与个体生命之外,既属个体生命的统一性,又表现为多样化的差别性。最后,人性既属前定的本质,又永远在不断生成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复杂的,这使得我们不能再以简单的本性认识我们自己。

接下来,作者从人的本性理解哲学的本性。“哲学”与“人性”是有内在关联的。如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但是只有从哲学思维的高度才能把握人的真实本性。作者认为“哲学”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当人认识到自己人的本性的时候,人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本性,生存意义与其它存在的关系种种问题,换句话说,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自己与其他生物、其他人、自然社会是怎样的一个关系的时候,哲学就产生了。而哲学本性也就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当人类完成了自己物质的基本需要时,人类会思索自己未来的生活和道路,而这种思索往往是自由的和自觉的,因为外界无法控制和强迫,哲学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因为不同的人思索自己的方式不同,角度也不同,所以哲学没有统一的对象,固定的性质和终极的结论。哲学也就是多样性的,多面的以及永远发展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因为矛盾的不断产生和变化,要求人与哲学的概念也应不断更新。人类的前进方向是由人类自己探索的,而每个人的思维又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想法越多,思想延展的道路越多,而这种发展往往外界难以控制,所以会有正面的道路和负面的道路出现,人类也往往迷失方向。但是在人类的“自为本性”中含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人类也会审视并矫正自己走过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思想会不断产生新的哲学,而这些新的哲学又会指导人类走入某条道路。例如,在书中,作者提到,由于18、19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兴起,人类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前进的道路,“人是人自己的上帝”“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人为自然立法”(康德)等观念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因为人的壮大推动了哲学的

观念,即人成为人,不是因为非人的力量,即那些自然中的物质或是不同的神和宗教,而是因为人自身的活动和力量。因此,人找到了自我的真实本性,哲学才能找到自己的理论归宿。人的观念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哲学观念的根本变革。

因为哲学与人的这种关系,作者进一步对哲学的理论品格进行阐述,即哲学之秘密在于“人”的秘密。哲学的品格特点与人性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第一,人具有两重本性而哲学也是这样。在本篇读书报告中的第一点中已经阐释了人性的物性和超物性。同样的,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但是哲学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常常是超现实的,而对哲学问题的解答,又往往是科学的,所以哲学与人性是一样的,都具有物性和超物性。第二,哲学与人的关系有着其他学科与人所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哲学既内在于人的生活,又超脱于人的生活,这是哲学所特有的理论性格。哲学看起来玄妙难懂,不想物理化学,可以直接改变人的生活;或像历史地理,直接描述和记录人的生活。但是哲学的问题都直接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例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来到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这是人们对自己生活自觉性的一个体现,因为这种问题常常是我们自发提出来的。哲学并不提供对于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它会提供对待根本问题的原则态度、理解方法和认识方法,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意境。这些观念和方法是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一些根本原则,因此当这些观念和方法改变时,我们基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哲学与人性既具类性,也有个性。这是因为哲学表达的是人性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是所有人类所共有的东西,因此具有类性;但每个人又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表达的人性和哲学会不同,就出现了个性。因此,若要研究人性,或是哲学,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作者在书中最后提到的是人是哲学的奥秘。许多人总是认为哲学是神秘的,人是要研究哲学的,但其实哲学表达的是人对自己的观点,哲学只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一个媒介。各种哲学的出现,表现的实质是人们对自身不同的看法。而人们看自己不会只从单一的角度或只从小团体来看自己,而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所以可以说人是一个微缩的宇宙。而如果要理解人为什么是哲学的奥秘,就要理解人与哲学的“对象世界”。人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因为人虽然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来源于自然,但是人可以通过科学等手段改变自然,不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人是一种世界性的存在。因此我们想要了解人,必须要要回到世界的角度来看人,而要完全了解世界,又必须要理解人的一切。哲学就是不断在从世界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世界中转换。所以说,哲学看到的“对象世界”,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生活在的这个世界,包括社会等等。但是,人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人开创的,所以,这个世界是具有多重性的,或说是多重世界。“哲学世界”可以说是科学世界和神学世界的结合,因为它既有自然世界对人的“潜能世界”也有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自然的和属人的,潜在的和理想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必然的和自由的等等具有两重性质结合的矛盾世界的。正是哲学的这些多重性才得以把握人在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中的多重性。因此,哲学,实际上是人以世界为中介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理论活动和理论表达。

