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音乐《葬花吟》赏析(10篇)》
相信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赏析吧,那么怎么去赏析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红楼梦音乐《葬花吟》赏析(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葬花吟原文 篇1
【关键词】文化;音乐;美术;语文
一、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用歌曲导入课文
随着MP3、手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听歌曲几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歌曲导入课文进行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用歌曲《枉凝眉》或《葬花吟》的播放导入,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两首曲子的歌词是曹雪芹本人的诗作,也会被曲中的悲剧气氛所感染,进而去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对学习这一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可以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来导入课文,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对学唱这首曲子和学习歌词也产生了兴趣。而歌词本身就是这首词的原文,如果学生学会歌唱这首歌,就恰好完成了对整首词作的背诵,达到了一箭双雕的学习效果。诸如此类,《荷塘月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都的秋》等篇目可以分别用歌曲《荷塘月色》、《好汉歌》、《晚秋》等导入,这里不再赘述。
2.配乐朗读或背诵
学生天性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适时诱导,把他们学习的心思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教学一些抒情性散文时,我们可以用轻音乐来进行配乐朗读。如教学《囚绿记》、《葡萄月令》、《动人的北平》等。在学习一些古代散文时,配以古筝。二胡等古典器乐演奏的音乐来诵读。如教学《师说》、《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等。在背诵较短的诗词时,还可以根据大家熟知的旋律为诗词配曲进行歌唱,熟练后自然而然地就背会了诗词。如《卖报歌》、《心愿》、《牧羊曲》、《敢问路在何方》、《三月里的小雨》等歌曲,它们的歌词字数简短,曲调悠扬,很适合于给大多数古典诗词配曲。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效率,也活跃了语文课堂的气氛。
二、美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象形字的学习
象形字在所有汉字中比重虽然不大,只有200多个,但它是构成其它汉字的基础。因此,如果明了了这些象形字的含义,就可以推知好多汉字的意义。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比画出来的,所以运用美术的方法理解和学习象形字就更为简便。如“首”字,造字者只用几根头发和一层头皮来代表头盖,用一只眼睛来代表整个面部,合起来指人的头颅;“企”字的象形是一个人和一只脚,特别显出这个人在脚上用力,因而有“企望”的含义;“鼠”字则特别显出老鼠的一张大口,里面有两对锋利的门牙,还有浑身的毛和长尾巴,人们一看到这个字,就不会猜成它是其它什么动物了。更多的象形字在《字源》中有详细解释,我不再一一列举了。
2.用图片导入课文
图片最大的特点就是醒目,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片导入课文,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可以是现成的美术作品,若有条件,也可以播放幻灯片。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播放或展示关于秋景的图片进行导入;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可以展示出画有亭子、江水、船只、苍天、人物离别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到离别的情境中;在教学《小狗包弟》时,可以播放或展示几组关于狗的图片,提问学生喜欢哪类狗,进而引导他们去关注文中小狗的命运等。
3.用简笔画指导背诵和理解文章含义
简笔画学起来比较简单,在教学中用起来也很方便。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具有一定的简笔画水平,将会对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和理解文章含义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时,我在黑板上依次画出了山、鸟、鱼、草屋子、树木、桃子、李子、村落、炊烟、狗扑、鸡的形象,使学生在3―5分钟就完成了这首诗歌的背诵,效果很好;在教学《游褒禅山记》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山、院落、石碑、山洞的形象,据此,学生不仅知道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的同学甚至用了几分钟就把文章的前两段背诵了下来;再如,教学《鸿门宴》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主要人物的座次,在旁边标注了人物的名字,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理知识,再加上教师的讲解,把项羽高高在上、目中无人、飞扬跋扈的形象理解得较为精准。诸如此类,在指导背诵《望天门山》、《涉江采芙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画面感极强的诗词时,均可运用简笔画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葬花吟原文 篇2
对《红楼梦》这本著作的阅读,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回想起来令人受用无穷。那么关于《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读名著《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八篇,欢迎参阅。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一黛玉葬花可谓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只葬花这一件小事就将她的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他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有许多人不喜黛玉多疑的性格,可竟不知她有她的苦衷。黛玉小小年纪,父母先后离开人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这就使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变得更加敏感多疑,从而铸就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也正因他的个性并非贾母所喜欢的,注定黛玉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人世间,实现了她“至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典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正如脂砚斋评价说:“在任职务不清不输,不远不近,可恶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正是这样一个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的特点,使贾母王夫人对他青睐有加,而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宝钗头脑里浸透着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理教的淑女,但即使这样,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林妹妹,却还要苦心经营这段夫妻关系,年纪轻轻就要接受宝玉出家,自己支撑家业的惨痛事实。不得不说,这样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真叫人可悲可叹!
