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实用十篇》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通用10篇)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1
退伍不褪色,是金子那里都发光!
小东,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12月退伍,xx县xx镇延家川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20xx年3月,xx县xx镇延家川村退役军人小东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小东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延家川村旧貌换新颜。
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18年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92户188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延家川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20xx年9月成立xx县xx镇延家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xx年11月,合作社流转川地60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27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400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387户1089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20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100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40%,可直接带动20户62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3口水井,维修2处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90多盏,热水器56个,新式电表370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235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30人的幸福家园,争取200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xx年中秋节,举办了延家川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延家川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2
20__年开学以来,全南县乌桕坝中学支教教师邱,每周二、周四早上6点50分就来到教室带领学生英语早读,“马上就中考了,学生的英语底子比较薄,要抓紧一点。”
自20__年10月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入职以来,已成为孩子“大朋友”的邱,逐渐长成为教学骨干,“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高了不少。”
近两年来,赣州市人社部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多举措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向基层一线流动。
一方面,在全市县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中,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四放宽二改进”招聘政策(放宽年龄限制、放宽学历要求、放宽专业要求、放宽户籍规定)。对于急需紧缺人才,通过简化招聘程序、降低开考比例等方式,推动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20xx年以来,全市共发布县乡事业单位招聘计划12246人。
另一方面,赣州市逐年扩大“三支一扶”招募计划,为乡村输送一批教育、卫生、农林水利等方面的“新鲜血液”,着力打造一支“招得来、站得稳、做得好、留得住”的“三支一扶”人才队伍,全市累计招募“三支一扶”人员668名,有效提升基层人才队伍素质。
此外,通过“送培训、送技能进乡村”的方式,推进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中式烹调及面点、育婴员、美发师、摩托车维修工、混凝土工、保健按摩师、养老护理员等近20个项目(工种)培训。20xx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16.77万人次(其中脱贫人口培训2.11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乡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针对乡村弱劳力、半劳动力,赣州市人社部门充分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帮助其实现自食其力。
在会昌县西江镇南山村,村民曾天养每天负责清扫村道。因患智力缺陷,曾天养外出务工受阻。当地人社部门了解到其有就业意愿且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后,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的方式,聘用其为保洁员,月工资800元。
在赣州各地乡村,保洁员、生态护林员、农家书屋管理、乡村振兴信息员、水库管理员、公路护理员、就业协管员等20余种公益性岗位,有效破解乡村弱劳力、半劳动力等群体就业门路少、转移就业难、增收渠道窄等问题,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xx年至今,全市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4.74万余人。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3
李雅文,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区委农办、区扶贫办专职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大学时代,培养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
李雅文1993年入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为国土与房地产开发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期间,他担任班长,也加入了学生会。“在仲恺校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老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在生活上又很亲切,对我们很关心,还经常跟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们管理学院书记李锡儒老师当时就住在学校里面,经常带我们去他家吃饭。可以说,在仲恺校园的这两年,既充实又快乐。”李雅文回忆起仲园的点点滴滴,还是记忆犹新。
