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20篇》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20篇)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
20xx年2月1日至2月9日(除2月3日),我与张同学以及其他三位同学(非社工专业)在旌阳区街道社会福利院做了为期八天的志愿服务。
福利院简要情况:
旌阳区街道福利院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又紧邻环境优美的绵远河,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都较好。该福利院是前几年刚扩建,但在我们看来它较为简陋,地面潮湿,墙上的墙灰脱落不少,铝合金窗户的纱窗已破损不堪,许多老化的电线没有被更换等等。但设施还较齐全,配有电视、录音机、洗衣机等。
该院院长姓赖,她是一位六十五岁的老人,负责福利院外面的事务,如申请拨款、参加会议等等。副院长姓王,则是一位中年妇女,主要负责院内的事务,如送生病老人看病。该院刘会计,较年轻,她是院长的女儿,负责财务。福利院的饮食主要由一个姓胡的年轻人和一个姓任的中年妇女负责。还有一个姓蒋的全日制的护工和三个洗衣的女工。
在该福利院生活的主要是老人,全院有老人大约四十余人,岁数都很高,一般每人每月所缴费用平均约为500元,五保户老人的费用则由国家补贴。
部分老人的资料:
刘爷爷,德阳街区人,80多岁,当过兵,四川建筑公司退休,头脑较为清醒灵敏,话语不多,右肢瘫痪,来此二年。
易爷爷,罗江县人,88岁,在罗江中学当过炊事员。其女现在罗江中学工作,其儿在一家机械厂工作。他自己的房屋已经变卖,所得钱款都分给了他的子女。文化知识较低,性格开朗,对生活积极乐观,但是因患白内障,视力差。来此一年。
李爷爷,市街区人,80多岁,他的孙女现在川大读博,他的文化知识较高,而且他现在视力依然很好,平时爱阅读报刊杂志。
唐爷爷,市街区人,87岁,看似乐观。他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头脑时而清醒,时而昏聩。来此一年。
刘婆婆,83岁,五保户,领取国家保障金(现在福利院代领,每月给老人30元零用),态度积极乐观,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身体健朗。来此六年。
张婆婆,78岁,医院职工退休。身世坎坷,孤寡老人,哥哥和侄儿远在美国,性格执拗,态度相当消极,常常说要早死早了事之类话,骨折未愈,行动极不方便。
实践目的:
因为我们的专业是社会工作,所以我们希望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地实践一、二个专业方法(尽管我们都还没学专业课),来增加我们的经验,更多地了解福利院中老人们的实际情况。
实践计划及过程:
我们每天调整计划,每天写下日志,以求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前一天我们便联系福利院,刚到那里时,是王副院长和任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们让我们到二楼去作志愿服务,当我们走上二楼时,三个老人坐在灰色的旧沙发上,正看着电视剧《西游记》,在我们简单自我介绍后,其中一位老婆婆说了一句话,“谢谢你们,你们爱戴我们,我们也一样爱戴你们。”她朴实的话令我记忆犹新。
第一天的计划是通过交谈与多个老人们认识。实践第一天早上8:30,我与张春露便骑车到福利院,当我们上楼后发现许多老人也早起了,上午依计划而行,在倾听与交流中我们认识很多老人。下午,我们增加了一位同学董媛婕,在与老人互动中,她和老人先后唱歌,使得老人们的心情非常愉悦。
第二天的计划是由对二楼的老人大体交流了解,到逐步确定重点对象。对生活态度消极的老人进行耐心地交流和开导。早上我们到达时,看见老人们正亦步亦趋地下楼来。原来当天上午当地的派出所等机构派来了慰问团。我们刚把几位老者扶下楼梯,让老人围坐在一楼大厅,与老人们短暂地叙了些话。门口忽然一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我们便很快离开了。下午,我们来时大部分老人还在午睡,在刘婆婆的室内却有数位老者聊天,我们也加入其中。随后我陪护着刘爷爷,张春露陪护着李婆婆下楼到河边晒太阳。其实,也有很多老人闲坐在绵远河河边享受着这暖冬的阳光。
第三、四天的原本计划利用2月3日寻找一、二个老年人工作方法加以运用,可惜没能找到。所以工作主要还是与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两天的工作中也有新事务,像张婆婆与我们交谈后心情似乎有所改善,让我帮她买了两封国际信封和填写寄往美国的英文地址。唐爷爷让我帮他捎口信给他的家人,尽管我们前去河东反复询问路人和寻找他所言的标志,我们却未能找到他亲戚家。
第五、六天我们与老人几乎无话题,但新成员肖宵却为我们的活动增添了活力,他带头为老人做起了卫生,搽窗、抹灰、扫地、拖地。除了陪老人聊天,这两天新事也不少,如给李婆婆包咸蛋,给唐爷爷钉纽扣。第五天下午因为市消防队慰问福利院老人,我们又早早离开了。
第七天我们依然和老人聊天,我们又增添了一位新成员何倩,而且我们很高兴地看见有四位中学生也来到福利院看望老人们,她们的到来不仅让老人心情快乐,而且也让我们这些青年感到“后生可畏”。
第八天是我们活动的最后一天,肖宵也来了,他的生活经验较丰富,和老人聊起了家常,而且聊得非常欢畅,老人们对其赞不绝口。最后我们和老人们依依惜别。
感想:
与老人交谈是一种阅读,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阅读到他们的人生,一本本厚重的人生之书,同样是丰富的经验,却是不一样的经历。尽管老人的话常常是支离片语、罗嗦重复,甚至是语不达意,但如果你耐心地倾听,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会是一次巨大的收获旅程。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老人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医疗费用和药品质量。尤其是一些补钙的药品,老人深有体会,以前此类的药品价廉物美,而现在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药效下降,老人们用后不见效,于是有老人把这种情况归咎于市场改革、私营药厂代替了国营药厂,甚至于某些老人非常怀念计划经济时代。可见部分老人的思想观念还难以适应时代变革。不过,这也说明目前国家应加强药品的准入和质量监管,让老百姓不仅吃得起药,而且吃药更要有效。
该福利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员存在较大矛盾,部分工作人员会对老人恶语相加、背后漫骂,表面原因是该院工作人员人手少、任务重,老人又常常因为身体健康问题,事情不断,比如老人失禁,工作人员不理解认为是老人与其作对故意所为。又比如老人身体疼痛不做下楼端饭等事,工作人员便认为是老人懒惰,老人很想自己动手却实在是有心无力。其实,除了双方缺乏交流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该院工作人员工资太低,如全日护工蒋叔叔,待遇是包吃包住月薪200元,洗衣工的月薪是350元。年轻的炊事员“小胡”也有意要离开福利院。我想长期存在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势必让老人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不和谐的关系也会不断消磨着工作人员耐心和热情。
