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优秀6篇】》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老舍的茶馆范文 篇1
【关键词】读者反应批评;空白艺术;阅读行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19-02
一、《茶馆》中读者的期待视野
读者反应批评顾名思义以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来欣赏和解读作品。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同时又都在拓展着“期待视野”。这也正是姚斯所描述的那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作品会对读者的阅读期待产生有力的回应和反弹。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对于《茶馆》这部作品的理解,不同时代的读者也是不同的。当代读者可能读者会觉得这是一个讲述茶馆里面的故事,围绕着某一个中心人物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情境戏剧。但实际上老舍先生并没有满足这类读者的所想的期待视野,而是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颠覆,从茶馆的发展显示了时代的发展,超出常人的思维,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效果。不着重用结构情节吸引观众,而是把一些典型片段放在舞台上,使观众对戏的发展有思考的余地。
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三幕戏,叙述了三个历史时代的变动。《茶馆》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趣味,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当代读者来说,这颠覆了他们的美好情境喜剧的期待视野。三幕戏的幕起之前都有一段对茶馆的介绍,描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反映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这是和平年代的读者无法想象到的经历,《茶馆》对于当代读者的期待视野更是颠覆。刘章春中指出:“对于茶馆最动人心弦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悲剧情调。随着岁月的流逝,茶馆逐渐衰落、破败,原来那种热气腾腾的景象消失了,变得黯淡、萧索、阴冷起来,使人感到整个社会都在滑向一种毫无生气、单调而窒息的境地。”试举主人公为例,茶馆的王掌柜是个富有进取心的人,他想方设法顺应时代潮流,改良茶馆,维持茶馆,使之能保存下去。抗日战争胜利了,宪兵队和美国鬼子作威作福的时代来了。王掌柜把茶馆传给了儿子,甚至还想雇个女招待。这些都是当代读者所无法想象的场景,是对其期待视野的完全颠覆,从而使读者对其留下深刻印象,深受读者喜爱。
二、《茶馆》中的空白艺术
何谓空白?它如何变成一门艺术?谁在空白与艺术之间搭建了桥梁?百度百科对其解释如下:“空白艺术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是艺术品虚实相应,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注重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为‘飞白’,画家为‘留白’,音乐家为‘煞声’。而文学中的空白则彰显出作品的魅力,给读者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的代表人物之一伊瑟尔《阅读活动》中,他认为:“空白则指文本整体系统中的空白之处。对空白的填空带来了文本模型的相互作用。”在伊瑟尔看来,文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连接缺失的无言的邀请”。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写出来的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中已经确实写出的部分为它提供了重要的暗示。伊瑟尔把它称为“召唤结构”是十分恰当的。一方面,空白吸引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使之“具体化”为具有逻辑性意义;另一方面,这些空白又服从于作品的完成部分,并在已经完成部分的引导下,使作品实现意义的建构。伊瑟尔认为,空白不是消极的限制,而是对读者一种有益的召唤。
在老舍的《茶馆》中有很多方面的艺术空白,留给了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下面就是典型例子:秦仲义满腔热血,倾其家产,实业救国,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结果自己年逾古稀穷困潦倒;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蹲了监狱,出来之后买菜为生,养家糊口,朝不保夕;王利发一生经营茶馆,不忘改良,想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在战乱的年代活下去。五十年前的常四爷这个正直的汉子和茶馆的房东秦二爷都没有逃脱潦倒的命运。最后一幕时,三人都已年逾古稀了。他们的一生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维护家庭,为生存奋斗,但结局都是两手空空。他们回忆着一无所得的一生,为仍活在人间如同行尸走肉的自己举行着葬礼。虽然文章明确告诉了读者王掌柜吊死了,但是对于另外两位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让读者根据时代和文章去推断他们的结局。而读者对于空白的填充总是不确定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在一定的语境下,作品所包含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越多,读者越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参与文本潜在意义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以及进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欣赏一部作品不应该只看作者说了什么,而应去发现作品说出来的部分,而正是没说出来的部分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周妮认为:“水上可见的八分之一与水下隐藏的八分之七”,从而“以小见大”,“无中生有”这正是对冰山理论的阐释和空白艺术的解读。由此可见,阅读正是多作者作品的解读,也是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要善于挖掘和捕捉空白背后隐藏的信息,从而尽可能无限接近作者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思想。
