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范本范文(优秀7篇)》
讣告也叫讣文,又叫“讣闻”,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的意思,“告”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讣告范本范文(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讣告 篇1
远离华尔街的成长史
111年前的1900年9月9日,在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之一――墨尔本,在一户驻澳美国人的家庭中,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在通用电气担任行政管理人员的父亲亚瑟欣喜异常,为其取名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这位小琼斯就是后世公认的对冲基金之父。
4岁那年,小琼斯随父母迁回美国纽约州东部城市斯克内克塔迪。1919年,天资聪颖的他被哈佛大学录取。也许是怀念年幼时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墨尔本的岁月,1923年大学毕业的琼斯登上了一艘货船,担任事务长,开始周游世界。
不知是否是这段周游列国的经历让其对外交事务产生了兴趣,在船上待了一年后,琼斯通过了外交部的考试,成为美国国务院的一名工作人员。1930年12月,他任职美国驻德国柏林领事馆副领事。也就是在德国,他喜结良缘。
1932年,琼斯与德国著名画家约瑟夫・布洛克(Joseph Block)之女安娜结婚。安娜是一位活跃的共产主义者,她的母亲埃尔斯是德国银行家约瑟夫・门德尔松的后代。约瑟夫的父亲就是号称“德国的苏格拉底”、领导了德国启蒙运动的摩西・门德尔松。
1804年,约瑟夫与自己的弟弟亚伯拉罕合伙开办了门德尔松银行,这家银行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德国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银行之一,直至1938年由于其犹太人背景而被纳粹强行关闭。而这位亚伯拉罕就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父亲。
除了这三代声名赫赫的杰出人物之外,这个家族还出过多位成功人士。也许正是因为这次婚姻,才使得琼斯与金融业首次产生了联系。但这次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便宣告结束。
1934年,在外漂泊多年的琼斯回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研究生,并于1936年与弗吉尼亚女孩玛丽・伊丽莎白・卡特结婚。此时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内战正酣,有传言说琼斯和妻子玛丽曾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服务,深入西班牙内战战场,为美国送回了重要情报。
知天命而知金融
1941年,琼斯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生命、自由与财产》(Life Liberty andProperty),在论文中,他探索了俄亥俄州橡胶城阿克伦市民对财富的态度,这篇论文后来成为教科书式的范本一版再版。与此同时,已届不惑之年的老博士琼斯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为《财富》杂志撰稿。
老实说,一开始琼斯对金融并不太感兴趣。但1948年《财富》杂志向他约稿时,他还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分析了众多市场预测方法和工具后,他写成的《预测的时尚》一文发表在1949年3月的刊物上。
中国古语说“五十而知天命”,这话放到琼斯身上可就不成立了。也许琼斯注定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可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在50岁时就开始走下坡路。此时的琼斯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但仅仅“爬格子”满足不了物质上的需求。再加上为了写这篇文章所做的研究工作让琼斯也心痒起来,于是有了在投资领域一试身手的念头。在文章发表前两个月,琼斯筹集了10万美元(其中有他自己的4万美元),在百老汇街上租了半间办公室,与人联合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他的“多/空”策略于是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投资活动中了。
