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简介精选9篇》
中国的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中国的茶文化简介精选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学习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学习茶文化不仅要学习茶知识,更要学习其中的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在这一学期的选修课中学习了茶文化,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何时开始饮茶,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个说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茶经》的权威性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
茶叶在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的功能。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农本草》 云: “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等等。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定义 篇2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3
一、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然,茶之起源在于何时呢?“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陆羽《茶经》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了。对中国人饮茶的起源寻根,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唐代的说法也都有,而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并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无论茶起源于哪个朝代,都可以证明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据东汉名医华佗《食经》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由此可知茶文化的正式发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_,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当时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玄学相当流行。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清淡家。最初清谈家多酒徒,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因此后期出现了许多好茶大家。
唐代陆羽著《茶经》,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把茶文化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从此吹响茶文化的号角。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事十分兴旺。
到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品茶图》,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所以简单概括茶文化的历史,可以为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
那现代的茶文化发展如何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茶的文化内涵和地位
1)、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茶与文化一直结有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在发明茶的栽培和各类茶制法的过程中,还创造出品饮艺术。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它融诗词、书法、琴棋、歌舞、工艺为一体,集哲学、经济、历史、地理、礼教为一堂。综合体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它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2)、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无不和民族兴衰,国家的命运密切相连。战乱年代,茶叶生产历经劫难,茶文化黯然失色。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年代,茶叶生产如日月中天,茶文化香溢四海,享誉全球,时代沃土滋润着茶叶,芬叶又映衬着色彩斑谰的时代,茶的香郁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茶文化是历史前进车轮的润滑剂,促进时代进步。
茶文化的茶艺,不仅表现社会教养和文明程度的一般文化特征,而且具有表现人们的心态、民族的融和、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民主和社会的稳定等特殊功能。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不愧是中国历的珍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茶文化的气氛更为浓郁,在陶冶时代的风尚,增强人们的感情,丰富社会生活等方面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另一方面茶文化日益渗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合力。
现代茶艺活动的兴起,更能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净化社会心理的作用。紧张生活中的人们在百忙中偷闲,邀三朋四友,围桌而坐,泡茶品饮,水甘茶串香。茶的品饮,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呼朋聚友,增加精神乐趣。
三、茶文化在当代的教育意义
1)、弘扬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茶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一方面从中国各民族文化中源源不断吸收精华以壮大其身,另一方面又以回报的方式促进了我文化的进步,使得我国文化更博大精深。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我国茶文化是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社会文明生活中的一束美丽花朵,芬芳而甘醇。以茶为主题的茶艺活动,引发了诗词、歌舞、书画、影视、戏剧等创作,促进叶生产和茶具制造业的发展,更升华为品饮的礼艺和规范,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时尚。如此博大的茶文化框架,可容纳多少茶叶技艺、科研技术和经济财富?它是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2)、提倡茶德、净化社会风气。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由药饮到解渴、发展到品茗,并衍生一系列茶艺活动和特定的思想内涵,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一种朴素、廉洁、宁静、淡泊、和睦、互敬等茶德精神。因此,茶艺的精神给人们的审美愉悦,最终是对人们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人们对茶道精神不断探求,已使茶从具体形质人格化为道德风貌和行为规范。如陆羽在《茶经》是中说:茶对“精行俭德之人”、“为饮最宜”。
四、心得与体会
学茶文化有四个字是体会最深的。茶文化之重不外乎四字,“德”、“和”“廉”、“敬”。而“德”则为其中之一重,司马迁就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才与德之间,德就放在了首位,由此可知的德之重要。
在茶文化中把德行放在首位是有历史事实为证的。宋徽宗赵佶和清高宗乾隆同样是皇帝,同样是才华横溢,同样是爱茶之人。为何一个国都沦陷,为他国囚犯,更身死他乡,另一个却开创自己的盛世,国力强盛,万国来朝,更流芳百世?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一个“德”字!为何?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_无度,更重用蔡京、童贯、梁师成、等_臣主持朝政,可以说毫无德行可言。结果被金军攻占了汴京,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囚禁期间,更是受尽精神折磨,最后在靖康二年被金太宗下诏贬为庶人。
而在看看另外一个皇帝,乾隆。他寿高86岁,据说还是得益于茶。虽说是因为茶而得高寿,但是如果没有德行,怎么会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呢?要知道德为健康之本啊。他25岁登极,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执政时间最长、年寿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更开创了乾康盛世,确为一代有为之君。两位皇帝的结局反差如此之大,一个德字足以说明一切!
