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我们仨读书心得(推荐3篇)》
初中生我们仨读书心得(通用3篇)
初中生我们仨读书心得 篇1
桀于几个月前送我此书和《听杨绛谈往事》,他说杨绛文字非常平实,很有必要读一下。虽对杨绛有些了解,也曾神往过,钦佩之至,但未曾仔细拜读。
终于我花了四天时间,于今天仔细读完了《我们仨》。按说大篇幅的传记式叙述应挺无聊的,可是我却读上了瘾,出门时想着,工作时惦着,连做饭时也念着。第一天读时,天气阴着,似乎要下雨,却下不来,我刚读了一点点,就忍不住看最后的附录,父女、母女间的书信,不知道哪个地方触动了我,眼泪哗哗地流。今天全书读完又看了一遍附录及文中精彩处,没有眼泪,只有感慨。天却绵绵地下了一天的雨。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然后是附录(书信及瑗为爸爸画的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仅两页,杨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与钱突然失散,惶惶中总想找到他,却等不来,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这一部又分三节,第一节,走上古驿道;第二节,古驿道上相聚;第三节,古驿道上相失。我读这部分时,我也跟随杨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说它是梦,可是好多情节却那么真切。我迷惑了。我想这古驿道上的来来回回是杨的心里历程,在古驿道上她送走了她最挚爱的丈夫和女儿。当人面临巨大打击时,特别是一个垂暮老人,送走她一生依恋并敬仰的丈夫和哄着她护着她爱着她的心上肉女儿时,这内心历程可想而知。微信公众号上传唱着她是如何坚强,如何一个人举办了什么什么重要学术会等斐然成绩,其实她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只想仨人相守平常过一生的女人。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章节用了将近一百页,篇幅最长。讲述从一九三五年七月,他们夫妇结了婚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直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去世,这期间发生的生活叙述。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钟书只求做好了本职工作,能偷工夫读他的书。他工作效率高,能偷下很多时间,这是他最珍惜的。"
"钟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管阿瑗,却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很负责地答应了。阿瑗那么个小不点儿,我有她陪着,就像钟书陪着我一样,走过小桥,一点也不觉害怕。"
"上随便什么馆子,他(钟书)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和故事。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这段时期,钟书和我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过几次。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不是真探险,我也解释不好,就是一种小兴致吧,看此书才会明白),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很想追随杨绛的记述,把她在国外的两次搬家,在牛津从老金家搬到高级住宅区,再搬到巴黎;回国后,住在上海搬家的种种,以及建国后住在北京的种种搬家,最终莫名地(不知是谁帮他们的帮,给的房子)住入三里河寓所,这些搬家过程中的生活波澜给勾勒出来,但我最终放弃了。杨绛已经把她的生活勾勒成一本书了,我再简化,恐怕就失去中其中的味道。生活的纹理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非读此书不可乱揣也。
这本书是杨绛的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是小说,可我却有上瘾的感觉。它不深奥,也不哲理化,却处处有情味。生活有苦闷有波折,但有书有爱,一切都可过去。家是哪里?家是有爱人有孩子的地方。不管环境如何艰苦,只要有爱人有孩子,这个家就是温暖的。哪怕当初再温馨的"三里河寓所",因为爱人和孩子的离世,也"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以前刚来济南上学时,我不喜欢济南,它的天总是阴的,后来才知道是雾霾的原因。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大自然的人,喜欢干净的天空,清澈的空气,明亮的山水,这些济南都没有。后来阴差阳错地来到济南定居,居然慢慢喜欢上这个城市。这里有你爱的人,你的孩子也在这里出生、成长,这里的街街景景已有了你快乐幸福的印迹,不爱都难。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俞洪敏说,他的两个北大同学,去了深山老林结婚生子。虽然我向往平静的生活,我相信杨绛也向往,但我们知道逃避是最容易的,死也是一了百了的,好好活才是不易的。生命转眼即逝,用你的生命好好地爱亲人、朋友还有最为重要的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时光。坦然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做好自己,追寻更好的自己,发掘生活的种种乐趣,静下心来做好现在。
初中生我们仨读书心得 篇2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锺书弥留之际,“还问我做梦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的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泪如雨下。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在这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们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初中生我们仨读书心得 篇3
杨绛曾说:“我走过一道道驿站,一路上都是离情。”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我们俩老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得爱女,直至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媛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钱钟书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