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知识问答【5篇】》
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5篇环保知识问答,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环保知识问答 篇1
【关键词】生物课;有效提问;师生互动
提问技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课堂上恰当地运用提问的技能,实施恰当的提问对实现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没有把握提问技巧,导致提问环节出现很多的问题,影响了提问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成为了广大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了。
一、提问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学生作为提问活动的重要对象对于提问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一些适应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保证所提的问题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讲到“体内物质运输”的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对血液的颜色、性状、作用都有一定的常识,如果基于血液进行提问,学生会更容易上手。例如,为什么血液是红色?受伤以后,如果伤口较小会自动止血,你知道原因吗?失血过多会对人的健康和生命产生什么影响?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这种基于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问题,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拔高,这种难度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较为适宜的。
二、侧重思维性问题的设计
一般来说,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事实进行判断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设计目的为了巩固已知的事实情况,一般会要求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另一类问题是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不仅需要对事实进行判断,还要通过分析、概括等手段找出原因,评价推理等,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两种问题相较之下,后者显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课堂提问活动中,教师要侧重一些思维性问题的设计,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异同点?为什么陆生植物的叶子上表皮的颜色要更加绿?这些需要运用判断、推理、比较等手段的问题显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帮助。
三、提问要讲求层次性的设计
提问讲求层次性是提问环节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产生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生思维特点的原则。学生之间由于知识基础、思维习惯、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个体差异性,如果教师在提问环节的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就难以兼顾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就会导致提问活动针对的学生群体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影响了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除此以外,由于学生的思维活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如果采用“一刀切”的问题会让学生的思维出现断层,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逐渐深入推进。因此,提问环节的问题一定要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例如,围绕着基因问题,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组:AA、aa型基因决定什么性状?Aa型基因决定什么性状?AA型基因与aa型基因结合的遗传图解?Aa型基因与Aa型基因结合的遗传图解?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可以由易到难地对知识形成逐渐清晰而深刻的认知,同时,由于问题具有层次性,有难有易,可以更好地满足班级中成绩和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的思考需求。
四、提问要注意从身边入手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如果能够紧贴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这样不仅可以让问题本身深入浅出,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同时,还能拉近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到“我们周围的生物”时,就从身边的事物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
教师:现在我们坐在教室里,能够一眼看到的东西有哪些?
学生:桌子、椅子、黑板、同学、树枝、小鸟。(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
教师:在这些问题中,哪些属于生物哪些属于非生物?
学生:桌子、椅子、黑板这些都是非生物,人、树木、小鸟这些都是生物!
教师:判断生物、非生物的标准有哪些?
学生:生物可以长大,生物是有生命的,生物是可以呼吸的。(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道)
根据学生的这些回答,笔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最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了生物的特征。就这样,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一问一答的轻松对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轻松的实现了。
五、注意叫答与应答策略的运用
叫答与应答虽然不涉及具体的提问内容,但却是提问环节的重要活动组成。在提问过程中,叫答和应答策略的有效运用也是保证提问质量的关键。在叫答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要注意先提问再点名,这样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第二,叫答的对象要尽量宽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在应答环节中,教师要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加以引导,保证思维方向的正确性。叫答和应答策略的运用可以显著提升提问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师不得不关注的提问技巧。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实施起来虽然简单,但是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却不是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学会恰当运用提问技巧,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争取用高质量的提问来营造高质量的生物课堂,促进学生在一问一答中获得全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邢光亮。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初探[J].中学时代,2012年05期
[2]王荣。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年第14期
环保知识问答 篇2
