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检讨书 >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热门35篇正文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热门35篇》

时间: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通用35篇)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

由于这一课是新课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还没有多大的把握。因此,我把这一课放在了这一单元的最后来讲的。《下雪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的散文。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如何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是本堂课展开教学的重点。首先,我借助录音机播放了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提出“你们听到过下雪的声音吗”引出课题,学生说“下雪没有声音呀,我没有听到过下雪的声音”。“是呀,都说落雪无声,有一个叫金波的,他写了一篇散文叫《下雪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描绘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大声读起课文来,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词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体会雪声、雪景、雪情当中。学生在《秋日私语》的轻音乐中读得更入境了。当我问道“你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听到了雪花小声唱歌的声音。”

“我听到了雪花在我的耳边说着悄悄话。”……这是不是学生有心感受到的。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告诉我们:阅读不是单的朗读训练,也不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机械化地读,更不是浏览式地看。阅读是一种用心的思考,个性的发挥,情感的体验。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惟有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作者的倾吐,领略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景,感受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体验语言文字在特定语言情境中所展现的生命力。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3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讲的是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后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文章的旨意在于让学生明白: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该热情相助。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但是,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围绕文章的旨意,否则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新课的导入。课开始,我出示最常见的绿色的树叶,并让学生说说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回答:金黄的、红色的等,就是没有蓝色的,此时我板书课题。在揭题后,我问学生,读完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然就问了“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于是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从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林园园不愿意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李丽,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她觉得自己太小气了。”有的说:“她觉得没有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有点不好意思。” ……我又问:“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林园园还会这样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个问题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相信林园园能知错就改,不要把她当成批判的对象。“如果是你,你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当我遇上困难没人来帮助我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人有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你们想对林园园说些什么呢?”这一说话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如: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老师问:“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说见过黄色的、红色的树叶,此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季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春天有绿色的树叶,秋天有黄色的树叶……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2、整节课之中,让学生自由读文过多,要在读书的形式方面多变化。低年级的孩子,不太适合这种集体的自由读文,教师也不便于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

3、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在几名学生读书感情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小声地说”“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词,是训练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机会,可先让学生议一议,然后再读。通过分角色读或者教师范读,就很容易读出味来。

4、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读书时拖音、低着头读书、不认真听别人发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掉。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4

认识垂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让学生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怎样画垂线。我从学生熟悉的马路导入,引出两种相交,自然地使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知垂直这种特殊的相交。在教学垂直这部分概念时,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学,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的接着通过三角尺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并让学生在一组判断题中总结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这样是知识得到升华让学生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进一步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在教学画垂线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创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充分给学生机会展示各类方法。在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教学中,同样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想办法,或是看书,然后再通过老师演示——总结方法——再演示,把方法规范化在层层深入的练习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也让所学知识最后在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生活也数学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升华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学得没负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5

50米跑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沉闷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之一,对于我而言,就显得较为重要。在这内容教学上,我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尽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运用实用、有效、可行的场地布置,引导学生锻炼,激发学生情感,在运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我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小游戏:高人与矮人、往返跑跳接力赛让学生在课堂上玩得高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是主人,在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又让学生知道跑是运动项目的基础。在课堂上还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的培养,围绕“比一比”这一主体,安排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50米跑的思考:

关于学生的“成功”的体验

“成功”与“失败”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获得“成功”还是“失败”最关键的是学生对跑的结果的态度。在50米中跑的慢的学生常常会受到“嘲笑”或是教师的“抱怨”,这种学生的“嘲笑”、教师的“抱怨”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这类项目中,一定有输有赢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能否夺冠,都是正常的。这样对学生的打击应该不是很大的,还能促进他们锻炼身体的热情。

关于“成功体育”

我个人认为在学校体育中,所谓的成功不仅仅是在体育比赛中战胜别人,而更主要的是战胜自我。自己和自己比有了进步和提高,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超越自我,就是一种成功。

本人通过教学觉得50米跑如做以下改进,效果可能会更好:

1、把速度接近的学生放到一组中,给学生一个相对“公平的”的环境——距离相等、跑速相当,比起来,可比性强,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做好成绩的记录,每一次跑完之后把成绩告诉学生,跑的速度有了,第二跑时有了比较,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6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 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 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 理。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 程的理念。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7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神话故事。文章清楚有序地描绘了生动逼真的自然灾害场面,想象奇特丰富。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本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40分钟的时间,要把这两个目的达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互换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收效甚好。

