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历史典故: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精选4篇】正文

《历史典故: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精选4篇】》

时间:

拓展资料 篇1

位于宝鸡境内的秦岭古道、褒斜道以及连接两道的连云栈道,是古代沟通秦岭南北和秦蜀交往的重要通道。据有关史料记载,在1936年川陕公路通车以前,从宝鸡到汉中的交通极为艰难,三国时期刘备退兵入蜀后能够据秦岭天险偏安一隅便充分证明了这个历史事实,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宝鸡据守秦川西陲,南接包括汉中在内的益州13郡,而益门镇则是通往益州的大门。现在的益门镇是在清代道光年间搬下山的,而在一座秦岭环抱的孤峰上,在已经被拆迁的“西山堡村”发现了写有“益门雄镇”的石额。据明代成化年间益门籍进士白鸾所做《益门镇记》载:“清江之阴,秦山参差而东,嵯峨压压”而“跬步难进”,“唯一鸟道,出镇之南,天梯云栈,勾连百折,达荆梁,通滇益”。即川陕路通过益门镇后,一路向南修筑了直通汉中的栈道,可见古益门镇有何等重要。当时宝鸡县令许庄闲暇游历益门古镇时,看到该雄关规模偏小,便大行土木,筑成一座雄关,并亲题“益门雄镇”四个大字,镌刻在关前的石牌楼上。

秦岭古道北自陈仓(今宝鸡市东十里之处),向西南出益门镇,沿清姜河翻越大散岭,南下经双十铺折东南进入褒谷直抵汉中。故道比褒斜道坡缓迂回,所以自秦汉以后,大都经故道入川。现代公路交通是在古代驿路交通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目前穿越秦岭的多条公路及铁路与秦岭古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承袭关系,所以秦岭古道旅游开发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可见褒斜栈道开凿历时已久。从西周直至隋唐,褒斜栈道在军事、商贸、通邮及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褒斜道,北起岐山、眉县交界处的斜峪关,南到汉中以北的褒谷,全程249公里。褒斜道南端乃汉中褒河镇,褒河是陕南的一条河,以美女——周幽王的爱妃褒姒而闻名,即 “烽火戏诸侯”里“一笑倾国”的美丽而幽怨的“冷美人”,相传褒姒就是汉中褒河人。此道兴建始于殷周,是古时关中通往汉中、四川最著名的交通要道。褒斜道因沿褒水、斜水而行,两岸多悬崖峭壁,难以修筑道路,故架栈道以利通行。整个栈道上为绝壁,下有滔滔不绝的褒水,修筑难度极大,但经过历代的修造,形成了规模宏大、规制整齐、建造精巧的栈道工程。今人沿着怪石丛立的褒河河谷,可见两边悬崖峭壁上遍布形状规则,大小不同的上、下两排方孔。大方孔为铺设栈道路面所用,小方孔则用来安放支撑路面的支架,形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壮观的空中走廊。汉武帝褒斜栈道再度修复加固,褒斜道之名也由此见于史册。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军北伐,取褒斜道以木牛流马远送粮草北出斜谷口,屯兵五丈原,隔渭水与魏军对峙。历史上该栈道屡建屡少,直至唐代才修成秦蜀官驿大道,五代时又被毁。

东汉永平年间,在褒斜栈道以其直接、通畅、飞檐走壁的特点接通了秦岭天险而走到汉中褒河的时候,却遇到了石山这种前所未有的阻力。于是,汉明帝闻讯后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商议后,下诏采用“火焚水激”的物理方法,在此处开凿了一条长15米、高宽约4米的穿山隧洞,称为石门。栈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两个石门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开凿山石不是用铁器或火药,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隧道内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岸崖上,留下汉魏以来历代著名官员和文人雅士的题名和留诗,即被历代史家称之为“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国之瑰宝”和“书法宝库”的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今人将其通称“石门石刻”。文献记载,镂刻于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永平年间的摩崖石刻对褒斜道南段栈道设施记载最为权威详尽,“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寺并六十四所”。1971年石门所在地因修水库,有17万方主要石刻移入汉中博物馆保存。

连云栈道将陡峭崎岖的褒斜道和迂回曲折的秦岭古道连接在一起。它西起凤县的凤州,东至褒城的鸡头关,长约二百多公里,自北魏开通后便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沿途有很多古阁遗址和题刻,如在凤州东边四里处有座险观隘口“心红峡”,峡口窄峭,山势峻伟,相传岳飞后代岳礼所书“心红峡”三字刻于崖壁。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 篇2

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本义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军事含义是:在正面迷惑敌人,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该成语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将其引申开来,即以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而使其不备的策略,也可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在使用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直接以“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缘故,还发生了另一个成语故事。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即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篇3

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主张分地封王,并且擅自作主,给大家一个一个地封立王号、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一个地消灭他们。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惟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最难对付的敌手就是刘邦。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在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原指今陕西中部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 (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竣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后来没过多久,未得项羽分封的田荣在旧齐地起兵造反,刘邦命韩信领兵欲进攻关中。为了蒙骗章邯,韩信命士兵修复栈道。章邯得知消息后,十分不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是这么容易修复的。

其实韩信并不是要从栈道进攻汉中,在重修栈道之后没多久,韩信就领兵进攻,从陈仓道进攻关中。章邯中计,仓促应战,不敌,战败而逃。

公元前205年,章邯被韩信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无奈拔剑自刎。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哲学道理 篇4

现象与本质的哲学道理。明修栈道,是现象中的假象;暗度陈仓,是本质概念:

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有真相假象之分关系:

(1)现象是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

(2)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

(3)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

(4)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5)我们都能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通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