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毕淑敏【最新6篇】正文

《毕淑敏【最新6篇】》

时间: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语录吧,语录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那么你所知道的语录都是什么样子的?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毕淑敏【最新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毕淑敏作品范文 篇1

毕淑敏是目前在读者中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与细腻的笔墨,记录和描摹着当下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和心灵史。

《心灵处方》是毕淑敏近年来最优秀的散文随笔集。全书收入了《流露你的真表情》《保持惊奇》《我很重要》《自拔》《致不美丽的女孩子》《致被的女人》《爱最怕什么》等73篇作品。

这些作品顾名思义,着重于对当下人们生活现状的叙述和解剖。随着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的叙述,毕淑敏以外科医生的目光和洞察力,一层一层细致入微地将生活的苦痛和“病灶”找出并解剖,让读者不仅看到生活的残酷,还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已经从这些小故事里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毕淑敏在《流露你的真表情》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次乘飞机,起飞之前,航空小姐总要为旅客演示一遍空中遭遇紧急情形时,如何打开氧气面罩的操作……乘机数十次,每一次都凝神细察,但从未看清过具体步骤。小姐满面笑容地屹立前舱,脸上很真诚,手上却很敷衍,好像在做一种太极功夫,点到为止,全然顾及不到这种急救措施对乘客是怎样的性命交关……我分明看到她们脸上悬挂的笑容和冷淡的分离,于是,升起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毕淑敏指出,“无时无刻不在笑――这是一种刑法,它使‘笑’――这种人类最美丽最优秀的表情,蜕化为一种酷刑。”“现代自然是没有这刑法了。但如果不表达自己的心愿,只是一味地微笑着,微笑像画皮一样粘在我们的脸庞上,像破旧的门帘沉重地垂挂着,完全失掉了真诚善良的原始涵义,那岂不是人类进化的大退步,大哀痛!……有一句话叫做‘笑比哭好’,我常常怀疑它的确切,笑和哭都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反应,谁能说黛玉临终的笑比哭好呢?”

她认为,“痛则大悲,喜则大笑,只要是从心底流出的对世界的真情感,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久久珍爱。”

这就是毕淑敏,从一个小小的微笑便能够挖出隐藏在其后的深刻涵义,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在《保持惊奇》中,毕淑敏有着更加令人称快的叙述。“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我们的词典里,印着诸多如‘处变不惊’、‘宠辱不惊’的词汇,使‘不惊’镀着大将风度的金辉,而‘惊’则屈于永久的贬义……假如牛顿不惊奇……人类与伟大的万有引力相逢,也许还要迟至很多年……世界是没有止境的,惊奇也是没有止境的,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在城市待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鳝一样滑行着,浑身沾满了市侩的黏液。”她最后说,“保持惊奇,它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会有汩汩的对于世界的热爱蒸腾而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在《心灵处方》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并且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像黑夜中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将人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激发得敏感起来,恢复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

毕淑敏作品范文 篇2

关键词:医者形象;医术;医德;医心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南齐褚事遗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在疾病叙事中,毕淑敏选取医护人员作为文本故事的主角,这些医者都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仁爱的医心,她通过这样的设置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展现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呼唤普渡众生的高尚的医魂,完成自身对社会与生命的思索和对爱与美的追求。

一、医术

《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在医生对病人疾病的治疗中,如果发生差错,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毕淑敏的小说中,作为主角的医生与护士人员都一直坚守在与病魔斗争的第一战线,刻苦钻研,精通业务,以精湛的医术完成对病人身体的医治与灵魂的拯救。《生生不已》中的袁大夫,只是无意间耳闻一位母亲闲话自己女儿的表现,就能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判定女孩得了重病,在病人家属的悲痛与歇斯底里中,他冷静的将疾病病情和治疗方法以病人能听懂的语言通俗的告知病人。在孩子死亡、女人重病后,他想出治疗女人心理伤痛的方法,并帮助她完成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愿。《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牛鬼蛇神”焦如海仅凭脸色就可以推断出岳北之来自全军区最高的哨卡,因为他的脸色就是高原病的招牌。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练就的精湛医术,他从一口痰就可以察觉出郁臣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也最终证实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连放射科的医生也禁不住的夸赞:“现在手术,一切还来得及!谁给你诊断出来的?他有一双X光的眼睛!”①为自己开出“红处方”的戒毒医生简方宁,她审视的目光像B超一样,从戒毒病人全身扫过,就知道他们有没有复吸。她仅仅看了几眼,就戳穿了吸毒者张大膀子的谎言,因为凭借这精湛的医学技术,她看出张大膀子的腹部伤口,不像是正规医生的手法,而那腐蚀性伤疤的形状也不像是火碱烧灼而成的。

