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大全 > 杨绛百岁感言(最新5篇)正文

《杨绛百岁感言(最新5篇)》

时间:

【杨绛2016年5月25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杨绛百岁感言(最新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杨绛百岁感言 篇1

关键词:杨绛 人生观 价值观 哲学

最近读了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以前读过钱钟书先生的不少文章,但是很少有机会了解他的夫人杨绛女士,通过杨绛的这本自问自答,我大概了解了这位慈祥、智慧的老人平凡而又动人的一面。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寿辰,这位安静博学、从容优雅、刚柔并济的女性,叩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百姓的心。

她的文字透露出她豁达的人生观。我静静地思考,现如今的社会、现如今的学校、现如今的学生们到底需要从杨绛老师身上学习些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关闭手机,找一段时间好好地思考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从她从容面对生命的坎坷与不屈不挠的历程中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人一些启示。102岁的杨绛,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和文字质朴厚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只需要敞开心,完全地敞开心胸去接受和吸收。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一:要淬炼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

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杨绛充满智慧的思想和洞彻世态的豁达正是这个时代青年人所忽略的。早年为支持钱钟书写作《围城》,她甘为灶下婢,换钱给家人买肉吃。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年近九旬的杨绛强忍悲痛,独自打扫战场,她殚精竭虑地整理钱钟书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文笔记,出版了厚重的《容安堂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40卷)等,并完成回忆录《我们仨》,自豪而悲悯地追忆“我们仨”的神奇组合和离散,呕心沥血只为“逝者如生,生者无悔”。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二:要有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

早年杨绛只发表了几篇意象浓烈、语言优美的散文。1940年代以来,她译了名著《小癞子》、《唐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并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新时期以来,她迎来了散文创作的春天,结集出版了《干校六记》、《回忆两篇》、《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集子。2003年出版了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她怀人忆旧,把笔触伸进历史与人心的深处,简洁而饱含深意,平实不乏奇崛,被誉为继鲁迅之后最集中写作记叙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当代作家。96岁高龄,她还完成了人生哲思录《走到人生边上》,这是她生命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的表达。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三: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朝闻道,夕死可矣”。

杨绛曾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钱钟书和钱瑗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地淡泊宁静、深居简出,专心于学问。杨绛一生都在探索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淬炼着自己的灵魂。2001年她代表《我们仨》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全部的稿费和版税数百万,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奖掖贫寒优秀的学子。她以庄重自持和与世无争的风范,鼓励殷殷学子践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可谓名副其实、适如其身。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四:要有“大我”的崇高境界,这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2011年,杨绛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杨绛对“回家”安之若素,既无所求,亦无所惧,只感到内心的充盈和富足,她的内心世界早已没有了小我,她始终都是站在人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她用自己平凡的一生来诠释着“大我”的境界,用文字来涤荡着这个染污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应该好好反省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除了谈论房子、车子、金钱、待遇、吃喝、享受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话题,这时,他们的心灵已经麻木了,失去了灵性的知觉。没有爱,没有向往,没有理想,没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没有一种使命感,除了吃的、喝的、住的和各种物质享受之外,他的心里再也没有别的东西。渐渐地,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们在非常无聊的消遣中挥霍着高贵的生命,已经忘记了人的精神追求。杨绛的人格魅力,带给我们许多对生命根本问题的思考,这正是当代青年学生所缺乏的精神追求。

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青年学生迷失了自我的正确价值观,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回馈这个世界呢?我们到底要有怎样的社会担当呢?这位100多岁的老人给了我们最真切的指引,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

参考文献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 篇2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晚年写下的诗句,题目是《生与死》。杨绛喜欢这个关于火焰的譬喻,把它译成中文,置于晚年散文集《杨绛散文》的卷首题词。

105岁,不可谓不长寿。但火萎了,她利利落落起身,便也走了。

作为一个文化世纪老人,杨绛的身体状态一直牵着很多人的心。这段时间,先是“病危”的传言让许多颗心被提到嗓子眼,又是各方辟谣让它们放回肚子里。正当人们以为不过是一场寻常小恙时,猝不及防地,却等来了最终被官方证实的消息: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

杨绛有遗愿,希望去世不作为新闻,火化后再发讣告。但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自媒体迭出的时代里,可以想来,这个遗愿实现起来太难。一时间,缅怀和悼词呼啸而来,无处不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乃至假托她“百岁感言”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种山呼海啸,大概不是杨绛自己愿意看到的吧――2012年,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看望她时,她曾提出了三个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人,她低调得有些不可思议,像个古代的隐士。这些年来,她闭门谢客,拒绝采访,甚至不参加自己文集的会。九十大寿,一百大寿,这些对旁人来说格外重要的节点,她也都谢绝了上门祝寿。她爱用“隐身衣”的比喻,许多年里,她都披着一件“隐身衣”,“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因了这“潜心一志”,四十年代,她有成名剧本《弄真成假》《称心如意》,被称为“喜剧双璧”,被夏衍和李健吾垂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成了一个重要的现代知识分子创作现象;新世o以来,93岁时写了她和钱钟书、女儿阿瑗的《我们仨》,96岁时出了《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03岁时出了《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还有翻译,包括最为重要的《堂吉诃德》;还有为丈夫编的作品,包括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72卷本的钱钟书手稿集。很难想象,若不是披着“隐身衣”,这琐碎杂乱的工作,如何能够延续许多年,并安安心心地完成。

