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汇总30篇)》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通用30篇)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
蹲踞式起跑是小学五年级体育教学内容重要的一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起跑在短跑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所采用的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从整体看课前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的选用、设计,还算比较成功。课前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为本节课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参与学习奠定了基础,首先通过各种不同姿势的起跑,看谁跑得快,在这基础上引出教学内容“蹲踞式起跑”。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起跑动作。一开始大部分学生起跑动作很慢。只有个别学生的爆发力好一点,跑的相对来讲快一点,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的动作不熟练和动作机械化造成的,然后我便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加以练习,先是两人一组相发令练习,接着三四个人一组,一人发令,其他人一起起跑,比一比看谁的起动速度快。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并让动作标准和动作有明显错误的学生到前面给同学做示范,其中一个组的一个同学在“预备”动作时,小组其他同学就帮助他“臀部稍抬高一些,要稍高于肩”“重心前移”“后腿不能蹬直了,脚要踏实,不能打滑”“不要抬头,要低头看着自己的跑道”,看到这一幕,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潜能有多大。最后我采用了蹲踞式起跑二十米练习。我发现通过小组练习及展示使同学很快的掌握了起动腿和起跑线的距离,并且起动速度也相应的有了提高。但是在预备口令时,学生后腿有蹬直的,通过进一步纠错,全班95%的学生都能够将预备动作做正确。
本节课的游戏为“赶猪” 游戏方法:以用小棒赶球跑接力的形式进行,本游戏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兴趣浓厚,游戏激烈。但是学生在对游戏规则的遵守上还存在这一些问题,特别是接球同学没有完全站在接球线以后,在今后一定要培养学生遵守规程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之处。以前,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展示自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习,老师不要包办一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动作的要点。
本节课主要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练习时比较沉闷,纠正问题多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还不够,如在做蹲距式起跑练习时,可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讨论讲评,这样效果会更好。对个别学生参与练习不积极的问题,不能及时激发鼓励。对教材的挖掘不够,蹲踞式起跑还应包括起跑后的加速跑一技术环节,这样才能更好的练习短跑的起跑技术,安全问题虽然强调了,但在练习中的安全因素考虑不够。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自己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总结,加以改正。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搏动给音乐注入了活力。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以节奏变化为切入点,横向口子开得小、纵向挖得深。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儿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为创作素材,引导有机创作,降低难度。对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歌曲《闪烁的小星星》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题为《星星变奏曲》,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已经会唱了,对他们来讲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了。要想让同学不觉得老生常谈、枯燥无味,必须要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展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教学从节奏入手,通过让学生为星星的歌起好听的名字学唱《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节奏可以表现不同的小星星。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了,没有一处死角,而作为老师的我,却一改往日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狼狈相,完全“闲”了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尽情表演,一起放声歌唱,实在是既轻松又愉快。
课后我想,在为歌曲起名字这一环节中,学生为歌曲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由于课件的原因没能显示很遗憾,应准备好卡片把学生起的名字也显示出来更能激发学习、想象的热情。
我认为,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从音乐中找到快乐。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3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中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向学生描述了血液系统的组成和形态,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于所接触的生物名词是比较容易记忆的。例如: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管、心脏、血液组成的;血液分为动脉血、静脉血;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等等都是很容易记忆的。所以这些名称的介绍就可以分配较少的时间,有利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但是对学生来说,将生物名词与生物体结构结合起来就比较抽象了,较难记忆。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记住了,也是机械性地死记硬背,不能熟练的应用,且很容易混淆、忘记,而且还浪费了大量时间。刚才还能说出的内容,过了一个问题后再问就已经不记得了,很容易混淆。比如:血液循环中血液的流向、流经的位置的名称、学生都很容易混淆,还有的就是动脉血静脉血的变化、变化的位置等等对于学生来说就更困难了。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教学中学生对于器官的形态与名称不能较好的结合,更别说是将那么多的器官联系在一起了。但是经过一节课以后觉得学生对于文字的联系是很熟悉的,在过后的几个班的教学中就对给为学生用文字的形式来指导,通过改进,用文字代替器官的图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其中不同血液及其颜色的变化,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以示区分,将抽象化血液的变为形象的颜色。例如:用红色表示动脉血和表示流经的部位,用蓝色来表示静脉血和表示静脉血流经的部位。以文字表达后再以挂图结合文字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就能更好得更直观地为学生作出指导,也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更好地掌握记忆更深刻,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教学中发现中最容易混淆最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心脏的空间结构。例如:心脏可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名称很好记忆,就是不能把名称和心脏的空间位置对应,怎样处理呢?通过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觉得首先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分清楚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
例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自己的左手方向定义为左,将自己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但是在观察心脏的时候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心脏图描述的是一个正对着自己的人的心脏,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都将左手的位置定义为左,右手的位置定义为右,很容易和生物上的结构图混淆。应当改进为指导学生观察一个正面面对自己的人的心脏(比如就像是观察教师的心脏),这样这个人(如教师)的左手方向即定义为左,将其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所他的左手方的即心脏的左,右手方向即心脏的右。因为他是和自己相对的,所以学生自己的左就图中的右。这样左右就显而易见了。
而上下的区分也有更好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有些房子在建的时候会建地下室吧!这样就就很好办了!地下室在地面的下方,房屋在地面的上方,对比地说就是心房像房屋一样在上方,心室向地下室一样在下方。即心房在心室的上方,心室在心房的下方,就像记忆房屋与地下室一样。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和容易将心脏的四个腔区分,并且很容易和心脏的结构图结合在一起,且费时少还不容易遗忘,也就不会混淆出错了!在过后的教学中应用于其他班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很容易的记忆和应用。
