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韩愈的代表作品(优秀8篇)正文

《韩愈的代表作品(优秀8篇)》

时间:

《韩愈的代表作品(优秀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韩愈的作品】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韩愈代表作品师说 1

Ancient scholars certainly had teachers. A teacher is one who passes on the truth, imparts knowledge and solves puzzles. Man is not born with knowledge. Who can deny that he has puzzles? These would remain unsolved, should one refuse to be instructed by teachers.

The men born before me surely know the truth before me, so I respect them as teachers, whereas those born after me may also know the truth before me, I likewise respect them as teachers. It is the truth that I endeavour to learn. Must I know beforehand whether my teacher was born earlier or later than I? Therefore, no distinction should be made between the noble and the humble or between the young and the old. Where lies the truth, there is a teacher.

Alas, it is a long time since the admirable ton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ceased to pass on! How hard it would be to expect a man to be free of puzzles! Sages in olden times outstripped by far the ordinary people. Nevertheless, they had teachers and asked them questions. Nowadays the multitude, though much inferior to sages, are ashamed of being instructed by teachers. As a consequence, sages become more sage, and ignoramuses more ignorant. The wisdom of the former and the stupidity of the latter – are they not all caused by this?

Loving parents may select teachers to instruct their children.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mselves, they feel it a disgrace to be taught by them. How wrong they must be! The teachers of their children only show them how to read a book sentence by sentence, not to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as those whom I refer to as passing on the truth and solving puzzles. For lack of reading skills, one seeks the help of teachers, while for unsolved puzzles, one acts contrariwise. It is indeed learning the lesser but giving up the greater. I do not see its wisdom.

Physicians, musicians and multifarious artisans are not ashamed of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But among the gentlefolk, the talk about the teachers and pupils would invite laughter from a gathered company. When asked about the reason, they would say, “The one is equal to the other in age and knowledge.” To be instructed by a man of low social standing is regarded as a disgrace, and by a man of high official rank as a flattery. Alas, it is only conceivable that the noble ton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is lost and hardly retrievable! Physicians, musicians and artisans are refused to be treated as equals by gentlefolks, yet these turn out to be less intelligent than those. Is it not strange?

Sages have had no constant teachers. Confucius once learned from Tan Zi as well as from Chang Hong, Shi Xiang and Laozi, though Tan Zi and his like are not on a parity with him in wisdom. Confucius says, “Out of my two fellow-travellers, one must be qualified to be my teacher.” Hence pupils are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teachers, and teachers need not always be superior to pupils. Some may know the truth earlier or later than others and each has his own professional specialty – that is all!

Li Pan, aged seventeen, is fond of ancient classical writings and have studied all the six art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Not restrained by the current practice, he has learned from me. As I commend him for his being able to follow the old ways, I am writing this essay “On Teachers” for him.

诗人韩愈代表作品 2

诗人韩愈代表作品

其代表作品是《师说》。

其优秀的文章有:

《杂说》、《原毁》、《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续》等。 此外,他还写有《柳子厚墓志铭》、《寄柳子厚文》、《画记》、《答李翔书》、《原道》、《原毁》、《原性》、《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

韩愈部分作品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 黄昏到寺编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 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 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 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雉带箭

原头火烧静兀兀, 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 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 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 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 五色离披马前堕。

八同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 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 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 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 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 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 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 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 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 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 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李花赠张十一署

江陵城西二月尾, 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 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 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 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恍感集, 欲去未到思先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 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樽独就醉, 不忍虚掷委黄埃。

青青水中蒲三首

青青水中蒲①,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 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 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 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 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 行子在万里。

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 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 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 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 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 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 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 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 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 金虀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 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 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 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 百怪入我肠。

剌手拔鲸牙, 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谩, 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 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 与我高颉颃。

韩愈的代表作品 3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⑺烟柳满皇都⑻。

2、春雪

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

到江还作水,着树渐成花。

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

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

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

3、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4、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千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5、嘲鼾睡 唐 · 韩愈

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顽飙吹肥脂,坑谷相嵬磊。

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

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木枕十字裂,镜面生痱癗。

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

6、嘲鲁连子 唐 · 韩愈

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

开端要惊人,雄跨吾厌矣。高拱禅鸿声,若辍一杯水。

独称唐虞贤,顾未知之耳。

7、郴口又赠二首 唐 · 韩愈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

雪飐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

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8、郴州祈雨 唐 · 韩愈

乞雨女郎魂,炰羞洁且繁。庙开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气期销荡,阴官想骏奔。行看五马入,萧飒已随轩。

9、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10、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 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韩愈的代表作品师说 4

韩愈的代表作品师说

原文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

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作品鉴赏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且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第1段,此文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随即紧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并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作者首先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

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接着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作者以孔子从师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4段,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 本段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文章思想,《师说》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一、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该句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二、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三、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而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师的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韩愈的作品 5

韩愈的作品

诗人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文学特点

韩文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

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论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例如《杂说》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也是宣传选拔人材的一篇宏论。所谓“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云云,这正是韩愈对于国家用人的殷切希望。《送董邵南序》更是一篇悲歌慷慨的文章。韩愈自己是屡试而不得志于有司的,所以对于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于有司”,便感同身受,无限叹惋。悲歌慷慨,发自肺腑。

韩诗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他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主要作品

《春雪》、《师说》、《杂说四·马说》、《晚春二首·其一》、《祭十二郎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作品欣赏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 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韩愈主要作品 6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 唐 · 韩愈

