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逝者生平及事迹范文(推荐【9篇】正文

《逝者生平及事迹范文(推荐【9篇】》

时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逝者生平及事迹范文(推荐【9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逝者生平及事迹 篇1

悼词

悼词是缅怀、悼念逝者,对逝者表示哀悼、敬意的专用文体,也叫诔辞、哀辞、吊文、祭文。悼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一切缅怀、悼念逝者,对逝者表示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是专指用来在追悼会上进行宣读的文字。

悼词的写法。标题,一般写xxx悼词xxx二字即可,也可以写为xxx在追悼×××同志大会上×××同志致的悼词xxx、xxx在×××同志追悼大会的悼词xxx等。

正文,可以分五层意思来写。

首先写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悼念什么人。

第二层意思,介绍逝者的身份、职务等,逝世的详细时间、原因,享年多少岁。

第三层意思,介绍逝者的籍贯、出身。然后依时间顺序追述逝者的生平简历。

第四层意思,介绍逝者一生的主要贡献、功绩、荣誉,称颂逝者的高贵品格,还可以举一两个具体事例,增加文章的深度和感染力量。然后给以恰当评价。

第五层意思,指出他的逝世带来的损失、影响。表达对逝者的沉痛悼念,号召大家学习他的高尚品德;精神,激励大家奋发向上,化悲痛为力量。

最后用xxx×××同志安息吧xxx、xxx×××同志精神永存xxx、xxx×××同志永垂不朽xxx等祈辞结束全文。

落款,写致悼词的个人或单位,以及年月日。

悼词是用来在特定场合朗诵的,所以在写作上要注意,介绍生平事迹要实事求是;称赞评价要恰当得体;语言要诚恳真挚,饱含深情,声韵和谐,讲究文采。

烈士墓碑上经常写什么碑文 ——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

生平事迹范文 篇2

导语: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个人事迹,欢迎查阅!

像野稻一样自在

上周有一个重要的记者见面会,袁隆平的秘书给他精心准备了一个讲话稿,一个很美好的比喻,“人就像一颗种子一样”。

没想到,等到讲话时,他把讲稿摊开,又反面压了,放到了一边,然后,抠了抠脑袋,说,“这样郑重其事地夸奖我,我觉得一点都不自在。”

其实,秘书一点都没有说错,只不过,这颗种子实在不一样。

“掉”在了湖南农村

在19岁以前,袁隆平一直跟随父母辗转漂流。从北平到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湖北汉口,1937年战乱爆发,一家人又逃难到了重庆,然后汉口,然后南京。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学农的原因很简单。还在读一年级时,老师曾带他们参观了汉口郊外一个私人园艺场。都好多年了,他始终惦记着,“里面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串的,花也开得特别好。”

而重庆8年,有他最优哉游哉的少年。每每有空袭警报拉响,学校一散,他就跑到嘉陵江去游泳。“家里5个兄弟姐妹,父亲喜欢老大,母亲喜欢老幺,成绩最好是老四,我这个老二就落在了空档里。”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哪个理论有道理

1958年,按照大学所学的苏联专家的无性杂交和环境影响理论,他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

袁隆平因此出席了1960年在湖南武冈县召开的全国农民育种家现场会。

就在这一年,在各地争相放出“马铃薯亩产8000公斤”、“水稻单季亩产1500公斤”等等“卫星”后,人们开始过“粮食关”。学校老师供应的定量减少很多,周边农民开始吃草根、树叶和“观音土”。在小小的安江镇上,袁隆平亲眼看到倒伏在街边的两具枯瘦的尸体。

家庭成分本来不好的袁隆平很少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能躲就躲,被视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

有次去农村上夜校,他讲红薯高产,听的人少,别的老师讲水稻高产,屋子里面挤满了人。农民跟他说,“红薯是杂粮,是稻米的搭头,吃了不经饿,‘以粮为纲’,是要大米。”