通过反思觉得不仅是这一节课我们应该这样注意反思教学中不足之处,应当将这样的指导方法推广到其他的教学内容中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及时地进行反思,将每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改进,将汲取的反思应用到其他内容的教学中去。形成良性的循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演变式的指导方法,用我们身边的事物与教学中的知识作对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剖析,从而达到直观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的提高。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4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课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主动获取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尝试、实践,发现规律,亲身体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从“猜想——实验——发现——应用——创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思维的训练,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观。当学生意识到用面积单位直接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很麻烦时,我适时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求面积的方法呢?”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地发现到长方形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再根据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了教学重点。利用课件演示手段,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怎样计算桌面的面积;怎样计算篮球场游泳池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5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赣南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赣南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赣南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赣南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赣南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6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7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这种“愁”的三个切入点,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赏析任务,就像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于是,我就决定由自己来完成这一点,让学生集中精力从二、三两个切入点进行品读。
在我语言的感召带动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发言,特别是从第三个切入点赏析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学生朗读整首词时。这一遍朗读,和初步感知时的朗读真是天壤之别。当学生由这三个切入点,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了。
当然,最令我满意的还是教学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分析了《声声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较了这两首词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过程中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紧张,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还好学生极赋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在给学生提示,降低问题难度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处理。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注意简练自己的评语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8
《一幅难忘的画》这篇课文,讲一个孩子去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写生,那里有山有水,河中央还有一条船,孩子正在画时,船划走了,孩子着急时,船回来了,孩子画完后,船又走了,妈妈说画美还有比画更美的,赞扬划船老大爷心灵美。
课文讲后,我问孩子,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心灵美的人吗?六十七个孩子只有两个举起了小手,我的心一阵颤抖,感觉现在的孩子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镜,缺少一颗感恩的心。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一切都围绕着他们,而他们觉得家长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看到这个现象,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老大爷的心灵美孩子们都知道(课文的中心啊),可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问孩子,你们觉得文中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懂事,可爱)孩子们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就又问,如果你遇到这位老大爷,你是否能感觉老大爷心灵美,是否能感觉到老大爷的真诚,你是否真的从内心感激老大爷?通过我的诱导,孩子们终于说出小男孩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接着孩子的话题,我让他们说说生活中该感激谁?老师,父母,同学,孩子们开始纷纷发言。
是啊,学会感恩,一个人的生活才会幸福,一生才会快乐,如果一个人看不到人世间的美,眼中只有丑和恶,他就永远不会快乐,要想使孩子快乐成长,首先学会感恩,学会发现美……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9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该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对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索、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实现“熟能生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的 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整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考虑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顾及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更有意义。
三、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思考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知识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 困惑之处
如何关注全体?本课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的,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环节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终于顺利完成了《青蛙看海》的教学任务,课前,我研究教本时对青蛙登上的那部分对话的处理有些拿不定主意,以往,同桌相互演这种形式大家运用的最多,可是这次我担心演的同学在这短短的表演中体会不出青蛙累的感觉,坐着看的也只是隔岸观火,没有切身感受,这就不能体会出最后青蛙看到海时发出的惊叹“啊”。大家说的可能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
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做了如下处理:在小朋友体会出青蛙登山的困难后,我就做热心的小松鼠。小朋友们在我的带领下不停地跳着。起先小朋友们可快乐了,跳一下还“呱”地叫一声。可是一分钟过去了,“呱”的声音小了,小部分学生嘴里开始嘟囔着累了。我乘势问:有什么感受?“累了、渴了”文中的感情都出现了。我又说:“那我们就放弃吧?”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不行。”“为什么?”孩子们告诉我: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这就是教学的重点,不用老师的明示,孩子已经亲身亲身体会出了。最后到达山顶了,看到了大海,教室里一片欢腾,也感慨万分。
这节课孩子们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我相信这会成为孩子们入学以来最难忘的一节课。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是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一册第六模块第一单元。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数字1-10,句型Howmany…?