五、茶文化的总结
品茶以养性修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像茶文化一样海纳百川,不断吸收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文化精髓,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生存能力,促进自身朝着健康、美好的人生方向去发展。努力使自己在一个繁杂、喧闹的社会,面临着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让自己清静下来,思考人生。树立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在茶的清新与淡雅之中,思考人生、品味人生、享受人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即为茶之“清”,清静及清寂,求心境之清寂、宁静。茶之“敬”,能敬能和,对人尊敬,对己谨慎。茶之“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
学习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4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朱竹坨在《扫花游·试茶》词中说道:“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这里似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见茶之文化由来已久。品味茶趣,知晓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或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
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中国的茶文化简介 篇5
自老子将具体事物之道发展为哲学之道,道便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统惯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之始终,并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具体丰富,是各个时期哲学家们思考的中心。道本义为道路之道,引伸为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各家各派都按照各自的哲学观点去阐释道,赋予道范畴以本家本派的内涵。但是,老子所确立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是存在之根据──这一权力话语体系得到了各代各家各派的认同并践行。道这一范畴巳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
“道”实质上被建构为永恒的真、善、美。在认识论上,“道”是超越常规认识的目标;在价值观上,“道”是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上,“道”是万物的始基和宇宙演变的依据和整体。金岳霖《道论》曾经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道是可以储存一切事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神圣和非神圣,自我与非我的──既隐喻又实体性的神圣、神奇,神喻的子宫。“道”作为现象之本体、作为变化多端的世界之动力和不变的永恒者,被描述得具体、生动而玄妙,从而加强了“道”在世人面前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对于得“道”这种理想的追求,或者说对于现实的超越要求更加强烈了。
得道便是永恒,得道便是超越,得道便是生命常青。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恒的活力;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只有求道修道而后得道,那么个体生命便会超出有限性而获得永生。当人经过修炼,主要是通过超越常规认识,而达到与“道”沟通甚至能与“道”一体化时,人就能在“得道” 中达到永恒。如老子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就是说,在人得“道”即“知常”以后,纵然身亡,其精神也会与“道”一起常存,永垂不朽,即所谓”道乃久,没身不殆”也。同样,道也是孔子的理想。孔子认为,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标准,那就是“道”,他一生的奋斗,就是要推行他的道。孔子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他认为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知道。行道,他一生以弘扬和推行道为己任:“朝闻道,夕死可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雍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认为鲁国作为周公之后,是奉行周礼的模范,但鲁国还需要变一下才能“至于道”。后来韩愈在《原道》中首先提出儒学之道的传授系统,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道的思想。儒家创始者孔子,罕言天道,注重人际关系,着重发展了人道方面。而道家创始者老子,鄙斥仁义,注重自然天道,着重发展了天道方面。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之难言,常令古今中外圣贤。学者浩叹不已。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但始终没有明确说过道到底是什么。他也反对对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一旦对道作了明确的规定,道的本来面目就要被歪曲了。道生成万物,又作为大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在器中”,“道不离器”的命题指出,普遍性的“道”寓于一切特殊事物之中,世界上没有脱离具体事物的“虚悬孤致之道”。但道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来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达,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他只是对道的各种表象,功能进行描绘,对它作隐喻式的表述,同时又处处运用它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他要求人们通过这些描绘、表述和运用,去体会和领悟道的真相。王阳明亦指出:“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夫有而未尝有,是真有也;无而未尝无,是真无也;见而未尝见,是真见也。”求道不能单凭感官目睹,关键还是要用心去领会和体验。人可以通过直觉体悟来“知道”、“得道”、“体道”,从而通达本质与真理之域。
中国传统的修炼方法强调在致虚守静、无思无虑的状态中,与天地之道相契合,通过直觉的方法获得对世界本质的体认。这一切,形成了重综合、重直觉的思维模式和致思途径,即用“致虚极,守静笃”和“清心寡欲”的一套神秘的、寻求顿悟的方法,去认识诸如“道”、“诚”一类难以用经验语言明确表述的范畴,认识心、性、人、天合一的哲理,体验用中而后执偏的中庸之道等等。
中国茶文化 篇6
在中国,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与此同时,茶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谈到中国的茶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从唐代与宋代兴盛起来的。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和医学。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而且丰富了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7
下午刚走进爱心茶艺室,就被里面的布置深深吸引住了,想着会是什么样的老师来教我们呢?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坐下不久,老师就来来,老师一身紫色旗袍,穿出女性的柔美,有一种高雅的气质,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首先开始是理论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茶对我们身体的好处,喝茶的必要性,茶相关的一些文化。茶是我们云南最有特色东西之一,也是经济支柱之一,我们作为一个云南人,是不是应该了解茶、喝茶,来支持我省的经济发展。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我们应该做个爱省的人。
老师其中提到聘礼必须要有茶,因为茶四季常绿,成年移栽后不容易存活,代表着一心一意、至死不移的爱情和承载者人们希望一对新人能白首偕老的美好祝愿,这是多么感人的意义呀!使我对茶又更多一层的理解。茶在生活中是很常见,它可以跟柴米油盐放在一起,也可上到厅堂上招待客人,我们做人也要像茶一样,下的厨房,上得厅堂。还有其中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光是追求,还有吸引,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它告诉我们人生不能一直追逐者别人的步伐走,盲目跟风,要懂得自我提升,要懂得创造自我品牌,你若足够好,自然会吸引来别人对你的投资和心思,就像学茶一样,不是只有漂亮的人能学,只要你想,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变得越来越好,自然会变得漂亮和有气质的。
最后开始实践,老师先展示了一遍给我们看,然后就是我们自己操作,我们看着老师操作是如此的轻松,但是到我们的时候却是错误百出,我们知道了泡茶要做好是如此不易,明白古人曾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句话的内涵所在。但是因为我们小组有一个茶学院的学姐,所以我们每个都学姐的指导下操作了一遍泡茶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错误,但是学姐从未失去耐心,我们的每一步,她都认真的看着,并细心的指导我们,纠正我们的错误,感谢认真负责的学姐。我们小组的人也特别好,到后面,其它小组开始蠢蠢欲动,我们小组不为所动,继续泡茶。甚至到最后,其它小组的人都走了,但是我们小组的还剩俩个没操作,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提要走,都是一直等到了所以人操作完,才起身收东西要走,这既表现出了对别人的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做人不能太自私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这样可能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感谢小组中每个的不放弃,不抛弃,尊重每个人。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8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9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