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优秀9篇)正文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优秀9篇)》

时间: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篇1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86-01

诗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内容,由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欠缺,这方面的失分比较严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方法。近年来,对诗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从诗歌的内在情感特点这个角度命题,综观各地方的中考诗歌考查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对各种类型诗歌是如何进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别朋友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表达作者依依惜别或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送别朋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感;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朋友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出对朋友的留恋、祝福与关切,使人不难想象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人、景、物为主的诗歌,景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这方面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谢灵运、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的诗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于山水,抒发其对宁静、自由、平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较多。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陶渊明的《饮酒》,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情厚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三 征战边塞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描写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的《从军行》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部过程,表现了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与慷慨雄壮;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这些诗歌抒写了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到中原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还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诗歌中。

四 咏史怀古诗

这方面的诗歌多数是对古人的凭吊,也有抒发诗人对古今的变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手法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地贪图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杜甫的《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五 咏物言志诗

这方面的诗歌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候加上一个“咏”字。大多借物或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润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对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花”是指陈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树花》,本诗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诗歌情感分析题的解题模式为:抒发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表现 的情趣;寄托 (爱慕、惆怅、苦闷等)的情怀;表达 的追求;流露 的倾向;发出 的感慨;袒露 心迹;造就 的情致等。

参考文献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⑵,花木成畦手自栽⑶。

一水护田将绿绕⑷,两山排闼送青来⑸。

其二

桑条索漠栋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注释

⑴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⑸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春天来了,桑树枝叶繁茂,柳絮也十分繁盛,漫天飞舞。清风吹送柳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范文 篇3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闼:推开门就进去。)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第一首。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陷居江宁郊外“半山园”时的朋友杨德逢的别字。整着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怀。

(1)第一联(一、二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3分)

(2)第二联(三、四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主要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4分)

(3)整着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

1.(6分)

(1)(3分)院内小环境,勤劳雅洁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范文 篇4

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2、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10、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11、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12、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13、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14、欲尽致君事业,先求养气工夫。

15、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18、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19、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

20、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2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2、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3、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

24、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25、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26、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7、怀壁醉题尘漠漠,断云悠梦事茫茫。

28、银河半落露华清,南斗阑干北斗明。

29、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30、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31、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诗家更道不。

3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3、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4、渴饮涧底泉,饥啮林间草。

35、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36、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37、鲲鹏自有天池蓄,谁谓太狂须束缚?

38、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39、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40、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4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2、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

43、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4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巳先斑。

45、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4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7、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48、溪添半篙绿,山可一亩青。

49、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50、位卑未敢忘忧国。

51、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5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54、蘋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

55、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5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57、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8、行遍天涯等断蓬,作诗博得一身穷。

59、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60、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

61、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62、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63、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64、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

65、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66、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67、善学者通一经而足。

68、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6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0、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71、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72、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

73、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74、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75、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76、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77、风蝉断还续,枝间终夕噎。

78、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79、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80、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

81、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

82、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83、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84、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85、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86、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家长会班**发言稿「最新」 篇5

尊敬各位的家长:

你们好!

在这里,我要**学校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这个家长会。我真的很感动,同时也知道你们十分关心自己的子女。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相信我们只要紧密地配合就一定能教育好你们的子女。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说过,要勇于批评与****。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学会****,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因此我要讲的第一点是家长要克服心理上的四大误区。

目前,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而易产生四种不正常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一、攀比心理。有些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都比别人的孩子强。这样做,易使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并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二、补偿心理。很多家长由于小时侯没有好的读书环境,感到十分遗憾,因此往往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标准”的生活待遇,从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生活能力。

三、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在“娇惯要趁早,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而一味放纵,溺爱。溺爱往往出现在孩子的爷爷奶奶,一遇到什么问题“老黄伞”一撑,长此以往,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四、从严心理。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

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普遍下降。

家长只有克服以上四大心理误区,针对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施以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那么如何使家长们克服心理的误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

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一位学生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不断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学习不认真,没有耐心,太粗心,做题很马虎,成绩总是上不去,不肯听父母的话……总之,在他的眼里,孩子一无是处。

正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其实我们没位家长也有这样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事实上,我们要对有缺点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你一定会发现“那只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

当然,仅仅停留于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是不够的,那样做不但不能促使孩子进步,反而会滋生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尽管表扬和鼓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但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奏效的“灵丹妙药”,在看到孩子的“另一半”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也只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才能从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爱孩子,才具备同孩子的沟通的良好心理基础。

