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析报告集合(汇总三篇)》
质量分析报告集合(通用3篇)
质量分析报告集合 篇1
知识沟的概念与信息传播策略分析。
知识沟的概念与信息传播策略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数量是不平衡的,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沟。这种现象不仅出现的大众传播之中,而且还出现在基础教育之中。本文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中出现的知识沟现象,探索了几点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知识沟信息传播
1970年,蒂奇纳等学者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论文中提
出了“知识沟假说”,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蒂奇纳等学者认为收入、文化程度等不同的人获取的信息量不同,知识沟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1.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和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在传播技能上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文化程度通常存在差异,而人们的基本信息处理工作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均需靠教育打下基础。2.在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背景知识方面也存在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基于其所受教育,可能对某个问题早有了解,或者也可能通过以往的媒介接触而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社会联系。也就是说,这类人能与同样了解公共事物和科技新闻的人们有交往,并且可能与他们就此类问题展开过讨论。4.选择性接触、接受、记忆的机制也可能在发挥作用。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可能找不到与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涉及公共事务或科技新闻的信息,于是他们就可能对此类信息兴味索然。5.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的。自知识沟假说提出以来,学者们对知识沟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盖瓦纳和格林伯格发现导致知识沟最主要的因素还不是社会经济状况和教育,而是受众兴趣。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而有时则可能缩小知识沟,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兴趣或动机。
知识沟的理论不但应用于宏观上所谓的社会中存在的“知识沟”,同时也存在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传播学家attewell从较为微观的角度出发将字鸿沟分为两个层面,即第一道数字鸿沟和第二数字鸿沟。他把电脑和因特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为“第一道数字鸿沟”,而把电脑和因特网使用上存在的差距称为“第二道数字鸿沟”。他认为,这两道数字鸿沟的存在必然导致“知识沟”的出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极不平衡。较发达地区的学校相应配套了较好的
硬件设施,建起了校园网、局域网和城域网,信息化的步伐相对较快。而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边缘地区的学校,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信息化的投入明显不足等原因,基础教育信息对称情况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迄今为止,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在教育信息化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目的是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能够共享到较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而达到教育信息化对称。这是值得肯定的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促进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各个地区的学习者素质水平的差异。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学习者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有的还不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更不用说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对于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才算得上优质也是值得商榷的。现阶段,那些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于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富裕地区,其内容和形式大多反映的是这些地区的文化形态及区域特点,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形态在其中则很少得到体现。这种教育信息化的地区差域更是加深了“使用沟”的差距。以我们现在的班级为例,我们班既有出生在城市的同学也有出生在农村的同学,其实同学之间从先天智慧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分别,但是有很多从农村来的同学对于电脑的运用非常不熟悉,从这里也看出来农村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确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上文所谓的这种知识沟的确是普遍存在的。
要消除目前信息弱势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知识沟”状况,除了国家层面政策的倾斜和加强弱势群体“硬件资源”的建设外,还应从改善弱势群体的“软件资源”入手。
首先要加强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很多人没有接触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跟周围的同学相比不免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首先应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消除媒介对于他们的神秘感,培养其主动利用媒介的意识。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信息检索、鉴别选择、加工提炼、整合创建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把信息整合为知识,为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信息素养的提高也是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在教师教育中,应采取“二级传播”的理念,从教师群体中选取部分知识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培养成为意见领袖,通过提高意见领袖的信息素养来带动整个教师群体的发展。
其次要借鉴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与开发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并行。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就是让欠发达地区共享、借鉴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无故障运行,既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成本,又提高了资源的无限使用效率,因此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就是关键环节。与此同时,仅仅借鉴和共享并不能彻底改变不同地区的“知沟”现象。早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提出了“文化专断”和“符号暴力”的`概念。他认为,教育制度中的文化专断就是支配阶级以自己认可的文化,通过教育过程强行灌输到其他文化的儿童身上的过程。其结果必然导致具有文化优势的支配阶级的儿童容易理解教育,支配阶级的文化显示出优越性,支配阶级用文化“符号暴力”,凭借“课程霸权”的方式强行灌输给其他阶层的儿童,使其达到社会化。因此,在共享和借鉴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重构教育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要构建全新的和谐教育关系。教学中的信息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过程,微小的扰动都有可能会影响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除了要牢记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还需要提高整体把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对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如学生的突然提问或窗外的无关扰动,需要教师自身培养出较高的教学智慧加以引导。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是信息不对称的两个群体,教师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种不对称不但是课堂教学得以存在的理由,而且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然而,这种不对称常常产生于教学的最初阶段,此时教师应努力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教师信息进行着逐渐的接收、理解,此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相当量的其他信息同时作用于教师和学生,导致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比教师的还要多,并出现各式各样的后喻文化。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逐渐缩小,这无疑是教学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从媒体中获得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有时甚至包括许多有害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以独到的见解、创新的观点以及行之有效的分析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电化教育研究,(2).