在这一篇中,作者由浅及深,由一面到多面介绍了人与哲学的关系,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并认同作者的每一个观点,但是,我还是从中有一些新的启迪和收获,以及对于人性与哲学有了新的认识。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6

1828年是一个伟人辈出的年代。那一年,法国科幻家凡尔纳出生在法国南特市一个法官家庭;也是那一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同样是那一年,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车尼尔雪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而这本书的作者——丹纳,也是于那一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律师家庭。因为经济、文化条件较为优越,丹纳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童年时,丹纳就表现出过人的素质。他似乎比别的孩子更早成熟,在他们还处于懵懂无知的时候,丹纳却已经阅读大量的书籍,他不仅读的书多,而且还可以大段大段的背诵书中的内容。丹纳还特别擅长哲学思辨。因为自幼深受西方的哲学传统的熏陶,他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沙诺、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师十分敬仰。在青年时期就立志要发现真理,去探索宇宙万物的最终本质。他的想法常常另周围的人惊叹,称其为为思想而活的人。

丹纳一生著述宏富,我所看的《艺术哲学》共分为五大编,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第三编《尼德兰的绘画》,第四编《希腊的雕塑》,第五编《艺术中的思想》。第一编和第五编属于艺术概论,第二、第三、第四编属于艺术史。

个人的特色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才能是以民族的活跃的精力为比例的。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一书中,通过许多的实例诠释了这句话,无论是意大利的绘画艺术,还是希腊的雕塑艺术的创作都是脱离不了种族、环境和时代等大背景条件之下的。

丹纳以为:在人类创造的事业中,艺术品好像是偶然的产物;我们很容易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是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预料的,随意的;的确,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只凭他个人的幻想,群众赞许的时候也只凭一时的兴趣;艺术家的创造和群众的同情都是自发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虽然如此,艺术的制作与欣赏,也像风一样有许多确切的条件和固定的规律:揭开这些条件和规律应当是有益的。

简单地讲,哲学思想是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看法,这个看法就是我们的世界观。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同,这就出现了社会上不同的生存方式。比如,能人,才人,好人,坏人等等。

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仍然没有个不确定的结果,所谓的智慧,那是暂时的真理和理论,也是前人总结的经验,需要我们后人来补充和添加,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正误对比,辨别地吸收。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7

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是一本很好的将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论与实际工作结合的产物。通读全书感触颇多,感想很深,自己学哲学也给学生讲了多年的哲学,但学后深感我对哲学的理解还很不透彻。读完这本书最突出的感觉是李瑞环把哲学的原则和方法论用通俗的语言与实际生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变成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思考问题、学会工作的法宝。读完全书后更加明白了在“提倡大家学点哲学”一篇中提到的几个观点: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领导干部要把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学习哲学首先要信哲学,解决一个立场为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

在全书的十个问题中,谈对第九问题“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一点体会。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和”也是学校对干部“正、廉、严、实、和”五字要求中的一个方面。要求干部做到团结合作、相互补台。

第一:“和”的基础是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大目标要有大团结。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使广大的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团结起为此而努力。离开了群众的积极性、离开群众自觉支持和参与,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第二:以“和”出发点和落脚点。争论也好、谅解也好、一切为了和,在这个过程中要提倡:宽容大度、体谅包容、和谐共存、协调并进,要提倡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以理服人,作为领导干部为人处世注意保持博大胸襟,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不要斤斤计较、是是非非、小里小气,要做到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

