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案例【精选3篇】》
人际沟通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社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怎么才能学好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际沟通案例【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人际沟通的案例分享 篇1
交换名片
2000年4月,新城举行了春季商品交易会,各方厂家云集,企业家们济济一堂。华新公司的徐总经理在交易会上听说衡诚集团的崔董事长也来了,想利用这个机会认识这位素未谋面又久仰大名的商界名人。午餐会上他们终于见面了,徐总彬彬有礼的走上前去,"崔董事长,您好,我是华新公司的总经理,我叫徐刚,这是我的名片。"说着,便从随身带的公文包里拿出名片,递给了对方。崔董事长显然还沉浸在之前的与人谈话中,他顺手接过徐刚的名片,"你好,"草草地看过,放在了一边的桌子上。徐总在一旁等了一会儿,并未见这位崔董有交换名片的意思,便失望地走开了。
这位崔董事长对于名片这种交往方式太心不在焉了,他没有认识到他的举动对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从而使自己失去了多认识一个朋友的机会,也失去了许多潜在的商机。
分析:现代社会,名片交换是重要的交际渠道,它可以向对方表示尊重,也可以增进双方了解,在任何时候都应引起重视。参加工作的人,一般都应该有自己的名片,并且应放在适当的地方以便随时取用。外事交往中,一般不宜向人索要名片。自己应在递送本人名片时,应面带微笑,用右手或双手执名片,注意使名片正面朝着对方,以齐胸的高度,不紧不慢地递送过去。同时可以说明"请多关照"、"今后常联系"等。在接受他人名片时,更应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若对方站立,接受者也应起身,双手或以右手郑重地接过对方的名片,并口中称谢。然后,应将对方的名片浏览一遍,有时需要小声读出。最后,应将名片仔细地收藏在名片夹或上衣口袋内。以左手接名片,或接过名片并不看且随手乱放,以及接过他人名片却并不交换自己的名片,都是非常失礼的。在自己没有名片时,可以婉言"对不起,我的名片刚用完"或"抱歉,今天没有带名片"等等。规范的名片交换是好的`交往的开始。
人际沟通的案例分享 篇2
宴请
李小姐是威胜公司新聘用的公关部经理,她上任的第一个任务是负责宴请公司的俄罗斯客人。李小姐虽然从未接手过此种事务,但她细心地考察了来客的习俗,首先了解到俄罗斯人的饮食禁忌和喜好,最后确定了在本地最后的丽歆酒店设宴款待。她选择了当地有名的菜肴,并且以俄罗斯的伏特加酒点缀其间,受到了客人和上司的夸奖。
分析:在设宴款待时,首先是菜单的确定。照我们一般的思维,可能会先想到客人喜欢吃什么,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客人不吃什么。只有事先了解客人的饮食禁忌,才不至于犯忌,给客人造成不好的印象。许多人都有个人的饮食禁忌,如有些人不吃鱼,有些人不吃蛋,有些人不能吃辣,等等;不同的民族可能有自己的禁忌。如美国人不吃羊肉和大蒜,法国人不吃无鳞鱼,日本人不吃皮蛋等等;此外还有严格的宗教禁忌,如穆斯林忌食猪肉,忌饮酒,印度教徒忌食牛肉,犹太教徒忌食动物蹄筋和所谓“奇形怪状的动物”。总之,在定制菜单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几种禁忌,不能疏忽大意。
在考虑了客人的饮食禁忌后,制定菜单时,可以将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地风味的菜肴列入其中。在招待外宾时,中国的春卷、元宵、水饺等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菜肴向来很受客人的欢迎;同时我国各地的菜肴风味独特,各有千秋。比如上海的“小绍兴三黄鸡”,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贾三灌汤包”等等,都可以拿来招待客人。如今,各地都发展出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在许多菜肴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典故,如果主人向客人介绍这些背景,可以增进客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也是一种有益的交流。
在餐桌上,尤其在宴请客人时,我们还应牢记一条原则“劝菜不夹菜,祝酒不灌酒”。中国人素来有好客的传统,在请客吃饭时,喜欢给别人夹菜,在客人的碗里堆成小山,让客人多喝酒,越喝得多就越体现情深意长,而这种方式又常常令客人尴尬。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崇尚更文明健康的饮食方式。记住上面的原则,则既能表现主人的好客,又使得客人轻松自在,何乐而不为呢?
人际沟通的案例分享 篇3
尊重隐私
张先生是北京市的一名个体出租司机,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掀起的学英语的高潮中,张先生自学英语,并成为他所在公司的学英语标兵,为此张先生感到自豪。
一天,张先生的车上来了一位外国客人,张先生觉得这正好是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便主动向他问好,对方发现北京的出租司机居然会流利的英语,显然很高兴,不一会儿,两人聊了起来。
在交谈中,张先生开始和对方像熟人一样拉起家常来。“您今年多大了?”对方没有正面回答却说:“你猜猜看。”张先生转而又问“你有家了吧?有孩子吗?是儿子还是女儿?”这位外国客人开始不耐烦起来,面对着路边的建筑说“北京比我原来想象的要漂亮多了”而岔开了话题。后来的一路上,这位外国客人始终保持着沉默,直到到达目的地下车。张先生很是纳闷,难道我的英语太差他听不懂吗?
分析:其实,张先生与这位外国朋友不欢而散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英语水平太次,主要是由于他在交谈中提出的问题在外国人看来,纯属个人隐私,是不应该如此提问的。
所谓个人隐私,是指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而不愿为别人所知道的个人事宜。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将尊重个人隐私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教养,是否尊重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人习惯与把一些为外国人视为隐私的问题看作是普通家常,并常常以次为话题拉近距离。在国际交往中,为了同国际接轨,我们应该了解那些属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一般而言,在国际社会中,以下八个方面被视为个人隐私:
首先,是私人收入支出。人们认为一个人的收入反映着他的能力和地位,关系着自己的脸面,因而十分忌讳别人打听。如果一个人探听别人的收入,则可能有炫耀之嫌。此外,个人的支出,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等与收入相关的问题都不应该在与外国人交谈时提及。
其二,是年龄大小。外国人不论男女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永不言老。尤其是外国妇女,最是忌讳别人知道她的实际年龄。
其三,是恋爱婚姻。如果向异性打听婚姻、爱情问题,则难免会有被认为别有居心。
其四,是身体健康。国外的人十分反感他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
其五,是家庭住址。外国人视自己的私人居所为私生活领地,不喜欢别人干扰。除非至交否则一般不会邀请外人去自己家里做客。
其六,是个人经历。如曾经在哪里工作过等等的问题
其七,是信仰政见。在交往中,切记不要把宗教信仰、政治见解作为谈资。
其八,是所忙何事。外国人不喜欢别人询问最近忙什么等等的问题。
以上八点,在对外交往中,应避免主动提及,才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