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检讨书 >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34篇)正文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34篇)》

时间: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通用34篇)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

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

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

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能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探究。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行”。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对科学探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不足:

1、由于课前准备不足,高估了电脑的兼容性,导致课件未能完全打开,虽然老师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但是影响了课堂气氛。

2、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由于学校的人员调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惊的是四年级学生竟然这样缺乏道德品质,气的是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

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真正的友谊》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好朋友”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好朋友,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

着新课标新理念的实行,在教学过程中老的教学模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有所突破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往在教学时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辅。在讲课时,老师进行枯燥无味地讲说学生洗耳恭听,课下认真做好复习,对于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即可。而今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在这样下去了,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并通过思考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愿学好学,其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4

《卡罗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绝时,身边的人真诚、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卡罗那的那份伤、那份痛以及大家对他的爱,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时,我从“关爱、勇气”这个点出发,紧紧围绕“卡罗那失去母亲的伤痛和他身边的人给予他默默的关爱”这一情感主线,通过“卡罗纳万分伤心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情景对比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痛失母亲的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时的卡罗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励,给他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他坚强。而此时此刻,孩子们感受到卡罗那的伤痛越深,才会更好感受到卡罗那需要的关爱越重要。

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卡罗那的神情、动作……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内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现象,去体验卡罗那的悲痛欲绝。比如:“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我抓住“千叮咛万嘱咐”让孩子们想像母亲还可能对他叮咛什么?嘱咐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畅谈着母亲在世时的美好情景,而现实却和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卡罗纳的可怜,伴随悲伤的乐曲,孩子们反复品读,真正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此时我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亲的卡罗纳,大声表达出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

此时卡罗纳最需要的就是身边的人对他的关爱。这部分我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重点强调老师对他的关爱。比如:老师对卡罗纳的关爱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学生说:“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的胸前”这个动作看出了老师把卡罗纳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他安慰。学生能从“拉”这个细小的动作感受到老师的母亲般的关爱。还有“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孩子,你要坚强哟。”老师一再让卡罗纳要坚强,可见老师更多的给予他的是鼓励,给他勇气,让他坚强的面对一切。我把这一句作为重点反复品读感悟,关爱更多的是给予别人面对困难的勇气,因为生活无论怎样还得继续,这既是卡罗纳需要认识的,也更是我们的学生们需要感悟的。所以我将这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还有学生也从同学,家长的动作中、眼神感受到了他们对卡罗纳的关爱。在教学这部分时,刚开始我是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动作,语言,神情中感受爱,学生也了解了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描写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爱就在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里。

我还在拓展环节中:让孩子想象假设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假设有一天我们也会遭遇不幸,我们将如何面对?使学生获得思想感情的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这节课在结尾的地方设计一个写信的环节就有些画蛇添足。还有在感受关爱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前以部分入情……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5

《母鸡》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 ,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 ,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讨厌,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6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它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会用字母来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回顾整个课堂,感触很深。我能很好地运用导学练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导入比较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我说:“我们师生来个比赛好不好?”听到这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好”。课堂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同学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几道题,很快的就说出了得数,学生看到老师算的这样快很吃惊,也很好奇。在学生诧异之际我出示了课题,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会算的向老师一样快。然后很自然的就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以师生比赛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小组学习比较到位。导学练模式重在小组学习,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说:“这是老师在课下搭成的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老师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组内交流算法,第一次进行小组自学。通过观察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进行了第二次小组学习。我以(35)4=3(54)为例,等式两边有什么异同时,我又让小组观察研究:在举例验证时我让每个人举一个例子,小组交流,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几次小组学习,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把黑板让给学生。黑板不只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黑板交给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我让各组的代表一边说想法,一边板书算法,学生非常愿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语言流利,板书工整。在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进行相互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注重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1、练习量不够。由于在交流时没有控制好时间,导致交流的时间过长,习题没有完成,学生没有更好的进行巩固理解。

2、学生交流时间过长。课堂交流环节,学生积极踊跃,我忍心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索性让学生一一汇报展示,结果浪费很多时间。这一环节,想法一样的我可以让学生口头复述,不用一一板书,回升一些时间的。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7