二,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年迈的渔王问年迈的渔夫:“老弟啊,想想过去的几十年里,我每次打到的鱼总要比你多出许多,怎么现在,我儿子的捕鱼技术会差你儿子一大截了?”渔夫问:“那你是怎样教儿子的呢?”渔王说:“为了让他少走弯路,我从小就把他带在身边。每次出海,我都会告诉他,到哪里去寻找鱼群,就是每次撒网前,我也总要向他指点一二……我可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一切呀!”渔夫笑了:“喏,问题就出在这里。”我有一个女儿,在她1岁半的时候……

在某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绩出类拨萃,被学校选送到**某名牌大学深造。谁知该大学生却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愿出国。拒绝的原因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根本无法**生活。大学生四年中,他的衣服铺盖都是妈妈定期来到学校取回去清洗。

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亲对子女的一切

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将子女活动的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在某些地方,他们对子女行了直接的甚至完全的**,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意志和行动,没完没了地纠正的指责,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

过分保护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极其**的后果。首先是孩子**生活能力差了,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起码的个人生活都不会料理;第二是社会化困难,社交**,无法与他人沟通、相处。第三是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守分羞怯和自卑;第四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陷进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责任心淡漠,报复心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进攻性行为;第六是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过分依赖,使爱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对其他任何人也不爱。

以上种种表现不能不令人担忧。守分保护目前已成为儿童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等儿童研究专题的焦点。纠正父母对子女过分保护的不正确教育态度,实乃当务之急。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范文 篇6

沿着一条窄窄的石板路,穿过一道道狭长的小巷,轻抚着斑驳的石墙,岁月的沧桑遗落在蔡畈的每一个角落。一条清澈的溪泉,贯穿着整个村落。在村子里穿行,溪泉的流淌声始终伴随着你,如歌如诉,低婉沉吟,仿佛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羞答答地跟在你身后,走几步,忍不住回头看看,或者索性在溪边一块石板上坐下来,倾听泉水的心事。这些青石板,在这溪水边守候几百年了,轻抚光滑的石板,那些邃密的往事、岁月的痕迹、时光的沧桑,悄悄地漫溢出来,随着溪泉流向远方……

一群鸭子从溪水边的草丛中钻出来,争抢上游漂下来的几片菜叶子。它们无忧无虑地嬉闹。溪边的岸堤上,摆放着篾晒匾,上面铺晒着刚收割的稻谷,阳光下散发着稻谷的清香。几只鸭子躲在晒匾底下的阴凉里。童年的碎片在水面上金子一般跳跃、闪烁。

溪水是真正的泉水,环绕着村子,在村口汇集成井,村子里祖祖辈辈都吃井里的水。老人说,井水十分甘甜,不仅解渴,还能治病。有一年,有一个外村的木匠,得了重病,来到蔡畈村一个村民家住了半个月,病不治而愈。木匠的一只胳膊因关节炎不能动弹,这时也能活动自如。这些神奇的故事,让人不觉对水井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在井口探头张望,什么也看不见,水井深不见底,凉风从幽深的井下溢出来,无比清爽。

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里面传来石磨转动的声音,洁白的浆液沿着磨盘汩汩流淌下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娴熟地推动着磨盘,一缕阳光透过玻璃亮瓦射进来,照在石磨上。屋子里的陈设慢慢清晰起来,堆在墙角的犁、耙安静无语,犁头的泥巴已经脱落,露出雪亮的犁尖,仿佛黑暗中闪亮的眼睛。

蔡畈是安静的。很多老人安静地坐在墙根,享受着初冬阳光的温情,一壶山野茶,放在脚边,香味轻轻袅袅地溢出,像是老人无声的陪伴。

陆龙堂完整地保存着旧时的徽派建筑风格,相传是殷氏六兄弟共同建造的。这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科举人殷赉臣的故居。墙壁上一块青砖清晰地刻着“康熙二十八年”字样,相传是殷赉臣的祖上做官后,回到蔡畈修建宅子留的记号。宅子的墙壁下面埋藏着宝藏在蔡畈流传了几百年,却从来没有人去挖墙壁下的宝藏。老人们说,那座老宅子是不能动的,动了就破坏了风水。其实蔡畈的村民们世世代代都坚信,生活要靠自己去劳动和努力。

殷赉臣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殷莘农是同治年间优贡,任四品国子监,诰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殷赉臣光绪三十年特别殿试钦取内阁中书,光绪三十三年朝考授军机章京,宣统年间任陆军九师、湖北督军公署军法官,民国期间任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秘书长、襄阳警察厅厅长、安徽省政府建设厅秘书等职。殷赉臣擅长书法,字体兼有柳颜之特长,墨迹至今仍珍藏于民间。他对军事、地理、医案均有相当研究和专长。