“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这是她在2011年100岁诞辰时,于《文汇报・笔会》上所做的一次笔谈专访。她早已做好火焰枯萎的准备。“边上”,是她对于年岁的自我意识,是她以一种并不清晰唯一的模样游走于文学史上的姿态,也是她为人生划定的位置。

(选自《北京晚报》2016年5月27日,有删节)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杨绛百岁感言 篇3

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杨绛: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杨绛是丈夫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过《唐・吉诃德》等作品。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用千万稿费资助寒门学子。杨绛的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是当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闪光点。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把钱钟书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96岁时又推出《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岁时,九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如今她安然离去,只留下身后一段令国人唏嘘不已的中国百年史。

钱理群: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

这几年,钱理群不断与青年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斋到企业,每次登台演讲,都融合了专业发现与现实省思。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与批判,诸如批判“北大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言论,时常被人提起。钱理群深情地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2016年2月出版《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7月出版《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与《风雨故人来》,8月出版《岁月沧桑》,以生命体验写知识分子精神史。即使他隐入养老院,即使他说自己已经逐渐放弃了“教育”,退出了学术界,但他还是放不下青年。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曾多次说:“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后,将我的祝福送给年轻的朋友。”

贾平凹:记录时代命运的悲悯

贾平凹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长篇问世。他的《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总能从中感到一个时代的命运。2016年4月,出版的《极花》,写被拐卖的女子胡蝶,也是写作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更是写作家对乡村沦落的担忧。这里,贾平凹守望着八百里秦川的心灵故事,用真情的文字记录着乡土中国的世纪变迁。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5月出版《自在独行》,11月出版《愿人生从容》,他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事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安宁的抚慰。在“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活动中,贾平凹仅居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之后,为第六名,在至今健在的作家中名列第一。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

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如颁奖词所言:“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曹文轩的获奖,确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亚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中国文坛,曹文轩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写儿童、成年人都可以读的作品。孩子读到的是精彩的故事,被故事感动,而成年人能够感受到美学的境界。他作品的力量在于感动,在于悲悯精神,代表作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火印》等。其中《草房子》更是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它已经印刷了300次,将近1000万册在中国大地上发行,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邵燕祥:历史性的思考与自省

邵燕祥是当今中国的杂文大家,有“当代鲁迅”之称,7月出版的《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个月卖了一万多册。此书是通过个人经历,呈现从1945年到1958年的中国思想文化的断代史。这样一本严肃的四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实在考验人们的阅读耐心,但是却不炒作而畅销,这不免有些不可思议。邵燕祥作为一个敢于直面v史的人,在自传中充满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解剖自己,这本书的价值不容低估。邵燕祥的书之所以畅销,正是自省精神在当下的显现与“畅销”。因为一个民族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尤其在灾难临头时,困惑、颓废与骂街,远不如历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价值。

王树增:永不言败的理想信念

王树增是一位有着严谨创作态度的作家,他创作的《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注重以细节还原历史的面貌。王树增说:“寻找历史是为了寻找心灵着落点,而我也想让年轻人从中获取力量。”他所看重的,不是介绍历史常识或揭秘历史真相,而是去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意义。王树增的《长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长征》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不管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作者永远是在描写队伍,描写永不磨灭的信念。《长征》在写什么?王树增说:“四个字――永不言败。”

铁凝:用文学呼唤人类的美德

2016年12月2日,铁凝第三次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同时当选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的身上有多重角色,但她说:“我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也最重视作家身份。”8月出版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从中能让人读到她对文学与心灵的坚守。铁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缺乏细节的时代,文学尤其需要作家在这个时刻积攒起爱与意志。成功的艺术家成功的路径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他们必备的,那就是爱与意志。“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的美德,那些潜伏在读者心中的情绪,从而激起某些隐秘的美感、珍贵的暖意。这暖意不是小恩小惠,而是一种宽阔的情怀,是穿越沉沦后上升的力量和勇气。”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 篇4

舒 菲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容易滋生遗忘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懂得如何回首过去,越来越多的人不敢直面未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你才要学会咀嚼那些昨日隽永的风景。并非只为怀旧,而是为了更好地憧憬明天。