李雅文在专业学习上刻苦认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间,光荣入党。“李锡儒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出去锻炼,做事情要多实践。”“务实做人,踏实干事”是李雅文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学期间,专业的老师常教导他们要肯吃苦耐劳、敢于创新,老师们的教导李雅文一直记在心里,他也养成了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用心帮扶,助力凉山州脱贫
20xx年6月,李雅文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实际上,早在20xx年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挂职任村委副书记时,李雅文便与扶贫工作结缘。
20xx年,为响应党中央“东西协作”的政策,南海区与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县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李雅文开始了凉山州扶贫的攻坚克难之旅。
“像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到了原始社会,村民们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卫生环境很差”,回忆起当初入凉山州时的情形,李雅文仍充满感慨。当时凉山州是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甘洛、喜德与越西是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的其中三个,彝族人口占大多数。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地形比较封闭,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李雅文每次走访当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李雅文还要徒步走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各个散落的农户。
地形的封闭导致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封闭,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村民们平日仅靠手工种植玉米、荞麦等作物维持生活。有些贫困户家里只有一口锅,一把勺子,也没有区分碗筷的意识,吃饭时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饭吃,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于当地卫生环境的较差,村民们也不讲卫生,医疗资源匮乏,导致肺结核在当地比较多发,诸多问题摆在李雅文等扶贫工作人员的面前,他们感到时间的紧迫和扶贫的压力。
李雅文觉得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和思想。“在仲恺学经营管理时,老师一直强调,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发挥人的优势。”他想让“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带动作用”。李雅文牵线搭桥、想方设法让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开始他们没有工作技能,李雅文就先对他们进行培训,耐心指导他们。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快适应外面的世界,融入社会。几年间,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区务工。这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他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乡,也会传播先进的思想、带动周围的村民改变观念,让他们看到依靠勤劳奋斗,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慢慢地,村里人也开始讲卫生了。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
李雅文不仅带领村民“走出去”,还采取了“引进来”的方法。他与扶贫队伍一起多方联系,为凉山州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因地制宜,打造7个产业园区,总投资超3亿元,带动2万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里的卫生条件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学校条件简陋,设施也不齐全。没有开水房,学生们只能从家里带水到学校,带来的水喝完就没有了,实在渴了只能喝生水。李雅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成立了“雏鹰助飞扶贫慈善基金”,筹集社会善款310余万元专款为北三县104间学校安装255台净水热水器,使凉山州北三县学生饮上安全热水。
聊起扶贫中遇到的困难,李雅文打趣道:“头发就是这样白的。”他顿了一下,说:“扶贫工作中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想起仲恺李锡儒老师的教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惊慌,保持乐观,一步一步地去解决,要奋进,不要松懈!”这些话给了他前进的力量。
在南海区扶贫干部们眼里,李雅文一直是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的“一线操盘手”,务实肯干的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李雅文每年都要进凉山十几次,每次短则一周,长则十几天。回忆起刚到凉山的日子,李雅文笑着说:“起初什么都需要我们手把手去教他们,就像父亲教孩子读书一样一遍遍地去教,虽说很辛苦,但是帮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群众脱贫走向幸福,我也觉得很幸福。”
科技扶贫,发展智慧农业
“互联网对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而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物联网发展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向。”李雅文对物联网发展农业的前路信心满满。李雅文在帮扶地推动5G农业、智能化农业发展。最近几年,南海区配合当地在凉山三县打造起7个产业园:在喜德县,他们打造起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该产业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在越西县,打造的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采用5G信息技术栽种“5G苹果”,成为凉山州首个产供销一体、物联网智能化农业园区……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帮扶地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李雅文结合云浮罗定地区特点创立了“万亩南药基地”,除了引导利用好罗定当地资源外,他结合南海区的优势,联系南海区制药厂与南药基地对接,为基地引入实力雄厚的合作企业,以“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南药基地。同时,李雅文还联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为基地注入先进技术力量。“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泉,我们也致力于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动帮扶地的产业发展。”李雅文说。
