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高中生物的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析最新9篇正文

《高中生物的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析最新9篇》

时间:

高中生物的学科能力培养有助于全面提升生物素养,同时作为生物教学的核心之一,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物必修二有哪些知识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中生物的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析最新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看书)

(3)条件:

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 6:3:1

4、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碱基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密码子 起始密码:AUG、GUG(64个)

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淀粉的圆粒和皱粒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4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

(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

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原因:

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a、普遍性 b、随机性c、低频性 d、多数有害性 e、不定向性

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可能

4、意义:

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二、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②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优缺点: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第五节 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l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l 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三、人类遗传病类型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3、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

4、类型: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类型:

常染色体遗传病

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 X染色体)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B超、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五、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注意事项:

1、调查遗传方式——在家系中进行

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注:调查群体越大,数据越准确

六、人类基因组计划:

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需要测定22+XY共24条染色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6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应该怎么做?

高中生物的学习技巧

1、做作业时一定要提高效率,因为你不能把时间都用在一科作业上,考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并且要把基础掌握好。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高中生物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

2、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高中生物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

3、与老师尽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一个学生了解喜欢这个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成绩他肯定不会差。他可以成为你们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能使你的高中生物学习事半功倍。

4、要避免上高中后弦松口气的做法:我们要从高一抓起。高一是起点,是基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学习就不困难,就象登一座山,看上去很高,有些怕,等到沿着阶梯一步步上来,其实并不困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学习的最重要的习惯就是坚持。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7

(一)走近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较小(1—10um)较大(10——100um)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

细胞组织分泌器官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动)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

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

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元素组成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N×α—(N—M)×18;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C、H、O、N、P等

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磷酸H3PO4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氮

碱基A、G、C、TA、G、C、U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绿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

糖类C、H、O单糖核糖C5H10O5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蔗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C、H、O

有的还有N、P脂肪动、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脑、豆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双缩脲A:0.1g/mLNaOH紫色大豆

鸡蛋

B:0.01g/mLCuSO4

脂肪苏丹Ⅲ橘花生

还原糖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碘液I2蓝色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生物的进化 篇8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9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