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34篇】正文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34篇】》

时间: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通用34篇)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大概是我读完小说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这句话实在是具有震撼力!单单这一句话,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乙己的卑微和无足轻重。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有着一种思想,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只有回反复咀嚼才会理解。

这篇人物小说,鲁迅先生先从容不迫的描绘了当时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鲁镇的民风世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将笔墨放在孔乙己身上。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被封建社会严重残害的读书人,他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然而却满口之乎者也;出生卑微,却养成了恶习,穷困潦倒,却又自命不凡;不能科举高中,只能在下流社会徘徊,而他又不肯脱下长衫,与短衣帮为伍。孔乙己就是一副可怜又可笑的模样,但作者又赋予了他真诚,善良的品质,孔乙己和孩子们交往时十分认真和热心。孔乙己是不幸的,但是这种不幸没有人同情而成为一种辛酸,被人嘲笑。身无分文,还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这样一个人,本应得到尊重和理解,然而最终却被丁举人毒打而悲惨死去。除了欠钱的事想起他,人们再也没有提起过他。

《孔乙己》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小说,通过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残害而受到的嘲弄和下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给人们带来的迫害,提出了改造这种精神的必要性。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

《野性的呼唤》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每读一遍,我都会有新的感受,但最为深刻的感受,莫过于为自由的生命喝彩。

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巴克是一条硕大无比的狗,它被人从南方主人家偷出来卖掉,几经周折后,它成为了一条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残酷的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公正与自然的法则。在艰辛的拉雪橇的途中,主人几经调换,最后一位主人和巴克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最后,它在热爱的主人惨遭不幸后,它便走向了荒野,成为狼族之首。

读着,读着,我的泪水不知不觉地涌上眼眶,巴克和它主人之间的友谊让我感动,而最让我震惊的却是文中巴克那从未停歇的对自由,对野性的追寻,也正是他寻找自由,张扬最原始的生命力的勇气与信心,使它成了狼群之首,也正是这股力量,把它拉出了黑暗的阴影,使它走向光明的大道。

巴克做为一只狗,在人类的文明规则中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而做为一个人,也会有同样的无奈。只是我们应该相信,所有生命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选择服从,选择叛逆,选择骄傲地生存,选择主平的地方,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不要管你选择的是对是错,只要你在这条路上勇敢地走下去,面对生活和现实,不惧怕,不退缩,总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3

在上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上,听了同学的介绍,好奇心驱使着我打开了《屋顶上的小孩》这本书。这本书真的不一样,让读者总是与书中人物的起起落落而牵动情绪,书里主人公坎坷的经历,好像她们就在我们身旁,就是我们家族的一员似的。一起来看看吧!

《屋顶上的小孩》这本书既有趣又伤感,最重要的是它很感人。它主要讲了小妹因为宝宝夭折之后很伤心,和薇拉天天爬上屋顶,从上午的日出时分,到正午,甚至是暗淡的黄昏,她无法忘记将内心的痛苦和期望与人分享,唯有不说话、遗忘悲伤。是温柔的霍伯姨父告诉她:“痛苦的时候要适时地学会坦然无惧地流泪,否则就会永远无法真正地了解那些发自深处的祈祷和欢笑,无法坦然地面对表达自己的痛苦与爱”。是霍伯姨父的关怀让小妹回到之前,让她健全地成长。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在我们受伤和惶恐时要学会真正地面对自己、要学会表达自己,让我们 打开心灵里那紧紧关闭的窗户,让屋顶上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看看主人公那坎坷的经历,先是宝宝夭折,后是小妹拒绝说话……比比我们,那简直是千里之遥!薇拉为了知道妹妹想干什么,努力去?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即使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我们都要勇敢的面对。薇拉正是以一颗自信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挫折,正是坚信风雨过后是彩虹,才带领着妹妹一起走出宝宝夭折后的阴影。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4

“难道我们老是要研究如何得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有时满足于少一些。”以我的阅读感悟和认识,这是一句概括《瓦尔登湖》几十万文字的中心句子。综观全书,并无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和激动人心的主人翁经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片葱郁森林的宁静,一汪湖水的平静无痕,一间木屋里智者并沉思着的生活……

梭罗离开康科德镇,来到瓦尔登湖恰好是美国独立日,于是有人认为,梭罗选择这一天是为了向世人发表他的个人独立宣言,独立于社会。读完此书,掩卷回顾一番,梭罗详细的记录、介绍了他在森林中的生活,其间流露出探索自然、探索自我、追求自由、发现自我价值的思想要旨,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三月,大学新学期的伊始,又回到了所谓梦想启程和延续的校园,但我发现自己面对新起点时心态是如此的焦躁不安,以至于开始讨厌日常繁琐的事情。我知道我不能颓废下去,我必须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于是,我习惯将朋友送我的《瓦尔登湖》随身携带,用这个办法让自己的心情沉静下来,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中读完了书中瓦尔登湖边一段平静的生活。渐渐的我也发现,当我沉浸在梭罗细腻的描述中时,自己也渐渐变得心安理得、从容淡定。用心感受作者在简单生活中心态变化的微妙,学会以相同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就获得了一种真知。

“我只是说学生应该如此这般多多思考,我是说他们不应该游戏人生或仅仅研究人生,而应该从头到尾的体验人生,要知道社会是在花高价钱支持着他们。年轻人应该立即尝试人生的实践,否则他怎么能更好的学会生活呢?”书中是在阐述美国当时的教育问题,我们不妨将此种认识移到更小的范围——我们自身。试想我们是不是也该多多思考呢?研究人生、体验人生、实践人生、更好的学会生活不也正是我们所必须的吗?我们是不是应该以此作为视窗看到更深刻的意义?