师生角色互换就是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 “听”,而是跟老师“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学中,针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目的,我这样提问:“我查阅资料,听说《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想象力非常丰富,可我就是找不到体现想象力丰富的语句,请同学们帮我找找,跟我讲讲好吗?”学生顿时在小组内沸腾起来。几分钟后,我到学生中找个位置坐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来“教”我。有的小组说天出现大窟窿后的情景描写想象丰富,让人感到恐怖;有的小组说女娲寻找五彩石的内容想象丰富,体现了女娲的辛苦;有的小组说女娲冶炼五彩石的部分想象丰富,展现了女娲的强大神力……

针对“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一目的,我问:“女娲为了拯救水火中的人们,他做了哪些事呢?谁讲给我听听?”学生们先是一片宁静,然后举手高呼:求雨神下雨灭火,造船救人,找五彩石……

我接着说:“女娲做这些辛苦不?”

“辛苦。”学生们异口同声。

“从哪些地方知道辛苦的?”我搔搔后脑勺。学生都笑了。

片刻,学生争着举手,有的说求雨神不容易,有的说找五彩石忙了几天几夜,有的说炼了五天五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8

这次教学《北京》一课,在反反复复的磨课中,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我们教研组的每位成员都鼎力相助,出谋划策,帮我更改教学设计,听我的课,再改教学设计,再上课,教研组长张老师更是帮我联系学校让我试上,师傅胡老师也是不断帮我指出各不足之处让我改正。在这个磨课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出我的料想。

首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北京》这一课时,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改变导入的方式,把课文的第一句的后半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作为本课的导入,再引出北京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还是我国的首都。另外,先上学生喜欢的,读起来优美动听的有许多优美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川流不息”等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作为导游来介绍沿途的风光,让学生闭目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再让学生作为游客的身份谈谈看到的美景,给学生自主的权力,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一个个地教学好词好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难度,课堂的生成性变化不易掌控了。最后上北京的象征即最重要得景点——天安门,使整个课堂达到一个高潮。

第二,生动的评价语。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富有趣味性的生动的评价语能给课堂增色不少。以往我总能给予那些朗读动人或回答问题准确、精彩的学生以肯定、生动的评价,但对那些朗读不到位的学生却不知如何应对了,又不能太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只能说“哪个小朋友想跟他比比”。其实这样对于他的朗读指导没有落到实处,这次教学中针对我的这个不足点,同事们告诉我,贴合孩子心理的评语既能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也很有趣味,让孩子能立马能领悟到自己读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如果孩子读得太快,我这样评价道:“呀,这广场有点小啊,这纪念碑也有点矮,谁能把它读得又高又大?”比如“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孩子读得太快了,我又可以这样评价“这么美的景色一晃眼就过去了,你能慢慢地读,让我们慢慢地欣赏吗?”这样形象生动的朗读指导和评价对孩子朗读的进步很有帮助。

第三,课堂感染力。老师充满激情地上课,很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中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课文朗读至关重要,当学生读不好时,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就能起到榜样作用,让学生模仿。不仅老师的示范读很重要,其实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不可忽视,要抑扬顿挫,就像朗读一样动听,并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像一根绳子时刻拉住孩子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除了要有老师深情并茂的讲解,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漂亮的图案、精彩的视频、舒缓的背景音乐,在平时的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术能给课堂锦上添花。

还有很多很多课堂细节,比如要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孩子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就是对年轻老师课堂机动性的考验了;当一个孩子读得不好时,给予机会再读,这对孩子帮助是深远的。。。。。。总之,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炼,我有了蜕变。今后,我要把所学的这些方方面面都运用到平时的家常课中,以后的每一堂课都是我的练兵场,继续磨炼自我。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9

《选举风波》的阅读与赏析已然结束,但这堂课前前后后整个过程却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去反思。

