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习俗优秀6篇》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篇1
清明节气习俗大全一览: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植树、碰鸡蛋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像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2、蹴鞠
蹴鞠(cù jū),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至今我们叫足球。
3、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植树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属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时节。悼念之后当仰起头迈向未来,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们在寒食之时,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几枝柳,看它日后成荫。而且在寒食之时,偶尔会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烧掉了;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清明商机无数。
6、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几个小朋友愿意碰鸡蛋,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所以这个游戏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篇2
蒙古族清明节习俗:
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祭奠习惯也略有不同。在XX市,清明节要到祖坟上添土祭奠。添完土后,共同喝稀粥,吃布胡勒(全羊),然后到附近打猎。在XX市,清明节当天吃乌审肉(冬季留存的肉),同时分送给邻居,清明节前后3日上坟祭祖。蒙古人不哭坟,就是祭祀奶食白酒。
按照蒙古族传统,清明节要烧“吐勒希”给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黄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蒙古族每年要在除夕傍晚和清明节对祖先供奉两次图勒希(焚烧饮食物等祭品以祭祀祖先)祭祀。这些祭祀,通常只有男性成员参加。前往祖坟上土烧纸的图勒希作为固定的图勒希祭祀,只有清明节时在埋葬地进行,这时女性也是不前往的。
一般情况下,蒙古族的女性一生当中一次也不祭拜祖先的埋葬地,只有在女孩小的时候也就是处于上小学阶段时才会被带领着参加传统的图勒希祭祀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逐渐远离与祖先的祭拜活动。女性禁忌习俗广泛地存在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有些村屯还要宰杀猪羊并在坟地上搭起锅,向先人坟墓献馐斯(全羊)。
蒙古在清明节时大都选择和家族一同祭奠已故先人,一般对老祖宗(五世以上者)坟墓,各家要共同祭奠。之后,把祭奠后剩下来的酒食聚集在一处,人们按辈分、长幼依八字形排坐,由长者给每人分酒食,接受分赠者向长者请安问好,以此共同悼念祖辈和失去的亲人。
完成祭祀活动之后大家聚在某一家,大多是在世老人所在的儿子之家进行聚餐,大家共同缅怀已故祖辈和失去的亲人,感激在世长者为这个家族的昌盛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精神付出得以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这样不仅可以相互促进感情而且可以加强团结提高家族凝聚力。
蒙古族清明饮食习惯: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篇3
宁海习俗
捣菁麻糍
距清明不过一两天便是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所以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而宁海人便将寒食节与清明结合在了一起,保留吃清明麻糍的习俗。每年的清明前,人们会先到田野采来绵菁、糯米菁等嫩草,煮熟捣糊,再拌入蒸熟的糯米粉中,放在石臼里捣匀,然后擀薄切块,做成清明麻糍。此外,有人还会直接用菁叶、糯米粉拌和揉成团,嵌进馅料,馅料有甜有咸,用蒸笼蒸熟,叫“菁团”。菁麻糍或菁团都是清明节必备的特色食品,也是上坟时的主要供品。
加坟、请太公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7天或者后8天。人们将菁麻糍、纸幡、祭品都放在套篮担里挑上,前往先祖墓前祭扫。在祭扫的过程中,要在坟头上加土,故亦称扫墓为“加坟”。生圹则要插红幡,拜请土地公多加照顾。祭奠过后,同去的人在坟前围坐分吃先人“用”过的食品。根据迷信的说法,这样的食用方式可以使人脚手轻健、永保平安。
当然,这种习俗从古延续至今,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了。现在的人会在扫墓当天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有时远在千里的儿女不一定回家过年,但清明必定赶到,以尽孝道。晚上于自家的门前屋后设礼作祭,谓“请太公”。
祭祖
旧时,村中各姓都会集中在宗祠内祭祖。根据留存下来的宗谱看,很多都有祭礼的明确规定,这称为“做众家”。一般宗族都有祀产,村人轮流值祀,按到人头分胙,有分肉、分钱、分麻糍不同类型。
如果坟墓损坏,可以在这一天修理,不用拣日子。现在也有类似的形式,但现在的清明节扫墓活动,更多的是希望借扫墓之际回顾历史,重温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以此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踏青