仅仅在我们作实践的八天里,我们所见到的社会各界对福利院的关心很多,他们送来了营养品,也送来了关怀和温暖。在目前,老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已经令他们满意,而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正如2月2日慰问团请来了鼓乐队,刘婆婆高兴地说道,“我们老人更喜欢你们带来的热闹”。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学生已主动走进福利院来关心老人,尊老感恩得到很好地传播,爱心的接力棒在不断传递。很多同学和亲人愿意加入我们,因此希望社区有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方便志愿者提供服务。作志愿服务者,虽然短暂,但我们的绵薄之力星火之暖依然让老人倍感温暖。
唐爷爷常常要求家里人来看望他,是老人长期孤独的结果,该福利院的老人,虽然和许多同龄人共处一室,但相互交流却很少,因此许多老人多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抑郁。所以老人应当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快乐,主动与朋友、他人沟通,克服自己的孤独感,这样情绪也会走向良性循环,也助于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如果按照法律规定55岁是妇女的退休年龄,那么赖院长理应退休了八年。然而老年人工作的困难和在外申请拨款参加活动的奔波辛苦,没有让她退缩,她仍然在这福利院工作,依旧贡献着自己的余热。她让我看到了老年人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诚然,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2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2、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永康市社会福利院主要经营:"三无"对象托养,自费老人寄养等产品。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半个多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在福利院里我接触的有各类人,福利院了的老人,孤儿,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去的第一天,我买了新鲜的葡萄和香蕉送给老人吃,但是有一点我欠考虑了,有些老人患有糖尿病,不能吃太甜的东西,所以我就把水果拿给那些孩子了。从这点小事中,我明白了做事真的要全方面考虑,要为对方切实考虑。
考虑到那些老人在福利院里很孤单,我就每天上午陪老人们聊聊天,剪剪指甲,我讲我们这一代所经历的事,而那些老人们说说他们那个年代的艰辛。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老人讲了他和他的老伴从相知相识,相爱,但最终他的老伴因病去世离他而去。他们间的点点滴滴是那么的感人,我的眼不禁模糊了。在和老人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他们让我懂得了很多,我学习了很多。
而每天下午我是在陪伴孩子们度过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在他们空余的时间里我和他们玩玩游戏,听听歌,教他们一些简单的英语。虽然孩子们有时很顽皮,常常捣乱,但每每想到他们自小无父无母,却能如此坚强的走下去,也就有耐心和他们相处下去了。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我也一直遵从。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每次见到我,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姐姐”,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福利院里的人都说我这个姑娘心底真好,不怕脏不怕累。但是我最佩服的是那位医务室里的医生,当我知道她同时是副院长时,我很心里对他很不屑,心想这肯定又是靠父母的关系才坐到副院长这个位置的。但是经过经过几天她的带领和相处,我才发现我错了。她是个孤儿,从小在这个福利院长大,当她在本市的卫校完成学业后,她就立马回到福利院工作,回报福利院。我想像她这样才是真真的回报社会。当然,回到福利院工作的人也很多,他们都觉得自己生活成长的机会是福利院和社会给他们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回报福利院和社会。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8月1日,是我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今天院长同意让一些行动还较方便的老人和年龄较大的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坐在讲笑话、玩游戏。天真的笑声弥漫整个福利院。我真希望他们能永远像现在一样快乐,真希望微笑能永远驻留在他们心间。下午就要离开了,心中很不舍,在这十几天的相处里,不管是和老人,孩子还是工作人员,我们都建立了友好的感情。
短短的暑期社会实践就这样结束了,从中我仅收获了快乐,也锻炼了能力。传扬社会关爱精神,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我用自己的努力为这次实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我们应关注孤残儿童,关心社会福利事业。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关爱弱势群体。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3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肩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了加强对自身的思想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我们特地参与了学院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前往福利院开展关于象山福利院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
拜访之前,我认为,福利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但通过这次的调研,我改变了之前的看法。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福利院。他们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等。选择福利院,因为家人忙于工作、学习,自己在家很孤独。而在福利院,他们可以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更能让他们感到夕阳无限好。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看望了许多老人,感悟很多!