医生护士们除了器质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外,对于心理情感方面的疾病也给与了准确的治疗与拯救。在“拯救”的心理治疗小组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年龄、性别的人,伟大导师程远青针对不同人不同的心理症结,开出不同的心灵药方,最终拯救的不仅是,还是患者们的心灵。《女心理师》中贺顿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试,用婚姻换取了自己的心理诊所,在每日不同案例的诊断中,她帮助人们一步步走出阴影。为了一个无法判断和诊治的案例,她勇敢的揭开自己的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和疗治,最终完成自救与救人的和谐统一。

二、医德

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中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虐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载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这句话指出了医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医生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必须诚恳耐心,认真谨慎,拥有高尚的医德。因为在医生观察病人时,病人也在观察医生,甚至比医生观察得更为仔细。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个细小的表情和用语,对病人都有特殊的含义,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到病人病情的变化。《拯救》中,程远青在治疗意安排癌症患者们面对自己熟悉的陌生人――医生。仅仅面对用白大衣堆成的医生模型,病人们就充满了害怕和痛恨,因为这群癌症病人面对的医生们没有将他们要承受地病痛悉数告知,没有将病人当作人来关爱。他们将病人当作试验品,陈列病人的伤口任人触摸;他们清高冷漠,使病人对医生、医院、医疗丧失信心,变成讳疾忌医的鸵鸟。与之相反,毕淑敏设置了一系列具有高尚医德的医者们,他们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以诚恳的态度告诉病人病情,增强病人的信心,开除正确的药方,最终解除病人的痛苦。程远青在为癌症病人进行心理疗救时从小组活动的选址、房间桌椅的摆设到衣服妆容的设计,小组的各种活动她都十分仔细慎重;她对组员直呼其名,因为她心里没有阶级意识,不攀高,不贬低,当知道鹿路是时,她没有鄙视与远离,有的是无限的关爱与鼓励;无论程远青多么劳累,她倾听病人的哭声没有丝毫倦怠。《红处方》中的戒毒医生简方宁,更是倾注了作者满腔的热爱。她气质典雅,人格崇高,有高贵的奉献精神。病人身上发出恶臭以及恐怖的伤口让旁人倒吸凉气连连退后,简方宁却能镇定自若,毫不嫌弃的为其近前诊断。②她与戒毒病人做朋友,鼓励他们重生,为他们保守秘密,却不取分毫。面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病态丑态,她从容自信,指挥若定,连最顽劣的瘾君子也被她的为人和风度所折服。她还有着精卫填海般为医学献身的精神,为了戒毒病人,她忽略了家庭,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医学事业。

三、医心

毕淑敏在《医生提笔》一文中写到:“因为淤积的苦痛太多,医生便冷漠。因为对死亡无能为力,医生便凄凉。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医生便悲壮。因为经年累月地用处方……那雪白的笺纸上写着:‘爱人’。”③医生因为对生命有透彻的体验,胸怀着对生命的挚爱,存在着敬畏生命、拯救生命的自觉意识,这便构成了医者最核心的品质,构成了医者仁心。