三、《茶馆》与读者的阅读行为
读者的阅读行为往往与读者自身的想象能力是分不开的。每部作品中作者都会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当读者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时,首先看到的便是《茶馆》人物列表和对人物的大体介绍。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常四爷和王利发的描述。老舍的剧本上是这样写的:王利发--男,最初与我见面,他才二十多岁,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就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看到这里时,读者会不禁想象作者会在后面的文章里如何对他的这些特点进行阐述。在想象的过程中读者便形成了自己的期待视野,再继续读下去便是一个对期待视野的进一步发展或者纠正的过程。其中,最符合王利发人物形象的台词就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他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由此可见王掌柜是很精明世俗的一个人。渐渐的读者会继续在自身的阅读行为中寻找自私和心眼不坏的证据。自私体现在裕泰茶馆一直不肯添加人手,李三一直抱怨王掌柜抠门,而最终受累的是他的妻子和李三。后来康顺子找到茶馆里,王掌柜虽不情愿但还是收留了康顺子和他的儿子,一直善待他们,可见王掌柜心存善良。读者在阅读行为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期待视野,不断的解读文章人物的形象。
常四爷作为茶馆的老主顾,身为“旗人”,为人正直,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他敢于当面指责流氓打手二德子,担心国家的白银流到国外。而他命运的改变就在于说了一句“我看,大清国要完”,被抓入狱,改变一生。像我们当代读者中会始终坚持好人有好报的理念,不禁期待他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是那个时代并不会满足现代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是将其打破,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去反思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命运。阅读行为贯穿在整个戏剧的过程中,读者不断的通过这种行为产生期待视野,同时又在不断地就改变中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进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意义,找到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老舍的《茶馆》进行解读。当然老舍并不仅仅是从我分析三个人物描写开始的,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每个都以自身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阐释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他们并不完全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发起对象,仅仅是生活在身边的小人物。正如老舍先生说过:“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用他们的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正所谓小人物反应大世界。
对于读者来讲,每每读者老舍对人物塑造的段落或者词语中便会产生自己的想象和阅读的期待视野,而在描述中又添加了很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用来调动读者的积极作用,发挥读者而非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让读者参与作者作品和人物形象的再创造。这也正是伊瑟尔对于“阅读行为”的一种阐释:“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可以容不同的观点、期望与反思在其中的万花筒”。正是这种空白艺术与意义的模糊性增加了老舍《茶馆》本身的艺术容量,读者每一次阅读都会对文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不断地进行艺术欣赏和审美。这正是《茶馆》能够超越时代,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也正是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根本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孙彩霞,武新玉,陆辛,吕超,张峻萍。西方现当代文论要著研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22
[2]刘章春。茶馆在世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老舍。茶馆・龙须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4]汪正龙。文学理论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何懿。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6]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朱光潜。谈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张丽梅。读者反映批评[J].潍坊师专学报,1999,(4):35-37
[10]潘玉。对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的理解[J].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8(13):201.
[11]周妮。空白的艺术[J].宜春学院学报,2008(5):136.
[12]林岩。老舍论人物形象的塑造[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6): 36-42.
[13]董克林。台词艺术的魅力[J].戏剧文学,2007(7):41-45.
