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实用5篇)》
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精选5篇)
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篇1
同志们:
根据市委会研究的意见,我先就20xx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和今年“三农”工作安排讲几点具体的意见。郭书记、乔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一、总结成绩,坚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较好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基础明显增强、民生加快改善,全市“三农”工作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喜人局面。
(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政策落实,强化工作措施,稳定种植面积,在近年持续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积极应对,科学抗旱,全年累计抗旱供水8.36亿立方米,浇灌面积807.3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63.76万亩的64%,实现抗旱减灾效益28.4亿元,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做出了重大贡献。20xx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17.1亿斤,比上年增加1.16亿斤,增长1%;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连续七年过百亿斤,连续五年超110亿斤。完成粮食收购70.8亿斤,增长15%。我市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固始、息县、罗山、潢川、光山5个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油料、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紫云英生产得到高度重视,种植面积达到85.1万亩,超额完成80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优势作物优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8元,增长13.9%。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人均达到3553元,增长9.9%;工资性收入达到3132元,增长18.8%,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其中惠农政策补贴资金12.5亿元,农民人均278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65万亩,完成15.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淮滨县率先集中连片建成了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示范方。水利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共争取水利建设资金15.78亿元,较上年增加2.33亿元;完成各类水利项目投资14.99亿元,较上年增加5.53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开展,我市再次夺取了全省“红旗渠精神杯”。平桥区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出山店水库项目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共完成营造林36.7万亩,占目标任务33.42万亩的109.8%;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7.93万亩,占目标任务16.98万亩的105.6%。实现林业总产值122.58亿元,增长14.2%。淮滨县实现了林业生态县创建目标,截止目前,我市10个县区全部完成“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创建任务。森林防火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发展到552万千瓦,增长8.3%。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62家,入社成员2.4万个,入社机械3.1万台(套),流转承包、托管服务土地100多万亩,服务农户近百万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升,达到66%,新型农业现代化机械装备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供销系统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全市乡镇、行政村的网络全覆盖,农资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扎实推进,茶叶、粮油、畜禽、花卉、水产等产业化集群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98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47家。信阳毛尖、文新茶叶、华英集团、山信粮油、黄国粮业、三高牧业、现代园林、盛世园林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信阳毛尖、信阳红、华英鸭、固始鸡、南湾鱼、潢川花木、弱筋小麦、光山羽绒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新上项目14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增长15%。黄国粮业荣获省长质量奖。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园总面积达到21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5220万公斤,产值77.2亿元,其中红茶产量850万公斤,产值近2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突破4000元,较上年增加15%。20xx年底,“信阳红”正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为地理证明商标。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国际茶文化节,信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人民网主办的城市符号征集活动中,信阳荣居“全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榜首。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7万多个,养殖小区1200多个,规模养殖占比进一步提高。水产业持续发展。克服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实现养殖水面利用59.38万亩,渔业总产值23亿元,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值稳居全省首位。
(五)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分中心和水稻、麻类、小麦、油菜等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7家,实施省以上科技项目19项。以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小麦品种“优抗9号”、水稻新品种“特糯2072”等一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得到普及推广,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积极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农村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行动,建成了一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较好地发挥了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7%。
(六)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被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信阳市被中农办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通过持续抓好“六个放大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土地流转实现数量、效益双提升,耕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截止目前,已完成明晰产权面积782.8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99.8%,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9.9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再上新水平,重点培育了100家综合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发展到4家、省级示范社发展到43家。土地连片、农民联合步伐加快,小田块、小农户、小作坊的生产经营现状得到进一步改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深入开展,覆盖全市2856个行政村,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补贴1.08亿元。供销、小农水管护等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七)农村民生得到较大改善。新解决37.8万农村居民和7.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12公里,完成大中危桥改造33座、1780延米。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13多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作成绩突出。我市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任务2083户,总投资2.02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已竣工1011 户,完成投资1.35亿元。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启动实施,全年共争取扶贫、农开项目资金4.4亿元,较上年增加33%。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分别培训贫困学员和从业农民3万人、2.4万人,136个贫困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1663户、7750人实施异地搬迁扶贫,12.4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建、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到160多个,30个市级示范社区全面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9亿元,累计建成住房1.2万套,入住4万余人。改造农村危房39450户。农村低保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5.67万农村五保老人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二、认清形势,准确把握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信阳农业农村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工作基础,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三农”工作呈现出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有水利设施标准不高,防洪除涝体系、农田灌溉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抗灾减灾能力薄弱;中低产田比重较大,改造任务繁重。二是粮食稳定增长的压力增大。粮食生产“九连增”,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受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粮食单产提高困难,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实现粮食总产在高位基础上的稳定增产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首先,中央始终把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党的之后,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其次,《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改革试验的不断深化,必将为我市“三农”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三是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更大,带动能力更强,创造的发展空间更广阔;四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为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全市“三农”战线的同志们尽职尽责、务实重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作风,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和决心,增强发展意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赢得主动,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始终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 “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创新驱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具体目标是: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亿斤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9亿斤以上,实现粮食收购4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以上;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实现1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为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围绕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抓好粮食生产。一是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政策导向,落实粮油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农民收入持续较快提高。完善机制,重点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二是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20xx年全市集中建设70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集成技术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抗灾减灾能力。今年的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推进要早字当头,上下联动,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促进此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大力推进高产创建工作。以实施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活动为重点,在办好部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基础上,各级要搞好不同规模的高产创建示范方。每个县区都要建立水稻、小麦、油菜万亩高产示范区2个以上,通过集成推广农业技术、实现良田良种良法配套,带动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以点带面,促进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四是切实抓好农业集成技术推广。按照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有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的要求,完成我市153个乡镇农技站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特别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集成、高效、规范应用。五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切实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支持粮食、供销、邮政、大型商贸企业等开展农产品流通,着力提高农产品运行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监测和发布体系,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产品生产供需信息,稳定规范提升全市农产品市场管理水平。供销系统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健全完善网络建设,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六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完善监管体制,落实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安全追溯体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严厉惩处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确保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抓好产业集群发展。20xx年,我市要重点打造具有区域优势和高成长性的米、面、肉、油、茶、花木、水产等农业产业化集群,特别是在粮食、畜禽、茶叶三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壮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促进企业强强联合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上市步伐。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上游抓生产基地,中游抓精深加工,下游抓物流配送,构建由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红利。二是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比重,稳定发展优质稻米、弱筋小麦、茶叶、蔬菜、油料、紫云英等大宗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三是加快发展茶产业。持续加大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力度。20xx年,全市将新建茶园3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不断推广优良的茶树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切实加强新老茶园田间管理工作,大力推进茶叶生产管理机械化,认真做好茶叶生产工作,促进茶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和种茶制茶效益,力争全年茶叶总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总产值突破80亿元,推动全市茶产业健康发展,茶农持续增收。四是发展畜牧产业。着力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畜禽养殖的集约化水平,加快标准化、无公害畜牧业发展步伐,打造优质畜禽产品品牌。认真落实各项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畜禽免疫、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五是推进主食产业化。着力提高稻米、面粉制品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米面、油料等开发利用渠道,壮大米面制品、方便休闲食品加工产业,提高主粮附加值,提升主粮社会化服务水平。六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体系,打造品牌,保护品牌,用好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七是优化环境扩大开放。通过落实好现有财政、税收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环保、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生产经营环境。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率。通过加强交流合作,放宽开放领域,大力推进种养加、流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农业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外知名企业、大客商和战略投资者到我市投资农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
