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5篇】》
中国梦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国家的振兴之梦,而且还是我国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Waner为大伙儿整理的5篇中国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梦论文 篇1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__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__”主题教育活动中,以“中国梦”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围绕我省交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更加畅通的交通网络”,实现由“蜀道难”变“蜀道通”和“蜀道畅”的历史性跨越的总体目标,打造“学院梦”、“育才梦”、“成才梦”,建设“三大体系”、推进“十项工程”,实现“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奋斗目标,同心共筑“__交通职业教育梦”,为我省交通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交通高职院校;主题教育活动
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关于“中国梦”的论述饱含深刻的内涵。作为交通高职院校,要主动承担起“中国梦”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努力培养交通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圆职业教育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构架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中国梦征文【5篇】
中国梦征文【5篇】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努力将全院师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依托教育资源优势,结合__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和未来需求,切实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师生、行业和社会的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__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出积极贡献,努力实现学院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二、共同托起“__交通职业教育梦”
“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__”主题教育活动中,以“中国梦”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宣讲、讨论,全院师生对“中国梦”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院上下形成普遍共识:
学院梦:对于学院而言,中国梦就是“学院梦”。学院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交通现代职教体系,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广大师生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
育才梦:对于教师而言,中国梦就是“育才梦”。教师时刻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成才梦:对于学生而言,中国梦就是“成才梦”。学生按照学院的要求,勤奋学习,认真实践,努力做品德高尚、言行规范、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奋力实现“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职院校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结合学院实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中国梦”统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梦”激发师生追求成功成才的梦想;以“中国梦”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一)高举“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
中国梦征文【5篇】
(二)助推成就教师“育才梦”和学生“成才梦”
1.助推成就教师“个人成才梦”和“教书育才梦”,推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教师构筑了一个追梦的大舞台。青年教师进校后实行“导师制”,由学院选派的优秀老教师“传帮带”,帮助他们迅速融入学院、更快成长成才。顶岗锻炼、参加企业和行业培训,使教师不仅是学院的讲师、教授,也是企业的培训师、技术总监,例如20__年,学院仅汽车系90%以上的专业教师都到企业一线参加了顶岗或新技术培训,目前,该系有一半以上的专业教师通过了制造厂商培训师认证;道桥系副教授陈华卫在崇州市交通局顶岗锻炼担任副局长的实践经历,让他学会从工程角度、全局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应用也被引入课堂。学院每年举行全院教师技能大赛,为教师搭建了技能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开设“名家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开拓教师的视野;举办“道德讲堂”、在全院开展“治学、育人、表率”师德大讨论,用诵读经典、学习模范、座谈讨论的形式加强师德建设;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选送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参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举办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教师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帮助教师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教师“个人成才梦”和“教师育才梦”。
2.助力实现“学生成才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举行了“我的中国梦”主题班团会、“中国梦、__交通教育梦”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诗朗诵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文艺晚会、“最美中国”微电影摄影大赛、“镜头里的世界、定格你我梦想”摄影大赛、“为梦想插上翅膀”学生技能大赛、“梦想起航”学生就业招聘会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国梦”主题进入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进入学生党课,凝聚力量,激励在校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中国梦”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学院汽车系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代表队冒着酷暑,苦练绝技,迎接挑战,终于不负众望,在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建工系学生代表队在__省首届高职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大赛总决赛勇夺团体一等奖;道桥系学生在第二届“徕拓杯”温江六大高校测量大赛中勇夺第一;人文系学生获“国色天乡”杯__省高职院校导游技能大赛三等奖;建工系范永鹏同学入选中国青年报联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并担任执行主席……无论我们的学生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贫穷还是富有,我们要让每一个走进学院的学生都拥有平等的选择机会和多样的发展空间,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长成才。
