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区域旅游规划(精选10篇)正文

《区域旅游规划(精选10篇)》

时间: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区域旅游规划(精选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篇1

【关键词】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引言:

在国内消费从物质消费慢慢转变成精神娱乐消费的过程中,旅游这一产业也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作为景点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旅游这一产业的核心资源,旅游景观成为了相关从业人员最重视的焦点之一。对旅游景观进行发展计划和设计是繁荣旅游产业,丰富景点景观和内涵的最简明扼要的方法。

1.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保护多于发展的原则。景点的景观,特别是自然景观和古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景点最核心的吸引力当属其原始状态,发展和丰富景点景观和功能,要以保证其原始景观状态的真实和完整为前提。所以,保护多于发展应当作为景点设计规划的首要原则。

1.2 统筹原则。景点规划的本质是在原始景观最大程度上被保护的情况下,对相关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保护工作尽管是景点规划的前提,但这并不是说只能保护而不能发展。国内的景点与国外不尽相同,因为历史性,很多定点都多多少少与人文历史挂钩,因此有着各种需求,需要对景点进行开发。只有综合各种需要,统筹安排,才可以从本质上协调保护和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挖掘。

1.3 自然为主原则。景点最具观赏性的景观还是自然景观,景点的规划发展,要最大程度上保留其自然原始景观,以景观的自然属性和底蕴作为核心,保护景观的差异性。特别要注意防范商业化和同一化的发展思路。

1.4 坏境承载冗余原则。所有的资源都是有使用限度的,特别是自然资源。景观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使用的能力同样有一个最大值。在旅游资源被使用时,当景观的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就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结果,这种情况下,景观的观赏性和其他功能会有彻底丧失的风险。所以在规划景观必须要考虑其环境承载能力,使用设计冗余的办法控制使用强度。

1.5 功能区划分原则。根据景点景观的分布与特点,实行分区管理。比如可以将游玩区、住宿区、消费区隔离开来,使各功能区不相互干扰,保证景观的纯粹性和协调一致性,同时还能对景点的景观进行保护。

2.规划设计规范

2.1 确定景点划界。景点的划界,应综合考虑景点的景观是否具备自然景观的连贯性,或者是否具备人文景观的整体性。这种思路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对景点价值的挖掘,同时不会产生违和感,也利于对景区资源进行集中保护。考虑到行政归属问题,还要按行政区的规定划界。

对景点进行划界,应该以显著的地形地貌或者其他地面标志作为基础,可以在地图上标识,也可以在景区实地立标。

除了景观界限,景点的划界还应该考虑景观的属性。包括其文化属性、观赏属性、资源属性、位置属性、功能属性等。按属性划界更有利于对景点进行定位,增加景点的辨识度,更容易确定宣传方向和营销方向。

2.2 景^评估。景观是指可以吸引人们观赏,能够被用来作为景点核心吸引力的事物的综合资源。景观是景点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景点赖以生存和体现价值的资源基础。景观的评估是指对景观进行分类,以及对其各种价值的评估。景观评估需要详细全面,一般需要进行的有,景观的背景和历史分析、景观的分类甄别、景观的级别确定、景观价值的评估等几个部分。

评估完成后,需要给出评估结论。评估结论主要包括三部分:景观等级评定、价值分析、特征属性描述。价值分析要通过对各个评估参数进行综合分析。而特征属性描述则需要简明扼要的对景观进行定性。

2.3 设计目标和规模。对景点景观进行设计规划,要有一个终极的设计目标和规模,目标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景观的保护目标,二是景观价值的发展和挖掘目标。规模方面,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状况,从而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规模。

2.4 功能区的划分和位置设置。景观的分区需要一个明确的区域设置方案。可以用按级开发作为分区的基础,根据每一个区块可以利用的程度进行开发,综合协调景观保护和价值实现的矛盾和需求。

根据每一个区块可以利用的程度,要综合协调,全面规划,明确界定各类景点、各种保护区域、服务型功能区、社群居住区以及其他的区域,同时对景点的景观保护、基本建设、其他设施这些方面做出合理的设计。

景点要按照景观的性质、特点和周边环境制定符合规范的区域划分,并且应按照三个准则:①位于一个分区中的事物,其基本特征应与其周边的环境保持协调;②单个分区内各种元素的设计方法、原则和最终效果要保持协调一致。③设计区块划分要尽可能保证景观原始状态的不被破坏。

按照差异性的需求而做出的分区,需要遵循几个原则:①对景观有规划功能特性的需要时,可以采用区块划分;②需要对景观的属性进行精准定位时,可以采用区块划分;③需要对特定景观竞选保护时,可以采用区块划分;④在较大的景观或景点,当其属性复杂,占地面积大且管理上有难度时,上述的集中分区原则和方法可以同时使用。

2.5 景观观赏规划。景观观赏规划需要定位景点的景观属性以及观赏主体,需划定观赏景观和观赏线路、观赏途径地、游玩指导等注意事项。景观观赏规划的内容主要有,景观属性解构、景观想象构思、观赏活动安排、单个景观游览、线路安排和日程规划、游客规模控制、景观观赏系统性讲解等。景观属性解构以及景观想象构思,需要按照景观的丰富性以及强调自然美的准则,对景观和其他观赏性事物的类别、规模、属性、位置、形象引申以及观赏形式,进行具体的规划和构思。特别是观赏位置和观赏形式,要充分考察各种观赏方式、各个视角景物的美感,然后据此规划出详细的观赏方案,包括观赏点、观赏角度、观赏距离、光线控制、视野控制等等。

观赏活动的安排,需要规划观赏项目的选择、观赏的形式、观赏时间和具体方位的安排、还包括观赏地和有课的自主活动。同时要按照几个准则,①同景观的竖向相协调,同设计的目标相协调的前提下,可以安排新鲜、奇特、别具一格、的观赏活动;②综合分析景观及其周边环境的功能承载,保障景观资源可持续;③因地制宜,且要考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④充分按照景观地的风俗习惯,呼吁有课遵循当地的一些风俗。

单个景观游览需要把经典的一些景观单独拆分,方便游客有针对性的观赏。这需要将景观拆分成一个个的组成单元,同时也要按照一些原则:①按照景观的属性和大小、景观的区块划分、构图意象和观赏需要来进行拆分;②让观赏的景物在相应的拆分单元和景观整个风貌上都展现出良好的效果。③让不同的景观之间、拆分单元之间可以相互衬托,交相辉映。

景观的构成规划,其中有景观的组成元素、景观属性、景观大小、景观的游客容纳能力;同时景观还可以分主次、在此基础上安排搭配的景物和观赏的前后顺序;另外还有景点的服务设施配套;景点的游览导图四个部分。

