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0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是好习惯,有的是坏习惯。好的习惯应发扬,坏习惯就要改正。如果你有某些坏习惯,这节课我们就要帮助你改改你的坏习惯。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特色 推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8
1 转变观念,领导高度重视
对于现在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很多教师在观念、方法、手段上还没有足够准备,相当然地把本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简单地归为思想品质问题,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说教。对此,枣强中学深刻认识到: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应该刻不容缓地提到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议程上。
2 健全组织、抓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该是全员参加的“合唱”。枣强中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这一专门负责辅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组织了一支学校领导、科研人员、德育工作者、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医在内的90多人的心理辅导队伍。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下去,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抓好队伍建设。
在广大教师内开展心理教育理论学习,印发各种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经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心理教育方法。开展各级培训,在几年中,我校邀请河北师大教授刘茗、山西教育科研所主任张载曦、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中心教授罗江、华中师大心理教授尹邓安、石家庄市德育处处长曲连坤等来我校做精彩报告;同时,我校又组织30多人次到北京、武汉、石家庄、承德、衡水等外地参加学习培训。开展经验交流,发现好的典型马上召开现场会推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断提高。学校购进大量的心理教育图书、资料、录像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学习。
3 形式多样的对策,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1 利用教学课堂主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绿色课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抓好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课前设计环节。充分挖掘教材教法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围绕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要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二是课堂组织环节。要优化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三是师生交往环节。教师的言谈举止包含心理健康的内容和价值,对学生要求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不要挖苦、讽刺。强化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用爱心抚慰学生心灵,这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2 班主任工作要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自我管理中发展自我
班主任要运用心理教育原理,面向全体,系统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并把许多问题提交到学生自律委员会处理,就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学生学会了互相帮助、合作,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3 优化学校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成长氛围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刻影响,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抓好校园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功能。近几年,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建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地图两个景点。我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为我校书写了“为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校训。在校园醒目地段,设置着爱国名人的名言警句。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倡导团结、勤奋、严谨、竞先的优良校风,树立敬业、爱业、求真、创新的良好教风,培养学生尊师、守纪、厚德、笃学的学风。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保持良好心情
学校每年组织大型的三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要求全员参与,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的文化生活中,使学生得以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受到美的熏陶,发挥创造才能,增长实践能力。每学年新生入学组织为期10天的军训,安排国防知识报告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每学期组织演讲会、知识竞赛、剪纸、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展现学生自我,增强自我意识。开展“我爱我家”、“走好青春第一步”、“认识自我”等主题班会。举办成人仪式,不断完善学生自我形象能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讲话主题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增强了学生奋进、爱国、自律意识。建立了枣中广播站,创办了《枣中生活》、《班级参考》、《阳光驿站》等校报校刊,开辟了校园板报、橱窗,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传授学生自我保健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促进学生保持正常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我校在高一、二年级设置每周一课时的心理活动课,由专职心理教师按省编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同时,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教育网络。
4 阶段性成果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深刻转变。平等、尊重、沟通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绿色课�
学生心理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工作,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耐挫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11月,衡水市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现场交流会在我校召开,与会全体40多人到我校进行了参观指导,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对衡水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2011年12月,专职心理教师董秀影的《快乐每一天》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二等奖。2012年12月,我校杨晓燕老师的《团结就是力量》活动课,获得衡水市优质课一等奖。近几年来,我校发表相关论文16篇,其中获衡水市心理教育论文奖四篇。
枣强中学在各级领导指导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近三年高考成绩连续攀升,一年一个台阶,2013高考本一上线1082人,本二2564人,均创学校历史纪录。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尽管教学方法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不同的理解,但教学方法又是具体的,形式多样的,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并使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趋向教学的非模式化——开放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投入精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重从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并能带动学生提高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设计。我大力开展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学习的体育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爱好禀赋特长,使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个性绽放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根据体育教材,构建教学框架,把握住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力