简单地说,所谓“多/空”策略,就是在市场上做多业绩优良的股票的同时,做空业绩较差的股票。当市场上行时,由于业绩优良的股票涨幅一般会高于业绩较差的股票,所以会获得收益;而当市场下行时,由于业绩优良的股票跌幅一般会小于业绩较差的股票,所以同样会获得收益。也就是说,市场无论涨跌,琼斯都可以赚钱。这种方法早已存在,伟大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曾在上世纪20年代通过做空获得不菲收益,但当时凯恩斯更多拿的是自己的钱去冒险,琼斯则不然。
事实上,琼斯的公司业绩斐然,成立的第一年投资回报率就达到了17.3%。据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富可敌国:对冲基金与新精英的崛起》一书透露,到1968年,琼斯的累计回报率高达5000%,远远超过他的竞争对手。在1965年之前的5年里,他的收益率是325%,远远超出当时最热门的共同基金225%的收益率。在1965年之前的10年里,琼斯的收益率差不多是他竞争对手的两倍。
除了通过空头对冲来系统性地控制风险之外,琼斯的公司还收取管理费与业绩提成,并为了逃避法律的监管而将投资者数量限制在99个。此外,为了不被对手知悉自己的投资策略,也还为了逃避税收和监管,琼斯一向保持着神秘的行事风格,这些规则和习惯日后都成为了对冲基金公司固有或默认的行为规范。
在1966年发表在《财富》杂志的那篇让琼斯名扬天下的《没有人比得上琼斯》(The Jones Nobody KeepsUp With)的文章中,卡罗尔・卢米斯(Carol Loomis)写到:“现如今,世界上最棒的、最职业的资金管理经理就是这个说话轻柔的、使人印象深刻的男人。”在这篇文章中,卢米斯第一次创造出了“Hedge Fund”这个词,从此它成为了对冲基金的标准名称。文章中称,琼斯的对冲基金绩效比过去5年表现最佳的共同基金多出44%,比过去10年表现最佳的德莱弗斯基金(DreyfusFund)多出87%。文章刊发后,迅速激起一股对冲基金热潮,3年内至少有130家对冲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其中包括后来叱咤风云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以及“世界级短线杀手”迈克尔・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的合伙公司。
虽然琼斯的公司直到1966年才出名,但“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和传奇投资大师巴顿・比格斯(Barton Biggs)在这之前就已经用琼斯的策略赚了大钱。不过比格斯在所著的《对冲基金风云录》(HedgeHogging)中却公开表示,“不是特别喜欢琼斯先生”。这从他对琼斯外貌的描写就能看出来:“他坐在那儿,看上去有60多岁,身材矮胖,眼睛近视,神态倨傲。”
尽管如此,比格斯还是应邀帮助琼斯设计了一个投资组合,并且让他的公司赚了大钱,这导致琼斯想将他从原来的公司挖过来。然而,颇得琼斯欣赏的比格斯非但没有被琼斯挖走,反而撬走了琼斯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迪克・雷德克里夫(Dick Radcliffe),两人成立了另一家对冲基金公司,这件事可着实让琼斯恼怒了很长时间。
“和平队”的对冲
琼斯的公司的确业绩辉煌,在其34年的历史中仅有3年是亏损的,而同期标普500指数有9年是下跌的。琼斯最差业绩出现在1970年那一财年,他亏损了35.3%,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只下跌了23.4%。
1984年后,琼斯逐渐离开了自己奋斗半生的基金行业,在另一个领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平队(PeaceCorps)。和平队由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3月1日成立,它的使命包括:向国外提供技术援助,帮助美国以外的人民了解美国文化以及帮助美国民众了解别国文化。和平队计划实施至今,已有超过20万名美国青年志愿者在139个国家服务过。
讣告 篇2
曾春光
今年3月2日,华南地区某日报刊出了一整版的讣告广告,是当地的一高龄长者因病辞世。广告内容非常简单:掩映下,逝者的微笑平静慈祥;逝者的死亡时间、告别仪式时间;家属姓名;讣告时间。广告刊出后,有群众向报社及相关政府部门投诉称:党报不该刊登整版的讣告广告,涉嫌只顾经济利益而损害读者的权益。那么,党报该不该刊登整版的讣告广告呢?