这些经过了岁月沧桑的老人们,面临着工作能力、自理能力的日益下降,精神生活贫乏化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便体现了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的空间,提供维护。作为当代中学生,传达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理念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着“关爱弱势群体,弘扬志愿精神”的活动主题,我们决心走进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运营的问题及困难,了解福利院内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心理,从而达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便是我们实践的主旨。
我们通过和护理人员的沟通来对老人进行了解,一定程度了解了老人的生存现状和心理情况,还和老人进行沟通了解一些他们的具体情况,并对负责人进行采访从而达到对福利院的`情况有个整体了解。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实老人们在福利院的生活还是差不多的,老人一般都是5点多起床,然后福利院也差不多都是7:00左右吃早饭,差不多都是吃稀饭,中午晚上一般都是一荤一素,开饭时间也都差不多,老人们一般睡的也比较早,一般晚上8:00就睡觉了,白天老人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看电视,看看报纸,打打牌,打打麻将,互相聊聊天,偶尔社区会搞搞活动参与参与。总体来说老人们的生活条件还是差不多的。
调查活动结束后,通过深入了解老人们的生活,与老人们对话。我们收获最大的是与老人们的心。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人生总是一笑而过,但从他们的言语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一路走来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有着太多的辛酸,是啊,他们已经很累了,他们需要休息,老人们其实不需要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他们最需要的是晚辈对他们的孝敬,是社会对他们的关心。我们现在追求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人的和谐。老人,特别是福利院的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们,作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社会应该有责任承当孝敬那些老人的义务,使他们有一个温馨祥和的晚年。那些老人的微笑就是和谐,那些老人的幸福就是和谐!更作为中学生,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关注并最大限度地帮助老人们!
人老了,腿脚不便了,思想含糊了,仿佛就成了社会的负担,就会拖累社会。如此的话,人老了岂不就成了罪过了。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能逃得过呢?每个人都会老,但老了也不应该被社会遗弃。老人们在年轻的时候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或大或小,可能仅仅是养育自己的子女,但无论如何,他们付出了。虽然他们不求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决不能忘了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孝敬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都有这方面的楷模,如《二十四孝》里孝感动天的虞舜,卧冰求鲤的王祥,尝粪忧心的庚黔娄等。其实做父母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的希望、高的要求,也不在乎什么金山银山,他们只希望儿女生活美满,能常伴在他们左右,一家人有说有笑,和和睦睦的,这样,他们就满足了。
本次调查让我们看到了象山县在对待孤寡老人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方面做出的措施还是很不错的,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态度,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等等许多方面都做的相当
不错,这代表着我国在面对现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是调查结束后,我在网上寻查资料时又发现了一些对福利院一些不好的反映,说明虽然象山在这个方面做的不错,但是仍有不足的地方。希望以后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对待“我国老年人现状”的这个社会问题上能更加关心并及早作出对此方面的相应措施,搞好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并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发扬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生活过得更加丰富精彩!
我认为,这次的调研活动队中学生有着非常大的意义。一方面培养当代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来!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4
这个大学暑假,本着想要让生活更加充实,体验更多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加入了由组织的“xx社区儿童福利院慰问活动”,按照队里的一些建议我准备了一些可能会用得上的东西,并且准备了一些小小的礼物,想要在到时候给孩子们一个惊喜。
一、福利院之行的期待
在经过充分的筹划准备以后,我们这个小队就出发了,福利院距离我们所住的地方有一些远,但是这一点距离挡不住我们大家伙心中的热情。在车上我们就热烈的讨论起了儿童福利院的事情,有些去过那里的阿姨给我们这些没有去过的人介绍那里的情况,并向我们夸赞那里孩子的听话懂事和惹人心疼,让我们这些没去过的还没有到目的地呢,就已经心生柔软,恨不得马上就飞过去抱着可爱的孩子们,将我们准备的礼物送给他们,而我的心中也对于儿童福利院之行则更加期待了起来。
二、福利院之行的实践
在期待之中,我们的车很快就到了福利院,一下车,入眼的就是一个如同学校一样的建筑群,虽然占地面积并没有很大,但是看上去却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破旧。我们一行人在门卫那里完成了访问人员的登记以后,就有人出来负责接待引领我们。
在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孩子们,这让我觉得奇怪。负责人跟我们解释说孩子们正在上课,现在要先带我们去了解一下情况,在交谈中,负责人请求我们不要歧视或者抱有一些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孩子们,因为在福利院中的孩子除了孤儿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先天性缺陷的孩子,并且福利院中的孩子们虽然都是善良的好孩子,但其实心理都有一些敏感,在有些时候言行要多注意些。
在会议室里我们谈了好一会,确定好了任务以后我们才见到了孩子们,确实如同之前的那个阿姨所说,是很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的到来都感到非常的高兴,也很热情,那种见到新鲜事物的好奇目光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看学校新来的老师时的样子。
因为我是大学生,所以我被分配到给孩子们讲一些故事和课程,幸好早就有安排,我也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包括一些手工制作的教具。
我所面对的孩子们都是一些偏小的孩子们,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跟他们讲了一些趣味的故事,科普了一些小知识后,课堂上基本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乐园和提问场。福利院中的孩子们虽然有些缺陷,并且也都有着可怜的身世,但我并没有从他们身上看出自卑自怜的神情,他们也都非常的好奇和热情,会跟我问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我回答得上来,有些问题甚至连我都被难住了,只能在心里感叹不愧是脑子里始终有着奇思妙想的孩子。
我们在福利院中并没有待太久,在与孩子们相处了一段时间,将手中的礼物都送出去以后,我们在天色暗下来以后就要离开了,在离开时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目光和挽留,我们很多人都笑着挥手说下次再来。
其中我是挥手幅度最大,喊得也是最大声的人。
三、福利院之行的感想
虽然这次的社会实践并没有持续很久,但是我真切的认识到了儿童福利院的生活,认识了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其实并不特殊,福利院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凄凉和孤寂。他们只是一群离群的小鸟,日后一样也能成为南飞的大雁,不过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些大人去多多的关注,多多的关心他们。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5