他后来私下跟一个要好的老师说,“没有吃的太痛苦了,我是学农的,要多搞点科研,等红薯嫁接成功了,就搞水稻高产。”

不幸的是,他的“月光花红薯”试验很短命。第二年,种子长出来,红薯又变小了。

1962年,他在学校图书馆的《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根据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获得了诺贝尔奖。

“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袁隆平后来跟他的学生们提起这事,就爱说,“幸亏我猛醒得早,没拴死在一棵树上。”

这年暑假,他自费赶到北京,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些国外研究的情况。

他的英文功底一直就好——母亲曾是教会学校的高中生,他也在教会学校汉口博学中学直接上过外籍老师一年半的课。呆在农科院的图书馆里,他看了一大堆外文资料和学报。才知道,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

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平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2001年,《湘声报》记者到海南荔枝沟基地去采访,还听见他把雷洁琼的话拿出来念,“百岁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然后又嘿嘿一笑说,“我71,是小弟弟。”

试验田和住地隔一段公路,原来都是骑自行车下田,那天,刚好新买的咖啡色小摩托车送到,他立马发动新摩托,然后笑嘻嘻地一溜烟走了。

晚上6点半回来,吃晚饭,爱吃花生米,7点半散步,8点和大家打麻将,输了钻桌子。后来,他腰杆扭伤了,就不打麻将了,改打气排球。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隆平高科”用他的名字上市的事情,他起初也不答应。“杂交水稻和股票完全是两码子事,我不懂,再说,袁隆平今天涨两分,明天跌两分,像啥子话哦?”后来是想到研究中心每年可以得到一笔固定的科研经费,才松了口。后来一忙,又把隆平高科的董事也辞了,只挂了名誉董事长。

即便现在,他这个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法定代表人仍旧只分管科研,行政事务一概不理。

“他就是一门心思要搞科研。”1995年,出去制种卖的罗孝和被袁隆平喊回来,培育出了一个稳定的两系法杂交稻品种,比1973年的三系法杂交稻产量高出近10%。

紧接着,第二年,袁隆平又逢人就说,现在开始搞超级稻。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

逝者生平及事迹 篇3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岳西公墓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离休干部、xxx党员、辛勤园丁刘廷虎同志。刘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XX年2月23日16时25分在岳西县中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刘廷虎同志系岳西县毛尖山人,生于1927年3月。

早在解放前,刘挺虎同志就参加了社会工作,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在黄羊乡任小学教员;此后,刘老同志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10月至1955年6月先后在陆军战车第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纵汽艇大队、华东海军后勤部、华东海军皖北土改工作队等单位担任过司机、队员、轮机长等职务;其间荣立过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

解放后,因工作需要,他服从组织安排,荣调回到家乡岳西县工作。1955年6月至1956年7月在本县原主簿区当税务员;1956年7月至1961年8月年先后在石关小学、天堂中学、岳西中学担任教师;1961年9月至1986年8月在汤池中学担任教师、副教导主任,并于1984年1月加入中国xxx;1986年9月调至岳西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讲师。

自1947年参军作战到xxx年4月光荣离休,刘挺虎同志为革命和人民默默无闻地奋斗了40余年。刘老同志的一生是坎坎坷坷的一生,是风风雨雨的一生,经历了从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直至改革开放几个时期,度过了一段不平常的蹉跎岁月。

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与社会建设事业中,刘老同志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一贯坚持原则、大公无私、热爱集体、团结同志、工作积极,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教师。在历次风起云涌的政治斗争中,刘老同志都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恪守党的宗旨,坚持党的信念,是一名经得起考验的中国xxx员。40余年来,刘老同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培育新一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刘廷虎同志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传统作风。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从不铺张浪费;并自觉要求自己的子女,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从不搞特殊化,不给组织找麻烦,体现出一个革命军人和人民教师的高风亮节。他为人廉洁耿直,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为革命工作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体现了一代老党员、老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刘廷虎同志无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刘老曾经担任过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等职。在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上,呕心沥血培育祖国的花朵。无论在中小学哪个岗位上,他始终都是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生活上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心地善良,团结同志,关心学生,爱校如家,以他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个幼稚的心灵,培育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表现了一位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刘廷虎同志是一名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老军人,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干部,是一位淡泊名利、勤恳敬业的老党员,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纯朴的老教师。刘廷虎同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勤劳俭朴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

刘廷虎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党员、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大家学习、铭记。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告慰刘老在天之灵。我们相信,他老人家定会含笑九泉!