1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型的建构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共设计了5个Ⅰ级维度,涵盖60个Ⅱ级维度,包括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生态知识、生态行为、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具体见表1。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有理、工、农、医、经、管、文、法、教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设置,调查对象为大学一、二、三年级的本科生,抽查样本中大学一年级选取222人(占30.5%);二年级221人(占30.4%);三年级284人(占39.1%)。其中,男生样本总数为377人(占51.9%),女生样本总数为350人(占48.1%)。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回收727份,回收率为91%,在统计过程中未发现无效问卷(当超过1/2的题目不作答时,问卷无效),727份问卷全部有效。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根据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生态知识、生态行为以及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的现状及其关系的分析结果,笔者对造成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及环境行为水平不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2.1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属于观念形态上的上层建筑。一方面,它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同法律和政治等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相关联并受其制约[1]。这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生态伦理常识和生态行为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生态伦理常识相对缺乏,针对“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水日、无烟日、土地日的正确排列回答?”共有70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回答正确有28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0%。针对“您了解‘生态商’这个概念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2.0%的被调查者“从未听说过”;有48.8%的被调查者“听说过,不怎么了解”;仅有9.2%的被调查者“比较了解”。而针对“您对《京都协定书》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23.7%的被调查者“不了解”;36.8%的被调查者“了解很少”;有39.6%的被调查者“一般了解并感兴趣”。针对“您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共发放问卷727份,有718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9%的被调查者“很了解”;有44.4%的被调查者“一般性了解”;有32.0%的被调查者“了解很少”。
2.2生态价值观欠科学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态价值的根本观点[2]。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它片面追求人的价值,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环境价值。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态伦理常识,以及受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错误的,表现为对生态环境态度的模糊、对环境制度与政策的不了解,以及环保意识的缺失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存在问题。针对“您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是?”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29.7%的被调查者“非常重视”;49.2%的被调查者“比较重视”;有21.0%的被调查者“有一点关心或是不关心”。针对“对于国家实施的限塑令,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80.9%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有4.3%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态度;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针对“对企业参与环保事业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共有72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9.9%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有38.5%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好多企业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在环保”,有7.2%的被调查者的评价为“没有必要”,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企业出钱政府实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结构状况下,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政府存在着依赖性,他们已经习惯了等待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运动方式来解决问题。
2.3环境教育不足当前我国大学教育过于专业化,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大学生的知识不够全面,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专业倾向性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农业院校的环境教育力度不够。调查中,针对“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有环境教育的意识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48.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本不涉及”;3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涉及”;18.2%的选择了“其他”。针对“学校教师上课时会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态方面的学习情境吗?”这一问题共有704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仅有1.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满意”;有98.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针对“你觉得通过学校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确实提高和增强了你的环保意识吗?”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65.2%选择了“没用”;34.8%选择了“有一定帮助”。这说明学校在设置公共课程上忽视对环境课程的设置,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环境科学知识的全面了解。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淡薄,对环境知识了解的不多。环境意识支配着环境行为的发生,环境意识不够必然会导致环境行为不够理性化。
2.4环境道德约束力较弱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但是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具有强制性,因而在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时约束力较弱。大学生在破坏环境时道德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约束或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生在面对环境破坏等行为时,缺乏制止的意愿。针对“对校园中存在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你认为?”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8.7%的被调查者回答“视而不见”;有60.4%的被调查者回答“偶尔出手将其关掉”;有30.9%的被调查者回答“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针对“平常您是否会注意节约使用水电、纸张、塑料袋等物品?”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79.4%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18.2%的被调查者选择“否”。针对“对待家人吸烟的态度。”这一问题共有72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56.8%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和环境都有危害,应劝其戒烟”;有13.1%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和自己影响不大,不会管”;有20.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应多管”;有9.6%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有危害,对环境影响不大”。针对“是否会向有关部门举报身边的破坏生态文明的情况”这一问题共有71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53.3%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45.6%的被调查者选择“否”。“针对您的寝室无人时,是否会熄灯或关电脑?”这一问题共有716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2.8%的被调查者回答“肯定会”,有30.0%被调查者回答“经常会”,有20.8%的被调查者回答“偶尔会”,有7.6%的被调查者回答“很少会”。道德约束是提高大学生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建立一个与环境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道德拘束机制。