笔者认为,刊登讣告广告是带有人情味的做法,更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只要广告内容符合《广告法》真实、合法的要求,语言准确、简洁、严肃、郑重,提供了《死亡证》等证明,并无不妥。而且,报纸经常刊登一些名人、要人等公众人物去世后的报道,普通人因为身份低微去世后未能被媒体报道,只能由丧事承办人付费刊登广告而让死者亲属、朋友甚至公众周知。正如该老人的儿子在谈起刊登讣告的初衷时所说:“家里亲戚和父亲的朋友比较多,如果逐个电话通知,怕有遗漏。将讣告登到报纸上,公之于众,一方面是为了告知亲友,另外也表达一下哀思。”
资料显示,2005年11月1日,《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推出讣闻专栏后,就刊登了第一个收费讣告广告。该讣告广告的收费标准按工商广告标准计算,比普通分类广告高出10多倍,虽然只有短短5行,不到100个字,占4×8厘米的版面,广告费却高达4100元。2008年10月9日,深圳特区报A22版“世界新闻”左下角刊登的讣告也是典型的付费广告。到目前为止,没有相关法规规定报纸不能刊登多大面积的讣告广告,可谓“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
况且,我们的党报,是,也是人民的喉舌;党报不仅要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也要传播人民群众的呼声。普通群众有诸如刊登整版的讣告广告的正当需求,党报当然应该满足,否则,党报就真的成了官报、简报了。
媒体的温度与高度
王耀林
在一则地方领导送温暖、慰问贫困户的电视报道中,记者用近五秒钟的近景展现了贫困人员接受慰问金的场面,接着是十多秒钟的慰问金、贫困人员的面部表情、伤残腿部、家庭贫困状况的特写画面。观众清楚地看到:残疾的贫困人员面对镜头,接受慰问金时没有丝毫的快慰。还竭力闪开镜头,很不在意地把慰问金抛在炕头,送温暖行动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的暖意。这样的镜头无疑伤害了贫困人员的自尊。细看我们的媒体,类似这种缺乏温情的无意伤害随处可见。
在报道中,媒体习惯了对领导、对名人用语讲究准确,语态温顺,而对老百姓说话语态生冷,甚至语言放肆。如果让某领导常态下不很得体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记者自知难以交待,必有不良后果。相反,平民的画面处理不规范,有谁在意?对于弱势群体,媒体确实少了些温情;对于社会,媒体真的缺乏一点温度。
温情、温度的缺失,在于媒体人文高度的差距。试想,一户贫困人家,因天灾或人祸致贫,其自尊、其内心的创伤远远大于物质生活的困境。有谁愿意将自己生活的困窘和接受恩惠时的形象让媒体公示于众。我们的镜头把领导的善举表现足了,却不顾贫困人员的感受,对于他们树立生活信心、鼓起生活勇气,媒体起到暖心作用了吗?我们能否寻找一种更好的表现方式?在5・12汶川地震报道中,境外有一家报纸,在报道震后学校时,照片中只出现了残楼下令人伤心的小书包和残物中的小鞋子。谁能说这样的报道没有震撼力。我惊叹于记者的深情,我感悟到了这家媒体对遇难孩子和父母的真情。相形之下,我们的媒体往伤口撒盐的细节太多了。
尊重弱势群体,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是媒体对社会应有的温度。当我们媒体人自觉践行人文理念,对社会充满温情和温度时,自身的高度也会随之树立。
广电总局的规定为何让人发笑
田斌峰
4月7日,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证实,广电总局一周前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江和平称,这一通知对央视的解说员和记者来说,规避起来比较简单。(《京华时报》,4月8日)
这些年,广电总局出台的一些规定常常让人发笑。有个真实的笑话,前些年,广电总局与质检部门有个联合规定,要求规范计量的说法,比如喝酒时不能说“两”,只能说“千克”,结果出现“一餐喝了0.5千克白酒”的新闻语言。报纸上刊登出来,有一定计量换算常识的读者还能用心慢慢算出来“0.5千克=10两=1斤”,才知道这个人喝了不少酒,广播、电视的主持人、播音员匆匆说过,谁知道“一餐喝了0.5千克白酒”是什么个概念。好在这个规定最后也没有什么下文了。
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已经是观众耳熟能详的词语了,说起来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又要强行规定换成它的本来面目?岂不是多此一举。
笔者建议,今后广电总局出台一些规定前先广泛征求观众以及内部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不要几个领导一拍脑袋,下面人员赶快附和,造成笑话百出、贻笑大方,到最后不了了之的荒唐局面。
媒体要管好自己的“门”
董保延(云南)
去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门”事件,至今仍禾停歇,“捐款门”、“兽兽门”、“日记门”、“公交胸照门”、“c语言门”等等,这些“门”,有的确有其事,有的为无聊炒作,还有的是子虚乌有,有的是恶意传播。无论哪种情况,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现象,关注它并不奇怪,有网民企图通过网络予以宣传或者扩大影响,也可以理解。问题在于,对其中那些明显污浊的东西应该持坚决抵制态度。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任凭这些不干不净甚至极其肮脏的东西在自己属地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就非常错误了!