一、课前准备阶段

根据创新教育观的指导思想,在课前我借鉴了杜朗口中学的导学案来指导学生预习。这样既可以对整个课堂进行一种“宏观调控”,也可以避免学生没有做好预习准备工作,以致在短短一节课内无法完成相应学习目标。在课前我把学生的这份导学案收上来看,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认真地根据这份导学案完成预习,但也存在三个问题:一,网络查找答案,缺少个人见解;二,懒惰应付——有抄袭现象;三,学生还缺乏一种自主学习意识,更缺乏一种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表现在导学案中,在“字词积累”一栏,除了给出的重点字词外,我还留了一块空地标明“自主归纳补充”,但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写上几个。不过当我发现问题时,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也没有提醒学生来重视这堂公开课。这是课前的一个疏忽。

二、课堂互动环节

“借班上课”意味着课堂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考虑不足,我没让学生有一种上公开课的心理准备,以致学生课后反映“很紧张”;但作为老师,我也没有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先舒缓学生的情绪,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是直入教学主题,以致后面要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时,才发现教室有点“冷清”。以致出现了“包办课堂”的现象,更谈不上“创新”。总之学习目标达到了,但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未能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交流与讨论。

三、问题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也跟老师的问题设计有关。比如,在这堂课上,我自认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问学生“如果这些人物出现在我们班级里,你会比较喜欢跟谁交朋友?为什么?”会比较符合学生的交友心理。而问学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谁都不是天生的伯乐”则比较抽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作业设计

课后写作《这使我想起》,是想让学生从《选举风波》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说说自己的成长滋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就应该勇敢面对。这个作业的设置是比较理想的。但课后反思了一下,也许这个作业可以在课上先设计为“拓展延伸”式的问题讨论。先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与感受,形成一种共鸣,最后再反馈到写作上。这样子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许,就课文内容而言《选举风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学而言它则是说不尽的。通过这次的“借班上课”,我受益匪浅。 两年以来,我个人认为自己在教学基本功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若从现在的“创新教育

观”角度来讲,自己的教学方法却有待转变。通过这次的“教学创新比赛”,我深深地意识到,要有创新,首先就要在意识上转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直接影响结果。如果你还坚守在老传统中,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那么学生最后便会失去“飞”的能力。

接下来则是行动,即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供学生去讨论,从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识的火花——

1、 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自学

课堂目标的顺利完成取决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准备。

老师根据学习目标预设导学案,或者先罗列出课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从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等。这个环节比课堂展示环节来得重要。

2、让学生在激发中思考

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要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的引导、点拨,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在课堂上我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用指令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索,从而实现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

3、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有益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谈谈自己最喜欢或最讨厌的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启发,深化了对人物的认识,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4、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

本文题材符合学生这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本文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当今中学生相对来说比较脆弱,总认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后怨天尤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该会有所认识。在课堂上就针对此设计作业《这使我想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遭遇,以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达到教学的目标。

5、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总之,在这次的教学比赛中,我感觉自己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分析课文并理解课文。然而,在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有点越俎代疱,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因而这节课的互动体现还不够。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0

《穿串链》 这一课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运用身边能各种各样的小物品,如:彩珠、扣子、果核等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按照不同的方式拼拼摆摆,能穿出各种各样奇妙的串链,体验设计应用活动的乐趣,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收集各种废弃物为主要材料,通过欣赏《穿串链》课件,请学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串链有什么特点。例如:家人身上装饰的。

描述你见到有什么样的串链并且说一说你接触到的串链有什么特点、教学重点认识感受串链的形与色,以剪、折、刻、拼合组装等手段和运用材质、色彩、装饰造型手段作为设计造型的基础, 制作时注意选材、制作步骤、制作中合理应用各种工具,注意安全。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艺术。通过自己和学生亲手制作串链,感受串链所产生的美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1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本课设计我按照散文板块:叙何事?如何写?抒何情?这一阅读思路,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竞猜入手,引入课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备课时,试图把这一课上作展示课:展示搜集成果、展字词自学成果、展示问题探究成果、展示文章探究结论,达标测评五大板块来结构课堂,以此来体现这篇自读课的“自主”教学模式。