一、实践目的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迅速的今天,物资虽说是极大丰富,可是中年一代却终日忙碌工作,疲于奔波,我们作为新时的高中生理应把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下去,为社会献出一份爱心去温暖那些或是子女忙碌无暇陪伴的内心孤独的老人,或是没有家人孤苦无依的老人,或者无人照顾的病弱的孩子和特殊人群。
二、实践单位介绍
xx区社会福利院是区政府投资建设的一所公办专业养老机构占地xx亩,建筑面积xx平方米,设计床位张。
三、实践内容和心得体会
20xx年2月22日上午我们A2班的9名同学来到了xx区社会福利院,并为这里的老人带来了我们准备的水果、面包等食物,这天天气炎热可是我们每人都很兴奋,能为孤寡老人,病弱孩童带去快乐,为社会献一份爱心,我们的心中都感到一丝清凉。此行我们的口号是爱行天下,奉献爱,传递爱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进入到福利院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整洁、干净,整洁的大院处处体现工作人员的辛劳,草坪上还立着刻有福寿安康的大石,体现了社会对老幼孤弱者的祝愿。在美好的夏日里,小广场的边上有一排葡萄架,绿叶掩映下,老人和同学们亲切地交谈,阳光中的笑脸满溢着内心小小的幸福。这种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孤寡老人和病弱的孩子的内心应该会温暖,我们时常的探望会让他们倍感温暖,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去探望了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奶奶,终日卧床的老人的房间虽然不大,不过外面阳光此时洒满小小的居所,同学拿着香蕉送到老人的嘴边时,老人勾起唇角露出了一个腼腆的微笑,这画面真美。我们的到来如同窗外的阳光给这里的老人带来希望。同学在房间中努力地和老人交谈,虽然老人听得有些不真切但是她始终面带微笑,真是很可亲的一位老奶奶,当同学要离开时,老奶奶嘟囔着一句谁也没有听清的话,也许是感谢,也许是道别,也许是一句她自己都不懂的话,这个温暖的瞬间定格在了照片中,也定格在他们彼此的记忆中。
接下来我们有到了几个爷爷奶奶的房间和他们聊天,给他们唱歌,与他们合影,他们的动作虽然笨拙,但是看着他们的可爱的模样和笑脸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其中的一个爷爷给我们讲述了许多他过去的故事,有刚建国时候的贫穷生活,也有改革开放候的幸福日子,现在儿女虽不在身边但是有福利院的养护生活很好。合影时,奶奶害羞地低着头,而一位瘦弱的爷爷却默默地坐在同学的身后,怎么也不靠前,她们喜欢孩子们,也希望在孩子们的身后为他们默默祝福,静静祈祷,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一位爷爷,行动不方便坐着轮椅,但是很喜欢晒太阳,我们到了以后,一位男生主动推着他的轮椅到小广场散步,阳光下两个人的影子拉的很长,照片中爷爷望着远方,脸上充溢着满足感,那位男生看着镜头,眼中满是温柔。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男生推着老人回屋的途中,老人紧紧的牵住了他的手,过后这位男生跟我们激动的讲述了他感受到的老人手中的温度时,几近落泪,此行我们不仅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也得到了老人们爱的回应。
活动最后,为了鼓励我们,福利院的阿姨热情地表扬了我们,并给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面对镜头我们很喜悦,也有些不好意思,短短一天的时间,却受到如此殊荣,我们来奉献爱,可是最后却被这浓浓的爱意紧紧包裹住了。
走出了福利院的主楼,有的同学很高兴,因为这一天过得很充实,有的同学有些沉默,也许因为这短暂的时间让人不舍和留恋。我想一天的社会实践,时间短暂,我们为老人孩子们做的有限,但是这次实践活动会给我们的心灵强大的震撼。爱不是说说就可以,爱要付出行动,去看望,去陪伴,爱福利院的老人孩子,也要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爱为我们操劳的父母,爱为我们无私付出的老师,爱我们的同学,爱社会上所有需要爱的人。而除了爱,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人的强大不单是身体上的,内心的健康和积极向上更是重要,在这一天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得到的远比付出的要多得多,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积极参见此类活动,我们也会迅速成长起来,成长为身心健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6
尊老爱老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多少敬老爱老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发扬这一美德。为了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了解老人生活的同时带给他们欢乐,为他们晚年孤寂的精神世界献上一份关爱,星火青协带着“服务之心,关爱之心”于5月29日走进了晚霞养老中心,进行了本学期的爱心敬老之旅。
本次活动由财金系星火青协总负责以及多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分队,上午8点15在老食堂门口集合后,我们带上水果等慰问品向敬老院进发,顶着烈日,任我们的队旗在空中飞舞,打响了我们青协的名号,经过大约二十分钟的步行路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由于天气太热,老人都在宿舍里,部长们把带来的水果分发队员,然后我们就分开去慰问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接到水果后老人高兴不已,连声道谢。我们每个队员融入老人中和他们展开了亲切的交谈,老人很热情,儿女不在身边,,老人时常感到孤独和无奈。我们的到来为他们减少了孤独,看到一位大爷依依不舍的拉着我们聊天,我一阵泪酸。。。我们还帮助敬老院拔草,真是有趣啊。
在活动圆满完成之后,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我感慨良多。尊老敬老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愈加丰富的时代里,中年一代的人们却工作日益繁忙,无暇顾及到身边的父母。所以,现在的社会有了很多内心孤独无依的老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就非常有义务来担起这个社会责任,继续发扬这个延绵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树立榜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培养和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对此,我们感到很光荣,很自豪。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传递爱的接力棒,给老人们带去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引起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群体更多的关注。谢谢。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7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一张青涩的脸庞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敲开了大学的校门。这一年的时光里,不知何时,我们褪去了学弟学妹的无知,担起了学长学姐的称呼。来不及追忆大一的似水年华,来不及品读大一的青涩无知,我们一头钻进了暑期社会实践中来,就如这难遇的酷热夏季悄然到来。
经过细密的前期安排联系,七月六号,我们同青年志愿者队伍经过辗转乘车、步行,来到了福利院。这天正巧赶上省里相关部门的人员来访,我们同其一同参观了小朋友们平时的活动场所:厨房间、发泄室、心理室、阅读室……由此可见小朋友们的活动颇丰。
因福利院临时有其它活动安排,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人数并不多,仅是两位。但是我们并没有懈怠,打起十万分精神,耐心细致地开始讲课。其中一个小朋友天生聋哑,我们透过手势与文字进行交流沟通,透过阅读电脑屏幕上的ppt,他也能够切实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另一个小朋友叫王强,曾是兔唇,经过治疗,已渐好转,很是活泼开朗地参加进活动中来。不时他们小伙伴俩还会透过手语和文字进行讨论沟通。我们队友们一同向他们讲解邪教的危害、反邪教的常识,普及科学知识,最后的知识问答更是让他们兴奋激昂,用心踊跃地举手抢答。作为奖励,我们也准备了一些小礼品送给他们,灿烂的微笑甚是可爱。在简单愉悦的环境下,小朋友们学到了反邪教的常识,我们也收获到了快乐。
活动结尾,与福利院负责人交流了解到了他们的一些具体状况,聋哑小朋友会被送进特殊学校,在书法与认字方面会有所侧重。福利院的小朋友与在14岁之前都能够透过相关合法途径进行领养。至于教育学习,只要愿意,福利院会供他们上至大学。来福利院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很多,但也有一些志愿者质量不高,会导致小朋友的一些错误思想与行为。同时由于平时的志愿活动太多,小朋友们也有些许厌倦,参与度时常不高。
