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最新10篇)正文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最新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那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本文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最新10篇)。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1

一。重视农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非常关键。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必须要灌输语文阅读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将语文阅读作为重要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除了要在课堂上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对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目前农村语文教学来看,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已经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首位,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新课标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成绩,就要重视农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改变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实需要,导致了这种教学模式僵化,不能取得积极效果。在新课标下,对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度创新。因此,我们要想取得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改变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以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积极的阅读教学模式予以保证。

三。重点开展农村语文的合作探究式教育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受阅读知识和生活体验等的限制,肯定存在许多疑难问题。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决。探讨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探讨的价值;二要能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可以采取分组制,每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要求每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解读课文,力争做到对课文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并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过程实质上是自主阅读的延伸。讨论中,教师除了科学地设置问题外,应重在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感悟课文,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自行设置讨论问题的能力。

四。教会农村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

从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来看,一些高中学生对语文阅读没有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在语文课堂内没有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困难,无法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久而久之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阅读方法的培养,应该将阅读方法的培养当做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事情来做,通过阅读方法的培养促进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讲,在语文阅读的时候,除了缺乏良好的方法之外,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导致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除了要采取上述措施以外,还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引起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有更深层次理解,从根本上提高语文阅读成绩。从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来看,我们迫切需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促进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阅读教学范文 篇2

众所周知,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训练则是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于渔”的重要环节。

化学阅读和文学阅读有基本相似的方面,但也有其领域特点,化学阅读是一种从辨认文字、化学用语和仪器装置等图表中,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全过程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中学化学的教学则可大大地优化减少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于阅读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贯穿应用,从以下五个方面略作浅谈。

1、针对性的课前自读

新授课课前自读是学生的自学阶段,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往往缺乏自学的自觉性、主动性,读书的方法掌握甚少,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认为既然是自读,便放任自流,而要注重指导自学方法,促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教师的预习指导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比如《离子反应》一节预习时提出:a、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为什么比醋酸溶液和氨水的强?b、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c、通常哪些类的物质属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d、从微观的角度认识Na2C03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e、Na2C03溶液与CaClz溶液的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和什么的反应?f、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有哪些?哪些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形式,哪些物质应该保留化学式?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预习提纲中还备有一些与本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摸清学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环节,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以便教师课堂讲解时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释疑点,弥补漏点。例如《离子反应》中,学生在物质化学式的拆留方面不够清楚,含原子团的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方法不清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就通过多举例子和练习让学生领悟到注意事项和易错点和书写技巧,课堂测试效果很好。

2、理解性的课堂导读

课堂导读是学生通过课前自读,了解知识需要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阅读、研讨深思,进而领悟重要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所授内容多是自学不能理解或者需要重锤击打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优为重要,但不能理解为教师一味地讲,而应该像“向导”一样,引导学生选择捷径走向“目标”,例如《离子反应》教学中,教材【信息提示】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2:把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我和学生一起读过后就引领学生明确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就是指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思路“阻塞”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点拨正确引导,使他们茅塞顿开,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导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教师引导思考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反复咏读,让他们在读中求思,思中求悟,这一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学生“走”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有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化合价》一节中,在导读第一节引入化合价的定义时,我就放置了以下问题:a、为什么氯化氢、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反应物的原子个数比值都是1:1b、什么决定了原子相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必须有怎样的关系?c、化合价这种性质由原子的什么来决定?d、化合价的定义中的注意要点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再进行研究讨论,然后我再就回答问题中的不当之处、关键之处加以指明。这样化合价概念就初步的解决了。教师的“导”多采用精心设疑,适时点透,启发教学的方式进行。此种教学活动能够把教师――书本――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教学效果收益较好,而课堂气氛又活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性的习题精读