生平事迹范文 篇4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1979年,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

生平事迹范文 篇5

2009年李林森(左)在西华师范大学引进人才

1991年9月—1994年1月,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

2002年7月—2004年2月,宣汉县东林乡党委书记;

2004年2月—2004年10月,宣汉县五宝镇党委书记;

2006年2月—2006年11月,四川省万源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6年11月,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2011年7月31日,因病不幸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逝世。

依依惜别的深情

2006年2月,在四川省宣汉县“9·5”抗洪救灾“火线”提拔起来的宣汉县副县长

李林森在万源市青花镇看望慰问农村老党员

兼五宝镇党委书记李林森调任万源市副市长,11月转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去万源赴任的那天下午,李林森本想悄悄离开五宝,让来接他的朋友把车停在场镇边上的汽车站,自己再从镇政府走小路去车站,途中还是被人创造了。乡亲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按当地传统,大家给他送来热水瓶、搪瓷茶杯和踏花被。李林森与乡亲们一一握手道别,近3公里长的街道,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看着满街依依不舍、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李林森眼含热泪,婉言拒绝了乡亲们送来的纪念品。

回龙村村民覃有松等人把踏花被“扔”在车上掉头就走了。覃有松动情地说:“洪灾过后,李书记为了我们早点搬进新房,天天上工地来看进度,和谐建房材料和工人,他为我们操了不少心!”后来,李林森还是把这些踏花被分送给了镇上的艰苦群众。

2004年9月5日,持续特大暴雨洪灾导致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突发特大山体滑坡,位于前河上游的五宝镇数万群众面临着奔涌洪水围困的险境。

“共产党员,请跟我上!”灾情产生后,时任五宝镇党委书记的李林森火速组织9个应急分队,分赴8个村、1个居委会,冒着生命危险紧急转移群众。经过10多个小时的生命大搜救,两万多名受灾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全镇无一人伤亡。

洪水未退,公路被淹。此后数日,五宝场镇完整成了一座孤岛,外面的援助进不来,两万多人失去家园,所有生活物质全被洪水浸泡,交通中断、信息中断、电力中断……除了一身衣服,许多群众什么都没有了。

“绝不能让一个群众饿倒、病倒、冻倒!”在史无前例的宏大灾害面前,李林森冷静应对,昼夜奋战。由于长时间劳累,他心力交瘁,体力严重透支。9月21日上午在去救灾物质发放点途中,他两眼发黑,一头栽了下去。醒来后,他一只手打着吊针,一只手拿出手机询问情况、安排工作。一位县领导斥责他太不爱护自己的身材了,“强行”夺走了手机。“还有那么多的事等着我呀!我躺下了,老百姓怎么办?”李林森就像战场上的士兵被夺走兵器一样,泪水夺眶而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灾后重建的日子,他依然没睡一个安稳觉、没吃一顿可口饭、没洗一次热水澡……洪灾中,郑家容经营的药店价值20多万元的药品被洪水冲走,成了一无所有的特困户。失望中,郑家容几次喝农药欲“一逝世了之”,都是李林森组织镇村干部及时赶到,才使她脱险。李林森还组织干部到她家清算淤泥、清洗修理药柜等,又和谐信用社贷款6万元,使药店在洪灾后不到半个月就恢复了营业。