2吕文凯,禹建强.信息化时代“知沟”的主要表现及其政治意味.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质量分析报告集合 篇2
我校在“抓管理促质量、以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教学管理逐渐科学化,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从期末考试状况对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分析。
一、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1、数据分析说明:我校1-5年级学校统一组织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的考试,六年级参加区统一考试。1-5年级学生人数332人,语文合格人数319人,占96%,优秀人数251人,占76%;数学合格人数312人,占94%,优秀人数244人,占74%;科学合格人数262人,占94%,优秀人数212人,占76%;英语合格人数137人,占65%,优秀人数94人,占44%;
从平均分看一至五年级语文的平均分都高于了76分,80分以上的班有7个,数学平均分1-4年级都在84分以上,五年级数学均分普遍较低在75分以下,科学科均分都在80以上,英语科平均分三年级80分以上,四年级低于60分,五年级一个班低于68分,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2、试卷答卷状况分析:语文试卷能紧扣教材,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难易还较适中。知识面较广,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须的难度。阅读题量大,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潜力。作文题材范围广泛,有利于学生组织材料,有资料可写。数学试卷知识面较广,题目难易适中,紧扣教材,基础知识题目较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说明平时训练扎实。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答卷看,还需加强学生的思维拓展训练,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
二、主要措施
1、树立教育质量观
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管理,重塑教学质量观,学校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和教研上,经常性地举行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常规管理办法,构成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观。有了这一教学质量观,教学管理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操作层面上,我们始终没有偏离这个价值取向。
2、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班教学成绩的多个方面,包括平均分、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生人数、优生率、巩固率等全方位的考核体系,构成了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案,加大了教师的紧迫感,提高了教师的用心性。
3、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向过程要质量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全程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具体要求,它包括教学管理常规、教师施教常规、学生学习常规。要建井然规范的教学秩序,向过程要质量,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①、教师明确教学管理要求。学年初召开教学管理工作研讨会,总结上学年教学工作状况(含教学质量分析),讨论、制定全镇本学年教学工作思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和教学质量奖惩制度等。教师人手一份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领导、教师清楚明白,工作起来思路清晰准确。
②、严肃教学常规的检查考核
课程计划的落实。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最起码的条件。教学环节的考核管理。教导处每两个周对教师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进行考核评价,对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对做差的教师给予帮忙,指导。在对教学环节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大面提高教学质量应切实做到“功夫在课前,着力在课内,弥补在课外”。
规范各项考试考核。期末考试和各项考试工作由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
5、抓实校本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成就学校的关键是教师,成就教师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培训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又一重点。每学年初都制定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资料、培训方式、培训时间、考核办法,培训领导组工作的分工等)。培训模式是“培训、实践、考核”。培训:
①、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到校理论讲座(上课示范)。
②、本乡(本校)优秀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
③、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师培训。
实践:教研组以课堂教学、教材教法为主的教学研究,透过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实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等形式,让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考核:考核评价是校本培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培训要求、资料不同而考核的标准、方式不同。透过实施“培训、实践、考核”的培训模式,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实践教育理论,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素质。
质量分析报告集合 篇3
一、总则
(一)分析目的