活动中与两位小朋友的接触中,队友们也的确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钟爱手机电脑灯电子产品,只要看到手机就会喊着抢着要,所带的礼品被看见了就会主动上前来拿等一系列问题。
福利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然需要我们社会大群众的关心与爱护,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健全家庭的我们拥有健康完好身体的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正常的、平等的、尊重的、适度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去理解他们真实的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关爱他们。正如我们会自然地俯下身子去与小朋友对话,沟通中正是需要心灵上的平等。平等不是一味的退让,不是因为年龄、遭遇、家庭的差距而无原则地迁就。在他们犯错时,依旧就应被严厉地指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对他们负责。
福利院、志愿者、整个社会就应教导他们以健全的人格、足够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灵上的依靠与慰藉。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因精神空虚、思想偏激、对社会悲观消极等思想上的偏差而受到邪教蛊惑利用,才能远离邪教,才能让以前不幸的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8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儿童福利院20__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方面: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9
寒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寒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寒假我实习的地方就是儿童福利院,这就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就是他们就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以下就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就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
福利院20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就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我原本就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就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但就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就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就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就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就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就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就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就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就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就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城市还就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就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2、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就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就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就是,他们都及其希望我们的拥抱,哪怕就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就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就是孩子人数的一半,但就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就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就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就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3、他们就是与别的儿童一样,就是天使。
他们不就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就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就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就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就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就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就是不就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就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就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就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就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四、实习体会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就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就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习报告的时候,我还就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以上就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我们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不能够这样下去了,即使就是残疾儿童,也就是需要更多的关爱才能够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我已经就是这样了,我可以自己做的更好了,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进步。这次实习给我的触动很大,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记住这一次实习,在我毕业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0
xx年xx月xx日我和我的几个伙伴在家乡的福利院进行了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福利院的老师们向我们介绍着福利院和孩子们的概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关爱孤儿时的注意事项。因为小朋友大多是有先天性疾病的弃婴,所以我们在与他们互动时要格外地小心和特别地体贴。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福利院,并与小朋友进行了互动。
当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兴奋起来,喊着“爸爸”、“妈妈”、“抱抱”等简单的词语,我们也很快进入角色,与小朋友们互动。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食拿给小朋友吃,陪他们一起看电视、搭积木,抱着他们在教室里逛逛。小朋友们不奢望我们有什么特长会表演什么节目,他们只想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们跟他们一起合影时,他们会摆出pose,竖起两个手指,喊“yeah!”。他们会把照相机抢过去,从相机里面看看自己的模样。他们会把“妈妈”的头绳拉下来,亲自给“妈妈”扎辫子。上午10点,准时开饭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坐在方桌边,自己吃饭,我们就一对一喂年龄小一点的小朋友吃饭。他们一个比一个乖,会互相督促“坐好,吃饭”,一口接一口,不一会儿一大碗盖浇饭就已经吃完,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饭后稍做休息,便是午睡时间,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床位,会自己脱下外裤穿好睡裤,会把袜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们向老师们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和春节的心情,老师们说:“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福利院对他们来说就像家一样。”