(三)建设“三大体系”,推进“十项工程”,推动学院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分别确定了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的重点任务。结合新的形势和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进一步明确了2013—2017年重点工作思路和任务,即:着力建设“三大体系”,扎实推进“十项工程”,更高水平地实现“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奋斗目标。
建设“三大体系”,按照国家对现代大学的要求,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方向,结合厅属交通教育资源实际,着眼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
一是要通过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建设高效的组织运行体系,实现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的目标。
二是要通过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职教育前后延伸、上下贯通衔接和开展多形式合作教育,实现构建交通现代职教体系的目标。
三是要通过开发优质项目、大力拓展市场、扩大覆盖范围等方式,实现不断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的目标。
推进“十项工程”,按照我省交通运输对学院人才培养、行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着眼夯基础、提层次、求突破。
一是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工程。在道桥、汽车两个专业试点基础上,认真研究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鼓励其他优势专业把握机遇,做好储备,积极争取更高层次的办学试点。同时,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建立专业评估机制,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围绕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内河水运、民航等领域开展新专业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专业质量认证体系,通过改革试点提升专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在继续实施“1+6”人才建设工程的基础上,突出三个着力点。即着力加强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实践等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继续加强高级别名师和学术(专业)带头人及教授培育力度;着力加强辅导员和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是推进培养质量管理工程。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要求,建立相关组织,实现事事有人管,事事可追溯,严格控制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政工团“齐管共育”的责任体系和文化引领、思想教育、行为管理、真诚服务、科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和创业创新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是推进科技产业服务工程。通过主动对接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加大对交通安全、节能减排、工程质量检测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力度,服务产业升级;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形成多层次 的创新团队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研成果孵化机制等途径,着力打造__交通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第三极,快速提升服务行业能力与水平。
六是推进交通教育扶助工程。在厅的指导下,全面完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才培养调研与规划,协助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完成本地区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和就业,加大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力度。
七是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工程。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深化现有项目交流内涵,做好招收留学生的师资、教学、学生管理、住宿等各项准备。多渠道促进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推进毕业生海外就业,提升毕业生国际影响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国家和地区,建设国际合作办学的基础平台,逐步推进国际化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八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程。长远规划智慧型校园建设方案,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逐步建立基于“一卡通”的教学、学生、招生就业、财务、行政和后勤管理信息标准,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为师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
九是推进办学条件保障工程。全力推进学院体育馆、培训综合楼等项目建设,配套实施校园文化景观实体工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校园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和洁净美化建设,加强校园管理,努力建设低碳环保的生态校园。
十是推进民生幸福改善工程。要通过资源整合、资本盘活、土地出让等方式,竭尽全力推进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充分调动院系两级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职员工收入。同时,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强院务公开,充分相信和依靠教职员工,增进感情,凝聚力量,共谋学院发展大计,共享学院改革成果。
我们既要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描绘的蓝图,一以贯之抓到底,更要围绕重点工作思路和任务,明确目标、各司其职、抓住重点、创新举措,以推动交通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来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新形势,满足新要求。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__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对交通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思想进一步解放;要围绕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潜心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以及给学院带来的新机遇,实现思路进一步开拓;要把工作牢牢定位在服从服务于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和__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定位在实现__交通职业教育和学院发展目标上,实现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教研能力上,落脚在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要全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扎实抓好十项工程落实,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合力攻坚,实现工作举措进一步创新,齐心协力,再创__交通职业教育事业新辉煌!为实现“中国梦__篇章蜀道华章”、为实现“学院梦”,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__-11-29.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4]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3-26.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篇2
