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先进人物事迹【10篇】》
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经典历史故事等你来品味。本文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十大先进人物事迹【10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先进事迹 篇1
××,女,蒙古族,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一级警督,现任××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办公室主任。在多年的出入境管理工作中,她始终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在受理、审核、办证、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和好评。在她的带领下,××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工作已连续四年保持全市出入境管理信息调研、”按需申领护照”、综合评比、媒体宣传四项第一,走在了全市各旗县区的前列;由她负责的出入境管理办公室先后荣获”全区”按需申领护照”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省级”文明窗口”、市、县两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20XX并被市公安局推荐申报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区优秀人民警察、自治区”警界女十杰”、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记功和嘉奖奖励。一系列辉煌成绩的背后,记载着她立足平凡岗位,不让须眉,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光辉足迹。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和出入境管理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来××投资考察、洽谈业务、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的境外人员不断增多。面对日益繁重的外管工作,白晓红同志作为部门主要负责人,着眼大局,大力加强外国人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奥运期间,以奥运安保为中心,以外国人管理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出入境奥运安保工作。认真抓好各项安保措施的落实。
目前共协助涉外单位和相关企业接待外国人、港澳台人员431人次,涉及56个国家和地区,做到了境外人员来宁住宿登记申报率、准确率、及时率均达100%,无涉外案(事)件发生,具体做到了”四抓”。一是抓组织领导;二是抓业务培训;三是抓基础工作;四是抓打击”三非”。与刑侦、派出所等单位密切配合,建立了查控”三非”协作机制,互通信息,形成合力。积极开展了清理”三非”外国人等专项行动,目前共查处外国人”三非”案件10起,遣送非法入境外国人10人次;特别是20XX,出入境管理办公室密切配合刑侦部门成功捣毁一拐卖妇女黑窝点,破获涉案人员10人的特大跨国拐卖朝鲜妇女案,抓获犯罪嫌疑人6人,其中朝鲜籍犯罪嫌疑人1人,解救被拐卖朝鲜籍妇女1人,追缴赃款17万余元,受到了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好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政府、企业及民间的中外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县内居民出境量激增,每年增幅均超过55%。
面对警力少、受理量大、任务繁重等困难,工作中××同志将严格审核、把好国门作为对工作的硬性要求长抓不懈,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和面见申请人制度,认真查验材料,做好信息比对,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时限受理上报公民因私出国(境)申请。自20XX”按需申领护照”以来共接待公民咨询、申请出境人员5731人次,受理本县公民因私出国(境)申请3979人次,特别是20XX达1331人次,创××出境人数历史新高。面对年均受理量超千人次的工作任务,均做到受理及时,服务规范,审核录入准确率达100%。严格证照审核把关,按期完成了三个信息库的增、删、改和特殊身份人员、法定不予签发普通护照人员的报备工作,20XX以来共上报法定不准出境人员信息739份、撤销17份;特定身份人员信息520XX龄较大、行动不便的老人,抱小孩的妇女或者孕妇等来办理证照,她总是予以特殊照顾,优先受理,对有特殊情况的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叫随到,从不推脱和刁难。为给办证群众提供舒适、优雅、方便和人性化的办证环境,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便民利民措施,主要在”精”和”细”两方面下功夫。
一是警务公开”便民”。将收费标准、执法依据及有关法规张贴上墙,公开了”窗口”工作制度及接待民警照片、姓名、职务、警号,设置了投诉箱、测评卡,提出了”向法律负责、不让群众多跑一趟路、不多收办证人员一分钱”的社会承诺,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是服务承诺”爱民”。适时推出延时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报务、非工作时间服务、提前半小时开门纳众等”十项便民承诺”,推出服务受理”零委托”,工作质量”零差错”,服务方式”零距离”的”三个零”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申请人。目前出入境管理办公室已延时、预约服务1621人次,为在外地的申请人邮递服务765人次,为在我县工作、考察的外国人提醒服务49人次,协助市局核查异地申请函141人次。
三是优质服务”亲民”。在出入境接待室常备开水、报刊、便民指南以及花镜、针线包、擦鞋工具等,为申请人提供了舒适、优雅、方便和人性化的办证环境,目前已收到群众各类表扬1971人次。四是法律宣传”利民”。建立了警务告知机制,把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内容分类印制成小宣传册;在互联上开辟出入境专题,为群众提供上业务咨询;此外,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村及偏远地区涉外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使出入境知识得到了有效普及。
多年来,××同志始终坚持信息主导出入境警务这一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公开管理的优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涉外情报信息调研工作。她坚持勤动脑,多动笔,积极总结整理上报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工作类信息及调研材料,为各级公安机关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20XX以来,共上报本局、市局出入境管理信息107期。其中县局采用82期,市局采用107期,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采用84期(其中主页采用9期,公安厅《出入境外事管理工作》简报采用5期);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采用7期。有2篇调研文章被公安厅采用后推荐到公安。,此外,加大宣传力度,发表宣传稿件29篇,其中国家级媒体3篇、地市级媒体、县区级媒体21篇,较好地宣传了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在多年的出入境管理工作中,她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文明规范的举止、热情周到的服务和业精技强的工作表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称赞,用一流的业绩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她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外事警官忠于职守,严格执法的威严,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孱弱的肩头担起了重任,不愧于人民警察这一光荣称号!