老舍的茶馆范文 篇2
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 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老舍茶馆地处前门,是寸土寸金之地。内部的装饰格调以传统的中式装饰为主,颜色较深,宫灯、红木桌椅及舞台古色古香,营业面积及茶桌数都有相当规模,在这里,可以饮茶也可以点菜,还有烤鸭供应,提供的服务品种较齐。老舍茶馆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佛教的色彩较浓,进门及各层平台均有佛像供奉。
上老舍茶馆饮茶要到三楼,茶叶的品种以花茶、绿茶为多,茶水服务以杯茶(盖碗为主,兼有乌龙,大约有二十余种茶品),配茶的小点心是自制的,品种较多,有一定的特色。
老舍的茶馆范文 篇3
北京茶馆:
喝的不仅是茶,还有传统文化
中国人自古喜欢喝茶,从而形成了一套茶文化。茶文化在北京更是被的精华液浸泡得滋滋润润。那些穿着长袍马褂,提笼架鸟,见面道一声“吉祥”的八旗子弟们,将泡茶馆当作日常生活的重头戏,在此海阔天空,悠闲自在,尽享人间的清福。那古朴拙雅的八仙椅、清香馥郁的盖碗茶、“莫谈国事”的小字条、说书唱大鼓的艺人,以及军阀政客、文士骚人、前清遗老所构成的茶客群体,成为人们对老北京茶馆的印象。当年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就是在这样的一间茶馆里,将北京城数十载的兴衰史演绎出来。如今的北京城里仍保留着这样的茶馆,如瑰宝一般博得新老人士的厚爱。老人们在此间怀旧叙旧,新人们来这里体验“时光穿梭机”。即使是漂泊的旅人,也喜欢撷取一段宝贵的旅途光阴,泡在这里,只为那份传统的情怀。
北京传统茶馆以“五福”和“茗仁”为最。五福茶馆开得最早,带动了北京茶馆业的发展。茗仁茶馆的连锁规模十分庞大。而且,来这里会谈喝茶代表的是体面。还有那些散落在公园里,被胡适、周作人等名人所钟爱的茶园,以及与寺庙融为一体的茶院,如大觉寺的明慧茶院等,更是道出了“禅茶一味”的真谛。建于1988年的“老舍茶馆”已超越了茶馆的自身范畴,而成为北京城的一张名片。
老舍茶馆地处前门,位置显赫。走进茶馆,满目雕梁画栋,花格木窗,立刻疑心时钟倒拨了一个世纪。四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天花板上悬吊着瑰丽的宫灯,一应晚清风格的家具陈设。其环境用“高雅”或“古朴”之类的词语都已经很难描摹得出它的况味。看到此情此景,很难想象创始人尹盛喜先生当年就是在前门支茶摊,卖着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的。
茶馆里的服务员男着长衫,女穿旗袍,迎来送往声中,端茶倒水之中,都拿捏得极富韵致。比如店小二有请客人上楼,“二位爷(儿),楼上请――”,简简单单几个字,说得比唱得还悦耳。词儿不能说得太硬,又不能软成一摊。那腔调不是一番苦练,很难掌握。倒茶端盘的女服务员举手投足,低颔抬眼间要有款款淑女范儿。如此细致讲究不是得瑟,而是为了将茶文化表达得淋漓十足。
这里有各类名茶,在进门地方的柜台上挂着标有龙井、乌龙等茶名的小木牌,客人可以随意点用,还能欣赏各式茶艺表演。喝足了茶,要想吃点东西,张口即来。老舍茶馆供应的宫廷细点十分地道,而且还有应季北京风味小吃,爆肚、面茶、驴蹄烧饼、奶豆腐等,都是出自名厨之手。
老舍茶馆的一侧走廊中设有雅座,中间堂口摆有三十六张红木八仙桌,正前方搭有小舞台。茶馆中有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口技、民乐、快板等节目。那些在电视里看到的曲艺表演,就这样活灵活现呈现于眼前。梅葆玖、袁世海、马三立、姜昆等文艺界大腕儿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值得一提的是,老舍茶馆有个独门绝活――大碗茶碗琴表演。这是以卖茶的大碗做成的乐器,声音清越悠扬,别有风味。尹盛喜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特别成立的老舍茶馆小乐队,专门进行大碗茶碗琴演奏。