第三:实现“和”的前提是学习和交流。由不同意见和分歧是正常的,但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切又要归依于“和”,怎么办?干部要学习、要交流。

第四:实现“和”要遵循的原则:

(1)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和”,以和为贵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和”。

(2)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

(3)遇事多商量的原则,商量式领导者民主的表现、开明的表现、高明的表现。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8

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我已经大四了,回首过去的大学生活,快乐,苦恼,兴奋,难过 充斥着我的一切,大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无论是心智上的成长还是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令我高兴的是能和许多同学一起经历过许多美好的时光,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有富足的时间与书为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籍就像“营养品”一样,只有去勤读而精思,才能汲取为自己所作为。而图书馆就是大学里的第二课堂;是心灵的栖息地;也是益于学生丰富阅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后台,承载着年轻人的希望与梦想。相对于师范生的我,当然更要抓住时间,好好看书,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可以从容面对,泰然处之,所以看书是强大内心的最好方法。我爱看书,很幸运我们拥有一个漂亮大气的图书馆,里面的书应有尽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书的世界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探寻,去领会。遨游在书海中,快乐使然,悠哉悠哉。

在湛师图书馆,我看了好多的书各个方面的书,让我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发生了好多的事,错的对的一大堆。慢慢的学会承受学会淡然处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是我院图书馆外墙上的一则励志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大学生:只要我们付出一分辛劳,就能学到一分能力,那些缺乏天赋、成功条件的人,只要勤学,总能弥补自身不足,才能走向成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不该去挥霍青春时光,理应珍惜最后的系统的自由的学习机会,利用闲暇时间勤去图书馆多看书,为自己充电,未免日后“书到用时方恨少”。

国学大师季老曾这样自评读书心得:“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大,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无言的书友存在。”这句话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我们大学生都应该去探索的。我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勤去多读书,有计划、目标的去读书,珍惜在校有限的时光,充分利用无尽的图书馆资源,共营书香氛围浓郁的和谐校园。

“书本好比一面镜子,一头驴子照镜子,绝不可能看出一个天仙来。生活在书中比生活在人当中更幸运。” 叔本华的这句话很形象的说出了书本的“神奇”作用。无论是工具书还是小说书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

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

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

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好多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一本《邓小平人格》最使我印象深刻。书的封面有这样一

段话,“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是一个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刚强不屈的英雄,是一个难不倒、吓不退、压不垮、达不倒的硬汉子,是一个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人。邓小平创造了二十世纪世界政坛上“三起三落”的政治传奇。为此,国外新闻媒体曾送给他一个雅号----达不到的东方小个子”。

邓小平是世纪伟人、时代伟人、世界伟人、他在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历史激流中,锻

造出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树立起崇高的人格风范。 邓小平为什么如此卓越,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重大历史关头,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拨开迷雾,引领中国这艘巨轮驶上正确的航程?这里有许多原因。除了他巨大的功勋、威望、能力、智慧和深厚的权力根基外,跟他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有很大关系,与他在长期战争环境和激烈政治斗争中磨砺出来的坚强性格、领导风格和高尚人品的力量有很大关系。 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邓小平性格和人格方面的最鲜明、最宝贵之点是:刚强无畏、求真务实、革新求变和赤胆忠诚。这些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集中在一个领袖人物身上,就能产生无穷的魅力、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折服力。

邓小平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硬汉,是个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的坚定斗士,是个敢于直面强者、义无反顾的勇士。

美好的人格是做事业的前提,看书可以培养人的气质。我认为可以把读书人比作一种

植物------------竹子。虽清高傲物却仍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保存自己的本性。

竹子,我最喜爱的植物,然而无论它有多少不同于草的特质,无论它受到多少赞美,

它仍是一种,草人也如此,明白自己的最基本属性犹为重要。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显示出竹的悠久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士人骨髓。