景点的规划,同样的,有组成元素、景点属性、景点大小、景点的游客容纳能力;景点的规划布局、主要景观次要景观、景观丰富性规划;景点的观赏项目以及路线安排;景点的配套以及游客转运能力四个部分。

观赏线路的安排需要按照景观的属性、观赏的形式、游客的组成、游客的体能和观赏爱好等一系列问题,仔细规划主打线路以及各种单一线路。

观赏日程需要根据观赏的景点、观赏的时限、不同景点之间的距离来决定。

3.常见景观规划

景观的概念比较大,物质实体可以是景观,某一事件或现象也可以是景观。景观可以处于高山深谷,也可以处于喧嚣的闹市。景观既可以是自然的造化,也可以是人类文明的闪光。景观有着许多比较明显的特性,且常常与周围环境分不开。按照景观的属性,可以对景观进行类别划分。观赏类景观主要有地理景观、水文景观、生物观赏性景观、气候天气类景观、文明遗迹类景观、城市化景观和田园景观等。

地理景观,主要有山峰类景观、地质结构类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溶洞类景观、侵蚀景观、洞坑类景观、荒漠景观、沙滩景观等;水文景观,主要有沿河风光、水文漂流、孤岛类景观、水底景观、海岸线景观、河湖景观、瀑布类景观、泉水类景观、涨潮类景观等;生物观赏性景观,主要有树林景观、大树类景观、草木类景观、沼泽湿地类景观、各种野生海生动植物;气候天气类景观,主要有下雪景观、雾霭景观、日出日落景观、云雾类景观、极地景观、极地极光等;文明遗迹类景观,主要有文明遗址等;城市化景观,主要是一些现代化基础设施类景观。田园景观则包括,乡土民俗、民族风貌、耕作现场、鱼塘水塘、原生牧场、原始生产方式等。

常见观赏景观设计规划,主要涵盖自然景观设计、建筑类设计、溶洞类设计、竖向类地形景观设计、人工观赏景观设计。

自然景观设计应按照五个原则,①保护初生群落周围环境,对于有大树、古木、珍贵树木的地区,要加以保护,并按照当地种群特点,顺势发展特异性动植物;②按照当地环境,逐步改善植被的多样性,丰富动物多样性,挖掘植被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提高景点的生态系统功能;③可以在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引进一些新的植物作为景点树,利用各种植物的搭配,提高景点的可观赏性;④景区内的各种植被,其规模、葱郁程度、类别搭配、季节性搭配、主打植被、地表类攀缘类搭配、特种种群、具备特殊内涵的植物等,需要有详细的规划设计控制;⑤植物类景观的布局要和其他的景观区块相互衬托补充;

建筑类设计规划也要按照四个原则:①要保护当地有着一定作用或者内涵的原生建筑及其周边,特别要慎重维护具有文考价值的建筑,同时不能破坏具备特色的居民建筑;②景点内如果要设计规划新的建筑,其风格、特色应该要按照周边环境和原有建筑来设计,同时不能与自然风光产生违和感,在新建筑同环境以及旧建筑风格能够融合的前提下,设计出新的特色景观;③建筑的规划和地基的搭建,需要按照当地的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在对当地的植被和地貌不造成大的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基础地形地貌进行新建筑的建设;④景点内的各种建筑,其功能和属性、大小、规格和等级、区位和净高、颜色搭配等,都要有仔细的按区划分规划方法。

溶洞类设计也要按照四个原则:①首先要保护溶洞本身的形态结构,特别是不能破坏整体系统,因为溶洞熔岩的形成,其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维护溶洞内的各种珍稀独特的景观及其形成环境;②观赏溶洞的游客数量、游客类型、承载能力、景观形态意象引申、景点安排、区块的拆分、观赏的形式、观赏路线的安排、游客指导等一系列方面,景点都需要精细规划,并严格按照自然化学原理,同时保障溶洞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历史价值,科学合理的对溶洞的价值进行开发挖掘,形成独特的观赏特色;③协调兼顾溶洞的内外景观,按照条件因地制宜地培养溶洞植被,另外,溶洞内的一切自然景观都不可以进行人工加工;④溶洞内的景观和各种配套、排水系统、电源管线系统、突发灾害安防系统等,都应该按照洞内的整体景观风格进行设计。

竖向类地形景观设计也要按照五个原则:①保持当地原生的地形地貌及其周边环境,着重保护特殊性地址形态、各类岩石、岩土和地表、水质和水源,各种采石采矿行为应该严禁,同时各种不规范未批准的挖填平整也是不允许的;②要按照当地地形,科学利用地表元素素材,出色的规划特色景观,同时不能大规模地改造地形地貌或者进行平整,可以将废弃不用的土地、或者用于防范自然灾害的土地重新利用;③重点保护又需要重点建设的地方,要采用边保护边开发,边开发边保护的策略,坚决不能使用滥挖乱填开发方法,而是要综合规划地形地貌的再利用,在_发的过程中,对遭到破坏的要实施工程上的补救,对水系和地表进行再疏导和恢复,难以恢复的可以运用创意创造出新的景观来补救;④竖向类地形设计需要为相应的景观设计、基础建设、水文建设和其他规划设计形成辅助条件,同时做到相辅相成。

人工观赏景观设计。人工观赏景观设计是借助人造手段模仿自然推演或者时间演进的景观。人工观赏景观在人造景点非常常见,是一种新的景观设计规划方法。

人工景点在规划分类上可以划分几类:陈列型人造景观、表演型人造景观、游客参与型景观。陈列型人造景观为主的景点有点像大型的室外博物馆,游人可以通过观光满足其需求。表演型人造景观,人的表演也成了景观的一部分,游人在观赏静景之外还可以观赏人的歌舞,通常景区的歌舞或其他表演都会追求新奇,以此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参与型景观则更进一步,游客可以自主的参与到景观当中,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会给游客带来极为新鲜的体验。

所有常见的景观设计当中,通常都有几个共同的目的,首先,力求景观具备文化内涵,强调艺术特征,强调历史底蕴。主要方法包括发现和发掘与景观相关的风俗人情,民族特色,或者通过历史溯源找到景观的历史背景等。因为这些是和人们的生活追求相一致的,人们去景点,很多时候不单单是去看景色,还常常关心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其次,对原生环境的追求,主要有对地形地貌的保护,对水文环境的保护,对当地动植物的维持,对空气环境等的保护。因为景观的生态环境和其原生性,与景点的可观赏性、特色、内涵都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保护了这些才能保障景点的发展可持续;最后,对直观美感和观感的追求,景观的设计很多都是以人的直接视觉效果为目标,虽然这种景观相对而言是狭义的,但是往往能带来最直接的效果。