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对这堂课的“学习过程”设定,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一堂真正的好课,应是让学生心灵的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代之以六大板块:第一教学板块──激趣导入,简介作者;第二教学板块──自学字词;第三板块:通读课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主要内容;第四板块:──研读5、6段,对西洋画和中国画进行区别;第五板块:──研读爸爸的参与作用;第六板块:──品味语言;第七板块:——探究结论(阅读体验)——总结中心。让学生自主的读、说、悟,教师做恰当的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我也由此体会到了“板块”式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我在备课时也充分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内容、实施方法等。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到这节课的主题是:“游戏中产生的艺术美”,所以在设计课堂时,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为了让课堂的45分钟轻松度过,同时又能把教学内容自然而然的融会课堂中。

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从宏观布局上,我从文本呈现、文本解读、文本迁移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体现了认知的规律,从文本解读部分来看,将文章定位在描写的生动性和绘画的理论性上,把文章自然分块,由易到难,在这两点上,又将前者定为重点,既适合学生又训练扎实,而把后者定为了解,只让学生寻找到说法即可转移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迁移部分,积累课外知识。师生互动融洽,特别是讲述中西绘画的差异时,学生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群学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讨论完全可以再深入一些。

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质疑与创新的精神,这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怎样让学生保持愿学乐学情绪,怎样让课堂始终充满机智,还需要多思索,需要不断追求。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2

各位老师好,我常常来看2备的帖子,常来学习。今天终于自己首次注册成功。在大家集体备《蜗牛的奖杯》时,我也正好要讲这一课,因为学校聘请了一个我县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很有名望的老教研员来听我的课。我很感激大家有那么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对这一课做了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可以说游刃有余,自我感觉良好。课下也得到了教研员的好评。但是课堂上也留有遗憾-------一是时间掌握的不好,最后写字仓促收场,点评是不如不讲,到时间进行到那里,就应该下课。二是在指导朗读时,我本来是准备的是男女生比赛读,但上课时看到举手要读的很多,我就说举手的一起读,结果我对不举手的说,你们没机会了,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谁让你们不举手呢,点评是,应该让不举手的来读,不举手说明什么,不会。教学就是要教不会的。我有所感悟!三是我引导学生说你想对蜗牛说什么时,对学生的评价,过早,说的过多,比如一个学生说到骄傲会落后,我马上说,你说的真好,这是毛泽东说的话,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都顺我的说去了。这一点是我自己感悟到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教学反思。正好我县要举行论文比赛,我想整理了参加,但是心理想了好久,感觉我从下笔,题目写什么,就写教学反思吗?教学过程还用写吗?请大家给我一帮助。先谢谢了!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3

《望大陆》是小学语文11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是中国台湾诗人于右任的代表作。从诗文的字里行间渲染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以及对中国台湾回归大陆的深切期 盼。本节课中我采用“以读代讲”、“从读中悟”、“个人学习与他人合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诵读中去体会、感受诗文的情感。这一节课下来,自己细细反 思,发觉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1、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诗的写法。即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首诗写得 比较浅显,却能够打动人心,流传至今?通过对比体悟“兮”与“啊”字在这首诗中的不同表达效果,理解“兮”字在诗中那种古朴、厚重、伤感的韵味;在诗句中 去掉“我”字,对比体会作者在诗中强烈的情感,即大陆是我的故乡,是我真正的祖国;学习“葬我于高山上兮”的这种反复的写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回家无 望,只有寄希望于来世的那种深切的伤痛。学生对几处写法体会得较为深刻,也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

2、能抓住重点教学。为体会诗文所散发 的浓郁的思乡爱国情,以教师朗诵来渲染诗的意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自然入情。接着又让学生自读,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诗情,接着又在 学生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播放课件范读诗文,通过读把学生带入到诗人所渲染的意境、情感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体会有了一个升华的过程。

3、注重 对诗文的整合。这课是一篇略读课,是现代诗。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紧张。我注意诗文的整合教学。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体会到诗 内容,表达情感的风格。也为诗歌的理解节约了时间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可能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本节课关注了学情,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设计本节课,层层渲染,步步为营,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诗人心中的痛苦及愿望,没有很强的说教意味。

二、问题所在

1、对课堂节奏把握不够准确,整节课有点前松后紧。

2、课备得不够细致,不够熟练,中间有一处播放课件出现小差错,这是不应该的,以后要注意精备课,让课堂的每一处细节都了然于心。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4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四、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 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 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5