扶贫期间,李雅文及其团队为云浮56条贫困村集约土地超过3万亩,落实产业项目326个;为凉山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打造产业园区7个,建立“带不走”的长效脱贫机制。发动企业募集近1亿元款物,助推民生发展。20xx年发动165家企业结对云浮56条村,助力脱贫攻坚。20xx年底,云浮市2060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凉山州北三县全部脱贫摘帽。
“看到群众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也觉得很幸福!”务实做人,踏实干事,李雅文用自己在大学的所学、所悟,为乡村振兴和扶贫事业贡献力量。他,值得吾辈致敬和学习!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4
他叫小阳,20xx年5月被派选到xx县淇滩镇竹园村开展驻村工作。进村以后,他迅速转变工作角色,坚定信心,主动作为,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他没有丝毫畏难情绪,而是主动请教,虚心学习,积极工作,风雨无阻,坚持每天一早下队入户、走家串坊,与群众交心谈心、拉家常,讲政策、传党声、听民意,从中记录他们的基本信息,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到1个月,摸清了村情,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0xx年,为贯彻落实淇滩镇党委政府关于发展村级产业的工作要求,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安排部署下,他团结村支两委干部带头主抓辣椒产业,通过电脑网络,请教联系村农业技术专家,自学研究辣椒种植培养技术,带领群众下地翻土、铺膜、栽培、施肥、除草、采摘、托运、装车......为解决产业前期启动资金困难问题,他极力向公司请示,获批资金3万元,保障了群众的前期务工费用。他积极宣传动员群众种植辣椒,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了群众种植辣椒无销路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群众种植辣椒的积极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来源。
为有效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筑牢群众生命安全屏障,接到上级关于群众接种新冠疫苗的通知后,他第一时间下队,挨家挨户向群众宣传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张贴标语、电话联系、微信转发等方式,动员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接种疫苗。针对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众,他主动担当,接送群众接种疫苗,确保全村疫苗接种不漏一人。春节期间是新冠病毒传播高峰期,面对陆续返乡过年的群众,他严格按照市、县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部署,全力落实镇级调度指挥,迅速开展全村排查、统计、上报等工作,积极动员村里公益性岗位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卡点执勤,确保竹园村群众过上一个幸福安稳的祥和春节。
驻村期间,他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持做群众的贴心人,只要群众有困难的地方他都会在场,帮助群众办理住院、处理纠纷、救护伤者、申请救助、缴纳医保、打扫卫生等,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xx年6月,他听说高二头组肖全英老人,因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他和村干部及时将病人送往xx县人民医院就医住院,在住院期间,他时常去医院看望病人帮忙护理。
驻村期间,他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忘我奉献的行动,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5
他叫小阳,20xx年5月被派选到沿河县淇滩镇竹园村开展驻村工作。进村以后,他迅速转变工作角色,坚定信心,主动作为,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他没有丝毫畏难情绪,而是主动请教,虚心学习,积极工作,风雨无阻,坚持每天一早下队入户、走家串坊,与群众交心谈心、拉家常,讲政策、传党声、听民意,从中记录他们的基本信息,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到1个月,摸清了村情,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0xx年,为贯彻落实淇滩镇党委政府关于发展村级产业的工作要求,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安排部署下,他团结村支两委干部带头主抓辣椒产业,通过电脑网络,请教联系村农业技术专家,自学研究辣椒种植培养技术,带领群众下地翻土、铺膜、栽培、施肥、除草、采摘、托运、装车。为解决产业前期启动资金困难问题,他极力向公司请示,获批资金3万元,保障了群众的前期务工费用。他积极宣传动员群众种植辣椒,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了群众种植辣椒无销路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群众种植辣椒的积极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来源。
为有效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筑牢群众生命安全屏障,接到上级关于群众接种新冠疫苗的通知后,他第一时间下队,挨家挨户向群众宣传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张贴标语、电话联系、微信转发等方式,动员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接种疫苗。针对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众,他主动担当,接送群众接种疫苗,确保全村疫苗接种不漏一人。春节期间是新冠病毒传播高峰期,面对陆续返乡过年的群众,他严格按照市、县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部署,全力落实镇级调度指挥,迅速开展全村排查、统计、上报等工作,积极动员村里公益性岗位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卡点执勤,确保竹园村群众过上一个幸福安稳的祥和春节。
驻村期间,他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持做群众的贴心人,只要群众有困难的地方他都会在场,帮助群众办理住院、处理纠纷、救护伤者、申请救助、缴纳医保、打扫卫生等,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xx年6月,他听说高二头组肖全英老人,因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他和村干部及时将病人送往沿河县人民医院就医住院,在住院期间,他时常去医院看望病人帮忙护理。
驻村期间,他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忘我奉献的行动,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6