慕名前来的茶客除了北京当地人,还有来自国内外的宾客,其中有47位国家元首,都是为体验这京味十足的茶文化而来。当年连战夫妇访问大陆时,也没忘来老舍茶馆坐坐。 一位国家元首在留言本上写下:“具有‘天方夜谭’式的晚会给我留下回忆”,还有一位写下了“我为中国艺术和美妙茶香而沉醉。”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凡是来过老舍茶馆的人们,无不对这里地道的京味传统文化留下无穷的回味和不可磨灭的印象。
TIPS
地址:前门西大街5号楼,正阳门城楼西。
交通:乘17、22、43、826路公交车至前门站下车;或乘地铁2号线至前门。
注:老舍茶馆每周一、三、五下午有戏迷乐活动及京剧演唱,
每晚19:40~21:20在老舍茶馆三楼西大厅有戏曲、杂技表演,票价60元―180元/人。
上海茶馆:
休闲文化的时尚标签
如果说北京的茶馆是传统文化作底蕴,那么,上海的茶馆则是时尚潮流中的一员。上海最早的茶馆始于清同治初年。最早的丽水台茶馆坐落在临河处,楼宇轩敞,风景旖旎,“龙井珠兰香味腾”。南京路上的“一洞天”,如繁华缎子上缀着的一颗宝玉石。湖心亭茶楼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曾光临过的,具有很强的名人效应。这些都是沪上鼎鼎大名的茶馆。上海人对茶馆是“孵”而不是“泡”。让人感觉这么一“孵”定能生出诸多花样,“孵”出收获来。这些位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茶馆,自诞生起,就受到西洋文化的熏染,与时尚结缘。如今的上海茶馆成为都市人喝下午茶的好去处。
最地道的喝下午茶的地点,离不开以下关键词:崎岖的里弄、老式的花园洋房、宽敞的露台、各种国籍的红男绿女,还有“下午茶”的那些必备之物。喝茶的时间是一个春天慵懒的下午,或者是秋日不冷不热的午后。坐落在巨鹿路段的FCC就极符合以上元素。巨鹿路本就是一条幽静而散发着人文气息的小街。街上的一家老公馆内是上海文学等多家老牌杂志社所在地。因此,这些码字的上海文人们都喜欢来不远处的FCC喝个下午茶打发打发时间,聊聊时尚,找找灵感。
FCC最美的是露台,在此将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台上摆着长条桌和白色椅,还有精致的餐碟。来这里的时尚男女无不是穿着精致,轻声细语,温文尔雅的。这些人物很适合FCC那种低调的时尚。点单的服务生是菲律宾人,只讲英语。这不是矫情,是因为来这里的老外很多,而且即使是国人大多也是有点儿英语水平的。喝下午茶最曼妙的感觉是坐在露台上边品啜手中的红茶,边用眼角余光观察周围的人。虽然是清醒的茶,不是麻醉的酒精,但仍然使人心绪飘忽迷离。最美的是望着那些俊男美女而琢磨点儿绯色故事,幻想一场艳遇的发生。
沪上的红茶坊也是时尚美眉休闲的好去处。不过,“孵”红茶坊的女子通常是芳龄十几或刚刚二十出头的。天南海北朋友们大概都知道“仙踪林”,殊不知,它就是上海最早的大型连锁红茶坊。仙踪林的风格浪漫而又卡哇伊,深受沪上女生的喜爱。溶洞式的店堂营造出如“绿野仙踪”般的童话世界。原木制成的方桌方椅可爱至极。最吸引人的还是靠窗处的秋千摇椅。上面装饰着花花草草,温馨浪漫,仿佛摇曳其间就会飞上天空。店堂里柔美的音乐,又让人轻松释然,顿感生活如此美好,生命如此美丽。通常来这里的是女生为主,喜欢点一杯招牌茶品,然后三五个好友聊整整一下午,让时光流逝而不必在乎;或者携带男友同来,坐在秋千摇椅上谈情说爱。或者独自前来,带上心爱的手提电脑,叫一杯好茶,然后刷刷博客,码码字,好不快意!
TIPS
FCC
地址:上海巨鹿路889号11号楼和12号楼。
花费:150元/人。
仙踪林
老舍的茶馆范文 篇4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的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以及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的生活场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新茶馆读后感600字左右,欢迎阅读!