梭罗说:“不错,赚足了车费的人最后终能上车,假如到那时他们还没死的话,但是倒了那时,他们或许已经失去了开朗的心情和旅游的欲望。牺牲最美好的年华辛苦赚钱,为的就是在最没价值的辰光里享受那令人怀疑的自由。”

读来是如此的形象生动,以旅游为喻,人生许多事情不也如此吗?独自一人出游,今天就可以出发,而和别人一道出游,则要等到别人准备就绪,或许要等很长时间方可动身。这与我曾经听过的“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你就永远不会做了。”是同样的道理,若你懂得,你也会如我现在所想,人生许多事情是容不得等待的,更多时候需要一份风风火火的冲动和激情,也可以说,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为时不晚。无需顾虑太多,则可以在流转的光年里刻下更多明媚的印迹。

让我们黎明即起,轻手轻脚,泰然自若,用或不用早餐,让人来人往,让钟声响起——我们下定了决心,如此好好的过上一天,不用举手认输,不用随波逐流。

有多少人就是因为读了一本书,生活才出现了新的纪元,书本或许是为我们生存的,它为我们解释了众多的奇迹,并为我们揭示了新的奇迹。对于我们来说,读一本书,明白书中所讲,明白心中所想,已如一片灿烂春光。

掩卷,掬清泉在手,听心泉流淌!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5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课外读物,印象最深的就是米拉.洛贝写的《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安迪的小孩。他和别的小孩子不同之处就是他从小就失去了外婆和奶奶,尽管家里有哥哥和姐姐,还有爸爸和妈妈,可安迪的心里依然感到很孤独,经常为自己没有外婆和奶奶而感到伤心。然而有一天,外婆从天而降,来到他家的苹果树上。外婆和他一起去游乐场、去套野马、去海上冒险......她允许他做一些平时不能做的事情,而且这个外婆很另类,总做些意想不到的事,就算被警察处罚也不在乎,几乎没她完不成做不到的事。

有一天,安迪正在树上享受着和外婆一起的时光,被一位陌生奶奶的问话打断,她是安迪的新邻居.这位奶奶有两个身在外地的孙女,老奶奶很思念她们.当小安迪对老奶奶讲述苹果树上的外婆时,引起了老奶奶的共鸣.他告诉奶奶:他的外婆和他一起打船秋千,射大礼帽靶。得到了玩具熊、巧克力、还有一个眼睛可以活动的娃娃。在别人的眼里,安迪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许多别人不理解的事,老奶奶全能理解。奶奶的腰不好,安迪经常去看她、帮她做事,奶奶忙着做衣服,没时间吃饭,安迪很心疼,他就尝试着做饭给奶奶吃,还把自家的花移植到她的空地,给奶奶说外婆和他的开心事。安迪感到幸运极了,因为他和别人一样也有了外婆和奶奶。

读了这本书,我好羡慕安迪。也希望自己能像安迪一样,有个想玩时,能陪自己疯玩的外婆,有个能懂我,帮助我做得更好的奶奶,那样的话,我不用每天被大人们指指点点,不会被大人们看得我一无是处。不会因作业没完成遭老师批评,不会因考试不好而被爸妈责骂。我缺点多,可我也想做好孩子,也想做个小大人,好想苹果树上的外婆和邻居的奶奶能帮帮我。那样爸妈能多疼我一点,老师会多夸我一点,真希望童话能变成现实啊!!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6

《八十天环游地球》出自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之笔。文章讲述了福克先生与朋友们打赌能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于是,福克先生与路路通主仆二人开始了这趟传奇之旅。在旅途中,福克被侦探菲克斯误认为是抢劫英国国家银行的强盗,一路尾随着主仆二人,千方百计的阻挠福克先生的旅程。福克先生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以及不拖拉的习惯,成功抵达英国,赢取了这场赌局,令他的友人大跌眼镜。

吸引住我的不仅仅是笑料百出,紧张动人的情节,还有凡尔纳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在环游地球这条主线外,凡尔纳运用了情节的变动巧妙地穿插了另外两条副线。一条是围绕警探菲克斯展开的一个乌龙事件;另一条则是福克先生就着天生才能救下奥达,成就了自己的爱情。这两条副线的穿插为故事平添了几番跌宕起伏的情致,我想,在以后的作文上也可以运用到这个新颖的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福克先生之所以能准时无误抵达英国还有一条不可缺失的因素——良好的习惯。如果福克先生不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事情跟仆人路路通一样拖拖拉拉,必定延误许多火车,轮船,到英国就是虎年马月的事儿了。所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因此人们常说“习惯决定成败”。反思自己,丢三拉四的事情不是常有的事吗?

《八十天环游地球》给我带来的收获是颇为丰富的。它带给了我新的写作手法与思路,也给我带来了关于习惯的警示。“习惯决定成败”,让我们杜绝陋习,养成好习惯,享受好习惯带给我们带来的成果。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7

乔热情,叛逆,情绪化,才华横溢。她拒绝了劳里的爱情,只因为我想我以后不会结婚的。我这样很幸福,我太爱自由了,不会匆忙地为任何一个凡人放弃它。可是几年后,或许是由于美好时光的流逝,或许是由于曾经直面死亡,我们乔居然说出假如特迪求婚的话,也许我会回答愿意,不是因为我比以前更爱他,而是因为我比他离开时更在乎被人爱。这种孤独感使她顺理成章的嫁

给了巴尔教授,成为好妻子,好母亲和一个合格的小妇人。可是,从一个性格如火的年轻女子到一个温驯的主妇,这其中的变化是不是有太大的跨度?为什么乔注定不能实现自己成为知名作家,卖文为生,和父母一起环游世界的梦想?为什么在己经有梅格和艾美两个幸福完满的家庭之后,作者不能够赋予我们可爱的乔一点特别的东西呢?难道只因为这是道德家世小说?