灾后的五宝,生动着一支支马帮队,那是李林森在公路中断、重建物质无法运抵的情况下,发动全镇养马群众用马背托起重建的重任。灾后不到四个月,一幢幢灾民新居拔地而起。

如今,在高梯、回龙等村的石壁、墙壁上,仍随处可见“共产党好”、“天给我们灾害,党给我们温暖”等群众自发写下的标语。群众心目中的“救命书记”李林森,被表扬为“四川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他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巡回宣讲。

“要让党建之树在革命老区开花成果”

“组织工作必须主动服务中心、屈服全局”,“基层党建必须创新出彩精彩”,“要让党建之树在革命老区开花成果”……担负组织部长后,李林森仍有使不完的劲、想不完的点子,推动万源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万源地区宽广,乡镇村散布稀散,加之山高路险林密,下一次乡需要很长时间。李林森马不停蹄,在较短的时间内跑遍了全市53个乡镇和395个村(社区),许多干部姓甚名谁,有什么优点,毛病是什么,他都控制得清明确楚。

“基层最要害是基层组织,最要害是基层干部。”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组织部长,李林森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村级组织换届中扩大选人视野,摸索更加民主的村干部选任模式。

2007年初春,达州市委把村级党组织换届试点任务交给万源。曾经在3个乡镇当过“一把手”的李林森,经过深入调研,勇敢实行了扩大村干部民主选任的“四评村官”模式,让沉静的大山焕发了活力,并得到上级认可在全省、全国推广。

万源市沙滩镇栀子园村村民刘奉国说,活了66岁,当家作主评“村官”、选书记让他印象最深入:想干事儿的人先“自我荐评”,村民们再来“群众相评”,提出村干部参选标准,推荐自己心目中满意的人选;经“组织考评”后,再开展“公开竞评”,参选者在全村人面前发表 “施政演讲”,由村民投票选出最满意的干部。

通过“四评”,当年万源市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纪仅36岁,比上届低了19岁;文化程度大幅攀升,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61人,占41%。

2008年李林森给留守儿童送去学习读物

沙滩镇,方圆上百平方公里都是深山老林,村民居住疏散,过去家族权势对村级换届选举影响较大。现在通过 “四评村官”,大伙明确选好选准“当家人”关系到切身利益,家族权势、裙带关系甚至贿选顽疾不攻自破。新选出来的栀子园村党支部书记程志明没让乡亲们扫兴。在他的带领下,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大伙感叹地说,“我们选对了领头人啊!”

如何创新组织情势,扩大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笼罩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村级组织成功换届后,李林森又迅速投入到新的攻坚破难中。位于大竹镇染房村的万源市立川食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距市区70多公里,是当地很著名气的民营企业。把党组织建到立川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李林森为此多次上门,与企业负责人谈心交心,建立了村企联合党支部。依托这一平台,1000多户群众与企业签订了 “生猪订单养殖合同”,有效增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重操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

李林森常说:“选人用人是党委的最大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和群众是否真正满意。”“组织部是一个渡人的梯子,组织部长就是要把人才选准用好。”他旗帜鲜明地践行着“重操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

2007年乡镇人事调剂,在组织部工作的徐世和被提名推荐为乡镇党委书记人选。大家都认为他会安排到条件较好的乡镇,成果却安排到“高寒山区乡”之一的堰塘乡。李林森找徐世和谈心:“组织部的干部用在什么处所,大家都很关注。把你安排到偏远乡镇,可以使你得到更好的锤炼。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干部,好好工作,用成绩来证明自己,为组织部争光!”徐世和高兴地奔赴新的岗位,并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更加懂得了李林森的良苦居心,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好领导、好兄长。

李林森任组织部长以来,万源先后有18名优良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被交换回市直部门,18名家庭艰苦、需要照顾的基层干部得到妥当安排,一大批优良基层干部被提拔到合适岗位上。

“全部万源县,5年没有因为干部提拔不公或提拔程序不规范而的。”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说。

2007年底,李林森在翻阅万源市干部名册时,越看眉头锁得越紧:全市30岁以下的科级领导干部仅3人,部门局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正科级领导干部,几乎全是“60后”,班子严重老化,后继乏人。