《失去的一天》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在孩子心中,时间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失去了今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在等待。为了让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用清脆的闹钟滴答声为背景,要求孩子们在一分钟之内“看书、写字......”体会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从而引出课题。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再根据自学指导自主学文。如: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时什么?妈妈回来了,为什么“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佩佳失去的这一天失去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尝试交流自读的收获,体会自读所得收获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同时根据自学提示读中质疑,有疑则思,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对于语言积累还很薄弱的孩子们来讲,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帮助感悟课文内容,达到理解体会,在学习中采用“指名读、分组赛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快乐学习语文。最后,图片的展示、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类似的情况,并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劝自己劝朋友,从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让孩子通过课文的学习,从而感悟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教学本质是学习,学习也是实践。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已经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为使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要求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份“快乐星期天”的计划表,从而付诸于行动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叶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本堂课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显得些许的啰嗦,在引导孩子体会佩佳前后心情上做的不够。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认真对待每个问题并不断改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不断进步的。。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8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9

我执教<<>搭石>>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回顾本课,自始自终我的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一、 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 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 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各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文,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三、 以风景统领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文字简洁易懂,但期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什么是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老人及时调整搭石“这四块内容构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的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是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四、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下心思索,感到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中语言表达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学技巧有些拙劣。

3.由于心中装着教案,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些走过程。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展示的机会,以上反思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希望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0

《卡罗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卡罗纳在遭遇到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热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关爱他。本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本组课文都是围绕爱这一主题来写的。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这组课文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卡罗纳》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感人,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大家对卡罗纳浓浓的爱意。为此,我围绕“爱”这一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谈话讨论,畅谈母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初读课文,捕捉爱”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找一找“从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句子,并让学生读一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使学生与卡罗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出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由于这组课文的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大家对卡罗纳无限关爱上,并重点指导了老师安慰卡罗纳的两段话。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大家对卡罗纳的爱。在“研读课文,感悟爱”这一环节上,我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感悟爱。并重点朗读指导了老师说的两段话,分别从伤心和严肃、心疼和鼓励等角度进行引导。在“说话拓展,延伸爱”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也加入关爱卡罗纳的行列中,写一写想对卡罗纳说的话。不但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想是美好的,但由于个人水平问题,在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今天的课堂学习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课堂的价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间作出相应的机智反映,抓住学生闪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规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还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课堂学习,让我收获很大。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2

此次远程研修磨课,我选定了四年级上册语文21课《搭石》,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人摆搭石”来体悟,但磨课完成后,我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老师的指导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改变颜色引导学生读一读,。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师生配合不够默契。

2、虽然读的形式多样,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挖掘的语文因素较多,觉得哪一个也很重要,哪一个也不想扔,结果整堂课走马观花一般完成了,对“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语文因素的运用少之又少。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3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入选教材时做了改动。文章结构极其简单,全文围绕一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白鹅的叫声、步调、吃相三大方面去展示白鹅的骄傲,可爱。与以前所接触的课文不同的是,整篇课文主要以反语的形式和活泼、流畅、诙谐、准确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一种新的、表述语言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认识到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的细致,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语言的“别有用心”,也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反语的独特魅力。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便在自己的课堂上,由“高傲”入手,设计了几个大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交流,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文字表面所呈现出的白鹅的“凶”和“厉害”,实质是对白鹅的尽职、勇敢的赞赏;体会白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体现的不过是作者对白鹅由衷的喜爱和关注。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在文字表述上,也比较脱离口语化,书面性较显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诌诌”。这些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大胆的联想或想象,去品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对白鹅真挚的喜爱;让学生模仿表演,加深对白鹅的高傲的认识,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还有让学生试运用书上精彩词语帮白鹅做自我介绍……