从前,男人巡浚属于自己的文学地盘,不许女人靠近半步。在似乎没有禁忌的现代社会,暴力和专制只能引发好奇和冒险,开始褒奖耕作于其间的女人。

所以直到今天,每每看到女作家的文章,总是在自己的生活半径中浮游,关于爱情,关于家庭,关于自己的琐碎,虽然空虚倒也很满足。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8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9

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庄子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体,用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中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笔,告诉我们,做人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虚极静笃,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0

假期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从这本书中,不仅获取了当班主任的宝贵经验,还领会了做人的准则,感觉它像一盏指路明灯,引领着我们走进神圣的教育殿堂,在这里,教育成了一种艺术,教育成了一种享受。下面简单的写几点我的心得体会

一、自主管理,习惯养成。魏书生老师说:“坚信每位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助手。”以前的班级管理中多半采取的是“孤军作战”,只挑二、三个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孩子协助管理班级,长久下来,其它学生失去了锻炼及施展的机会,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简单。

而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全部内涵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民主、科学。依靠这两件法宝,在他的班中,形成了一种互助、互动模式,全员参与,相互制衡,人人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这样做,培养了所有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班集体的吸引力。可以着手尝试“班长竞选制”、“班委成员推荐制”,形成班级事事有人管、人人参与管的班级合力,使班级管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关注每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一生受益。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放飞雏鹰吧,让他们自在飞翔。

二、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魏老师认为自己班级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因此,他引导学生们“培养自信心从扬长开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先从思想上给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在知识引导上,他引领学生们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关注国内外科技动态,畅想月球,畅想广褒的宇宙,让学生从知识到精神领域都在一个自由的空间任其遨游。而我们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死板,教育教学模式处处束缚住学生手脚,“闭门造车”,不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开放式教育,而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封闭式教育。放弃了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不就成了一盘散沙吗?我们师生都在累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学会走进学生心灵,坚持以学生为本,让他们也能在知识与精神的无限空间里翱翔。

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展望未来的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就教师个人文化素质提高方面,“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当是自来水”,形象说明了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鲜活的知识。现代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并尝试运用新课程理念,注重课堂知识的生成,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学习。

正是魏老师丰厚的文化涵养以及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新理念的有效实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能做到教师工作游刃有余,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师者所要努力追求的境界吗?魏书生老师还告诉我们:“许多事情是没有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是的,人们不是已经总结出“态度决定高度”吗?只有我们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着去追求教育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我们才会自豪:我骄傲,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1

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外婆很神秘。

安迪没有外婆和奶奶,这让他觉得很伤心。有一天,忽然从天降临了一个外婆。我觉得这个外婆很神秘,因为本来老人就不应该那样活泼可爱,但她就不一样了。外婆带着安迪去草原套野马,还带着安迪坐她的帆船去印度打老虎,她还带安迪一起去荡船形秋千、坐旋转木马、打礼帽靶。外婆还给他赢了很多礼物,安迪自己也打中了礼帽靶,给自己也赢了礼物。一天,一位老奶奶来到了安迪家旁边,老奶奶就和安迪做了邻居。现在安迪又觉得他很幸福了。他每天都跟着外婆和奶奶去玩,还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他一直和外婆、奶奶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觉得老奶奶很喜欢小孩儿,安迪也喜欢帮助老奶奶,他还帮老奶奶做饭呢!老奶奶向安迪的妈妈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2

远处传来了好多声音,是什么声音?儿童的哭喊声?炮弹的隆隆声?人们逃生的呼救声?…今天,我回想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它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不过,也有几个前苏联儿童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与入侵者作斗争保卫自己的家园,12岁的雨来也是其中一个。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第四部分,这一部分说了鬼子用诱惑,暴打,两种方法去引雨来说出李大叔在哪里,可可雨来还是没有说出秘密,始终记得上夜校时学的两句话∶“我们是中国人,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最后,鬼子要杀了雨来,雨来也甘愿用自己的性命,来保卫自己的第家园。

在这篇课文中,我还喜欢第六部分,说了雨来死里逃生,趁鬼子不防备,跳进了还乡河,又用了他的本领游泳,偷游走了。

虽然我很喜欢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都不厌烦,可是,当我读完了这篇课文,看到了后面的“资料袋”这个资料袋里的数字告诉我第二次世界大战约伤亡8010000人,啊!这可真是一个残忍的世界。在此,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战争?为什么要伤亡8010000人?战争是世界人民要的生活吗?其实,这都是人心的贪婪引起的。