【关键词】“中国梦” 大众传媒 建构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当今社会,受众越来越依赖媒体获取信息。然而,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在“中国梦”的媒体呈现过程中,媒体报道的符号组合、内涵架构、意义赋予都为受众关于“中国梦”的认知、认同与践行提供了范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选取新浪网搜索引擎收集的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首先,样本的易得性。如今网� 其次,样本的代表性。新浪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信源广泛,种类繁多,权威性高。
(二)数据收集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数据收集时段定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在新浪网上,间隔2天抽取一天,共抽取41天,再以“中国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剔除重复、雷同的样本,共收集到关于“中国梦”的有效报道样本237份。
(三)类目建构
(1)报道类别:动态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深度报道、其他。
(2)信息来源:政府官员、记者、专家学者、公民、评论员、其他。
(3)符号组合:文本、文本+图片、视频、其他。
(4)报道重心:“中国梦”的内涵与扩延架构、关于“中国梦”的评价与影响、推进“中国梦”的路径、其他。
三、研究发现
1、报道类别多样,动态消息为主
透过数据可知,“中国梦”的大众传媒报道类型多集中于消息类,追求“短平快”的传播效果。而动态消息占三种消息报道类别的49.72%(见图1),述评消息占24.58%。由此得知,关于“中国梦”的媒体报道更多地注重信息的呈现,对于“中国梦”的深度阐释还不够。
2、记者:“中国梦”媒体建构的主力军
大众传媒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消息来源多元化(见表3)。占最大比重的是“记者”;其次,是“公民”与“政府官员”。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媒体建构主力是“记者”,这比较符合我国大众媒体信息采集的角色分布现状。
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数据是,来自“公民”的信息 这折射出两点思考:1、“中国梦”的媒体建构“接地气”,善于听取基层的声音。2、大众媒体“落地”了,真正成为公民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话语空间。
3、符号组合:文字为主,视频、图片为辅
“中国梦”的媒体建构,主要是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片和视频。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感官效能。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一则新闻中,文字的比例可能有所下降,而图片和视频的比例则会增加。但是,由于视频和图片的“浅”信息量,导致受众的思考能力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深度把握与解读。在“中国梦”的媒体建构过程中,主要以“文字”作为表意过程的载体,促使传递的信息更有内容的饱和度与思想的深刻度。而适当的图片与视频,成为了良好的视觉“调剂品”,让“中国梦”的建构更有鲜活的信息观感。
4、报道的重中之重:“中国梦”的践行路径
通过数据统计,关于“中国梦”的践行路径、评价与影响、内涵解读分别占53.16%、14.35%、28.27%,由此可见,大众传媒热衷于呈现践行“中国梦”的方法论。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梦”内涵解读者的角色构成中(见图2),公民有14位,占“中国梦”内涵解读者总量的20.90%;记者有43位,占总量的64.18%;而政府官员4位,占总量的5.97%。这一组数据反映出“中国梦”的建构角色是多元的,公民与记者在“中国梦”的解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一点与“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中国梦”是每个人心目中梦想的集合。笔者认为,“中国梦”不再停留在官方“曲高和寡式”的顶层设计,更多的能“弯下腰、沉下身,往下看”,听取民声,汲纳民意,洞察民情。
5、建构“中国梦”:媒体善抓“热节点”发酵传播
关于“中国梦”的提法,早已散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但是,“中国梦”真正成为社会与媒体中的关键热词,是在2012年11月29日这个时间节点上。阐释了他心目中的“中国梦”。“中国梦”依托于该新闻事件,在这个“热节点”上发酵扩散,引发社会热议。
2013年3月,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中国梦”再次被提上议程。3月份关于“中国梦”的报道量为158份,占总样本量的66.67%,是四个月中报道量最多的。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再次利用了“两会”这一特殊节点,寻求“中国梦”建构与传播的“二次发酵”。样本中的数据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报道态势呈对勾型曲线(见图3)就是有力的明证。
图2、“中国梦”内涵解读者角色分布图
图3:“中国梦”每月报道量分布图
四、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梦”的建构,总体而言,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助于受众认知、认同与践行“中国梦”。笔者就此引入“认同理论”,借助该理论,更好地剖析“中国梦”的建构蓝本,总结建构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策。
1、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the theory of identity),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概念有文化(culture)、认同(identity)、规范(norm)和学习(learning)等”①。
认同理论的最基本范畴是“认同”。“认同”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涵义:一是对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有亲切感;二是承认、认可;三是赞同、同意。综上,笔者认为,“认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性。认同是一种集体行为,源于对集体的归属感、趋同感和依附感等心理诉求。二是可塑性。认同是流动的、变化的,会随着时间、地点、情境等因素的转变而转变,具有可塑造性。三是外界的客观存在与个体的主观能动共同作用于认同效果。
2、建构不足与相应对策
综观统计结果,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建构还存在些许不足:
(1)内容:有广度,乏深度。关于“中国梦”的报道多集矢于动态消息与经验消息两大类,述评消息与深度报道欠缺。尽管动态消息和经验消息在量上的保证,有助于受众迅捷获悉大量“中国梦”的信息,但受众对于信息内涵的把握均为浅尝辄止,不易深挖细嚼、把握真谛。
(2)传播:重文字,轻影像。据报道中媒体符号运用情况显示,媒体信息的传播多倚重于文字符码。然而,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快餐阅读”已渐趋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因此,轻影像传播势必会丧失一部分受众群,影响传播效果。
(3)形式:多正统,少创意。笔者在做样本搜集时发现,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无论从报道选题、文本呈现、策划思路上大体展现出一种传统的“硬新闻”姿态,特别是在经验消息中,缺少更多的创意与鲜活。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透过“认同理论”的视角,提出相应对策:
(1)建构的互动性。认同是具有社会性的,“中国梦”需在互动中建构。只有将民众关于“中国梦”的阐释融入到“中国梦”的扩延框架内,才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与认同。具体而言,媒体记者应当深入基层,成为百姓的“传声筒”;同时,媒体平台应成为民众的话语公共空间,以兼容并包之姿广纳民声。
(2)传播的“深活”性。关于“中国梦”的媒体建构,应当在内容的深度、形式的鲜活度方面多下功夫,从而保证“中国梦”的媒体呈现更加饱满生动,促使受众认知、认同、推进“中国梦”。