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最后一支西地兰》让读者看到了医者焦如海的仁心仁术。在医者焦如海眼中,一条名叫阿随的狗和人的生命一样的宝贵神圣,他说:“阿随是一条生命,而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④面对奄奄一息的阿随,焦如海意识到“医生的职责就是修补生命,延续生命。生命是平等的,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都是大自然的恩赐。②”怀着对生命深深的敬畏与挚爱,焦如海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维系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支西地兰,阿随得救了,而医者焦如海却逝去了。《教授的戒指》中陶若怯教授是一位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医生,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出一枚神奇的戒指,实际上是一个极为精巧的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以这枚戒指为病人把脉,医生就会在诊断的一瞬间幻化为病人,设身处地感受到病人的痛苦进而分析症状,教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体验了无数切筋入骨的病痛,筋疲力尽,最终英年早逝。教授对这个结局心知肚明,却依旧无怨无悔,他说,“医学是一桩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我只能如此……经历的苦痛愈多,愈坚定我济世救人之心。”⑤

毕淑敏小说中的医生护士都是善良优秀的,《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焦如海,《教授的戒指》中的陶教授,《红处方》中的简方宁、《生生不己》中的袁大夫,《血玲珑》中的钟先生和魏晓日、《拯救》中的程远青等这一系列以悬壶济世为使命的医生形象因仁心而美丽,因善良而优秀,毕淑敏对医者形象的完美书写,虽有“高大全”的嫌疑,但她对真、善、美的坚定呼喊是值得肯定与称赞的。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8

[2] 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1

[3] 毕淑敏。倾诉[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

[4]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注解

① 毕淑敏。生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8第188页

② 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群众出版社。第166页。

③ 毕淑敏。倾诉,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第113、114页。

毕淑敏作品范文 篇3

她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1969年,不满17岁的毕淑敏,参军去了平均海拔5000米、空气稀薄的藏北高原。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个姑娘,她们是此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批女兵。

她在阿里整整当了11年兵,学了医,见过死亡,深知生命短暂,又整日面对大雪封锁的山,深感人类渺小。她曾经背负武器、红十字药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6000多米高的山时,心跳加剧,头上顶峰云雾缭绕,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

1980年毕淑敏转业回京,做医生,结婚生子。1987年,毕淑敏在父亲的鼓励下,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中篇小说《昆仑殇》,第二年,作品在《昆仑》杂志发表,一炮打响,并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也让她跨入了文坛。坚持了一段时间边行医边写作的生活后,毕淑敏发觉一心不能二用,两者必须择其一。那时候,她是北京铜厂卫生所的所长,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毕淑敏犹豫了足足两个月,放不下已经做了22年、吃过苦救过命、情有独钟的医生行业,也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最后她还是选择了一心一意写作,为了更有底气,她认真地读中文专业,拿下文学硕士,后来又攻下心理学博士。

王蒙说:“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认为她善意而冷静,称她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

毕淑敏作品范文 篇4

关键词 昆仑殇 死亡观念 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ncept of Death and Life Consciousness in "Kunlun Shame"

ZHANG Huiying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7)

Abstract "Kunlun Shame" is the debut Bi Shumin, her real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 narrative of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plateau, in the description of frontier guards' dedication to youth, but also reflects the humanitarian care. In this paper, take "Kunlun Shame" for example, Bi Shumin on the concept of death and life early awareness creation.

Key words "Kunlun Shame"; concept of death; life consciousness

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毕淑敏是执著于表现死亡主题的代表性作家。《昆仑殇》是毕淑敏小说创造的处女作,于1987年发表,主要讲述了昆仑防区部队在极“左”年代进行的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高海拔雪域高原永冻地带的拉练行动,在这项严格残酷的军事拉练中,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毕淑敏作为亲历者,在其笔下直接而真实地展现了生命在高原严寒缺氧的脆弱和生命意识在严苛环境中的坚韧。

1 生命对于雪域高原的渺小

“缺氧和严寒像一把张开的剪刀,悬在人们的头顶,不定在哪个瞬间,就永远刈去一条生命。”①位于藏北夹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昆仑防区海拔高于5000米,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苍凉:“防区内几乎没有老百姓,尤其是冬季”、“山压着山,峰叠着峰”、“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僵卧了一夜,内脏都几乎冻成冰坨了”、“血液会在停下脚步的一瞬间凝结成块”、“无人区内无水……没有水,自然就没有了一切生命。”、“二十年前……战友十分之九牺牲在这块荒野的山野”,②即使没有发生拉练一事,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已经让驻守边防的军人们难以维系脆弱的生命。