新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关、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在体育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训练巧妙结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中,我结合体育大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利用学生休息时间以及内堂课时间讲述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为国锻炼的思想,炼好身体,为更好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将来为国争光,报效祖国。使学生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在锻炼自己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家人及周围的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在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和培养自尊自信。我运用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动作技术,掌握动作技能,并且能实际应用于自己的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学、自练、自选、自评、自管的能力。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多种运动技能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中,要遵守体育道德,尊重对手和同伴,不要出现不良的举动和行为;同时,还要他们正确对待对手和同伴的过激行为,不要以牙还牙,应化� 例如,体育课中,男生在教学比赛中经常有脏话从嘴里冒出,这时我及时制止,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展现自我。
三、注意自我设计,注重言教”和“身教”相结合,营造与课节目标一致的心理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注意自我设计,要在重新设计自我中重新给学生定位,以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崭新面貌去面对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要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要注意“言教”和“身教”相结合。体育教学主要是一种室外教学,大部分内容是需要体育教师凭自身的动作进行引身说教,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作概念并进行模仿性的练习。一节课中,教师动作示范的优美和准确,不仅能够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而且为这节课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使学生大为感叹,急剧产生学习的愿望。还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要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进取。教师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个人的魅力、个人的意志品格才是影响学生的根本内核。只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身教”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篇4
关键字:中学生;体育教育;中学期间;健康心理;养成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心理健康指的就是指人心理情感、人格、情绪等方面能够完整和谐,且具有正常协调情绪的能力,能够控制好自我的情绪,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不
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经济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压力大,而作
2、中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
2.1.关于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中学时期,学生主要就是围绕着学习这个问题在生活,在学校要学习,在家父母要关心你的学习,自己想着成绩,想着升学,想着父母的殷殷期盼,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考试失利的和遇到学习中的问题不能解决时,就特别容易焦虑,容易悲观;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而且又十分积极向上的学生而言,在心里就特别的自卑,每次看到同学能够一次就掌握的知识,自己怎么努力都学不会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是存在智力问题,对自身的价值会否定到一文不值,产生扭曲的人生的价值观。
2.2.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接触的人群大多为,教师、同学、家长。因计划生育制度的原因,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因在家收到过多的溺爱,而形成自私自利,不懂得团结合作,不懂分享的性格,导致在学校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存在许多的矛盾,而学生自己不懂的处理,就采取不处理或逃避处理的方式,导致人际交流圈窄,而产生孤僻、不自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家长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家长怕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对学生有影响而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学生可能容易产生情绪激动等心理健康的不良行为。
2.3.关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方面的心理问题。中学时期,学生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例如学习方面的挫折,情感方面的挫折,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等等。这些挫折产生的原因也是有多种的,由于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模式,由于这个时期叛逆的性格特点,由于这个事情渴望成功、渴望被尊重、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如果学生在遭遇挫折时,不加以引导,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危害到学生的生命健康,存在许多这样的例子,某学生因为感情失利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3、如何通过中学体育教育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3.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集体性质的体育活动,重视学生团结合作和与人和谐交流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具体表现,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笔者建议体育教师能够选择集体性强、合作性强的体育活动,例如:拔河、乒乓球双人赛这种需要全班参与的活动,学生之间必须进行沟通和合作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多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间的感情;因活动过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了解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了解到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必不可少,了解到同学间互帮互助的乐趣,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青春期,中学生不仅是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学生内心情感“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在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查看学生的处事特点、行为是否规范等方面,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够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应该要重视中学时期男女生生理的差异,针对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让他们了解到在青春期出现的许多生理和心理情况都属于正常范围,例如:男生开始长胡须;女生生理期的到来;男女生都会萌发的对异性的情愫等,这些情况在青春期几乎每个人都有经历,同时教师应该传授相关的处理方式,辅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3.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心理情绪不良的学生进行心理调控。在青春期,学生都特别敏感,容易因为学习或者是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这些情绪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笔者建议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情绪不良学生的心理情绪的调节问题。借用体育教学来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几个要点:1)对学生多鼓励,少打压,因为学习的压力,鼓励和赞美能够让学生更有信心做好当前的事情,对自己更自信;2)在体育活动过后应该要注重学生的放松练习,学生可以在放松练习过程中,平静内心的情绪,也可以缓解一定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篇5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初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的是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为了帮助每个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让学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安慰,不让学生的心理留有阴影!哪些行为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呢?