(3)宣传的长效性。认同的可塑性,决定了认同是随着时间、地点、情境的切换而流变的。“中国梦”在两次“热节点”上的发酵,已经收获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是,关于“中国梦”的进一步推进与实现,则仍需努力。只有把“中国梦”的媒体宣传报道日常化、生活化、长效化,才能使其真正地融入中国民众的心坎,才不会被时间冲淡与淘尽。
参考文献
①乔卫兵,《认同理论与国家行为》[J].《欧洲》,2001(3):26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77-02
一、引言
2012年11月,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中国梦的概念尽人皆知,但实现中国梦仍然任重而道远。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关中国梦的知识,加强中国梦教育,让有梦的大学生尽快成长,使他们具有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胆识和魄力,是推动中国梦建设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中简称“纲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理应承担起引领学生追寻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努力探讨“纲要”课中国梦教学的有效途径、实现良好教学的效果是当前“纲要”课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就“纲要”课程怎么样贯彻中国梦做出阐释。
二、“纲要”课贯彻中国梦的途径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融合、贯彻中国梦。首先,理论教学融汇中国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结合教材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新的时代形势和政治目标要求,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多方位凸显中国梦,将中国梦的一系列内容融汇进课堂教学中,以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精神实质。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介绍***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基本形势,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材上篇综述粗略介绍了“***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述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不少教师认为这是铺垫性质的内容,无需多讲,一般采取略讲甚至不讲的方式处理本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讲透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因此,应该突出这部分内容,特别是需要深入挖掘和补充中国古代文明的相关内容。通过回顾古代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有能力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世界首屈一指的先进强国充满信心。结合中国梦讲述近代历史发展线索。“纲要”课内容体系十分庞大,讲述了从***战争到21世纪的众多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结合教材内容体现中国梦,讲述教材中所体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站了起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虽逐步前行,但仍需时日,这需要当代的大学生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其次,实践教学结合中国梦。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学生切身体验中国梦,使学生感到自己与中国梦近在迟尺。实践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者开展小组、班级交流讨论;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特色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社会调查等。通过以上各种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国家、民族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强盛,个人梦想才能顺利得以实现,正可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再次,课外活动体现中国梦。发挥班级团队协同作用,将中国梦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党员同学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在同学中起到模范作用,团员作为党的后备军,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因此,党、团员大学生应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和领头羊的作用。调动了党、团员同学的积极性,可以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其中。最后,网络平台凸显中国梦。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办公自动化的逐步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通讯手段、发达的网络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延伸,随时随地交流讨论,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并且网络教学平台具备自身的优势,它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传播相关信息,将原本静态的文字内容变得形象、丰富、直观、通俗,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精心维护。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专门开辟中国梦版块,及时将有关中国梦的课件、文章、视频、图片、领导人讲话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分门别类上传,供学生阅读、观赏,这就可以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从固定的教室扩展到任意的时间和地点。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除了教师展现相关内容外,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多发表个人观点、看法,及时反馈信息,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惑答疑,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
三、结语
中国梦征文【5篇】
参考文献:
中国梦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国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18-02
一、“软实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约瑟夫・奈,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利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提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国防军事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硬实力”的外壳,而且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等因素构成的“软实力”的内核。我国学者最早提出“文化力”的是贾春峰,他在“文化力”一文中指出,“文化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进一步地提出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的论断,“软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问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标、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文明准则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体现