2.5缺乏生态社会实践大学的专业教育能使大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在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相对薄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更显不足。针对“是否愿意参加环保活动?”这一问题共有725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79.3%的被调查者选择“愿意,视情况而定”;有15.0%的被调查者选择“一定去”;有5.6%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参加或不理会”。针对“您是否经常宣传知识或参加环保实践活动,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一问题共有717位被调查者做出回答,有43.8%的被调查者选择“是”,有55.2%的被调查者选择“否”。这也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环保实践的冷漠态度。
3结论与建议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淡薄,在看待环境问题时存在明显的专业倾向性,且存在一定的误区;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环保行为落实情况过于乐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图方便生活,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但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较高,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存在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鉴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观念上转变,思想上重视。首先,大学生要深刻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转变生态价值观,以正确、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实践;再次,加强生态伦理常识的学习,丰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最后,广泛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关注环境问题。
环保知识问答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对同学们的课程知识的学习程度和理解情况有个大致的掌握,从而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有针对性的辅导,更好地巩固学生的文本知识。正因为提问在课堂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并精心的准备所要提出的问题,来保证发挥其实际效果,最终促使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任务圆满成功。笔者认为,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造合适的提问环境
提问是一种沟通交流活动的过程,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所以它们的有效程度就和师生双方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息息相关。若能创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提升,使其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求知状态,对新的教学知识内容吸收理解就更强。因此创造适宜的环境,可以使提问教学有效得到较大的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提问教学环境,主要是靠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要保证师生之间沟通效率的最大化,师生间的关系首先应和谐融洽,应摆脱过去传统的师生地位悬殊的模式教学,积极采用新型的朋友模式交流,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调动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主动探讨问题的热情,才能将课堂提问教学有效的发挥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自始至终面带微笑,为学生创造愉快的求知心情,让其拥有一颗热爱语文课程的心。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应直接对面训斥责骂,要以委婉诱导的方法引导该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顾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应帮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心理,让他们更好的融入语文课堂提问中来。作为教师,更不能吝惜表扬之词,要大胆频繁的给予他们表扬,无论他们回答的对错,都应积极大胆为他们创造表扬的前提,充分调动课堂活跃的气氛,把学生参与提高、勇于回答问题的热情激发到极点,用轻松、活跃、和谐、友爱的提问环境来保障提问的有效性。
在创造提问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带头的作用,用积极饱满的教学热情来进行教学提问,并用充满爱心的激情再配上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讲述带给学生们崭新的教学感受,使同学们不再对课堂提问而害怕,而是将课堂提问作为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检测自我掌握新知程度的手段,积极主动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问,互相合作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
传统的提问教学往往是验证性的提问,也就是答案早就给出,学生们只是回答是非问题,或者完全照搬教材上的提问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学生无法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没有起到启发同学们积极思维的作用,这种传统的提问方式陈旧落后,急需根本性的改革。作为21世纪的教坛新秀,我们应采取新型的提问教学模式。不再是过去教师问学生答的落后教学法,而是提倡师生互动,共同思考,共同探索新知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融合。学只是接收新知识的途径,问才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吸收并灵活运用的一种提高方式,因此我们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善问善答,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固掌握新知识,这对学生们一生的受益都是无穷的。
三、提问应预先做好准备
我们教师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要做到充分备课,并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提问问题。所求的问题方向应是课程上的重难点及疑点问题。提问的内容应尽量贴合课本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以便在课堂提出问题时能迅速转换到问题之中,并充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特别的感兴趣,这样才会使他们更好去了解以便回答出问题。
在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的设置上也应合理的安排,保持在中等水平,把握住难易程度,若问题太难,绝大部分学生对答案无所着手,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就会陷入僵局,不利于教学的开展,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若太容易,学生则轻易答出不需思考,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所提出的问题感到枯燥,丧失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这样对师生都是不利的。
环保知识问答 篇4