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追求低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低。例如:贪图享乐,怕苦怕脏怕累,自私自利,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等,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2)缺乏交际沟通。如与同学、老师来往很少,交际面很窄,也不与父母交流,自我封闭,情感缺乏沟通,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忧郁、情绪消沉!
3)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什么人都看不起,以自我为中心,搞小帮派,脱离集体生活,不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也容易导致孤独感!
4)缺乏兴趣爱好,什么事都引不起兴趣。没有成功的机会,心理上就没有满足感、充实感、成就感,就会觉得生活、学习枯燥乏味!
初中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是在一定的时间段的,如果任其发展,则很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在最佳的时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1)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心理装的事情很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在入团、评先、竞赛活动中需求不满足时,就会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他们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造成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学生压抑的情绪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加以缓解,久而久之可能要出大问题,如逃课、打架、酗酒、早恋、离家出走、自杀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疾病的难关!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懂得和心理教师、同学、亲属进行沟通,把心中的烦恼、痛苦、挫折、忧虑等一切因扰的东西都说出来,他们会感觉到很轻松,大家安慰的话语会让学生感觉更大的解脱。
2)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转移他们的心理压力。学生有压力或者是受到刺激时、要发火时,立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教他们做一件放松的事情,摆脱一下此时的事情和烦躁的心情。如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下喜欢的运动,去操场上打打球,暂时远离造成伤害的那些事情,之后告诉学生慢慢地平静下来后,自我反省一下,如“我不应该这样想,这是错误的”“要镇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定能渡过难关的”,通过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3)教师应该考虑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让学生明白文化程度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摆正心理状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4)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网络和电子游戏对他们身心的危害。网络不但能损害学生身体健康,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害。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缺乏适当的锻炼,会引起他们视力下降、精神疲惫、语言表达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人格异化,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影响社会交往。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网络游戏大多是赛车、砍杀、爆破、枪战等,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迷失自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详细了解网络的危害,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厌学情绪严重
部分学生上中职学校并非自己愿意,而是迫于家长压力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低下,学习方法有问题。到中职后也不思进取,成绩在班级总是倒数,很少品尝过学习成功的喜悦,加之长时间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感受到的只是失败、压抑和乏味,认为自己就是学不好的“差生”,从而丧失了努力学习的热情,精神颓废、厌恶学习、混时度日。
(二)自卑感强
有的中职生自信心缺乏,担心自己升学无望,求职无门,因而自卑自贱,自暴自弃,对前途迷失,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不愿意付出努力,不寻求改变现状的办法。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成为行为失控的导火线。
(三)约束力差
有些中职生自制力不强,自我约束力极差,他们上课坐不定、听讲不专心。有的是非观念差,认为迟到、逃课更能凸显个性,管不住自己,成为“迟到大王”或“逃课大王”。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猜疑,行为偏激,易冲动,一点小摩擦就会动手打人,喜欢打群架、拉帮结派、搞哥们义气,最终酿成大失误。
(四)网瘾严重
中职生课业负担相对轻一些,闲暇时间无所事事就会去上网。虚拟的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人人平等的空间和无拘无束自我施展的平台。这些正是他们所渴望的,因而趋之若鹜,沉溺其中,不分昼夜地在网吧里浪费青春,成为“网吧少年”。
(五)逆反心理重
由于以前不良的家庭教育、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等,都使部分中职生在思想上产生了的片面、固执、偏激情绪。他们认识能力欠缺,看问题不成熟,在接受批评教育时,很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看成是“故意找茬”“和自己过不去”,有时会故意和老师唱反调、对着干,把自己放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上,成为家长头疼、老师厌恶的“刺头”学生。面对这些问题,职业学校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举措
(一)重视心育教育,明确努力方向
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政教处 针对学生的厌学和自卑情绪,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和专业能力的把脉测试,根据测试成绩、个人意愿、兴趣爱好划分专业业和班级。按照“文化课够用,专业课从优、技能课从精”的原则,注重专业课和技能训练,降低文化课难度,让学生能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二)了解学生心态,进行心理辅导
针对学生约束力差、网瘾严重、逆反等心理问题,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以发放调查问卷、开座谈会、通过心理咨询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渴望解决的心理问题,学习中的负担与压力等等。然后把问题归类梳理,针对问题,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对症下药,进行正面疏导,对症下药。其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需求和难点问题,重拾学习信心,新燃成功希望,迈出成功第一步。
(三)进行人生规划,构建平等对话平台
学生入校后,就要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看到学习技能的前景,感到成才的希望。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观看专题片、进行技能实践活动等形式,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成果、高考模式,使学生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当前的就业前景、往届生成才经历,算好自己的经济账、时间账、人生账,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时,教师要多进行平等的对话,善意的表扬,鼓励他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才干,以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
(四)开展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各种兴趣活动,转移学生的兴趣。
中职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转移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在参与活动中对学生的一些积极行为给予肯定,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淡化,对爱好和特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兴趣扭转到学习专业和技能上来。
2.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针对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有的放矢,为学生提供服务;利用广播、橱窗、刊物、班会课等途径广泛宣传,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单独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还可以培养一批学生骨干,让他们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加强 心理 教育 促进 健康 成长