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主席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一)“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中国梦征文【5篇】
(二)“中国梦”是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纽带
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国家至上的价值观教育,主张一种“内圣外王”之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体现出有识之士重大义、识大体,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都有一种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志向、有作为的人就需要完成一种由家至国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结合起来的人生追求,家和国是统一的,家庭政治和国家政治植根于同一种伦理规范[3]。“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重视经济发展GDP指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教育。纵观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无不证明,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巨大的文化落差而又急于追赶先进文明,融入巨大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时,它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更主要更艰难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因为深层的文化认同和整合,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理由[4]。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使人民大众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逐渐培养了起来,但伴随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造成的道德人格分裂的状况也日益突显,人格的分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痛苦,道德人格的分裂会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没有奋斗的方向,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撑点,道德价值的大厦被夷为平地。人不知道� 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失去了判断能力,对未来生活丧失了希望和信心,总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5]。
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在《中国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的信仰问题,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因为“意识形态不是科学,而是包括着某种要求支配人们观念和行动的信仰。”[6]因此以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施加影响,从而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始终。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为目的,以“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为手段,积极主动地做好典型宣传工作,毕竟价值、态度和道德必须通过实践经历以及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才能变成内心的东西[6]。
(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指出,“对同那种物质上‘看不到的’、但感觉到是很活动的和积极的、并且被考虑到它们好像是‘物质的’、在肉体上被感觉到的力量团结一致负责,这才是在一定场合下称为‘国家精神’的东西。”他的表述说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具有的内隐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能起到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群体意识,也就是说是否有持续稳定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属于具有多层面结构体系的民族意识的范畴。它主要包括一个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整体中最高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显然,形成统一稳定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能够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中国梦征文【5篇】
三、“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李慎之在《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指出,“所谓文化,固然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把人所创造的一切,从饮食服饰到音乐图画包括进来,但是必须明确,其核心还在于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前提又是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可知,文化的实质是道德,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观念为目的,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因为“文化是‘深厚’的,它们规定体制和行为模式以引导人们走上一条对某一特定社会来说是正确的道路”[7]。特别是当今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对我们思想理论界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冲击,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呈现出“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尤其是后者,把理想信念等同于纯逻辑的利益计算,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理想信念显现出一种“泛世俗化”的状态,这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开展“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宇文利。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魏长领。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杨煦生,李泽厚,等。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J].开放时代,2011(11).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中国梦论文范文 篇5
---- 凝心中国梦,聚力建“三市”理论征文
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 赵文义