小琼,198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是xx县xx镇xx小学基层扶贫的一名一线教师,她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突出的工作业绩,多次被学校和上级单位表彰,赢得了全校教职工的一致好评。在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用心教书,做一个负责任的教师;用爱育人,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用心做事,当好学校少先队的勤务兵。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她以扎实的工作态度,勇挑重担,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宣传党的政策、了解学生所需,积极为帮扶学生提供帮助。
x同学在20xx年秋季转入xx县xx镇xx小学,刚到学校时,特别害羞,不敢大声回答问题,更不敢下课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作为帮扶教师,小琼老师便每天下课都主动去班级里找,带着她和其他同学一起游戏玩耍。为了让尽快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小琼老师带着她一起复习课程、分析试卷,陪着她一起整理归纳知识点。时不时在办公室聊聊天、谈谈心,了解她最近的情绪变化。当孩子受到班主任表扬时,小琼老师都会准备小礼物送给孩子作为奖励,让孩子更加自信、上进。还介绍班里性格开朗的同学给她认识,在小琼老师的努力下,慢慢适应了班级生活,喜欢和班里同学一起游戏,在班里有了交心的好朋友,上课时能够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主动上台进行课堂展示,学习成绩飞速提升。20xx年秋季期末考试时语文考了全班第一,其余课程都在90分以上。20xx年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三名,全校前十名。20xx年成绩全级前十,还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十佳少年、优秀少先队员。
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小琼老师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不能回乡,便带着新衣服和零食去家里看望和她的奶奶,她告诉要听奶奶的话,要帮着奶奶多分担家务,做一个让大人放心、父母开心、老师喜欢的少先队员。当学校发放课本,小琼老师将课本打包好送到小区门口,并准备了一些热敷眼罩,让孩子在网课学习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小琼老师时常与奶奶在微信上联系,从各方各面关心了解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关怀。
得知孩子的奶奶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在家照顾她和弟弟,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挣钱,半年多才能回来一次。小琼老师经常上门看望,并带去各种礼物、让姐弟俩开心。
女孩子的心思都很细腻,x同学也是一样。有次,在过生日的前几天,她悄悄地说:“孙老师,我下周就要过生日了,可是我妈妈还在外地打工,她从来没有给我梳过漂亮的头发,每天都是我自己梳洗的。”看着孩子委屈、难过的眼神,她心疼极了。在孩子生日当天,为小姑娘梳了美美的头发,还送了她一个粉色大蝴蝶结发绳做礼物,孩子开心极了。回家后奶奶还专门给她打电话,说孩子高兴地跟院子里的阿姨说,是老师妈妈给她梳的辫子,还有漂亮的头花,孙老师对她就和自己的亲女儿一样。
她说,我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个共产党员,我们不但要立足本职工作,还要多措并举,发挥和调动一切力量,为教育扶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是用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帮扶是用一颗心灵感动另一颗心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亮爱的灯盏,唤醒贫困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让人性发出最灿烂的光辉。对贫困学生多一份爱心,就会让我们的社会少一份遗憾。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学校的帮助让我们泪流满面,还有小琼老师的细心,耐心,贴心更使我们产生了由衷的感谢。我们全家将努力将和杨辰逸两个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7
20__年夏天,一则“土专家”获评正高级职称的消息,让广袤的乡村沃野“沸腾”了。在浙江省农业正高级职称评审结果中,有4人为职业农民。有了职称托底,“土专家”“田秀才”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底气更足了。
浙江的创新探索,谱写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听旋律。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为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人社部加大人才人事帮扶,深入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支持县以下基层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行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定合格线倾斜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各地人社部门结合实际、创新举措,大力推动人才人事帮扶——
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倾斜政策。陕西宝鸡市适当降低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条件,县区30%左右的岗位招聘学历条件起点设置为大专,招聘笔试中设定最低分数线,降低或不设开考比例。湖北宜昌市新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乡村振兴“特设岗位”,支持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部门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乡村发展。
实施职称评聘倾斜政策。新疆阿克苏地区落实基层“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调整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比例,并结合基层工作年限,给予专业技术人员加分制。甘肃张掖市出台多项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中级、高级职称,不受岗位数额限制。
积极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山东面向全省推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一步到位”直评高级职称。宁夏石嘴山市制定符合高素质农民特点的评审条件和评审方案,参评人员基本上不受学历、论文和资历的限制,注重实践、创新和贡献。
加大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力度。江苏太仓市组建乡村振兴博士“帮帮团”,并吸引农业院校专家教授、本土专业人才等加入,组织专家人才与各村结对合作,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甘肃平凉市抽调100名高级专家,组建果业技术、畜牧养殖、文化旅游、教育教学、医疗卫生5支专家服务队,深入全市100个帮扶联系点开展帮扶。