烟草局长“日记”裸的内容大摇大摆地破“门”而入,登上了许多网站的显著位置。有好事者甚至火上浇油,跟帖不断。一些官员的荒淫与已经是当今社会的悲哀,而媒体阵营的失守以及对丑恶行为的围观起哄,则让人感到惊讶。看到此类现象,笔者产生了联想:这不是有点像当年汉奸帮着侵略者来残害良民吗?网站因此失去贞节,真乃咄咄怪事也!
究其原因,是对“门”的认识问题:他们要么没守好自己的“门”,要么故意纵容其在“门”内招摇过市,要么助纣为虐坏了“门”风。本来很简单的道理,在有的媒体“门”下却一塌糊涂。说到底,还是媒体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作为一种媒体,网络必须时刻守住道德底线。面对林林总总的“门”,应该有警惕性有公德心有责任感,应该守“门”有责,当进则进,当挡必挡。
其实,所谓“门”事件,就是网络上的公共事件。在一些公共事件面前,媒体的道德力量显得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心理,甚至可能催发或阻碍社会制度的完善构建。构建坚实沉厚的社会文化,本来就是所有蝶体包括网络在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意思的是,“局长日记”在网络上的走虹,还给黑客创造了机会,仅1天时问,就有数以万计的网民中毒。这似乎在提示我们,此中毒除了技术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意义,一旦经营者,管理者失去了正义、正直、正派、正气后,各种毒害在网络上的蔓延肯定要酿成大祸。媒体当守好自己的“门”!
假记者敲诈煤矿疑似“黑吃黑”
张军瑜
“当记者”在山西省忻州已渐渐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这里已经出现了忻府区合索、曹张乡的令狐庄和原平市的神山村等当地闻名的“记者村”。这些“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用煤矿诈钱。(《重庆晚报》,5月22日)
这些“记者”哥哥们,有些原本是牛贩子,看到做记者比贩牛来钱容易,不贩牛了,做“记者”去!有些原本是搞煤炭运输的,辛苦,改行做“记者”去,舒服!而这些原本做煤炭运输生意的,因为熟悉黑煤矿和煤卡子中的一切奥秘。敲诈起来几乎是百发百中。在抗日战争年代,自己人内部出个叛徒,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往往要成倍放大,必须立马捉而毙之。同理,靠山吃山,靠煤矿就吃煤矿,晃着假记者的脑袋去敲诈煤矿,并且还能产业化,人的自发生存能力真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假记者都成村成村产业化了,当地的黑煤矿问题似乎也不是一日才形成的,要少了怎么能养得起那么多假记者?
讣告 篇3
范例一:亲属发讣告
母亲大人张XX,因病久治不愈,于公历20XX年4月7日晚上8时在医院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8岁。现定于20XX年4月14日上午10时30分在xx殡仪馆15号厅
举行追悼仪式。
治丧委员会设于济南xxx路x号,负责人:xxx
长子:于xx夫:xxx孙男:于xx
次子:于xxxxxxxxxxxxxxxx
讣告 篇4
一、什么是讣告
讣,fu,音富。讣告,fugao.讣告也称讣闻,有人也写作讣文。
它是去世者的工作单位或治丧委员会向去世者的同志、亲友等报丧时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样式。
重要的讣告多登在报刊上;
一般的讣告通常贴在去世者所在单位的大门口;有的把它印成单张送交有关同志。
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有的同志去世了,我们要为他(她)开追悼会,一般情况下,还要发讣告。这样我们就要学会写讣告,尽管我们不希望写讣告。
二、怎样写好讣告
首先,执笔写讣告的同志,在起草写讣告之前,要对去世的同志去世时的一般情况、他的简单经历、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有准确的了解,以此作为写讣告的依据。
其次,要掌握写讣告的结构方法。
一篇讣告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讣告的标题。
用“讣告”二字标出。一般写在一张白纸的上方中间。字稍大点,要工整,写正楷。
第二部分是讣告的正文。
正文常用三段文字表达。
第一段,写去世的同志的职务、姓名,因为什么于何年何月何日几时几分,在哪里逝世,终年多大岁数。第二段,写去世同志的生平事迹。
第三段,写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第三部分,是讣告的单位和发告时间。
请看自己一篇讣告范文:
讣 告
xxx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xxxx教授xxxx先生,