读书可以培养豁达的心境,超脱的气度。 我喜爱的作家池莉曾经说过,人生的三重境界可以用这样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

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人这个时候便会

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这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古人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倘若今天我们珍爱这位无言的朋友,日后必会有无言的回报。这就是书籍的力量,知识的力量!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9

近一段,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分为上、下两本,主要内容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由于我在学校担任中层领导,所以对《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很感兴趣。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

看了这套书后,我觉得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我自己的学哲学过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生日祝福,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

9月,由于工作变动,我被提拔为学校政教处主任,虽然对学校各种情况非常熟悉,但对政教工作只能从头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但还是不全面,不成熟,不系统。近期读了《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对我的工作很有指导性,我把学到的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次召开班主任、校警、门卫、家长、老师、学生座谈会熟悉了解情况,寻找政教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自己几年来政教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针对政教工作的具体性、特殊性,和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研究确定了政教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得到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年初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结合政教实际,确定了综治、安全、卫生、矛调、法制教育、德育等六方面工作,确定了具体负责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既贯彻了学校的工作部署,又结合政教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有所创新,效果明显提高,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这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导工作的实践。

这些只是我在学哲学用哲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也是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工作实践的一些尝试,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有所创新,工作效果明显提升,我真正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所以我奉劝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们,要好好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全书以雅俗共赏、幽默诙谐、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精辟敏捷的创新思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哲学理论的学习,虽然也知道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枯燥乏味,离现实生活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然而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却第一次真正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仅从他阐述学习哲学的巨大作用就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他在书中这样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

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凡取得卓越成绩的员工,办事的效率都非常高。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至关重要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有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地平均使力,在时间上就是一种浪费。所以,在关键部位,在主要工作上,我们要用全部精力,将其做到最好。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要集中精力于紧急的要务,就要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如果不断地被一些次要事务所干扰,那么就会阻碍你向目标前进的脚步。

二、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

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李瑞环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干部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在一次会议上,他还总结了做好领导工作的三句话,就是: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研究工作。从李瑞环同志的在成长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他手里运用得非常自如、自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比如,讲总结经验。

他认为,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总结经验要应用理论,学习理论要结合总结经验。并强调总结经验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武器,第三要有加工的本事。他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主观能动性运用于总结经验,用活了,用神了。在李瑞环同志的工作实践中,占主导的是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成就了李瑞环同志,成就了他所从事的事业。我从中也更加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我用了一学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往往复复的终于读完了《数学与哲学》,这本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书,我是读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说反反复复。读一遍没弄懂,在读一遍,所以读的很慢。

读了这本书,还弄懂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哲学则是研究不同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哲学是对具体的东西作抽象的研究,而数学是对抽象的东西作具体的研究。比如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说来很简单,它要解决的是“偶数与素数”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呢?事实上,偶数为两素数之和,它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尽管这一关系式最早是由数学家提出来的,并且一直是作为数论难题遗留至今,但是,这一难题实质上是个哲学问题,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它是体现在数论中的一个哲学问题。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它们都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数量关系,而是一种质的关系。所以数学思维方式对此才无能为力,事实上只有哲学思维方式才能给它以科学的证明。说白了,它的实质就是“一分为二”。因此,哥德巴赫猜想的实质是个哲学问题,是属于认识论上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认识偶数与奇数(包括素数与积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下面就简单论述一下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呢,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就行了,关键之关键就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四、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五、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我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终于读到书的结尾部分了,很难想象这么一本更为偏重艺术理论的书,即使是有兴趣,单凭自己一个人会用多久才能啃完。下班后的办公室,月明星稀的临睡前,七天的时间有幸读完它,是一件幸运的事。钦佩丹纳,在面对艺术这样一件如此富有感性色彩的事物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特别而理性科学的视角。