1、通过对培训项目、培训人数、培训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深入了解一年来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与成效。
2、通过对全年培训工作的分析,肯定取得的成绩,最重要是挖掘出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数据
本分析报告涉及的培训数据,均公司各月份的培训相关记录及财务的报表。
二、培训工作情况统计
(一)培训课程分类:
1、员工必修类:企业文化培训、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技能培训;
2、重点培训:内审员培训、绩效管理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3、新员工岗前培训:人事制度培训、安全培训
(二)培训项目年共举行培训31项,分别管理意识培训占46%,专业技能培训占50%,规章制度与职业道德培训占4%
(三)培训人次、请假缺勤人次与培训课时
1、公司计划培训人次应为665人次,实际培训人次达515人次,管理人员达187人次,占36%;办公室文员达115人次,占22%;生产人员达213人次,占42%。全年培训请假缺勤人次达150人次,占计划培训人次的23%。
2、培训总课时是145课时。
(四)职业资格证的考证情况
通过与工贸技师学院进行培训合作,公司总共51人报名参加了职业技能资格证的考试。预计通过率在95%。
(五)培训费用
年外部培训费用总计为20797元,内部培训费用主要是饮用矿泉水。
三、培训工作分析(一)取得的成绩:
1、年度的培训工作与年度相比,从培训项目数、举办培训课程次数、接受训练的人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增长。
2、新进员工的培训已成体系,安全培训与人事方面的培训已成定制,有利于员工更快地了解企业,融入企业。而校企合作的培训将新进员工纳入其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学习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吸收力,有利于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3、培训文化渐入人心,通过多次的培训让员工从抵触培训到逐渐接受。
4、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培训需求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们公司的培训情况是培训课程很多,但参加培训人员却没有针对性,有的人参加培训只起到充数作用。根据公司培训现状,员工抗拒培训的原因有三:第一,没有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第二,培训时间安排与休息时间冲突;第三,大部分员工基本素质低,缺乏培训学习意识。
2、培训课程多而不精。
公司的培训课程达31项,平均每个月至少有两次培训。这个数据已经说明公司培训很频繁。但总体而言,公司培训的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培训讲师水平不高;第二,培训内容质量不高;第三,培训形式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单一的授课培训形式。这些原因都导致员工在参加培训时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培训效果。
3、员工培训考核不到位。
目前培训工作缺少考核,导致培训出现“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消极局面。这种局面很容易出现员工抱怨而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公司的培训福利也变成了费力不讨好。
4、培训纪律不严。培训纪律不严从两个方面说明:第一是培训出勤情况差。全年培训的请假人次达150,占了培训人数23%。其原因首先是员工不重视,总是找借口请假不参加培训;其次是管理层把关不严,随意批准员工请假。第二,培训课堂纪律差。其表现为:聊天、打电话、睡觉及随意进出等。管理者不重视及培训纪律惩罚不到位,这是导致培训纪律松懈、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
(三)合理化建议
1、作好培训基础工作。
《培训管理制度》虽已完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总结和及时调整。在具体工作流程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在管理制度上还需要多方面补充。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培训活动的组织与记录,并及时将培训相关资料完善、与统计归档。
2、做好培训需求沟通。
培训需求调查是培训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关系到后面培训活动的起点。它就是一个方向,如果方向不对,培训质量再好,也是南辕北辙。我们部门制定出适宜广大员工培训项目,各部门制定适宜本部门员工的培训项目,然后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从培训项目中选择出培训项目。此中间需要我们部门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确保各培训项目能达到公司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三者的利益一致化。
3、建立培训考核体系。培训效果是公司最关注的,高质量的培训效果是公司追求的目标。而培训考核是检验培训效果的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不仅能检查培训效果的好坏,还能检验培训人员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对培训过程的评估,能够对培训讲师、培训课程质量、培训活动组织等多方面进行信息反馈,这就容易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培训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下几种:第一,新员工入职培训及制度培训可以采取考试的考核方式。第二,外部考证培训采取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件的考核方式。第三,管理知识类的培训采取讨论或上交学习心得进行考核。
4、建立内部讲师团队。
目前公司培训需求的多元性和培训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熟悉公司现实情形的内部讲师团队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培养起自己的内部讲师团队,首先大大节约了公司有限的培训经费,其次,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再次,也可以在员工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具体措施上,重点加强对管理人员各项培训的同时,也从制度上明确、选拔优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内部讲师。对于一线员工的技术类培训,公司应该从技术部选拔讲师。同时内部培训讲师应定期开展研讨会。而我们还应建立起一套企业内部讲师的日常管理、激励、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