虽然,以前的人滥杀无辜,但是,他们那时候没有汽车,只有马车还会感到知足;没有火种,有一块烤熟的肉还会感到高兴;没有录音机,有京戏听还会感到开心;没有电视,有戏剧看还会感到满足;没有...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汽车,有了煤气炉,有了录音机,有了电视,还有了许多高智能的机器,人性越来越发贪婪,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甚至,那些外国人还要占领我们的国家,别人的国家,可是,伤害的都是些无辜的人,那那些外国侵略者有没有站在那些无辜的人的立场上想过?有没有将心比心?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的家人平白无故的被人杀了,自己会不会伤心欲绝?但是,他们没有!他们只会乱杀人,可是,他们认为那些人该死,可他们只是些平民老百姓,他们并不该死,但是,杀人不眨眼的外国侵略者遇谁杀谁,谁也不放过!其实,大家只要心平气和,不要太贪婪,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不过,现在的生活都变好了,没有战争了,可是,现在人们不是跟外国侵略者战争,而是为了钱滥杀同类,而且,还为了赚钱,滥杀动物,取下它们的皮毛,为什么要这样?动物也会有感觉的,它们只是不会用说来表示自己的想法,但是,当猎人将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抓走时,它们有没有咆哮?还有,现在的小吃摊,为了方便,省钱,大量购买一次性筷子,乱砍伐树木,我上网查询了一下,居然发现:一棵生长了二十年的大树,就能制造出6000-8000双一次性筷子。这些一次性筷子用过一次就不要了,可这棵生长了二十年的大树还能再生长下去,有可能还会成为百年古树呢!可砍伐工人们无情地将它连根拔起!为什么人性要这般贪婪?当然,社会上也有值得被骂的小人:为了可以在车公车上占位子,装盲人;公司里的高官贪污;设计师抄袭别人的方案;老奶奶假扮摔倒,好心人来扶她就要赔钱…等等,他们都没有想过,能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以前的爱国英雄用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这是文嘉的明日歌,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让让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3

《荷塘月色》是一篇很优雅的散文。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读着读着我也似乎也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内心的彷徨与迷惘,而我的心情也随着波动起来。

朱自清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描写了一个宁静,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人静时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走着走着,我仿佛看见了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些白花……”

风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深深陶醉……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文章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这篇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4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多都十分晦涩难懂,需要读者阅读时认真的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并且这些作品的基调是悲观的,基于以上的两个原因,所以阅读现代主义文学是有些难度的。我这次选择了一篇理解起来非常容易的小说来看,这就是《变形记》。这篇小说早在上中专的时候就曾经学过,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相隔多年,再次回首,又有了新的感受。

对于人变甲虫的创意,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新鲜。《促织》的故事都是知道的,男孩子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而化身为“促织”来拯救家人于水火之间。故事在这样的结局下结束:“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男孩的父母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男孩也从昏迷中苏醒,向父母讲述自己“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而格里高尔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从故事的开始,他就陷入了麻烦——因为自己变成了甲虫连身都翻不了,而家人因为不知为什么格里高尔就是紧闭自己的房门,而且从里面传出了“动物的声音”。

让每个读者都为格里高尔担心,也同时也关心故事究竟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安排让读者对故事的结尾产生了巨大的悬念。事情的发展让我们可怜的主人公的境遇愈加的悲惨,直到最后的死亡。但是格里高尔的死亡,却让我们有那么一种欣慰,他终于不用受苦了。他不用在曾经自己的房间,现在是家里放废物,破家具的地方苟延残喘。相信每个读者也会感觉到变成硕大甲虫的格里高尔,他此时此刻也是家里的废物,他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给家人带来不快的东西;他不用在吃自己已经无法下咽的食物。他变成甲虫后,一些生活上的习惯也越来越“动物化”,离人类的行为习惯渐行渐远,从探索外界是不再向人类那样依靠自己的视力,而是使用自己的触角,并且认为触角十分的管用。

他终于能从家人的敌意中解脱出来,我们能从家人对他冷漠的言行和通过他心理的回应中,体会到那种痛彻心底的感觉。虽然时间,地点并不相同,但是《促织》和《变形记》所表现出在社会中,底层人物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异化为“非人”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蒲松龄在之后的评论里加入了自己的评论,但是也只是点到为止,只是讲了“一人成仙,鸡犬升天。”暗讽统治阶级的昏庸。而卡夫卡却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等作为奴隶人,并使之异化的力量进行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这样细致的描写让《变形记》与众不同。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5

随着年龄的增长,泪点越来越低,真的看不得这种书。99年第一次看这书怎么就没感觉哪?不可否认,《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顿时有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它让你看到了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只能被无情地牵引着,对命运有的只是无能为力的苦苦挣扎。想来是多么的残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错的,却连站在原地寻求正确出路的权利都没有。屈服,屈服,还是屈服,最后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福贵的口吻,平静地讲完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贵开心,你会跟着开心,福贵难过,你也会跟着有了一丝的恸泣。人生总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可是书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福贵的人生从地主家庭出生,而命运却一次一次的与他开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顽劣乃至逐渐的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的手上,从此由“天堂”开启了通往“地狱”之门。和他相依相伴的最为亲密的人一个一个的憾然离世,让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这样,命运也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着一个,眼泪完全不能表达那种刻刀在心头刻下的烙印。

整本书读起来都让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嘘不已,慨叹命运多桀,也都从书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边的人的童年和过往,因此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余华文学作品做大的魅力吧。虽然整本书都很压抑,但是只有一段读来让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她的那个对象二喜出现后,整部书的最淋漓尽致的部分出现了:在那样悲惨的命运中忽然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不但出现了转机,还带来了新生——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降临了。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看到这里非常的激动,体会了那种压抑后突然释放的快感。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纠结和挣扎:一方面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在这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总之是痛苦万状乃至憎恨这个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书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觉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冷静的看着福贵的人生从繁荣走向了凄苦,可是这个过程里感觉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愤,反倒是那种出奇的冷静让读者的思想肆意发挥,任意驰骋。