下午我们和孩子们玩起了小学或幼儿园才玩起的游戏,他们都很开心。傍晚我们要走的时候,福利院的老师和孩子们都出来送我们,和我们说“再见。”
回家后,我认为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着社会上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关心和照顾,还有些好心人领养他们,他们又是幸运的。我们同学中有一些已经为人父母,有些结婚了还未育有孩子,有些还是未婚,状态不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感触。为人父母的同学们觉得他们是那么听话那么可爱;结婚还未育的同学们觉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是要优生优育,要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留在老师们和同学们心中的回忆不会消失,同学们也觉得关爱这些小朋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开展。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1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____年__月__日至__月__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____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____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____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____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____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____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四: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五: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后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____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____姐姐给我回信了。"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____,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实录
第一:他们的在乎让我惭愧
我们的实习受到少年、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真诚配合。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____(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____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说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实习要结束的时候,我和同伴在他们中一部分人中作了一个小实验。即让他们写下自己最舍不得的六个人,在一一删除之后留下一个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法,粗略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渴望。结果,出现每条纸上都写着伙伴的名字,其中三张纸上有我和同伴的名字。后来那些纸被我带回来了。其实,我们有什么资格出现在那些纸上呢?我们是去实习的,我们做的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啊!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2
今年寒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寒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寒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以下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
福利院20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城市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2、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我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半,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3、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三:实习体会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习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我们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不能够这样下去了,即使是残疾儿童,也是需要更多的关爱才能够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我已经是这样了,我可以自己做的更好了,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进步。这次实习给我的触动很大,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记住这一次实习,在我毕业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3
实践对象:儿童福利院
当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兴奋起来,喊着“爸爸”、“妈妈”、“抱抱”等简单的词语,我们也很快进入角色,与小朋友们互动。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食拿给小朋友吃,陪他们一起看电视、搭积木,抱着他们在教室里逛逛。小朋友们不奢望我们有什么特长会表演什么节目,他们只想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们跟他们一起合影时,他们会摆出pose,竖起两个手指,喊“yeah!”。他们会把照相机抢过去,从相机里面看看自己的模样。他们会把“妈妈”的头绳拉下来,亲自给“妈妈”扎辫子。上午10点,准时开饭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坐在方桌边,自己吃饭,我们就一对一喂年龄小一点的小朋友吃饭。他们一个比一个乖,会互相督促“坐好,吃饭”,一口接一口,不一会儿一大碗盖浇饭就已经吃完,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饭后稍做休息,便是午睡时间,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床位,会自己脱下外裤穿好睡裤,会把袜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们向老师们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和春节的心情,老师们说:“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福利院对他们来说就像家一样。”
下午我们和孩子们玩起了小学或幼儿园才玩起的游戏,他们都很开心。傍晚我们要走的时候,福利院的老师和孩子们都出来送我们,和我们说“再见。”
回家后,我认为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着社会上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关心和照顾,还有些好心人领养他们,他们又是幸运的。我们同学中有一些已经为人父母,有些结婚了还未育有孩子,有些还是未婚,状态不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感触。为人父母的同学们觉得他们是那么听话那么可爱;结婚还未育的同学们觉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是要优生优育,要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留在老师们和同学们心中的回忆不会消失,同学们也觉得关爱这些小朋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开展。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4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儿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5