(三)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水利改革的机遇,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和前期工作力度,20xx年全市争取水利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以上。加快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做好南湾、鲇鱼山、泼河、石山口、梅山等5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按时完成2座中型和30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用好“一事一议”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蓄水供水能力,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改善我市农田水利条件。加大力度推动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加快科技创新。要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大力推动种业发展。加强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丰产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继续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服务、扶持,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加大茶叶、油菜、花生、蔬菜、烟叶等产业发展所需机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促进农机化全面发展。加快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组织好“三夏”、“三秋”农机会战,确保机耕应耕尽耕,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机收率达到85%、机插率突破25%。四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巩固林业生态市建设成果,突出抓好退耕荒山荒地造林、农户造林补贴、油茶示范、国家木材储备等国家重点造林项目的实施,完成山区营造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新型农村社区绿化美化工程等造林任务33万亩,完成板栗、油茶、杉木等树种的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21.8万亩。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重要抓手,实行市县联动,积极开展各项创建工作。五是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快信阳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四)围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抓好民生改善。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放心粮油”工程、“菜篮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危房改造、县乡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建设等惠农工程。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和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三是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积极做好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启动实施工作,全力争取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搬迁扶贫、到户增收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等重点项目的投资,深入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确保完成全年1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四是大力创建农村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村庄、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和宜居村镇建设,加强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技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五)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持续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目标,统一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二是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科学确定分阶段分步骤建设目标。今年全市要新建50个规模适中、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继续集中力量抓好30个市级示范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新民居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三是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的户籍、土地、财税、社保等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每年农村人口在城镇、新型农村社区落户10万人以上。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四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切实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认真落实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六)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积极用好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一是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要引导农户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集约经营水平。重点是推进规模、规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要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增强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突出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协调、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统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乡镇水利站、基层农机推广、物资供应等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业经营服务。创新服务手段,鼓励搭建区域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促进农业先进适应技术到田到户。四是突出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五是突出抓好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按照“六个放大提升”的要求,继续深化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金融等改革创新,不断巩固提升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果。
四、当前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春季农业生产。各级农业部门要统筹安排,一手抓好春管,一手抓好春耕备耕工作,确保春季农业生产顺利开展。一要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搞好小麦、油菜、紫云英等农作物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争取有个好收成。二要及早谋划春耕生产。要搞好水稻种子调运工作,抓好春耕物资调运储备工作,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防假冒伪劣和哄抬农资价格,确保春季农业生产安全。三要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好农业、农机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乡村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要重点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宣传培训力度,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提高水稻栽植机械化率。
(二)造林绿化工作。20xx年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方案已经印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要求各县区春节前完成整地任务的70%,3月底前全面完成营造林任务。但从当前的进度来看,全市只完成整地18.65万亩,完成造林6.74万亩,分别占造林任务33.03万亩的56.5%和20.4%,进度不理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密切分工协作,加强督促检查,全力推进当前的植树造林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的绿化造林任务。
(三)农田水利建设。一要抓好蓄水保水。当前全市水利工程总蓄水量10.45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偏少16.9%。要立足于早准备、早安排,多蓄水、多保水、节约用水,保障春灌和水稻插秧用水。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型水库水源管理,严格执行水源统一调度。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塘、湖、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的清淤改造、整修配套,增加蓄水量。要进一步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通过组织群众开展打井、开挖渠道、拦截过境水等多种措施,增加灌溉水源。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用水管理,提高灌水效率。二是要抓好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紧进行去冬工程的扫尾,尽快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因地制宜,再上一批投资少、效益突出的小型工程。搞好现有各类工程的检查、维修,特别是各类灌区的支斗农渠等田间工程进行清淤、整修,确保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要抓好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完成20xx年结转项目的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及部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等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按时完成20xx年度第二批6.94万人农村群众和1.78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xx年度南湾、鲇鱼山、梅山等三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20xx年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项目建设和20xx年度第三批、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5月底前完成79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验收工作。同时,要切实抓好水库安全运行、汛前检查、防汛预案编制等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四)茶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基地建设。新建茶园要严把质量关,加大工作力度,把握工作节奏,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茶苗移栽工作,移栽工作要在3月底前全部完成。同时要切实加强新建茶园的后期管理工作,重点是保墒、浇水、防寒等工作。二是加强茶园管理。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茶芽萌发及生长;对过冬受冻害致死的枝梢进行修剪,根据受冻程度采取轻修剪或重修剪;注意观察和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春茶后期易发生病虫害,要及时发现,及时防治,避免对夏秋季茶叶生产的影响。三是抓好春茶生产。要组织落实好采茶制茶人员,做好设备设施配套维护,举办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为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国内外茶叶经销商及时提供产品质量、产品供给、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加强产区市场管理,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协调金融部门支持茶农、茶商和茶企解决短期收购资金问题。
(五)农业安全生产。当前,我市正处在森林防火紧要期,特别是元宵节、清明节是森林火险多发时段,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严格火源管理,狠抓预防和扑救措施的落实,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要扎实做好春季畜禽集中免疫工作,完善监测网络,提高反应能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各有关部门要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积极推动涉农项目的实施,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主动。同时,严格涉农项目施工监管,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六)茶文化节筹备。省政府已批准我市继续举办茶文化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要求,本着节约、务实、高效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形式,抓紧做好今年茶文化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力争把茶文化节办得更有特色、更有实效,进一步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同志们,“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篇2
同志们:
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分析把握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今年省委会的第一次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守盛书记和家毫省长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全国农业、扶贫等会议的贯彻落实意见。今天家毫省长亲自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下午金龙副书记还要作总结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过去一年“三农”工作,清醒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xx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频发和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总体向好,稳中有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单,为全省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粮食总产再次突破600亿斤,增产15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1/6。生猪出栏6220万头,同比增长5.4%。猪、牛肉类产品出口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出口达8.5万吨,创汇5.12亿美元,跃居全国第一位。油菜、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产品产量均有增加。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增加值增长4.6%,为近五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新型业态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实现经营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709.96亿元,增长3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0元,增长11.4%,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2、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加快。“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和“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顺利实施。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全省累计流转耕地138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547.3亿元,增长9.8%。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亩产1026.7公斤,四期攻关目标提前一年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4.6%,粮食“危仓老库”改造超额完成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林业生态保护利用、气象预测预警等取得明显成效。