4.结语

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景点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好的景观设计和规划不但能够对原生自然景观进行保护,还可以实现景观价值的最大挖掘。掌握景观设计规划的基础理论,提高景观设计水准,对于景点的开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革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起源探讨[J].知识经济,2010(04):108-108.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篇2

关键词:旅游区;建筑; 规划设计;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 F590.3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109004

旅游区作为人类游览活动场所,建筑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景区建筑对旅游者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吸引力。近年来,我们在从事旅游景区开发规划工作中,发现旅游景区建筑的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要,好的建筑能为景区增色,甚至成为新的旅游景观,而不协调的建筑,往往影响旅游景区的品位和形象。虽然不同景区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旅游主题、地域文化特色等,在规划开发上都很重视建筑设计的科学化、实用化、景观化,但很多景区的建筑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河南省少林寺景区环境曾一度成为整治的重点,周围农民私搭乱建,在审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登封市政府投入3.5亿元左右的资金,对景区内的私搭乱建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还有些景区的宾馆饭店、景区管理用房、旅游购物区建筑、农家餐馆、旅游厕所、景观小品等,在设计时对建筑的规模、体量、色彩处理失度,建筑密度过大,对地域文化内涵表现肤浅,或者因为建筑形式简单粗陋,对景区环境造成影响,对风景质量造成破坏。本文从旅游景区开发的普遍性原则上,探讨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中,建筑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特殊性问题。

一、自然环境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大背景

旅游区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大背景,应当考虑如何让建筑介入景区环境,服从原有的环境秩序或建立风景环境的新秩序,让建筑与景区整体的景观环境和谐共存。在景区建筑规划设计中,首先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充分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当地传统建筑样式是人们生活需求、地域气候、资源条件进化适应的结果[1],其独特的形式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以传统的建筑样式为母题,按照功能、空间需求进行重组和变化,是体现旅游景区建筑特色的有效方法。比如福建的土楼、豫西的靠山窑、湘西吊脚楼等。

建筑规划设计除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外,建筑材料尽可能就地取材,充分使用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如砖、瓦、石灰、砂石、土、竹、木、草等传统的地方材料,使建筑的色调和质感比较质朴,很容易与自然环境协调,增加旅游区建筑的地方色彩。比如山东沿海的海草房(图1),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也更加耐腐,其屋面坡度超过五十度,为了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屋脊上特地覆盖一层加了泥的海草,或者再盖上一层瓦 “压脊”,同时在整个屋面上绷上旧渔网,这些适宜技术的策略,既解决了建筑的功能问题,又能展现地域建筑特色,这种传统也是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景区宝贵的旅游吸引物。此外,在规划景区建筑的时,特别在应用一些现行技术和建筑材料时,应做到勇敢采用,谨慎待之,切莫什么建筑都应用钢筋、混凝土、琉璃瓦、外墙砖、仿木、仿竹等,避免弄巧成拙,不伦不类。

二、地域文化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

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风格,如欧式、中式、现代、巴厘岛风格、地中海风格等。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就是彰显各族特色,如展现云南傣家风格的傣族竹楼,草原民族的帐篷、蒙古包(图2),黄土高原的窑洞,等等,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旅游建筑的规划设计,不能忽视其地域文化属性,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不同地域传统文化也有明显差异,表现的建筑也各不相同。因此旅游区建筑规划设计在其内容、形式、风格上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因为传统的就是世界的。

每个旅游景区一般都有一个文化主题或主线,有的是宗教旅游景区,有的是民俗旅游景区,有的景区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或世界文化遗产,还有的是传统的农家乐景区,等等。因此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一定要和景区的文化主题相一致[2],以旅游区的文化主题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在规划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筑设计时,就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建筑风格等相一致,即设计时必须从地区文化整体的深层意义中寻找内在的秩序,在传统中发现并把握那些不变的文化因素,给予恰当诠释和充分的展现,寻求符合当地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解答,从而保持旅游景区地域传统建筑的延续性。在历史遗迹附近景区进行建筑设计时,同样要把握建筑的风格问题,如果有过大反差的话,会影响游客游览时的沉浸感,带来不好的旅游体验。例如,在设计宗教建筑时要充分了解相关宗教的教旨、教义、文化传统、宗教习惯等。在一些有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进行建筑设计时,则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民间传统,设计时突出其民间特色。此外,在设计旅游服务性建筑时,如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购物场所等,也一定要与相关的旅游主题和当地文化背景相一致。

三、与自然协调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的空间与形态应融合到景区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尊重环境意向的前提下,提炼建筑符号,使二者在表现形式和传达意蕴上不冲突,做到积极造景,因势利导,使建筑与自然“有机匹配”,和谐互依。例如五大连池自然旅游区建筑风格,就与旅游区得天独厚的天然矿泉水有关,它以水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建筑临水而造,枕水而筑,引水而入,以千姿百态的形式与水相融合,使“水”这一自然景观贯穿五大连池旅游区中,构成了优美的水景观,成为五大连池建筑风格的特征之一。

从建筑选址上来讲,首先要考虑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有的区域是门景服务区,有的是观光游览区,有的是休闲度假区,有的是参与性娱乐区,等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对选址有不同的要求[3]。功能不同的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自然景区中的大门,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停车、售票、管理服务的环境,要有一定的集散空间,又能控制游客进出和便于景区管理。总之,建筑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即不给主要景观添堵,也不要太过隐藏让游客不易找到。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当地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条件等,要在结合景观性原则的同时,充分考虑日照、通风、给排水等条件,为建筑物长期使用提供优质资源。同时,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采用各种适宜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太阳能、合理组织通风、适度采光遮阳、保温隔热、节水节材,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也为景区的运营节省成本(图3)。

山水景观旅游区中的建筑体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一个单体建筑还是一群组合型建筑,建筑要与自然山体、地形地貌相协调,体量一般不宜过大,最好不要超过三层。如果需要较大的建筑面积,可以考虑依山就势将建筑做退台处理,或者将建筑分散为多个单体,采用园林化的组织方式,达到减少建筑体量的目的。风格的体现也要结合本身的环境,或高山,或海滨,或平原丘陵,或传统民居古镇,还要结合旅游区的主题,如:主题公园、温泉度假村、农家乐、观光型景区、休闲型景区,等等,对建筑风格的要求都不尽相同。目前,旅游发展总的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因此,结合旅游市场这一特点,景区建筑设计也要突出生态化、自然化,从建筑设计的外部、内部,皆要坚持生态和环保原则,采用生态技术、环保设施、环保材料,进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营造生态化旅游氛围。如新型建筑资料的采取、宾馆饭店的锅炉从烧煤型改成三回程烧油型、污(废)水处理从简略渗透排放到厌氧沼气池处理等,使旅游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相一致。