“一号”是贯穿全书的人物,也是拉练的决策者,坚定而不近人情地在酷寒严风、荒漠山野、高原永冻无人区中执行拉练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号”正是缔造了后续死亡的推动手,他给予了大自然吞噬生命更快的机会。小说里几个赋予了完整姓名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基本都是死亡:高大英俊的作战参谋郑伟良、魁梧的大汉金喜蹦、矮小邋遢的号长李铁、美丽的卫生员肖玉莲,他们都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高原,代表着许许多多同样年轻而普通的生命,一个个普通战士的死亡在白雪皑皑的昆仑山上将生命演绎得更加庄严、悲壮。最终的拉练在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后还是完成了,在此期间毕淑敏深刻意识到生命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的渺小,但生命的顽强也在此淋漓尽致地呈现。生命在高原上是珍贵而罕见的,恶劣的生存条件对人的生命形成威压,残酷的自然环境吞噬着人类宝贵的生命,生命苍茫、渺小的哀怜体现得淋漓尽致。

2 坦然面对死亡

毕淑敏的创作是受到了其生活经历的很大影响。17岁便入伍当兵,原本想当通讯兵却被分配到做了卫生员,“我在那只高原部队度过了十一年,把我一生最好的年华葬在世界的屋脊。”③28岁时转业到工厂卫生所做内科医师。无论是在部队的卫生员经历还是转业后的医生生涯,死亡对于毕淑敏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了,所以在作品中她能以本真的态度直面死亡,以死观生,倾向从客观真实来表现死亡。

《昆仑殇》中美丽的卫生员肖玉莲在即将走出无人区时“像片枯叶,突然扑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试探着松了手,她立刻倾在地上,又昏厥过去。再次醒来后,变得宁静了。”肖玉莲在最后时刻没能坚持下去,长眠在无人区,在死亡来临之时,她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做过多挣扎,“不留下遗言”;号长李铁在夜间急行军时“觉得自己轻松极了,就要从号嘴飘出去……用二十几年前父精母血所孕育……的一律真气”吹响了最后一声号音,号音回旋在冰峰中,他的生命静卧于砂砾上;金喜蹦在坠落山崖时“高速坠落,使他感到自己在笔直地飞腾。他轻渺得像一片羽毛,沉重的大铁锅,像黑色的羽翼,托举着他更快地飞翔。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欢欣。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到处都是耀眼的银白色”……鲜艳的红色弥漫了整个世界……金喜蹦看到了自己的头颅,碰撞在谷底雪地上迸溅起的雪光”,普通战士的死亡来得突然又似乎顺理成章。毕淑敏将死亡图景做了隐晦化处理,笔下的死亡意象显得冷静而从容,没有分明的棱角,但画面感极强,她用其达观冷静并具有亲历性特征的叙述使其笔下人物直面死亡时深具平静感,情感立场便隐藏在背后向读者进行了一种委婉的叙说。

3 直面死亡是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人向来是忌讳谈死的,不愿谈及甚至逃避死亡这一话题,然而死亡其实是人类生命的重要且最后的一部分,只有认真思考存在和死亡,人类才会更加积极地应对复杂的生活。毕淑敏以达观、冷静的笔触在小说里认真探讨了死亡问题,“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抛弃它们就是抛弃生命本身。”(哈夫洛克・埃利斯)小说中“死亡”反复地出现,无论是人物思想中对于死亡的认知还是人物结局的死亡,“死亡”都包容并且贯穿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她所有的创作中都毫不避讳的死亡意识为我们提供了解死亡和认知死亡的文本契机,对生命抱有悲悯情怀,立足于生命的尊严,以坦然赴死实现生命意义的超越和升华。