上古至今,蔡畈人就喜欢书法,喜欢吟诗作对,喜欢唱山歌。如今的蔡家畈,家家户户依然翰墨飘香,农人们常常诗兴大发,祖先的耕读传统,像村庄的溪流,源远流长。

“赛诗台”就设在六龙堂前,赛诗台两旁有对联:“新事旧家书香如故,牧童樵叟墨韵方新。”墙上有一首刚刚贴上的新诗,是七十多岁的殷绪銮老人写的《初晴晚眺》,诗云:“初晴人意乐融融,山麓闲游度晚风。雨过更添芳草绿,霞飞返照古松红。归鸦征逐行云里,放犊呼来云雾中。堪羡吾乡诸父老,年年笑傲薛萝丛”。小小的赛诗台,重重叠叠粘贴着诗,方寸之地却是蔡畈人的心灵家园。农闲时,蔡畈人就聚集在赛诗台前,吟诗作画,童叟都是风雅之士。六十多岁的殷灿华,是赛诗台前最活跃的人,几年来,他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读诗写诗。晚上睡觉前更要写写画画,吟诵一番。为了写诗,他已经忘记今昔何年。每天吟吟唱唱,到六十多岁,依然孤身一人。在他的床头,摆放着几年来他创作的诗作三千多首。诗,成了他的一切。

下了一场雪后,蔡畈就会慢慢热闹起来。年关将近,背着行囊归来的年轻人会陆续出现,溪水边,石板路上,巷子里,突然多了许多年轻的身影。姑娘们唱着山歌,在溪水边洗衣晒被;小伙子们担着木桶,走在石板路上;花白胡子的老人,搭着木梯,把家里的腊鱼腊肉,还有一串串红辣椒、大蒜子都搬出来,挂在院子里的墙壁上晾晒。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篇7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理解】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

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

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

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篇8

祠为白墙灰瓦,深棕色大门上一块匾书“于忠肃公祠”。两侧对联为:“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第一进殿堂大门横匾“百世一人”,殿堂陈列着于谦简介、年谱及家谱。第二进殿堂是正殿,正中供奉于谦塑像,塑像为铜质,高大威武,正气凛然。塑像上方是乾隆手书的“丹心抗节”匾额。三面壁上是有关于谦生平事迹的大型浮雕。前庭院有一口井,名为“忠泉”。于谦祠的北侧就是于谦墓。墓道长约百米,两侧翠柏森森,还有石兽、石翁仲。墓为砖砌,青草覆盖。墓前石碑刻有“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之墓”。于谦墓曾毁于,现在的祠和墓都是1982年重修的。

凭吊于谦墓自然想起了一代清官、民族英雄的生平与政治悲剧。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月二十七日,一个新的生命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太平里的一户人家诞生。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于青天”的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他一生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清代诗人袁枚曾如此赞颂道:“赖有于岳双少保,人间始觉西湖重。”

于谦23岁考中举人,24岁中进士,以后出任过御史、江西巡按等职。曾奉命考察湖广,安抚川贵的少数民族。后又巡抚河南、山西多年,做了不少好事。

明正统十二年(1447),于奉诏入京任兵部左侍。

那是个悲怆的年份,明英宗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落在酋长也先的率领下,举兵南下,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明皇英宗亲率50万大军迎敌,由于准备不足,加上操纵朝政的太监王振的错误指挥,结果在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大败,50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也被瓦剌军所俘,史称“土木之变”。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当时守卫北京的军队不足10万,在瓦剌挟英宗为人质,以送驾还朝为名,大军压境进逼北京的危急时刻,英宗之弟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面对翰林侍讲徐提出的南迁避祸的主张,作为朝廷主要军事官员的于谦,坚决反对,他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乎?”他的抵抗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于是,皇太后命朱祁钰为景帝,主持大局。景帝又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统率全军,主持京师保卫战。针对瓦剌利用英宗对明朝进行要挟的阴谋,于谦毅然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下令坚决抗战,不准议和。

此后,于谦招募士兵,制造武器,积极备战。大战终于爆发。于谦率20多万大军,列阵九门之外迎敌。于谦军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亲自披甲上阵,率军队英勇杀敌,经过5天激战,终于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保卫了京城。这就是可歌可泣的“京城保卫战”。于谦因功绩显著而被加官为少保,统管全国军务。