四、建筑的景观化与美学布局是吸引游人的关键

旅游景区的建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建筑要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要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同时建筑还要具有一定的景观性,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因此旅游区对建筑景观品质的要求较高。比如景亭,除了对其风格、体量、色彩有高的要求外,对它的选址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对一个景观建筑来说,不同的观赏位置和距离所带来的景观效果是不同的,位置得当可以让人驻足赏景,引人入胜,远处看到的是旷景,近处看到的是微景。所以建筑的设计要全方位、立体化考虑,建筑的体量、尺度、色彩、质感、朝向、屋面的形式,地面、墙面、屋顶的协调,局部与整体的组合,都要不断的比较、分析、归纳、组合、推敲,最终设计出比较完美的旅游建筑(图4)。

其实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每个建筑设施都应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要重视建筑的景观美学价值[4]。因为,旅游景区的建筑对整个景区来说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对景区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格外“用心”。 要敢于创新,应运用工程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与小品、布置园路、设置水景等途径创造“园林化”、“景观化”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要有创新意识,同时联合传统的做法和技巧,有效地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某些不协调的问题。

旅游景区的建筑布局,讲究的是空间的组合形式,可以独立的建筑和环境组合,可以形成建筑组群,也可以总布局中有分区组景,形成开放的或半开放的空间,景区建筑同样讲究对比,如体量对比,形状对比,与自然景物对比等。总之,应做到恰到好处,满足游客视觉的舒适感。例如,对于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景区,空间上应力求曲径通幽,曲折有度,视觉上应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布局,提高观赏性、艺术性。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其区内建筑设施要坚持“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疏不宜密”的原则。此外,旅游区的一般空间范围不大,但是组成旅游区空间的物质要素,包括民居、河道、街道、桥梁、园林以及公共建筑等,都应以人的尺度为基本尺度来规划设计,一般都是小尺度、小比例、小体量和小空间的处理手法,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和布局。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景区建筑样式要尽可能做到不雷同、不重复,要勇于创新,标新立异,不断增加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例如,法国巴黎就要求所有建筑物必须用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用于建筑物的外观修饰上,如花园、雕塑等,同时绝不允许相同的建筑物施工建设,长此以往,该城市就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大观园,景观化的各式建筑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五、在重视建筑旅游功能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建筑的使用功能

虽然旅游景区的建筑物,要突出建筑的景观化功能,但也不能忽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用功能是建筑存在的必要条件,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应追随它的使用功能,例如体现住宿餐饮使用功能的有酒店、旅馆、饭店;体现功能的建筑如庙宇、寺观、教堂等。目前许多旅游景区出现了忽视建筑基础使用功能的问题。如景区入口区的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往往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停车、售票、验票、游客集散等功能问题。景区的餐饮建筑应该合理布置后厨与前厅,处理好顾客流线、服务人员流线和物品流线,但现实中一些景区的餐饮建筑由于设计不合理,往往不能满足游客顺利就餐。再如景区旅游星级厕所外观十分漂亮,造型很别致,装修也十分华丽,但是也存在许多功能缺陷,有的没有设置前室,在视线处理上根本不能保证使用者的隐私,有些缺少无障碍厕位,或有无障碍厕位却没有设计坡道,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规划设计中加以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旅游景区的建筑规划设计,不仅专业性强,而且涉及到的专业和要素较多,因此较之其他建筑而言,旅游景区的建筑自身拥有很多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众多元素,使其与当地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相融合,同时既要体现景区建筑的景观功能,又不失其使用功能性。本文对此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仅是抛砖引玉,还需要与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界同仁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晓昕。风水影响下的东南传统建筑[J].东南文化,1988,(5):116-131.

[2]张伟一。谈旅游区旅游建筑的文化属性[J].南方建筑,1997,(3):30-33.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篇3

关键词: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是指紧密结合小镇旅游资源和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法定市镇规划。

1 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构建规划理论模型目的是为了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镇规划操作过程中具体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及决策的质量,实现旅游规划品质的实质性提高。参与型旅游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其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参酌城市规划过程理论,在分析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制定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旅游经营管理方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建立起从规划大纲设定到规划方案执行到规划回顾的层级回馈机制的框架。

1.1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

在建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之前,必须理解旅游小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从地域上看,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围展开规划,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镇这一地域概念内的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规划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不仅为小镇居民服务,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旅游人口、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协调;就规划目的而言,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而旅游小镇规划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就规划内容而言,城市规划主要针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区招商、旅游行销和经营管理策略等。

1.2 以市场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镇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竞争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米尔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规划主要是协调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营销(包括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这4个部分。寻找和吸引客源是营造市场的关键,而营造客源市场、塑造品牌是营造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旅游小镇规划的目标在于营销地方,将旅游地视为企业,而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本地居民和输出市场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为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对小镇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准确把握,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行动,考察在市场中的地位,注重小镇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优势、独特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威胁,然后细分市场,选定目标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行销以及旅游投资策略的制定。

1.3 以居民的完全参与为核心

旅游小镇规划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当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居民参与。因为居民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小镇规划的品质: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当本地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并准备好参与其中的时候,这一地区就会集聚起很大的发展动力,居民能够协助发现潜在的问题,了解并支持规划的执行;第二,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小镇当地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居民参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观赏品位,在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同时使得旅游资源及文化所依赖的环境得到维护;第三,有效维护当地居民的主体权,以前的传统规划仅仅重视政府、投资商、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可以维护居民利益’,并有可能获得本地投资,这样开发项目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如果旅游开发能够与当地的氛围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们的居住地和生活质量,则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 建立层级回馈机制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具有3个基本的规划阶段:规划大纲的设定、规划执行及规划回顾。这3个阶段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层级回馈的内部机制,大纲设定指导规划执行,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已执行的部分进行回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规划大纲,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具体可在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层级实现。

目的:提升吸引力,确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关战略,改善营销策略,建立合理规划方案,提高小镇旅游品质,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分析:了解小镇现状、现有资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营销策略,对现存的有关规划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地区开发的潜在市场供求,并分析对小镇未来发展规划所造成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远见:提出有关建议,对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对应予保留的资源禀赋和营销因素予以延续,并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小镇旅游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估,吸纳各方建议并结合共同利益,对小镇各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各选定的旅游区的设施与服务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评估:一个好的规划将包括规划成果的评估。这评估需要检验参与发生的背景,每个参与过程的品质,每一次参与的结果和结合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断评估方案和产品的执行,并准备出更优方案,达到目标。参与评估项目是使之生存的关键环节,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通过公民参与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 建设体系