《昆仑殇》里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酷,物质条件的局限,苛刻的拉练而导致生命的丧失深深撞击着她的心灵,对死亡的惊恐也意味着对求生的渴望和向往。虽然小说的背景是十年浩劫,拉练的行动是在思想极左下发生的,但是毕淑敏依然致力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去叙述边防战士的生命存在和牺牲精神。“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出产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它的名字叫做尊严!”④因美丽容貌遭到政治排挤的肖玉莲、因一句紧张下念错的话被告黑状的金喜蹦为了各自追求的尊严付出了单纯的生命,即使最后死亡也无法改变他们的结局。郑伟良仅因为一份新闻稿而逝去“眉宇间蕴含着生气,紧抿的嘴角流露出坚毅和果敢……像在沉思中睡着了。”这些长眠在雪山的青春生命和奉献精神深具悲壮而崇高的美学意蕴。

毕淑敏在访谈中曾说过“扎花圈的时候,花是一朵一朵做起来,刚开始做的时候,你会觉得它们可能跟树上的花,或者是野地里的花,或者是插在花瓶里的花没多少区别,可是当这一朵一朵的花最后组成花圈的时候,你知道它不一样了,它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完结。”⑤正如同小说结尾烈士陵园两角安放的两个纯白色小花圈上那对小小的白蝴蝶,化成银灰色从烈火中比翼飞出,牺牲将士的子弟们将继续沿着兄长们的步伐在昆仑山上印上一行新鲜的脚印。

作为经历过十年浩劫时期的女作家,毕淑敏的创作风格、内容和笔触模糊了性别,就如同她的经历一样“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男人和女人的界限被涂抹得很模糊”,⑥她借死亡的瞬间性、不可抗拒性及其对人生的毁灭性来表现生命的尊严,肯定死亡的价值。“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纪伯伦)死亡固然是一种不幸,是难以承受的人生痛苦,但它与生的对立却又标志着真实的生命存在。

毕淑敏前期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叙述了自然和政治环境对生命的栓桔,虽然个人存在的价值没有更多地体现,在死亡本体意义上有着局限性,但她侧重从生命与人性的视角表现军人在严酷环境中的艰难生存与生命抗争。在挑战生存极限的条件下,边防战士用美好的青春和顽强的精神完成了一次次壮举,通过人物在特定生存境遇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与奉献情怀体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的价值,使生命的存在超越既有的局限,从而获得无限的生存张力。

毕淑敏从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与人的对立中彰显生命的宝贵,生命的崇高,能够引导中国这个具有复杂天命观念的民族去思考死亡,使人们平心静气地同审生一样去审死,思索现实中种种与生死相关的矛盾,可以视死亡为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坦然面对人生的弥留之际。在她看来,“这个终点必然矗立在远方,不管你眺望与否,它是踏踏实实地呆在那个地方。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我们确知我们将有一个终点。在未曾抵达终点之前,如何来使用一己的生命,是每个人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不因为你回避它,它就不存在。”⑦死亡虽然不可抗拒,但可以超越,一个人如果在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时,能够做到勇敢、坦然和安祥,那么,他就维护了生命的尊严。这使当下社会的人们认真了解生命的宝贵和崇高而审视反思自身,今昔对比从而受到灵魂的震撼,珍惜生命,珍惜当下。

注释

①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56.

②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28-68.

③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写作是一种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304.

④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31.

⑤ 毕淑敏访谈。环球名人坊,2010.10.

⑥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写作是一种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303.

⑦ 毕淑敏访谈。环球名人坊,2010.10.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2] 杨婷。毕淑敏、余华小说死亡主题比较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5.

[3] 王海艳。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情结与审美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9.6.

[4] 蔡安延,赵华。毕淑敏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蕴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9.

[5] 贾丽萍。论毕淑敏小说的死亡观念与生命意识[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12.