大观园,是一个梦,一个极尽人间财富堆切堆砌出来的美梦,是神仙在人世的宅邸,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这里生活的女孩儿,哪个不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存在,她们结识社,赏菊花,猜灯谜,评戏文,吟诗作对……真真如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愈美好愈不真实,愈不真实,愈易一朝毁之。
终于,桃源逝去,美梦破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这边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二《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曾经的繁华富贵只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
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
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
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
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四《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黛玉闻讯气死。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看看宝钗的下场,更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以前我是很讨厌薛宝钗的,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黛玉更令人叹惜。如果贾府不倒,宝钗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如今呢,贾府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做宝二奶奶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独守空房,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夸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击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并非单单描述剧中人物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则是反应了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是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那里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等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六“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细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
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执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七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八“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读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幻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葬花吟原文 篇3
六弦琴,婉转空灵,执手相依,琴瑟和鸣,牡丹香,袅袅温馨,花弄影,拨乱风中弦音;
夜未央,更阑人静,泱泱曙色,月下娉婷,风萧瑟,乱花飘零,花弄影,染乱迷离梦境;
暮雪深,逝雪冰凝,踏雪寻梅,旷世深情,迷幻间,十指扣紧,花弄影,迷乱谁的眼睛;
天向晚,繁华落尽,昼夜笙歌,靡靡之音,乱世中,斑白双鬓,花弄影,影乱彼时背景;
谁谛听,落花之音,烟火寂寥,流光隐隐,舞霓裳,歌舞升平,花弄影,惊梦一世哀鸣;
续兰亭,没有回音,三千落花,袅袅婷婷,杯欲饮,满目晶莹,花弄影,厚葬梦中风景;
醉红尘,前梦苏醒,盛世流萤,旷世坚冰,画蝶心,几度沉吟,花弄影,一世幽梦凋零;
风月祭,典雅爱情,彼岸花开,一世秋心,诺三生,三生约定,花弄影,泪染来世宿命;
葬花吟原文 篇4
一个人的生活。
我还是很向往一个人的生活,独行,无泪,空虚,不寂寞。
我想其实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的,即使,有人在身边陪伴。
一个人上下学,一个人吃自己做的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睡觉,一个人…
太多的一个人生活。
连接不起来的片段,断了的弦,凋零的花,枯落的叶。
回到家,一个人。
关上门,紧锁窗,拔掉电话线,拉上窗帘,不开灯,散披发。
静静的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浑身酸疼。
没有什么特别的等待,只是无言的萎缩。
累了,支持不住,睡觉,直到天明日晒三杆。
一个人闯越过人海跃过公车,霓虹灯闪烁变换不停,暗黄的灯光将黑漆漆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2.
祈祷,思念。祈及。
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
{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
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
真正过完这个周,才深刻体会到“我只是一个人”,我只是一个人,一个人干一个人该干的事。
连续三天早上鼻血噌噌的往外流个不停,都是自己一个人收拾:
“有纸吗?我流鼻血了。”
“哦。没有。”
………
自己一个人跑到学校水龙头上清洗那些该死的血迹,鼻子里的血还是一个劲儿的流。
止血,往脖窝里弄水,凉彻透骨。冬天的水原来可以这么冰凉,寒骨。
我越发的思念外婆,怀念小时候她温暖粗糙的手抚摩在我的脖间替我止血的情景。
眼泪忍不住大颗大颗的往下落。
{浮冰一刻,无关风月}
晚上做作业一边听歌一边写字一边想着很多来不及思考的问题和等待的人。
例如,我的好日子快结束了。
例如,我究竟能忍受痛苦么。
例如,老师他说我吗?啥意思?
例如,再不奋起我将虚度整个人生最为骄傲的年华,以后,就等着后悔吧。
可是,可是,我很乖的啊。我不哭不闹,不喊不叫。忍受,忍受。
我还能怎样?
好吧,好吧。我很宽容他人业内很放纵自己的承认我错了,我彻头彻尾的错了。
{3。嗜血的玫瑰绽放得如此诡异。
我该何去何从。}
不该搞什么另类不该装腔腔调调搞些略带非主流色彩的东西以及思想。
应该坚信美好温暖这些老掉牙的字眼。应该平平安安,安安定定,不辱使命的好好学习,好好考试,考试之前要认真复习,
考完试后要认真总结,课前要好好预习。然后抱着鲜血染红的试卷上可以令人吃惊的数字回家,双手捧着试卷跪在父母大人
面前让他们过目说我还不够努力我可以考的更好的。然后关上窗闭上门开始以悬梁刺骨的精神投入学习中。有空闲要做有意
义的事情,不要上网,不要 WATCH TV 。Shoud努力背单词,时刻提醒自己,我只知道一点点。然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最好
的大学,最后,开始一生的忙碌。直至,卒去。由芊芊小路青青草通往坟墓的小路,没有遗憾的逃离这个浮华世界的喧嚣。
而不是搞另类的让人唾弃然后自己也什么都无所谓的堕落。老师家长的话当耳旁风一吹而过。口口声声说自己没错,内心却
早已千疮百孔一片荒芜却还不肯认输的号啕大哭说没有人理解至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真的该从头至脚趾的好好拿镜子照照自己,里外都是人又或许都不是。
恩,这种下场我不能去怪谁。只能怪自己作茧自缚。
四月,我将重生。
如一只猫不小心掉在水里淹死了它应该责怪水太深还是自己应该小心翼翼过河,或者不应该与山鸡争先恐后
的抢着要渡河。就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能力而和山鸡斗,如果他好好和山鸡相处和理解本着学习人
类宽厚做人的心去做动物,或许结局会是一幅春光明媚柳暗花明的景象……。
而我终究本着以自私以自己安好为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相待,结果自然不可言喻。
或多或少我还是无法心安理得的,例如,我的记忆力开始大幅度退缩,做了一个梦,醒来就忘得一干二净。
可我还是停留止步,欲言又止,欲上却退。
不管是别人的错误还是自己的,没什么性质区别,都是错误。言甚的是让我能更深刻的剖析自己认识清楚自
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只是却迟迟未见我与痛苦同床呻吟说着痛苦痛苦我爱你你嫁给我吧
我一定能把你奸死的荒唐无耻的暧昧。
我没有主动爱上痛苦却放纵她四处游走让她看着我与我的新欢爱妻欢乐上演同床举杯邀明月,像一个第三者
突然发现原来他已经有妻子了我不应该纠缠他。可是我的目的终未达到。因为痛苦她的脸皮实在是太厚,厚
得我都不好意思说她还顺势爬上我的身反把我的清白之身占有去了,让我曝光街头不说还大肆宣扬我曾经的
荒唐无耻,让我痛不欲生,浴火也不能重生。
最后,我的骨头都渗着黑光血水腐蚀每一根骨头上每一层皮膜的每一个细胞,那时所演绎的才是真正举世无