2.1 加强旅游区域的规划建设

外迁核心旅游区的居民,完善原有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培育、发展、壮大莫合尔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住宿、餐饮、娱乐、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产业,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致富问题,又避免了核心旅游区城镇化、人工化和不恰当的商业化。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是兼具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既从事产业经营又保护生态环境,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在莫合尔镇广大农业种植区中推广。

2.3 推进生态工业建设

不同生态工业链上的消费者企业之间利用主、副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横向耦合、协同共生关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生态工业园区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部分构成。三者利用上下环节企业主副产品和原料的衔接关系构成一条条生态工业链,某条生态工业链上某个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回用于原来的生产过程构成生态工业链的纵向闭合。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生态工业的建设项目,落户于莫合尔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结束语

旅游小镇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壮大会有力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可持续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农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走一条以旅兴镇的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篇4

所谓生态规划设计,就是指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的事务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在旅游产业刚兴起之时,旅游活动并无规划项目的存在,更别说生态规划设计项目。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从城市向乡村拓展开来,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便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享受。

2.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语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 篇5

关键词:旅游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施工图设计;总体规划

1修建性详细规划与上位规划

按照现行《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包括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两个部分。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其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当前要建设的地段,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在现行旅游规划体系中,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最具体、最具可操作性的一个层次,是联系旅游区域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旅游区域规划体系中对规划深度和具体内容较难把握的一个规划阶段。

按照《旅游规划通则》要求,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旅游区规划编制实践中,委托方为了缩短规划编制周期,节省规划编制和规划评审费用,有时会要求将旅游区域规划的三个阶段合并为两个阶段,即仅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仅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时委托方甚至直接绕过前两个阶段,在没有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情况下, 要求规划编制单位直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施工图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不意味着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取代施工图设计。就建筑物来说,在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施工图设计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总体规划研究旅游区内部各个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修建性详细规划研究一个特定建筑群内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施工图设计研究每个建筑单体的建造方案。具体地说,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根据旅游区功能分区和建筑景观系统,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建设需要,确定旅游区域内应建造几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坐落在什么位置,应该具备哪些具体功能,规模有多大等。然后根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区域建设时序,对于当前需要建设的地段,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是规划对象内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确定建筑群主轴线和副轴线的设置方案,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组成,每个建筑物承担的具体功能,各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主要建筑物的体量、风格,以及各个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建筑景观轮廓线等。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有时也会涉及到建筑单体的一些问题。如旅游区内需要建造仿古建筑时,应该确定要按照哪个朝代的风格进行设计建造,每个建筑物的面宽和进深分别为几间,应采取哪种屋顶形式和台基形式,因为中国古建筑具有森严的礼制等级,屋顶形式和台基形式直接昭示了建筑物的等级。为了更直观地表达规划意图,可能需要绘制建筑单体的效果图,甚至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这些问题不经确定,就无法展开单体施工图设计工作。但是这些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施工图设计的深度。施工图设计成果是由一系列建筑图,结构图,水、电施工图等组成,不是仅靠一张效果图和几张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就可以表达清楚的。而且在修建性详规工作阶段,也不应该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因为旅游区建设前期工作的阶段划分有其内在的科学性,每一个阶段的成果形成后,都应该经过一定形式的论证、修改和完善。即使修建性详细规划做的很好,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规划人员也不应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过多的刚性规定,以免干扰下一阶段工作的正常进行。

总之,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施工图设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应代替施工图设计,当两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时,最多达到施工图设计前期的方案设计即可。

3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1)熟悉上位规划相关内容。做好一个特定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不仅需要了解上位规划对该地块作出的各种控制性规定和引导性意见,还需要了解周边各地块的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建设规模、与该地块的关系,以及该地块在整个旅游区域的功能定位、空间序列等。

(2)精确划定规划范围。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对旅游区内特定地段的空间利用方案进行部署,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应有明确的边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已经根据各类用地的不同性质,详细划定了一些地块界线,这个界线就是确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范围的依据。在旅游区规划编制工作实践中,有时委托方要求在完成总体规划成果后,直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此时总体规划仅轮廓性地确定了旅游区域的功能分区,并没有精确划定各功能区的边界,而且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一般会小于总体规划阶段所划分的功能区,其用地范围界线不明确,需要规划人员重新确定用地边界。划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边界,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使所划定的空间范围土地利用主题突出、功能完整、空间集中、协调统一、方便建设。

(3)准备基础图件。编制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需要使用的基础图件,包括外业调查底图和规划设计底图。在编制总体规划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些图件成果,但总体规划涉及的空间范围比较大,图件比例尺较小,一般情况下难以满足修建性规划编制阶段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收集、绘制较大比例尺的基础图件。现在可供利用的基础地理信息比较丰富,很多地方都已完成1/10000地形图测绘工作,另外通过互联网也可获得一些高清晰度的卫星影像图。但是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图比例尺应达到1/500~1/2000,有时需要对预定的规划用地范围进行重新测绘或补充调绘。为了做好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基础图件必须正确而明显地反映规划范围内地理环境各要素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

4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关于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设计

在研究旅游区建设方案时,除了采用平坡式地面以外,在进行用地竖向规划设计时,宜将护坡、挡土墙、踏步和梯道等设施与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如果护坡、挡土墙、梯道等设施较多,其形式和尺度要尽量形成韵律感。在规划中还要注意保留规划用地范围内原有的制高点、俯瞰点和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并结合建筑物的布局,共同构筑美好的天际轮廓线。设计台地时要注重防洪排涝工程需要,避免形成封闭的凹陷地,致使天然降水无法排出。

按照一般规律,挡土墙高度超过1.5m时,可以构成对视野和空间较明显的围合感。此时如果根据具体情况作一定的艺术处理,可以增加空间层次,丰富景观内容。艺术处理的方式可以是功能上的巧妙利用、形象的美化处理,也可以赋予一定文化内涵。如根据环境设计的具体需要,用绿化进行遮挡或覆盖可弱化挡土墙对视觉的影响,或者利用挡土墙构筑浮雕,丰富景观内涵。

在旅游区,与城市建设不同的是一些拥有丰富建筑景观的台地往往会成为游客停留聚集地,尤其是当景观要素分布在几个错落有致的台地时,部署核心景观要素的台地更容易吸引较多游客聚集在其周围,因此,每个台地都要有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游客游览或短暂停留需要。必要时还应在台地周边设置防护围栏,以保证游客安全。