推动“三支一扶”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安徽“三支一扶”计划突出基层急需紧缺导向,拓展基层服务岗位,重点开发乡村振兴协理员、基层社会保障等服务岗位。20xx年,全省招募上岗高校毕业生1007名,其中,从事帮扶乡村振兴工作544名。吉林加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力度,优先满足艰苦边远、重点帮扶、少数民族乡及沿边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补充需求。20xx年,招募直接从事帮扶乡村振兴人员105人。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8
胡文明同志自20__年3月入驻拉伯乡拖甸村委会以来,按照省、市、县关于“回头看”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四项工作”,以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为前提,以解决群众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的,与当地党员群众同学习,同工作,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了拖甸村委会帮扶活动不走过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深入走访,准确掌握村情民意
拖甸村位于拉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47公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610户,2542口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1户,667人。
胡文明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驻地当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温的考验,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深入农户调查摸底,访贫问计,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足迹踏遍了拖甸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他还不时与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认真记好民情日记。通过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访调研,他不仅准确掌握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还清楚掌握了整个村情社貌。
吃透政策,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
胡文明同志刚来,正赶上全省扶贫工作转入整改阶段,按照省、市、县关于“回头看”文件精神,先后进行了7次“回头看”。他先后参与了拖甸村委会易地搬迁工作存在问题的摸底调查、拖甸村卡外农户的摸底调查和托甸村精准扶贫动态调查等专项活动。胡文明与两委班子一道,及时组织广大扶贫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把握政策要点,吃透政策精神,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六九五六”贫困退出标准,严格对标对照,逐户分析研判。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等工作任务。
在调查工作中,胡文明同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脱贫目标,深入查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扶贫措施是否有效,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贫困退出是否真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一公示”的要求,逐村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对村内建档立卡户进行核实,拟定贫困户于组内,经村内评议、村内张榜公示后无异议报乡政府,确保了全村贫困户的准确性。
摸底调查结束后,他与其他队员一道不辞辛苦,认真撰写出《宁蒗县拉伯乡托甸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入户调查统计表》、《托甸村回头看整改意见汇总》、《托甸村回头看统计表》《托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增减情况明细表》、《托甸村贫困户信息表修改》等,准确掌握了拖甸村民委员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变动情况,着力降低错评率、漏评率,努力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从而确保了拖甸村委会“整改”活动不走过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谋划项目,农牧民受益匪浅
胡文明同志与云南省社科院驻村工作组,筹建了托甸村委会精准脱贫作战室,并以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出发点,同村班子一道,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把跑办帮扶项目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尽最大努力争取项目资金。
胡文明与他的队友们,在确保托甸村委会贫困户1万元挂联配套资金、家庭助学基金10万等足额投入外,时刻关注并落实托甸村委会三江口、布落、两家村“灌溉用水”、托甸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等工程项目推进情况。同时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更多资金帮助村民解决安装太阳能路灯及安装厕所+淋浴室+太阳能热水器等项目建设。为此,胡文明同志亲自认真撰写了《安装厕所+淋浴室+太阳能热水器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等报告。经过胡文明等同志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社科院共落实项目资金27万元,在格落、草皮甸、古鲁甸三个村组试探性地实施了太阳能路灯项目,经评估验收后进行运营,效果十分良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成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的好事实事,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胡文明还直接参与了《托甸村精准脱贫示范村建设项目》方案的草拟工作。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了拖甸村目前的发展现状,初步确定了以打造4个示范村,即民族文化生态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房屋固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庭院美化工程、环境净化工程、特色产业、村民素质提升工程、基层党建创一流工程等为主的10大惠民项目。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拖甸村委会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发展思路明确,农村经济有了坚实的保障。走进拖甸村,一条条宽敞的路面、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一间间整齐的民房、完善的各类公益设施,俨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祥和、安康的农村新景象。