双精美绝伦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体无完肤,与无病呻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沧海桑田也不能形容的巨大差距。
谁说我无病呻吟?有病,就要喊得撕心裂肺,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天荒地老。而非呻吟。
{4。那谁,咱去天涯吧。
沉默。狂笑。
我以不变姿势不断变换的两种绝无仅有的表情。
甚至在心情平静之时想到那种表情是要多欠扁有多欠扁,要多令人恶心就有多令人恶心,俗。以及让完全不明世事的旁人费解。
此刻那谁犹如长江水黄河水泛滥一样滔滔不绝,只听闻得“赴天涯”。
天涯,有多远,永远就有多远。
不是天荒地老亦非沧海桑田,无关别离与长逝。
喂,我的天涯,你在哪里啊,带我走吧。
喂喂喂,那谁,咱走吧。去寻找我们的落葵。滋长着人间所没有的东西的地方,没有情爱,没有痛苦,没有所谓的主流与血流,当然也不会有非主流,然后,我们,一起重生。
非逃离。但短暂的逃避,去寻落红的美丽与惊艳,寻找一片无人居住无世俗污染无光的黑色乐园安静,安度,流年豆蔻。
别和我说幸福,我只想安静度日。
幸福?那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传说而已,我没看错了……
花葬花葬,葬花葬花。
然后把我们一起合葬在天涯。
虚实相生
不可不信
为否全信
__________默_________亲笔__________12·6
PS: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心里一点磕叨…
路过的也好认真看的也罢……
写下这些文字或许曾经你们看过我重复过此类的话………
如今旧事重提,意在悼念………
没有其他要你们同情之类的……
当太阳出来,阳光透过树枝撒到我的身上时我依然可以笑得天真无邪…
真心的微笑很少……
但当出现真心的微笑时,我想我是幸福的…
葬花吟原文 篇5
曹雪芹 〔清代〕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翻译: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葬花吟原文 篇6
关键词:《红楼梦》;杨宪益;霍克斯;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04-02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它有两个最有名的英文全译本,分别是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克斯是英国人,对英语驾轻就熟;而杨先生英文水平高超,并与其夫人戴乃迭中西合璧,对英语的运用也十分自如,因此两者在语言上都运用归化策略。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在文化层面上,虽然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 一是异化优于归化;二是归化异化都有可取之处,该选择哪种策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
一、《红楼梦》与归化、异化翻译
在杨译本中,通过异化翻译策略使译作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特色,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进西方。“刘艳丽,杨自俭认为杨先生的翻译有助于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如其将风月笔墨译成breeze and moonlight school,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特色”[1]。而同样颇受学者欢迎的霍的译本中则使用了大量的归化翻译策略,因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霍克斯的归化翻译更易懂。因此更受欢迎对于想要学习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来说,也许归化翻译会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展现在他们面前,但因为文化差异,很多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外国读者无法理解”[1]。
文章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红楼梦》的杨译与霍译版本,对比两者在标题、成语、俗语以及诗句翻译上的异同,分析在此翻译过程中各自的翻译策略,并比较归化与异化翻译何者更佳。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回顾
“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首先是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出的――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 将第一种方法定义为“异化法”;第二种方法为“归化法”。
实际上,“异化翻译就是要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归化翻译则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2]。也有学者从异化与归化的源头处入手,如“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延伸和扩展。 直译与意译的主要争论是翻译中的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 而异化与归化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问题”[3]。
总的来说,异化翻译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翻译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异化与归化翻译实例对比
1.以成语翻译为例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虽简短却精辟、思想内涵丰富,以四字成语“龙驹凤雏”为例: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宝玉经其父贾政的引荐觐见了北静王,“北静王见他语言清朗,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在此句的翻译上,杨宪益译为The clarity and fluency of Baoyu’s answers made the prince turn to observe to Jia Zheng, “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而霍译则是Delighted that everything Baoyu said was so clear and to the point, the prince observed to Jia Zheng that “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对比这两个版本的译文,可以发现两人在翻译“龙驹凤雏”一词上存在差异。不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凤”都是吉祥的象征;而对于“龙”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在中国,“凤”是百鸟之王,是福瑞的象征,而在西方,“凤”(Phoenix)被叫作长生鸟,死后会在自己的尸体上重生,正如中国文化中的“凤凰涅”一样。与“凤”相对的,“龙”象征着富贵和皇权,充满吉祥之意,而且中国人一直视自己为“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的杨宪益便更想要通过翻译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因此把“龙驹凤雏”就直译为“a dragons’colt or young phoenix”;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这在圣经中也是有依据的,甚至与上帝作对的撒旦也曾被叫作“dragon”。因此,霍克斯在译文中仅仅保留了“凤”这一意象,而舍弃了容易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的“龙”。
笔者认为,杨宪益与霍克斯在此成语的翻译上并无太大的分歧,他们的译本均被大家所接受。虽然“龙”这一意象在西方属于邪恶的意义,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广泛接受 “龙”在东方的象征意义。此处归、异化翻译策略均无明显的优势。
2.以俗语翻译为例
在中国古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通俗性的语句,它们便是俗语,既说出人民生活经验还表达出了他们的愿望。如在第八回中,宝玉前去看望抱恙的宝钗时,宝钗顺手拿过他的“通灵宝玉”并念出了宝玉上所刻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永昌”,丫鬟莺儿听了便说这与宝钗的金项圈上的篆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恰好是“一对儿”(匹配)。
对此,杨宪益在的译本分别为“Never Lose, Never Forget, Eternal Life, Lasting Prosperity.”和“Never Leave, Never Abandon, Fresh Youth, Eternally Lasting.”;而霍克斯在翻译时,将这两句篆文都译作同一句话“Mislay me not, forget me not,And hale old age shall be your lot.”
