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的民俗活动及气候特点【精选5篇】》
大寒养生正当时,锦囊妙计来帮你,以静为主调身心,心胸开阔好情绪,早睡晚起遵冬藏,减少熬夜强免疫,颈背腰腹需保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寒节气的风俗特点,供大家参考。这里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大寒节气的民俗活动及气候特点【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篇1
1.雨雪、大风、低温
寒冷意味着天气寒冷到极端,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最冷的时间,一般寒冷时间是1月20日至21日,也是24个太阳术语中的最后一个,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槽,中国受西北风流控制和不断补充冷空气的影响将继续出现低温。
2.雨量增加,防寒防冻
常年寒冷节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略高于前期,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10mm,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5mm。华南冬季干燥,越冬期间耗水量小,农田水分供需矛盾一般不突出。经常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和强风降温。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大寒节气的气候特点 篇2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大寒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大寒的传统习俗 篇3
1、准备年货
大寒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我们离中国传统佳节春节不远了。这时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户户却非常的繁忙。人们忙着为过年准备,四处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还要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腌制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
2、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八宝饭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3、喝鸡汤
到了寒冬季节,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而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在寒冬里喝上一碗鸡汤真是一种享受。此外,在熬汤时,尽量不要揭锅盖,不然容易“跑气”影响鸡汤的滋味。
大寒节气习俗吃糯米饭的由来 篇4
大寒吃糯米饭是一种习俗。大寒是二十四气节最后一个气节,也是整个冬天感觉最冷的一天,故名曰“大寒”。在这一天,广东人不仅穿得最多,而且也会吃一些暖胃的东西以御寒,比如糯米饭。糯米暖胃养胃,补气血,最适合寒冷的冬天吃,吃完全身上下都感到暖呼呼。
旧时穷苦人家屋漏墙透,被席单薄,防寒条件太过简陋,每到这一天都要面对苦寒的煎熬。而中医认为,糯米其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于是老百姓们一试,果然觉得胃里暖烘烘的,就像揣了个小暖炉,不再怕寒气入侵了,于是大寒日吃糯米饭这种风俗开始流传起来。
广东人俗语有:“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一般家家户户都有吃糯米饭的习惯。
大寒节气的含义 篇5
大寒节气的含义是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的意思,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在北方地区大寒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南方大部地区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度,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在岁终,大寒过去,又开始新的一年的轮回。在我国一些地方,大寒至立春这个时段,有很多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鸡开始哺育后代了,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能一直冻到水中央,且又厚又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