对于考查学生知识巩固和能力的习题,只有通过阅读,正确理解了题意,才能成功地进行解答。习题是根据化学原理,对实验、化工生产等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而编制的。习题都要说清要求干什么事以及干这些事所需要的条件,甚至还说明一些毫无关系的条件。这样,你应必须具备选择有用条件的能力。拿到一道题能不能读“懂”,就显得特别重要。这里所说的懂不是一般层次以上的懂,除了能找到关键字、词、句以及能对一道题划分出层次,理顺关系外,还必须联想、迁移相应的知识以及应用每个条件的先后顺序,并且还要掌握各个条件之间的交汇点。这就是能力层次上的阅读,在训练时,强调学生遇到题不要急于动手,应先有目的地阅读,阅读方法是:弄清有几个条件,并联想相应的概念、原理、画出思路图,使理解思路条理清晰,有的同学解题速度慢,准确性差,其原因是除了运算能力不到位外,更主要的是审题时走神,别人读一遍就懂了,而自己需要读好几遍,训练时可采用复述题意及题设条件,简述有关的知识,简述思路等,多次练习,即可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2011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的第16题16.(12分)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0)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g)+O2(g)2SO3(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过量的与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 。

(3)通***氧化后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过程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溶液吸收,为其中污染空气的气体为(写化学)。该题第(1)问中过量的与溶液反应,“过量”应重读,而且引导学生思考向溶液反应中缓缓通入气体直至过量先后发生了什么反应,最终产物是什么?第(2)问中“酸溶”过程溶了什么,生成了什么微粒,该微粒有什么性质与盐酸有关?第(3)问中通***氧化Fe2+时***的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第(2)问中所提到的过量的盐酸最后去了哪儿?通过我这样的分析性的导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晰了问题的解决要点和方法了,并且在紧接着以同类的练习让学生细细体会和领悟读题的着力点和思维的发散方法,学生的分析联想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4、系统性的复习通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在初步掌握知识后的那一段时间。因此,学完一章后应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读一遍,在阅读中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链,化繁为简,化厚为薄,并以条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将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搞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即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5、重点性考前读

阅读教学范文 篇3

一、初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

初读文本,运用查找资料和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疏通字词,做到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诵读课文,走进文本世界挖掘主旨

1.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索阅读的方法

带着问题阅读挖掘主旨。读书前,老师先根据课文内容拟定好思考题,在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如学习《生命,生命》时,学生围绕“课文中事例按什么排列,为什么前面两个事例都说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有些同学认为:三个事例按生命价值由小到大排列,虽然小虫子、香瓜子的生命价值小,但它们的生之欲望和强大的生命力,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作者是按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排列的,三个事例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当珍惜生命、表达了作者要好好地使用生命的想法;还有一些同学则认为,三个事例是按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排列的,小昆虫珍惜生命,瓜苗生命力强大,既然小昆虫、小瓜苗都如此珍爱生命,更何况人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价值的思想。同学们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感受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严肃对待人生的道理。

2.朗读中进行情景体验,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和认识

如学习《黄河》时,可以把课文划分为“溯源篇”、“忧患篇”、“奔腾篇”三个篇章进行教学,使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溯源篇中,学生通过大量收集黄河资料了解伟大的母亲河,使学生明白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忧患篇中,让学生观看黄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展示黄河的惨死现状,以此激发学生拯救黄河的责任感。在奔腾篇中,通过课文欣赏、集体诵读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母亲的豪情。

3.在朗读讨论中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如教学《热爱生命》时在朗读重点段落和句子时不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三、与文本对话中感悟文本内涵,做到真正的悟读。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我们无论打开哪篇文章都能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进入了一个精神家园,进入了一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就同那些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对话。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了。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使主观感受不断明晰深入,这些体验、情感、智慧最终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范文 篇4