这节课的设计里,最没有把握上好的,就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一环节上的教学有点乱)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语言,进而感悟白鹅的高傲,我想我在课堂上走了不少弯路,但学生的认识仍只是停留在“白鹅”叫声大而严厉,而不能从文字表面进一步去体会作者对白鹅的赞赏。我有点急,只好联系他们对狗的印象来引导他们感受白鹅的尽职勇敢和忠诚,进而使学生触摸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当然,学生很不错,一点就能领悟到。但是我想,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反语的特点,还有待在下一个课时里,结合鹅的吃相做进一步的引导和交流。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4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5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进行对比。让学生张开嘴巴来说说自己的一天,比如双休日或放假时的一天,通过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的练习说话,让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从教学时的情况看,我觉得“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的对比这一教学环节十分重要。由于在这一环节,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想象、体会、表达,为后面 揭示文章的中心“失去的一天就是失去了什么”打下基础,也使得课后的练笔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经过这样的对比,也让学生明白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最后,让学生把他们收集来的时间名言说出来,好多学生收集到十来条时间名言。相信这些名言会对他们多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6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课上多进行演示实验,并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将课前纸做好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先观察它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点,再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手中的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等学具动手来验证一下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通过眼睛看动手操作,很快就说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给其下了定义,这就是学生的主观性所起的作用。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我采取的是师生一起动手折动笔画的方法,做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高,找到了底,与此同时总结出了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而后,学生用剪刀将长方形纸剪成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长方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我拿出课前准备的能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到前面来拉动,让其他学生在观察中知道平行四边形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其成功的所在之处就是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有种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快乐的快感。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7

12月17日,庆元实验小学教育联盟总校在胡天浩书记的带领下,姚丽雅、范宗妙等老师一行来到我校,进行教学调研,给我校老师进行课堂诊断。

这次活动我执教一篇来自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一书。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到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热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关爱他。本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第六单元这组课文都是围绕爱这一主题来写的。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这组课文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并且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卡罗纳》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感人,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大家对卡罗纳浓浓的爱意。为此,我围绕“爱” 这一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介绍新书,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初读课文,捕捉爱”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找、读“从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句子,并让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使学生与卡罗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出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由于这组课文的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大家对卡罗纳无限关爱上,并重点指导了老师安慰卡罗纳的两段话。

今天课上下来之后,范宗妙老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教学设计上的不足:既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身边人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上,为什么前面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呢?类似段落该如何处理,或处理的不够恰当,这是因为还没有把文本“吃透”。这堂课我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找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再一句一句的体会朗读,这样雨露均沾的做法,占用了很多时间,使得后面只能蜻蜓点水,实在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并浪费了很多学生感受“爱”的时间。

听了范老师的提醒,我想对这一环节做这样的改动:首先让学生去文中找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4处描写卡罗纳伤心的句子一并出示。通过指导学生比较卡罗纳几次哭的不同,并抓住“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来重点感悟卡罗纳的内心世界。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一步步走进卡罗纳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的无限悲痛。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大家对卡罗纳的爱。在“研读课文,感悟爱”这一环节上,我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感悟爱。并重点朗读指导了老师说的两段话,分别从伤心和严肃、心疼和鼓励等角度进行引导。

但在朗读指导时,范老师又指出我过于在意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第一遍读和最后一遍读,进步不大,原因就在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受文中老师对卡罗纳的语重心长,而是急着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引着学生往下走。

设想是美好的,但由于个人水平问题,在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一幅插图”学生明明读对了,我由于紧张,把“幅”和“副”混淆了,反而带着学生读错了,这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另外,连板书设计也没有完成。在今天的课堂学习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课堂的价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间作出相应的机智反映,抓住学生闪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规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还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课堂学习,让我收获很大。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8

《母鸡》是在学了精读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后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学习提示是这样写的:在老舍的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下面这篇课文也是老舍写的。认真读一读,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四年级的学生虽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要求在一课时内学完。但在体会作者情感和写作方法时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实为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英雄母亲的形象,而将课文安排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根据略读教学的目标,对《母鸡》这一课,我紧抓情感变化这条主线,找出关键的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提出问题,经过归纳总结成两大问题:1、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呢?2、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呢?根据问题,找读相关语句,简单地品读,而不是逐字逐词进行追问研读讲解。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老舍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第一课时)2、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文实践。(第二课时)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虽然课堂流程顺利,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仔细反思一下,却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改进:

1、由于我忽视了语文意识,因此学生对老舍先生语言的口语化、直白化的感悟和体验就不到位,教学还是在平面上推移,没有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导致整堂课的朗读始终没有一个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安排不同方式、不同要求地读课文。但由于预习检查工作不及时,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了朗读不流利,甚至不敢大声朗读等现象。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因此,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就该多种形式朗读,重视朗读的方法。

2、整堂课,举手回答的学生就集中在那么几个人,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学生的理解遭遇瓶颈的时候,我的分析就过多地参与引导了,使得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明显化。

3、本文的语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样的生动鲜明又通俗易懂。都说语文课堂应该充满了朝气与乐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教学情境等是靠教师的语言的。但是在教学时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点拖拉,致使课堂缺乏活力。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言,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9

《颐和园》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它是一篇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文章,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在上课之前我大量的查阅了颐和园的有关知识、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教材,力求走进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课上更能游刃有余的传递美、感染学生体会美。

二.课前,带领学生实践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长,使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谓站的高看的远,才能更后的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在讲授课文第3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的高,挖掘的较深,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佛香阁真高!

四.把学文与学习写文有机结合。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写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略得当,这正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当然也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0

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不足:

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导致了时间的不够用,把播放VCD光盘的环节机动删减了,是我的遗憾。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1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情况,每一次都让我有所感受。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教学《我们的生命》这一课时,了解是谁给了我们生命,成长的不易,在课堂有效的牵引学生去思考,然后让孩子通过交流合作的方法,应该珍惜生命。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师只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孩子明白了很多道理,它注重的更多是孩子的品德教育。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2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幽默风趣,活灵活现,语言生动,全文读起来给人一种喜爱之情。

在教这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来向我们描述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然后让学生抓住鹅的“高傲”这一特点,围绕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度段,来进行课文学习,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从哪些方面展开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并且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进行动作表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好。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例如:对文中所说的“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几个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先比较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启发他们联系生活中听见过的一些叫声,回想一下,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近,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这样学生对“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后我问学生 :“你们觉得作者把这几个词语用在这里,是对白鹅的喜欢还是对它的讨厌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理解后,说是作者对白鹅的喜欢之情,这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作者笔下的白鹅的可爱了。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说说白鹅此时会怎样想? 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近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再往下学,我就引导学生边学文表加自己的动作表演体会作者笔下的白鹅。例如: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我让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其他学生朗读这段文字,两个同时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还有,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时“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惟妙惟肖。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点燃,将碰撞出智慧与耀眼的光芒。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运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读书和表演理解课文后,学生会从鹅的步态、吃相上领会到鹅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为周围事物、环境所改变的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等。

2、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从作者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中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为下一课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的习作打基础。

我告诉学生,作者是抓住白鹅的高傲这一特点,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分别来写白鹅的特点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一写自己看到过的小动物,你们也采用总写分写的方式,也抓住动物的叫声、步态和吃相来写,这样学生 就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写了。从他们交来的习作看,有些学生也把自己看到的动物描写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颇有点风趣的味道。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效果也好。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3

这几天我连续听了四位老师执教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她们有的是引用竞赛机制导入新课,有的是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运用知识迁移作好铺垫。然后在讲授新课内容时,都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重点,而在认识这个重点的过程中,又把重点放在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上。先是进行一些有特点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502等,为学习简算作铺垫,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合作交流讨论后,举例验证,进而建立模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举例验证的过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四位老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上,重要的是她们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同时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4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5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情境,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写内容和我们本地的情况非常相似,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搭石”。由于我班学生全都生活在山区,这里小溪、小河密布,在地震前搭石处处可见。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搭石,并讲讲文中搭石的特点和我们这里的搭石的特点的不同之处。这样下来,学生对搭石的理解就特别深刻。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说说怎样“摆搭石”和怎样“走搭石”,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摆搭石”和“走搭石”的部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接近。