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2
赖宁,英雄少年,1974——1988。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时,下同),四川石棉县人。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赖宁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赖宁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
赖宁事迹
1988年3月13日一位14岁的优秀少年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牺牲了,他的名字就叫赖宁。那天下午3点左右,因八级大风,把县城附近一家工厂的电线杆吹倒,造成电线短路,引起了大火。风助火威,火越来越大、烧得越来越远。此时,森林、电视卫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赖宁看见后立刻赶到火灾现场。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奋力扑火。虽然,消防队员曾劝阻大家别往火中硬闯,但赖宁不忍心看到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就去扑火。最后大火终于扑灭了,但赖宁却牺牲了。
赖宁壮烈牺牲
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库都平安无事了。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小英雄赖宁事迹 赖宁3次上山灭火
赖宁的家乡石棉山区是火险区。 赖宁读小学的时候曾3次上山灭火。他做了这些事,既不写出来,更不告诉别人,直到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到学校,老师们才知道。1988年3月13日是个星期天。下午3点半,县城附近的山林因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赖宁写完作业,和有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妈妈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 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 赖宁跑到山上,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烧猛窜,赖宁和他的伙伴英勇顽强,一次次地冲向火海。 这时天色已晚,现场指挥救火的县领导,命令用汽车将参加救火的学生强行送下山。赖宁、周伟、王海等同学也被拉上了车。在车上,有个同学遗憾地说:"唉,今晚看不成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了。"赖宁却风趣地说:"那我们就再向火山行!"一车人都笑了。山间的火势越来越猛,烧焦的枯枝败叶在火焰的冲腾下漫天飞舞,发出噼啪的爆响。天黑了,山陡路滑,风助火势,野火更猖獗了。"我要下去,我要下去!"赖宁跳下了车,王海和周伟也跟着跳了下去。三个人手拿松枝,又一次去迎战烈火。山上的狂风左一股,右一股,撩拨得火焰东奔西窜。9点钟左右,天全黑了。赖宁、王海和周伟三个同学被大火截住了退路。忽然一阵狂风刮来,把离他们10多米的一片大火呼地吹到他们身边。风向一变,赖宁就和同学们失散了。 赖宁独自在火中向山上攀登。他的双脚迈开弓步,他的双手紧紧地抱着一棵小树。.。.。.