“发展的盼望在青年,干部的活力在青年!”李林森心急如焚,向市委郑重提议,亟待造就一支有豪情、勇担负的优良年轻后备干部队伍。2009年,李林森带队访问省内各大高校,到校园里摆展台、搞讲演,拉开了“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引才工程的大幕。当年,万源引进人才总数相当于过去8年的总和,研究生数量是以往的5倍。

在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万源市持续3年各项指标位居前列。

“干出实绩,群众信任,组织会考虑”

“歪门邪道少来!干出实绩,群众信任,组织会考虑”。在有些人眼中,组织部长有权,更不会差钱,而李林森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质。

2009年12月,得知万源市委要调剂干部,乡党委副书记的张某多次借向李林森汇报工作的机会送钱送物,盼望得到提拔,都遭到李林森严格拒绝和批评:“歪门邪道你少来!只要你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事迹,群众信任你,组织会考虑的!”春节来临,张某又跑到李林森宣汉县的老家去“拜年”,成果连门也没让他进。

“工作就是他的药,爱国民者国民爱”

“大竹镇、紫溪乡等23个边远高寒山区乡镇,是这次乡镇党委换届的重中之重,必定要特别器重,确保美满成功!”

“达州市7月中旬开党代会,万源推的党代表得抓紧再复查一遍,必须确保党代表的质量。”

“梨树乡荆竹坝村是我挂包帮的接洽点,5组李代菊的两个娃娃下学期该读大四了,不知道学杂费筹没筹齐。向琪(李林森妻子),你把省委这次奖给我的5000块钱,托人带给李代菊家,算是一点心意。还有,草坝镇老党员郭钊贤的老伴患肺气肿,不晓得好些没有?他们太苦了。”

2011年7月,重庆大坪医院重症监护室,李林森双目紧闭,面色蜡黄地昏睡在病床上,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咳嗽,嘴里不时艰巨地挤出几句话来。妻子边用毛巾轻轻擦拭着丈夫虚汗淋漓的面庞,边点头说:“老李,你就安心养病嘛,这些,我都记住了。”

到万源工作以来,长年累月熬更守夜地工作,李林森的身材过度透支,健康状态一天不如一天。

2009年7月,万源市委“七一”表扬大会召开后,持续熬了4个夜晚的李林森感到前所未有的疲劳。7月2日,他开端腹泻不止,身材近乎虚脱。在万源治疗后一直不见好转,转院到成都医院,诊断成果:肝癌晚期!

术后2个多月回到万源,他只告诉大家,自己只是做了个“胆管搭桥手术”,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尽管经常被激烈病痛折磨得脸色发黑、身材浮肿、面容憔悴,但他依然不改“拼命三郎”的本质,审签文件、组织会议、接访群众、下乡调研……只有中午或晚上,他才会拖着疲惫的身材独自去医院打静脉留置针。

因为太操劳,李林森涌现严重的术后排异反响,转氨酶陡升到300多,手指、脚趾关节开裂,拿东西、走路钻心肠痛。他赶到重庆大坪医院复查治疗。刚到第一天就接到万源市委的电话通知:第二天召开市委常委会。他当即请求出院。主治医生很震惊:“你哪里是来治病的,简直是把生命当儿戏!”“你今天敢走,今后就不再收你入院!”“医生,事情紧急,我必须得回去啊!”李林森丢下这句话,连夜赶回了400公里外的万源。

李林森安静地给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发短信:“对不起,我的身材每况愈下,实在难以坚守岗位,恳求辞去组织部长职务。”直到这时,朝夕相处的同事才得知他隐瞒绝症重病已近两年!

住院期间,李林森把病房当成了办公室,每天通过电话懂得工作情况,对重要文稿亲自修正把关。一天,为了切磋乡镇党委换届文件修正,足足打了两个多小时电话,直到手机没电。他,似乎好像完整忘了自己是个癌症晚期病人!

