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合集7篇】正文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合集7篇】》

时间: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1

最近几天学习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掌握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点重要目标:(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其中,第四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词的学习,要以阅读、记诵为主,在在阅读,记诵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在阅读和记诵中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长告诉我们新教师:不能以自己当年的经历来评判现在学生的好坏!我想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在今后从教中应该时刻谨记的。

潘校长讲到新课改,给我们讲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或观众。现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在讲教学方法的转变时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不过是些应是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学业的进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他本人也极其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学生在乐中学,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份贡献!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今年学校给我们大班布置了古诗特色教学。对于古诗我们大班的幼儿们来说则是已经是非常的熟悉了,为了把古诗教学上好,我自己先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每周的1节古诗特色活动课,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节课,可是对于我这个教者来讲却是比较难上的1节课,因此认真备这1节课,写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常常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幼儿都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习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3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4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正因为如此,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师纷纷投入到古诗文教学这块阵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熏陶优势,大量诵读、积累古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会、移植诗人的思想精华,使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通过培训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现交流如下:

1、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才会参与它,热爱它,学习古诗文也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专门列出一个“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再者是在班级文学社的手抄报内,设制古诗文专刊,总结归纳学生每日记诵的古诗文,以供学生传阅、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功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激励。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这种人格魅力,会促使、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

因而,我在教学的百忙之余,见缝插针,搜集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三百首〉〉、〈〈宋词〉〉、〈〈千家诗〉〉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励学生学诗、背诵,并且在年级以内设立“超师奖“,在学期末与学生进行比背古诗文,这样在比、背中造成一种声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也就培养了起来。

2、以点代面,多方积累。

笛卡尔曾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有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不行,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底蕴内涵是靠日久天长的积累和打磨培养出来的,因而,学习古诗文时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受唐代诗人李贺“锦囊妙句”典故的启发,我也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作积累,小卡片、铅笔头随身携带,在电视、歌曲、闲聊中获得的佳词锦句都可以积累下来,整理之后背诵下来,让他真正的成为自己的知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多方迁移和拓展也可积累。可由一首诗延伸与其主题相同的、内容相关的、或同一诗歌流派的其他诗,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由这样的拓展可以是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交给积累的方法。还可以由教材中的课文,如《香菱学诗》这样的文章,相应拓展到名著中的古诗文积累,像《红楼梦》就是一个古诗文学习的典范,曹雪芹在这部名著里撰写的仅诗词就200余首,还有其它的铭文、悼文等,总计300多,引导学生积累、记诵。这样就形成了以课堂为基础、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让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方位的阅读、积累、感悟中,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做到净化学生的灵魂,滋润学生的心智。

3、以读促写,读写双行

学生在积累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他们把言简意赅、灵活秀美的古诗文,引用或活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使他们的文章增色添彩,底蕴丰厚,文采斐然。教师也在成功与喜悦中收获着从教的快乐与幸福。譬如学生在作文《诗歌,它走进了我的心中》中,就曾有这样的抒写:“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日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让我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心头”……学生之所以对诗歌能有如此之深的感悟,就是因为他们对诗歌那种强烈的爱好和多方面的积累、记诵。

同时还可以让古诗文成为学生作文的载体,让学生尝试作文训练,即使使学生既深刻地把握了古诗文的内涵,又锻炼了文笔,这样做到以读促写,读中学写,以写促写的读写统一。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文贵自得这种境界,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改写成游记,可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学生动笔前让学生反复吟诵,使学生感悟联想,然后再进行创作。在学习古诗文时还可以进行同类文对比,在类比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学习《答谢中书》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时,通过类比联系,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获得了又一次的升华,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再一次得到体现。有些古诗文还可以改成剧本,如《石壕吏》等这样情节性比较强的古诗文,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在编、写、演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4、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

有了展示平台,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因而,我在教学中曾多次给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古诗文朗诵活动,古诗文积累大赛,古诗文积累汇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表演的形式繁多,有诗词配乐朗诵、诗词赏析、诗文演唱、改编剧本、反串《长恨歌》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功底。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要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经典古诗文字句凝练,音韵优美,词汇丰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虽经历沧桑,却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诵读、积累、运用古诗文,对于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继续研究古诗文的教学。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5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正因为如此,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师纷纷投入到古诗文教学这块阵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熏陶优势,大量诵读、积累古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会、移植诗人的思想精华,使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通过培训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现交流如下:

1、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才会参与它,热爱它,学习古诗文也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专门列出一个“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再者是在班级文学社的手抄报内,设制古诗文专刊,总结归纳学生每日记诵的古诗文,以供学生传阅、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功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激励。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这种人格魅力,会促使、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

因而,我在教学的百忙之余,见缝插针,搜集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三百首〉〉、〈〈宋词〉〉、〈〈千家诗〉〉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励学生学诗、背诵,并且在年级以内设立“超师奖“,在学期末与学生进行比背古诗文,这样在比、背中造成一种声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也就培养了起来。

2、以点代面,多方积累。

笛卡尔曾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有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不行,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底蕴内涵是靠日久天长的积累和打磨培养出来的,因而,学习古诗文时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受唐代诗人李贺“锦囊妙句”典故的启发,我也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作积累,小卡片、铅笔头随身携带,在电视、歌曲、闲聊中获得的佳词锦句都可以积累下来,整理之后背诵下来,让他真正的成为自己的知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多方迁移和拓展也可积累。可由一首诗延伸与其主题相同的、内容相关的、或同一诗歌流派的其他诗,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由这样的拓展可以是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交给积累的方法。还可以由教材中的课文,如《香菱学诗》这样的文章,相应拓展到名著中的古诗文积累,像《红楼梦》就是一个古诗文学习的典范,曹雪芹在这部名著里撰写的仅诗词就200余首,还有其它的铭文、悼文等,总计300多,引导学生积累、记诵。这样就形成了以课堂为基础、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让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方位的阅读、积累、感悟中,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做到净化学生的灵魂,滋润学生的心智。

3、以读促写,读写双行

学生在积累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他们把言简意赅、灵活秀美的古诗文,引用或活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使他们的文章增色添彩,底蕴丰厚,文采斐然。教师也在成功与喜悦中收获着从教的快乐与幸福。譬如学生在作文《诗歌,它走进了我的心中》中,就曾有这样的抒写:“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日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让我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心头”……学生之所以对诗歌能有如此之深的感悟,就是因为他们对诗歌那种强烈的爱好和多方面的积累、记诵。

同时还可以让古诗文成为学生作文的载体,让学生尝试作文训练,即使使学生既深刻地把握了古诗文的内涵,又锻炼了文笔,这样做到以读促写,读中学写,以写促写的读写统一。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文贵自得这种境界,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改写成游记,可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学生动笔前让学生反复吟诵,使学生感悟联想,然后再进行创作。在学习古诗文时还可以进行同类文对比,在类比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学习《答谢中书》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时,通过类比联系,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获得了又一次的升华,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再一次得到体现。有些古诗文还可以改成剧本,如《石壕吏》等这样情节性比较强的古诗文,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在编、写、演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4、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

有了展示平台,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因而,我在教学中曾多次给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古诗文朗诵活动,古诗文积累大赛,古诗文积累汇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表演的形式繁多,有诗词配乐朗诵、诗词赏析、诗文演唱、改编剧本、反串《长恨歌》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功底。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要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经典古诗文字句凝练,音韵优美,词汇丰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虽经历沧桑,却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诵读、积累、运用古诗文,对于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继续研究古诗文的教学。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6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 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 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 ",重音用 " ·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