因为我教的这些孩子是新入学的孩子,他们都是刚开始接触英语,所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是很高,他们对于英语充满了好奇心,乐于学习英语,这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一个优点,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都是六七岁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所以就造就了他们生性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比较短暂而且容易分散,根本没有耐心坐好一节课。因此,在组织教授这堂课时,我根据他们的优缺点充分利用了现代媒体教育的特点,针对本课所学的知识,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动画图片,制作了本课的教学课件。在导课环节出示了他们喜欢的熊猫盼盼,通过盼盼给大家介绍朋友来学习1-10的数字,因为这些图片会动,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同时我又将每次出现的熊猫与相对应的数字做了超链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而且还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数字。
在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生性好动、注意力短暂的特点我还设置了以下环节,如:听音猜数字、抽卡片猜数字、猜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幻灯片里的快速闪烁、唱韵句等等活动。每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而服务的,整堂课力求体现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模式,让学生们不仅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而且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学习到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习气氛热烈,师生之间互动自然,学生学得其乐融融。但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导课环节一直采用出示熊猫来展示数字,如果仅仅是五个数字,用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但是一共有十个数字,这种方法显得有些单一,最后的感觉是有点拖沓冗长,因此今后在这方面还得多下功夫,要尽量使每个环节都有最大的时效性。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课前学生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课上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也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3
掌声,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掌声好比指挥塔,指引你前进。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二,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在教学时,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4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提供各种形式,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本课在教学中就是紧紧抓住了这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歌唱、歌舞、律动、朗诵等表演活动,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虽然,这首歌曲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是就已经听过,有的已经会唱,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仍然学得津津有味。在表演时,很多男孩子扮演的小星特别明亮,每个动作都做得相当到为。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环境,五彩的小灯,一闪一闪的星星。学生在表演时犹如身临其境,诱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动情的歌唱,激情的舞蹈,角色化的表演,他们的感情得以抒发,音乐的表现能力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5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作为实验教材的实施者我在不断思考:如何使用好教材,利用好课堂,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回到生活呢?教材是文本,是传承文化的有形载体,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场所。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画风》这节课是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通过实践,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我执教的这节课由始至终都是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说:“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古诗,你样想读吗?” “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看看你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在小小组里面说一说。” 我语重心长的说:“是啊,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可是,他们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们愿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吗?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6
上周三的市级班会课——《体悟亲情 学会沟通》,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主题班会进行有机结合。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未上过心理健康课的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说实在的,上完课后,也不知该从哪些方面来反思这一节课,下面只能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选材源于生活
在上课前,我多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调查,了解学生与父母之间普遍存在的沟通问题。课堂上,先播放本班同学与父母的一些温馨照片,勾起学生对儿时的美好回忆,体验到与父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快乐。而后选取与学生生活相近的视频案例,活生生地将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当孩子眉头紧锁,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时,我知道他们的心灵已有所触动了,正是这源于生活的真实再现,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惨痛的结局?从而让学生明白应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倾听父母的心声;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更进一步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及与父母进行友好沟通的重要性。
二、 倾诉源于安全
课上,当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而没有很好进行沟通就会使矛盾激化,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时,他们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引发学生倾诉的内心需求。于是我尽可能地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毫不吝啬地将时间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尽情倾诉自己的烦恼,因为我知道此时此刻,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把压抑着的苦恼倾泻出来,而倾诉正是解决的良好开始。