3、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和描绘的具体情境,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就让学生说说“紧走搭石慢过桥”和“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它们的意思和描绘的具体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抓住关键段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学习生活中的美和发扬生活中的美。如在教学“摆搭石”和“走搭石”部分时,就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从一堂课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反映出自己本堂课的得失,还可以反映出过去教学的得失,我就发现本堂课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发言不够大胆,以后还需鼓励。

2、学生理解能力不强,以后还要多多指导。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6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幽默风趣,活灵活现,语言生动,全文读起来给人一种喜爱之情。

在教这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来向我们描述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然后让学生抓住鹅的“高傲”这一特点,围绕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度段,来进行课文学习,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从哪些方面展开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并且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进行动作表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好。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例如:对文中所说的“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几个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先比较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启发他们联系生活中听见过的一些叫声,回想一下,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近,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这样学生对“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后我问学生 :“你们觉得作者把这几个词语用在这里,是对白鹅的喜欢还是对它的讨厌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理解后,说是作者对白鹅的喜欢之情,这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作者笔下的白鹅的可爱了。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说说白鹅此时会怎样想? 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近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再往下学,我就引导学生边学文表加自己的动作表演体会作者笔下的白鹅。例如: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我让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其他学生朗读这段文字,两个同时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还有,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时“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惟妙惟肖。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点燃,将碰撞出智慧与耀眼的光芒。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运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读书和表演理解课文后,学生会从鹅的步态、吃相上领会到鹅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为周围事物、环境所改变的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等。

2、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从作者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中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为下一课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的习作打基础。

我告诉学生,作者是抓住白鹅的高傲这一特点,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分别来写白鹅的特点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一写自己看到过的小动物,你们也采用总写分写的方式,也抓住动物的叫声、步态和吃相来写,这样学生 就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写了。从他们交来的习作看,有些学生也把自己看到的动物描写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颇有点风趣的味道。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效果也好。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7

《颐和园》这篇课文,展现的是颐和园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让人读来琅琅上口,又美不胜收。颐和园不单纯的是个美丽的公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它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的。

从课文来讲,学生能够把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其中对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若真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话,那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慨叹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先处理好字词和难懂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在读中感悟是一种很好地语文教学方式,我指名让学生说他最想要去颐和园哪个景点拍照留念,当他说出来后,就让所有的同学站起来美美地品读这个套餐,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对文段进行把握。在读完之后,学生们对课文有很多话想表达,他们都会认真地说这一段有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

在讲长廊时,体会横槛上五彩的画,而且是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提问学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画里面有_______,大家都发挥想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特殊的人物、还有龙的图腾等等,只要他们能说得出名字就好。还有那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风中摇摆呢?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把熟悉的花说出来。在讲昆明湖的时候,

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神态,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狮子,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体会写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与静。由此,总结出这个美丽的大公园真的是美得说也说不尽,感受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从这样的游览顺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颐和园不同的美景。

整体而言,我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满意,读与说的相互结合,写的点滴辅助,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不过在课堂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全面释放,我还是存在干预过多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与其他老师学习讨教,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9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亲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性质,又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效益意识对德育新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以活动促活跃,引导孩子们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动的尺度,以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我认为教师要调节好自身的情感,调控好学生的情绪反应,把握好课堂得氛围度。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0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爱憎分明的,充满着好奇心理。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密码门”、“密码锁”、“握手游戏”、“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关注合作,尝试解决。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1

一学期来,对于自己这个班的教育教学情况真的是百感交集,更多的是挫败感,但是其实有喜也有悲的!