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爸妈总是为了生计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务,给我和哥哥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有时候我说“妈你早点睡吧,别干了”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干”。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也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最后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在最悲壮的时刻出现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生存,还是生活,仅仅是一线之隔,一生为什么而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只有当内心与外物和谐之时,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题目“苦莫如福贵,乐莫如活着”。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6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治愈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在他的笔下,瓦尔登湖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遇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夙愿。别人称他“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实。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在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开始他的灵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灵性的,必然能够读懂他的心声。到处胜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活着四处奔波,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生发出对于生的恐惧。为此,他选择远离,选择了牺牲优越,地位,以此来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经说过:“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进了绝望之乡。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贯彻人心的肺腑之言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旷达与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灵的光明。

透过《瓦尔登湖》,梭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幻境:寂静,空灵,人与自然和谐相依。这不仅是对于现实的抗争,对于未来的展望,更是作者为人类所勾勒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思考模式。人来自于自然,终归于自然,必然要凭着一种皈依自然的勇气,简简单单的生活,而不识延残喘地浪费它的馈赠。他用他那细致而又精微地笔触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真实,并且自然。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7

在人生的旅程中,或许会失落,或许会欣喜,但我们都不满足,总觉得眼前的不是的,没有真正得到幸福,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金钱、名气还是人的虚荣心。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幸福每天都陪伴着你,可你没有发现,它是奉献,是健康,是亲情。《青鸟》一书就是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寻找幸福,发现幸福。

这本书讲的是一对兄妹寻找幸福的青鸟,一路上他们经历了许多事情:夜宫的五道大门,恐怖的墓地之族,青孩子的世界,以及幸福家园的所见所闻,让他们懂得了幸福。

在莫里斯、梅特林克的笔下,我看见了他们的坚强,他们的勇敢,和他们寻找青鸟的坚定决心。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说:“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生活的好,过得幸福快乐,所以每个人都去苦苦追寻幸福,但幸福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难以得到。”我认为作者说得很对,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帮助,幸福是劳动,幸福是奉献。幸福只在你的一念之间,幸福就这么简单,你只要用心感受就会得到它。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幸福的周围:妈妈辛勤地劳动,奶奶温暖的问候,爷爷烧的可口饭菜……可我们有没有奉献过得到真正的幸福呢?

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妈妈在干家务时,我们可不可以帮她干一点呢?我们放学回家时可不可以向妈妈、奶奶等亲人说一声“我爱你”呢?平时我们可不可以看到有人摔倒主动把他扶起来呢……

幸福就这么简单,只要你有一颗会发现、会关爱别人的心,你就能发现幸福,幸福就是付出、奉献、乐于助人,这就是幸福的真谛。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8

一开始对亚瑟的描写是一个乖巧有思想的富家子弟,参加斗争后,因为不堪误解重新换了身份生活,从此过着痛苦艰难的生活,倘若还能称为生活的话,他身上的所有伤痕便是最好的证明。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后他更加坚定自己立场,投身于更激烈的斗争中,到最后关在监狱里时,他和他父亲的对话令人动容落泪,他努力地活着就是为了看他的父亲更爱上帝还是他,主教深陷痛苦,但我为亚瑟的遭遇痛心,因为他的所有真情流露落泪,人生来就是要遭遇矛盾的,分歧倘若十分巨大,一边是多年的信仰,一边是自己的爱子,该怎么办才好呢?这首诗是亚瑟的绝笔诗,也是一个灵魂的申述。

我是一只牛虻,

幸福欢畅,

不管是活着,

还是已死亡。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19

接触“生本”这个词已有两三年的光景了,但惭愧的是还在原地踏步,并没有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今年暑假姜校长推荐我读了郭思乐教授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通过拜读此书,使我感悟到“生本教育”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激发我在姜校长的指导下去尝试升本教育,去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个性,也都存在个别的差异性。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千万不能够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学生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从旁指导,见到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表达自己的动力。这恰恰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表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0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故事大概讲述一个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为着那微薄的工资,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见状均惊慌失措,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绝望绝望中。然而之后家人经历了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等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不愿花精力养这个既不能挣钱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后来格里高尔终于在受尽了亲人的冷漠后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间了。死后,家人没有一丝痛失儿子的伤心之情,反之,他们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尔所带来的重担,策划了一场旅游,他们认为没好日子即将开始了!

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他抱怨着为还清父债而受别人的使唤和差使,焦急地想起床,但怎么也起不来的,生怕父亲的责备,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体谅,他的惶恐从本质上体现他的孝顺、忠实、善良、富有责任感。结果事与愿违,父亲的狠毒不但没有体谅他,还很厌恶他的甲虫外形。即使这样,失业在家的格里高尔虽过着甲虫生活,但依旧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该如何解决,怎么让妹妹实现音乐梦,他听说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不禁自责和羞愧得浑身燥热,这使他的善良一览无余。父亲的狠心,让一只苹果嵌在格里高尔的背上,疼痛难忍,妹妹的耐心有限,开始对他厌烦了,不再关心他了,认为他是需要设法摆脱的包袱。对于这种状况,格里高尔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击,他一边回忆家人的美好,一边异常冷静地考虑自己的去处。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选择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又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尔的妹妹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完美,她只是一个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从主人公妹妹的情感变化来看,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世态炎凉。作为哥哥的知心人,她的爱却建立在存活和金钱的基础上,脱离这两样东西,就会威胁到她的美满生活,那么爱就不复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阵营中,剩下的就只有--的冷酷和残忍!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入木三分啊!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1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一部长篇著作,《复活》讲述的内容是托尔斯泰听到的一个故事:一次,法院审理一个***被控偷窃嫖客一百卢布并将嫖客杀死的案子,在陪审团中有一位男士,发现这个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个亲戚家做客时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去营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最后,这个女犯在牢狱中病死。而那个男士也不知去向。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己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己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