在教学过程中,我事先根据课文设计问题,学生回答得多好,渐渐的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了,当我的学生渐渐在课堂上失去兴趣的时候,我才醒悟过来。———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

注意到了课堂的缺陷,我的课堂上渐渐多了许多学生的声音,我渐渐关注着他们的思想,渐渐明白教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在教学生。

对于自觉学习的学生,需要给他们指引方向,然后让他们学会自己走;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就要诱导着着他们,然后让他们跟着老师走——这些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们是无法完全去设计的。

学生已经知道,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与兴奋,会赞美和欣赏,还会担忧和焦虑,更会有期望与忠告,将学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6

本篇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第一则日记,几乎每一名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会,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

我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准确地体会和感受课文言语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朗读本课,要重点领会作者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并对日记的内容和写法有一个直观的印象。1.自由朗读。抓住“‘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在朗读中感悟。读第一则日记,要注意指导点拨学生,因为“我”的梦想没有实现,心里埋怨妈妈,因而要把“我”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一段朗读的难度较大,要多指导。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如,“我”为什么怪妈妈小气呢?并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小女孩的妈妈小气吗?为什么?读第二则日记,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同时指导学生把“我”梦中开心的事,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来。3.比较朗读。比较一下这两则日记内容上和情感态度上的不同。思考:妈妈没有给“我”买心爱的白纱裙,“我”的心情怎样?后来“我”为什么没让妈妈买白纱裙?4.教师出示日记格式,并启发学生: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写出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或自己特别想记下来的话以及自己的心情等等。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一定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7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8

《窗前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刚开始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于是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十分投入。如:读第一小节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读出小朋友“踮起脚尖”的情态,感受他们悄悄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的。读第三、第四小节,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绿叶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会唱些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堂上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如: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让学生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还在怎样的工作?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又如:同学们读到“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时又香又甜。”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梦到了什么吗?”“老师梦到周云龙上课注意听讲了。”“老师梦到李浩源帮助别人了。”“老师梦到张乐园写的字漂亮了。” 于是我说:“老师的心思都被你们看出来了,真了不起。你们能让老师美梦成真吗?” 通过这一提问,同学们,特别是被提到的同学,我想一定深有感触。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19

北京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如下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整堂课让学生置身于游览观光的氛围中,激发阅读的兴趣。

开始上课,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风景优美的北京,现在我们出发吧。”然后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们观看北京风光片,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一下子就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很大的兴趣。我们一会儿游览景物,一会儿又回到优美的文字中,在诗情画意中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因为图文并茂,孩子们的感情被激发起来,朗读也特别有激情。最后孩子们还充当了一回小导游,其实就是背诵课文。可是,孩子们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一个个饶有兴趣,干劲十足的。就连说 话练习,也是情境中的一个环节,那就是我们旅行结束了,回到了长沙,大家说说长沙的美。总之,这堂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就下课了。

二、抓中心句,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词“美丽”展开教学。

课文开头结尾都赞美了北京的美丽,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这是我这一节课围绕的中心。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他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我会让他们再一次直观地从图片中感悟到,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景象,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这样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三、采取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庄严”一次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庄重严肃。但是这样解释,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让他们回顾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时他们的表现,理解“庄严”的意境。“矗立”一词的理解,我是引导他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还有不少的四字词语,也是通过观看图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

四、扩充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文的第四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全称风貌,可是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些许了解,学生看后都发出阵阵惊叹,从内心觉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可是,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说话练习才会更有成效。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0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交给学生独立解决,学生能积极思考,并能顺利解决。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比较。第一次比较(除数相同),是一份数相同,让学生体会有几个一份数就是几倍,强调一份数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较(被除数相同),一份数不同,相比较的数相同,倍数关系不同,进一步强调一份数的重要性。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这样做是因为这种认识便于和除法意义中的按照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建立联系。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最后,摆花片的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倍”,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学生对于为什么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理解的还不够透彻。

2.教学语言还需不断的锤炼。

3.对学生,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1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我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主动。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并思考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刻挖掘。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训练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2

教学中,我紧扣题眼“色彩”从“初步感知——体会理解——深化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一、紧扣题眼,初步感知

1. 读课题,找准题眼“色彩”。

2. 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

启发学生在首尾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 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

二、紧扣题眼,体会理解

1.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的?