杨、霍都将篆文的意思翻译了出来,只是杨宪益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更遵循“忠实”的原则。而且,他知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两句的意思虽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区别。宝玉原是天上的神仙,因而是“仙寿”;而宝钗仅为凡人,且是女子,只能用“芳龄”来刻画。对应地,杨宪益分别译为“Eternal Life”和“Fresh Youth”;而霍克斯在翻译时,注重这两句的韵律。但以同样的翻译对应来自不同身份匹配的原文,虽然方便了外国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但丢失了原文字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内容所折射出的深层次信息。因而,笔者认为此处,杨宪益的译本在达意和工整的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多样和意味,归化翻译策略更胜一筹。
3.以诗句翻译为例
中国的古诗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学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熠熠生辉的部分。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最为经典的故事之一,黛玉的多愁善感与高超的文学造诣在这个故事里展露得淋漓尽致。而她所作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悲花悯人,让人不禁“心碎肠断”。而杨宪益与霍克斯在这首诗的翻译上分别为:
中国的诗词言简意赅,措辞优美,不仅描写的形象生动,而且字数对仗工整,十分具有韵律感。用“花”的凋落暗示“人”命途多舛,且原诗中“痴”与“知”头尾押韵,可见曹雪芹用言的细致与考究。然而,这却成了译者所要面临的极大的挑战。从两译本中可以看出杨宪益与霍克思都煞费苦心,都竭尽自己的全力以还原诗句的意蕴和韵律。
杨戴的译文在表达原文的意思时遵循忠实的原则,但失掉了原文押韵和对仗所产生的语言的美感;而霍克斯则将这首七律诗也相应地处理成诗歌的形式,不仅在意思上忠实于原文,描述出了黛玉悲花悯人的心境,而且在形式上也再现了原文的韵律。原文有押韵,译文中也有押韵,韵律感十足易于引导读者,让人如身临其境,与黛玉一同“心碎肠断”感叹人生。
杨霍对与诗歌的翻译分别注重“信”与“雅”,有学者提出“以上的两种译文从内容上看都很忠实于原文,但是从形式上看霍译要更胜一筹。他的译文用词讲究,句子长短安排合理,两两对应,韵脚使用恰当,所以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体现了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译原则,而杨译在结构安排方面就显得逊色不少”[4]。
四、结语
就《红楼梦》的翻译而言,霍克斯在翻译时更注重译文的文学性,目的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的理解,或深或浅改写了内容,虽“形美”却失了原意义;而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的目的则是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学经典,所以将 “忠实”作为首要原则,极少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因而译文有时丢失美感与创造力。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异化、归化这两个策略各具优势、相互补充, 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译者翻译时需要把握好度,不仅要做到“忠实”,还要“通顺”,以便共同为跨文化交际发挥重要作用。杨、霍两篇译文都是红楼梦翻译中的佳作。外国读者阅读时,最佳选择是将这两译本相结合去理解。学者今后应努力结合归化与异化策略,将杨译、霍译取长补短,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更加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黄静芬。从归化异化看《红楼梦》两英译本对比[J].鸡西大学学报, 2010(6).
[2]张东京, 方蔚。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归化异化的对立统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8):148-149.
[3]朱爱秀。试析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红楼梦》两译本熟语翻译对比[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7):217-217.
[4]吴笛鸣。论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译作中的体现[J].黄山学院学报,2011(6).
红楼梦音乐《葬花吟》赏析 篇7
摘 要:《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中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王立平先生在为八七版《红楼梦》谱写音乐时,《葬花吟》整整耗时一年零九个月,写着写着几乎经常泪流满,把其谱写成“天问”,他倾注了不少心血和感情在其中。再加上演唱者的深情演唱,使得《葬花吟》成了一副集音乐、画面、内涵于一体的动人作品。
关键词:葬花吟;林黛玉;红楼梦;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93-01
到今天,几乎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主题曲、片尾曲、插曲或者说是配乐等等,但是看了这么多电视剧电影,同时也就听了不少这其中的音乐,最感动我内心的依然是八七版《红楼梦》中的那首《葬花吟》,我对这首作品只用了一个词,真可谓是可悲可叹。《葬花吟》在塑造林黛玉形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葬花吟》可说是林黛玉生命的呐喊,林黛玉灵魂的控诉。人物的行动、心理状态以及未来的命运的预示和诗歌的内容紧密地连系在一起。假如林黛玉没有《葬花吟》的修饰,她将显得多么没生机。整首歌曲是通过女生合唱、女生独唱、男女混声合唱交错、男生合唱的演绎形式把歌曲表达出来的,每当《葬花吟》音乐一响起,似乎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在脑海里浮现,黛玉葬花时,她自己一叹息,几乎整个周围的山、河、草、木等宇宙间一切生物都在为此声叹息呐喊,我心中的一切感情也情不自禁了……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我顿时觉得音乐的的强大力量以及音乐传递出浓烈感情。
从《葬花吟》歌词本身来看。整篇歌词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葬花吟》是在书中第二十七回出现的,葬花那天是芒种季节,大观园里每个人几乎都忙着祭祀各路花神,而这前一晚,黛玉去怡红院找宝玉,却被晴雯给了个闭门羹,但是此时黛玉刚好又听见宝玉和黛玉在里面说话,林妹妹本来是个多疑的人,便以为这都是宝玉的错,全怪在他身上,伤心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来到园中,看到满地都是落红片片,多愁善感的黛玉便油然感伤,想到这地上的每一朵花曾经无不姹紫嫣红,而今也是随风飘落,难免伤怀,葬起花来,实在感叹自己。整首诗歌从感情上讲它是在《红楼梦》里最凄惨悱恻、最缠绵哀怨的一首抒情诗,它道尽了黛玉内心所有的心事和辛酸,让人听了荡气回肠无法释怀。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王立平先生回忆说当他写完最后一个音符他趴在钢琴上哭泣了,在创作期间他翻阅了《红楼梦》的各个版本,细细的去品味、去体味、更是去解味。王立平先生理解到黛玉这低头葬花分明是仰首问天,因此他把《葬花吟》谱写成“天问”。这种可歌可泣的谱法,使得《葬花吟》有了新的生命力,这是音乐赋予的,用音乐的感染力再增添了《葬花吟》的凄惨和缠绵。八七版《红楼梦》的所有歌曲都是由陈力倾情演唱的,陈力对原著的理解和词曲的把握实在是到了一个无人无我的境界,她自己的痴情钟情完全与剧中人物融为一体,通过她得天独厚的的美妙歌喉表达的绝妙绝伦。她演唱《葬花吟》时几乎与黛玉有情的交融和心的共鸣,与观众都有着和谐的共振,好多时候使人们都忘记了是陈力在唱,而觉得就是黛玉自己在唱。