为了帮助毕业班同学准确认识各类思想品德价值判断题的主要特点,通过典型例题的研读、分析,科学运用解题妙招,轻松解答各类价值判断题,提高解题效率和得分率,笔者结合2015年山东省各地市部分学业水平测试卷和考前模拟卷中设计的部分典型思想品德价值判断题,大致将这类题分成直接改错类、作用意义类、理解分析类、拓展综合类、启迪警示类、行为养成类等六个大类。在引导大家明确各类价值判断题特点的同时,结合典型例题进行解题技巧的研究指导,点明价值判断题的复习策略,以期对毕业班同学复习备考有所裨益。
一、分类研析与解题妙招
(一)直接改错类
[考题特点]直接改错类题,顾名思义,主要考查考生对某些概念或理论知识内涵或关系的错误阐释进行改错、纠正的能力。这类题涉及的相关概念或理论知识的内涵或联系一般不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记忆、辨别改错和组织整合能力。
例1.中学生小洋说:“37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的支撑。”
研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取得的各种原因的记忆和区分情况,主要考查考生的判断和辨别区分能力。改革开放37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大海航行要有灯塔指引,37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的取得也不例外,靠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确指引。正是在这一基本路线的正确指引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轮才能乘风破浪、高歌猛进,取得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而背后支撑这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是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答案:判断:(错误)
理由:37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而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构成的。
研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思想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和区分情况,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答案:判断:(错误)
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解题妙招]学习、复习中强化记忆与区分;平时的练习和测试中,在明确了题目类型并作出判断后,只要说明“不是什么,而是什么”或“不这样,应怎样”,并做好双向改错即可。解题框架:判断+双向改错。
(二)作用意义类
[考题特点]作用意义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某些行为、做法、措施、理念等的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作用)或危害的掌握情况。命题者往往从拥有和养成某种优秀品质、作出和给予某种正确判断、具有和产生某种意义(作用)或危害等角度入手命题。考生只要在准确判断的前提下,从正面或反面进行明确的定位,并阐明其意义(作用)或危害即可。这类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运用和说理能力,看似难度不大,其实不然,从阅卷分析中发现,考生的回答往往是只言片语,答不到意义(作用)或危害的点子上,因回答不全面、不到位而导致失分。
例3.(2015・山东枣庄)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环境污染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研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治理的意义及国家、政府和全体公民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等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环境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环境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依法保护环境,是国家、政府部门和专业环保人员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人人参与保护,国家、政府铁腕治理,保护好环境,才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答案:判断:(正确)
理由:①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②只有铁腕治理环境污染,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
例4.(2015・山东东营)我市某医院护士在景区游览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成功急救休克少年后悄然离去。
研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正义行为和真善美行为及维护正义、倡导真善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时考生应首先对护士的做法作出行为动机上的准确判断,定位其行为的正确性,然后从维护正义、宣扬真善美、珍爱生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多角度组织答案,从而养成优秀品质,传递正能量。
答案:判断:(正确)
理由:该护士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真善美的行为(或答:珍爱生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应该大力弘扬和提倡。当他人遭遇困境时,要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解题妙招]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在对题目作出准确判断后,首先应从正面或反面明确正确或错误行为或做法,然后简单阐明该种行为或做法的意义(作用)或危害,并摒弃或宣扬之即可。解题框架:判断+明确行为做法+行为做法意义+摒弃或宣扬。
(三)理解分析类
[考题特点]理解分析类题,大多以典型事件、观点、人物故事情节等为试题背景设题,可以是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认识评价,可以是对某一观点理念的理解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人事迹或做法的看法……问题题干或以陈述句形式呈现,或以故事情节形式呈现,或以简单事件叙述形式呈现,呈现形式灵活多样,旨在考查考生的是非判断和理解分析能力。
例5.(2015・山东德州)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告别“免缴费”时代。
研析:本题直接借用一句话新闻成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和社会公平问题两个考点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和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体现;在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结合、相互关联的,因此,这一做法同时也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答案:判断:(正确)
理由: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有利于社会公平。
例6.(2015・山东日照)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
研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生命健康权及其地位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答题时可主要从生命健康权的地位、维护生命健康权的意义等角度理解分析、组织答案。
答案:判断:(正确)
理由:生命和健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
[解题妙招]在平时的作业练习、模拟测试中,在对题目谈及的观点或反映的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后,简单阐明观点、事件等的作用、意义或地位即可。解题框架:判断+观点、事件等的地位。
(四)拓展综合类
[考题特点]拓展综合类题,就是用诸多不同章节、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科所学知识点对某一事件、某一案例、某一情境、某一观点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拓宽知识空间来解决问题的考题。这类题考查的知识点大多不唯一,答案虽简单,但考查方向、涉及知识点却比较广泛,旨在考查考生的是非辨别、综合分析和拓展延伸能力。
例7.(2015・山东德州)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研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措施和宪法地位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从对依法治国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法”就是宪法和法律,首先是宪法,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最高行为准则。所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答案:判断:(正确)