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曾经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己,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在书中有一对梅尼绍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纵火而被关押。最后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得到清白释放,虽然最后被释放,但是既然无罪为什么当初要受到关押?只因真正纵火的人有财,便可以将祸栽赃到他人身上。

《复活》这本书还从方方面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的道德丧失。聂赫留朵夫本身对于这种生活十分厌恶,但是人因环境而变,所以当他身处在黑暗的环境中时,变得堕落这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这让我懂得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2

一直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对《庄子心得》侃侃而谈时,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坦荡,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坦荡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对《论语》对《庄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产生兴趣。再一次认真聆听了于丹老师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深刻解读,在她潇潇洒洒、滔滔不绝的精辟阐述下,引领我走进庄子那无边辽阔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犹如给心灵洗了一个澡,顿觉神清气爽。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内涵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

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时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从庄子的逆向思维来看,我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知我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琴为乐;他们不知我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可以用不娴熟的歌声来寄托情怀、可以在不纯熟的琴声中放飞思绪、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发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我活得真实而轻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不必为工资为奖金的高低而愤愤不平、不必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为职务的升降而忧心冲冲;我眼里无外表美丑之分、无地位贵贱之分。我喜欢这淡泊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虽身在蜗居,但我的灵魂可以象庄子那样在天地之间自由逍遥,我得到了人格的升华与超越,岂不快哉!如今我用心灵代替眼睛来感知纷杂的世界,适应并感谢上天赐我的这种生命方式,让我有机会内视反省自己,懂得内敛于心而不张扬。书籍涵养孕育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我身边的人和事。

游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在这个心灵历程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快乐与宁静。如果我没失明,物质的利益会迷惑我的双眸,有可能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牵绊、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捆绑;或者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参与赌博而远离书籍。是异样的人生让我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让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过得很自在、很充实。

正如于丹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我的心与亲人紧紧相连,想到他们我就感到无比温暖。绵绵不绝的爱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感谢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感谢庄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无论人生有何种境遇,都能乐观坦然地面对,平庸的~我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我还没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庄子的逍遥 游作为我的精神目标,超越自己,乐观生活 。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

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3

《窗边的小豆豆》是黑柳彻子写的,她是日本着名作家、着名电视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窗边的小豆豆》讲述的是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非常淘气,在一年级时因为好奇,在上课的时候,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后来,她没把桌子弄出声来,却一直站在那里,原来是为了和宣传艺人打招呼。还有……还有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因为她太淘气了,所以别的学生受到了影响,她不得不退学。于是,她转学了,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这本书称赞了小林宗作的美好心灵。我觉得他的心灵非常美好,也非常爱孩子,他用了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把爱传播给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小豆豆是个性格开朗、喜爱和同伴们一起玩的孩子。不仅这样,小豆豆还是个不嘲笑别人的孩子。小豆豆这一种不嘲笑别人的品格,不仅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反,有的人,却以着自己家里富有,就经常买一些名牌的衣服,穿回学校炫耀自己的衣服多美,而看到哪个同班同学穿得不比自己好,就会嘲笑那同学。我要学习小豆豆那样,不嘲笑别人,多帮助同学,宽容对待同学,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4

近日以来,反反复复地读着徐迟译本——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罗用他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纯真拥抱着大自然,用独特、睿智的思维,积极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关于对梭罗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嚷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热爱故乡农村的生活,甚至如今也经常梦回故里,也曾在春日的余晖下去乡间小路散步,观赏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涧小溪,游览溪边枯黄的野草和朦胧的冰凌……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田园。如今居住的小城,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带给人们只是房价的居高不下与上班族急促的步伐、车水马龙的喧闹繁华,喜欢的乡间旷野早已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只有从心里保留着那份淡泊宁静的向往与追求,在阅读中体会那种安详静谧的意境……归根到底,一句话——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笔下如此传神:

“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

瓢拂而过的风;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梭罗的瓦尔登湖——穿越时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人的心灵家园;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我想,我会经常光顾梭罗的瓦尔登湖——去感悟一百多年前睿智的思考者的坦诚与无欲。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5

读罢《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最为深切的感触就是掩卷静思,闭目弥珍。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时刻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详细说来,感悟有三点:

感悟其一: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梅的凌寒,兰的幽香,竹的坚贞,菊的淡泊,他们都在自己的天地中展示他们独有的风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驮走大漠,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尽显独特的魅力。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许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但是,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茫然,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二:人所处的位置是不相同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周围环境,只要正确找准自己位置努力去做,不盲目的比较,不管是出类拔萃,还是碌碌无为,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可能会比出上进心,也可能是比出沾沾自喜;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优点比,可能比出自卑,也可能比出努力奋斗。其实,成功有大小之异,无轻重之别,何必在意是否超越了别人,要在乎的是超越自己。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也需要李素丽、徐虎,只要敢于和不断超越自己,就有资格,也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三:抉择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成功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只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利弊,选择一条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其实,无论抉择正确与否,无论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只有坦然接受。因为,现实社会上不是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只要达到择前“重重”思考、择后“轻轻”放下,那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希望每一个不甘平庸的追求者只要清醒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挑战自身的极限,就一定可以做最好的自己,从而体验到多元化成功带来的无比快乐。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6

