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5篇正文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5篇》

时间:

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儒家创始人,那么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孔子的主要成就是什么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主要成就 篇1

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愿意上进、虚心求学,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歧视劳动人民,把他们看作不可教诲的下愚,这些都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教育、史学、政治理论也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需要,片面地发展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使其变成了束缚人民思想的绳索。“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对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也进行过尖锐的抨击。

孔子人生历程 篇2

孔子一生命运坎坷,三岁时丧父,二十四岁时母亲过世,晚年丧子孔鲤,并且,就连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等也是在孔子之前过世。不仅年纪便失去了双亲,并在晚年还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剧痛。其不幸程度简直让我们现代人不禁扼腕嗟叹!

孔子的仕途短暂但辉煌。从他五十岁开始做官到他结束仕途不过六年光景。但在此期间他做过中都宰,政绩斐然,最终走向仕途的巅峰——代国相(这在当时世袭制的社会条件下可以说是庶民做官的极点了),但尽管如此,终究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在孔子政治抱负蓝图还没有来得及打开就匆匆收场了。这里有当时鲁国国内和国际方面的复杂原因所决定,孔子的政治理想,最终也只能是个理想,当时正值春秋中后期,各国都在为争霸和兼并战争做着预演和准备,当时的各国更期望一种速见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所以当时最受推崇的不是以人性教育为核心,并需要很长时间来“沉淀”的儒家学说,而更乐于选择和推崇法家,兵家学说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孔子后半生游走各国,但无一国正真实践其政治学说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不是不被当时统治者所认可,而是当时各国国际国内条件没有适合儒家学说生根发芽的“土壤”所致。

孔子有着坚定且热烈的好学精神的。孔子本人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只能从其他人对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和描述来对他加以认知和想象了。《论语》正是这样一部,其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我们现代人了解孔子的最重要的文献。在《论语---学而篇》中,第一句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学习对于孔子的地位。另外,孔子一生中不仅曾多次求教育当时名士,他自少年之时起,就开始求教于各方面的专家,最后集其大成,成为闻名乡里的博学之士。

孔子的仁爱思想 篇3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仁”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成为自己成就的代名词,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爱人”。他要求大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符合春秋时期的人民发展,也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发展,十分贴合实际。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古代,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爱人”的基础上,仁还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孔子的地位 篇4

孔子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我们要研究孔子,要将孔子学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在历史中孔子地位如何。孔子地位在每一个时期是不同的,后世人称孔子为孔圣人,而在文革时期,孔子成为了人们争相批斗的对象,所以在不同时期孔子地位也是不同的。

从历史顺序上讲,孔子本是一个老师,他的教书理念较为创新,打破了教育的界限,认为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思想是创新的。孔子死后,他的地位逐渐攀升,人们称之为至圣先师,他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为一个特殊的教师。

公元前二世纪,孔子被推崇为天命所降,继周而王。《春秋》这本作品被评价为一部政治著作,其表现的伦理及政治观点已经超出了编年史的范畴与高度了。

公元前一世纪,孔子逐渐被神化,其本人在《春秋》中树立的政治理想,足够汉朝的政治实施,所以人们以活着的神来定位孔子。

公元一世纪初,出现了一批理性主义的儒家人,这里孔子的地位变化了,他从神的位子上下来,但是他在“至圣先师”的地位任然很高。

十九世纪末,孔子又被冠以天命为王的说法,但是这种没有持续多久,民国建立后,孔子地位极速下降。

到文革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其很多文物均在那时候被毁灭。但是后世对于孔子的地位又得到了恢复,人们争相学习孔子的思想,树立自己的道德标杆。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成就 篇5

孔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概括为:春秋时代的需要。历史文化的积累。生活实践的升华。

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体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礼,四是行道。

孔子学说是仁学,源于民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礼”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直接来源。孔子的礼,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无所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

孔子军事思想尽管未成体系,但仍是很有价值的。孔子为了使鲁国立于不败之地,提出了“文事”“武事”兼备的著名国策。孔子十分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提出了“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的命题,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效的。孔子又提出“足食、足兵”,这是其军事政治思想的中心。他又提倡“义勇”,所谓“义”实际也就是一定的政治观点问题,由此可认为他在治军上已开始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他还提出“征伐自天子出”的命题和主张,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