应鼓励学生对课文合理“误读”。一般说,自然科学文本的原意较易把握,人文科学文本的原意则较难把握,这是由文本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有许多即使是作者本人在创作时也未曾想到的,这已为许多作家的自述所证实。如曹禹在谈到为什么创作《雷雨》时说:“我以为不应该用欺骗去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在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但是作者在创作时没有意识到的内涵,读者却有可能意识到,而且越是优秀作品其内涵就越丰富,就越耐人咀嚼,这在客观上造成人们的“误读”。对于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水平必然受到已有经验、情感、价值观念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即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早已存在一个影响文本的主体状态。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则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道理都是一样的。初中生阅读《背影》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当他们有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才能深刻地理解父子之情。有些看似简单的作品如《登鹳雀楼》一诗,也需一个人终其一生去解读,因此我们决不能把基于成人经验的结论一股脑儿抛给学生,应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更合理地理解文章。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过程,这种创造过程肯定不会完美,但这种过程毕竟是学生亲身参与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有创见的理解,我们要及时肯定;发现理解不合理甚至是谬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给予正确的引导。读《项链》,如有学生指出玛蒂尔德“不甘堕落,勤奋”,我们说这有创见,应给予表扬;读《白毛女》,如有学生说“我要是杨白劳,我一定要让喜儿嫁给黄世仁做‘二奶’,女儿享清福,自己也不用东躲”。很显然,学生是受到了社会上不良思想影响,教师不能训斥一番了事,要指出他这样理解虽然有个性,但结果不能让人认同。要问清这样理解的依据,给予合理的引导,必要时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

应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误读”。从理论上讲,任何人对文本都只能是“误读”。从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受权威和参考资料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都偏重于泛意义层面,如提到文章结构就说应分几段,提到写作特色,就说语言生动,运用了什么手法,等等。实践证明,泛意义的东西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当然他们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的印记,如果这种理解和学生的阅读背景有较大的距离,也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再从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来看,当前讲授之风仍然盛行,满堂灌严重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另外,教师包办代替,降低了理解难度池使学生失去了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的机会。有些教师能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如运用启发式教学等,但是,如果教师坚持把自己的理解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惟一标准,那么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效果都不会令人满意。事实上这种做法很普遍,甚至在许多公开课中也不鲜见。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设计许多简单的问题,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的结论,有时见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干脆代替学生回答。虽然教师这样做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的,但这样做客观上使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揣摩如何给出教师所需要的答案上面,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就失去了独立性。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不可能那么完美。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质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进行想象、推理,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广泛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启发。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对教师的“误读”,往往还含有“真实”与“期待”的成分。这对学生的意义自不待言,同时也会促进教师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鼓励学生“误读”的策略如果运用得好,会导致师生的“双赢”,从而使阅读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因此,我们教师没有理由不对学生的“误读”采取理解、宽容、保护和鼓励的态度。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阅读要求,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成为阅读教学环节中的根本性问题。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阅读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层次,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的需要,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下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就要把这种需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激励法,即运用欣赏鼓励的语言、行动等,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其自信心和能动性,主动地阅读思考。用激励法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其阅读和思维的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效的运用激励法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应贯穿于阅读课程的始末。

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培根说:“世界上最贵重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语文素质重在快速地听、说、读、写。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阅读对象为载体,通过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达到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如比较阅读,这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是将文章不同的题材,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归类,探求其异同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的正确运用,扩大了阅读视野,以课本为基点,选取可比性较强的文本来对照、比较,能够促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更深入地思考理解,在分析归纳中掌握一些阅读规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把握,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比如,阅读《胡同文化》,可以联想书法文化、山水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启发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寻到文化的影子。透过这些文化形式,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心理,了解我们民族的性格。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渊源,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其终身学习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当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得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介绍几种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断更新图书。为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我缝制了一个图书交流袋,挂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每逢周五,轮到同学们借书,他们就蜂拥至图书角,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人手一册。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会隔三差五地从家里带上一两本书,插到图书交流袋里,与同学交流。我留心看了看,里面竟有童话、寓言及古典四大名著等。每天中午,图书袋前,从没断过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总不停地搜寻自己爱看的图书。不时,教室里会响起琅琅的书声,时而又会传来阵阵辩论声。有一次,我发现徐晨人小朋友竟手拿一本书进行抢答赛。每当课上听到小朋友们妙语连珠时,我都会暗暗惊叹:这小小的图书交流袋竟会有如此大的作用。

(二)以身示范,师生共读。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要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自己首先能够倒背如流。为了尽可能地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教师首先自己要扎进书堆,然后从推荐阅读的内容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根据孩子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的心理,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等书,鼓励他们自己找答案。看到孩子们对一些另类的作品兴趣很浓,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或笑话集,就介绍《脑细胞迪斯科》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等。有一段时期,我发现孩子们在收集《儿童画报》随书附赠的《西游记》卡通画,于是先让他们说说画中的故事,然后引导他们看《西游记》普及本,结果许多孩子都入迷了。