再从电视剧出现《葬花吟》歌声的画面来看,这几乎是一副流水一样的画卷,几乎画面都流动起来了,刻画的这么生动,我想看过八七版《红楼梦》的朋友,都不会忘记黛玉葬花的画面,在音乐与画面结合的同时让我不尽感叹林黛玉是很美,但是此时葬花的林黛玉更美,似乎是只有她葬花时她才美的彻底。如果此时黛玉只是葬花,没有后面音乐的陪衬和烘托那是何等的单调,何等的空洞乏味,而此时歌曲《葬花吟》和黛玉葬花同时进行,这让我们仿佛真的体会到了黛玉“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歌曲《葬花吟》抒情、渲染气氛,使得黛玉葬花更加的凄美缠绵,还可以让人更深刻的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也许很多年过去了,人们已经淡忘了黛玉葬花的情节,往往是《葬花吟》的音乐一响起,就能勾起大家的回忆,以及回忆之中带来的悲伤和感动。《葬花吟》在这里也不仅仅是音符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为词谱乐曲这么简单而是上升为精神层面上的总体感知。
《葬花吟》整篇歌词的优美哀怨,无论是在语言、形式、内容、意蕴、气质、格调上都充满着委婉曲折、荡人心魄的“诗画”艺术美感。加上王立平几乎是用生命谱写下的曲调,不管是曲式结构还是配器伴奏几乎都与词作者曹雪芹先生产生课共鸣。演唱者深情的演唱,声音几乎是与画面的人物融和在一起了,使得歌曲《葬花吟》更是伤情入骨,感慨万千,总之我听了是难以自拔,正是因为有此曲,使得林黛玉葬花这这个画面显得栩栩如生,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
[2]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
[3]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4]龙音希。独家披露电视剧《红楼梦》音乐创作的背后故事 王立平将葬花吟谱写成“天问”。北方音乐,2007年,第04期。
[5]毛牧青。催人泪下的红楼梦插曲。博客,2007年5月音像类。
[6]1987版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DVD.中国国际总公司出版发行。
葬花吟原文 篇8
【关键词】理解;人物图;人物命运
红楼遗梦,千古流芳。《红楼梦》的出现,带给读者很多思考和影响。每个人都在试图解释着其中的“梦”和诠释着自己的理解。《红楼梦》就像百科全书一样,应和着每个人对他的理解。
《红楼梦》中有很多部分具有绘画篇段。湘云醉卧芍药丛便是其中的一幅人物画。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姑娘们快去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岩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脑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落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又用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做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芍药花与湘云微醉的容颜融为一体,好似人物画的笔法以简单的线条将人物的面容与身形勾勒出来。芍药花的颜色与容颜的部分却用温和的粉红色去凸显出女子微醉的容颜,而众人的动作与面容的表情用微小的线笔描画,大体勾勒了一幅美丽的人物图。而这幅图的中心确是“粉红色”这种颜色,这就是中国画的简略之美。它不似外国画中追求的人物的真实感与抽象度,而是简单的。几个笔画,篇幅的结构安排成就了一幅画。画的颜色除了粉红色就是黑色的线条,而大部分的留白将其颜色突出,中心人物在粉红色的芍药花中酣睡,这幅画用中国画的特点描绘的栩栩如生。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与之相关的哲学、宗教、文艺等方面的知识。中国画是写意的,讲究的是将其图画所代表的意思与情感传递给观众。薛宝琴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女子。对于薛宝琴的描写有着“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表述。究其薛宝琴的身世也是极好的,其配偶也是门当户对,本身才华过人。书中这样的写法无疑给人们一种感觉,这位好像是佳偶天成。可是,这幅画却有着另一种暗示。中国画讲究的是一种意境,颜色的搭配,留白的安排,景物的衬托。山上女在遥望,突出一种孤寂之感。而且身后的丫鬟捧着的却是一枝红梅。梅花在寒冬开放,是高洁同时也是孤独、坚强的代表。白雪与红梅的映衬,在画中一枝红梅的的安排描述出了画中女子的命运。
黛玉葬花这是一幅经典的图画:在三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花下一块石头上做着,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地皆是。宝玉要将抖落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花瓣,来至池边抖至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躅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搁在那水里。我才搁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搁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的人家脏得臭的混到,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水土化了,岂不干净。书中对于黛玉的描写,并用一首《葬花吟》来揭示人物的处境和命运,而这里的描写重点却是花,如何处理落花,从而引出宝玉与黛玉的对话,以及黛玉对花的处理。整部《红楼梦》就像一幅泼墨画:用水墨洒在纸上后绢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笔势豪放,墨如泼出。而这幅泼墨图在其人物、景物的协调叙述中完成。有关人物的人物画,有关山水的山水画,有关花鸟的花鸟画。每一段篇章都有着一幅画,一种人物命运的暗示。这幅葬花图“流水有意,花愿随行”。可惜水若变化,花不愿与其同行。所以女子将花做了一个花冢。伴随泥土化去。黛玉对花的爱惜“化作春泥更护花”。而这幅画中心“花”,画的处理在一片山水之间。而两人的对话是对花的处理。“花”一幅画,景物的颜色搭配成比例。对话忽略。一幅“花”的泼墨图,同时也描写出黛玉对其美好的向往。
《红楼梦》一幅大的泼墨图,每个人都是墨中的颜色,每个人都是一幅泼墨图。都是一种意境。这里所有的意境搭配成了一幅真实的生活图。
书画一体,写意人生。《红楼梦》用诗一样的语言交汇出具有一幅幅意境不同的图画。这些图画是艺术,同时也是真实生活图的写照。
《红楼梦》中每个人都有着其不同的人物性格与不同的命运在大观园中凸显在那个时代他们的人生。《红楼梦》中线索很多,这样的线索安排将人物的命运一一暗示指出,无疑的“十二钗”的命运在《红楼梦》判词中一一指出。但是,作者依旧在写法上按其布局叙述人物的命运,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命运安排,作者做了不同的角度安排。暗示人物的生活环境、性格及命运。