4.2关于图件

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套合格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图应具备科学性、现势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等特点[4]。

科学性指规划图所反映制图对象指标完整、内容可靠、表述精确,并具有地图的统一协调性,能够准确表达规划设计意图。在同一套规划图中,每张图的制图综合、图式图例、轮廓界线、地图概括、表示方法、地图整饰等方面应统一协调。现势性指规划图上基本地理要素与当前现实的耦合程度。规划人员所能得到的最新工作底图可能是数年前绘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系、地形、建筑物、交通线、电力线路等都可能发生改变。规划人员得到底图后,应先查明地图使用资料的截至日期,通过现场调研、补测,更新信息,准确反映当前现实地理要素。艺术性指规划图在清晰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同时,通过新颖的版式设计、巧妙的色彩运用、适度的信息负载量,给读者带来审美感受。实用性指修建性详细规划图以其空间定位的准确性和表述方式的直观性,在指导施工图设计和旅游区域建设实践中,具有文字成果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目前旅游区规划制图技术标准尚未完善,作者认为可以参照一部分建筑行业有关制图标准[5],用于指导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绘制工作。首先,图纸幅面应该采用标准规格,但可根据美观设计需要决定是否使用图框线,也不必要像建筑制图那样设置标题栏和会签栏;其次,同一个规划项目的图纸,除目录及表格以外,最好采用一种幅面。采用标准图纸幅面,比较符合人们审美习惯,而且在打印时可减少废弃纸边,降低成本。采用一种图纸幅面,可以方便悬挂、装订和保存,如果一种图纸幅面不能满足需要,也不宜多于两种。目前常用图纸幅面分为A0(841mm×1189mm),A1(594mm×841mm),A2(420mm×594mm),A3(297mm×420mm),A4(210mm×297mm)等5种。

对于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应编制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用地布局、景观系统规划设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旅游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规划设计说明书和图件,土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3]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CJJ83-9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50001-200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 篇6

关键词:旅游地理区划;地域资源;地域旅游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4602

1 旅游地理区划

旅游地理区划是对已经存在的某旅游地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的一种地域分类与整合。划分地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域旅游资源的特点,明确其地域分布规律,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取得良好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1 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准则

从旅游发展的观点出发,经过对各地区旅游资源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考虑到主导因素、整体性和完整性等准则,展开旅游地理区域划分。这是展开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准则。

1.2 宝鸡市的旅游地理区划和等级系统

1.2.1 旅游地理区划

宝鸡市行政区划分为市区和县区,即3个区和9个县。3个区分别是: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9个县分别是: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太白和凤县。旅游地理区划应该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和展开,因而主要分为市区和县区两大层面。很明显,这样的区划彰显了宝鸡市良好旅游资源,抓到了主要因素。但是应当注意在分区时,要让地域既能够照顾到行政区域的全面性,又突出各地域的特色旅游资源,还要在划分面上适应不同地形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通状况,这样做利于政府的整体调控及治理。

1.2.2 旅游地理区划的等级系统

旅游地理区划通常按市、省、国家三个层面进行。一级为部级、二级为省级,一和二级旅游地理区划侧重于全面性,三级旅游地理区应主要是市县。宝鸡市旅游地理规划属于第三级区划。在市级以下也可以分为三级,分别是适量旅游带、旅游圈及旅游景区。

1.3 宝鸡市旅游地理区划设想

依据旅游地理区划一般准则和分级体系,笔者认为宝鸡市的旅游地理区划应该在市区和县区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方法来进行设定:将宝鸡市划分为四个旅游带和一个旅游中心,四个旅游带分别是以陇县、千阳为主的宝鸡西北乡村生态人文综合带;以麟游、凤翔、岐山、扶风为主的宝鸡东北文化特色小吃带;以太白、眉县为主的宝鸡西南山区生态休闲带;以凤县为主的宝鸡西南羌族少数民族文化带和以陈仓区、金台区和渭滨区为主的市区旅游购物中心。这样设定最大的特色是四带围一中心,形成环状放射模型,组成了特色旅游圈,辐射周边旅游。这样的组合模式一方面保持了旅游规划和行政区的嵌合,另一方面也可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统一且有地方韵味。

2 地域旅游合作

地域合作的目标是将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重新配置,统一开发,最后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笔者认为应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2.1 地域旅游的合作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一般有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和市场主导3种。宝鸡市地域旅游合作应当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在地域旅游合作中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地域旅游合作应当遵循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搞花架子或者半途而废。

2.2 地域旅游的途径

地域旅游合作一般存在三种途径,分别是资源资源型、资源市场型及资源市场相互融合型。宝鸡市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在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外地域之间进行合作洽谈时,应当发挥本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采用资源市场型的地域旅游合作方式,开发和发展旅游产业。相应地,在与市内或市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探讨合作时,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则更倾向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地域旅游合作的重点是培育优势旅游产品,应当采用资源资源型的合作方式。例如当下陕西省陆续发展的几条省内精品旅游文化路线中就有类似于扶风法门寺、岐山周公庙等线路是和宝鸡相关的。因而,要在充分发展自身特色文化与历史古韵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和省内外其他热门旅游景区特色文化的合作。

2.3 建立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和利益分享机制

在地域旅游合作的大背景下,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非协调发展。例如若旅游资源不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则很难统一协调跨区开发同一旅游主题的产品。不同的政区各自为政,为获取一己私利,在考虑整体旅游产品的推出上无法协调统一,最终会淡化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使旅游产品逐渐消亡。例如在宝鸡地区,存在好几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圈:佛家圣地法门寺、常羊山炎帝陵、凤翔东湖与泥塑、五丈原诸葛庙、关山草原、周原遗址、岐山民俗村等,为了提高宝鸡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开发一条适合宝鸡特色的旅游路线,各县区应当进行合作,以实现“多赢”。再例如法门寺景区之前由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因旅游人数达不到要求而又下放到宝鸡管辖,这无形之中将使法门寺的开发受到影响。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而不能只图眼前利益。

3 结语

进行旅游地理区划时,要遵循旅游区划的主导因素准则、旅游区和行政区域和谐一致发展等准则,以便于政府对地域旅游产业的干预和控制。地域之间在旅游产业发展与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可依据“协作发展,共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原则,通过地域合作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月皓。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天水市旅游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2]朱美宁。宝鸡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重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3]卫 红。基于博弈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合作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4]刘书明。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5]韩刚团。大西安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6]颉 洁。跨界经济区旅游合作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7]秦关民。论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导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113~116.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 篇7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对于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进一步增强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北既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与推进区域合作需做到一下几点:

强化合作,努力打造区域旅游竞争新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已经由景点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竞争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无边界”特点,也决定了旅游业必须打破行政界线和人为分割,实施区域合作。在欧盟,申根协议的制定为旅游者流动和旅游业者无障碍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欧洲一直保持着全球国际旅游最大的份额。近年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旅游合作不断深化,推动区域旅游业实现了新的快速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也是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种类全、品位高。环渤海地区拥有世界遗产多大10余处,占全国总数的近1/3;4A以上景区近250处,占全国总数的1/5强。2008年,环渤海五省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00多亿元,分别占到全国旅游接待和收入总量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环渤海地区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渤海五省市地缘相连、文化相近,旅游资源既有同宗同脉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该区域旅游合作起步较早,发展很快,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年来省际间、城际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快速完善,海陆空立体化的旅游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区域旅游合作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环境。只要加大统筹整合、强化紧密合作,就一定能发挥优势,将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主动对接,加快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

河北内环京津,外环渤海,加强和深化与环渤海地区合作,是促进河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北高度重视区域旅游合作,始终坚持和实施环京津、环渤海的“两环”旅游发展战略,特别是近两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立足我省环京津的独特区位和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做出了加快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重要决策。去年省政府通过并下发了《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突出抓好六大功能区、七大产业聚集区和四大休闲城市、19个特色休闲县(市)及重要交通布局,经过10年左右时间,把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成国内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并以此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成为省内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的要求,全力抓好张家口―承德滑雪、秦皇岛―唐山滨海度假、白洋淀温泉养生、坝上森林草原生态、廊坊文化商务、京西南山水风光和桑洋河谷―昌黎葡萄酒文化等七大休闲产业聚集区建设。全省在建旅游项目310多个,总投资规模达1100多亿。目前,已建成十处滑雪场、二十个高尔夫球场和二十多处温泉度假村,初步形成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基本框架。河北省不断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每年竣工几条重点旅游道路。此外,现已开工和准备开工的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有17条、高速公路33条、机场4个,河北省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周边省市的连通性日益增强。1-8月份,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5%和27.9%,其中8月份分别增长69.4%和72.7%。

创新机制,着力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

近年来,在各地积极推动和参与下,旅游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健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政府层面,也已经形成了定期会晤、信息互通、规划对接、联合营销、应急处理等多方面联系与合作;在市场层面,旅行社、饭店、景区之间乃至旅游科研、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合作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区域旅游合作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创新机制,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向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信息统一和标准统一方向发展,实现无政策障碍、无信息障碍、无管理障碍和无服务障碍的一体化格局。

首先,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协调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方针和重点,协调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重大问题。可根据需要设立联络机构,负责处理旅游合作交流的日常事务以及省际间市场秩序管理、投诉处理、行业标准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以及联合招商等事宜。

其次,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联合编排、推介精品旅游线路,联合邀请海内外旅游商、媒体考察,联合制作旅游宣传品和策划举办系列旅游宣传活动。引导推动各地媒体开设旅游栏目、互换旅游节目,实现旅游网站相互链接和旅游咨询站点资源共享,推动形成更大规模的客源互动。

第三,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共同参与,加快编制统一的环渤海和京津冀区域旅游规划,真正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河北将编制与京津及环渤海各地相衔接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河北正在抓紧编制《冀东旅游环线规划》和《渤海新区旅游规划》,并将适时启动北京―河北雾灵山、北京―河北永定河流域、张家口―北京西部休闲等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篇8

关键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旅游;规划设计;可持续

21世纪来,现代旅游业的日益兴盛,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地需求,且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标志之一的旅游,也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就我国当前旅游情况来看,我国旅游学术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做得更是不够,即使有些地方注意到旅游对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大有好处,但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不科学、不规范,极大影响了旅游业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又称地文旅游资源,它包含地质遗迹、地质体以及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一种。这种旅游资源就有较强的观赏价值、造景功能和人文特点,该特点能有效被旅游所利用[1],进而能带来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

(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

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而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不可再生性。这类资源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如果被破坏掉就不能还原到原来的面貌和状态。第二是恒定性。该特点首先表现在时间恒定性,亦即在长时间内我们肉眼很难发现其有显著的形态变化;其次是表现在地域恒定性,这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资源(园林树种的移栽、鸟类的迁徙等)的说法是恒定的。第三科研的典型性。由于该类资源是天然形成的,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珍贵素材。它所具备的典型性特征是其他自然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第四是专业性。由于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独特的特质,必定会吸引大量的参观者、学习者来举办相关专业旅游活动。第五是层次多、类型多。层次多是说该资源有不同的尺度或级别;类型多是指这些资源并不完全是鼓励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难以完全分开。

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

当前,我国现存的基本地质地貌类型有:平原、丘陵、高原、盆地以及山地等。相关地貌景观也比较多,如花岗岩地貌景观、荒漠地貌景观、峡谷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以及岩溶地貌景观以及海岸地貌景观等等。

三、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

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质地貌对旅游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一宽泛的概念,地质地貌属其一范畴。就上文所述,地质地貌也有多种种类和类型,因而,自然环境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受到不同地质地貌的影响。被影响后的自然环境又可以被开发利用,进而形成新的旅游环境。例如,滨水环境为发展滨海、滨河旅游提供广阔的空间。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使规划设计与环境及其影响因子相协调。而对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充分运用原有地貌特征,做到生态规划,合理布局。当然,有时地质地貌也会对旅游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的发生,都会影响到旅游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离不开地质地貌:从园林的角度讲,园林地貌是园林的骨架;同理,一个自然风景区的骨架就是地质地貌;因此,在旅游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巧于利用。例如:广西桂林风景区,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奠定了桂林山水溶洞奇观的基础,再加上漓江碧水在石山群峰间的回环映衬[1],才使整个景区显得秀丽无比。

三是地质地貌可单独成景:自然环境中的地质地貌要素千奇百怪,会呈现出多种特殊的特征,因此,很容易吸引人们观光驻足。这些地质地貌景观,有时就可以单独构成一个主景供游人赏析。例如:云南路南的石林、周口店猿人遗址、西岳华山、沙丘景观、自贡市的恐龙博物馆、黄土景观等等[2],这些地方的地质地貌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往游玩、观赏。

四是地质地貌的“配角美”:有些景区的地质地貌本身不具备单独作为主景的特质,但通过其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和谐搭配,也能形成很好的风景。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西湖十景”的确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是由于西湖周围的山地绝佳的配景作用才可以起到如此好造景效果。