最新茶馆读后感600字左右1老舍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绍了。倒是写作背景得说说:话剧写于1956至1957年间,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在写《茶馆》之前,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写了《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等。《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缩影,《茶馆》也不例外。这本书包含了三个时代,每一幕就是一个时代。
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时代在变,茶馆也在变。“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这是老舍自己评价《茶馆》时说的。那人物究竟是怎么活的?又是怎么死的呢?我们就拿茶馆的掌柜来说。
“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这是王掌柜他自己说的。王利发精明、善良、勤劳,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处世原则,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可是,他越怕国事,这国事就越是不断地往他的茶馆里钻。他信奉改良主义,可改来改去,这茶馆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变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见人陪笑、作揖、夹着尾巴做人了。人生的磨难,使他变得倔强起来。
可最终他是怎么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宽慰,这令人怜悯。一辈子渴望改良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这就是王利发的人生悲剧。
《茶馆》里的其他人,儿子还是遵循老子的处世态度,有的甚至变本加厉。这是时代的悲哀。
《茶馆》让我们看清了那三个黑暗时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一个个破落、衰败。《茶馆》不愧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最新茶馆读后感600字左右2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常四爷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于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最新茶馆读后感600字左右3《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一部不朽的传奇。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老舍把这些人物集中在茶馆这个微缩社会中,让他们各自上演不一样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来写大社会,同时以茶馆的兴衰来透视旧中国的衰败。
《茶馆》一剧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会中小人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道出了劳苦百姓对生活的憎恨与不满。能够说,老舍笔下的三幕戏葬送了三个时代,这三幕戏共占了五十年的时刻。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但是剧中只透过一个茶馆和一些下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正面叙述那些大事。
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样活着和怎样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这些混杂着汗与泪,歌与笑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刻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级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这样的戏剧构思纵横开阖,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不乏细微之处的生动描述,是老舍先生的独创,带给了大家这样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记忆。
最新茶馆读后感600字左右4暑假期间,我读了《茶馆》一书。这本书是以剧本的方式来写的,跟莎士比亚写戏剧的方式差不多。内容也非常有趣。里面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我喜欢王利发,我厌恶心狠意毒的刘麻子。
《茶馆》主要讲得是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一个叫裕泰茶馆的生活场景。文章分为三幕,第一幕是茶馆最鼎盛的时期,很多人来这里喝茶谈笑;第二幕茶馆开始渐渐衰落,因怕遭淘汰,后面已经改成了公寓;到第三幕时茶馆已经非常衰落了。最后,王利发一家(除了王利发)都逃走了。王利发最后也上吊自杀了。
我喜欢王利发这个人。他是裕泰茶馆掌柜的。虽然他有点自私,但是他善良、心眼不坏。第三幕时,王掌柜已经很老了。他的心依然善良。他帮助因为家穷而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当康顺子和庞家断绝关系后,她的四侄媳妇来请她去管管要做皇帝的四侄子少贪图女色,因为康顺子不答应,她的四侄媳妇就翻脸了,给她下了最后通牒。王利发知道,要是康顺子还不答应,康顺子会倒霉,他的茶馆也会完蛋。
他就帮助康顺子隐藏她儿子的秘密,还帮助她秘密逃走。他也知道后果,就是砸茶馆。但他也不怕这些了。要是有些贪图荣华富贵的人,绝对会好好地劝康顺子,讨好她的四侄媳妇,以后讨一个大官做做。要是不行,就强行把她送到宫里去,至少能得到许多赏赐。但王利发就不这么想。
后来他又帮两个罢工的老师逃走了。他也知道后果,轻则坐牢,重则枪毙。后来他因为放了起事的康顺子的儿子康大力,弄得他们家(除了王掌柜)要逃到别处去,王利发自己说不定都要丧命。王利发还没有一点后悔。要是有些怕死的人,就后悔自己放了康大力,连忙派人去这里找找,那里找找,说不定能捡回一条命。
《茶馆》这本书就是这样,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喜有忧,有笑有哭。