“林森同志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把下属、把群众始终装在心里最重的地位。”与李林森共事多年的万源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刘家忠说。

他是一个对国民群众有真情绪的人。在乡镇任职期间,他通过多种方法赞助艰苦群众,从不宽裕的工资中拿出2万余元赞助留守儿童和农村艰苦党员。在“9·3”洪灾灾后重建那段艰巨的日子,他总会几十块、三五百地捐济一些艰苦群众,自己却欠下了1.7万元的债,直到离开五宝两年后才还清。任组织部长后,重视整合资源开展党内帮扶,先后为30多位生活艰苦党员群众解决了10多万元救助资金。

2011年春节,李林森在访问慰问中,看到年过七旬的老党员李国元还住在用几根木棒撑起的土坯房里。一阵心酸,眼眶潮湿。他紧紧握着李国元的手说:“老人家,对不起呀,让您受苦了,我这个组织部长不称职啊!”李林森掏出身上仅有的1000多元钱放在李国元老人的手中,并当场表态从代管党费中划拨专项经费1万元,和谐相干乡镇、部门解决1万多元,赞助老人修建新房。

前不久,李国元搬进了新房。“李部长说要来看我,咋还没来?”老人不知道,李部长这辈子再也不能来了。

2011年7月31日,听妻子念完达州市“两会”消息的李林森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弥留之际,他向市领导发出最后的短信:“感谢领导的关心关爱,自己的工作远没做好,惭愧呀——不争气的李林森。”

社会评价

李源潮同志作出重要批示

生平事迹范文 篇6

2、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3、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4、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5、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生平事迹范文 篇7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之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便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来源:文章屋网

逝者生平及事迹 篇8

吴运铎同志生平

中国xxx优秀党员、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吴运铎同志于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xxx。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历任xxx军司令部修械所修械班长,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等职。他是第一届xxx代表,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

吴运铎是我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1939年,他和战友们建起我军第一个军械修造车间,成功地制造出第一批新步枪。

吴运铎是一位意志坚强、无私无畏的革命战士。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三次身负重伤,仍然忘我工作

吴运铎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1953年撰写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了500多万册,被译为俄、英、日等多种外国文本,在青年人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吴运铎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论遇到什么政治风浪,他都始终不渝地坚持xxx人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他为人刚直坦率、光明磊落、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他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及其子女,从不谋取个人私利,对党内不正之风嫉恶如仇,始终保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

白老大人生于1933古历五月初二吉时,因病经治疗无效于2012年6月30日13时30分逝世,享年80岁。老人家一生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勤奋学习,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严格教育子女,在同志及乡亲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白老大人系xxx党员,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工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斗,一心忠于党的事业,先后任******计财股长、*****学校校长、********主任、会计师等职,并多次被评为市县供销系统先进个人。

白老大人生于1933古历五月初二吉时,因病经治疗无效于2012年6月30日13时30分逝世,享年80岁。老人家一生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勤奋学习,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严格教育子女,在同志及乡亲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白老大人系xxx党员,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工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斗,一心忠于党的事业,先后任******计财股长、*****学校校长、********主任、会计师等职,并多次被评为市县供销系统先进个人。

白老大人幼年在家就读,因家境贫困,于1946年7月份经他的爷爷介绍到*************杂货店做伙计。指导白老大人在弥留之际还为儿女反复念叨当时的艰辛生活“清水河七十二道脚不干,弯弯曲曲九头山”,生活的艰辛和吃苦精神可见一斑!那时他才13岁,由于为人忠厚,善于学习,于1956年当选市政协代表,并出席了宝鸡市政协代表大会。同年在党对私有制的改造中,企业走向合作化道路,他老人家又任通洞镇杂货店经理,1958年企业又由公私合营过渡到国营,他本人又随之调到*****任会计员;在xxx的年代里,由于工作繁重,老人家积劳成疾,后经多方医治病情得到缓解。1965年5月又调任*****任会计,并经受了xxx的洗礼。1974年4月调到*****任会计工作,1976年元月调*****任会计工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荣获市、县先进个人,1980年3月调县*****联社任会计股长,*****校长等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会计人才,他本人晋升为会计师职称。1988年任*****主任,将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变成了一个盈利企业,被市*****评为先进单位,并向全市*****系统介绍了经验。xxx年退休,1990年至1996年先后被聘在县属农副公司、工业品公司、生产资料等单位工作,发挥了自己的余热。1997年后,回到家乡,曾参与********家族族案、族谱的完善和整理等公益事业,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完成了本家三房分十三世、十四世的家谱续写任务。闲余时间,仍不断学习,总结一生的所感所悟,传于后人!