学生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多年来一直是困绕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瓶颈,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处在特殊的年龄时期,对一些现象认识不清,处理问题、与人交往都会出现过多的盲动和冲动。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磨炼,很难自然地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部分学生 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每个老师应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格,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很难相信,没有健康心理、不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老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好多教师认为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有的甚至当众点名,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教师应倾注真爱,促进内化,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比较孤僻,心理变得比较脆弱。也会引起不正常的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有意识地关注哪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爱活动,不爱与人交往的同学,多给他们提供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多发挥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努力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愉悦。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能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在学习活动中满足学生合理需要,引导树立正确人生观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中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中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中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中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中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比如打架、、说脏话、小偷小摸、抽烟喝酒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能根据心理方面的知识,及时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感于讲真话,说实话,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解决问题,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愉快的、顺利的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为主要因素。为了避免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教育应当从这些因素入手,消除不良影响,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效果;研究
如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方方面面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学生学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在成长过程中犯下错误、题酿出苦果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报道让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不能够只是单单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真正的学有所成。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情感细腻而丰富,情绪波动较为明显,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因此教师在批评或者处罚学生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绝对不可以使用辱骂、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因羞耻感产生的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的情绪。
2.同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学校,同学是与他们接触时间最长,陪伴他们最多的大群体。同学之间的相互友爱的情绪可以帮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反之学生之间的霸凌现象则会导致被欺辱同学自闭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欺凌他人的同学和被欺凌的同学同时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都需要外界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二)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的教育方向以及家庭是否和睦都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有较高素质的父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都有助于中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父母、片面的甚至负面的家庭导向和经常发生争吵、暴力的家庭,会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推入深渊。
(三)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包括新闻、影视、综艺、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些信息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些网络信息中,有的对于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帮助,例如新闻可以扩大见闻、增长知识面,好的影视作品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成功的教育频道可以引导孩子勤奋努力;但是也存在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的暴力、拜金、色情等不良信息。中学生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步入歧途[2]。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一)学校的心理教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取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期的引导者,最为了解学生日常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比较准确得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且日常的观察和其他学生的反馈也使得教师较为容易的掌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核心[3]。此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待学生的评价、周围同学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长久的,来自于学校的心理教育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环境,是否具有学习兴趣、能否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的深远程度不言而喻。
(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情感的归属地,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温暖、安全,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家庭对于中学生的情感影响可以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指导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来自于不同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投入度不同,因而学习效果不同。
(三)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环境,从影视、新闻、舆论等各个方向影响学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媒体对于勤奋者的赞许可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消极的影响例如宣传金钱、色情、权利等影视作品则会歪曲学生们的价值观,扭曲学生学习的初衷,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来讲,是无形的,利弊共存的,对于接收到不同影响的学生来讲,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学习效果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被忽略,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将成绩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事实上,只有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困境,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学习,才能使得他们能够真正的学有所成,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作者:白杰 单位:北京一零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朝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9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234工程”,即树立一个理念,坚持两个“必须”,实行三级管理,开展四方面的工作,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全面推进,心育课程进入课堂,心育场室不断建立,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陆续开展,一批广东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不断涌现。顺德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逐渐形成,在推进顺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和谐、阳光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其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一、以正确理念为先导,制定全区心育工作规划