最新茶馆读后感600字左右5老舍先生不愧为大家。他的文章总给人一种扎根土里的稳重感。初读他的书是《骆驼祥子》,如今又读《茶馆》,先生书里带着老北京味儿的语言和描写的底层群众的生活又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馆》讲的是在新旧中国交替期间,以戊戌变法、军阀争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为背景,通过茶馆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发生的人生百态与风云变化。老舍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接近那样特别的芸芸众生。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是那个时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圆滑,心眼不坏,但有一点自私和贪财。他可以说是裕泰茶馆的化身。他是懂得变通的,这一点,可以从裕泰茶馆的翻新和长存看出。他也是胆小怕事的,他不敢为了朋友出头,裕泰茶馆也一直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然而纵然裕泰茶馆再改良,再翻新请戏台子请招侍,旧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终裕泰茶馆被强占,王利发也上吊死去。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馆的老主顾。他们的个性,从他们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松二爷是旧文人的典型,他爱国善良又胆小怕事,有那么一点点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处。常四爷健康正直,然而固执,不懂变通,所以在后期只能挑菜材上街卖,勉强糊口。
秦仲义是维新时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实业救国愿望的大心胸的人。他变卖祖产,耗尽心血,创办起不小的企业,自以为能使民富国强。然而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终秦仲义的工厂在日本和中国的双重压迫下,被强行没收。一生爱国的秦仲义最终只落得个卖花生米的下场。
还有《茶馆》里的其他人物们,代表底层农民的康六,小妞和乡妇;代表顽固旧势力的庞太监,庞四奶奶;代表军阀势力的沈处长等人,他们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老舍先生把这些人物,三个时代高度浓缩在裕泰茶馆之中,使得《茶馆》这部话剧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经典。无怪乎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篇5
【摘要】《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在结构艺术上,《茶馆》采取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使剧本“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时展,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而神凝,并且构成了一副“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
【关键词】《茶馆》,艺术价值,社会意义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一部不足五万字的话剧,囊括了中国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沧桑变化,彰显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史诗性。本文试着从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两方面对老舍的《茶馆》作一探讨。
1.《茶馆》的艺术价值
1.1 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在《茶馆》中,老舍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在各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不同事件之间却没有必要的联系,几乎是平行发展的,此起彼伏,此隐彼显。全剧中所描写的人物多达70多个,事件至少有20多件,根本无法说出哪一个是主人公,哪一件事是主要事件。即使是在三幕中均出现过的人物-“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也只是串联人物而非主要人物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王利发(茶馆掌柜)、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人还真不容易。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一步步的反映社会的变迁。
1.2 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除了人物,这一幕也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很单一。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这样,一个一个小情节,一个一个小故事,像画面一样,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茶馆》这幅长长的画卷: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独立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衔接:
(1)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
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以人为主。
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
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2)人物的语言又反映了时代特征。