赖宁的精神
赖宁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有着远大志向,要做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的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榜样6》观后感 篇3
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6》12月8日晚8点开播。榜样的身上有动人的故事、质朴的美。广大党员干部要追寻“榜样之光”,点燃“务实引擎”“本领引擎”“创新引擎”,奋力追逐榜样之光,在新的征程上贡献智慧与力量。
追寻“榜样之光”,点燃为民服务的“务实引擎”。为民服务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与使命。从引导牧民“减羊增牛”的廷·巴特尔到团结带领岛上群众兴建家园的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党工委,再到解决王坝村缺水问题的“当代愚公”黄大发,他们深入为民实践,用真挚之心和务实之行绘就“初心图”。党员干部要主动对标榜样之“美”,为群众服务不能“坐着等”“慢着做”,而要见行动、有效率,要主动去做、马上就干,以起而行之的姿态为民办实事,以奉献自我、造福人民的热忱与信仰干好为民事业,坚持用真心真情真行践行初心使命,在为民路上“不变向”“不掉线”。
追寻“榜样之光”,点燃知行互促的“本领引擎”。在边防一干就是20多年,曾有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祁发宝是一个边防军人,在平时苦练本领,在实践中磨砺意志,为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奉献青春、贡献力量。事业的成就、梦想的实现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需要付出努力与汗水,需要脚踏实地的“真韧劲”,而非投机取巧的“假把式”。党员干部要追寻“榜样之光”,主动投身“实践熔炉”,经受实践历练,磨砺“铁肩膀”“硬脊梁”,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到学以致用、实践提能,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巩固所学所知,推动自身的成长进步,凝聚事业发展的持久力量。
追寻“榜样之光”,点燃干事创业的“创新引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业发展需要“源头活水”的灌注,依靠创新创造不断进步、走向未来。孙金娣作为江苏省南京市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开创了网格化党建模式,以创新为抓手凝聚推动工作进步与发展的力量。创新是事业快速发展的“领跑密码”,党员干部要追寻这道“创新之光”,在工作中大胆探索、主动发现新的方法和道路,要活学、活用理论,用足、用活政策,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中梗阻”大刀阔斧,从实际情况出发多问、多学、多想,将工作实际与解决方法融会贯通,为事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4
几场秋雨,洗去了夏日炎炎的烦躁,空气里弥漫着丰收季节清新的芬芳。在这个充满喜悦的收获季节里,我有幸聆听了,方萍安、刘雪芬、刘燕儿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三位优秀教师事迹,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了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以人为本、爱生如子的情操;感受到了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追求。正是有了这种敬业、乐业精神,才使他们默默地、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
方萍安老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备受感动。她是谆谆教诲的师傅,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她潜移默化用行动影响身边的老师。她善解人意,古道热肠。她关爱学生,用情感温暖学生。
刘雪芬老师身上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爱生如子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学习。在班主任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决不放弃一个孩子,她没有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笑容可掬地走入学生之中去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每一个学生。
刘燕儿老师的那种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令我敬佩不已。在教学工作中,他尤其重视作文教学,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他的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笔耕不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耕耘使赵老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刘老师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正是源于他的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
听着三位优秀教师的发言,我心中感慨万千,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平时工作当中,缺少的正是这三位老师对待孩子的那份细心与耐心。在教学工作中,自认为自己有着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能力也较强,加上近几年退出了青年教师的行列,就有些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聆听三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使自己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书籍,看有关工作的杂志,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2、对待学生努力做到细心、爱心、耐心、恒心,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为孩子着想。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学生成绩不好,关键是缺乏认真的态度,认真做事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此习惯学生将终身受益,反之,学生会一事无成。