为向着国强民富的目标迈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瞻远瞩,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汉中地处南北分界,生态秀美,作为连接成渝经济圈与西安经济圈的枢纽,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在此交汇,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魅力城。汉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汉中实际,举全市之力,着力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富裕城市”,体现了全市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凝心聚力建“三市”,需要全市人民群策群力、真抓实干、求实奉献。
一、深掘潜力,打造区域经济强市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汉中地理位置优越,连接南北,沟通东西,得南北之利,但由于历史原因,汉中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交通运输欠发达,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特别是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城市环境不良,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等使得汉中经济一度发展滞后。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上灵活,财力上支持,质量上监督,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质、量并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宽主干道,新建城市干道,加速县域公路建设,新建飞机场,改扩建火车站,加大公共服务性场所建设、水利设施投入、污水处理施舍等,极大改善了制约我市发展的硬件瓶颈,为客商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呈现出基建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优美、富有活力、前景广阔的良好局面,开放的汉中正以全新的姿态喜迎八方来客前来扎根创业。
2、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生猪、中药、茶叶、蔬菜和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打响"汉中仙毫"、"朱q"有机农产品等品牌。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打造装备制造、钢铁及有色冶金、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成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钢铁及有色冶金产业基地、精密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汉中建成西部著名的生态休闲与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打通三次产业界限,加快建设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促进产业循环发展、融合发展。
3、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汉中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旅游业、生态医药和农畜产品加� 汉中依托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和和自然资源,应将“巴蜀文化,三国之旅”这一汉中旅游业的旗帜,进一步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业,深挖人文内涵,构建文化魅力城市。此外,规范旅游管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旅游设施,实施品牌战略。结合汉中农村实情,发展畜牧养殖,盘活农村经济,积极开辟多种途径推动农村经济稳步、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4、推进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彰显汉绿水特色,大力实施"双百"城市战略,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固和勉县为副中心城市,周边县城为基础,重点镇为节点,沿汉江和十天、西汉高速为轴线的城镇群,到2016年中心城区突破80平方公里、8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55%。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县区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板块开发,壮大县域经济。
5、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汉王、汉川等企业尽快上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抓好教育、科技、卫生、医药等领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教兴汉战略,发挥军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的联系和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招强引优,加快汉中口岸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区域性开放高地。
6、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加速农村小康步伐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承载着解决人民群众就地就业和发家致富的重任,是农村最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我市由于平川县和山区县基础不同,因而呈现出灵活多样、参差不齐的发展状况。针对全市实际,各相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争取国家政策倾斜、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创新机制,完善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加快乡镇企业制度改革,依托当地民力与资源优势科学发展,促进全市农村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
7、实施“人才强市”战�
“人力资源”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我市为汇聚行业精英给汉中贡献力量,特推出“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福利待遇,拓宽发展渠道,为各路人才来汉扎根开辟绿色通道。大力引进省内外专家、企业为汉中经济发展提供
人脉资源与智力保证。因此,藉汉中发展之机,诚迎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敬业创新的优秀人才来汉工作,为我市“十二。五”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
8、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为奋斗目标提供保证
加强理论武装,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高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吸引培养使用好各类人才,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选优训强带头人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培训工作,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一年一个主题深化干部作风建设,积极推进评议科长和干部交流轮岗,扎实开展"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魅力三国,催生秦巴文化名市
(一)开拓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彰显汉中历史文化底蕴
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县镇村"两馆一站一室"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辐射力。实施文化产业开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影视传媒、演艺娱乐等产业,建设两汉三国文化、羌氐文化等园区,增强文化竞争力。
1、持之以恒抓“品牌”。
城市形象是一张名片,精心打造城市名片,不断营造城市亮点,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理念先进、模式新颖、内涵发展”的品牌文化,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和文化节会品牌,增强文化影响力,从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大发展。