理由:因为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最高行为准则。
例8.(2015・山东东营)初中生小虎说:“我爸是某私企老板,家有存款数千万,为什么还要上学?不如回家享清闲。”
研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珍惜受教育权及人生目标和价值的正确认识,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行为价值取向。作为中学生,要懂得受教育不仅是每一个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还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还要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并在奉献和创造中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才是无悔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人生。答题时可从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权利、人生的价值及实现价值的条件等角度作出简要分析。
答案:判断:(错误)
理由: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适龄少年的权利和义务,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小虎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解题妙招]在日常复习和测试、练习中,首先对题目体现出的一定的价值标准、价值趋向或行为选择作出判断,然后拓展整合出2~3个知识点或考点,对这些价值标准、价值趋向或行为选择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明确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即可。解题框架:判断+知识拓展点+行为价值取向。
(五)启迪警示类
[考题特点]启迪警示类题,往往以某一或某类典型的生活情景、新闻和人物故事(或事迹)、典型事件、名言警句、诗词歌赋、领导人讲话等为素材,以让考生从中受到警示、启迪、启发、启示、影响,感悟到其价值为主要目的,旨在培养考生的优秀人格、高尚品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例9.(2015・山东东营)中学生小李在放学路上骑车时,喜欢与同学搭肩并行,经常在马路上骑“英雄车”。
研析:本题主要考查遵守交通规则方面的相关知识,旨在引导考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懂得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争做负责任的公民。答题时可从遵守交通规则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等角度入手组织答案。
答案:判断:(错误)
理由:小李违反了交通规则,是不注重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例10.(2015・山东德州)广州汕头一小孩不慎落水。看到大人们下水施救,同行的两名中学生也迅疾冲了下去,结果溺水身亡。
研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盲目从众、自我保护、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等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该事件中两名中学生的行为是盲目从众的表现,也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作为未成年学生,面对险情,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应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借助外力达到目的,学会见义智为。
答案:判断:(错误)
理由:盲目从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做到见义智为。
[解题妙招]平时的模拟练习和测试中,在对题目作出准确判断后,首先定位该种行为或做法,然后简单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或感悟即可。解题框架:判断+定位行为做法+启发或感悟。
(六)行为养成类
[考题特点]行为养成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学与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行为养成类题,旨在培养考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做法,导向多趋向于正面引导,形成正能量。设问方向多倾向于“怎么做”、“如何养成”等角度。
例11.(2015・山东枣庄)一天,15岁的小海在回家路上,看到一名歹徒正持刀拦路抢劫。他心想: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已删除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内容,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我保护。于是,小海悄然离开了。
研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自我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及斗争方式方法等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极易受到外来伤害。当遇到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并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机智灵活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悄然离开,是漠视犯罪,是对法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答案:判断:(错误)
理由:①由于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遇到违法犯罪时,首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②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小海可以在保护好自己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用智慧与歹徒作斗争,而不应悄然离开。
例12.(2015・山东日照)学校组织春季运动会,小明向班主任请假:我没有比赛项目,就不参加运动会了。
研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关心集体的理由和正确做法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就是力量,个人与集体不可分,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作为班集体的一员,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时刻牢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为了集体的荣誉,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以优异的成绩,为集体添光彩。答题时可主要从集体对我们成长的作用、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等角度入手考虑。
答案:判断:(错误)
理由:集体是我们每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能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我们应该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解题妙招]平时的练习、测试中,首先对题目中的行为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然后简单谈谈理由和做法,即明确为什么、怎么做。解题框架:判断+为什么+怎么做。
二、复习策略
价值判断题,题目要求一般比较简单,涉及考查点相对较少,考查面和分值相对较小。在日常学习和复习备考中,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抓实基础知识的识记
价值判断题往往以考查概念、政策、理论、观点、行为、做法及其作用意义或启发启示为主要设题方向,熟练记忆、灵活运用、拓展整合这些知识点和考点,是思想品德学习和解答思想品德价值判断类考题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班学生,首先,要做到准确识记这些知识点和考点,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准确运用这些知识点和考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这些知识点和考点的记忆,可采用知识梳理、关键词句记忆、节点式记忆等方法,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从而服务于问题的解答。