(三)鼓励亲子阅读。在现有条件下,大部分课外阅读是要在家庭完成的,如果得到家长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我经常给家长写公开信,做好家长工作,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课外阅读兴趣第一的原则。将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的家长动员起来,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切实指导。尽可能做到为孩子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书;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每晚为孩子讲一个名人小故事。同时,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家长中好的做法,向其他家长推广,并积极推动、支持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探究有效的阅读方式

(一)每周一诗。根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早读课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自由阅读。每周发给每生一张卡片,要求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记清所读的书名、日期、主要内容,还要摘录好词佳句。有的孩子很有童趣地为文字配上插图。然后,每周抽时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多读、多思。

(三)自办报刊。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上学期,结合我校一些活动,我班以环保为主题,举行了手抄报评比。期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节活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举行了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学生为了编报,根据读书节的环保主题,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编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编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比较中,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几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网络浏览。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长知识。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上一学期,学完三册课文《识字八》,我下载了一些神话故事片让学生观看;学了《阿德的梦》一文后,我从网上载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图文,让他们欣赏。

(五)参观、旅游,读大自然之书。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读过课文后,如能再实地游览,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描写便会有更深的感受,对作者的选材、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法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参观博物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人物、风俗、地理。参观科技馆,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近几个学期,我们就根据当地有关文化单位组织的展出活动,及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参观,使他们多了解社会,多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

阅读教学范文 篇7

儿童文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育开展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儿童文学的崛起到深入探讨研究,一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见到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研究成果。朱自强教授是研究我国儿童文学著名的学者,他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倡导将语文课本中的儿童作品文学化,并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方法和理念,这为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挖掘儿童文学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并非始终联系紧密。由于特殊的教育形式,儿童文学曾一度脱离语文教学,这对于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界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少年儿童语文能力和爱国情感的重要资料,它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把各种语文知识结合起来的科学体系。而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会重点考虑儿童自身心理特征和儿童教育的需要,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儿童文学最适合儿童阅读。它是开展儿童素质教育最得力的助手,当然也是小学语文课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它是对少年儿童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少年儿童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素质教学要求的,还要依托课外阅读来辅助共同完成,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儿童文学作品占了一半以上,这是因为非文学读物通俗易通,儿童容易理解,而作品的内容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在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不是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儿童文学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内容。

2儿童文学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有助于帮助教师永葆童心

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儿童学习服务,正是它的特殊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特点,充分反映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因此,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兴趣和性格等。所以,儿童文学是教师推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唤回美好的回忆,永葆童心,童心是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要想真正走进儿童世界,具有童心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鲁迅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时代成长起来的,但赤子之心却早早消失了,就像毛毛虫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后,前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状:这是相当不幸的。要想真正了解儿童,走进他们心灵的世界,教师必须永葆童心,而童心恰恰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塑造与展示,其很多内容都是在描写与颂扬童真童趣的,所以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仅可以走进儿童美好纯洁的心灵世界,还可以使自己更加热爱儿童和教育事业。

3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通过儿童文学可以促进自身形成健全的人格,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朔造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见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这就是儿童文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吸引打动,这样他们慢慢地就会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领悟到人生的意义,这将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在儿童文学的素材中,大部分都是以幻想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如科幻小说、童话等等,有些素材更富于幻想,如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犹如金近曾说过:孩子们思想情感最主要的特点是富有幻想,幻想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整个童年时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儿童适合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应该给他们看一些能够启发幻想的书籍,引导儿童培养健全人格和心理特征,富于创造思维能力的书籍,由此可见,在培养儿童人格、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儿童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儿童文学契合儿童学习的内在节奏,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从我们人类的心理特点来说,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恰恰是这个发展的起点,即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形成,然后逐步发展到成人所具备的抽象逻辑思维。只要儿童感兴趣阅读,有激情去阅读,那么语文阅读目的就会很容易实现,进而儿童就会获得理解语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把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