倾朝共羡宠光频,半岁迁腾作虎臣。戎旆暂停辞社树,

里门先下敬乡人。横飞玉盏家山晓,远蹀金珂塞草春。

自笑平生夸胆气,不离文字鬓毛新。

奉和兵部张侍郎酬郓州马尚书祗召途…… 唐 · 韩愈

来朝当路日,承诏改辕时。再领须句国,仍迁少昊司。

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赖寄新珠玉,长吟慰我思。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 唐 · 韩愈

耒耜兴姬国,輴欙建夏家。在功诚可尚,于道讵为华。

象帝威容大,仙宗宝历赊。卫门罗戟槊,图壁杂龙蛇。

礼乐追尊盛,乾坤降福遐。四真皆齿列,二圣亦肩差。

阳月时之首,阴泉气未牙。殿阶铺水碧,庭炬坼金葩。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首 唐 · 韩愈

蔼蔼溪流慢,梢梢岸筱长。穿沙碧竿净,落水紫苞香。

朝游孤屿南,暮戏孤屿北。所以孤屿鸟,与公尽相识。

奉和库部卢四兄曹长元日朝回 唐 · 韩愈

天仗宵严建羽旄,春云送色晓鸡号。金炉香动螭头暗,

玉佩声来雉尾高。戎服上趋承北极,儒冠列侍映东曹。

太平时节难身遇,郎署何须叹二毛。

奉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 唐 · 韩愈

山公自是林园主,叹惜前贤造作时。

岩洞幽深门尽锁,不因丞相几人知。

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 唐 · 韩愈

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秋空剑戟明。

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

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 唐 · 韩愈

文武功成后,居为百辟师。林园穷胜事,钟鼓乐清时。

摆落遗高论,雕镌出小诗。自然无不可,范蠡尔其谁。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唐 ·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 唐 · 韩愈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飘零失故态,隔绝抱长思。

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 唐 · 韩愈

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翻翻走驿马,春尽是归期。

地失嘉禾处,风存蟋蟀辞。暮齿良多感,无事涕垂颐。

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 唐 · 韩愈

窜逐三年海上归,逢公复此著征衣。

旋吟佳句还鞭马,恨不身先去鸟飞。

符读书城南 唐 · 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 唐 · 韩愈

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汗漫不省识,恍如乘桴浮。

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

上怜民无食,征赋半已休。有司恤经费,未免烦征求。

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感春三首 唐 · 韩愈

偶坐藤树下,暮春下旬间。藤阴已可庇,落蕊还漫漫。

新叶大,珑珑晚花乾。==青天高寥寥,两蝶飞翻翻。

时节适当尔,怀悲自无端。

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狂风簸枯榆,狼藉九衢内。

感春四首 唐 · 韩愈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东西南北皆欲往,

千江隔兮万山阻。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

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杂花妆林草盖地,

感春五首 唐 · 韩愈

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已呼孺人戛鸣瑟,

更遣稚子传清杯。选壮军兴不为用,坐狂朝论无由陪。

如今到死得闲处,还有诗赋歌康哉。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宫门一锁不复启,

岣嵝山 唐 · 韩愈

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

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

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

古风 唐 · 韩愈

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

彼州之赋,去汝不顾。此州之役,去我奚适。一邑之水,

可走而违。天下汤汤,曷其而归。好我衣服,甘我饮食。

无念百年,聊乐一日。

古意 唐 · 韩愈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

一片入口沈痾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广宣上人频见过 唐 · 韩愈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久惭朝士无裨补,

空愧高僧数往来。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归彭城 唐 · 韩愈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

过鸿沟 唐 · 韩愈

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

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过南阳 唐 · 韩愈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

秦商邈既远,湖海浩将经。孰忍生以戚,吾其寄余龄。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唐 · 韩愈

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岂似满朝承雨露,

共看传赐出青冥。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

食罢自知无所报,空然惭汗仰皇扃。

和武相公早春闻莺 唐 · 韩愈

早晚飞来入锦城,谁人教解百般鸣。

春风红树惊眠处,似妒歌童作艳声。

和席八十二韵 唐 · 韩愈

绛阙银河曙,东风右掖春。官随名共美,花与思俱新。

绮陌朝游间,绫衾夜直频。横门开日月,高阁切星辰。

庭变寒前草,天销霁后尘。沟声通苑急,柳色压城匀。

纶綍谋猷盛,丹青步武亲。芳菲含斧藻,光景畅形神。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 唐 · 韩愈

赤藤为杖世未窥,台郎始携自滇池。滇王扫宫避使者,

跪进再拜语嗢咿。绳桥拄过免倾堕,性命造次蒙扶持。

途经百国皆莫识,君臣聚观逐旌麾。共传滇神出水献,

赤龙拔须血淋漓。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

河南令舍池台 唐 · 韩愈

灌池才盈五七丈,筑台不过七八尺。欲将层级压篱落,

未许波澜量斗石。规摹虽巧何足夸,景趣不远真可惜。

长令人吏远趋走,已有蛙黾助狼藉。

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 唐 · 韩愈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

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

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唐 · 韩愈

司空远寄养初成,毛色桃花眼镜明。落日已曾交辔语,

春风还拟并鞍行。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

旦夕公归伸拜谢,免劳骑去逐双旌。

韩愈代表作品师说 7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作品 8

韩愈经典作品

师说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马说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晚春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听颖师弹琴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龙说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医说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游太平公主山庄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