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勤俭的事迹【通用7篇】正文

《勤俭的事迹【通用7篇】》

时间: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勤俭的事迹【通用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1

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政策上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辉典范。

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注意勤俭节约,处处爱护公物,注意节约水电”,“一粥一饭都是来之不易,一针一线也不应该浪费,这都是来自人民,是劳动人民流血流汗生产的果实,如果浪费了,就是白白丢了人民的劳动果实和自己手里的财富,影响我们国家财富的积累,万万不可这样做”,“几颗小麦做一个馒头?几株稻子做一碗米饭?有谁算过这笔账?”又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如果一个人一天浪费一粒米,一年就要浪费掉365粒米。这样,八亿人民一年浪费的粮食积累起来,就能救济很多灾民。如果八亿人民每人每天再节约一粒米,其数量不就可观了吗?实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了再富强,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提高。”他说:“只要大家注意,处处都可以节俭,积少成多嘛!节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重要的一条。”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身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的饮食生活素以简单随意著称,一日两餐或三餐,最多不过是四菜一汤的家常菜。平日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将一天仅有的两顿正餐都省了,饿了时常以烤芋头、麦片或压缩饼干等充饥。196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这一年,毛泽东连续7个月没有吃一口肉。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毛泽东和许多群众、干部一样得了浮肿病。他说:“我不吃猪肉和鸡了,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吃饭不小心掉到桌面上的饭粒,他都一粒粒夹起,送到口中,从不浪费。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群众生活还有一些困难,我吃那么好,心里不安呀。我吃的饭菜很好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该多好。”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也打了54个补丁。

毛泽东不仅讲究节俭,更强调“公私分明”。就像全国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毛泽东生活中所有的日常开支,都是严格地从他的工资里支出的。在物资紧张的年代,他用粮用布也和所有人一样限量;他也每月按时支付房租费用;甚至在开会的时候,会和大家一样支付茶水费。毛泽东外出视察工作,能带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会带着,大到毛巾被,小到牙膏、牙刷以及火柴。吃饭要给粮票,住宿同样要付给费用。在毛泽东的生活账中,甚至还有他在武汉付洗衣费的记载。他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不许他们搞特殊,谆谆教导他们:“人哪,生活还是向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有出息。”

毛泽东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毛泽东身居高位,却生活恬淡,不求奢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曾说过:“没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条容易做到;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勤俭节约的故事 篇2

毛岸英节俭买书的故事

一天,毛岸英买菜回来走过一家小书店,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店堂,看见满屋子摆了好多的书、画。他仿佛走进童话般的神奇世界,翻翻这本书,新鲜;看看那本书,也趣味。之后发现有一本很厚很厚的长方形的书,卖书的人告诉他,这是字典,是位不开口的先生。岸英像着了迷似的,心想,不开口的先生多好,要是我把它请在身边,碰到难字生词,翻一翻,它就告诉你,那多好,对,买一本!

“老板!这个不开口的先生要卖好多钱一本?”岸英满面笑容,兴冲冲地问。他心想,七八个铜板总能够了吧!

书店伙计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不多!大洋8角!”

“8角?”岸英有些吃惊,脸上充满期望的笑意赶跑了。

“8角,就是240个铜板呀!”岸英吐了吐舌头,不忍释手地把字典放回原处,叹口气离开了书店,他下意识地摸摸口袋,袋里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怎样办呢?从哪里搞钱呢?给“大黄牙”当奴隶,连饭都吃不饱,哪来钱?岸英苦苦思索了老半天,想不出一个办法

他买回一篮豆芽菜,“大黄牙”丢给他6个铜板。他跑到隔壁弄堂里的一家馒头店里,把铜板递过去,习惯地说:“呶,来三只开花馒头。”他总是给岸青、岸龙各买一只,6个铜板是三个兄弟的早饭钱。刚刚把三只开花馒头接到手里,他突然醒悟了似的退回一个,说:“退我两只铜板好啦!”

岸英是个有恒心的孩子,凡是想准了的事,他就必须下狠心办到,即使再饿再冷他也能忍受。他和岸青省吃俭用,大约两三个月的早晨没有吃早饭,总算积存了200多个铜板。他最终跳跳蹦蹦地走进书店,从袋子里倒出所有铜板,一边要书店伙计数钱,一边拿起《学生字典》翻看。

有了字典,兄弟三人像得了宝贝似的,可高兴啦!从此,岸英一有空就对着报纸查生字,还教岸青、岸龙学文化。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3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勤俭节约的故事 篇4

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之后,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必须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日出嫁,怎样一点筹办的样貌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日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日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勤俭节约的故事 篇5

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之后在朋友的帮忙下,弄到一块地,便自我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一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一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勤俭节约的故事 篇6

台塑集团王永庆

在《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榜上,台湾共有7人上榜,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排在第二,他的个人资产多达430亿人民币,但他生活相当简单。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我种的菜。台湾人喝咖啡时喜欢加入奶精球,每次王永庆总要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装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生活上,他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一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王永庆同时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理解个人采访。在他眼里,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够了,不需要把个人的经历告诉大家。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他坚守着自我的行为方式,坚守着一个传统的产业。

勤俭节约的故事 篇7

赵匡胤

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当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