牢记宗旨,展现人民公仆形象
在离开昆明时,胡文明在他的日志中写道:说实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项全新的工作,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性,何况是去偏僻的乡下,有那么一瞬的忐忑。但这次去的地方,却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能拒绝吗?我拒绝得了吗?故乡时时象一只无形的手,牵绊着我的心,何况我的故乡还是那么落后、闭塞,我能为她做点什么呢!好吧,去了再说,那怕只有三分力,我会使出四分劲!就让我带着一颗诚心,一份热忱,故乡我来了!
刚入村那天,看着从车上搬下的三套行李、洗漱用品,乡党委书记惊讶地说:“真住啊?”胡文明真诚地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你的村民,每月要住20天以上。”从此,一住就是5个月。作为云南省社科院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胡文明同志首先认真思考了四个问题,一是省委为什么要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为主题的整改活动,二是下派驻村工作队到村做什么,三是驻村期满给党员群众留下什么,四是回去收获什么。胡文明同志为了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他时刻警醒自己,驻村工作队是一面旗子、一面镜子,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胡文明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教师,他深知脱贫攻坚工作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他毫无怨言、义不容辞地投入乡村。时刻把基层党员群众的反映做为第一信号,时刻把群众满意又不满意做为标准。他时常对身边的年轻队员说,我们工作队来村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不是来享福的,要多向老党员、老干部请教、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改造,自觉把廉洁自律贯彻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整改”工作中,胡文明同志善于宣传教育和政策落实,他不仅带头讲党课,而且在深入村组和贫困户家中时,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解释政策变动的原因及新政策要点,使群众理解支持政策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几个月的相处,老百姓把胡文明和他的队友当成了亲人,他们的住处也成了村办公室,一天到晚总会有老百姓来唠家常,村民谁家有事,不管大小都愿意来和工作队商量。胡文明感慨地说:“都说群众工作不好做,通过驻村这几个月工作经历,我看只要心里始终有老百姓,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就会把你当自己人,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回到宁蒗,回报家乡,这是本人长久以来的一个强烈愿望。在驻村期间,我一定严守扶贫工作纪律,勇于担当,勤勉工作,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完成各项扶贫攻坚工作任务,给组织和当地民众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这是胡文明同志抵达拖甸村委会后第一篇日志中的话,可也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9
“我叫,是一名乡村振兴专干,20__年春节,是我入职的第一个节日,也是特殊的一个节日。按照组织安排,我本来是有机会回到老家过一个祥和、欢乐的节日,但就在这个时期,全国爆发了冠性病毒疫情,通过各个媒体平台看到每天的确诊和死亡人数不断激增,我犹豫了,想到入党申请书里的誓言,我决定,放弃节假日,我要和国措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一起,用身体为群众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疫情防线,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提前结束假期纷纷赴村到岗,全力投身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他们和乡村干部一起,携手同心、主动作为,当好宣传员、劝导员、战斗员、服务员,用实际行动守护一方百姓。
一、加强舆论引导,身体力行筑长城
接到上级通知后,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连夜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同驻村工作队3名队员、党支部在岗的17名党员成立巡逻组、值班组、应急组,在村域内开展24小时巡逻工作,禁止群众外出串门、聚会。在村口搭设简易帐篷,24小时开展值班登记工作,群众日常生活用品,全部由和村“两委”代办采购,为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凭借几个月来在群众中打下的基础,动员带领大学生组成宣传队,一边学习、一边宣传疫情传染、防范知识,加强群众对疫情的认知程度。
二、科学管控,以身垂范防疫情
疫情的爆发在藏历春节时期,按照往年的做法,国措村党员、群众将放下所有的工作,欢聚一堂,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庆祝新年伊始,但是看到疫情形势愈来严峻,为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经过与村“两委”代表和群众代表多次沟通协商,最终一致决定,取消今年所有庆祝活动,关闭所有娱乐场所,今年拜年全部以微信、短信通讯方式进行,坚决把上级的各项要求和政策落实到位、落实到人,不给病毒有机可乘。
三、知恩图报,驰援湖北送爱心
通过组织村党支部17党员认真学习吴英杰、齐扎拉致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封信后,本村17名党员主动交上了自己在回信中的学习体会,并纷纷承诺要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以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夺取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在看到全国人民饱受疫情折磨,想到西藏各族人民多年来一直深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厚爱,值此国难当头,理应站出来贡献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在他的倡导下,发起“回报党恩、驰援湖北、彰显真情”自愿捐赠活动,筹集善款5450元,交由县民政局。大家表示,钱虽然少,但是代表的是国措村群众的真情厚意,希望这微不足道的帮助能让千里之外的湖北人民感受到一点温暖和关怀。