3、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增强。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亿元,洞庭湖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战胜了多次暴雨山洪和沅水流域超标准洪水,实现了防汛抗灾工作目标。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320公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到99个县。完成营造林1347万亩。新增沼气用户5.8万户。长株潭地区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稳步开展,湘江流域禁养区规模养殖退出工程进展顺利,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粮食、供销、气象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4、农村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3万家,114家合作社进入国家示范社行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新进展,沅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扩大。中部林权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启动。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扶贫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5、农村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205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274个村。解决了36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新增农村低保对象60万人。开展了新一轮农村民居改造、村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灌渠修整、村庄绿化美化。水库移民后扶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能有这么好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大、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得益于省直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三农”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决不可忽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形势时指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我省“天花板”的情况和全国一样,“紧箍咒”比全国还要紧。具体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更紧。人均耕地少,只占全国的2/3,而且,污染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环境压力达到极限。二是生产和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棉花种植需调整优化。我省口粮生产没有问题,但饲料粮主要靠外调。三是农业要素成本快速增长。稻谷、生猪、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四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青壮劳动力已大量进城务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今后还有大量青壮劳力转移就业,“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增加。前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镉米舆情风波,给我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当然,我们在看到问题和严峻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实现转型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增长潜力比较大;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二、三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等等。面对这些机遇,因此新常态下湖南农业不能有任何闪失,发展不仅不能减速,而且还要稳中有增。农业上不去,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改革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明确今年“三农”工作的任务和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新跨越
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三农”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提出的“五新”要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用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合作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善农村环境,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具体目标: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是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关系,真正从指导思想和发展的路径上,由过去的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物质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上来,由生产导向型转到消费导向型上来,促进“两型”农业加快发展。
1、在稳定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能上下功夫。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生产是我省的优势。调结构、转方式,必须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决不能把我省粮食生产的产能调减了,决不能把我省粮食生产的优势调没了。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基础在地,关键在技,核心在人。要坚守5655万亩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着力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要用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开展种粮补贴改革试点,将新增补贴向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另一方面要调动县市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抓粮的积极性。中央已决定“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各县市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充分认识,抓粮食生产也是抓财政增收,抓转型发展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生猪也是我省的优势产业,要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稳量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牛羊草食动物、水产、油料、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提高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2、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新常态下调整农业结构,必须拓宽视野,实行“四化”联动、城乡互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拉动,优化一产业,做强二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一产业。要在优化区域布局、产业、产品结构上做文章。进一步明确洞庭湖生态农业经济区、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湘南特色农业区、大湘西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农业区四大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各区域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产品及项目,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打好特色牌,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产业和产品。做强二产业。以两个“百千万”工程为平台,加速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水产、果蔬、林产、茶叶等千亿产业。关键是要把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抓上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突出培育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发展三产业。着力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生物质农业、休闲生态旅游农业,传承农耕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完善粮食收储体系,推进“智慧粮仓”建设。加快培育农村冷链物流、农产品期货交易、农超对接等农村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电商、物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互联网农业发展,用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
3、在加速实施品牌战略上下功夫。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未来竞争是自主特色品牌的竞争,谁拥有了自主品牌,谁就把握了未来细分市场,也就把握了经济发展主动权。美国之所以能主导世界经济,主要是90%出口额来源于品牌经济。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在全球100个有影响力品牌中,我国只有1个(华为),出口商品大多是贴牌和代工,赚的是血汗钱。我省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却是农产品创汇弱省,尽管肉类、茶叶外销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出口大多靠转口贸易,靠卖原料,在国内市场影响力也不大,关键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因此,各级特别是各县市区要下决心,加速实施品牌战略,把打造农产品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制定和完善品牌培育保护政策,着力创建高知名度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品牌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推进特色县域经济县、“135”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有品牌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动县域加工业向园区集中,特色产业围绕品牌集群发展。要认识到,抓品牌建设,既是抓硬实力,也是抓软实力。今后看一个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效,评价县域经济的影响力、竞争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是否培育和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4、在科技创新驱动上下功夫。突出种业科技创新,加大超级稻、优质稻、生猪、油菜、油茶、茶叶、竹木等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快水稻、油菜分子育种平台建设,巩固水稻育种及栽培配套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继续加强农业配套组装、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机械研发,大力推广适地适业、安全高效的新农机,加快水稻农机农艺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及林果业机械化水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支持农林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行创新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科研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平台、人才、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开展精准式与多极化相结合的全方面配套服务,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5、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和技术管控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以粮食、蔬菜主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大畜禽屠宰监管力度,省里已将畜禽屠宰职能划转省农委,各地要抓紧抓好职能移交工作,做到无缝对接。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强化基础建设,增强农村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治水。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加快构建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我省重点防护区整体防灾能力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以上,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涔天河灌区、莽山水库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洞庭湖和“四水”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国家规划内和洞庭湖区省级规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治山。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由一般造林绿化转到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上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实施森林资源禁伐减伐三年行动,进一步加大“裸露山地”绿化攻坚力度。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切实加强“四水”源头水土流失重点防御,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激励机制。治地。实施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三同时”制度,着力强化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抓紧抓好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逐步扩大耕地修复治理规模;做好“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养殖区划定工作,稳步实施湘江流域禁养区生猪规模养殖退出计划。严格城镇和工业“三废”排放管控。开展农业环境容量评价,完善并严格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快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大力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清洁低碳进农家、有机生态进农业、绿色环保进农村步伐。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三)坚持“两手”发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要发展家庭经营促增收。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引导农民闯市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二要引导农民创新创业促增收。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稳定就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环境条件,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三要增加农民财产权能促增收。强化村级“三资管理”,落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盘活现有农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发展多形式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能力。按照依法有据、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原则,切实抓好浏阳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房、林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综合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非经营性集体资产,探索建立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努力实现折股量化,让农村集体每个成员获益。严格村级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财务审计,有效防控农村基层腐败现象发生,确保村级财务安全规范运行。四要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收。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要及时足额落实到村到户;继续加强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发展农民合法权益。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总的方向是,“三权”分置、稳定放活,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守住“三条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动摇。当前要抓紧抓好三件事:第一,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搞大跃进,不能下指标,不能搞一刀切。第二,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和服务业。“老板下乡”应该是带动老乡,而不是代替老乡。要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明确上限控制,严格准入门槛,加强监管,防止“非粮化”,严禁“非农化”。第三,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今年在基础条件具备的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工作,长株潭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的19个县市区,要整县启动;其他县市区分两年做出安排,确保20xx年基本完成确权任务。农村承包土地确权,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范围。各市州、县市区要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现在起,全省各地要充分利用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时机,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入户调查核实工作。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着重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动摇了以农户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就动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基础。坚持农户家庭经营,要注重支持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承包农户的升级版,是我们今后支持发展的一个方向,家庭农场搞多大的规模比较适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当前我省有种粮大户14万多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培育家庭农场要从这些规模种养大户中抓起。二是加快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意见》,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多元主体为支撑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多元主体投身农业服务行业。
3、切实抓好水利、国有农林场、供销合作社改革。要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和精准补贴机制,简化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和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国有农场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明晰国有农场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定位,抓好国有战略储备林建设;认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深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大力实施“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服务“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要用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城乡建设两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百城千镇万村”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今年重点整治4000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建设300个美丽乡村。现在财政、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均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专项经费,要统筹谋划,整合资金,分期分批,连片推进,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农村要像新农村,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更加注重古村名镇的保护,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已为数不多的宝贵遗产,传承农村文明。真正做到,既重视生产发展,又重视文化发展;既重视村庄建设,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要切实抓好扶贫攻坚。坚持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落实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今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把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精准帮扶、进退有序的工作机制,对8000个重点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织好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义务教育“四张网”,重点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户”,实施好特色产业、安居、雨露计划等重点扶贫工程,创新扶贫金融服务方式,扩大扶贫信贷投入规模,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探索社会扶贫新模式,继续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进一步完善移民后扶政策,大力推进移民产业建设,改善特困移民居住条件,依法推进移民安置工作。