卡夫卡的叙述是你看了之后觉得就那样,但你即使要模仿也模仿不出来,形式上可以做到类似,内涵上就差远了,带着先入的模仿心态创作,余华的很多早期作品就是这样。

格里高利是庄子所说的“外忘形骸,内德充实”的其中一个,虽然他没那么高的内德,但他出于为家人考虑的初衷实在是太纯良了,即便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气氛非常冷漠的环境里。这小说虐就虐在即使受到无论怎样不公的待遇,也出自纯真善良地为别人考虑这个主题。其实同样一个主题,到了雨果那儿是浪漫主义,到了卡夫卡这儿就被人忽略了。异化怎么能是这小说的主题呢?明明是一种被疏离的孤独感,在人与人之间弥漫,即使是最亲近的人。虐就虐在,共同生活的亲人竟然那么在乎你的形骸,竟然无法从最根本上理解你,竟然没法再体会你善意的初衷。格里高利有三次无法忍受,最后一次升级到被父亲拿一个苹果砸伤,他终于放弃任何自己还是家庭成员的一个的期望,最后一次用死亡让家人摆脱耻辱和负担。

“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母亲是很善良的,相对来说是最爱格里高利的;父亲的角色同卡夫卡自己父亲角色有重叠,父子之间从来就无法交流和沟通,在格变形之后父亲一直用暴力对付他,暗示了卡夫卡父子之间矛盾;妹妹是格里高利寄托希望的存在,却也是伤害哥哥最深,妹妹年纪小凡事只从自己出发,几乎没有体谅过哥哥,最后也是她让格里高利彻底放弃继续生存的希望。这一家人索格里高利于形骸之外,而格里高利与之游于形骸之内,显然他几乎并不对自己的外形有多注意,他的目标明确而清楚。

如果一切都只是晨起之前的一个梦呢?卡夫卡也未尝没有这种意图在里面。从一开始的变形就是一笔荒诞,接下来秘书主任的亲自到访,从逻辑上来说也不大可能实现。格里高利醒来之后按时赶上火车去上班,他会想起这个梦吗?他纵然也许知道家人对他变形之后的反映,下班回家之后也依旧要笑脸相迎,为了暂时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们观察事物有了徼相和轨辙之后,也随物所转,与物俱沉俱浮。要打破这种把握事物的方式,庄子提出了“齐物”,事物的长短、高矮都是相对而言,要“齐物”以打破这种特定的观察视角。难得的就是七窍未开的混沌。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7

《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8

人民艺术家老舍笔下的《茶馆》真不愧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全剧的人物复杂多样,却简单到从陈设的古朴变为新式,最后沦为简陋,昭示出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时代特征。

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药是全剧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要反映的现实社会的特点。为此,老舍先生精心刻画了各色人物。从旧社会小资产物、小商人的典型任务王利发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充满爱国热情、最后沦落为卖菜的常四爷……无不时刻在步步深入文章的主旨。我们可以从这家老茶馆中的精彩演出,看出就制度的必然灭亡。

老舍行云流水的笔法在语言特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浓烈的“京味”语言笼罩了整个剧本,代表了中国的艺术剧本。精练而又个性的语言,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廊来更能突显老舍的戏剧特点。当然少不了像“将,你完啦”这样一语双关的潜台词,让人读了很有味道。语言中蕴藏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写作手法。

茶馆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人,一个茶馆的兴衰,更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浓缩的典范。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29

《解忧杂货店》,作者东野圭吾,这似乎是一本不看会遗憾的书。微博微信在说它好,豆瓣人人也在说它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人总是怀有好奇心的,我也不免落俗的买来看了。

读完第一章的时候,感觉故事很一般,不就是一个穿越时空对话的小说吗,根本没有什么亮点。可能由于是译本的原因,也少了很多中国文学独有的遣词造句的魅力。不过大家既然都在好评和力推,我也就勉强继续看下去。第一章讲述了一个女运动员的抉择。当她正在为奥运会艰苦训练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男朋友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继续训练还是照顾爱的人?她把自己的困惑写在信里,投向了杂货店。读罢第一章,很有欲望继续看下去,毕竟是小说,情节的悬念多少还是会吸引读者的。可是,当我兴致勃勃的翻看第二章,想要知道那个写信的女人后来怎么了,却发现第二章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想要的结局就这样戛然而止了。“这明明就是一本被赞誉过度的小说而已,真不知道好看在那里。”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继续看下去。

第二章讲述了一个少年的音乐梦想,是坚持唱自己写的歌还是继承父母鱼店生意?第三章是杂货店主人的故事,是认真的回复每一封信,还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建议为别人指引了错误的方向而选择放弃?第四章的故事有点凄惨,男孩在和父母逃亡的路上选择了离开,最后却发现为了让自己安心生活下去,父母纷纷自杀了。最后一章的女主角听从了陌生来信的建议,选择了相信,放弃了做陪酒小姐,开启了新的生活。当整本书读完的时候,我开始明白:哦,原来是这样!这不是由多个穿越故事组成的集合,而是整个时空都被连接起来的因果带!文中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后期铺垫,每一条时间轴都缜密到找不到破绽。哦,东野奎吾是日本推理小说天王,看来是我的智商秀逗了。

除去那些让我惊叹不已的写作手法,《解忧杂货店》这本书带给我的还有对选择的思考。面对人生的大小抉择,我们该如何是好?从作者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这样的建议——遵从内心,并作出努力;相信爱,并认真对待。