三、 情感源于交流
课堂上,我深知情感是沟通的灵魂,也是本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在这节课上,当孩子们尽情地倾诉着自己的情感时,我并没有生硬地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父母;当孩子们颇有微词地细数着父母的种种“不是”后,我并没有单纯地附和孩子们的想法。而是让孩子听家长诉说烦恼,请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来分析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触及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们从心灵深处进行爱的反思。在这一环节里,当孩子听到父母对自己说的心理话时,流泪了。这源于心灵的感动,将化作沟通的动力。
四、方法源于需要
因为在孩子的内心产生共鸣了,所以能引发孩子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让孩子们真切地找到产生矛盾的源头——因为缺少沟通而产生不愉快,顺其自然地引发孩子们想学习沟通方法的欲望。当孩子们从同学善于与父母沟通的成功例子中发现沟通妙招后,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所以在即兴表演与父母相处的沟通难题时,孩子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和形象,方法也运用得非常好。在角色转换时,也能充分运用所发现的方法,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父母的心情。
总之,在这一节班会课上,我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通过这一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真实的,才是令人感动的,有效的。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7
当然这次综合性学习课上也暴漏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持人的培训准备不够充分致使主持人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上处理不够好,对整个活动的时间把握有待提高。首先,在“认识马”这一环节,步骤是先介绍几种马,然后让学生看图片区分是什么马。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快速搜集整理记住主要信息的能力,(记住了前面最关键的信息便会认识这几种马,因为这几张马图片区别还是挺大的。)但识图之一环节好多同学分辨不出,追其原因对前面资料引导整理不到位。其次,了解马字的演变过程,整个过程一闪而过,我想学生别说记住这些字的特征,就是写一个原字他都不有可能不认识。第三、成语接龙和古诗接龙这一环节方式改变一下,可以随机抽查五到十个进行接龙,反复两到三次,或者组与组之间比赛,一组一次最后分出胜负,这样这个地方会是活动的高潮部分。但他们是一人一个接龙似的传下去,所以学生有预见性下一个是谁,只要自己说了就不管自己的事了,出现了一点小混乱。第四,关于马的文章赏析诵读完,主持人应该小结一下或者回顾一下内容再进行下一个朗读。他们是每一个人朗诵完了接着说“接下来是某某某的什么文章”,有些单调,也没有评价。过渡还有待引导。
2、学生的倾听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能跟随主持人的节奏,但没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例如在成语接龙是有部分同学说了前面同学说过的成语。
总之我觉得这次综合性学习还算是成功,毕竟是初一学生毕竟是第一次主持,能有这样的效果已经很好了。再说下来经过调查以及写作中都可以看出学生多少都有收获。至于活动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活动中加强完善加强指导争取一次比一次好。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8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19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自读课获取信息。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放任自流。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很小,上课时,又没有找到这幅画,孩子没有清晰地看到这幅画,是一个遗憾。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0
在互动合作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小老师领读,男女对读等一系列的朗读方式。当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就要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体会。然后,我又让他们挑选自己认为让他们觉得最快乐的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再次感受节日的快乐。在这样反复朗读过后,很多学生都已经做到了熟读,接着让他们背诵也就更轻松了。
但本首诗篇幅较长,章节联系不大,学生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展示交流中首先为学生设置背诵比赛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从章节再至整篇诗文的背诵,并交给学生背诵法,逐步让学生体验背诵成功的喜悦,培养背诵的兴趣,坚定背诵全文的信心。经过这样的训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一二章节了。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1
《地图上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教学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即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课文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前,我先带孩子们观察了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再去读课文让学生在了解了魏格纳的奇妙想法之后,再借助地图观察是不是跟作者说的一样,是那样惊人的吻合。
而对于魏格纳精神的探索一直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魏格纳相关探索的经历,不动声色地在学生激起崇敬之情,最后围绕“为什么魏格纳从一张普普通通的世界地图中能得出一个重大的地理发现”这一问题张开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观察,思考,执著追求是魏格纳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资料,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2
以往总为了赶课,不自觉的就急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也习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告诉我,这样每一课的学习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等语文综合素质依然停留在原地,没有丝毫进展。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以后,课堂上我开始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许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会得以质的飞跃。