春节临近,当前要做的工作很多,有几件事我强调一下。一是尽早启动“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省直农口和涉农关部门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注重谋划一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措施、重大项目,并及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支持。二是抓紧抓好“三冬”生产。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造林绿化,抓紧抓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森林防火,严格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不出大的问题。三是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和农村维稳工作。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走访农户,做好困难群众过冬和节日生活安排,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让全省人民群众过一个安定欢乐祥和的春节。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大旗,凝心聚力,创新进取,苦干实干,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开创新常态下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篇3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工作。这次会议之前,市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郭书记就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会议已将郭书记的重要指示书面印发,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志强同志对今年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和“三农”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对当前农业生产进行了具体安排,这是市委会研究的意见,大家要按照要求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在领会精神中持续求进
党的以来,中央和省委就“三农”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中央和省委会议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内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持续求进,齐心协力把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好。
(一)把握好稳粮保供的政治责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以,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工作目标确定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卢展工书记要求,“要始终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责任、做贡献。”郭庚茂省长要求,要“深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勇敢地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信阳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市,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既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自身850多万人口吃饭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所在。我们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必须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深入实施粮食核心区规划和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二)把握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始终把“三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其中最根本的是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与省委提出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站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全局来统筹布局“三农”工作,发挥好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持续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把握好强农惠农富农的优惠政策。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对水稻插秧机械实行应补尽补;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等等。这些政策含金量都很高,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增强了新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用足用好政策“红利”,抓好各项政策落实,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把握好农村改革创新的工作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其他各项改革。特别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我们应当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断在农村土地流转、金融创新、专业合作、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持久繁荣的制度体系,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在破解难题中务实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不断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粮食生产在多年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九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我市乃至全省、全国来看,保持农业稳步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小田块、小农户、小作坊、小村落”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变化,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发展规律,用务实的态度、改革的方法、创新的精神积极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要解决“小田块”问题。适度规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信阳人均耕地少,一般家庭不超过10亩,田块细碎,农户兼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守住一条底线”,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限制不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原则下,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始比较早,进展比较快,流转比较多,粮食、蔬菜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2638个,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户间的口头转让或临时代耕,没有规范的流转合同,缺乏长远的规划打算。实事求是地说,在当前人均一亩多地的情况下,不可能靠种自己的田致富。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流转规范化、规模化、常态化。一要搞好确权颁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市试验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制订方案,选择1个县区或者在每个县区选择1个乡镇开展试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争取用2—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通过土地的确权颁证,依法确定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真正让农户放心流转、长期流转,让经营主体长期打算、长远规划。二要依法引导流转。要抓紧制订、完善支持政策,采取补助、奖励等办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要积极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切实把国家新增补贴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创造条件。三要健全服务网络。要加强县区服务大厅、乡镇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网点三级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服务、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规范流转秩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和谐稳定的流转环境。
(二)要解决“小农户”问题。家庭经营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不能动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让农民联合生产、抱团经营,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解决一家一户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也是中央1号文件明确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势头强劲,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已经达到5000多家,他们在保证粮食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合作组织还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合作不规范、联系不紧密、社员不积极等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进一步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一要增加总量。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服务、技术支撑、奖励补助等手段,继续鼓励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各类主体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要提升质量。按照农民、农地、农机、农艺“四农联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四位一体”的要求,推动由简单互助向多元合作深化,提升合作水平,增加合作效益。三要健全机制。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指导、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示范社,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要解决“小作坊”问题。我市农业最薄弱的环节是产业化程度低,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采用传统的栽培方式,进行初级的产品加工,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现象普遍存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尽快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一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粮油、茶叶、油茶、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基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创意农业,支持管理区、城郊乡镇着力发展一批集种植、加工、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成长性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合作、协作配套、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着力提升信阳茶叶、潢川花木、潢川华英、光山羽绒、三高农牧、平桥现代牧业、山信粮油、黄国粮业、息淮弱筋小麦加工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以花木、蔬菜、林果、畜禽、水产为重点,继续把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商标注册、原产地标记注册等作为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农业经济质量效益的重点来抓,着力推进花卉苗木、柳编、蔬菜、茶叶等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打响特色农业“拳头”品牌。
(四)要解决“小村落”问题。《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河南要建设全国“三化”协调示范区,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市有160多万农户,分散居住在3000多个行政村、8万多个自然村落,其中规模在20户以下的近40%。这种分散居住的状况,不利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利于土地、人力等资源集约,更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人为本,群众受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合力运作,求实求效”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要坚持立足全局、规划先行。从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布局,突出系统性、长久性,坚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严格落实“三不一禁止”,即不让农民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在没有基础设施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禁止在规划点以外的所有公路沿线乱批滥建,变农民无序建房为引导农户到社区集中建设新居。二要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统筹考虑本县区在全省、全市全局中的发展定位,发挥优势特长,以有产业、能就业、可持续为第一要求,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产业和就业互动,让农民真正能够进得来、住得下、有事干、能致富,实现就近转移农民、就近富裕农民、就近城镇化的目标。三要坚持突出特色、彰显个性。必须突出文化内涵,与魅力信阳的发展定位相呼应,这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活力的关键,要实现一个社区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一个社区就是一个民俗展示馆,一个社区就是一个风情旅游点,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特色产业园,走出一条符合信阳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之路。
三、在改进作风中积极作为
良好的作风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在改进作风中积极作为。
(一)要坚持统筹。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谋划和布局“三农”工作,努力形成三化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在工作要求上,要继续坚持以综合试验区建设统揽“三农”工作,不畏难、不懈怠、不停顿,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具体落实上,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各方面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全面小康的示范社区和示范乡(镇)。
(二)要立足实干。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我们一定要树牢长抓不懈的思想,认真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法,认准的事就要大胆去改,看准的路就要勇敢去走,说了办,定了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联系、指导、帮扶各类改革典型和重点项目机制,一个典型一个典型地培育,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落实,一条经验一条经验地总结,不断放大提升改革试验成果,不断开启“三农”工作新局面。同时,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对“三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多调研、多思考、多沟通,确保决策正确、执行准确,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三)要务求实效。近年来,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巨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改革试验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必须转变方式,把求实求效放在首要位置、作为首要目标,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上的扩大,而要更加重视改革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打造精品,多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建好机制,对实践探索中的好办法、好路子要及时形成制度体系。要加强实践和理论研究,尽快形成在全省、全国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成果。
(四)要强化督查。就是要通过督促检查强化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迅速对责任进行了分解,把每一项任务都明确到具体部委,这是中央改进作风抓落实的具体体现。这次会议结束后,市委、政府“两办”要会同市试验办、市委农办对今年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好督查计划,定期开展督查,通报结果,并作为年度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
同志们,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起步之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不断开创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和“三农”工作新局面!