其实,文中每一个给杂货店写信的人最后的决定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那些穿越时空的来信只是让他们看到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第一章里面的运动女,不论回信如何劝阻她放弃比赛,她也因为害怕失败而左右摇摆过,但最后她依然选择了坚持训练,因为她认为这是她爱的人想要看到的结果,这也是积极应对困境不逃避的最好方式。是啊,我们明明是知道自己的内心的,只是有时候会被恐惧和懦弱遮挡而假装信誓旦旦的说,不是我不努力啊,只是那不是我要的东西。相比于遵从内心,作者似乎认为做出努力其实是更重要的一步。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最终都得到了救赎,就算是那位没有遵从杂货店主人的建议离开父母的逃亡者,也最终在不断的努力中得到释怀。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被太多的东西占满了,比如恐惧、担心和害怕,因此始终看不到它的样子。没关系,当你没有能力看到内心的时候就相信爱吧。相信人与人之间爱的力量,它终会带领你走向正确的方向。在《解忧杂货店》的结尾,店主人浪矢爷爷在生命的最后为一张空白的信认真的寄来了回信,他说:“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的描绘地图,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可能的。”你看,浪矢爷爷对一张空白的来信都那么认真对待,并将自己对他人的爱倾注其中,他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明媚起来。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30

书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题目:“如果给我三天光明”

好词:一切、热望、鼻息、虚构、包揽、严肃、牢固、监视

佳句: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

感受:海伦·凯勒在文章中告诉我们的是:虽然的多数人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正常人的可贵之处,没有感受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因此她规劝人们要向明天就变成匣子一样充分利用眼睛和其它部位。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31

“心灵低吟”

好词:罪恶、灵魂、阴岸、智能、迦南、拥有、熹微、沉默

佳句:失明的祸害极大,无法补救。

莎莉文老师每天和我在一起,非常辛苦的把每一句话写在我的手中。

感受: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征服。海明威说过:“人生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在他的《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堤亚哥就是从不放弃希望、永不屈服的典范。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32

最近读了一本书,《安妮日记》,它是一本世界名着。虽然作者只是和我年纪差不了多少的女孩,但我读过之后,思绪万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小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深刻感悟的人。

安妮的勇敢让我非常敬佩,在死亡面前,人们都表现出畏惧的情感。而她,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书中,安妮多次提到,在那样的环境下,学习是最好的状态。啊,我们真的应该效仿她思想。

想一想,被困在灰暗、狭窄的小屋里,看不到光明、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能做到安妮那样吗?

1944年8月,因为有人告密,隐匿的8个人被捕并关进了集中营。到战争结束,只有安妮的父亲费兰克一人得以还生。为此,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费兰克先生曾经十分消沉。后在周围友人的帮助下,他最终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他后半生致力于宣传安妮的日记,希望能完成女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对世界作出贡献的人”的愿望。也就是现在我看到的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战争的残酷,它简直是一轮太阳,灿烂千阳,照耀我们的成长。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33

看完牛虻,泪眼婆娑,心绪久久不定。现实和小说已经混为一谈,仿佛自己已经化身为小说中的路人甲亲眼目睹了牛虻这一生的种.种遭遇,心痛却无能为力,崇敬却内心沉重。

只是一个旁观者,内心都备受煎熬,何况是当局者的牛虻。心中的信仰在得知教士是自己父亲的时候轰然崩塌,对琼炽热的爱再被心爱的女人冤枉一巴掌打碎,自小养尊处优觉得世界是粉红色的却在离家出走后经历了非人的磨难,侮辱,艰辛,不管是人格精神肉体还是灵魂,全部被拷打折磨。那个眉毛浓郁,有这纯净蓝眼睛的亚瑟再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却变成了一个浑身伤痛,腿部残疾,皮肤黝黑,枯瘦体弱的中年人。可是就算这样,就算他经历了非人的折磨,经历了惊心动魄苦不堪言的岁月,尽管他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他也没有忘记他所肩负的革命使命,义无反顾,不畏艰险去追求去奋斗;没有被仇恨淹没他对琼,对教父的爱,矢志不渝,感人肺腑。在看到他与教父在监狱的那部分,看到他的头埋在教父的臂弯,看到他炽烈的渴望得到父亲的爱而嘶吼,看到他灵魂不堪重负的咆哮以及小说最后琼看牛虻写给他的信的那部分,爱恨纠结的缠绕,这些所带给我的冲击让我泪水涟涟,情不能已。小说最后,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的飞来飞去。至此,我想说这部小说对心灵的冲击太大。

当然作者写这部小说肯定不会简简单单只是为了故事情节而写,小说所宣扬的宗教态度,当时社会所处的背景,人们的麻木与无知,少部分人的觉悟与成长,以及革命人的信念与决心等等,都是值得人玩味探索的。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所写时期的历史背景然后再重读一遍。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34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非常的童话书,这本书就叫做《青鸟》。

在这本书里,讲的是森林中的一家人靠砍柴谋生,在一天夜里,蒂蒂带着他的妹妹咪蒂,在窗边看着对面富人家过着快乐的平安夜时他们听到了一串敲门声,而来到他们家的是一位仙女,仙女让他们兄妹帮自己找一种鸟,名叫青鸟,这种鸟可以治好仙女的女儿的病。在兄妹俩去找青鸟之前,仙女还送给了蒂蒂一顶神奇的帽子——能够看透人心。一路上,兄妹俩经历了许多事情:夜宫的五道大门、恐怖的墓地之旅、难以置信地青孩子的世界和幸福家园的见闻。而这一切,都是光神为了让这个兄妹俩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让他们懂得幸福就在身边。

其实,我们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幸福生活,可我们总是没有感受到幸福,总是觉得自己过得不够幸福,总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自己所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西方,青鸟征着幸福,同时还代表着快乐。而在这本书中,青鸟并不是某一种具体存在的鸟类,而是幸福,在本书中,兄妹两人努力的寻找青鸟,却没有发现,青鸟就在他们身边。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离我们很近很近的地方,有时很明显,有时很难发现,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幸福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