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故事最新2篇》
《三国演义》是四大民族之一,里面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组成。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三国历史故事最新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国历史故事 篇1
一、把握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在微观历史、口述史和非虚构写作泛滥的今天,在日常生活史、个人口述史、“小历史”在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上出尽风头的今天,在部分史学家和“公知”们沉溺于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微观史的今天,我们的文艺创作同样面临这个不容回避、亟需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有效抵制以个体遮蔽整体的述史倾向,正确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要把握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我们就不能轻易相信一个人的口述史,要树立大是大非的大历史视角,要有宏观的、整体的、全局的历史意识。当下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已经浮出水面――个体的历史越来越清晰,整体的历史却越来越混沌。细节片段的微观历史遮蔽了总体全局的宏观历史,混乱、平庸的微观叙事瓦解了宏大叙事,主观、任性的微观书写离析了唯物史观和人们看待历史所应秉持的严正态度――显然,这是当代知识变迁过程中一种错位的“非典型状态”。
一个人的口述史,只是一个人的,他的想法、看法、说法,是否就是历史呢?是否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呢?会不会陷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述史误区呢?历史的“碎片化”和“碎片化”的历史,实质上已经说明个体、个性化甚至个人主义的微观史终究不能承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更无法克服其自身致命的弱点――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史识来理解、诠释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
对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失语和无力,是微观书写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宏大叙事,必须实事求是地回到历史现场和现实语境当中,完整书写整体的现实(历史)和现实(历史)的整体。我们必须突破现实(历史)的局限,不当“事后诸葛亮”,不做“马后炮”,以客观的、历史化的态度正视现实(历史)的深度价值和潜在秘密,循着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路径,在大局大势中把握中国现实(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才是真正的大历史的视角,从而避免陷入的泥淖之中。
二、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不是人类的包袱,而是智慧的引擎;历史不是藏着掖着的尾巴,而是耳聪目明的大脑。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把握好中国历史与中国现实的关系。
我们既不能戴着显微镜放大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偶然,也不能戴着老花镜模糊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或透过哈哈镜任意涂抹、歪曲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真实面目,搞。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见不一定为实,耳闻不一定为虚。现象不是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历史。历史人物推动或改变了历史,同时又被历史推动和改变。任何现实和历史的人物,所亲见亲闻亲历的也只是其亲历历史事件的一个瞬间,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在历史现场的他也不一定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使命,而“新闻背后的新闻”或许才是真实的历史。就像“小我”是“大我”的一部分,现实也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现实来丰富历史;有时候,我们又需要通过历史来把握现实的真相与本质。
中国故事就是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具备良心、良知来造就良史,需要在常识的基础上建立共识造就知识。何谓知识?知即调查研究,识为辩证分析。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要的是在事物之间活学活用各种道理,灵活地看问题,机动地做事情,也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各部分必须在整体联系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辩证法还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一方面历史在操纵着我们(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包括在内),另一方面,我们又在创造历史,我们在历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位置,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既有来路又有去处,才能踩在历史的点子上,不然就会被历史抛弃。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把握好历史和现实的大是大非,就是要讲述中国历史和现实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故事。何谓最有价值的中国故事?一句话,就是推动民族、国家和人民的进步,有利于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故事。
三、把握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时而鼓吹“中国威{论”时而又唱衰中国的舆论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要把握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早在1942年,在延安就“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问题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强调要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他强调,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为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讲好中国故事,同样也应该以中国为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走进中国。
因此,我们不能浅薄地拿过去类比今天,拿外国类比中国,否则就会滑入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陷入痴人说梦、盲人摸象的唯心主义。而那些靠炒作中国的负面新闻来标新立异的人,那些像狗仔队一样挖掘中国花边新闻来哗众取宠的人,那些不惜自降人格国格媚俗媚低级趣味的人,那些搞解构、颠覆、重塑等所谓新名词新花样的人,那些宣称“以黑暗寻找光明”专事暴露阴暗丑陋的人,终究将被历史所抛弃。
国历史故事 篇2
摘 要:很多初中生对教师讲述的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将历史故事生动直观、便于记忆的特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生动传神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故事教学的方法,将生动的历史故事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
一、运用历史故事简化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涵盖的内容较多,其内容主要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大部分,由于v史史实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一知半解,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通过为学生讲解和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历史故事,能够通过生动的语言,直观地看到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吸收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的知识点时,这一知识点既是重难点又是易考点,很多学生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对于我国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就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你们知不知道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为什么会有54门礼炮鸣响28声,而不是50门、100门?因为那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我国的五四爱国运动,而其中的28次鸣响则是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了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革命的成功,结束了我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状态。”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故事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历史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
在初中历史中由于受到教材版面的影响,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无法详尽地记录其中,这不可谓不遗憾。古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但是历史教材中现有的知识点很难开拓学生的眼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学生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进行“三国时期”的知识点讲解时,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往往充满了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这一知识点不是重难点,很多教师都会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三国时期的小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赤壁之战”等;又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我国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和法西斯侵略者的凶残画面,笔者为学生讲解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慰安妇”“台儿庄会战”等故事。通过故事的导入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三、引导学生收集故事讲解故事
历史教学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认为只要记住了就一定能够得高分,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致使很多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点相联系,然后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历史故事,对于其中较为精彩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舞台剧表演,如“文成公主入藏”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相关故事进行改编,从学生中选出五个学生分别扮演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唐太宗、吐蕃大师、唐朝官员等角色,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情景的再现。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时文成公主为了唐朝的繁荣,毅然远赴他乡的高尚品格。只有学生真的融入历史之中才能够更好地体验历史、掌握历史。
初中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故事的模拟和训练,那么教师可以在日常的习题练习中融入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如,将“虎门销烟”融入试题中:“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对我国有哪些积极的作用?”“为什么清王朝要制裁林则徐?”。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进行命题,能够使学生既有话说,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这样学生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场景,以便对历史情境重现。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够通过趣味性的知识点讲解,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故事降低知识点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到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