黛玉是美的,她的生活充满诗意。黛玉所住的潇湘馆是大观园中可谓最美的,最有意境的处所。贾政、贾母等人最中意的也是潇湘馆。贾政赞:“若能月下坐此窗读书,不枉虚此一生。原文描写:……抬头看见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干翠竹遮应,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入门便是曲折游廊,所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和着地步打就得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着芭蕉。又有两间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隙,得一泉脉,开沟仅许尺,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足下而出。
黛玉处所的布局显示了黛玉的喜好同时也凸显了黛玉的性格。游廊、石子路。翠竹、芭蕉、花等事物的安排成就了一幅画作。尤其最后的泉水“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而出。好一幅景物图,一个幽静的处所,一幅安静的画面在作者的叙述中呈现在读者面前。黛玉是喜静的,那份安静是自然地,无需外在的掩饰,自然流露。
宝钗是文雅、稳重的性格特点,这种特点是那个时代所欣赏的大家闺秀的典范。宝钗也的确是这样,标准贤良淑德女子的典型形象。可是为了能够成就与宝玉的婚事,她将最应有的的少女的可爱与好动隐藏了起来。而宝钗扑蝶这一段的描写呈现出一幅活泼、好动可爱而温柔的画面。“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忽然抬头看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喜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跟了过去,一则宝玉不便,而则黛玉猜忌,想毕,抽身回来。”这里的宝钗是温柔识大体的,而且是稳重的性格。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全前面一双玉***,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蹁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子中取出来扇子来,向草地上来扑。一双蝴蝶忽走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里的宝钗本身所具有的少女情怀在扑蝶的过程中凸现出来,同时利用蝶的飞动牵引宝钗的动作,动静结合,形成一幅很天真的生活人物图。
葬花吟原文 篇9
无意间听过这首古风歌曲,不禁想了良多。《还珠格格》耳熟能详,里面紫薇对尔康表白的那一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赚足了无数还珠迷的眼泪,而这一句诗是出自于汉乐府的一首民歌《上邪》,原文是这样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而我要说的这首歌,便是与这首古代的情歌同名。
每一个古风歌曲都有一个或凄美,或欢乐的古风古诗。而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爱而不得,有情人终不得相守的悲剧。公元二零一二年,陕西西安考古发现了一墓葬,墓志铭上判断这是一位将军和一位宗室女子的合葬墓,但是馆内却只有一具男尸,并且,墓志铭上女子的名字与同时代一位和亲的公主的封号一致。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在历史的洪流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桃花雨下,女子垂泪而立,与含笑站着的一位身穿铠甲的将军对立,只听见那女子启唇低吟“乃敢与君绝”。然而,最后的最后,这片美好却如泡沫一般消退破碎。“那首你诵的《上邪》,从此我再也听不真切了”。
世界上最痛心的莫过于得到后再失去,若是从未拥有便是离开也没有那么可惜,可悲的是属于你的东西却不得不放弃。鲁迅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魂灭给人看。”或许那位将军与女子的故事便是一个悲剧。相爱却不能相守,最后相隔千里之远,轻易不能相见。最爱的女子要为了国家嫁与他人。“敌不过的那是似水流年,江山早已为你我说定了永别。”结局仅仅是一个将名字刻入史册,一个只留下一个人的合葬墓罢了。
耳边依旧循环着这首《上邪》,我仿佛看见了同一个季节,飞花又在散落,女子嫁衣似火,启唇似要再一次吟咏一遍《上邪》,说的却是“我愿与君绝”。
葬花吟原文 篇10
[关键词]代悲白头翁;葬花吟;比较
《代悲白头翁》(又作《代白头岭》)是初唐诗坛著名诗人刘希夷的七言歌行,《葬花吟》是晚清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诗作。二诗均为千古名作,唐代丽正殿学士孙翌(季良)选编本朝人诗《正声集》时,就把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举为全集最好的诗,他说:“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1]脂砚斋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2]虽然两首诗创作相隔一千多年,但都是七言歌行,都运用了落花飞扬及青春女子的意象,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情,风格都属柔婉,又因《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解释贾宝玉的性情时,把刘希夷与陶渊明、阮籍、嵇康、刘伶、温庭筠、米芾、柳永、唐伯虎、薛涛等相提并论,故研究者多认为曹雪芹的《葬花吟》仿写了刘希夷的《代白头吟》,现对二诗的渊源及其悲剧成因作一全面分析,以反驳其观点。
关于《代白头吟》启发了《葬花吟》
韩兆琦在《唐诗》珍藏本评《代悲白头翁》曰:“这首诗不论是它的思想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在初唐时期都是佼佼者,它直接影响着后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甚至一直影响到《红楼梦》的《葬花吟》”。[3]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驳证。
一、意象渊源
从意象看,《葬花吟》的意象与《代悲白头翁》的意象不尽相同,比其更丰满、更有感染力。《代悲白头吟》以落花起兴,写洛阳女子因花感伤和白头翁一生经历,其基本意象是洛阳女子、白头翁,辅助意象为“落花”、“光禄池台”、“歌舞地”、“将军楼阁、“黄昏鸟雀”。而《红楼梦》诗艺的基本手段是以花喻人,把葬花人和葬花本身融为一体,其中的主体意象是落花,其次是葬花人,燕子、杜鹃、游丝、落絮、柳丝榆荚、香巢、空枝、花魂、鸟魂、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等是辅助意象。二诗相同的意象是落花。
(一)“落花”意象渊源
“落花”是中国古代诗人用以体现生命意识、表达伤春惜春之情、人生速逝之感的重要手段。
早在先秦,《诗》与《骚》开启了落花意象,前者源于潜在的生命意识,是哀悼青春不在,时光难驻的哀伤情感,如“曹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小雅・苔之华》);后者则是把落花与经国大志之破灭,美人迟暮联系起来,成为后来人吟咏落花的重要题材,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并兴起留恋生命,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之意,为后世提供了“芳草美人”的范式。[4]