对于艺术门外汉来说,读罢,艺术这件最接近人类灵魂的美好存在,不再看起来那么高冷,遥不可及。

建筑与音乐,文学,雕塑与绘画,作品中的特征越显著地位,作品越精彩。在衡量艺术品的价值时关注它的他用价值及对自身的作用。有句话印象很深刻,艺术品的意境先在庙堂的神秘气氛中酝酿,然后在诗人的梦想中变形,终于在雕塑家的手下完成,每段文字的背后有源远的历史值得考究。可以说这本书为我开启了一扇门,原来艺术就在生活中,就源于大众的喜怒哀乐里。有机会,定会再仔细看一遍。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学哲学用哲学》书中运用了茶壶的故事、野猪的故事、夏天有蚊子但长庄稼的事例使哲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解放了哲学。我读了这本书,有以下体会:

第一、哲学的巨大作用。

李瑞环对哲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哲学不管在什么领域,对什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从一位普通农民、工人逐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几十年来做过许多内容和性质不同的工作,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归结于他一直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他当过15年的工人,搞了很多技术革新,几乎是干什么就革新什么。当了干部、当了领导之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以及党政领导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统战政协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诸多领域,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创见的思想和观点,这与他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不开的。他在书中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第二、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

这是李瑞环的一条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他说:“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选择”。信仰不是迷信,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不要迷信,但却可以信可以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里关键是个“信”字。李瑞环把学、懂、用、信的顺序做了调整,把“信”放在了首位。在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书中的序言也提到了这一点,“不信哲学则不能学好哲学,不能用好哲学”。所以,信哲学是学好用好哲学的基础。李瑞环认为就大多数人讲,学哲学主要是学好基本观点,如唯物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等。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花力气把基本观点真正弄懂,并且能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能力。

第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李瑞环一直强调,学哲学要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他都反复认真读过,有的文章都可以背下来。他的体会是,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在他看来,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学哲学用哲学》是一本让哲学原理大众化、普及化的上乘佳作。读了这本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学到了运用哲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今后指导工作、导航人生都有重要意义。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该书作者用清晰﹑详实的笔墨,讲述贴近我们生活的艺术。书中作者主要讲了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哲学。

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是世界艺术文明的典范,这三个国家的艺术造诣特点是世界艺术史艺术的缩影。讲到意大利的艺术哲学,作者从画派的特征,艺术产生的各种条件,促进艺术表现人体的原因以及意大利人的生活和趣味介绍。透过作者的文字分析,我们能理解意大利表现的一种文化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依照古代的风格,同时根据现实的环境,赋予其新的意义。意大利人在声乐雕刻建筑绘画中融入自己民族的东西,用一定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图。文中提到意大利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人体。意大利缺乏长久的太平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人们几乎是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中,因此表现人体,一定程度上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诉求。

作者谈论尼德兰的艺术则从尼德兰艺术出现的综合原因以及尼德兰艺术的历史分段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从早期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再到伦勃朗的出现,尼德兰的艺术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完善,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艺术哲学》中对希腊的艺术哲学进行分析,则从种族﹑时代﹑风俗三个方面进行。希腊人得行为方式,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与追求,成就了一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希腊。谈到希腊的艺术成就,不得不讲它的体育成就。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整本书没有多少难懂的语言,全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艺术哲学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这些门外汉能够初步地了解什么是艺术哲学。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要保持快乐心态,必须排除老年人常怀“伤感”的负面情绪干扰。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经常保持快乐健康的心态实属不易,它不时会受到各种负面情绪的干扰和影响,老年人表现尤为明显。如书所述,“在现实中,悲观、厌世、伤感这些负性情绪是老年人中很普遍的情绪”。文章指出,造成老年人伤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怀旧感,喜欢拿过去比今天,而且专拿过去好的和今天的不足比,越比对往昔的怀恋越重,越比越对今天的一切看不惯,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第二悲伤感,老来失去伴,挚友作古,悲伤不已。第三失落感,老人离退休在家无所事事,一改往日的忙忙碌碌,清闲的日子反而感到更累。那么怎样摆脱‘伤感’这个阴影的困扰呢?作者给出了“三要四自一包”的良方,其良方概括为,三要:要善于寻找乐趣、要有超脱感、要学会随和。四自:人贵自知、自我调节、自得其乐、自觉不老。一包:多多包涵。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作为总经理,我有幸为丰登化工服务十年,曾与全体员工一起经历了无数磨难,也曾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在胡总的引领下成为盛和塾塾生,我通过学习稻盛哲学,深刻体会到:只要是践行良知的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最后的结果也一定会相似!