白*同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xxx员,他历经了新旧两个社会,经历了缺吃少穿的低标准年代,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谱写了一名xxx人应有的本色。工作中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生活中勤劳简朴,为人和善。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平凡中却彰显出他勤恳敬业、无私奉献、团结邻里、助人为乐和善良朴实。

1988年任*****主任,将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变成了一个盈利企业,被市*****评为先进单位,并向全市*****系统介绍了经验。xxx年退休,1990年至1996年先后被聘在县属农副公司、工业品公司、生产资料等单位工作,发挥了自己的余热。1997年后,回到家乡,曾参与********家族族案、族谱的完善和整理等公益事业,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完成了本家三房分十三世、十四世的家谱续写任务。闲余时间,仍不断学习,总结一生的所感所悟,传于后人!

白*同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xxx员,他历经了新旧两个社会,经历了缺吃少穿的低标准年代,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谱写了一名xxx人应有的本色。工作中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生活中勤劳简朴,为人和善。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平凡中却彰显出他勤恳敬业、无私奉献、团结邻里、助人为乐和善良朴实。值得欣慰的是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白老大人晚年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也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白老大人的逝世,使白氏家族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长辈,使邻里乡亲失去了一位好邻居,使子女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常昭子孙,白老大人虽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精神长存周围的人们和儿女、子孙永远不会忘记他。

我们要学习他老人家乐观积极的为人处事方式,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学习他老人家宽容、高尚的品格;学习他艰苦朴素、永不言弃的作风。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谱新章。

白老大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先父幼入村学,聪颖貌恭,好学强志,孳孳不苟,束身自修,颇为师喜父爱。及壬辰十五,厄运天降,凶岁三丧:祖父母相继作古,伯母接踵病殇。先父抱戚衔哀,辍学而躬耕。越二年,以才见辟民办教师授业于xx乡。传道之余,怜病者之蹒跚,悯患者之呻吟,遂弃教研习诊脉于xx联合诊所。苦读揣摩,临床实践,三载未尽,受xx县卫生局医护员。明年,入xx县红十字协会,兢兢从医,脉脉待患,扶伤五载,晋护士职。癸丑而立,修业于三原卫校暨西京儿童医院,迁晋医师。善内儿科,长中西医辩证施治。回春之术,孺牛之德,乾永扶麟(注),皆盛口碑。寿至桑榆,不忍一生所得为时而湮,遂自立诊所,悬壶济世,传医术于膝下及乡医诸生。

逝者生平及事迹 篇9

吴运铎同志生平

中国xxx优秀党员、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吴运铎同志于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xxx。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历任xxx军司令部修械所修械班长,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等职。他是第一届xxx代表,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

吴运铎是我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1939年,他和战友们建起我军第一个军械修造车间,成功地制造出第一批新步枪。

吴运铎是一位意志坚强、无私无畏的革命战士。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三次身负重伤,仍然忘我工作

吴运铎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1953年撰写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了500多万册,被译为俄、英、日等多种外国文本,在青年人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吴运铎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论遇到什么政治风浪,他都始终不渝地坚持xxx人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他为人刚直坦率、光明磊落、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他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及其子女,从不谋取个人私利,对党内不正之风嫉恶如仇,始终保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