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优秀教师的高尚人格,乐于奉献,淡泊名利。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努力站好这三尺讲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志存高远、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努力做奉献型、专家型、创新型教师。
榜样的人物事迹材料 篇5
石唯颂
女,汉族,2007年10月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初三年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喜爱戏曲艺术,9岁开始学习邕剧,多年来坚持刻苦练功,在全国大赛中斩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奖”。兴趣广泛,在舞蹈、游泳、绘画、钢琴、朗诵等方面表现突出。7岁加入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利用节假日为中外游客义务讲解上千场。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为农村学生和社区孤寡老人送戏曲演出、送生活用品,奉献爱心。被评为广西新时代好少年。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篇6
王兰兰,女,50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幸福家园小区“爱心食堂”负责人。
十年前,王兰兰女儿因病去世,她一度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但发现女儿“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的遗愿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从此她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王兰兰下岗后靠政府低保补助和打零工为生,但她相信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
20xx年,王兰兰发现身边小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吃饭是一大难题,有了开办爱心食堂的想法。爱心食堂每天向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3元,有的老人连这个价格也承受不了,他们就免费。
三年来,爱心食堂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中餐和晚餐,每餐有一荤两素一汤,每餐收3元钱,按当地物价,实际每餐成本5.5元,差额部分均来源于社会资助。20xx年,爱心食堂运转困难,这个小区的8位大姐也加入到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和王兰兰一起免费为老人们做饭、洗衣、陪护。周边学校、部分公益组织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前来食堂帮忙,为食堂义工减轻部分工作负担。
时代楷模典型人物事迹 篇7
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王红旭同志,奋不顾身救出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引起师生群众和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王红旭同志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先锋模范,是教育系统学干实事涌现出的青年教师杰出代表。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请各单位深入学习宣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
2021年6月1日18时左右,2名儿童在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沙滩边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时刻,王红旭百米冲刺跳江救人,倾尽全力将孩子往岸上推,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2名落水小孩成功救起,他却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35岁。
王红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优良家风,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化作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至诚行动,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身为一名青年教师,他从教12年来,勤奋耕耘在体育教学一线,钻研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育人成效突出;身为班主任,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心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身为学校田径队教练,他训练有方,所带团队参加市级、区级各类比赛满载荣誉;身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心怀大爱,在两名儿童落水的危难时刻,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将生的希望留给孩童,自己被卷入江中,生命永久定格在35岁。王红旭同志一腔赤诚爱党爱教、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
个人先进事迹 篇8
xxx,任xx,自入职以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会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因突出的工作业绩,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我怀着对公司财会事业的满腔热情,数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坚持把工作放到第一位,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在工作态度上,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在与同事之间的相处上,始终能以诚相待。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总是尽心尽力的去完成,从不推诿。坚持财会制度,认真遵守操作程序,不徇私情。他认真执行会计法和财经法律制度,严格财务监督,每受理或处理一笔财务开支业务都是看了又看、审了又审,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定要求处理支付业务,认真及时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保证了公司现金流管理的正常运行。