毕淑敏作品欣赏 篇5

【主题导引】

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内容十分精彩。

【一号美文厅】

感动是一种能力

感动在词典上的意思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得同情或向慕。”虽然我对这本辞典抱有崇高的敬意,依然认为这种说法不够精准,甚至有点词不达意。难道感动是如此狭窄,只能将我们引向同情或是向慕的小道吗?这对“感动”来说,似乎不全面不公平吧?感动比这要丰饶得多,辽阔得多,深邃得多啊。

感动最望文生义最平直的解释就是――感情动起来了。你的眼睛会蒸腾出温热的霞光,你的听觉会察觉远古的微响,你的内心像有一只毛茸茸的小松鼠越过,它纤细而奔跑的影子惊扰你思维的树叶久久还在曳动。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出汗,好像无意中拣到了天堂的房卡,你的足弓会轻轻地弹起,似乎想如赤脚的祖先一般迅跑在高原……

感动的来源是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加上触觉和压觉。如果封闭了我们的感官,就杀戮了感动的根,当然也就看不到感动的芽和感动的果了。感官是一群懒惰的小精灵,同样的事物经历多了,感官就麻痹松懈了。现代社会五光十色瞬息万变,感官更像被塞进太多脂肪的孩子,变得厌食和疲沓。如今人渐渐丧失了感动的能力,感动闪现的瞬间越来越短,感动扩散的涟漪越来越淡。因为稀缺,感动变成了奢侈品。很多人无法享受感动,于是他们反过来讥讽感动,嘲笑感动。

感动是一种幸福。在物欲横流的尘垢中,顽强闪现着钻石的瑰彩。当我们为古树下的一株小草决不自惭形秽,而是昂首挺胸成长而感动的时刻,其实我们想到的是人的尊严。我上小学的时候,在一次考试中,得到了有生以来最差的分数。万念俱灰之时,我看到一只蜘蛛锲而不舍地在织补它残破的网。它已经失败了三次,一次是因为风,一次是因为比它的网要凶猛百倍的鸟,第三次是因为我恶作剧的手。蜘蛛把它的破坏者感动了,风改了道,鸟儿不再飞过,我把百无聊赖的手握成了拳。我知道自己可以如同它那样,用努力和坚韧弥补天灾人祸,重新纺出梦想。我也曾在藏北高原仰望浩渺星空而泪流满面,一种博大的感动类似天毯,自九天而下裹胁全身。银河如此浩瀚,在我浅淡生命之前无数年代,它们就已存在,在我生命之后无数年代,它们也依然存在。那么,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个惶然的瞬间,我被存在而感动,决心要对得起这稍纵即逝的生命。

我喜欢常常感动的女人,不论那感动我们的起因,是一瓣花还是一滴水,是一个旋动的笑颜还是一缕苍老的白发,是一本举足轻重的证书还是片言只语的旧笺……引发感动的导火索,也许举不胜举,可以有形,也可以是无所不在的氛围和若隐若现的天籁。感动可以骑着任何颜色的羽毛,在清晨或是深夜,不打招呼地就进入了心灵的客厅,在那里和我们的灵魂倾谈。

珍惜我们的感动,就是珍惜了生命的零件。在感动中我们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逼近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灵魂。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在无意间成了感动的小小源头,淙淙地流向了另一个渴望感动的双眸。

(选自《视野》)

探究练习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深邃()杀戮()浩瀚()麻痹()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万念俱灰:________________

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

耳濡目染:________________

3.对词典上关于“感动”的解释,作者为什么认为说法不够精准?

4.第三段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5.请在文中找出第四段的中心句。

6.说说你对第四段画线句“我把百无聊赖的手握成了拳”的理解。

7.生活中的你一定也曾经历过一些令你感动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其中一件事讲述出来。

【二号美文厅】

旅游预习

旅游常常被复习。比如眉飞色舞地向亲朋好友讲述风光,比如把自己所摄的摇摇晃晃的看着都头晕的DV向人演示,比如家里贮藏着数以公斤计的照片,比如忙不迭地指着电视屏幕一闪即逝的某处胜景,说:我去过……但是,旅游需不需要预习呢?要到一个地方去,是否事先多了解一些当地的风俗风光,向已经去过的先驱者打探有关的注意事项……

旅游需不需要做预习,大概分为两派。一派是主张多看看有关的材料,这样心中有数,到了目的地,可以有的放矢,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自己的举手投足,甚至每一眼瞟去的地方,都物有所值,把浪费的系数减少到最小,分分秒秒颗粒归仓。

