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优秀8篇》
诸葛亮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著名典故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下面是整理的诸葛亮的故事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1
诸葛亮(181—234),中国百姓心目中能掐会算、聪明绝顶的人。他生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世,受刘备三顾茅庐知遇情,辅佐刘备干得一番大事业,成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幼丧双亲,跟随叔父诸葛玄移家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阳城西),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207年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功勋卓著,官拜丞相。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齐家,堪称典范。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
诸葛亮择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虽权倾朝野,却从不贪财。他在成都郊区的田产,是刘备得了益州后赐赏给他的金银购买的,后来未增置田产。诸葛亮上表于后主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诸葛亮一直以俭朴治家,临终前家里家外没有多余的财产,也给后辈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好榜样。
诸葛亮经常告诫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远、勤学、励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辈的权势搞特殊化,并要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考验。
诸葛亮早年无子,便把哥哥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嗣子。诸葛乔入蜀以后,诸葛亮注意对他从多方面教育培养,要求孩子从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读书,沉稳安静,勤俭朴素,并且把这些要求都一一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后来,诸葛乔做了“驸马都尉”,这本来是京城里既坐享清福又地位显赫的官位,但诸葛亮却不允许他在成都过这种优越的生活。那时候,诸葛亮常领兵屯驻汉中,部队给养需要从蜀地输送,诸葛亮便令诸葛乔参加押运粮草的工作。此间,诸葛乔常年奔走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里运输线上,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诸葛亮在给兄长的信中解释说:诸葛乔按理本来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诸将弟子都在押送军需物资,大家理应同甘苦,共荣厚,所以我命令他带五六百兵士,同诸将子弟一直在山谷中运送粮草物资。
诸葛亮教子有方。他写的《诫子书》,不足百字,讲出了励志、勤学、养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诸葛亮生了一个儿子,名诸葛瞻,字思远。这孩子自小聪慧伶俐,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备加喜爱,但他对孩子依然是严加管教,从不溺爱。诸葛瞻刚8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爱耍小聪明,容易自满自足,担心他难成大器,因此,更加对他严上加严。后来诸葛亮还写了著名的《诫子书》,其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讲勤学、惜时,讲修身、养德、励志,涵括了丰富而透彻的人生哲理。
诸葛瞻谨遵父教,从少年时期就发愤学习。史书上说他“少聪慧,工书画”。年十七,任骑都尉,后长期驻守边关,263年在绵竹为国捐躯。
诸葛亮还写过一个《诫外甥书》也很精彩。书中说:
“夫当志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优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位历史上以“文韬武略”著名的“军师”,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也是这样为之“计深远”,令人感佩由衷。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2
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3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故事 篇4
诸葛亮(181—234),中国百姓心目中能掐会算、聪明绝顶的人。他生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世,受刘备三顾茅庐知遇情,辅佐刘备干得一番大事业,成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幼丧双亲,跟随叔父诸葛玄移家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阳城西),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207年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功勋卓著,官拜丞相。
诸葛亮喂鸡求学的故事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爱子教子的故事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齐家,堪称典范。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
诸葛亮择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虽权倾朝野,却从不贪财。他在成都郊区的田产,是刘备得了益州后赐赏给他的金银购买的,后来未增置田产。诸葛亮上表于后主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诸葛亮一直以俭朴治家,临终前家里家外没有多余的财产,也给后辈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好榜样。
诸葛亮经常告诫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远、勤学、励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辈的权势搞特殊化,并要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考验。
诸葛亮早年无子,便把哥哥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嗣子。诸葛乔入蜀以后,诸葛亮注意对他从多方面教育培养,要求孩子从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读书,沉稳安静,勤俭朴素,并且把这些要求都一一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后来,诸葛乔做了“驸马都尉”,这本来是京城里既坐享清福又地位显赫的官位,但诸葛亮却不允许他在成都过这种优越的生活。那时候,诸葛亮常领兵屯驻汉中,部队给养需要从蜀地输送,诸葛亮便令诸葛乔参加押运粮草的工作。此间,诸葛乔常年奔走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里运输线上,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诸葛亮在给兄长的信中解释说:诸葛乔按理本来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诸将弟子都在押送军需物资,大家理应同甘苦,共荣厚,所以我命令他带五六百兵士,同诸将子弟一直在山谷中运送粮草物资。
诸葛亮教子有方。他写的《诫子书》,不足百字,讲出了励志、勤学、养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诸葛亮生了一个儿子,名诸葛瞻,字思远。这孩子自小聪慧伶俐,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备加喜爱,但他对孩子依然是严加管教,从不溺爱。诸葛瞻刚8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爱耍小聪明,容易自满自足,担心他难成大器,因此,更加对他严上加严。后来诸葛亮还写了著名的《诫子书》,其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讲勤学、惜时,讲修身、养德、励志,涵括了丰富而透彻的人生哲理。
诸葛瞻谨遵父教,从少年时期就发愤学习。史书上说他“少聪慧,工书画”。年十七,任骑都尉,后长期驻守边关,263年在绵竹为国捐躯。
诸葛亮还写过一个《诫外甥书》也很精彩。书中说:
“夫当志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优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位历史上以“文韬武略”著名的“军师”,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也是这样为之“计深远”,令人感佩由衷。
诸葛亮神机妙算救后人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土兵们把信递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懿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司马懿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篇5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的故事 篇6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麽能够推诿呢」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之后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诸葛亮的故事 篇7
一时瑜亮
周瑜一向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潜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诸葛亮的故事 篇8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那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那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那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建立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