《听杨降谈往事》吴学昭 著

作者吴学昭能够让98岁心静如水的杨绛先生娓娓道来自己的往事,多亏了她的父亲吴宓当年与钱锺书深厚的交情。钱锺书呼吴学昭为“世妹”,杨绛称其为“师妹”――否则,我们还真听不到杨绛先生这么细腻而感性地讲述自己的往事。

书中大部分文字,其实是杨绛先生的自述,从出生到98岁的人生精彩历程,跃然纸上,其中也有加入作者独家的所见所闻。当然,书中还有一些从未发表过的珍贵照片。更是令读者大饱眼福。所以,“谈往事”也罢,“自传”也罢,都是具备“史料翔实”,“高度准确”的特质。难怪书的最后,杨先生题签并作序,更是在“序”中明确说明:经传主本人认定的传记只此一本。

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值细细品读。杨绛的叙述,清晰而有感染力,一如她的文字风格,令我们看到一个名为阿季的北京女孩,是如何从东吴高材生到留学牛津,再成为能上厅堂能下厨房的贤惠妻子……此书无疑让人阅读起来有窥私之感(似乎书中最引人注目的“爆料”,就是杨绛先生申明自己不是费孝通的女朋友,也从没有过这个念头,而费的行为大概是一厢情愿罢了)。文字里更多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只是对于台下的我们来讲,最应该从杨绛先生那里学到的是,如何在浮躁的当下,学会淡泊名利,宁静地生活与爱。

《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李新 著

有些往事,纵然没有机会经历过,但一定要知道尽可能地知道它的真相。很可惜,历史学家们给出的,不总是那么正确,所以,我们的目光便朝向那些个人对于历史的回忆,即使有时候偏颇,但未必没有真言存在。生前曾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的李新的这本《回忆录》便不容错过。“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历史事实,却被一些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为了政治目的而把它歪曲了,我的良心使我感到有责任把它纠正过来,因此我必须写回忆录”――写在书封面上的这句话,已经让我们知道了这本书非读不可。

《青灯》北岛 著

不管是谁的往事,怎样的往事,随着时间的发酵,蓦然回首时,大多会有如诗的感觉。而当往事由脑海转移到纸面上,也许只有诗人的叙述最为细腻与精准,也格外洒脱。所以,对于北岛的这本“往事”,一定不要错过。11个篇章共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怀念熊秉明,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青灯素帐,烛影煌煌;后一部分则是游历世界的感触,漂泊中怀揣着家园,唏嘘抑或慨叹。

杨绛百岁感言 篇5

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南岸的盱眙县铁佛乡有一位百岁的老寿星,他叫王问贤,生于1901年农历三月三日。王老寿星在年轻的时候当过私塾先生。1948年,家乡解放后,在家乡从教几十年,当了20多年小学校长,培养了3000多学生。王老五世同堂,全家65口人,他和儿孙在一起生活,和睦相处,幸福美满。现在,王老除了有点耳朵发背外,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言谈稳健,精神愉快,生活完全自理。王老寿星长寿的养生之道,一是胸怀宽阔,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理想;二是坚持劳动,读书看报,手脑并用。

王老寿星是一位胸怀宽阔、勇于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报党恩,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年轻时,是个进步青年。他在担任乡公所联保主任时,千方百计地打击土匪恶霸。1938年,他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江上青同志,在江上青同志的帮助教育下,他成为一个革命者,对党的性质有了明确的认识。1939年,当地土匪买通官员把他逮捕入狱,并决定枪毙他。危急时刻,江上青同志通过组织把他营救出狱。他深知这是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决定报党恩,并立下伟大理想――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幸的是江上青同志牺牲了,党没入上。因为他和江上青同志是单线联系,江上青同志走了,他也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但是,他对党的认识没有变,他追随党的理想没有变,而把力量献给教育事业。这理想、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寄托,成为力量的源泉。他在百岁之年,终于被吸收入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

王老寿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事业,1989年,淮阴市政府向他颁发了“教育世家”光荣匾。他为帮助家乡的道路建设,还带头并动员全家人捐献了一万多元。

王老寿星自离休后,很快就适应了环境的变化。他除了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兴趣养花种草、参加轻微的劳动、教育儿孙外,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看报,学习党建理论,收看电视广播,了解国家大事。他还善于写诗,常常把自己的感怀化成动人的诗句。(连汝安)

心静如水每一天

在百岁前夕,杨绛曾表示,“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她的同事,也是工作中的后辈薛鸿时介绍,杨绛先生每天自己下楼已经有点困难了,就在房间里面锻炼身体,往往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每天都写字。

即使忽略“钱钟书先生的妻子”这一称谓,杨绛先生自己的著作亦可在中国文坛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堂吉诃德》的经典翻译让她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小说《洗澡》、《我们仨》、《走在人生的边上》体现了她的灵性文字。

回顾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钱钟书去世之后,她说自己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