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篇4
同志们:
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三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农村工作扶贫开发暨生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分析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刚才,书面传达学习了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印发了《关于做好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表彰奖励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区委农办、农牧局、林业局和永昌镇、张义镇、西营镇、黄羊镇负责同志,分别围绕“下山入川”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皇冠梨品牌建设、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扶贫开发和设施农牧业建设作了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创先争优,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研判发展形势,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城乡融合、生态立区战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全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双联富民”行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生态明显改善,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20xx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54.22亿元,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04元,增长12.3%;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综合分析研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主体生产模式和现代营销模式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已具规模。坚持规模化、区域化、多品种、高效益,全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骨干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20xx年,全区新建设施农牧业7.62万亩,累计达到37.7万亩,实现了户均2亩棚的目标;新建特色林果基地15.36万亩,累计达到55.1万亩,人均达到0.7亩,农民纯收入51%来自设施农牧业。
二是扶贫攻坚取得较好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富民行动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争取扶贫专项资金3905万元,贫困片区新建设施农牧业3.66万亩、特色林果业10.3万亩。建成东河乡富泉村等移民安置点7个,完成移民搬迁240户1246人。建成通村公路120公里;解决了9.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高低压输电线路80.46公里;整理土地12.04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15万亩。双联单位和干部争取实施各类项目126个,落实资金3亿元,兴办实事好事646件。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6080元,比20xx年增加1216元。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推行“两个全覆盖、一个零种植”节水增收措施。 20xx年,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15.62万亩、旱作农业41.62万亩,用水总量控制在10.22亿立方米,全面完成向下游调水任务,提前6年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目标。完成人工造林21.96万亩,累计达到68.1万亩,封山(沙)育林(草)5.2万亩,累计达到16.62万亩。饮用水源水质、地表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四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卓有成效,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总体规划,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新建续建新型农村社区32个10195户,累计达到70个34365户;小康住宅累计达到3396户;建成保障性住房24108套,累计达到51220套;转移农业人口79783人。建成高坝镇蜻蜓村、黄羊镇新店村2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长城乡西湖村、双城镇南安村、河东乡汪家寨村等57个“万村整洁村”。
五是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完成土地流转18.48万亩,涉及农户41104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分别完成日光温室、养殖暖棚、林地林木确权颁证4.6万亩、14.94万亩、12.03万亩;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529家,累积达到3027家;落实“双业”、“双联”等政策性贴息贷款39.2亿元。
这些特征,为我区农业农村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压力加大。农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民务工收入增幅变小,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二是主体生产模式发展不平衡,产出效益差距大。集成新技术、新品种和标准化技术推广缓慢,生产规程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设施农牧业产出差异较大,好的棚均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差的不足1万元。全区还有12个乡镇未实现户均2亩棚目标;有10个乡镇特色林果人均面积在全区平均水平以下;南部山区、沿沙沿山贫困片区建棚不多。农产品质量认证、品牌培树、包装推介、市场开拓不够,增值空间小,效益提升慢。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抵御风险能力弱。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力度不大,贮藏、包装、加工、物流等产业链不长;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四是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困片区富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全区还有贫困人口5.39万人。五是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缺水少林、生态脆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用水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刚性约束压力大。六是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不够到位。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群众筹资渠道单一,新建社区入住率低,社区集聚效应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七是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农村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不到位,乱堆乱倒乱放问题比较普遍, “五禁“规定落实不力,野外放牧放火行为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特征做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概括为“四大制约”挑战和“四个增长”机遇,全市农村工作、扶贫开发暨生态建设会议指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四个方面的特征。我们必须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做到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一是积极应对新挑战。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我们必须放眼农业农村发展大环境,正确应对挑战。要应对“双重挤压”。目前国内农产品价格接近峰值,高于进口价格,遇到了不能再有升值空间的“天花板”;农业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人工、农机作业、土地流转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农业发展“地板”也在抬升。要应对“两道紧箍咒”。一道是生态环境,农业面源污染、白色污染,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随着工业、城镇及生态用水增加,农业用水约束加剧;另一道是资源条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导致地力下降,产出率不高。要应对“双重风险”。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措施非常有限。一方面,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农业病虫害等灾害一旦发生,都将对农业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一旦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农民无法正常生产,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要应对“一低一高”。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生产水平较低,农业补贴水平接近极限,部分补贴不能继续增加,瓶颈制约更加明显。我们必须在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外向型农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等方面求突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二是准确把握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夯基础、补短板、惠民生,财政、金融、社会对“三农”的投入将持续增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将使农民务工创业收入持续增长。随着市场机制决定作用的发挥,传统生产方式效益低下的问题日益显现,倒逼农业经营主体转方式调结构的积极性持续增长。这些机遇,对全国各个地方来说是对等的,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掌握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准确把握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三是充分发挥新优势。省委、省政府支持武威先行示范推广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甘肃国际陆港,为我们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战略平台;我区被国家授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基地,规划建设的20万亩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力推广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提升农业效益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必须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把省市提供的平台运用起来,把自身发展的潜能释放出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坚持抓主抓重,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做好新常态下的农业农村工作,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准确把握我区发展实际,在目标上同心、措施上同向、落实上同力,全面完成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任务。
20xx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三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农村工作扶贫开发暨生态建设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坚持调结构、促增收、修公路、兴水利、建新房、抓扶贫、美环境,全面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推进“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持续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双联富民”行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推动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左右;完成“下山入川”移民5000人,减少贫困人口4万人;粮食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围绕以上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是加快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瞄准中亚、西亚和东欧市场,建设出口加工型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推行《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落实一个基地、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在黄羊、吴家井、长城等乡镇强制推行,在羊下坝五沟设施蔬菜等基地和西营前兴等特色林果业示范点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3年内实现全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覆盖,规划建设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44个,严格番茄、皇冠梨等31个农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培育壮大农产品和食品工业出口基地规模,重点抓好蔬菜、果品、獭兔、奶制品等出口产品,建成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50万亩,确保出口农产品100%来自标准化备案基地。当前,要重点抓好基地的土壤配方和技术规程的宣传培训工作。加快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黑牛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园建设,推动奶制品、高档肉牛等出口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30家,发展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20个,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500万美元以上。
