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生活社会实践报告(推荐三篇)》
寒假生活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篇)
寒假生活社会实践报告 篇1
今年春节后,我跟随爸爸到他工作的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进行寒假社会实践。由于考虑寒假复习和外出活动,我的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在
xx月xx日到xx月xx日的每天上午。
虽说以前也常去爸爸的单位,但作为第一次社会实践,这次的经历还是让我的内心充满期待、激动与好奇。30日一大早,我早早地起身,按爸爸的提示做好有关准备,换掉了我平常穿的迷彩服,用湿手巾将上翘的头发使劲绺平伏,尽量让自己更接近于上班一族的样子。
到了班上,爸爸将我带到他单位的秘书科,为我作了简单的介绍,就去忙他自己的事。我也就开始了社会实践的第一课。
机关上午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30到中午11:30。考虑我不熟悉情况,科长只安排我复印文件,分发报纸这样的工作。但几天的耳濡目染,还是让我有所收获,感触良多。
秘书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电话接听、记录、处理,文件登记、办理、整理,来人接待,环境保洁,物品采购等。这些事情听起来都不难,但要把它们都做好,还真得动点脑筋,勤加练习。
就分发报纸来说。一个信报箱有几十个格子,要将上百份报纸、杂志和信件对照姓名准确无误地分好并放进去,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次,我一面看着分发单,一面找人、找格子,都要1个多小时。想想班上的叔叔、阿姨还有其他许多工作要做,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寒假生活社会实践报告 篇2
秘书科工作特别要求及时和细心。我第一次帮忙接电话,当时感觉记得比较清楚、全面。但等到向科长汇报时,才发现自己既不清楚会议的内容,也说不清开会的具体地点。最后还是班上的阿姨查看了来电显示,才通过回拨电话把事情问个清楚。之后,我才知道。机关接电话不像我们平常接电话,听完、说完就行。电话内容往往还要再度进行传达和落实,并做好记录便于事后查看。所以一定要对照时间、地点、内容、要求等项目,以及电话打来的时间、打电话人的姓名和职务,记录人的姓名,办理结果,即时做好相关记录,并尽快向有关领导汇报或办理落实。还有一次,我接到个手机电话,对方说是省政府人大装备处的,要求和县人大常委会领导联系,让我提供有关领导的职务和电话联系方式,被在场的科长当即予以制止。我后来了解到,机关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对方往往用一些似乎合理的理由,套取有关信息,继而用于诈骗。至于机关的工作沟通,一般都是通过双方单位的固定电话,由对口部门进行联系。。固定电话的号码也有内部通讯录可供查询核实。而且人大作为监督机关,其机构也不可能从属于政府部门,绝不存在什么政府人大装备处这样的说法。所以在机关接待不熟悉的人时,既要热情主动服务,也要有一定的专业常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警觉性。
“知识是船,实践是帆”。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对这句话的意义有了深刻体会。机关文档处理特别讲求效率,往往是领导一边说,一边就要打印成文字。我平时打字都是用拼音,看起来“噼哩叭啦”似乎很快,却打不出多少字来。比较叔叔、阿姨们的工作,不但让我知道自己电脑知识的浅薄,也看到了电脑操作能力的不足。
理无专在,学无止境。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在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让我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白不注重加强自我学习的人迟早要被社会淘汰的道理
。
寒假生活社会实践报告 篇3
1.实践背景与目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调研等活动,在实践中树立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齐发展的坚定信念,并且使自己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技能,通过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参加了由“共青团南开大学委员会”开展的XX年学生寒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假期探亲为契机,走访了豫西三门峡市陕县庙上村,重点对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天井窑院”进行走访,并了解了当地的经济概况,提出了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2.小探特色民居——“地坑院”
XX年xx月xx日,我随着大伯一同前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庙上村的赵伯伯家里探望,公交车经过半个小时到达陕县张村,又经过20分钟的步行到达庙上村赵伯伯家。而赵家的平房正好坐落在一片天井院落群旁边,这片院落由于其典型性而成为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天井窑院旅游度假村”。
在热情好客的赵娘娘的带领下,我们对天井窑院进行了参观和了解。
在这里,人们又句话叫“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只见从东到西长达近半里的院落群完全在地面之下,实在使人叹为观止。经介绍,这种民居又叫做“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挖出洞穴作为住宅,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现出先民们的智慧。
正当我疑惑如何进入地坑院时,赵娘娘将我们带到地坑院旁的一处通向地下的阶梯斜坡入口处,一时间感觉很有即将进入古墓的感觉,跟随她进入“地下”,而一出通道,整个天井院的整体面貌就呈现在我的面前。站在窑底,向上望去大约距离地面6至7米,天井是一个四方形的深坑,在坑的四壁有8到12孔窑洞居住,有的窑还挖有小拐窑,用于储藏柴草,蔬菜等杂物,以增加使用面积,窑里用土垒成火炕供人休息。在通道一旁有一口水井,供人们饮水。院中栽有高大的树木。窑院除人住外,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鸡舍,和厕所。走进窑洞,真正的感受到这里的冬暖夏凉,而且它的隔音效果极好。窑内安装电视,接受性能良好。经过介绍我们得知这种民居经过几百年的已经在先民们的努力下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系统,尤其在排水等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展现了人民的智慧。这种民居所具有的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使得其深受喜爱,延续至今。
当我们要上到地面以便下到另一个窑院去的时候,赵娘娘却把我们带进了这孔天井的一个门洞去,进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是通向另一个院子的通道,一直往前走,我才发现这几十个地下民窑原来是完全相连的,不出地面就可以从最东头走几里的路到达最西头,真是叹为观止,颇有地下宫殿的气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逐渐被开发出来,在当地逐渐开始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庙上村我们所参观的这一组窑院群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旅游度假村”,尤其在夏天的时候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
3.由“度假村经济”看当地旅游方兴未艾
在我们所参观的窑院群中已经可以窥见这里的旅游项目的发展进程。我们进入一间为游客准备的房间,里面已经置备了新的家具,沙发,床铺,以及电脑,这样的屋子又有天然的“空调”,堪比旅馆的标准间。在天井院上面露天的地方,整齐的放置着十台崭新太阳能热水器,十分完备。其他的各个屋内也用人偶和照片等多种形式展现当地的民俗和传统,还有高超的剪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