回看整节课,我与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旅是愉悦的,注意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多媒体辅助手段效果很好。而遗憾之处却也给了我最好的警醒和思考:让课堂更多一些精彩的朗读、让小组合作更具有实效性、让课堂的拓展更具有深远意义……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4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再仔细想想,这篇文章,除了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爱,更重要的价值我认为应在写作指导上。这篇文章是训练学生写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很好的一个典范,不好好发掘,放过去实在可惜。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在整体感知后,让学生画出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概括母亲感情的变化。接下来指导学生朗读,在母亲作出决定阶段,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描写的特点(1、分段,一句一段;2、提示语的位置;3、提示语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写对话。在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阶段,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想作为儿子,在这个过程中又是怎么想的,做一个心理活动描写的练习。学会了看病后,儿子有什么想法,对母爱有什么理解。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妈妈对自己的爱。
设计好后,上课了,谁知,读课题质疑环节,我们班的周天杭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会看病和单元主题”父母的爱”有什么关系?他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永远别具一格,我赞扬了他很善于思考,然后就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初读后,孩子们能很好地理解母爱,接下来的习作指导顺理成章,当天的作业是写一篇日记《学会》,感觉作为一个训练学习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例子很不错。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5
春季过后,夏季悄悄的来临,孩子们的服装变的绚丽多彩,颜色繁多起来,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生成了《彩色世界》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夏季来临天气较热,于是在早操时有几个幼儿带了太阳帽,于是他们看到的一切颜色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于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兴奋,于是我们便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小兔找太阳》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我先给幼儿讲述了故事《小兔找太阳》使幼儿对于太阳的颜色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给幼儿准备了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和太阳镜,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太阳,,感受颜色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6
闻一多是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名字。最初我对他的认识是很浅显的,我甚至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后来参加革命了,至于他是怎样做学者,怎样做革命家,怎样做大写的人,直到今天领着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才从心底里认识了这个不一般的人物。对于这个人物,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谈谈我的理解。
按照常规教学思路,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讲了人物什么内容,那么这个课堂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人物不够立体,不够有血肉,不够有感染力,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没有挖掘出来。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没有积极的思维和感情上的共鸣。
所以我觉得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教师首要做的是深入理解文本,确立阅读要达到的目标,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大胆的创新。过去的那种介绍作者,归纳段落大意,说说思想感情的方式,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介绍闻一多做学者时,要充分理解他为什么要做学者,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了完成这个目的具体是怎样做的,他做学者的态度如何,我们能否做到他那种实实在在做学问的态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人物的不平凡之处。既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实现阅读的目标。否则,僵死的接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特别是分析他做学问的态度,呕心沥血,兀兀穷年,足不下楼,夜不入眠,这种一丝不苟刻苦勤奋的态度,如今的我们何人能及呀!我们真的应该找找差距,紧跟先烈。
对于做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我们则可以联系中国的时代背景,结合他的《最后一次演讲》,切身的去感受他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常规学习他做了哪三件事,课本上给予我们的东西实在是太少,而要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去了解他那样一个伟大的人。仅仅依靠课本远远不够。课堂应该是一个洋溢着生命激情充盈着幸福体验的课堂。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和美化。因此作为教师要汲取广泛的知识,深入挖掘闻一多这个人物本身蕴含的人格魅力,从而让学生和你一起全身心投入,以情动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事实证明学生在缺乏情感感染的环境下,是很难从英雄人物身上,得到启示和激励,更难在情感美的陶冶里,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的。
同时对于导入课题时,我建议采用一些伟大人物赞颂闻一多的话导入课题,比如: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恩来,邓颖超:“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董必武,李维汉:“我辈犹生变悲哀为力量公等不死继传统有人民。”
最后教师设计“感动中国”活动场景,让学生为闻一多写一段颂词,从另外一个角度,形成更高更深的理性的认识,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悟、评中充分发挥思维,充分锻炼能力。
总之,一个好的课堂,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迸发出新的活力,让每一个智慧都能闪烁出新的光芒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7
上完一节《法国大革命》,有一些感想:
1.教材的变化:虽然都是新教材,但今年和去年的比少了很多内容:
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从被删除。(原因?涉及到对雅各宾派的客观评价?还需加强认识。)
2.对学生反馈的处理,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研究还应做的再细一些:学前注意了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从风光片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说达到了目的。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能够做到相互呼应,但是课上完之后每名同学具体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需求,我并不能确切的知道。所以还应让学生有一个自评:这节课我表现的怎么样?(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对老师的问题作了思考但未回答)从这节课我感受到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些什么?