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满清覆灭。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政局动荡。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通货膨胀。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半殖民地时代。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总之,茶馆是旧社会的缩影,借茶馆的变化兴衰来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动乱变迁。在创作中,老舍自己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对传统戏剧“三一律”的突破。无统一的情节,无尖锐的冲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使这部剧作成为精品。
2.《茶馆》的社会意义
2.1 《茶馆》的结构形式所蕴含的社会价值。
我们看到在《茶馆》问世以前,我国话剧就总体而言,在结构形式上是一个与当代生活的发展潮流绝缘的凝固不动、自成一体的封闭系统;而《茶馆》结构的史诗规模从纵横两个方面拓展了话剧再现生活的可能性,使话剧能容纳多元的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内容,舞台与生活的界限趋向模糊,从而使话剧结构从封闭系统变为开放系统。
《茶馆》的结构是散文化的,没有人为安排的斧凿痕迹,全剧用平行的情节和恰到好处的细节穿插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光鲜的戏剧场面——茶客们象平常一样整日闲聊,不相识的人来来往往,相识的老朋友见了面互相寒暄,一切都习以为常,哪怕是在日后看来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如太监娶老婆,一句话没注意就身陷囹圄,但在当时实际上也是经常发生的。所以,这些场面与其说是戏剧场面,还不如说它们更像是真实的生活场景,是逼真地描写当时特有的环境与人物的散文特写。这种由散文化的情节与细节所构成的场面更接近生活的自然状态,加强了戏的说服力与厚度,使人在日常、琐碎的生活形态中体会到时代与人生的普遍意蕴,也使人在市民社会的世俗散文中领略到艺术创造的韵味。
2.2 老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他的创作意图、创作态度密切联系。
老舍曾说:“我以为通俗化的问题,主要的是作者的态度问题。假若他了解了文艺须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他就会放弃了旧风格,旧修词,及欧化句法等等,而去向群众学习生活与语言,给人民写作。反之,他若不了解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他就从心里不愿意放弃他原有的那一套,也就难怪他写不出通俗的东西来了。”正是凭借着一颗“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大众化的良心,老舍始终不渝地在文艺大众化的道路上探索。他意识到文艺的通俗化不是一味地追求低俗、而是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深刻的内涵和思想一点点地渗透进去,去感动人、震撼人。在创作实践中,他努力把大众化的情感方式与新文学的人道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等主题进行了巧妙的拼接,真正做到了“雅俗互动”、“普及与提高的结合”。既为新文学灌注了强大而新鲜的生命力,也切实提高了大众文学的境界和层次。可以说,老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生活戏剧、风俗戏剧、世态戏剧,以小见大,客观地再现了中国由封建王朝末期经过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转为新社会的整个演变过程,使艺术形象达到历史观点的高度。西方评论家是这样评价《茶馆》的,“摆在我们面前的诚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更是一部社会学的文献。”
老舍与其他现代文学大师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一个时代,以及对时代的思考。民粹主义宛如老舍思想的一扇窗,打开这扇窗,可以看到老舍对现代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危机的清醒认识,同时也使我们保持对现代化的警惕。但是敞开的同时意味着对另一方面的遮蔽。老舍对现代化的危机认识清晰,但是对完成现代化的途径和现代化的前景认识却不那么理想。作为后学,我始终保持着对老舍思想的敬畏。作为文学研究者,我又力图和老舍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为了完成某种批判,而是为了提升自身、思考当下。而老舍永远无愧于艺术家的称号。
参考文献
[1] 论老舍《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2] 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7].
[3] 刘厚生。《茶馆》——艺术完整的高峰[J].人民戏剧,1980.9[8].
[4] 李健吾。在《茶馆》座谈会上的发言[J].文艺报,1958.
[5] 李万钧。中国古今戏剧史中[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6] 马风。从《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倾向[J].沈阳学院学报1989,2.
老舍的茶馆范文 篇6
李之柔:尹总,您好,刚才在老舍茶馆门口,看到你们依然在经营二分钱的大碗茶,当时在看到高高飘扬的大碗茶幌子,我的心头热热的,我仿佛回到了从前。我想,如果说老舍先生创作的《茶馆》反映了旧中国的历史,那么,潘镜丞导演的《大碗茶》,则是要通过老舍茶馆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迁。您作为茶馆的经营者,您对传统和创新是怎么看的。
尹智君:1979年创办老舍茶馆顺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遵照政府经济多元化转型的思路发展,因此老舍茶馆的血液和DNA里都是感恩于国家的;再就是老舍茶馆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市、区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弘扬民俗文化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民俗专家和文化名人的悉心指导,这也是要必须感恩的。在企业团队建设方面,老舍茶馆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了一种温馨家园的氛围,形成了携手并肩,沿着企业战略规划,百折不挠、共同奋斗以达成企业愿景的向心力。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但是,办茶馆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与时俱进,绝对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从营业环境到经营种类全面升级。