二、注重学习,钻研业务,在问题中迫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由于出纳每天的工作很繁琐,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严谨、细心,所以在平日里付款的时候,我都必须要求自己把每条付款信息都检查仔细,力争做到不出错。同时,我也非常注重个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水平。在学习中国中认真做好笔记,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积极主动思考,向周围同事请教。结合理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秉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优良作风,每天进步一点点,天长日久积累了许多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不但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利用科学的统筹方法,在最大程度上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团结协作,互相带动,在合作中实现整体更高的目标。
在日常工作中,我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时地分享给大家,积极配合好会计工作,在日常出报表的时候,提前对好银行账,会计做完凭证及时报销,报销完毕后及时归整相关凭证。对收到的每一笔担保费及时告知部长和业务部同事,对于其他部门提出的工作积极主动配合其完成,不拖沓,不怕麻烦。每周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反省,看看哪些工作没有及时完成,找到原因,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出现问题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每一个人都觉得有义务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保证财务部整体的工作及时有序地进行下去。
我一直认为,荣誉是属于大家的,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在此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在工作上的鼓励和支持,我会继续努力,更高的实现自身价值,更好的服务于公司!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9
通过学习有关抗震救灾的先模人物报道,特别是众多人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动人事迹,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无不为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在大灾来临之际,汶川地区的老师谭千秋、吴中红、张米亚等教师没有选择逃避和退缩,而是决然而然地用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给孩子撑起生的希望,可敬!可佩!他们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展示着伟大的师爱,
向世人诠释着新时期教师的内涵。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当灾难降临时, 他们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垮塌的水泥板,保护怀里的学生。用自己的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自己的学生。有的压在废墟中已经牺牲了,可仍然死死地抱着自己的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是新时代的黄继光、董存瑞!他们是这个时代人民教师的符号。他们的精神是中国教育振兴的希望。我为这些老师而感动,也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而骄傲。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就要向“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勇救四个学生的谭千秋等“感动中国的十大灾区教师” 学习。并以他们为骄傲,要学习他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操,只有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对灾区的最大支持。他们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这些英雄教师奋不顾身勇抢救学生生命,危难关头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树立了爱生如子、舍己救人的崇高师德形象,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要切实把学习灾区英雄教师的英勇事迹与干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行动中去,认真查找工作中的不足,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在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奉献爱心呵护学生等活动中率先垂范,发挥党员的先模作用。
当前,我省的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大量的工作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的去探索、去披荆斩棘,我想当前的最要紧的就是要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来,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办社会有用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同时,祖国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灾区人民经受了巨大的磨难,他们要重建家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英雄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去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篇10
在天长东乡,住着一户有钱的老员外,名叫沈万山,外号神万山。老夫妻二人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名唤沈凤仙。据说,以前他家和别人一样,祖辈种田为生,轮到沈万山,家里渐渐发了起来,但真正发财的原因还真亏他的女儿。这故事得从头说起。