(第4、5、6段从“自然风光”,第7、8段从“人文景观”)

2. 自读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3. 自读描写“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进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3

石晓丽

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我鼓足勇气,决定承担年级集体备课交流课的教学。在充分征求,采纳各位老师的良好建议下。我博采众长,经过认真研读教材,深思熟虑,决定采用刘畅老师的“阅读教学‘激情导读’创新教学模式”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两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挖掘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嘎羧重情重义的人性美,适时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给学生一写法,即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围绕这样一个中心,给课文定好位,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这里我只想真诚地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时候的几点思考,以及教后的感悟。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专家、领导以及同行门批评指正。

沈石溪的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4

1.要摒弃,更要继承

在新课改推行之初,我将老的教学思想、音乐教学模式连同老教材全都丢进了学校的图书室,音乐课上没有了发声练耳,各种各样花哨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指导学生自信地演唱、大胆地演唱,于是孩子们喊唱地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地音乐虽然让学生们“自信”了,却也失去了其本身地特质——“美”,失去了美感的音乐又有何审美教育而言,所以如何让学生既大胆自信地演唱又能唱得好听、唱得美成为现今音乐课需要解决得问题之一。其实解决这一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课前的发声训练,但这个发声训练不同与以往的“mi— ma—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自编一些充满童趣的发生训练曲或发声的互动小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保证了音乐的美感,同时还保护了孩子们稚嫩的声带,可谓一举三得。可见,传统的并非都是不好的,我们在摒弃一些东西的同时,更要寻找可继承发扬的闪光点,要善于学习新知,更要善于将知识翻新,犹如这堂《大钟和小钟》,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对声音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声音的和谐度上,同时,歌曲的两大音乐形象的主要节奏X — | X — |与X X X X | X X X X |更是在上一堂课以及一年级时已接触、学习了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花些时间巩固回忆,进行发声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不要把问题复杂化

刚拿到这首歌时,总觉得二年级的孩子学二声部合唱很难,所以为教好八个小节的合唱,我先分开教唱大钟和小钟的歌,花大力气让学生唱好第一、二乐句,再来让学生合唱,这样教下来,自己已经是筋疲力尽了,可是孩子们学唱的热情似乎不太高,教学效果也没有预期那么好。其实,问题不在于歌曲,而在于教师。合唱部分的两个声部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特点,教师无需将一、二乐句单独拎出来教唱,只需要指导学生给予一些简单的声势动作,并听辨合唱乐句中的两个声音,便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合唱这种演唱形式。

整堂课在内容上稍显单薄,而学生的热情也因为课的结构逐步走下坡路,在改变课的结构上,只需将突破难点合唱教学向前挪一挪,让学生通过听唱法学唱齐唱部分,空余时间则可加大课的容量,引进新鲜的教学内容充实其中,时刻给予学生新鲜感。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5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

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字、词打上记号,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再参与到小组中去,进行上面的活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就每个组派人到黑板上板书出来,向老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6

我在教学《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一课之前,读完课文后,我发现虽然它只是一首简短的儿童诗,但诗句中涉及到了许多名人、名著。比如诗中谈到的“草船借箭”、“查抄贾府”、“大闹天宫”、“武松打虎”,寥寥数字却蕴涵了四大名著的精髓。于是在课前我这样写道:“看似儿童诗,却现古今韵。想讲好这节课必须阅读相关书籍,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

经过阅读四大名著和《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书籍,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正像我所预料的那样,同学们对课文中涉及的名著和历史人物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正当我即将结束整篇课文时,突然有一个“探究”型人才出现了,他问了一个“教参”上没有答案的问题。他问:课文中说“司马迁受尽酷刑著史记”,他为什么受酷刑?他犯了什么罪?”当时我就迟疑了。可能有的老师猜到了:对,备课时我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所以当时我只好告诉他,等老师查看了资料后,再告诉他答案。

课后,我查阅了网络,从中了解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当时,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宫刑”。另外司马迁还在《报任安书》中,详细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我也找到了相关的内容进行了阅读。

在课后反思中,我只写了一句话:“要想“学高为师”,必先“育人之前先育己”。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7