后来英宗被瓦剌军送回到北京,英宗乘景帝患病,勾结一些宦官等人,以阴谋手段发动“夺门之变”,夺取了政权,重新成为皇帝。

徐、石亨等一班佞臣便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逮捕了于谦等人。当徐等以于谦应处极刑的判决给英宗看时,英宗也不得不承认:“于谦实在是有功的。”天顺元年(1457)正月二十三日,即英宗复辟后的第六天,于谦竟以“意欲”二字被定为谋反罪,惨遭杀害。

一直到明英宗死后,明宪宗登位,于谦冤狱终被,其遗体归葬故里杭州西湖三台山,并建旌功祠。于谦早年曾凭吊栖霞岭下的岳坟,作诗《岳忠武王祠》表达了对先贤英雄含冤遇难的无比悲愤之情,没想到他自己也遭冤狱,埋骨湖山,不过却给秀丽淡雅的西湖增添了雄壮凝重的色彩。明成化二年(1466)朝廷专门派人到杭州祭祀有大功于国的于谦,在祭文中说,“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因此故宅改建为怜忠祠,以资纪念,巷亦名祠堂巷。

于谦故居窄窄的石库门门口悬挂一副楹联,“天地为心是真豪杰;圣贤作则乃大丈夫”。这是对他一生的气节和道德所作的高度评价,读来荡气回肠。从条石台阶拾级而上,跨过一道很低的石质门槛,我们就走进了于谦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今天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布,估计早已不是于家生活起居时的原貌。主体建筑名为“忠肃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正间北面墙壁悬挂于公画像,左右悬挂楹联,写着“少时大策魁多士;晚节忠风愧几人”。画像上方有一方木匾额,镀金楷体大字“忠肃堂”。“忠肃”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朝廷重新赐予的谥号。故居西侧有“于氏古井”和附属用房,东侧有池塘庭院,四面墙壁环筑为院落,院落内花木扶苏。

于谦故宅并不豪奢。于谦自24岁开始做官,到60岁遇害,出任各种要职凡30余年,他被害后,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全是不值钱的东西,仅有的只是一些书籍与生活用品。“两袖清风朝天去”,堂堂大员竟如此廉洁,连抄家的人都被感动。

这倒使人想起了他青年时下的名重千秋的《石灰吟》一诗: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于谦一生为官为人的真实写照。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篇9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旅游团一行来到了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的杭州市。在导游丁春燕的带领下,先游览了西湖十景中的“花港观鱼”“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然后驱车前往岳王庙。

岳王庙亦称岳坟,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侧。南宋嘉定十四年始建,现存建筑多为清时重建,民国时重修,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王庙的气势十分雄伟壮观。大殿内塑有岳飞的高大彩像,岳飞目光里透着凛然的正气,威武锐利。塑像上方挂有岳***书“还我河山”巨匾。彩像四周的墙壁上,是岳母刺字、抗击金兵等几幅大型彩色壁画。导游向我们进行了讲解: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1142),河南汤阴县人。建炎三年金兀术渡江南进,岳飞率军奋勇抗击,浴血沙场,每战必胜。但却被宋高宗、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急令班师,并指使张俊、万俟吣等人制造假证,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及子岳云等毒死在大理寺监狱。之后,宋宁宗时追封鄂王,人民尊他为民族英雄。

大殿右首是一个边门,进去后豁然一亮,眼前是一座极富生机的园林,清新的葱翠的绿意、沁入你的全身。两旁的廊子里是各式的碑文,那首名垂青史的《满江红》便名列榜首。一位男导游正对他带队的游客,满怀激情地唱着这首诗。听着这首诗,遥想当年岳飞在猎猎战旗声中昂然吟唱的时候,誓要雪靖康之耻,收回割让的国土,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不久将会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想想岳飞他至死也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现在听到《满江红》仍是别有一番滋味。

往前再走,过一道小门,就到了岳飞墓。岳飞墓,系块石围砌,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的字样,旁有其子岳云墓,真可谓是满门忠烈,令人肃然起敬。墓道两侧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马、石虎和石羊,与他们的墓相对的是秦桧夫妇、万俟吣、张俊四个的铁人跪像。他们已在这跪了八百多年,并将永远地跪下去。前面园林里有棵“分桧树”,据说是人民为了解心头之愤,取其“分尸秦桧”之意。一边是千古流芳,一边是遗臭万年,历史就这么默默地记录着,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墓道前方* *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古柏森森,庄严肃穆。导游让我们注意那个繁体的“国”字,上面少掉了一点。据说当时是因为南宋国土不全,意为山河破碎,而今那点还未点上,中国依然未统一。看看他们,再遥想当年岳飞奋勇抗击胡虏的情景,我们不由得加深了几分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