此外,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它作为一个客体,能使主体(游人)感知其造景的寓意和内涵,并受到情境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总之,地质地貌资源对我国旅游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发利用中,我们要依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地质地貌特征,深刻理解、把握地质地貌和旅游规划设计的关系,做到生态规划、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 篇9

【关键词】区域旅游 旅游区域 整体规划

一、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优势

(一)使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丰度、分布、数量等会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产生直接影响。一些独立的旅游资源尽管具有很高的价值、别具一格的特色和繁多的功能,然而在总体开发价值方面仍然不会太高。只有将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整合和协调布局,最终将规模化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形成,才可以真正形成较大的开发潜力,最终使旅游区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使旅游区域的旅游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由于各利益主体在旅游区域内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很容易导致旅游区域出现无序性竞争和破坏性开发的问题,最终使得旅游区域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有机地整合旅游区域内的各项旅游资源,才能够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充分做好保护旅游资源的工作,除了能够使各个利益主体的自身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还能够对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利益予以兼顾,从而真正的使旅游区域的旅游业实现包容性增长。

(三)加强旅游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现在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大部分是从政府层面来编制和执行的,再加上各个行政区划之间不合理的统筹安排,因此导致现在一些旅游区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相邻区域的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等,使得旅游区的各项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各自为政的局面,最终导致旅游区域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只有真正实现实质性、广泛性的旅游区域资源整合和规划,才能够使旅游区域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并且对旅游区域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较多的合作协议和较少的整合成果。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旅游业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现在一些旅游区域的政府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大力地发展自身的经济,很多旅游区域的政府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整合旅游资源的愿望。然而通过对我国旅游区域的整体规划实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一般都是通过备忘录、签订协议、召开区域会议等形式对参与旅游规划的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维持[3]。然而一些地区签订的协议本身不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并不具备完善的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成果。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为不同区域之间在具体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关组织、制度和技术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旅游区域之间在参与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时候具有不同的积极性;其次,旅游区整体规划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区域之间固有的竞争关系的严重影响,因此一些旅游区域并不具备进行旅游区域规划的动力,因此导致旅游区整体规划往往只是停留在政绩和文字层面。

(二)政府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占主导地位,缺少企业参与。在旅游区整体规划的过程中政府之间的密切配合已经变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推动力量,然而因为一些旅游区域本身的回报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旅游企业利益的关注程度,也没有认真的做好引流营销工作,因此导致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缺少企业参与。与此同时,在旅游区整体规划工作中,很多企业由于受到自身不健全的网络化经营体系发展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整体规划中缺乏必要的力度。在这种背景下,要想真正的实现旅游区整体规划,在政策、理念和信息等方面,各级旅游区域政府必须要对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使其实现自主联合,将大型的旅游产业集群或者企业集团建立起来,这样才能够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使旅游企业真正的变成经济主体,并且利用资源共享以及资本节约的方式使旅游区域的旅游产业链得以延长,最终能够全方位的实现旅游区域整体规划。

(三)缺乏创新机制。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不管是各级政府也好,还是各个旅游业企业也好,都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到旅游资源的整合中。目前,在整合层次不断深入、整合频率不断加大以及整合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旅游资源整合在可靠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等方面也具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旅游区域整体规划本身在方案、时序、内容、方式、对象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繁多的头绪,因此现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具有越来越高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要积极的创新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体制和机制。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机制,因此导致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工作面临着较多的困境。

(四)存在着较多的共生冲突和较少的利益协调机制。由于价值、潜力、区位资源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就是所谓的共生冲突,共生冲突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很多方面,然而其最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利益冲突。在一个大的旅游区域内,相邻地区往往具有较为相近的旅游资源特色,这样虽然为旅游区整体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因为旅游业本身之间缺乏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因此很容易出现共生冲突的现象。

三、结语

目前,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旅游区域整体规划能够形成区际联动、区内互动、辐射带动的一种新的大旅游发展的态势,这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本文对旅游区域整体规划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分析了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东北区域合作的启 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7(5):219-225.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 篇10

关键词:长白山 国家aaaaa 国际生物圈 旅游胜地

一、优势

(一)【温泉群】 在黑风口滚滚黑石下面有几十处地热,大如碗口、小有指粗,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温泉群。其中比较著名的长白温泉、梯云温泉和湖滨温泉等。此外,还有芦泉、仙人桥温泉群、十八道沟温泉,玉浆泉、药水泉等等。

(二)【自然植物】

虽然气候寒冷,白杜鹃,它们在海拔 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扎根,罂粟,,高山菊、长白龙胆和长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等。植物种类繁多,部级森林公园。景区植物资源丰富,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之源,是中朝两国的界湖。它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壮丽的长白山群峰之中。天池略呈椭圆形,“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天池实际湖面高度为2194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称。天池的湖水面积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

(三)【长白瀑布】

长白瀑布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飞流直泻,便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

(四)【山大峡谷】

谷是火山爆发时期形成的地裂带,是锦江的上源,峡谷大约有60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米,垂直深度约有150米左右。峡谷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大森林,树木笔直粗壮,由于谷上低温潮湿。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谓千姿百态,拥有奇峰、异石、泉水、瀑布、奇花古木、景点壮观。

二、问题

(一)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薄弱。旅游路线单一,长白脉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部分景点急待开发,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没有形成产业链,(二)建设资金紧缺。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大规模开发景点还不具备条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交通设施有待进步发展,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管理待改善。在管理上环节不但真对远方来客。

三、规划

(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智力产业,能够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外延,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但现实中,旅游规划的作用并不被认同,主要原因就是规划并不能指导项目的落地。作为旅游运营与房地产开发的“脑库”,绿维创景一直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奉为公司的理念,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提升旅游规划生产力的创新方法:理念上,策划先行;实施中,策划规划设计三位一体;组织架构上,团队成员一体化。

(二)旅游规划,长白山区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规划也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对目的地或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因此,旅游规划中既包括科学的规律、又有艺术的创造。

四、对策

(一)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围绕建设长白山原始生态旅游区或,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快完成全县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旅游发展目标,搞好《长白山开发详规》长白山山脉等景点旅游规划,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长白山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景区景点,形成长白山生态旅游核心吸引力,积极融入精品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原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体育赛事、温泉洗浴、民族风情等旅游,努力将长白山建设成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完善长白山区一期开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长白山山脉附近景区”旅游线路建设。积极稳妥的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改善旅游环境,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班车,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提高旅游效率和接待能力。 (三)积极做好对外宣传促销。认真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长白山旅游宣传,不断更新旅游宣传册和宣传品;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争取引进有实力的商家,索道、滑雪场等,高尔夫球场精品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