秦汉实行中央集权制,汉代文人的群体命运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传统上的那些独立性被一一剥夺,只能在集权专制下隐蔽或压抑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整个汉代诗坛处处弥漫着这种敏感的生命意识、人生苦短的感伤主义情绪。如《长歌行》,《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曰:“古辞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悲伤也。”又如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和《东飞伯劳歌》的“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均抒发了汉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乐极生悲、生命不常的感伤。
魏晋时期,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魏晋士人极度珍惜生命;频繁的战乱、政坛横祸及瘟疫的流行,又使他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古诗十九首》频繁使用生命短暂的物象来衬托人的生命的短暂,如“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知识分子有了更多济世的渴望,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尖锐抵触造成了诗人的无所适从、命不逢时之叹。其具体创作途径“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其外是花卉,闺怨的缘情之体,其内是骚客文人之豪的言志之核。《全唐诗》中出现“落花”的诗句数以百计,仅以《落花》为题的诗歌也有十多首。[4]晚唐时代,藩镇割据和党争不休,“落花”成为《花间词》优美阴柔的境界中不可缺少的一抹伤心之色。
宋代政治、外交、军事的薄弱使得落花意象在宋词得以真正丰富发展和广泛运用。仅就落花词的数量而论,经过粗略统计,共一千多首,如柳永笔下16首;欧阳修36首;晏殊33首;刘克庄34首;苏轼40余首;秦观21首,占了他所有词作的四分之一;王沂孙34首;程垓落花词作有47首,占其总体词作的三分之一……[5]对于落花的吟咏也上升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落花的基本内涵已经被程式化,大都以一种感伤的基调出现。
落花到了清代被发掘出全新的审美意蕴。清词家在作品中融入家国之悲,沧桑之感。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两位善咏落花的诗人:王夫之的落花诗是一组大型组诗,计有《正落花诗》10首、《续落花诗》30首、《广落花诗》30首、《寄咏落花》10首、《落花诗体》10首、《补落花诗》9首,共99首。[6]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以落花飘零之隐喻抒亡国之痛,喻不屈之志。归庄有16首《落花诗》善于将个人之痛和战乱时人们流离失所的国家之痛融入时物细微的变化。
(二)“花魂”与“葬花”渊源
《葬花吟》让人震撼的“花魂”与“葬花”意象并不曾见于《代悲白头翁》,而最早见于明代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的逸事及曹雪芹祖父曹寅《题王髯月下杏花图》“同时春雨葬梅花”的诗句。
“花魂”与“葬花魂”,也源远流长。元代郑元《花蝶谣》:“花魂迷春招不归,梦随蝴蝶江南飞。”宋代洪迈《夷坚三志》已减卷第一记“吴女盈盈”赠情人诗中有:“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明代叶绍袁《续窃闻》记载,其叶小鸾未嫁而夭,鬼魂受戒,禅师问:“曾犯痴乎?”女答:“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清代史震林《西清散记》卷一写天仙娟娟仙子,填词有句:“春去劝春不住,忍拚秋换。寒灯不会生花,惯照人为花肠断。撩乱花魂,倩谁收管。”[7]
《葬花吟》与《代悲白头翁》意象体系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落花意象既不始于也不终于《代悲白头翁》,此外,《葬花吟》还有很多别的意象,因此,关于《代悲白头翁》直接影响到《葬花吟》之说过于武断,只能说或许有影响。
二、情感意蕴不同
《代悲白头翁》情感意蕴中心是“悲”,悲什么?悲岁月催人老、物是人非,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悲富贵繁华不常再、世态炎凉,“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葬花吟》情感意蕴中心是“葬”,抒情主体的情感经历了:怜春、惜春、悲春、恼春、寻春、葬春的一系列过程,因而情感意蕴丰富许多:有对身世飘零、知音难寻、孤独寂寞的哀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有对命运播弄的不满:“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有对险恶生存环境的控诉,“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有对人生短暂、美人迟暮、物是人非的感伤,“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对理想和自由的向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有对自己坚持人格、捍卫尊严、不愿随波逐流的肯定和执着,“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也有对命运无可掌握的无奈和哀鸣,“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情感悲观消沉,句句含泪,声声泣血,因而比《代悲白头翁》的悲剧色彩更强,亦更富有感染力。
三、叙述角度不同
《代悲白头翁》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抒情,诗中“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寄言”的主语是作者,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红颜子”发出规劝。《葬花吟》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即第一口吻进行抒情,诗中的“怪奴底事倍伤神?“愿奴胁下生双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中的“侬”和“奴”都是第一人称“我”。
四、语言表达不同
(一)修辞手法:《葬花吟》是以“落花”自喻,“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中的“尔”即是第二人称“你”,把落花当人葬,紧连着“未卜侬身何日丧”,由此可见,在黛玉心目中,“落花”和自己是等同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就是一个明显的暗喻句,本体是“春残花渐落”,喻体是“红颜老死时”,喻词为“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中“春尽”紧跟着“红颜老”,“花落”紧跟着“人亡”,自喻是相当明显的。而《代悲白头翁》中的“落花”用的是古诗中“兴”的手法,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起兴,引起洛阳女儿见到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而联想到岁月催人老的感叹。洛阳女儿也没有以落花自喻,她只是“行逢落花长叹息”而发出一种感叹:“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里,“花落花开”只是用来与人相对比的一种自然现象即参考物,并没说自己就象落花。