沈凤仙从出生起就与众不同,自幼聪明过人,无论针功还是习文,她一看就知。她会纺纱织布、描龙绣凤,还会吟诗答对、能歌善舞,而且长得十分漂亮,有沉鱼落雁之容,老夫妻爱如掌上明珠,想找一个合适的后生招婿在家,继承家业,可上门求亲的不计其数,跑破了门坎,女儿也不同意,老夫妻拿她没办法。
原来凤仙十七岁时,晚上睡梦中被一美貌后生惊醒,姑娘哭着不允,可那青年说了多少知冷知热的话,并说自己是财神化身,能让她一生富贵。姑娘自知已经失身,也就不哭了。姑娘二十岁时,突然怀孕了,这事被老员外知道了,大发雷霆,无论谁说情,都不依,说她犯了家规,这是犯七律之罪。他给女儿一把菜刀和一条绳子,要她自己去死。姑娘绝望了,哭得泪人一般,母亲只是哭,也没有办法。
就在这天晚上,那后生来了,说:“凤仙,你的事我知道了,你明天和你母亲说好,暗地里买一个丫头赔你,乘坐你家推磨的小驴车,让它自己走,它在什么人家门口停下,你就嫁给他,穷你别怕,我会来帮助你。”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姑娘下楼来到母亲房中,趁父亲不在说出此话,母亲转忧为喜,并买了一个叫小红的丫头。这天晚上,女儿给母亲叩了三个头,上车了。由丫头小红赶车,就这样慢慢地走了。女儿走后,老夫人把后楼放了一把火给烧了,还哭着说“女儿被火烧死了”,老员外信以为真,也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主仆二人坐上车后,小驴不紧不慢地往前走,姑娘也不知东南西北,只好听天由命了。当天晚上,小驴车来到南阳(今汊涧)一小户人家门口停下,不走了,丫头狠命赶驴,它就是不走。姑娘知道了,叫丫头下车。这家老妈妈看见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到他家来,赶紧让坐、倒茶,问长问短,姑娘问他家有多少人、以何职业为生,老妈妈笑着说:“我家姓王,老头子早死了,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叫王喜,给人家挑水,挣钱糊口,别人都叫他王挑水的,今年二十岁了,只因家穷,到现在还没有老婆。”老太太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又问:“天这么晚了,姑娘到哪里去?是不是走错路了?”姑娘说:“我到外婆家,多年未来,找不着了,想借宿一宵,明天就走。”老太太犯难了:“我家地方太小,住哪里呢?”说着儿子回来了,虽然衣服破旧些,但人品很好,浓眉大眼,说话满脸笑,忠厚老实。姑娘暗自高兴,但无法开口,只见小伙子用帽子捧来一点米,这是明天一天的口粮,全部放在了锅里,煮成了干饭,来招待客人。小伙子一边忙着,一边老是看着姑娘笑,姑娘很不好意思。还是丫头小红心灵,说:“老太太,大哥,我告诉你,我们小姐父母双亡,没有亲人,烧纸时,不小心把火弄出来把房子烧了,现在投亲不着,如果大哥不嫌,小姐愿意与你结成百年之好,你看如何?”老太太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小伙子不知说什么才好,心里像是吃了蜜糖,甜到心。老太太说:“我这里房子少,正愁没法住,既然姑娘愿意,今晚就成亲,今天是八月十六好日子。”说完就叫儿子去买菜,买鞭炮,由小红伴着小姐,当晚连丫头四口人高高兴兴地热闹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王喜起床,准备去借早饭米,凤仙看出他的心思,走到外面破墙根,拿出一块石头,用手轻轻一掰,拿一点给丈夫,叫他去当钱,王喜拿着小石头来到银器店,一看是一块乌金,当下换成银锭,买米买菜,老太太高兴地笑着对人说:“我家娶了位仙女媳妇。”
说也奇怪,别人怀孕九个月就生了,而凤仙整整十二个月才生,王喜得了贵子,但他不知道媳妇怀的是别人孩子。可凤仙知道,她给孩子取名叫王胎来,意思是胎里带来的,可孩子眼睛、鼻子、嘴和脸没有一处不像王喜的,从此他家的日子越来越好。王挑水也不再给人挑水了,他不知哪来那么多钱,开始建房,开店,并在南头买了一大片地,建了圩子,直到现在这地方还叫王圩。
他家富了,也叫起员外来了,别人如不称他员外,叫王挑水的那可不得了。据说天长知县母亲过七十大寿,全县大户人家都接了请帖,王胎来回家问父亲,有没有请他去吃酒,王喜说没有。王胎来人小,说话倒是可以,他说:“这太不像话,怎么看不起我家?我家在南阳也是大户人家,虽没有官,但有的是钱。”这话被路人听见,当时为了讨好,跑到天长,告诉县太爷。县太爷知道后,立即叫人送去请帖。来人很会说话,说:“县太爷叫我负责送请帖,怪小人忙忘了,小人罪该万死,请王老员外父子要高抬贵手,如果让县太爷知道了,说小人办事不妥,小人是要吃皮肉之苦的,千万千万要原谅小人。”王员外听了说:“好,我不怪你。”到了这一天,王员外忙于事务,分不开身,由十三岁的儿子王胎来前去拜寿。吃完酒上帐时,王胎来到帐房,叫先生写白银两骡车。先生没有下笔,看这孩子笑笑,管钱人在先生耳边轻声说:“你写,到明天就去取钱,看他怎么讲。”哪知轻声说话也被王胎来听见了,他大声说:“请先生下笔,明天到南阳王府取钱,王胎来决不妄言。”当场人都看着这个不平凡的孩子。先生写下了。第二天派人前去南阳王府,确实拖了两骡车银子。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天长。
话说沈万山自从女儿走后,他以为女儿真的死了,大哭了一场后,也病了很久,从此家境越过越贫,赌钱场场输,坐吃山空,房子烧的烧了,卖的卖了,老太太哭瞎了眼、愁白了头,心想:我女儿若在家该多好呀!说也奇怪,老太太正在思念女儿,突然女儿打发儿子王胎来赶着当年的驴车来了,原来女儿也在思念母亲,所以叫儿子前来看望外祖母,但她万万不知道父母会落到如此地步。王胎来赶着驴车随着驴走,到了一座破屋前,不知不觉小驴停下了。他下车看见门外坐着白发老人,也不问,就直接上前说:“外祖母,孙儿接你来了。”老太太问:“你是谁家孩子?”孩子说:“您老人家看看我就知道了。”老人家听了眼睛一亮,瞎了十年的眼睛陡然就好了,她望着虎头虎脑的孩子问:“孩子,你是谁?”孩子赶忙跪下说:“外婆,我叫王胎来,今年十三岁了,是您女儿沈凤仙的儿子,你要不信,你问问您家这头当年推磨的驴子,它是见证。”这毛驴像听懂人话似的,向老人点点头,还嗷嗷地叫了两声。老人家心里想:女儿走了整整十三年,这孩子真是外孙无疑了。当时把喜讯告诉了老头子,孩子跪着叫外公,老人家以为女儿死了,现在看来沈家没有绝后,真是喜从天降!第二天,孩子要外公外婆一同去南阳,老夫人倒没有意见,可老头子说:“我当年要处死你母亲,他不会认我的,再说这路也不好走啊!”王胎来看出老人家心思,说:“外公,我母亲叫我来接你,让我给你们带来了两双鞋子。”老人穿上,腿也好使了,精神百倍,祖孙三人同时坐着驴车来到了南阳。
这时,王喜母亲已经病故,丫头小红也早就嫁了人,家里只有三口人。当岳父来到之时,这父女情、母女爱就无法表达了。说也奇怪,现在女儿家住的房子前前后后都和沈家当年的一模一样,楼房、耳房、前厅,到处都是原来的样子。母亲问女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连锅灶都像女儿在家的样子。女儿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暗中有人指点,按照我在娘家住房的样子建的。”女儿问母亲:“那些房子还在吗?”母亲说:“后楼烧了,前厅卖了只有耳房,我们住着,也坏了。”孙子胎来笑着说:“都被我们抬到这里来了。”所以有句古话:“沈万山家宝贝是活的。”
后来,老夫妻俩在女儿家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再后来,王胎来又娶了亲、生了子。王家虽未做官,但王家世代忠厚、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南阳首富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