二是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链。制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规划,加快培育肉羊、奶牛、肉牛、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蔬菜、药材等全产业链,着力培育甜高粱和獭兔产业链。以开发利用沙漠为方向,科学规划种植区域,及早落实地块。鼓励引导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饲草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种植,集中连片发展,实行甜高粱用水优先、水价优惠政策,修订完善甜高粱种植技术规程,推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乡镇、包示范点责任制,种植甜高粱14万亩(其中,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5万亩),建成黄羊、永昌等乡镇5000亩以上的示范点2个,谢河等乡镇3000亩以上的示范点6个,河东等乡镇20xx亩以上的示范点6个,武南等乡镇1000亩以上的示范点13个。大力支持红太阳、皇台、普康等企业开发建设醇用型甜高粱加工项目,大力支持饲料加工企业建设饲用型甜高粱加工项目,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醇用型甜高粱加工项目。加大向上汇报衔接力度,积极争取科技、财政、扶贫、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发展甜高粱全产业链。毫不动摇地培育壮大獭兔产业,加快獭兔科技产业园建设,引进建设獭兔出口加工项目,扶持丽姿公司等獭兔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行獭兔标准化生产全覆盖,年内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20个,推动獭兔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坚持规模化、区域化、多品种、高效益,深入开展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着力抓好品种更新、品质提升、技术集成、跟进培训、品牌培育、市场营销、标准化生产等重点工作,消除闲置棚、改造低效棚,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设施农牧业以乡镇为单位达到户均2亩、棚均收入2万元以上,这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户均达到2亩棚的乡镇要大力推进省部级蔬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辐射带动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户均未达到2亩棚的乡镇,必须自加压力,年内全部实现以乡镇为单位户均2亩棚目标。对年底完不成设施农牧业任务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免职处理。
四是全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扎实开展特色林果业“扩量增效”行动,紧紧围绕“扩面积、建基地,强管理、增效益,抓培训、育人才,建设施、兴贮藏,搞认证、树品牌,招龙头、促营销”六项任务,主打皇冠梨品牌,抓好规划引领、行政推动、典型培育、规范管护、科技支撑、打造品牌、市场营销、政策扶持等重点工作,着力抓好G569高速公路沿线特色林果示范长廊,黄羊、长城、吴家井特色林果出口示范基地,G30、金色大道、民武路等重点道路沿线特色林果发展延伸。新建特色林果基地20万亩,建成万亩乡镇30个,千亩村300个,累计达到75万亩以上,实现人均1亩林的目标。对年底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处理。开展特色林果业抚育管护技术协同创新工作,整合农牧、水务、林业、农机、科技等部门资源,集成推广农、林、水等各项新型实用技术,高标准建设黄羊镇横沟村、河东乡下腰墩村、高坝镇小七坝村、西营镇前兴村等4个皇冠梨抚育管护技术协同创新样板园。5月下旬,区委、区政府将组织开展特色林果业扩面增效观摩活动。
五是着力培树名优品牌。品牌是农产品市场流通的通行证,是产品转向商品的身份证,是质量安全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已具规模,年产量达到178万多吨,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叫得响、过得硬、能占领市场的品牌。农牧、林业等部门要把培树品牌摆在重要位置来抓,聚合各方要素和力量,瞄准中高端市场,着力打造“凉州蔬菜”、“凉州黑牛”、“凉州羊羔肉”、“凉州白猪”、“凉州皇冠梨”等特色品牌,争创省级、国家级名优品牌,完成皇冠梨质量认证,切实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是加快推进现代营销模式。围绕“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以优质蔬菜、水果、畜禽等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注重引进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名优品牌,实现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资源高位“嫁接”。培育一批果蔬、畜禽加工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吸纳农户入股经营、为农户提供技术和仓储服务等形式,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对接度。引导支持昊天、发放、祁连等蔬菜、畜产品龙头公司、运销企业、合作组织,联合组建全区蔬菜、畜产品产销合作联社,整合注册商标和认证产品,积极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深受市场欢迎的品牌。扶持京奥港、昊天等企业发展果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加快西部现代农业城、农仓原生态蔬菜公司万吨气调库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新增恒温库、气调库规模20万吨。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农超对接、商品配送、社区超市、信息服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强与国内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的合作,大力发展营销代理商,鼓励运销企业走出去建立直销站点。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特色中国武威馆”线下馆,大力推介凉州特色名优产品。
七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加大监测覆盖面,提高监测频率,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加强蔬菜安全例行监测,建立完善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制度,推行农畜产品、特色林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认证体系,建成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乡镇监测体系全覆盖,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行动,加强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坚决禁止使用蔬菜高毒农药和畜产品禁限用药。严格实行动物防疫责任制,扎实做好基础免疫工作,强化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
八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杂木河毛藏寺水库枢纽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争取实施南营、西营、黄羊水库清淤工程。扎实开展抗旱防汛工程整修,认真开展水库、重点防洪堤段、行洪河道隐患排查,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加强农村公路、田间道路建设,新建农村道路300公里以上,加快配套建设甘肃国际陆港、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红水河东岸移民区电力设施,改造升级农村电网100公里。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提高农田质量和产出能力,在红水河沿岸开发整理土地2万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和争取力度,论证谋划一批水源保障、民生水利、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修复等方面的重大水利项目。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争取落实力度,积极争取省上对主体生产模式和甜高粱农机具购置给予倾斜支持。引进建设甜高粱等农机装备生产制造项目,大力引进、研发、推广适用新型农机具。
第二,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一是加快推进“下山入川”工程。积极争取扶贫专项支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快推进“下山入川”工程,确保完成移民5000人。积极落实省上易地扶贫搬迁人均补助8000元、每户协调落实5万元贴息贷款扶持政策。加快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移民安置点建设,新建红水河东岸移民安置点,抓好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工作,逐步将移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落实好户籍转移、上学就医、强农惠农等政策,强化移民区社会管理服务,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加强迁出地的生态恢复,对已列入移民搬迁范围的村组,一律不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设施农牧业项目;对整村整组搬迁后的村庄进行拆除平整,退出土地,为封育治理和自然修复打好基础;对地理条件相对较好,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区域,统筹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建设新农村居住区,整合行业项目资金,优化产业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不具备整体开发条件的区域,要做好规划,对搬迁剩余户、居住分散户、无力搬迁户实行集中收缩发展。
二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化“双联干部帮建暖棚温室”活动,帮助解决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产业贷款、饲草料种植储备、水电路配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南部山区、沿沙沿山乡镇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特色林果业建设进度,着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年内实现贫困户户均2亩棚、人均1亩林的目标,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以85个贫困村为重点,逐村逐户分析原因,列出村级发展规划和贫困户帮扶计划,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用足用好扶贫开发政策,建立完善扶贫对象定期审核和调整制度,实施扶贫项目、扶贫资金、重点工作和脱贫情况动态管理。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支持,实施一批交通、水利、农电、住房等项目,着力改善贫困村落后面貌,确保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95%的建制村通班车。规范驻村帮扶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包户脱贫工作没有进展和帮扶农户两年不脱贫的干部,不得提拔或调动、不得评先评优。
四是深化“双联富民”行动。推进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在思想认识、工作要求、重点任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协调配套、互促共进、深度融合,坚持县级干部包村、其他干部包户制度,全面落实“六大任务”,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项目。联村单位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督促建棚和定植进畜、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尽快脱贫致富,真正达到“群众得实惠、乡村变面貌、干部受锻炼”的目的。
五是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和报账制实施细则,突出对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工作流程的监管,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健全审计监察、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机制,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扶贫资金问题,对违反规定的,依法严厉查出,绝不姑息。
第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突出“节水、造林、治沙、防污”,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统筹调度水资源,不断优化用水结构,确保完成年度治理任务。积极谋划石羊河流域后续治理项目,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结余资金调整使用方案》,完成日光温室1.3万座蓄水池建设,全面整改预评估中提出的问题,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二是加强水资源管理。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要求,完善水权用途管理措施,强化水权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性控制,实行发展甜高粱产业优先供水、水价优惠制度,全面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大幅压减高耗水作物,完成旱作农业示范面积40万亩、高效节水技术100万亩。建立完善优先向高效益作物供水机制,继续推行井水灌区小麦“零种植”,对特色林果业、重点生态林网单独配水。
三是深入推进治沙造林。按照“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要求,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等林业生态项目。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完成甘蒙(宁)省界凉州段21公里、金荣沙漠生态路义务压沙造林任务。继续抓好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周边区域风沙治理,抓好甘肃国际陆港、工业园区、移民新区和新型社区绿化,打造绿洲精品景观绿化工程。积极推行工业治沙、养殖治沙新模式,加快发展光伏发电、沙漠特色养殖、林果、药材种植产业,建立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治***承包治理经营,拓展脱贫致富新领域。完成防沙治沙15万亩,营造生态林3.5万亩,通道绿化250公里。
四是严格落实“五禁”规定。对野外禁牧禁火问题,市上多次批评,区委、政府在多次会议上重申,先后出台了3个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凉州区落实“五禁”规定责任追究办法》,并对两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做出免职处理,相关责任人给予了党政纪处分,教训深刻,引以为戒。各乡镇要把落实“五禁”规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包抓责任和第一责任,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动员,建立村规,制定民约,真正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宣传、教育等部门要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小手拉大手、新闻媒体曝光等形式,加大宣传引导,使落实“五禁”规定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近期,各乡镇在禁止野外放火工作上,采取了干部进村入户全覆盖、村上签订责任书、农户签订承诺书、发放宣传资料、发布公告、设立短信平台、24小时不间断巡查等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仍有个别乡镇宣传发动群众不充分、工作措施不到位,野外放火屡禁屡犯。区上各巡查组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认真督促抓好整改。对野外放火、乱堆乱放柴草秸秆引发火灾的,一律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造成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一律免职,同时追究包乡领导的责任。区纪委、监察局要严格执纪监督,对违反“五禁”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律追责、绝不放过、上不封顶。
五是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为突破口,认真实施农村垃圾收集运转、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严格环境执法,禁止无证排放和超标排放,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农村“一池三改”、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第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加快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规划为统领,加快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等规划编制。抢抓黄羊镇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机遇,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加快武南等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配套编制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时修编集镇、村镇总体规划,编制完善交通、生态、产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类专项规划,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多规融合”规划体系,科学构建城乡空间布局,加快重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率先形成规模化小城镇和产业集群。