踏青又称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在宁海也一直保留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宁海人称为“放鹞”。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鹞,夜间也放。夜里放鹞时,人们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人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从树木的习性说,这段时间种植的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清明节的意义。
宁海人在清明时还作兴“吃蛳螺”。因这个时节蛳螺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是采食的最佳时令,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客家人食俗
客家人是汉民族南迁的一个民系,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岭北,甚至迁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荫庇保护,所以厚葬和祭扫是客家人每个家庭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厚葬表现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辗转逃亡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抛离祖上遗骨一任异族他人蹂躏,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处,寻觅得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斗罂”,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即使不再迁徙了,也会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斗罂”,再择风水宝地及良辰吉时,再来“二次葬”。葬礼也是重要而神圣的祭拜活动。
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秋”祭祀。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客家人都是客居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韩江三角洲”靠山边的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珠江三角洲”靠山边的县也不用说,就是珠江三角洲中心的中山市,其中的五桂山等地也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人在山区居住,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离住家都有一段路程。而清明时节又是客家人春耕大忙季节,“春争时夏争日”,春耕生产农时绝不能因扫墓而耽误,所以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年到初七八,家家捋粥砵”;如果有孩子开学,学费不能赊欠的话,连下蛋的母鸡都得卖掉;清明春耕生产又得投资,因此此时扫墓,既无钱又无物,又如何面对列祖列宗们?所以从财物方面都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客家人对中国传统的清明扫墓这一习俗进行了改革,改为“春秋”祭扫。“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较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开始祭扫,有时间且有财物,在正月里去扫墓,该添土的添土,该拔草的拔草,总之,该维修的维修。另外在祭辞中亦可以向祖先禀报新一年有哪些计划,如何实施,祈求祖先灵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种大忙过后的农闲季节,一来有时间,二来有今年上半年的劳动成果可奉献于祖宗的灵前,并祈请祖宗灵赐下半年同样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从实际出发的。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制作艾粄。各家各户将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叶与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叶,在这时味道也变得十分温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团聚的欢乐。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时候,都要带一些艾粄。
历史典故
清明树
这是一个无雨的清明,乍暖还寒。
迷睡了多日的赵氏,突然在清晨苏醒过来,儿孙们一阵惊喜。
这是一座无碑的孤坟,坟土新培。
清明树赵氏被搀扶着站在坟前,身后跪着她的儿孙们。坟窑里焚烧的火纸呼呼地舞动着。象是又再追忆半个世纪发生的那遥远而耳熟的故事。
一个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爱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线,转战数载音信全无。日本投降了,她带着儿子兴高采烈地去寻找久别的亲人。然而,找到的却是一件手工缝制的已满是弹孔的衬衣和一枚闪光的勋章。母子俩没有向部队提出任何要求,含泪返回故乡。母亲带着对丈夫的永远思念,儿子带着从未见到生父的终身遗憾,掩埋了一个仅装有两件遗物的棺木。
孤独的一座坟凸现在大巴山中一个无名而荒芜的小山上,孤寂凄凉。而自从有了这座坟,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坟旁便会多几棵新植的松柏。年复一年,从没间断。不知不觉五十年过去了。秃山早已被绿树覆盖,孤坟始终被松柏掩映。参天的大树与新植的小苗相间,构成年轮分明的林带。起伏山林却没能掩盖赵氏一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结。
