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手抄报的内容【通用2篇】》
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年俗手抄报的内容【通用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俗手抄报的 篇1
山西地方年俗有哪些?
背棍
背棍是一种起源于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的汉族民间艺术,徐沟的背棍始于明代,闻名遐迩。晋中一带流传有“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的民谣,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现已遍及全县,走出山西,蜚声中外。背棍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盼。
羊肉饺子年味足
提起春节,让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大年初一的那顿羊肉饺子。为了这顿饺子,人们往往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据老一辈太原人讲,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选骨骼刚长成、身上还没开始长肉的“架子羊”。
年三十晚上,羊头、羊蹄和羊皮便成了当晚的主角。而剔下来的羊肉会在守岁的时候端出来,这时已有人将羊肉剁碎,并加好佐料。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便是带着家乡味道的羊肉馅饺子。
大同灵丘罗罗腔
灵丘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流行的节目之一。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罗罗腔的传统剧目大部分都出自下层文人的手笔,或是民间口头创作,所以通俗易懂,颇有生活情趣。角色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为主,表演活泼幽默,细腻真实。
运城背冰
背冰亮膘是流传在山西省南部永济县境内的一种奇特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当地人给它起的名字就是“背冰亮膘”。背冰亮膘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背冰亮膘是由一百零八个小伙子组成八卦阵的队形,踏着鼓点,不断地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这些小伙子,身着短裤,头裹红色绸巾,手敲铜锣,光着脊梁背着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小伙子们胸部、胳臂、腿上的肌肉都裸露着,丰满的肌肉,健壮的体魄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罕见的健美气氛。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著称,这种鼓乐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蒸花馍
每逢过年,运城闻喜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蒸花馍,寓意生活吉祥如意。
花馍的制作颇为讲究,首先挑选上等的麦子,揉制面团。揉好面后用小剪刀、小梳子等工具,开始正式捏形。只见他们成竹在胸,经过一番捏制,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他们的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捏好了形,紧接着便是醒馍、蒸制、上色,组装。这样,经过点染描画,组合搭配,刚才还是白描的面制品已经花红叶绿,凤翔鱼游,蛇盘狮吼,栩栩如生。
晋城十大碗
晋城十大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其以凉菜、热菜、汤菜、主食为系统体系,按照“十大碗”、“六六”、“八六”、“八八”为区分标准,是本地区过年宴请宾朋的不二之选。十大碗为,木耳圪贝、烧大葱、毛头丸、过油肉、小酥肉、糊卜肉、糖醋溜丸、油圪麻、天鹅蛋、甜饭。
泽州打铁花
泽州打铁花,是山西晋城市的一项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打铁花需要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倒进煤炭,用鼓风机吹,待通红的炉火烧起来。打铁花师傅用钢丝绳蘸上金属汁,操起板子,随着一下用力的击打,激起铁水冲天,火星四射。
晋城地区每年正月十九有个庙会,打铁花就是给魑魅魍魉看热闹,因此家家户户正月十五、十六把老祖先往外一送,就是要都祷告去他们去赶铁花会吧。
临汾逛庙会
在洪洞人的年俗活动中最热闹的当属逛庙会。
洪洞城内大小庙观二十余处,每年春节最热闹处数:城隍庙、老爷庙、火神庙、千佛寺、吕祖祠、二郎庙、文庙等,庙内张灯结彩,香火缭绕。
霍州威风锣鼓
山西晋南霍州威风锣鼓历史悠久。源于尧舜,兴于隋唐,盛于当代,深植于黄河流域汉族文化土壤,有着音域宽广、刚劲激昂、雄宏古朴、凝重豪放的特点。而今仍有“单刀赴会”、“二霸争雄”、“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面威风”八个曲牌名回荡在古老而年轻的霍州大地,震撼京城,饮誉海内外,展示了黄河文化的深沉厚重、粗犷豪放、不屈不挠、奔腾不羁的汉民族魂魄。
朔州生旺火
朔州人过年,到了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垒一个“塔”,名曰旺火,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繁峙秧歌戏
繁峙秧歌是流行于忻州繁峙、应县、代县、原平一带的戏曲剧种。繁峙秧歌是由民歌和歌舞发展来的,初期的繁峙秧歌大多活动于节日、庙会和农闲之时,在广场上演出。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的影响,繁峙秧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繁峙秧歌戏是由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吕梁拜水神
在吕梁方山一带,每年腊月就开始有民俗表演了。到了大年初一上午,当地人都要去水井旁拜水神。
为了祈求水源不断,全村人要会在水井前献上一份用白面制作的贡品。而孩子们则身挂花包,脖子上拴着红枣、蒜头、黄豆相间的“项链”,寓意为吉祥,希望常年丰收。
长治顶花灯
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乡顶灯”是武乡的重要年俗之一。随着节奏的`变化,顶灯表演队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蜕皮”等,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步法以传统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称为“不拉场”。
晋中头脑和面茶
左权人民的年俗有两样,是独有的。一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头脑是山西名吃,但左权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另一个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左权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总之都是素食,绝无半点荤腥。
年俗手抄报的 篇2
寒假开始了,转眼间就要过年了,大人们都忙忙碌碌的准备年货,而小朋友们也盼望过年。可大家知道过年有哪些习俗吗?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在全国各地,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有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被子等,这种习俗被称为“扫尘”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一幅大红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听说这一习俗从宋代就开始了,一直传到今天。在民间的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人们还喜欢在门、墙、窗花等地方倒贴“福”字。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把“福”字倒着贴吗?因为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到了”,“福气倒了”。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过年习俗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围坐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习俗就是放鞭炮和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小朋友们能收到好多的压岁钱,不过在此提醒小朋友们:压岁钱可不能乱花哦!要用在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