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特点【经典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对联的特点,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对联的特点【经典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对联的特点 篇1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特点如下:
是结构相称: 篇2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是词性相当: 篇3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讲究平仄 篇4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又如向楚所撰四川眉山三苏祠联:
“北宋文章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贵州黄果树瀑布观瀑亭悬一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可仄可平平”下联中标“可”字处者,表示不合平仄对应的规律,但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可平可仄者是在一、三、五位置上,是允许的。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少唱点雪月风花免得心猿意马;
多演些忠孝仁义挽回世道人心。”
“唱点”的“点”与“演些”的“些”意思相同,但是不能同字,如同字,就不能对仗了。
但,根据辞不害意的原则,为了表达的需要,同字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也允许出现,也会被人接受。这当然影响平仄了,但是这就已经属于宽对一类了。宽对对于平仄与对仗的要求不是很严的。如明代户部右侍郎张津任南安知府时,为海宁县谯楼撰一联提倡廉政: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其中就出现了二字、四字、八字三个位置上的同字,但是,由于此联内容意义深刻,人们就不在乎它的平仄不合规律了。
再如周xx总理挽蔡元培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此联中的第一、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等七处出现了同字。但是,此联把蔡元培先生一生中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概括,内容精炼,人们也就不会去计较它的平仄是否合规则了。
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篇5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如董必武题南湖革命纪念馆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这是正对,上下联互相补充、深化,表现了南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影响,对革命的伟大贡献。
再如有一副挽李大钊的对联: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憾;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这是反对,把李大钊的为革命而“奋斗”与“牺牲”,与其它有的人的`在压迫下“生活”与“呻吟”,两相对比,歌颂了李大钊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从上下联的关系看,大多数对联的上下联是并列的,这通常叫做“平对”。例如,何香凝挽廖仲恺: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有;儿女债两人同负一人完。”
此联写的是廖仲恺被反动派杀害以后,与妻子儿女永别。上联是从妻子的角度写的,下联是从子女的角度写的,是并列的两个方面。
但也有上下联是顺承的,这叫做“串对”。例如,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一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联上下联之间是顺承关系,即下联是上联的继续。当然,顺承关系还包括条件与结果,先后连接,转折连接等关系。
但是,在对联中不能出现“合掌”,即上下两联事意重复。如: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这里,“宣尼”和“孔丘”是同一个人;“悲”和“涕”是同义,“获麟”和“西狩”指的是同一件事。
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五忌: 篇6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是平仄相谐: 篇7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讲究对仗工整; 篇8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广东新会县杜源叱石山写景的对联,其一: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
是二三句式,即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其二: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是二三、二二、二四句式,即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词类相当,是指要使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语气词对语气词,迭词对迭词。如北京碧波寺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一庭”对“十亩”是数量词,“芳草”对“藤花”是偏正式名词,“围”对“落”是动词,“新绿”对“古香”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济南趵突泉联: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画阁”对“飞泉”是偏正式名词,“镜”对“云”是名词,“中”对“外”是方位名词,“看”对“听”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幻作”对“写成”是动词,“神仙”对“山水”是名词,“福地”对“清音”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咦,哪里放炮?哦,他们过年。”
“咦”对“哦”是象声词,“哪里”对“他们”是代词,“放炮”对“过年”是动词。
结构相应,是指构成对联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应该相同,如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动宾结构等。如辛弃疾纪念祠联: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夕光冲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其中,“力挽河山”与“ 名垂宇宙”都是主谓结构,并且其中的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 浩气贯日月”和“ 夕光冲牛斗”也是主谓结构,并且谓语部分也是动宾结构;“ 空余英雄心一颗”和“剩有悲壮词千篇。”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又是补充式的结构。
又如山东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宵,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门辟九宵”与“阶崇百级”都是主谓结构,且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仰步三天胜迹”和“俯临千嶂奇观”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偏正结构,结构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