二是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度。深入开展以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生活富裕和谐为重点的美丽示范村庄创建活动。以国际陆港规划区和天颐大道、金色大道、G30线、民武路沿线为重点,抓好社区规划、建设、配套、入住和管理,统筹谋划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城乡融合,推进社区产业、居住、公共服务“三区分离”,按照建设规模1000户以上、距离交通干线不小于500米的要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2488户,改造危房20xx户。在甘肃国际陆港规划区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个、20xx户以上,天颐大道沿线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5个、5350户。坚持连片规划,突出地方民居风格、房屋建筑和地域文化特色,采取不同户型、不同面积多套可供选择的建房样式,体现“立面色调一致、乡村特色浓郁、环境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特别对外墙色调、建筑设计要严格把关。
三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和“万村整洁”村,争取将甘肃国际陆港规划区内乡村全部创建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万村整洁”村。以国际陆港规划区、重点道路沿线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继续开展好“美丽乡村、清洁家园”专项行动,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使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根治。加大绿化、亮化、美化力度,实施“拆墙透绿”和社区、农宅周边复林复绿工程,建设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消除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宅基地闲置、危房数量大、农村环境面貌差的现象,切实解决“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
第五,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认真落实市委深化改革各项部署,稳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确保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一是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区、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结合培育发展甜高粱等产业链经济,完善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积极探索有效稳定的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流转土地,年内流转土地20万亩以上。探索发展“土地托管合作社”等流转方式,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推进宅基地复垦,转换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二是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实施不动产登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设施农牧业产权、林权确权颁证进度。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工作,完成土地确权面积44.2万亩。建立完善集体土地经营权、设施农牧业产权、房屋产权、林权等交易抵押融资机制,激活农村产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健全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规范治沙生态林经营管理。抓好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试点工作。
三是着力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户间的合作经营,鼓励农户通过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联合营销等方式发展联户经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发展农民专业组织联合社,开展农社对接。鼓励涉农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牧业。
四是积极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建立区级水资源监控中心,开展水资源确权登记,抓好水权的实时监控和过程性控制。严格水权使用审批程序,细化轮次供水计划,建立作物分类轮次用水台账。严格落实行业用水定额指标,推行计划用水制度,加强定额管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探索政府回购机制,鼓励通过投资建设节水工程获得交易水权,实现水资源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实行逐级审核、层层监管、次次登记制度,建立水权交易申请、协议、结算、公示制度,推行水权交易有偿转让和补偿,健全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补偿水价体系。
五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以推进主体生产模式为重点,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试验高效标准化集成技术、牧草高效生产利用集成技术、智能化饲养管理技术、秸杆还田、枝条还田等新技术,新型微耕作业农机具等新设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效院所,建设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首席专家+专家团队+专业技术骨干+农民技术员+农户”科技培训服务机制,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20万人(次)。
六是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增设服务网点,加大农村产权投融资力度,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商业银行开发农村信贷产品,扩大信贷投放额度,加大“双业”、“双联”贷款支持发展现代营销模式的力度。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长效机制,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有效机制,探索建立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补偿机制,支持贫困户、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享受贴息贷款。
三、切实改进作风,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强化责任,改进作风、狠抓落实。
一要研究新政策,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新常态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省委十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三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农村工作扶贫开发暨生态建设工作会议、区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吃透精神实质,把握工作重点,从文件政策中找项目、抓机遇、促发展,切实提高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落实新要求,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扬联系服务群众的好作风,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委“双十条”规定,坚决反对和抵制“四风”,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各乡镇要严格工作纪律,充分利用晚上时间,深入村组农户,开展群众工作,坚决杜绝干部“走读”现象。农口各部门要经常性地深入乡镇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干部要切实提升工作效能,坚持少议论、多干事,少指责、多支持,少掣肘、多服务,彻底解决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消极应付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加大问责力度,在凉州频道设立“作风建设曝光台”,对发现查处的问题一律进行曝光,并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三要建立新机制,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农业质量高不高、农村发展快不快、农民生活好不好,核心在党建,关键在干部。要建立基层干部关怀机制,全力实施乡镇“五小”工程,着力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从主体生产模式建设一线选拔任用干部力度。落实乡镇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调动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强村级建设,大力推广以“党建引领、产业富民”为主要内容的“沙滩经验”,把党的建设与富民产业结合起来,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严格落实村干部九项激励机制,提高村级工作经费标准,推行村干部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制度,激发村级组织和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热情。
四要把握新方略,增强工作的法治性。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区的总体部署,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的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解决“三农”问题。深入开展农村法治教育宣传,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依法开展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规范农业领域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拖欠玉米制种款、拖欠土地征用、租赁流转、拆迁安置费用等案件的查办力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的源头治理,坚决查处违规落实玉米制种基地、收取制种公司工作经费等突出问题,对违纪违法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推进24字“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深入实施未成年人“金种子”工程,宣传普及“道德讲堂”,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
五要落实新举措,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认真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建立“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工作机制,区委办、区政府办要尽快将这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领导、牵头部门、参与部门、时间进度、完成时限,盯人、盯事、盯过程、盯结果,公开公示,跟踪问效,监督落实。区督查办、效能办要抓住重点任务、重点工作,加大专项督查督办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抓好督促整改。严格考核奖惩,加大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包抓乡镇工作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对执行有力、落实有效的,要予以奖励;对工作不落实、任务完不成的,要严肃问责。
同志们,做好全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为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凉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篇5
同志们: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二届八次全会以及刚刚闭幕的全市“两会”精神,扎实做好今年全市“三农”工作。今天,我们利用一上午时间,集中精力召开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视频会议。刚才,长安同志做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会后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大会还表彰奖励了20xx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签订了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责任书,希望各县区各部门再接再厉,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抓主线,坚持“三化同步”
落实“三化同步”要求: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党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部署,是“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的进一步完善。我们要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切实贯彻“三化同步”要求。要坚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在推进以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工业经济中更加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在加快“133599”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更加注重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力争“”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一个显著变化。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开好开局。主要预期预期目标是: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5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3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4%,达到5800元。
二、抓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要求,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定位为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5+50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榆林定靖高速沿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成为全省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点。目前“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构想和规划已经完成,计划投资55亿元,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榆林在全省农业的战略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已经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新高地。
1、加快落实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整体规划。要按照全市现代特色农业总体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构筑好“东部林果、西部薯菜、南部杂粮、北部种畜、中部加工”四区一带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榆林“”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尽快做好专项规划,包括农业产业规划、移民搬迁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特别是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各县区各涉农部门一定要把国家和省市的投资方向掌握准,搞好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对接。规划既要宏观,又要在微观上便于实施和操作,特别是一些关系今后发展的指标问题,要站在有利于榆林长远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发展的需要和中省项目安排的需要,真正做到科学准确。