“赵哥,我又来了,带着我们的儿孙种清明树了。时间过的好慢,一年见你一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险些来不了啦,不过我迟早一定会来的。我说过你不会寂寞不会被遗忘的,有这些清明树陪伴你,你并不孤独。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连咱们的儿子都当爷了。赵哥呀,我这辈子也真够……不说了,我知道你不爱听那伤心的事。说些别的吧!”赵氏低声自语着。火纸渐渐烧尽,纸灰随风轻轻飞升。
这个无雨的清明,一座孤坟的周围又多了数棵新植的松柏。其中有一棵竟是一位八十多岁老妇人亲自种植的清明树。
第二年的清明时节,阴雨绵绵,在那棵清明树旁多了一座新坟。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篇4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扫墓有什么禁忌
黑气运低
扫墓当日早晨,洗脸清面时,照镜子若发现额头有乌黑起色,表示运势低迷,尽量避免扫墓,若一定要去,可携带开光护身物品(如:护身符等),以作化解。
食斋禁荤
扫墓当日早晨起身至到达扫墓地点,尽量食用素食,衣着整齐素严,以示对先人礼貌和尊重。
注意安全
焚烧纸钱,置放供品,应注意防火,确保安全,物品尽量自己携带,避免购买祭祀地点附近的小贩兜售器物。若由于携带不便,不得不购买,应提前准备零钞,将少额现金放到掏取方便的外衣口袋,大额现金置里侧,避免被小偷扒窃。
择日祭扫
尽量避免双休日或其他扫墓高峰时段,盖因如今市民私家车增多,高峰祭扫,会因交通拥堵为出行带来麻烦,可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将扫墓时间拉长(早出晚归)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随时清点
无论是到达祭祀地点,还是离开,都要养成清点随身携带物品的好习惯,以免贵重物品无意丢失,集体祭祀应随时清点人数,特别是携带小孩的家长更应照顾好孩子,以免小孩因玩耍走失。
忌偏僻地
不要去太偏僻,人烟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线进行形成规划,切勿在偏僻地方长时间逗留,确保自身安全。
勿扰他灵
墓地为阴灵安居之所,切忌嬉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斗,随处小解,路遇其他坟冢,切忌用脚去蹬踏碰踹墓碑,不乱动其他墓碑祭祀物品,无疑碰到,应诚心诵念“对不起,打扰了”,墓地范围要内维恭维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以免打扰得罪其他阴灵。
祭祀时间
扫墓时间尽量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天未亮或傍晚时分,不利扫墓人,应尽量避免扫墓,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之间通常为扫墓最佳时段。
清整墓地
面对先人墓地,需好好清理杂草,增添松土,整理周遭环境,使得墓地外观饱满而整洁,同时心中默默祈祷,寄托希望于九泉之下,祈求先祖保有后代富贵昌盛。
忌孕妇扫墓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扫墓活动。
清明节起源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篇5
扬州旧习俗
扬州人在清明时,必须是要到郊外上坟的。既然要到郊外,就必须要赶早,去迟了,对已故亲人就不敬了。
对于那些刚刚故去不久的亲人,就更要早一点去祭扫。三年之内的新坟,一定要在清明节之前去祭扫。远离家乡的人,哪怕再远,也要提前赶回家。过了三年后,如果再有什么事,路途遥远的,可在清明节后一两天再祭扫。
清明扫墓的习俗全国各地都有,历史也很悠久。古代人也有祭墓一俗,《礼记》中规定,没有赶上出殡的,就到死者墓地行礼,以表歉意。同时又云,亲人离开家乡,或从外地归来,都应到祖墓上去辞行,或是告归。这些礼俗都叫做“祭墓”。因为辞行和告归都是正常的礼节,用不着伤心痛哭,因而清明时节前往墓地“哭墓”的,是很少见的。但是后人却在清明时节去墓地扫墓。
为什么要扫墓?在上古时凡士大夫阶层都有家庙,他们祭祀祖宗都是在家庙里。后来无庙的阶层兴盛起来,他们也要祭祀祖先,但他们没有家庙,于是就直接到墓地,在墓地祭祀祖先。由此,日常到墓地上的辞行和告归便与清明时节的祭祀结合起来了,从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清明扫墓。“再之,扬州处于江淮之间,清明时节已是桃红柳绿,田野里的菜花黄灿如云。扬州的墓地多在西北郊,这一带又是扬州的风景胜地,诱人的景色使人们在祭拜祖先的同时,顺便郊游行乐,这就把古老的礼俗和现世的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
祭扫,不仅要扫,还有几项特别的讲究。扬州人祭扫祖墓不外乎有这样几项事宜:上供祀祭;焚化纸钱;行礼致哀;芟除荒草;培土上坟;更换坟帽(新挖圆锥形土块置于墓顶);绕墓辞行等。
甜菜头(即枸杞头)、黄黄子(即秧草)、芦蒿、马郎头(即马兰头)、香椿是扬州人在清明的时候,必须要吃的“五新”,也叫“五青”。
除了新鲜可口的“清明五新”,老扬州还有不少特定的“清明菜”。“雪里蕻烧大粉”就是其中一道。除了上坟,清明节这天肯定要在家里给祖供菜供饭。煮鱼、烧肉、青菜、豆腐自然不得少,还有一道菜就是“雪里蕻烧大粉”,把大粉切成块块放油锅里慢慢煎,再放上生姜、葱、雪里蕻丁子,再用大火烧一下,起锅。
清明螺,赛肥鹅。扬州人喜欢吃螺蛳,清明提前几天,不少老扬州人也会买上斤把活螺蛳,滴几滴香油,放在水里养上一两天,让螺蛳把泥吐干净,再剪尾下锅炒着吃。或者清明当天,买些螺蛳和韭菜,把螺蛳放清水里,上锅“响”一下,然后把肉用针挑出来,螺蛳头炒韭菜,是一道特别受欢迎的家常菜。
苏州旧习俗
吃:青团子、焐熟藕
春秋时代,晋文公称王后,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三天三夜,结果介子推和母亲被活活烧死,文公十分后悔,为纪念介子推,故规定每年这时要“禁火寒食”,不准用火,只准吃冷食,喝凉水。但在精致温雅的苏州,这吃冷食的习俗却也演绎得丰富多彩。
青团子、焐熟藕是苏州清明的节令食品,它正是古老的寒食习俗的文化孑遗。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戈春源介绍说,青团子是用麦苗叶取汁,经石灰点化澄清后调米粉做成的团子,可放入豆沙等馅心。青团子色青而味香,是苏州人清明节必备的食品。