(二)做好答案的拓展凝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强调思想品德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价值判断题时,要学会从多角度拓展延伸、整合知识来完成问题的解答。有时,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却往往涉及多个角度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这些知识点解答问题时,既善于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又要扣准要点和关键词句,用语要简短凝练,做到用最少的语句表达出最完整、最准确的意思。
环保知识问答 篇5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教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074-01
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生进行环境、资源、国情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走出一条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新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解决。
一、地理环境教育中存在问题
1、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地理学科开展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环境保护的专家,而是要培养具有一种意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态度,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并且绝大多数地理教师均未受过专门的环境科学知识培训,缺乏进行地理环境教育的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合作能力,制约着地理环境教育。
2、地理环境教育面临着学科知识更新和教学内容结构与功能的调整问题。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缺乏制订切实可行的地理学科深入实施环境教育的保障体系。
3、地理环境教育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但地理环境教育过程中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发挥不够。
4、教育目标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评价指向,我国现行的评价机制习惯于用一张试卷考查学生学习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地理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评价只是检测了学生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环境意识、环境行为能力掌握程度缺乏有效的检测尺度和方法。构建一个合理且能有效衡量环境意识、环境行为能力的中学地理环境教育评价体系,是当今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在中学深化地理环境的建议
中学地理环境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中学地理教育提出几个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中学地理教师都应该受到环境的相关培训,要加强地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如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实践能力。特别要注重在实践中的培训,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地理教师把所学环境知识恰当地运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之中。
2、协调地理环境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本身是综合的整体,环境问题有复杂性,环境教育的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相关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特别需要地理教师知识的广博性和综合性。教师没有各科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教得好。这样才能弥补单学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技能、态度具有个人倾向的缺陷。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要求比对另一本科目的教师要求更高中学地理教师没有各科目的基础知识就不能叫出好的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和其他各学科教师之间要相互协调与合作,以便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3、实施教学实效性的评价
在现行的中学教学计划中,由于没有地理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要进行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对一门学科有正确、合理的评价有助于改善教育的效果。但,如果不进行评价。容易使地理环境教育变成一种摆设。怎样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要求?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处理正常的地理教学内容与环境学科知识两者的关系?都应进行合理的评价。
(1)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
闭卷考试答题是和一般的科目考试一样。主要考查学生对玮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题时要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开卷考试答题时,可查阅参考书、笔记及有关书刊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题时着重于理解、思考和应用。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答案、更好答案、新意答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开卷占80%,闭卷占40%,鼓励学生多思考。
(2)采用口试的评价方法。
口试方法是由教师准备好多个环境题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准备。
考试时让学生抓签,根据自己掌握的环境知识回答试题,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提问,然后评定成绩。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中、及格等。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通过补充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整理答案。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学会概括能力。但教师要掌握好答题的结果,因为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能发挥真实水平。
(2)利用编辑环境手抄报的评价方法。
手抄报的设计内容作如下要求:
①对自己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的看法;
②及时展示当前最新环境科技成果的新闻快递;
③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生动有趣的环保故事、人物、漫画。成绩的评定时只要做出来了就是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评价课堂参与。
主要评定学生课堂发言、表演、讨论等参与程度。一般采用好、中、差三级形式,评定等级为“好”的那些学生,是在课堂上自愿发言,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中”的,是自愿发言但不经常或者参与程度不太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差”的,是不主动发言的,常常要教师提问才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评价以一学期的累积作为总评价。随机性、偶然性较大,一般作为参照性评价。
(4)思想情感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兴趣、个性、创新性等,评价结论采用教师撰写定性评语的形式。这主要通过教师日常教学的观察、记录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来进行,是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火花。
地理环境教育可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保能力,以及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个人、集体、社会对待环境的正确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地理教育本身价值的实现,为中学地理教学赋予活力,加快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的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