2004年,我们投资了1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馆的二楼,在二楼盖起了一个“四合院”,在装潢上充分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使宾客自始至终沉浸在中国民族艺术的氛围之中;2006年开设了新京调茶餐坊,推出特色茶菜体系和挖掘恢复老北京小吃,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扩展,使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听大鼓评书相声,以悦其目,又可品尝到地道的风味小吃,以饱口福;2008年开办品珍楼食府,主营宫廷茶膳和养生茶宴;2011年再次对茶馆二楼进行改扩建,建设艺苑非遗演出中心,和北方昆曲剧院合作推出小剧场版昆曲四大名著展演,并着力塑造推出“北京堂会”品牌,依托餐饮、演艺、茶事服务、创意礼品四大业态,打造高端定制化产品服务体系,深挖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值空间。同时还建成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把实景面塑、招幌和商业老物件等永久免费对公众开放展出,丰富了老舍茶馆京味文化的展示载体和内容,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间接但有力拉动了到店客流和经营收入,形成了“和、敬、精进”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基业,又不脱离市场,将传统与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李之柔:我们了解到,经过一番精心改造,老舍茶馆不但继续享誉京城,而且很快就名播天下了,从2005年,连战夫妇率中国大陆访问团在老舍茶馆品茶赏戏算起,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海布俊树、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柬埔寨首相洪森、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各国政要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老舍茶馆作为接待单位,更是在二十多天内接待了十三位世界各国元首政要。完全可以这样说:老舍茶馆就是北京城最重要的文化窗口之一。
尹智君:如果说老舍茶馆取得了一点成绩,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第一是“感恩”――在茶馆一层“大碗茶公司与老舍茶馆创始人尹盛喜生平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舍茶馆的企业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走的是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路径。因此我们始终是感恩于国家,感恩于社会的;第二是“传承”――尹盛喜先生为办好老舍茶馆倾尽了全力,为把老舍茶馆作为展示京味文化的大舞台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从个人的角度,要把父亲的“京味儿情节”传承、延伸起来,在不断充实老舍茶馆原有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扩展文化外延;第三是“双赢”――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打造文化平台和茶馆的经营业态相得益彰。老舍茶馆打造的公益性人文景观使人驻足,能够驻足就会去了解,这对企业经营增值是毋庸置疑的。
李之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品味显著提高,茶文化得到重视和弘扬,古已有之的茶馆行业也得以复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城乡至少有12万家茶馆,相关从业人员高达250多万人,可见茶馆行业已成为我国休闲产业中的重要业态之一,竞争也是日趋激烈,企业的优胜劣汰亦遵循着均衡法则,随时有企业横空出世,也随时有企业黯然出局。您是怎样保证企业在发展中节节攀升的良好势头的呢?
尹智君: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舍茶馆在经营上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建设,不断创新,顺应市场,老舍茶馆一直把茶当做一个载体,承载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老舍茶馆每年的接待量是七八万人,“游客能记住、能带走什么样的好茶?”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顺应市场、了解需求,实地到茶叶的原产地找色、香、形俱佳的好茶,严格把关茶叶的栽培和制作质量,使每一位到老舍茶馆喝茶的游客都能品尝到不凡的品质和韵味。第二,茶艺表演也是推介好茶的重要途径,整个“茶艺表演”的过程,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能使游客进一步的领略茶艺“和谐、静逸”的文化内涵。第三,加大自有品牌茶品的销售,从市场开发、市场营销、市场销售等方面下足功夫。第四,以茶文化营造连动效应,老舍茶馆作为展示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窗口”,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平台的作用,每次有贵宾到访,将“茶礼”赠送给对方以作纪念。在这方面,我们坚持跨行业学习、借鉴、合作,我们不把眼光局限在茶行业本身,和年轻团队、国际团队的跨界合作,是我们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永葆产品文化青春的方向和原则。比如,在国际和国内年轻消费群体都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推出的老尹四季盖碗着力体现以器载道、以茶释道、以心悟道的哲学思想,把经典和新锐相结合,把传统幻化为当代国际艺术文化潮流的―部分,因此极易受到关注并自然得到传播。
李之柔:中国是礼仪之邦,老舍茶馆把传统文化做到了实处。
尹智君:老舍茶馆的企业文化是从一碗二分茶开始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根本,时刻感恩。
李之柔:我们也感恩尹总,让我们体验到这么正宗的京味文化,谢谢,祝福老舍茶馆越办越好,期待有机会能携手潘镜丞导演,为老舍茶馆拍一部电视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