一、准备工作不细致。课前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听读课文,结果这个阶梯教室的多媒体硬件坏了,不能从网上直接听课文录音了,事先又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比如说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磁带,结果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单个轮流读, 这篇课文有44段,就有44个学生轮流着读,虽然说这样做体现了教学面向大多数的原则,可是效果一点也不好,也许由于是公开课,学生胆子太小,大半学生的读书声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强听得到,也许是由于教室太大,很多学生的声音即使不很小,但离得远的学生还是听不到,更别说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和评委了。因此,10多分钟的学生读书时间,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和冷清。对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事先到教学场地去了解情况,提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准备好多种教学方案,准备好替代的教学设备等,中心学校的胡中良校长也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改学生的个体读为小组读或齐读或轮读,那样,多人的声音就会大些,课堂气氛会显得热闹些,效果也会好些。

二、教学设计不科学,没有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导致“品读最感人的句子”这一环节用时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激情,此时学生的激情刚被我调动起来,结果因为时间仓促,我草草了事,硬是让学生跟着我转入另一个环节的学习。我想时间之所以“不够”可能是因为朗读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把朗读变成默读用的时间会少些,但课堂气氛会更冷清更沉闷,有条件的话让学生提前预习来完成熟悉课文这一环节也许会更好吧。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8

《我选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故事。它讲述了在班会上进行的“劳动委员”选举中,小主人公王宁充满自信地“毛遂自荐”,表达自己热爱班级、热爱劳动,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决心和信心,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

“我选我”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自然大方、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选编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地为班集体服务;同时,有爱心、勇于担当也是一种美德。基于以上理解和分析,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精讲多读,训练语言”,并关注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我首先用“毛遂自荐”这一成语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绘声绘色的讲述,马上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应和了课本上“问题泡泡”对学生进行成语启蒙的意图。接着揭示课题,质疑课题:“我”是谁?“我”要选自己做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继续训练学生边读文边思考。由于课前已布置预习,学生再读课文后都能轻松准确地回答出:“我”叫王宁,“我”选自己做班级的劳动委员。这样的设计也是对学生进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

然后,我用三个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第一个问题:“我们班为什么要‘补选’,原来的劳动委员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读。抓住“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这句话,进行一般陈述句的句式变换,把它转变一种说法改写为“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当然这些专业术语不能告诉学生)。通过讲解和训练,学生掌握了这种“谁是什么”“什么是谁”的句式互换,从而实现训练学生语言、积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王宁为什么要自己选自己?从大家的掌声中你明白了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出课文第3、4自然段的朗读理解。选班干部是一件学生熟悉的事儿,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所以,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通过师生的交流谈话,教育他们向王宁学习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拥有一颗乐于为别人服务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后,用补充人物对话提示语的方法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先让学生想一想王宁当时是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的,填一填:“王宁( )说: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学生有的说王宁自信地说、有的说王宁勇敢地说、有的说王宁是认真地说……我都一一给于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自信、勇敢、认真和坚定等语气来朗读王宁的话,使朗读指导不露痕迹,春风化雨!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果我们班评选班干部,你会怎么做?”启发学生向王宁学习,勇敢自信地挑战自己,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至此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低年级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那些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使朗读和悟情明意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巧妙地训练学生的语言,如“谁是什么”句式的变换,添加人物对话中的提示语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读、说的训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精讲多读、以读代讲,并适时进行语言积累和训练,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29

《夸父追日》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奇特得想象。故事讲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夸父为了让人们能时刻享受到太阳的亮光,决定把太阳搬到地上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学习此文,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是在于夸父是英雄?还是感兴趣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几经研读文本,推敲学生的心理,我认为: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为此,我这样进行本文的教学:

课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为线索,首先解题导入,谈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而后研读故事,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具体找找哪些句子描写十分神奇?最后深化理解,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进一步认识神话人物“夸父”。

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想主要是由于教师找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点,教学设计以生为本。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对课文探究深度远远超过平时。很久以来我一直不明白,我们的语文为什么变得干枯无趣了?现在我明白了,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我们大多时候仍然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者“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即使教师设计了许多巧妙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大量的预设代替了个体的生成,学生仍被教师牵着走。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课文为什么这样学,学生不得而知。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能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的兴趣点为基点组织课堂,既不失教师的引领,又更能够赢得学生的欢迎,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30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觉得教学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会不断成长起来。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31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白鹅》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鹅都的形象变得鲜活.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时都运用了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鹅的特点,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课后,我又和学生一起阅读了《同步阅读》中边选的《白公鹅》后半部分,学生被白公鹅那伟大的爱所感动,也更能理解作者对白公鹅的欣赏,满心的喜爱的情感了。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32