因患突发性心脏痛抢救无效于20xx年1 2月27日凌晨3点与世长辞,享年72岁。
何均地先生终生执教,两袖清风,知识丰富,讲授生动,教书育人,深受欢迎,桃李满天下,堪称好园丁。对于他的不幸逝世,我们深为悲痛。
定于l 2月3 1日上午8点在xxx殡仪馆吊唁大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敬告生前亲朋好友,12月31日早7点在郑大东门和南门乘车前往。
xxxxx治丧委员会
治丧委员会名单: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2xxx年xx月xx日
讣告 篇5
_______厂老工人_______,因长期患肝硬化,经多方医治无效,于一九九四年元月五日上午九时二十分逝世,终年______________岁。
王自参加工作以来,工作一贯负责,积极肯干,多次被评选为先进生产者,深受全厂职工的尊敬和好评。他的'病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志。为了寄托我们的哀思,兹定于元月八日上午九时在本厂礼堂开追悼会,希王生前好友届时参加。
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讣告 篇6
一、初闻先生缘书法
启功先生在《启功口述历史》中说,“很多人认识我是从书法开始的”。[1]我就是这很多人中的一个。在大学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书法,买了一本柳体字帖,便开始学写毛笔字。当时,除了喜欢《神策军碑》上的柳体字之外,对于今人的书法就喜爱启功和舒同二位先生的字:喜启功先生的典雅,爱舒同先生的厚重。舒同先生的字平时见得不是很多,但启功先生的字却多有面世。我喜爱启功先生的字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每见到启功先生题写的字,总是心摩手追,不能自已。有时也与几位书法同好者聚在一起,争论启功先生是从何体入手学习书法的,期望能沿着先生的路子练好书法。在这个时候,我只知道先生的书法,对先生其他方面的情况知之甚少,更不敢奢望哪一天能有机会见到启功先生。
大学毕业后,我到一所高校教书,空闲的时候便买了纸笔,照着字帖练习毛笔字。就在这时,我读到了启功先生主编的《书法概论》。对我这个初学书法的人来说,这真是一本上好的入门书。先生主编的这本书讲得透彻明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初学书法的人有了一种可供“攀援”的东西。出于对这本书的喜爱,我专门买了一本硬皮笔记本,把书中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摘录,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讲“结字”及“执笔和运笔”的两节。有许多讲书法结字的书,讲得似乎很高深玄妙,但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而启功先生主编的《书法概论》详细讲了结字中的“黄金率”“笔画之间的先紧后松关系”“整体外形先小后大”等内容,而且还用具体的实例(如“三、川、日、国、米、上、仁”等字)演示,让每一个初学者都能感到像是启功先生手把手地教了似的。在讲“执笔”时,《书法概论》破除了一些传统的旧观念,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要自然灵活便于书写。在运笔上,书中也强调自然运行不应刻意去注意,造作姿态。这些讲解都给我练习毛笔字书法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至今回想起来,总觉得自己的书法得益于启功先生甚多。
二、初见先生于师大
教学几年之后,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当时很是兴奋,不为别的,以为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就可以见到心慕已久的启功先生了。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很不实际,偌大一个北京师范大学,且启功先生社会应酬繁忙,哪有机会能见到先生呀。后来见到先生写的文章,讲如何深受追慕者拜谒之苦,逼得老人家东躲,便不再奢望能见到启功先生了,只是每天有空时写写毛笔字,多买几本启功先生的书读一读就满足了。于是我便买了先生的《启功韵语》、《论书绝句》、《启功论书札记》等几本书,其他的如《启功书画集》之类,因为书价太高,只好看着书店里的书心里发痒。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能让我有充足的时间细细研读买到的先生的这几本书。我捧着先生的书读了又读,不时为先生亦庄亦谐的诗句所折服,也更加叹服先生那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超的书法技艺。