还有一派比较随心所欲。不做功课,贸然出动。赶上什么算什么,风吹雨打都是缘分。碰上什么吃什么,餐风宿露全为乐趣。闲云野鹤自由自在,流浪漂泊,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有大框架,没有细安排。

我内心渴望旅行中有很多奇怪的事情发生,不喜欢一切都在计划的桎梏中亦步亦趋,同时又害怕意外频发命运多舛。这就立场游移界限不清,时而循规蹈矩按图索骥,时而又摩拳擦掌尝试探险,于是成了面目可憎的骑墙派。

具体到细节中,也是这般举棋不定。到某地出游之前,看不看别人的游记和有关的介绍呢?如果不看,瞎子摸象地出发了,回来才发现与一些美景失之交臂。比如到西伯利来的贝加尔湖,看到当地很多售卖海豹海狗的小模型,模样煞是可爱。心中喜欢,却想这也不是当地的物产,不过是因为靠近北冰洋(贝加尔湖只有一条出湖的河流,叫做安加拉河,流入北冰洋),仗着地理优势,把那里的特产顺手牵羊了。看透了这些海物的真实来历,狠下心来,坚决不买。回家后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些动物正是贝加尔湖的一大特色,或者说是一大蹊跷。它们是生活在贝加尔湖中的淡水海狗海豹,天下绝无仅有的景致。甚至有传说揣测,在永冻土层之下,贝加尔湖和北冰洋孔道相连。淡水的海狗和海豹是史前时期,均由地下从北极游过来的。

失之交臂,郁闷啊郁闷!看,这都是不预习的坏处。

也有反面的例子。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到西北。当地朋友说,明天去看阳关。就是那个“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吗?我说。

难道还有第二个阳关吗?朋友翻着白眼问,很吃惊的样子。

在我看到阳关的那一刹那,就明白了阳关是不可说的。站在阳关前,目光凄迷。那道景致的全名叫做“阳关遁去”,昔日的喝酒的离别的繁华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阳关,已经在莽莽黄沙下长眠。细密的沙被漠风运起,如同下雨前的蚁群掠过脚踝,留下酥麻的热感和浅淡的痛。云天浩渺大漠苍苍,你看到的只是荒丘和沙海,还有呼啸的长风和走动的烟霞。

幸好,我在这之前不知道阳关的任何现代版消息,才有了那劈头盖脸的愕然和惊骇,才有了那挥之不去的愁索与眷恋。假如人提前告知了阳关的隐没,以我这样一个怕苦怕累之徒,是否还会跋涉百里去探看身无长物一贫如洗的阳关?

(选自《扬子晚报》)

探究练习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贮藏()惊骇()

2.认真阅读文章第四段,说说“骑墙派”一词的含义。

3.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题目“旅游预习”中的“预习”?

4.本文提到旅游是否需要预习分为两派,请用你的话进行简要概括。

5.旅游能陶冶人的情操,请你简述自己的一次旅游经历和体验。

【相关阅读】

如果说小说是毕淑敏文学创作“一翼”的话,那么,散文则是她的另一只翅膀。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了十余种散文集,凡百余万字,一些名篇被不断转载,选为各种教材,在青年中广泛流传,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当下我国的文学特别是散文图书长时期不景气,一些出版单位视此类选题为畏途,毕淑敏的散文却“风景这边独好”,创造了持续畅销的奇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由衷喜爱。

毕淑敏立足现实,扎根于大地和民间,把握时代的脉搏,钟情于生命的气息,捕捉并始终与大众的心跳共振,不焦虑、不功利、不雷同,神闲气定地感悟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以女性所特有的慧敏和细腻,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其间较少黄钟大吕,多横笛短吹,却能推演得气象万千,落英缤纷,抵达人生、生命和人性的最深处,给人以躲闪不及的撞击感。她的散文平淡中寓存着绚烂之性灵,朴实中包含了奇思妙想,谐和中充盈着蓬勃之美。在健康的格调、阳光的品质、耐人寻味的智慧和相当优雅的行文中,闪射着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迷人色彩,表现了毕淑敏对人类美好精神素质、人格气质和文明程度的独特见解,构成了她散文创作的个性。