我们这一个班是一个男生占了69%的班级。这个数据意味着,我们的班级会比其他班级更难管理。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男孩子较不成熟,较外向,学习目的性较差。而女孩子会比较懂事、沉稳。

虽然明知道男生们存在这么多的缺点,我还是不气馁,还是委于重任,可是这样试验的结果是班级管理不力,良好班风难以形成。

一学期来,由于自己经常外出,于是班级管理没办法抓落实。四年级的学生正是小学阶段个性的转折点,一学期两次的外出(福州之行,永春之行),忙着排练扇舞(差不多有三个星期的下午写字课的时间都没办法上),忙着开街道的科学研讨课(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去准备)所有的这些,造成这学期班级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虽然搭挡帮了很大的忙,但是由于她较年轻,经验不足,于是问题还是很多。班级管理没办法落实,加上时间上没办法保证,使得那些中下学生不能及时辅导,作业无法按时完成,且没有时间去追回。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一次没做,我们没办法追回来,学生下次会继续不自觉完成)!

虽然我在课堂上尽量让多数的学生去发展,但是时间上的不能保证,于是出现课堂还是较多学生只是听众,学习较被动。这一点我也该反省:也许是自己的独断,快节奏,使得自己没有多少耐心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正自己。我知道我的时间无法保证,但是我尽量做到作业一定按时批改,而且设置的作业也较完整。生字、写字本、指导丛书课课做,日记一周一次,习作三周两次。但是由于时间上的无法保证,因此听写没法保证两课至少听写一次。习作的批改上也较马虎。全班学生的习作水平不高。

总的来说因为班级管理不到位,加上本人给中下学生的时间无法保证,造成班集凝聚力不强,学习氛围不浓!有得有失,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下学期我会在班级管理上下功夫,以优带劣,迎头赶上!

打算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学习上,优劣结对子,互帮互学。

2、让更多的同学体验班干部的岗位,让他们真正为班级发光发热。

3、每学期要组织三至四次班干部学习会议。(由班干部执行)促使班干部快速地成长。

4、家校配合要紧密,尽可能获得家长的支持。

5、班科任更好地进行配合。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2

《我们的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中的第二个主题。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寄托了家人无限期望,知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懂得珍爱生命。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照教学目标设计把这节课分为四大活动板块:

活动一开始,就由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名字的来历与含义,这种谈话式导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很容易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由名字引申到本课的主题“我们的生命”。

一、生命的孕育

1、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首先,让学生观看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伟大。

2、课前探究“交流会”,通过课前采访了解妈妈在怀孕时的感受及家人的付出。让学生了解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家人就倾注了这么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为了体验妈妈怀孕时的不便,我在此处设计了孩子亲身体验活动,即让孩子正面背书包,模拟体验妈妈怀孕穿鞋、捡东酉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了妈妈怀我们的时候的不容易,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生命的诞生

1、观看妈妈生孩子时的场景片段。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妈妈生孩子时的几个片段场景,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妈妈生产时的痛苦,家人的着急,以及他降临后带给大家的快乐。再通过让孩子说说采访到的情况,联系自身,更深人地感受到他的生命牵扯着无数人的心,要珍爱生命。

三、成长过程

1、生命的见证,利用课件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为纪念自己诞生家人保存的孩子婴儿时期的物品),在快乐分享的氛围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家人珍藏这些物品,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2、通过照片寻找成长的足迹

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一组班上同学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展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及时引导,要感谢父母为我们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接着分享成长中的第一次,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的爱。

4、生命中的感动

共同感受一位母亲为孩子写的成长日记,从日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那份感动的记忆,交流体会父母、亲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激发了学生对家人的爱和感谢。

5、展现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课件展现孩子同家人一起的幸福照片,让学生一起再来体会家人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感受其中那份浓浓的爱!

整节课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探寻自己的生命和成长历程。而且在课中观看有关课件时,学生也能做到主动观察、交流、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纵观全课,学生始终在积极地参与着,活动着,感动着。但在几次交流活动中,我的评价语言还是不够及时到位,不能跟随孩子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没能准确抓住,让它成为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3

此次远程研修磨课,我选定了四年级上册语文21课《搭石》,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人摆搭石”来体悟,但磨课完成后,我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老师的指导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改变颜色引导学生读一读,。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师生配合不够默契。

2、虽然读的形式多样,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挖掘的语文因素较多,觉得哪一个也很重要,哪一个也不想扔,结果整堂课走马观花一般完成了,对“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语文因素的运用少之又少。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4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________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________、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 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