2、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步伐。要按照“三个三结合”:即在功能上实现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三结合”;在产业布局规划上体现一、二、三产业“三结合”;在推进机制上做到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和社会广泛参与“三结合”的要求,加大土地臵换、资金捆绑、力量整合力度,率先在定边和靖边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加快12个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搞好示范、创造经验。
3、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培育工程,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要做强。就是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投资环境,支持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资本运营、技术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提升和新建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产业优势。二要做优。对已经具有品牌影响、市场发展潜力大的124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对同类企业的兼并重组或联合提高,提高产业聚集效益。三要做活。市场是农业生产的“晴雨表”。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建设,加快建设绥德物流中心和神木、府谷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定边、靖边马铃薯、蔬菜两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在国内重点城市设立农产品外销窗口。鼓励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或销售公司,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做活农产品市场。
4、加快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要大力发展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从良种引进繁育、机械化耕种、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依靠品质打造品牌。搞好以红枣节、马铃薯节、荞麦节等为主的农产品推介活动,大力开展农产品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大力宣传特色品牌,精心打造陕北羊子、榆林红枣、大明绿豆、三边荞麦等9大特色产品,着力提高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建设,打响榆林特色农产品牌子。
5、加快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就不可能有高效益。要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认真总结我市近年来高产创建的经验,不断扩大创高产的作物种类和规模,为全市大面积推广做好试验和示范。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行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为农民增收服务的能力。加强科技人员配备培训体系建设,增加基层科技服务人员总量,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较高素质的科技服务队伍。
6、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条件。20xx年,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69.7万亩,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家庭土地分散经营已成为我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化,促进土地逐步向种植能手、经营大户、龙头企业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抓核心,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始终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今年全市农民纯收入增长700多元的目标,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要跳出“三农”抓增收,广辟农业农村外部增收渠道,狠抓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这个重点,着力提高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格局。
一是抓就业创业。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各县区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属地企业优先本地人员就业的政策,促进农民就业。
二是抓培训。要高度重视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市县每年筹集1亿元培训费的作用,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综合运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雨露计划”等政策,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
三是抓劳动力转移。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转移”工程,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农民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等问题。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畅通用工信息渠道,搞好用工衔接,促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确保全年输出劳动力62万人次以上。
四是抓惠农政策的落实。要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要严格工作程序,坚持公开透明,严禁截留挪用,确保及时足额落实到户。
四、抓关键,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的一号文件。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水利建设年,我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水情和水利战略定位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形成重视水利的共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水利的氛围,凝聚各行各业支持水利建设、社会各界参与水利事业的力量,共同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要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找准自身发展水利与上级政策要求的结合点,谋划一批能够取得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的水利大项目、好项目,认真搞好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赢得水利发展的主动权。要主动和上级部门联系,宣传当地的水利资源、部门工作优势,争取项目,为全市“”水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建设重点水源工程。要认真协调推进王圪堵水库、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和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管线主体工程建设,做好黄河东线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三要建设民生水利工程。启动新一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好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基本口粮田建设政策,积极争取省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续建工程。重点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认真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
四要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同时通过吸纳社会投资、信贷等方式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
五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建立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开展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和节水型企业、单位和节水社区创建工作及节水器具推广工作。启动百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煤炭、石油和石化行业开展水平衡测试试点工作。
五、抓根本,全面推进农村民生建设
坚持各类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积极破解农村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创业致富难、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难等问题。
1、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要认真抓好统筹城乡规划,完善全市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改革发展成果;统筹体制机制,推进金融、财税、就业、社保、户籍等制度改革;统筹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相互融合,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统筹社会事业,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统筹资源配臵,形成生产要素有利于流向农业农村的有效机制,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市民农民之间在政策上的平等。
2、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医疗方面:要总结推广神木、府谷等县的医疗改革经验,重点抓好儿童保健、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等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现行每人每年150元提高到300元。教育方面:实施教育百亿工程,建设中小学标准化学校55所,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5所,缓解孩子上学难题。文化体育方面:今年全市要完成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497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服务点建设,建设村广播室3000个,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目标。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个。社保方面:要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确保农村特困人口生活不出问题。
3、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扶贫移民板块推进战略,启动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和大保当煤炭开采区整体移民搬迁工程。理清扶贫思路,把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建房为主转向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由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开发式、产业式扶贫,努力完成全年10万人脱贫任务。
4、认真落实农民进城优惠政策。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省委、省政府去年作出的重大决策。要以进城愿望最迫切的人群为重点,把推进农民进城落户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和重点镇建设等重要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对进城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统筹建设保障性住房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使他们进得来、落得住、过得好。全年力争完成12万农民进城落户任务。
5、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按照“建设中心村、撤并弱小村、消减空壳村、发展特色村”的要求,大力实施“千村推进工程”,今年重点建设工矿园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一村一品型、商贸物流型、企业帮带型、生态和谐型六种模式的新农村,每种模式培养3-5个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要大力实施大户战略,开展万元村、万元乡镇创建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充分发挥“府谷现象”的引导效应,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六、抓领导,开创 “三农”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干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要花更大的精力研究重大问题,解决突出矛盾;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靠前指挥,一线指导,狠抓落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在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三农”工作新格局。
二是要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农口部门,会后要迅速的将今年的各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逐一落实牵头领导和包抓人员,切实将工作责任层层夯实。要围绕工作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权责清晰、有效管用的责任体系,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严格追究,真正形成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的落实氛围,以严格的责任来保障工作成效。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选择基础好、见效快、立得住的样板,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集中打造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亮点工程。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精心做好乡村两级党组织换届工作,把德才兼备、群众信任的优秀基层干部选进乡村领导班子,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要不断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维稳责任,切实维护农村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是要切实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封山禁牧对改变我市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要认清目前封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夯实各级工作责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力以赴巩固封禁成果,提高封禁水平,确保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对确保“”良好开局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农民群众,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为榆林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