实践地点:____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____儿童福利院20____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____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6
实践时间:20xx年6月8日-20xx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 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实践单位介绍
儿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
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
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 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 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7
实践对象:儿童福利院
社会实践时间:xx年1月24日
xx年1月24日我和我的几个伙伴在家乡的福利院进行了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福利院的老师们向我们介绍着福利院和孩子们的概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关爱孤儿时的注意事项。因为小朋友大多是有先天性疾病的弃婴,所以我们在与他们互动时要格外地小心和特别地体贴。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福利院,并与小朋友进行了互动。
当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兴奋起来,喊着“爸爸”、“妈妈”、“抱抱”等简单的词语,我们也很快进入角色,与小朋友们互动。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食拿给小朋友吃,陪他们一起看电视、搭积木,抱着他们在教室里逛逛。小朋友们不奢望我们有什么特长会表演什么节目,他们只想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们跟他们一起合影时,他们会摆出pose,竖起两个手指,喊“yeah!”。他们会把照相机抢过去,从相机里面看看自己的模样。他们会把“妈妈”的头绳拉下来,亲自给“妈妈”扎辫子。上午10点,准时开饭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坐在方桌边,自己吃饭,我们就一对一喂年龄小一点的小朋友吃饭。他们一个比一个乖,会互相督促“坐好,吃饭”,一口接一口,不一会儿一大碗盖浇饭就已经吃完,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饭后稍做休息,便是午睡时间,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床位,会自己脱下外裤穿好睡裤,会把袜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们向老师们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和春节的心情,老师们说:“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福利院对他们来说就像家一样。”
下午我们和孩子们玩起了小学或幼儿园才玩起的游戏,他们都很开心。傍晚我们要走的时候,福利院的老师和孩子们都出来送我们,和我们说“再见。”
回家后,我认为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着社会上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关心和照顾,还有些好心人领养他们,他们又是幸运的。我们同学中有一些已经为人父母,有些结婚了还未育有孩子,有些还是未婚,状态不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感触。为人父母的同学们觉得他们是那么听话那么可爱;结婚还未育的同学们觉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是要优生优育,要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留在老师们和同学们心中的回忆不会消失,同学们也觉得关爱这些小朋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开展。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8
实践时间:x年6月8日-----x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儿童福利院20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9
暑假里的一天下午,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某某社会福利院进行“关爱孤儿,助人为乐”活动。接待我们的是一个跟我们年龄相仿的小伙,觉得他全身都是温暖的光芒,和蔼可亲!福利院的老师们向我们介绍着福利院和孩子们的概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关爱孤儿时的注意事项。因为小朋友大多是有先天性疾病的弃婴,所以我们在与他们互动时要格外地小心和特别地体贴。
他把我们带到小朋友们的地方,说实话,刚进去还是有点惊到,虽然早已做好各种心理准备。
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的我,手足无措,呆呆地站在门口,手足无措,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感觉全是多余。反倒是朱琳,潇洒地笑着和他们打招呼。我也依葫芦画瓢,呆头呆脑地说了句:“小朋友好,嘿嘿!”天知道我有多傻。
刚开始有什么都帮不了的无力感,和他们一起看喜羊羊。老师看出了我们的窘迫,要我们给他们发小馒头,可句是一袋小馒头,顿时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一个个小手,从我手里小心的拿过去,没拿到的只是充满渴望的眼神望着我。
我发现一个第一眼就喜欢的宝宝。萌萌的。他是一个爱笑的男孩,你走过去,他就笑。后来我问老师,她说他只知道笑和吃。看见人就笑,我喜欢爱笑的也喜欢萌萌的,他应该是我最偏爱的一个吧。看着他的笑,就觉得心疼,也许什么都不懂才会有如此纯真美丽的笑容,可他的笑容背后,会有难过吗?我一直坚信,爱笑的人运气应该不会太差。可惜的是,他们解散后便再也没有见过他,找遍了我能去的地方,还是未看见他小小的身影,就连他们吃饭时,我都没有再看到他。
有一个爱笑的小姑娘,她长得都是满脸微笑的模样,看到的时候,她在一个有婴儿的房间里要宝宝,煞是喜欢。我走过去,她伸出她肉嘟嘟小手,牵得我好紧。另一只手摇着宝宝。她吃饭的时候,看见我,笑得超开心,举起小碗,还是有些腼腆。腼腆尔内向的姑娘,面对喜欢的想要去争取,可面对其他的人群,还是缩在角落里,默默的看着,像及了有时候的自己。不喜欢争抢,自己默默的,不喜欢大群人,做好自己的事。
那四个月大的宝宝,我逗她,她把没一颗牙的牙龈给我看。我出去一会儿后再回来,她就一直打饱嗝,喝多了牛奶。
有一个老喜欢扯着我乱跑的小男孩,喜欢扯我的手表。我一说好疼诶,他就松手,继续乱跑。
有一个老喜欢装老成的,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我说狗,他就扯着你一直说他喜欢狗,电视里演乌龟,他就告诉我乌龟小时候是红眼睛,长大了是黑眼睛,说实话我不知道。炯炯而谈的样子,只把你忽悠。他答应我和我练羽毛球,哈哈。
有一个真老成,他叫罗林峰。当其他人都向后望是,我坐在他后面他都不理我。后来他告诉小日日写他的名字,期初,他用手比划,我点头示意我懂了,他却坚持要用笔写。好吧。我告诉他他和我奶奶一个姓,我问他知道奶奶是什么意思吗?他说不知道。心疼,看着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扯出一个牵强的笑容。他非常好学,喜欢读书。但似乎我把他教坏了,我告诉他说逗比小青年。小日日解释说,我是苏逗比,逗比就长我这样,因为是我首先告诉他这个词的所以他就叫罗逗比。听后,他双手紧按耳朵,嘴里哇哇叫着:“啊,太难听了!真难听!”左手扶额,45度角仰望天花板,仰天长啸,一副怎么可以这么有这么丑的名字的模样。小日日唱歌,他的反应更强烈,开始的时候一副欲死不能,欲生不得的表情,再过两秒,也许是本着“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心态,直接跪下求她,还差点磕下头:你别唱了,好不好?悲切之情,溢于言表,难以掩饰。得提一下另一个小姑娘,本来她死死的.拉着小日日,毫无挣脱之力,微笑的望着她,小日日唱了一句,她就低下头,缓缓松开手。我得为小日日说句公道话,其实她唱得挺好的,只是听的人有点难受。他吃饭去的时候,对我们说:“姐姐,你们不要先走,等我吃完饭。”下午6点,我们要准备回去了。小木木写的时候,他说了句,姐姐你好漂亮啊!走出门的时候,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直接告白:姐姐,我好喜欢你啊!