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和分享丰登公司近十年来值得铭记的几次事件:

1、20xx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管理层认为无法继续经营,决定停产转产。由于没有向员工表达清楚原因和措施,使员工产生误会,最后引发了聚众事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时我很不理解,员工为什么会有这样过激的行为?直到学习了稻盛哲学才找到答案,丰登的员工队伍中充满着可燃型和自燃型的人,极少有不燃型的人,这本是幸事!只是一些人的人生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错了,所以造成了错误的结果!

2、20xx年,经过阵痛的丰登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水煤浆工艺取得了成功,给公司带来了"生机"!同时抓住机遇,攻破了废水制浆焚烧难题,使公司出现了"神机"。这正应验了稻盛的一句话:只要你全力以赴,神就会出现!

3、20xx年,省内"合成氨同行"没能渡过金融危机,纷纷倒闭,丰登公司的经营环境得到了改善!坚信"持续就是力量,"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工业碳铵产品市场开发的成功,促使我们的.产品转型升级。取消经销商进入终端客户、利用销售半径优势扩大液氨零售、改变经营理念,做到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了公司10%以上的利润增长!

4、20xx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取得令我们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在水煤浆工艺中引入有机废水,这在煤化工领域是没人敢尝试的技术。我们想到煤的化学成份大部分是有机物,而且有很多也正是药品的基础原料,如果将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回到煤化工中,就可以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如果取得经营许可证,就能为社会的环保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果通过国家环保协会和石化协会的技术推广,就可以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作贡献,也为股东带来回报,此事非常有义意!按照这样的思路,朝着这样的方向,丰登公司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结果梦想真的实现了!

5、20xx年收购绍兴化工,在不断的"动机善吗?私心无吗?"的自问自答中,丰登向胡总提出了收购建议!由于丰登拥有独创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十四年国企改革的管理经验,以及每年大于20xx年与宁波四明化工签订"水煤浆工艺处置危险废物技术合作协议",为丰登技术服务模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在每天都要"创造性地工作"的思想指引下,丰登公司尝试专利、专有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与四明化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以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为对方提供危废处理服务。为实现企业高额利润,实现员工幸福打好基础!

这些亲生经历的事情给我带来了切实的感悟,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人生、工作的方程式中,对正确的思维方式,就应该坚持、坚持、再坚持,并且持续不断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神灵终会现身!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哲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本学期开始,我选修了哲学与智慧这门课程,时值期末,反思一学期对哲学与智慧的学习,感觉获益匪浅,心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

哲学是由感而惑,由惑而思,思而达悟的觉解境界之学。有感而惑是哲学的起点,对于“感”来说,关键是要善感,要能从平凡的周围世界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道理来,这就需要敏感而冷静的心灵以及洞察的眼光。由惑而思,思而达悟是说哲学是一门思想领域上的学问,要求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大脑反复思索,才能达悟。境界是哲学的结果,是建立在“有感而惑,由惑而思”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悟之后的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人们对世事进行思索,从而参破世事中所蕴含的玄机,看透事物的本质,之后必将获得一种超乎凡人的心态,使自己以全新的状态和心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绍了哲学的形成的过程,接下来将结合本人的体悟,对此过程进行析解。