毕淑敏是位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作家。她以独特的审美经验、文化心理和思想学养,全身心地感悟、体验、注视和倾听着美好的复杂的深刻的生活,于是她的散文总能给人一些新鲜的独特的东西,包括她早期的大部分作品,也较少初出茅庐的稚嫩青涩。她拒绝重复,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她视人云亦云为仇雠。我曾猜想,她在构思一篇散文时,就其立意,是否也曾有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胸襟?无论是对人类命运、终极问题的探究,对自由思想的追寻,对深层人性的审视和叩问,对人的个体生存状况的洞察,还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尖锐触及,她所描摹和传达的意境和思想,或者是因为我们见怪不怪的麻木,或者是因为压根儿就没想到,总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和惊愕感,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获得一种阅读的。

(选自《毕淑敏的散文世界》)

参考答案

本期参考答案

《毕淑敏作品欣赏》

一号美文厅:

1.suìlùhànbì2.万念俱灰: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百无聊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3.作者认为词典上关于“感动”的解释有点词不达意,感动比词典上的解释要丰饶得多,辽阔得多,深邃得多啊。4.这两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生动形象说明如今人渐渐丧失了感动的能力。5.感动是一种幸福,在物欲横流的尘垢中,顽强闪现着钻石的瑰彩。6.“我”被蜘蛛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重新树立起信心,要像蜘蛛那样“用努力和坚韧弥补天灾人祸,重新纺出梦想”。7.开放性题,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二号美文厅:

1.zhùhài2.在这里的含义是观点、立场不明确,不确定站在哪方面。3.预习是指旅游前所做的必要准备(如相关知识、注意事项)。4.一派是认真做好旅游前准备,让整个旅游过程充实而完美;一派是不做具体安排,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旅游。5.开放性题,表述清楚、简洁明了即可。

毕淑敏作品范文 篇6

――毕淑敏

名言赏析

这句话出自毕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她以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告诉我们,幸福往往是以平淡安静的姿态出现的,提醒我们要懂得发现和珍惜身边的幸福。

在漫长的岁月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它一定是我们生命里最温暖最动听的歌。我们总会认为一旦找到幸福,它就会散发出温暖和快乐,清除悲伤的瓦片,推倒绝望的墙壁,驱走寒冷和寂寞,让我们的生命洒满阳光。

我们一直都这样努力地追寻着幸福,在一个不经意间转身,蓦然回首,原来幸福一直都在身边。谁在我们不快乐的时候牵紧了我们的手?谁陪伴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谁给予了我们那么多无微不至的关爱?

幸福其实一直都承载着厚重的亲情守候在我们身边,简单、朴素、安静地一点一滴地灌溉着我们的心灵。只有在我们发现它的那一刻,它才会如宝石般生发出夺目的光芒,让我们感动不已。让我们放慢脚步,放开眼光吧,去看看身边朴素的温暖,去寻找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关爱,然后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何海英)

名言名人

毕淑敏,生于1952年,国家一级作家。曾在当兵和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写作,已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多次获得庄重文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等各种奖项。著有《心灵处方》、《提醒幸福》、《我很重要》、《女心理师》等。

名言故事

毕淑敏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当兵。高原地区的食物很少,羊肉是主要的菜肴,可是毕淑敏吃羊肉会过敏,所以每次大家吃羊肉时,她都是咸菜就饭。日子久了,炊事班班长发现了,觉得老是吃咸菜没营养,于是允许毕淑敏到厨房里随便挑一样她喜欢的东西吃。

有一天,毕淑敏发现厨房里有她最喜爱吃的山东大枣。于是每次都是拿大枣既当菜又当饭吃。后来她进厨房用来装红枣的器皿越来越大,跟一个小脸盆差不多。炊事班班长奇怪:一个女孩子怎么吃得了那么多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