正确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政策与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顺德提出了“全心全育,共建阳光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全心全育”即通过在顺德区中小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充实传统德育的内容,丰富传统德育的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阳光校园”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师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奋发、刻苦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中小学师生学习、生活在和谐、乐观、开放、积极、充满阳光的学校氛围中。以此理念为引导,顺德确定了从管理机制、师资培训、活动开展、心育教研、等级达标等方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1234工程”,全面推进了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坚持二个“必须”,促进心育工作健康发展
要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纠正过去在部分学校中存在的两种错误观念。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校中心工作,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视为心理咨询。鉴于此,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顺德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两个必须”的原则,即: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书育人服务。根据《纲要》精神,应对学生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应对挫折、处理危机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和教学。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补救性教育为辅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而对于只占学生群体少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决不能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
三、建立三级管理机制,加强心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要科学、规范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专业的业务指导是必要的保证。顺德于2002年成立了“顺德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局领导担任主任,下设“顺德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业务指导,由顺德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管理,形成了由教育局行政主管与中心专业指导相结合的管理机制。2005年,根据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相继成立了顺德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和各镇(街)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形成了区、镇(街)、校三级结合的、上下联动的教研管理与指导网络。这一举措有效地整合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强化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加强了对普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指导。不仅改变了过去多数学校只配备一名心理教师,力量单薄,无法组织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被动局面,而且由于区、镇两级教研组成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相对较好,可以对本镇(街)中小学,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薄弱的学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指导,使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目前,顺德已经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网络,从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两个方面强化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推进四方面工作,开创顺德心育新局面
(一)开展全员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心育水平
教师素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心全育,共建阳光校园”目标的关键。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2002年起,顺德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既包括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也包括对针专职心理教师的岗位培训。
一是针对顺德全区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得到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参与培训的教师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仅针对骨干教师逐步扩展为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的目标,最后达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的目标。截至目前,顺德已有13000多位(约90%)教师取得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2000多位教师取得B证,100多位教师取得A证。另有400多位教师已报名参加A证培训。
表1 2010年顺德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教育证书类型分布情况
二是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顺德各学校都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研能力,2007年顺德举办了首届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岗位培训班,对180名中小学一线专兼职骨干心理教师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岗位培训。结合参训教师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侧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设置了教师心理素质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及软硬件建设、心理课程设计与实践、心理咨询技巧与实践、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在培训形式上,注重培训方法与方式的多样性,主要采用专家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实地参观、小组研讨、优秀成果展示等方式,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由于注重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过程的操作性和体验性,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员们普遍感到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二)开展心育活动,全面推进心育工作
自2001年顺德第一次在全区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开始,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推开。到目前为止,基本构建了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形成了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格局。
1.定期举办全区心育观摩活动
举办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是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的重要手段,具有规模大、影响大和引领性强等特点。从2004年起,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每年定期举办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六届。这项活动逐年创新,影响渐大,由最初的一百多人参加发展到近期四百多人参� 通过活动,搭建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展示平台,引领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与交流,有效地推进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
观摩活动开展注重内容的丰富性,每年所选主题和侧重点各异。如第一届注重发挥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辐射与引领作用;第二、三届主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引进团体辅导模式;第四届重点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五届开展“生命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竞赛,吸引了参赛优质课教案、说课稿200多份,参赛优质录像课100多节,16位中小学老师现场角逐一、二等奖。第六届观摩国家、广东省关于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将职中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 如今,顺德心理健康教育已由原先的“高中一枝花”发展到现在“高中领头,初中渐强,小学新锐,职中迎头赶上”的良好局面。