5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课堂

儿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构建精神家园,而课堂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之间必须认真沟通交流,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关系与气氛,才能真正创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当前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既有儿童诗,也有童话故事。这些选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人文精神丰富,时代气息浓厚,与儿童的想象世界联系密切,因此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在情感上熏陶和感染他们。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正中的精髓,积极引导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加强儿童文学的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读”来学习的。儿童必须通过诵读才能体验和感悟文本内涵。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大声朗读,让他们在读书中不断积累、体验语文知识。特别是那些富有童趣和能够激起想象的素材。当然除了那些语言典范、构思巧妙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儿童诵读一些语言优美生动的经典名篇,这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智力。

2创设阅读儿童文学的情境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儿童对文学作品感兴趣,愿意去阅读。儿童文学的语言通俗易懂,文章本身构思也比较巧妙,教师恰恰可以利用儿童文学的这些特点创设美的课堂情境。例如,再现作家创作时的情境,引导儿童全神贯注阅读文章,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这样儿童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就会无意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7-01

当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阅读,作为培养语文素养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语文考试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提高,才能从容面对中考大关。

阅读的定义与: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定义,我们能得到新课标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期望有:

第一,阅读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得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便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第三,阅读教学是一个多边对话的过程,因此,学生、老师、文本、教材编者都是平等的,阅读是个灵动的动态过程,没有预设目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鼓励心灵交流,鼓励思想碰撞;

第四,“运用语言文字信息”,说明阅读教学中将贴近文本,钻研文本,这也对教师、教材编者的文学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与期望,实实在在体现了语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问题与疑惑。笔者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最主要的是:

如今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为适应新课标,阅读教学大都采取了课堂讨论的方式。“群言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十分热闹,其中不乏有闪光点。教师角色,通过这种方式有本质的改变吗,从传统的绝对权威变成“对话者”了吗?对于学生,这真的能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吗?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实质性的提高吗?为何在考试中简单的鉴赏题也难以回答?

反思

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分析,主要是焦虑、动机、兴趣、期望和成就感。这五点过低或过高都会印象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只是课堂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解决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会因为这种改变而提高。同时,课堂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的改变,而是根据新课标要求而改变,阅读教学方式的主导权依然在老师手上。因此,教师角色并没有改变,并不是“对话者”。

笔者认为,所谓“对话者”,但并不是指教师的角色就是一成不变的,毕竟师生之间在能力与素养之间始终有所差别。所以,不妨把阅读课堂当做一场老师与学生们的聚会,老师组织这场聚会,目标是积极引导对方(学生),使对方(学生)能不断进步,争取能力与素养能与自己平等的“对话者”,喜欢上阅读教学这场聚会。由此,教师要将妨碍这场聚会的因素各个击破。

焦虑主要来源于效率的差别。“群言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占领这意见领袖的高峰,理解有难度的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位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是一句空话。教师此时的角色便是组织者,安排好时间,使学生们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讨论时间,时间不能过短,否则会影响思考质量,已不能过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惰性。这样,才能使焦虑感逐渐冷静下来。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召唤读者来填充其中的空白。那么,此时的教师便是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找到文本的结构。比如李商隐著名诗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述了诗歌中百花残、蜡炬灰、春蚕死等意象后,诗中至死不渝的追念的氛围便出来了,此时让学生讨论,便让学生有路可循。喊着“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口号,只会让学生和老师都恐慌。有了门路,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也使教学得心应手。

阅读前,努力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此时的教师是一个悬念制造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阅读,这样首先会提高阅读效率,这是考试的基本技巧。但是,不能够把悬念设置当做问题提出,这样会使阅读过程中许多信息被自动过滤。

其实,传统阅读教学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针对考试阅读技巧进行训练。比如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技巧有:写景状物散文要大胆地往人的品质上靠,写文叙事的散文要往情感上靠,写景的文章要找议论抒情的句子,叙事的文章要看对人物思想活动的段落,答题时不能笼统作答,而要条理分割、扣住文章中的原话作答……这些看似是应试技巧,但是也是从文学规律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就强调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就会简单清晰很多。扣住文章原话回答问题,也是要求学生不能远离文本。同时条理分割的作答,也是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因此,教师上课时多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可以是阅读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是学生更有成就感。而且,掌握规律,才能打遍天下,这样,才是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9