3.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教材内容的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是是学生对《人权宣言》内容的理解,和拿破仑战争的评价。而革命的过程又不得不说,如何使学生对革命的过程有所了解,又要节省时间,同时学生能够观察出大革命中三次人民起义所起的作用,在课堂处理中我先把大革命的过程给学生串了一遍,加进雅各宾派改革措施,之后让学生看材料“法国大革命大事年表”,思考:“每到革命的关键时刻,推动革命前进的是什么力量?你想到了什么?”显得很仓促,欲省反废。课后赵春兰老师提出用一张大事年表进行说明,我觉得说的很对。我的做法显得重复,仓促,而赵老师的处理简洁,一目了然,且时时能提醒学生大革命的进程,有整体感,所以在对原课件的演示文稿中进行改进。
4.对《人权宣言》内容的处理。和学生逐条分析内容所体现的原则,有利于帮助学生的理解人权宣言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5.整节课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理解:
“假设你是路易十六,你会如何解决财政危机?”学生提出许多民主的做法,如改革等,讲课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阶段理解路易十六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欧洲封建君主为什么组成发法联军?”用学生熟悉的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迁移理解欧洲封建君主组成反法联军的原因。
6.对拿破仑帝国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规定评价拿破仑,能初步做到学生结合史实一分为二的评价。现在觉得光让学生评价拿破仑战争,有失全面,应把拿破仑的内外政策综合归纳,(《拿破仑法典》对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作用应突出一些)得出结论,所以我最后一张演示文稿所出示的问题应让学生整体评价拿破仑,而不应仅局限在仅仅让学生评价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这些现在的思考,演示文稿中并未体现出来,在这一点上,有待雕琢。)
人总有对未知的恐惧与害怕,记得赵老师曾经讲过一个“穿过那扇门”的故事,一群犯人被圈在一起,等待审判,要求必须经过一扇门,有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心情,走过那扇门,等待他的是自由。“必先熬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增益其所不能。”大汗淋漓之后,曾经经历的很多事情和这件事,都告诉我坚强是通向胜利的唯一锁匙。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8
通过今日的教学活动,使我感悟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旋律,了解音乐中歌曲的意义;其次就是通过轻声教学,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要让幼儿感知音乐中的美,这样幼儿在模仿过程中学会运用自然、亲切、优美的嗓音来表现;最后在调动幼儿的主动积极性与专注性方面,除了采取合理、可实施的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的游戏方式,运用多样的玩教具辅助活动外,肢体语言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通过感知音乐,运用肢体来表现音乐,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到音乐情景之中,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满足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教师的亲和力不够,缺少情感上的培养与交流;活动室的布置缺少合理性,束缚了幼儿的动作施展等等方面。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改掉不足之处,在教学设计之前要多思、多想、避免不必要的遗憾,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29
预习时的朗读必不可少,但在这一环节中目的只在于让学生过好字词 关,明确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对于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读影音 材料在课堂上供学生模仿,采用听读、跟读、仿读等形式,让学生去品 味整首词的情绪。但大家都说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 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如果我能对诗歌的一些关键 语句做点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 多愁”,让整首诗歌放慢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 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 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或许加 上这一部分能让整个课堂的朗读更加出彩。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 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泪”、“闻”、“拟”、“只恐”等这些关键字词来阐述,分析得 相当到位。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关于“愁”的诗句进行了拓展延伸,将 他们以往所学的以及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作了小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 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篇30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3、4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