(二)句式表达:《代悲白头翁》与《葬花吟》均是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字数齐整,每句均为七个字,以陈述句为主,兼有4句疑问句;而《葬花吟》诗中有四句杂言句,其余为七言句,以陈述句为主,兼有6句疑问句和2句感叹句,把悲愤哀怨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婉转曲折。
二诗悲剧意识之成因
《葬花吟》比《代悲白头翁》的悲剧色彩更强、更富有感染力在于二诗的语用环境及创作主体的生活经历及对生活的感受的巨大差异。
一、作品需要
从狭义的语用环境来说,《代悲白头翁》只是单独的一首诗,没有语用环境,而《葬花吟》则是《红楼梦》中一段杰出诗篇,它必然受总体篇章内容及形式的影响。
(一)作品主题的需要
《红楼梦》的主题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歌颂了新生力量的叛逆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全篇充满万物皆空、世事无常的感伤色彩。《葬花吟》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大观园中众女儿都举行仪式,“满园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据周汝昌考证,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是书中暗示的贾宝玉的生日,也是曹雪芹的生日。所以这一回写林黛玉葬花,唱《葬花吟》,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黛玉的命运悲歌,也是众女儿的命运悲歌,更是“诸艳之贯”(“贯”或作“冠”)的贾宝玉将经历人生变故,目睹花残柳败姐妹和丫鬟死亡离散之家庭悲剧的隐喻。紧接着第二十八回开头又描写宝玉在山坡上听见黛玉悲歌时的所感:“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8]
由此可见《葬花吟》主题内涵就是表达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存在本体和生命本体原始混沌状态的追问,林黛玉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谬,生命的渺茫以及生存的不可把握,未来的渺不可知。她的追问,不是对个人生存境遇的关注,而是对整个世界的审视,对生命归宿和灵魂栖息所的寻觅。追问的结果是无所依归的漂泊感、寄人篱下的无奈叹息,于是一种人生的悲剧感油然而生。
(二)人物形象的需要
说起黛玉的性格,很多研究者认为她“独傲、多疑、小气、过于敏感和自尊”等,其实这些说法都未触及到根本。黛玉幼年丧母,从苏州“飘”至京城舅舅家,继而丧父,她并没有很好地接受过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教育,她只是遵循她的本心来为人处世。王昆仑认为:“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下,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9]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即可明证。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和时代,必定成为她痛苦的源头。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维系着的宗法性结构和私有制社会,维护其制度的是社会伦理“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人际关系有三大特点:一、人们服从权威和长上;二、严密的等级身份制,即各守本份;三、群体主义和关系取向,总之,就是蔑视个性,个人的地位由在这个严密的差序格局中所处的位置而定,而这个位置又是由个人的财产和权势所决定的。黛玉的悲剧在于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助的地位,但是却宁死也不肯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来顺从整个社会,因此,纤弱的个体与强大的社会相对抗必然会产生“洒上空枝见血痕”的悲剧效果。
二、时代背景
《代悲白头翁》产生于初唐,《红楼梦》产生于乾隆初年。初唐经济恢复并发展生产,出现了“贞观之治”,形成积极进取、奋发昂扬的社会心态,为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政治上,摆脱了门第限制,实行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形成一个思想活跃、精神宽松、利于促进文学创作的政治气氛;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促成了较为广泛的文化交流等。而乾隆初年虽正值“康盛世”,但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繁华背后潜伏着种种矛盾和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农民过的是“日给之外,已无余粒”的饥寒生活,流民竟达几百万,思想专制,大兴文字狱,仅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文字狱就有63起。
从广义的语用环境来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必然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封建末世的哀音与大唐盛世的始音也必然对文学作品产生影响,因此,《葬花吟》的悲剧色彩显见于《代悲白头翁》。
三、作者经历
文学作品主题的形成在于作者的生活实践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文学史对刘希夷的记载不多,只知他是唐高宗上元(675)进士,一生未曾作官,后被人杀害,死时未满20岁。而曹雪芹出身于百年望族,从曾祖父曹玺起,其子孙担任江宁织造达58年之久,曹家与皇室关系密切,曹雪芹的曾祖母曾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当过康熙皇帝的“侍从”,曹寅两个女儿都被选为王妃,康熙6次“南巡”就有5次以织造府作为行宫,只曹寅任内就接架4次,因此曹雪芹的少年时代过的是奢华的贵族生活。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雍正六年,家北京,家道衰落,乾隆初年,又遭到一次“巨变”,从此更加破落,晚年的曹雪芹生活极为困苦,“蓬茅椽,绳床瓦灶”,贫病无医,唯一的爱子夭折,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遭受了常人难以体验的痛苦。
可见二位诗人虽同为不幸,但刘希夷好歹考中过进士,曾立过功名,而曹雪芹不仅一生没立功名,而且还经历了家族蒙羞、家破人亡的大起大落之痛苦,因此,呕心沥血之作必然体现出这种绝世之悲。
参考文献:
[1]宋・尤炎。《全唐诗话》卷之一《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2.74.
[2]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M],作家出版社,2000:326.
[3]韩兆琦。唐诗[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8:10页。
[4]唐婉祺。文化诗学视域中的中日“落花”意象比较[D].2009:2.
[5]李春艳。宋词中的落花意象[D].2007:4.
[6]邹静。试论清初遗民诗人与落花意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61.
[7]梁归智。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2.
[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198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