最逗的是装老成的和老成的找我和小木木要qq,电话和地址,还要写的一模一样。
最感动的是,我问他们“你们喜欢我吗?”真诚而爽快的答道“喜欢”。
最心疼的是,他们眨着眼睛小心翼翼的问我们"你们明天还会来吗?”还认真的要我写下时间。
再见,小天使们。我们明天还会来的。
我不想说他们是脑瘫,他们依然真诚善良而美好,他们不应该被歧视,不应该因为先天的正常而持一种优越感。也许你不知道自己的一个眼神或举动对他们有多大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爱,而不是遗弃。他们的单纯影响着我,也传递给我纯真的快乐。天才与他们只有一线之隔,他们只是因为受到上帝格外的偏爱,而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以前,有个朋友对我说:感觉社会好冷漠,全是负能量。其实我想说的是:因为我还没进入社会,不好妄自评论,不懂其中的纷杂。可是正能量依然是满满的,如果你更多的关注社会的正能量,你也会是一个满满温暖且正能量的人。刘同说:你要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变得越来越现实。虽然变得现实是你自己选择,我们无权妄自评论,但你同时会失去很多美好。
“助人为乐”虽然从小听到大,可却未真正理解过,最近才感受到。
谢谢他们让我有种满满的被需要感。
大家都是棒棒的,一起加油!
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20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了解社会、锻炼毅力,对于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制定了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期能从其中获得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并从中汲取社会的思考,促进自身的思想进步。
本次南山福利院之行的目的:一是给老人们送去快乐和温暖;二是通过走入社会,使我们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社会经验;三是培养我们的爱心、热心和善心。
我们小组为这次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从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到往返联系福利院负责人,我们付出了很多,经过不怕麻烦的重复再重复,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活动计划,熟悉了路线,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小组参加该活动的17名同学在深大北门地铁站集合完毕。我们满怀激动地前往南山福利院进行公益劳动。
进入南山福利院,在领导阿姨的安排下,有的同学对墙壁、院落、窗户等进行了认真、彻底地打扫;有的同学与老人们亲切、热情地聊天,给老人们送上一份温馨和幸福;还有的同学搀扶老人下床走路个个都很认真的学着、干着。一些老人对我们赞不绝口。夸赞我们深圳大学的学生真不错!听到这样的称赞,虽然辛苦,但是我们感到无比光荣。
下午五点左右,活动结束了,我们和老人们一一道别,有的老人说:你们还要再来呀!我当时就被这句话感动了,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老人近距离的'接触,尽我最大的能力把快乐与温暖送给了他们,我真的很高兴;作为该活动的一员,活动这么成功,这么有意义,我真的很欣慰。我从中学到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首先,关心照顾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理应继承并发扬这种美德。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老年人历经风吹雨打,千辛万苦地培养出下一代,现在我们理所应当去关心照顾他们。然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愈加丰富的时代里,中年一代的人们工作日益繁忙,无暇顾及到身边的父母,所以,现在的社会有了很多内心孤独无依的老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非常有义务来担起这个社会责任,继续发扬这个延绵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家,和他们拉拉家常,倾听他们的诉说,他们会感到很高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我们树立榜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培养和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对此,我们感到很光荣、很自豪。
其次,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益的无偿的劳动,是不计报酬、不谋私利,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劳动。参加公益劳动,对于培养我们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自觉自愿为公共利益而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以及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等思想品德,都有重要的作用。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锋。
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些人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做什么事都讲钱,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浮夸虚荣等等丑陋现象,对尚处于思想认识形成期的大学生,造成了理想信仰上的迷茫和思想行为上的严重腐蚀。
此次南山福利院义务劳动作为一次公益劳动,我们毫不嫌脏,踏实、认真地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并且没有发生打闹情况。这体现了我们尊重公益劳动、热爱公益劳动的态度,体现了我们作为深圳大学的学生的良好素质。
第三,我们17名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我从中体会到了集体力量无穷,个人力量微小。试想,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墙壁都擦得一尘不染,把楼道的垃圾全部清扫,把每间屋子的地都擦得干干净净然而我们17名同学通过团结合作就做到了,这就是集体的力量。
我们大学生将来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年代,单位中的每个成员,若想把工作做好,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尽快融入一个团队,了解并熟悉这个团队的文化和规章制度,接受并认同这个团队的价值观念,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从现在起,我要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树立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懂得通过团队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工作上作出最优秀的成绩,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我体会到了社会实践对于个人的无尽帮助。“纸上得来终觉浅”社会实践让我们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统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发挥出了它的价值,完成了知识的真正使命,我们才能修补自身知识的欠缺!责任和使命不仅使我们忍受了从未有过的困苦,迸发出从未有过的热情,而且,使我们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最后,总结这次南山福利院公益劳动的社会实践,我觉得,虽然它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但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有用的,受益匪浅的社会实践。虽然我们创造的社会效益难以用用金钱来衡量,但其对我们的影响和锻炼是难以计数的。可以说,社会实践是艰苦的,但收获又是巨大的。它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因为它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深入社会了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