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这门科目是我们升七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的,也是中考必考的科目之一。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一、显微镜的常识: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当物像不居中时候,应该同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和安放:左托右握,试验台偏左离边缘7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④整理:擦拭干净后(镜头要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两旁,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植物细胞:净—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吸动物细胞:净—滴(0.9%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稀碘液)—吸
2、生理盐水: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变形甚至胀破。
3、稀碘液: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看得更清楚。
4、气泡:中间白亮四周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
5、盖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2
一、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万种,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河蚌,乌贼,石鳖、扇贝、文蛤。
3、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双壳类动物用足运动,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同时完成摄食。(河蚌的运动器官是斧足)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①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
②运动器官是足。
5、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有3个单眼,1对复眼,一对触角,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和呼吸有关,体表有气门,蝗虫用气管呼吸。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6、外骨骼不随身体的长大而生长,因此会出现蜕皮现象。金蝉脱壳的“壳”指的是外骨骼。
7、昆虫的基本特征:有1对触角,一般有2对翅,3对足。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原因是具有翅。(如蝗虫、七星瓢虫、蜜蜂等)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9、常见的节肢动物有:蝗虫、七星瓢虫、蜜蜂、蚊蝇、蝴蝶、蜘蛛、蜈蚣、蝉、虾、蟹、蜱虫等。
二、鱼
1、现存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两类。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原生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3、鲢鱼的鳍有5种7片,分别是胸鳍、腹鳍、背鳍、尾鳍、臀鳍。(胸鳍、腹鳍和背鳍能维持身体平衡,但背鳍起到关键作用。)尾鳍既是前行动力,又决定身体的运动方向。
4、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5、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因为鳔能调节比重。
6、石斑鱼的幼体是雌性,发育到一定阶段可转变为雄鱼,有性逆转的现象。
7、鱼在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点是:
(1)、能在水中呼吸;
(2)、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8、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9、鱼是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故鳃为鲜红色。鳃丝既多又细,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
11、鱼的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3)用鳃呼吸
(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初中如何学好生物
一、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二、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
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
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三、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3
一、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状态
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2、种子的萌发的过程:
种子吸水膨胀
物质变化:种子贮存的有机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
菜豆:子叶里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能够溶于水的物质,并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玉米:胚乳里胚根 根; 胚轴 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芽 茎和叶
3、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以后、一段不能萌发的时期。
4、种子的寿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5、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 植株的生长
1、 幼根的生长:
1)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是根的根尖。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体积增加),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细胞数量增加)
根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以上的结构:根毛脱落,吸收功能丧失,导管增多,疏导功能加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于分生区的细胞分裂。
2、芽的发育过程:
1)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2)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和芽组成的,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3)芽分为了叶芽、花芽、混合芽
三、 开发和结果
1、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花的结构:
花梗:连接、支持作用
花被 萼片: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蕊 花丝:支持花药
柱头:接受花粉 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 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
子房:外有子房壁,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放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4)受精(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四、描述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分绿色植物
【生产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物
【消费者】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的。
重要功能物质循环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等。(分解者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
(1)逐级递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以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而成形成能量金字塔。而有毒的物质由于难以分解,又不易排出体外,所以,通过食物链流动时,是不断积累,逐级增加的。如:农药中的DDT、乐果以及重金属中的汞、镉和水银等。
(2)单向流动:不能循环。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1、植物细胞结构名称及功能: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场所。
⑦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有多种物质,如花青素、酸甜苦辣、甜味物、营养物质。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注意是否是绿色部分,如洋葱内表皮细胞就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4、看一个细胞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主要看是否有细胞壁。炒红苋菜流出红色汁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膜,汁液来自液泡。
5、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绿色细胞部分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②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动植物共有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6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3、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只有破坏细胞膜,细胞内的'物质才能出来!
4、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 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植物在晚上必须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遗传信息: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
2、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克隆羊的实例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①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双螺旋结构
②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基因
3、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整体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三、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3、染色体
①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由于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②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是遗传信息DNA的载体。
③每一种生物的细胞核中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④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要的。
⑤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4、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图:
5、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染色体进行复制
②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③细胞质分成两份
④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形成两个新细胞
6、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而且新细胞核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