虽然无由、也不好意思去专门拜访先生,但我还是时刻捕捉机会一睹先生的风采。机会终于来了。学校的学生会在五百座①邀请先生作讲座,我和许多人一样,硬是挤进了会场,站在过道上听完了先生的讲座。先生一上来便以“同志们”称呼大家,感觉很是新奇。接着先生说:“让这么多同志们站着,而我却坐着,感到很不安。”当时听了之后,我由衷地感到先生的宽厚。先生侃侃而谈,同学们也时时被先生机智风趣的话语逗得大笑。先生戏称其字是“大字报体”,称其学问为“猪跑学”,还戏称被别人曲解的执笔法凤眼法为“猪蹄法”。幽默之中,处处是真知灼见,是先生几十年经验所得。从先生的这次讲座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智者。
第二次见到启功先生也是在公共场合,当时是参加王宁先生的博士生齐元涛的答辩,启功先生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我提前到了答辩现场,过了一会儿,听到有人说启先生来了。出来一看,启功先生颤微微地走出电梯,手里拿着拐杖,一副和善愉悦的笑脸。在答辩过程中,启功先生做事极其认真。由于先生的目力不太好,别人劝他就不要亲自宣读答辩程序了,但启功先生还是捧着纸,凑近鼻端,宣读了答辩程序,最后还声音颤颤地说:“请大家原谅啊,我最近眼底出血,眼睛不好使。”在接下去的答辩过程中,启功先生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答辩委员会主席的职责,一丝不苟。于此,我看到了启功先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略识先生在中华
研究生毕业后,我去了中华书局任编辑。到了中华才知道,启功先生与中华有着极其深厚的友谊和联系。听中华的老人讲,“”后期,启功先生曾被中华书局的总经理金灿然借调到中华书局点校《清史稿》,“迎来了‘’期间最稳定、最顺利、最舒心的一段时期”。[2]后来,在庆祝中华书局九十华诞的纪念刊物上看到了启功先生当时与其他点校二十四史的人员的合影照片,感到十分的亲切,这时我觉得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似乎又加深了一层。到中华书局后,我先在总编室实习。有一次,室主任叫我们几个年轻人收拾会议室,说过一会儿启功先生要“驾临”。我们大家都非常高兴,想与先生近距离接触一下,可是后来由于有其他任务,没能见到启功先生,感觉很遗憾。
实习结束后,我到汉学编辑室工作,当时的编辑室主任是柴剑虹先生,他是启功先生的学生。据他说,当年就是启功先生介绍他到中华书局来的。这时我心里想,这一下见到启功先生的机会可就多了。有一次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说:“喂,你好,我是启功啊,请找一下柴剑虹先生。”从这一个电话中,我又体会到了启功先生的宽厚、谦和,对自己的学生也以“先生”相称。后来,一个同事和柴剑虹先生一起到启功先生家中,请先生审阅《启功学术思想研讨集》的封面。设计者在书的封面上用了佛家的八样宝物。据这位同事讲,启功先生看了封面后非常喜欢,随口问了一句:“你们诸位知道佛家的八宝叫什么吗?”大家一时语塞,无以答。启功先生便指着封面,给大家把佛家的八宝一一做了解答。我的同事不禁啧啧称叹启功先生的博学了。
启功先生的著作除了《启功丛稿》由中华书局出版之外,《汉语现象论丛》也是中华出版的一本好书。记得我的一位老学生托我在中华书局购买启功先生的这本书。他看了我给他寄去的书之后,给我回信说:“收到你寄来的启功先生的《汉语现象论丛》,我看了一下,真是一本好书,给人许多启发,细读一下,语言也美,如这样一些学术论文,都写得如此明白晓畅,引人入胜,让人敬服之至。内容遍是真知灼见,启迪人深思。”这一些话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同一个心声,也不用我再费什么口舌了。
启功先生与中华书局的因缘还表现在他总是慷慨地为中华书局出版的许多书的封面挥毫题签,我手头的书就有一大串,如《乐府诗集》、《陶渊明集》、《李太白全集》、《杜诗详注》、《欧阳修全集》、《庾子山集注》、《元稹集》、《戴名世集》、《戴名世年谱》、《清秘述闻三种》等等。只要喜欢中华版的图书,就能有机会看到启功先生优雅的题签,这也是一种因缘和幸运。启功先生对干求墨宝者的“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据说启功先生曾云,只要有人拿了纸墨,他便尽量满足求谒者的心愿。启功先生从不吝啬自己的力气和墨宝,这一点与一些书法家不肯轻易给喜好其字者题字的作法迥不相同。记得有一次,编辑室主任柴剑虹先生对我说:“你不是喜欢启先生的字吗,等你结婚的时候,我向启先生给你请一幅字,好好装饰一下你的新房。”但我终究没有让人去向启功先生讨字,一是因为我的新房太简陋,二是不想烦劳年事已高的先生。