他说:“这次疫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对我任职乡村振兴专干的一方催熟剂,让我明白了群众对我的期盼有多高,我身上的担子就有多重,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里,我会像千千万万的党员、医护人员一样,乘风破浪、逆风而行,守初心、担使命,完成组织重托,不辜负群众期望,助力全面打赢此次疫情攻坚战”。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材料 篇10
20__年4月10日,受市委办指派,来到了省定贫困村——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四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瑶乡、甘于奉献,唱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让村民们收获了脱贫奔康的成果:目前,上东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收入由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至39万元,实现从贫困村向小康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从产业空心村向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用真情赢民心,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力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但这里的贫困却在省里“挂了号”:全村因病、因残、因智致贫现象突出,集体经济薄弱,交通闭塞,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驻上东村时,既兴奋又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打造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这就意味着,上东村的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出新、出彩。作为军转干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心里暗暗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不拔穷根不摘穷帽绝不收兵!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从机关到乡村,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晚上熬夜归整扶贫资料,一到上东村,就忙活开了。
初来乍到,有些村民对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猜想是不是来“镀金”的。但决心以真心赢民心,凝聚脱贫攻坚向心力。周一到周五,吃、住、工作都在村里的工作模式,让他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主动深入村民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成员和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5户153人,无劳动能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寻致富良策,与贫困户同劳动。四年来,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群众筹措扶贫慈善款和物资共计100余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00多人次。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20__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始终同村党员干部奋战在防疫一线,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甘当守护者。
辛勤付出和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上东村村民。如今,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不再有了,致富奔康的内生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谋良策出实招,铺筑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穷要治根。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难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财富?认为,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稳定脱贫。
在实际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谋思路、出主意,找准产业兴村突破口。他立足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位出租、竹制品加工等。另外,还为上东村争取到了韶新高速的一个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称他这是为上东人民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还通过建立致富带头人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通电商、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一道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户形成了“造血”功能、走上长效、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党建促和谐,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以省、市、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__-20__)的实施方案》为指导,突出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较多、经常性教育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在群里及时发布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的党员搭建起一个学习教育的便捷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注重发展培养党员,近三年来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岁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注重以制度管理党务村务,着力解决班子“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促和谐,如今的上东村各项社会事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也先后荣获了“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坚信,在党建的引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如今的上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致富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__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