由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所著的《反思性教学》是一本指引教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书,是一本关心教育事业、关爱教师发展的书,是一本与广大教师一同探讨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历程的书。熊川武教授说:“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教师,要走向成熟,就应学会反思。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成为有能耐的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走向成熟。该书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各个实用的角度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很多启发,书中关于各种教育细节的描写、问题解决的阐述、个案的叙述,都给我们提供了开放式的探讨机会,书中的各个章节和案例都促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实际出发来思考教师应遵守的职业规范,切身处地的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思量,在教师职业的道路上扮演引路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

我发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但反思却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反思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收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经常思考类似:“我的教学有效吗?”“我是如何实现教学的高效益的”、“我怎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教学永远处于不断改进的动态变化之中,处于一种合理科学的理智状态之中,处于一种低耗高效的有效教学之中。

我想: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日记的素材。通过积累事实,我们会从具体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这对于培养和训练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一个教育家,能够写出那样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经验,仅教育日记就坚持写了三十多年。

在担任了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后,我发现信息技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33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与此同时,图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学生纷纷猜疑起来,如果在这里我再向学生作一下介绍就更好了。

在这次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字词得教学中,节奏不够紧凑,花的时间过多。生字组词朗读的时候,可以学生先组词,学生不能组词的,教师再补充,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词应该将词语板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着生字读词语,有一定的难度。

2、课前准备没有做好,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并不是很顺畅,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孩子也是嗑嗑巴巴的,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

我想,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让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愉悦地上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34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针对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我从几下方面如手:

一、利用情境图,用讲故事方式进行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对与一年级孩子来说,讲故事是教学手段之一,特别是童话故事。我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主了学生。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 ”,由“吃”到“ ch”,由“狮”到“sh ”,由“日”到“ r”的过程,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大大地提高他们对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

二、联系表音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在教学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学生自主与合作的精神,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探究的命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找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

三、利用顺口溜记住字母。

要把汉语拼音记住,记得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不让豪语拼音忘记,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自己的方式记住字母,这对已有些识记豪语拼音经验并喜欢探究的小朋友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机会。他们都会跃跃欲试。如:人耍狮子sh 、sh 、sh ,老师老师sh 、sh 、sh ,狮子狮子 sh、sh 、sh ,s +h = sh 、sh 、sh。。。。。。

四、利用游戏,巩固字母。

对与本地孩子来讲,要发准平舌音与翘舌音很难,因受地方语音的引响。利用游戏“看谁听得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五、利用“师带徒”形式教学。

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的方法来学习新的音节,并且利用我当“小老师”互教互学,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六、不足之处。

回想整堂课,不难发现有些欠缺之处:1、个别学生对sh 与r 的发音不准,shi 与ri 的发音不准,在以后教学中,要多关心后进生,要用放大镜来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2、s 和 r的书写不正确,需要耐心和细心,多练是关键,但是还有个别学生书写得较差有待多多练习。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 篇35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活动一 我爱看的书

本活动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爱的书介绍给大家,如猜谜、看图讲故事、表演书中的情节故事等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培养看课外书的兴趣。通过本活动的学习,孩子们兴趣浓厚,踊跃介绍并学会了分享。

活动二 好书大家看

本活动开设了书展活动、新闻发布会、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等一系列活动。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借书看,体现了礼貌、友爱互助,看书氛围浓厚。

活动三 好借好还

本活动是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并用表演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书没看完,怎样做标记?

2、借的书该还了,可是还没看完,怎么办?

3、怎样做才能不把借来的书弄脏、弄破?

4、借书时,书的主人不在,怎么办?

5、借来的书,可以转借给他人看吗?

通过模拟表演,孩子们不仅知道了书没看完可以用书签等多种方法来做记号,书签可以买,也可以亲手制作,还知道了借书的规则。

活动四 爱书小故事

讲鲁迅等名人小时候爱惜书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惜书。

通过以上活动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读书的乐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遨游,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体验到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