由感而惑,这是哲学活动的起点,然而自然万物纷繁往复,什么该感?什么不该感?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内对感知对象进行选择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否面对重大的祸福就要“大感特感”生怕得不出什么哲理,而面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平凡易见的事物,则一闪而过,不留半点注意半点思索。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很主观的学问,与其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所认识的事物之中,倒不如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心中,只是没有意识化罢了。认识主体触及世间某物突发某种哲思,其原因是触发的某物与心中早已存在的哲理在一点上形成了联系,通过这根联系,久沉于心中的哲理被带了出来,在触及这根联系前就出现在内心之中的哲理并不是凭空的,它是在认识主体的长期人生阅历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但是并没有被认识主体自身所知晓,只在静默中等待一个联系将其打捞出心灵的水面,进而全面化,理论化,系统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所以综上所述,生活处处都存在着与你心中所隐藏的哲理相联系的事物,所以我们要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哲学。因为处处留心,所以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因为处处留心,所以桓公在看到自己昔日栽种的柳树皆已十围时,发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叹!

由惑而思,思而达悟。这是获取哲学果实的关键一步。当“所感”将心中的哲理意识化后,心中的哲理只是一层很模糊的意识,只是停留在认识主体的感性层面,这种似解非解的状态使认识主体十分困惑。由此,将模糊的意识明晰成系统全面地理论的“思”出现了。思考并不是依靠大脑天分进行纯粹的苦思,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准确地说,是与认识主体所挖掘的哲学思想具有关联的知识基础,只有拥有相关的雄厚的知识作为通行证,才能确保认识主体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奔驰,才能使模糊的意识形成明晰的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所以古往今来,著名的哲学家皆带有多种头衔。例如: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又物理学家;庄子,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才华横溢,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

哲学的终极成果是达到一种境界。其中境界有多种类型,这是由哲学类型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哲学作为根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境界,同样,每个人所信奉的哲学不同就会追求不同的哲学境界。例如:信奉儒家思想的通儒便会努力追求“内圣外王”的儒家哲学境界,在平时必是“居则玩圣贤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信奉道家思想的名士会竭力追求“无为忘我”的境界,平时言谈举止必是任性而为,不滞于物,在精神上找寻大自在。

哲学的意义在于它的境界。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轻视哲学这门学问,理由很简单:哲学没有什么用处!其实没有用处的何止这学一门呢?文学,美术,音乐等陶冶人心灵,抚慰人灵魂的学问都是没有用处的学问。我之所以这样说只是站在他们这些人的哲学立场上讲话罢了。他们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哲学”是“金钱至上,物质至上”哲学,他们所谓的用处实际上就是指创造经济效益和更多的物质财富。这种思想只是对近三百年来由于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工商业高速发展,物质财富高速积累的肤浅崇拜。我认为:哲学有大用处,其原因是哲学有大境界。我所理解的境界是人的心灵所处的位置。万事莫大于心,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心灵摆上合适的位置后,那么它就可以以一种但丁的心态来从容应对世间万物的侵扰。

境界是心灵的境界,一个人心灵位置的摆放是在精神动力承托下自然而然的结果。对于同一种哲学条件下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度与精神力量的大小之间是相互决定的,精神力量的大小与对所信仰的哲学的忠诚程度的深浅之间也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所以,哲学境界越高,精神动力也就越大,为人处事也就越是淡定。所以,张巡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力量数倍于自己的安史贼佞,毫无惧色,慷慨殉城。这是出于对封建纲常的忠诚;所以,谭嗣同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变法的失败,不躲不避,言道:“无有往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出于对读书人的社会担当的忠诚。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任汪洋的物质之海淹没我们的思想,淹没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哲学境界,这样做有利于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在精神动力的支撑下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动摇从而使使我们活得更加坚定,更加清醒,是我们的人生更加的有意义。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我认为老师的价值主要并不在于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用自己的双手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放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哲学与智慧”这门课开拓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的思考,遂得出如上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