为了推行“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我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进行思想动员,向学生讲清道理,人的一生要不断的学习这一点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在人一生的学习活动中,有老师指导的时间是短暂的。大部分的学习活动是靠自己自学,因此,提高自学能力是重要的。

2.初步确定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并把这种教学进行的程序介绍给学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我采取了尽量放手的态度,教学过程中不划框框,不给阅读提纲;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要求课前预习;稳扎稳打,一节一读,积累经验,不搞大单元阅读。

阅读教学的基本进行程序是:

(1)教师指定阅读的范围和阅读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教师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也不给出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时,教师在桌间进行巡视,督促部分学生参与阋读教学活动、抓紧时间进行自学、了解阅读进度、回答学生的简单提问、扫清阅读障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2)教师公布巡视中收集到的部分学生提问,然后由全体同学和教师补充提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答和讨论经筛选确定的具有普遍性的,或典型性的某些问题,另一些问题则由师生进行简答或说明,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

(3)教师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复述、默写公式,对某一位同学的复述可请几位同学发表意见(或肯定,或补充,或纠正某错误等等),使复述的要点全面,重点突出,最后再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小结。

3.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上好试验课

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选择一、二节课作为进行阅读教学的试验课十分必要,利用这样一节课使阅读教学的教学程序具体化,便于学生了解,有助于破除神秘感,有助于打消部分学生的疑虑,有利于进一步发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在这节试验课上,教师介绍了阅读的两种方法:通读与精读,阅读首先是通读,通读的目的在于粗略地了解阅读内容的全貌,确定精读的范围,精读时,对精读的内容要逐字逐句,认真揣磨,提高阅读能力的信心。

(2)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不能积极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较好的质疑是反映学生参与程度和评价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确定出下一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讨论问题的重要前提。学生对待提问的态度有以下几种:①不敢发问;②不会发问;③不善发问;④不愿发问。这些思想障碍或方法问题通过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实践都是可以得到解决或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我特别注意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因人而异,通过多种方式收集问题(如对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主动到学生的身边,小声去询问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我在学生中的威望,我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要选好讨论的问题

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提出的问题会较多,这些问题的质量、分量差别很大,有的根本不成其为问题,有的书中有答案,也有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的高质量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筛选,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有时典型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可由教师提出)。对学生的所有提问,我区别情况都一一作复,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别问题作个别答复或解释,普遍存疑的问题或舆型问题供师生讨论,我利用选定讨论问题的机会,发挥主导作用,一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原理和公理是不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显然是无法让学生们讨论的,它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属于枝节问题,对这个问题我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三言两语简单地作了说明,就适可而止了;在同一次教学活动中,对加减原理和乘法原理中的“做一件事”具体地是指什么,学生虽然无人注意,我却不肯放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另一次学生认为阅读内容简单,道理浅显根本无法提出问题,我却抓住了机会“于无疑处质疑”,提出了一个完全出乎全班同学意料之外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憾,课后不少学生认识到,读书提问还真不那么简单。那一次的阅读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的思想烙印,可能令有的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忘怀。

(4)要多让学生发表意见

在讨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能由学生发言的,一定让学生们发言;在强调重点和作总结时,能由学生去讲的,我决不先讲,我发表意见时则注意能少讲时决不多讲,总之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活动

(5)要有督促检查的环节和措施

智力活动的特点之一是独立性,学生阅读开始之后,是真读进去了,积极参与和投入了,还是在应付,在走过场,在望“难”而却步?这需要教师及时的了解、督促、帮助和指导。在学生阅读时,我抓住巡视的机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要点复述的目的之一就是对阅读情况的检验,教师围绕阅读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也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

(6)要灵活运用几种阅读教学的程序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实践中,我经常调整教学程序,使阅读教学的程序多样化,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阅读教学程序:

读后讲,即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复述,小结。适合这种程序的教学内容育:三角函数的性质,棱锥、圆锥的体积等。

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10

一、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

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三、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