此外,焐熟藕酥中带糯,风味独特,也是苏州人清明的节令食品。据介绍,每到清明节前,人们从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去节去梢,两头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实,再把薄片用牙签盖上钉牢。将藕放入锅内,加入食碱,面上盖些荷叶,盖上锅盖大火烧煮,至藕呈褐色酥熟为止。冷却后,蘸赤砂糖浆等食用。
祭:新婚夫妇“上花坟”
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他还要去祭祀介子推,也就形成了寒食上坟扫墓的风俗。
苏州人清明上坟扫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别是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人家,要过新清明。新婚夫妇,要一起去上坟,称为“上花坟”。直至今日,清明扫墓的习俗仍在民间流行。
戈春源介绍,除上坟扫墓以外,过去清明节家家还要“过节”祭祀先人。按照苏州的习俗,祭祖有人鬼之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是“鬼节”,端午、冬至、除夕是“人节”。逢鬼节,祭祀要用面麦制品,烧纸、化锭等迷信活动也以鬼节为盛。
玩:山塘看会“留会饭”
迎神赛会,苏州人俗称为“出会”。苏州过去最有名的就是三节出会,即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的三次出会。其中尤以清明最为隆盛。
苏州城内一府三县约三十多个土谷神像,清明那一天都要被抬着排了仪仗,经阊门山塘街,到虎丘郡厉坛受祀。到出会那天,城乡居民蜂拥而出,渡僧桥、山塘街一带,这就是过去苏州的山塘看会习俗。苏州人历来热情好客,这一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杀鸡宰鸭,烧鱼煮肉,要留前来这儿看会的亲友吃饭,俗称为“留会饭”。
出会时的队伍中,地位最高的神像要数城隍老爷了,他非但有轩桥、暖桥相随,还有神马备用。出会队伍除了菩萨神灵的官衙仪仗之外,还有众多的民间杂技、文艺表演,这是出会队伍中最为围观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部分。
上海食俗
1、青团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传统的青团制作,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后,用开水拌和、蒸熟,打烂成面团状,加入艾青或麦苗打烂后得到的青汁,继续打烂,再加入适量的碱水以保色,包入豆沙或其他甜馅,做成团状和饼状,就成了一只只青绿色的青团。
但是这小小的青团可不是谁都能随便吃的,特别是肠胃功能薄弱的人最好少吃甚至不吃。胰腺炎和胃炎患者严禁食用青团,因为青团中的糯米会导致炎症复发或病情恶化;有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也不宜食,可能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加重病情。此外,糖尿病人禁食豆沙馅等甜类青团。另外,老人孩子因为消化功能不好,也不要贪嘴,少吃为宜。
2、藕
清明节,上海江浙一带居民有吃藕的习惯,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莲藕取莲断丝连之意,表达了对祖先及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是祭祖菜式之一。
“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清明时节,除了青团,糯米藕也是一道时鲜美食。“冰糖、荷叶、香椿叶、艾叶、香榛木一起,用蒸气2小时烧开,余温再焖7小时,然后冷却……”这样的做法,保留了藕中原有的营养和糯米与糖的香味,即便真空包装,读者吃到时,依然口感松软、绵甜,香糯。
3、桃花粥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清明,是桃花开得最盛的时节,也是祭祖怀古之日,在广为流传的清明风俗中就有“桃花粥”这一项,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这原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相近,于是二为一后,食“桃花粥”便成为清明的风俗延续下来。
寒食节的所有特色食物中,桃花粥最受人青睐,这跟桃花所代表的美好寓意是离不开的。桃花粥的原料和做法都很简单,原料是桃花、粳米和红糖,也可以用冰糖代替,先将粳米熬煮成粥,再加入桃花瓣数克,最后放入冰糖熬至溶解即成,正宗的桃花粥用的是新鲜的桃花瓣。
4、紫笋茶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紫笋茶,并有祭厉台、迎城隍出巡的习俗。紫笋茶亦称湖州紫笋、长兴紫笋,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早在1200多年前已负盛名。由于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故此得名为紫笋茶。
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其制作,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制成的极品茶芽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展,形似兰花。冲泡后,茶汤清澈明亮,色泽翠绿带紫,味道甘鲜清爽,隐隐有兰花香气。
5、鱽鱼
江南素有在清明前食江鲜的习俗。说到春季最美的鲜味,素菜恐怕有诸多争端,但是在肉食中“开春第一鲜”的称号则当之无愧地属于长江三鲜之一的鱽鱼。南方人,尤其是上海人非常讲究吃鱽鱼的时间。食鱽鱼,以清明为分界线,清明之前为最佳时节,清明之时已是食鱽鱼的“尾季”,时间十分之短。
鱽鱼有着清蒸、花雕等诸多的吃法。鱽鱼味美,做法却简单。小葱姜丝,加上酱油盐清炖即可,没有什么大菜的讲究。清蒸鱽鱼,鲜嫩而细腻,含在口中,鲜香的味道久久回荡在齿间。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篇6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作为我们国家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在中华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当将中华文化延续发展,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