2.各校心育活动精彩纷呈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最为重要的地方。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立足于校园,加之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组织到位、学校主动、教师积极,使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开展,各所学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在此基础上,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采用心理活动周、心理活动日、心理健康教育节、心理手抄报、专家心理讲座、心理广播、心理咨询、心理网站建设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此外,各学校还特别重视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例如,容山中学开展的中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顺德一中开设的《电影中的心理学》《心理学实验探究》等校本心理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凤城中学的“心灵红茶馆”备受初中生的青睐;罗定邦中学的“心育主题班会系列化”的研究,提升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容桂中学开展“念亲恩”亲子工作坊并推广到社区,密切了亲子关系;祥胜小学开发心理主题班级文化,各班自创班歌、班徽,使学生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顺德中专、技工学校开展了“构建校园的生命乐园”的主题班会活动等。
3.社会各界的辅心育活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营造顺德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合力,显得尤为重要。顺德中小学普遍设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会和亲子活动,力争家庭的支持。此外,社会各界也努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部分镇(街)或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大良街道教育组成立了大良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热线;顺德团委开办了“顺德青少年心声热线”,同时不定期举办“热线进校园”活动,到各中小学举办现场心理咨询活动;顺德义工在各镇街开展一对一帮助社区弱势青少年活动等。
(三)开展心育科研,促进心育科学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诸多活动开展的实践层面上,而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科研,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持续、健康发展。顺德为了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发展,注重以科研指导实践,积极鼓励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目前,顺德已获得广东省指导中心“十一五”立项课题13项,两百余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获得部级奖励,三百余篇获广东省、市级奖励。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效明显。例如,容山中学广东省“十五”立项课题“中学生学习品质的结构和培养研究”获第六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凤城中学有24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展示”中获奖;顺德一中在广东省级以上教育杂志上公开发表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十多篇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发展促进研究,研究进一步推动了顺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创建心育示范、达标学校,提升顺德心育整体水平
顺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达标学校的建设,通过创建各级各类示范与达标学校,促进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自2001年开始,顺德中小学积极参加广东省、佛山市两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的创建活动,纷纷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场室。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不断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又注重结合本校实际,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顺德共有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9所,佛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所、达标学校26所,此外,还有多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心理辅导特色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达标学校的创建,不仅大大提升了创建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为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榜样,作出了表率,有效地推动了顺德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结 语
几年的坚持和努力,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初显成效,并在全广东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诚然,所获得的成功经验,需要不断总结推广。在未来的十年中,顺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更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探索,力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推向全面普及。
(作者单位:广东省顺德区教师进修学校,佛山,528300)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初中生心理健康育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结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就怎样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粗浅地探讨。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编排了丰富又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何利用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1.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应该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出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练意志,锻炼个性;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品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等。这些内容无疑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典型事例评析和榜样人物故事等,结合初中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导向,以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2.教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 教师的人格和健康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应该� 作为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知识和宽容之心,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并且不断地把教育教学引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领域,这样既有利于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有利于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情景。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地鼓励学生和感化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良好的精神品质如春风化雨般沐浴着自己的心灵。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学会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巧妙运用典型事例铸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巧妙地运用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典型事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独到的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上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节有关“自信走向未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下面几个事例:小巨人姚明自强不息� 学生们听后无不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魅力所感动,进而把内心的感动升华为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4.教师要学会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
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责任充当“心理辅导员”的角色,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热情、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平等的姿态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赞赏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知己,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歧视,而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倾听,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挫折与压力。
总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面对日益突出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尽的绵薄之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这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耐心地教育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