说到先生的书法,我还想多赘几句。1998年,我的一位同学来北京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当时我便问:“为什么不投启功先生门下?”这位同学答道:“启功先生不招书法学博士,他带的博士生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学。”我对先生的做法很是不解,凭先生的书法造诣,最有资格带博士,为什么不招生呢?同学解释说:“书法,技也。料先生不会以技艺带博士吧。”听后,我对书法略有感悟。大家可能都知道启功先生是书法大家,恐怕知道先生的诗文成就的就少得多了。先生的书法得益于其古典文化修养甚多,似乎先生不赞成专攻书法这门技艺。技艺的进步需要其他方面的修养来支撑;若不注重其他方面的修养,仅仅刻意于书法技艺,则其书法技艺是行之不远的。
四、重读先生在师大
后来,我离开了中华书局,再次进入母校北京师范大学读书。因为住在校外,没有机会得到太多的有关先生的消息。三年的学习结束后,我到了文学院工作,感觉好像离倾慕已久的启功先生又近了一步,希望有机会能亲自拜谒先生一下,但终于没有机会,启功先生太忙,身体又不好,不敢相烦。2005年元旦前夕,文学院教师迎新年聚餐,我收到了一份厚礼——启功先生所赠的五本书:《启功口述历史》、《启功讲学录》、《启功韵语集》(注释本)、《启功题画诗墨迹选》、《董其昌临天马赋》。当晚,我便开始读先生的《启功口述历史》,对先生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来再读先生的《启功讲学录》,又不得不称叹先生的博学多识与见解精辟了。
2005新年以后,好像启功先生的身体一直不好,我只能从《文学院通讯》上了解到有关先生的一点一滴。当时看到有一则消息:“5月30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看望启功先生。”我觉得先生的病体可能会有些好转。没想到,天不佑人,不慭遗一老,刚刚才一个月的工夫,6月30日便听到凶讯,启功先生离我们而去了。我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启功先生不应该离开我们”。一想到先生,便是那风趣、谦和的长者形象,先生在我的脑海中总是生动的形象。虽然先生生前离我很远,几乎没有多少机会见到先生,亲聆先生的智者之语,但先生在我的记忆中总是一个鲜活的形象。先生去世当晚,我摩挲着启功先生留给我们的著作,想了许久,想了很多,终以这样的一幅联语敬挽我们大家的启功先生:诗文讲坛道德在兹,书画墨海艺术存焉。[3]
谨以此文纪念我所敬重的启功先生。
参考文献:
[1][2]启功。启功口述历史[M].赵仁珪,章景怀整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5,143.
[3]赵仁珪编。启功先生悼挽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7.
注释:
讣告 篇7
尊敬的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退休干部。因,于__年__月__日时分与世长辞,享年__岁。
__年__月生于__市__区,__年__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工作,曾担任一职。__年__月加入中国_。__年__月退休。
一生,是勤劳奉献的一生。
少年时代的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饱经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他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后更是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不忘党的培养,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为了自己所钟爱的伟大事业,倾其心血,无怨无悔。
_年不幸患上了病,不得不长期与病魔进行斗争。常年服药治疗,不但使家中生活拮据,给他造成了庞大的生活压力,也使他长期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但生性坚强耿直的,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过分的要求,从不为组织上添任何麻烦。
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
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他担任__期间,他所分管的所内各项事务有条有理,清清白白。他认真执行政策,敢于坚持原则。
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一生养育_个子女,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其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党员、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慰在天之灵。
精神长存!
治丧委员会
_年__月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