2、创新手段抓“载体”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高层次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载体,紧密结合汉中地区主流文化,多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载体,在全市大力弘扬“讲正气,讲民主,讲文明,讲诚信,有爱心,懂包容”的良好社会风尚。
3、打破常规抓“项目”。大力建设汉中大剧院、城固县张骞文化产业园、南郑陕南民俗博物馆等8个汇聚汉中民俗风情、特色建筑的文化产业项目,是重点推介项目。汉中市网吧连锁化整合提升工程项目、印刷包装产业园区建设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羌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等,继续创新发展秦岭生态、蜀道与石门、龙岗遗址、褒斜栈道、古陈仓道、定军山等文化产业项目等。
(二)多措并举,围绕核心文化塑形象,提升市民内涵促发展
1、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文化名市”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照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运用科学发展的思维,营造科学发展的氛围,争创科学发展的实效。
2、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要努力将各地零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并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产业。
3、加强文化事业的宣传力度及投入程度
务必要进一步加强我市的文化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模式,灵活宣传手段,确保宣传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4、加快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相关文化部门应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体制,进一步畅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扫清公共文化服务的障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让民众真正从公共文化建设中体验幸福和快乐。
5、加强文化宣传队伍建设
各有关文化宣传部门应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踏实肯干、思维先进、清正廉洁”的文化宣传队伍,注重对宣传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真正发挥文化“传声筒”的作用,确保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6、创新宣传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相关文化宣传机构还应加大宣传文化体制建设,以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管理、有效的落实来确保“文化名市”如愿实现。
三、和谐发展,建设宜居富裕城市
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汉中"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的建设步伐,汉中市应大力实施以"蓝天、绿水、青山"为主体的"三大工程",强力推动全市环境大治理。
1、加强区域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强力推进"蓝天工程"。
汉中市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积极开展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淘汰关闭高耗能、重污染、落后的生产设备。加强水泥、火电、有色等二氧化硫高排放企业脱硫工程的建设,狠抓污染大户治理。加强黄标车淘汰、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建设,强化城区建筑施工、交通道路扬尘等污染管控。
2、推进"气化汉中"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城市气化率,减少社会生活煤炭消耗量。
大力实施每年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继续开展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区烟尘、油烟和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商业活动等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整治,查处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3、强化重点流域和湖泊全防全控,强力推进"绿水工程"。
汉中将继续推进建立河、湖、库长效治理机制,重点加强汉江、嘉陵江河域及其支流化肥、医药制造、皂素、电镀、食品酿造和尾矿库等废水重点工业行业污染源水污染防治。
4、全面整治矿山环境,强力推进"青山工程"。
全面整治矿山环境,强力推进"青山工程"。汉中市组织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对全市林地小开荒、超坡地、闭坑矿等内容进行了摸底调查,编制了"青山工程"计划和青山保护规划。加大财政投入,落实"青山工程"资金,用于无主体废弃矿点恢复及小开荒治理、退耕还林农民政策性补贴,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县创建活动。
5、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 建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集约高效低碳生产空间,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抓好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集约发展。打造清新静谧生活空间,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以城镇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饮水安全和群众健康。培育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搞好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交通沿线、江河两侧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让青山与绿水常在、秀美与发展共赢。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百姓生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民生放在各项工作之首,以百姓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又以惠及百姓为终点,不断改善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7、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早日建成全面小康
相关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加强就业培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推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人民将在各级政府的将强领导下和科学决策下,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同心同德,开创汉中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把加快“三市”建设融入到“中国梦”,才能在全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因而,全市人民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不断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富裕汉中百姓,助力汉中腾飞。
另附:
作者:赵文义
单位: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
职务:教师
论文题目:汉中放飞中国梦,凝心聚力建“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