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书信 >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优秀7篇)正文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优秀7篇)》

时间: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内部风险评级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转贴于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供产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主权、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2

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比较晚,因此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度量上还比较落后,而且不同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较先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1)信用风险内外部评级系统不完善。我国目前被信用评级的企业数量较少且不成熟,且服务对象单一,运作不规范,评级方法落后,商业银行无法从外部获得信用评级的参考,从内部评级来说,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采取一些定性分析法,这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及偿债能力。(2)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反映了信用风险的大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这必然会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潜在的危险随之出现,就会产生严重的信用风险。(3)信用风险的计量和风险量化管理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对于信用风险模型还不熟悉,基本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尚未真正有意识地建立有关信用风险情况的完备数据资料库。(4)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风险中最难测量和预测的,所以这对从事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的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配备方面,重点和力度明显不足,且信贷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进而缺乏对信用风险管理相应的技术。(5)银行存贷款期限配置不合理。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进行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但近年来,银行存贷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严重的不合理。从存款上看,有明显的活期化趋势,银行资金来源越来越不稳定,从贷款上看,大量的中长期贷款给银行带来潜在的危险,若资金周转不灵,极易导致银行破产。总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现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落后,虽然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简单易操作,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导致其评价往往因不同的因素而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是基于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KMV模型,来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二、KMV模型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它将信用关系视作卖方期权,银行发放贷款给借款人时,借款人拥有卖方期权,而期权实施的价格就是贷款的额度,借款人的资产则为期权标的物,当资产价值下跌,小于债务价值时,借款人可选择实施期权,即违约。KMV模型应满足以下基本假设:(1)企业市场价值服从布朗运动,且借款人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2)企业违约等价于企业资产价值小于债务,(3)企业资本结构只包括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4)违约距离是评价信用风险的合适指标;(5)违约只在债务到期日T时刻发生(一般为1年);在KMV模型中,决定公司违约概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风险。公司的资产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它包含了公司的相关市场、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估值,具有前瞻性;资产的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衡量,由于公司需要在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其资产的风险同样也是所在行业资产风险的体现。(3)企业资本结构只包括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4)违约距离是评价信用风险的合适指标;(5)违约只在债务到期日T时刻发生(一般为1年);在KMV模型中,决定公司违约概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风险。公司的资产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它包含了公司的相关市场、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估值,具有前瞻性;资产的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衡量,由于公司需要在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其资产的风险同样也是所在行业资产风险的体现。E:期权初始合理价格,即公司的股权价值P:期权交割价格,即公司的债务面值A:所交易金融资产现价,即公司资产价值T:期权有效期,即债务期限(一般为1年)r:无风险利率(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债收益率替代无风险利率r,由于我国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利率。国内学者多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替代,本文亦采用此种处理。)KMV模型取决于5个变量(P、A、r、T、σA)的价值,其中,P、r、T的值可直接从市场上观察到,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是A和σA两个未知变量的值。KMV公司认为当公司资产价值小于公司债务账面价值时公司不一定发生违约,因为在公司债务中长期负债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时间继续经营从而改善自身状况并最终偿还债务。因此KMV公司将违约临界点设置为短期负债到负债总额之间的某一个点,即违约点。公式为:违约点(DP)=短期负债(STD)+0.5长期负债(LTD)以违约距离DD表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期望值A距离违约点DP的远近,距离越大,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根据违约距离DD的定义,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违约点的概率,即理论上发生违约的概率为1-N(DD)。而基于违约数据库,依据违约距离可以映射出公司实际的期望违约频率EDF。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公开的违约数据库可以使用,现暂以违约距离DD作为公司信用评价的依据。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从2000年8月开始,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截至2012年末,全省共有农村商业银行58家,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最多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张家港农商行为代表,江苏省农商行不管在经营特色还是资产规模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考虑到这些农商行都没有上市,一些类似总股数、股票市值等数据无法获得,只能寻求其他的替代变量。本文选取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10家银行分别为:张家港农商行、吴江农商行、常熟农商行、紫金农商行、海安农商行、太仓农商行、高淳农商行、姜堰农商行、无锡农商行和盱眙农商行。本研究的计算期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计算基准日为2013年12月31日。

(二)参数设定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证研究,现做出如下假定:(1)实证数据引用各农商行2013年的财务报告,准确真实、可信。(2)为了研究方便,令债务期限T为1,无风险利率r采用2013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3)由于银行的流动性负债难以统计,本研究取总负债为违约点。总负债以计算期内的银行财务报告公布数据为准。(4)由于农商行未上市,市场价值采用净资产来代替,即农商行最低的市值。假定其满足标准正态分布。(5)由于农商行未上市,没有股票价格,假设股权波动率为1。(6)假定违约距离的计算公式中,E(A)=A。

(三)实证结果标准普尔和穆迪的风险评级代表了违约概率,表3给出EDF和标准普尔评级以及穆迪信用评级之间的对照表;表4给出了10家银行最新的穆迪信用等级以及标准普尔评级。由于农商行缺乏标普尔和穆迪的信用评级,因此无法判断KMV模型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是否具有适用性,因此,表4只是将样本银行的预期违约率与标准普尔和穆迪信用评级的标准对应,了解该行大致的信用等级,仅此而已。当然,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根据表2可以看出,违约距离越长,预期违约率越低,两者呈反向变化。并且在10家样本银行中高淳农村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把控能力最强,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现处于拟上市的状态,快速扩张,规模较之另外几家银行较大,因此,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风险。(2)根据EDF反映的信用风险大小,可以看出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资产的稳定性。当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大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也变大,资产的波动性减小,违约距离增大,预期违约率减小,信用风险减小。反之,当银行的资产规模减小时,其违约概率增加,信用风险也变大。(3)根据表4可以看出,这10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等级均处于中等以上,说明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没有上市,规模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大,但其对信用风险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较好,处于领先地位。

四、结论

前文利用KMV模型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指标。然而由于模型的限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才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还需进一步开发。现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简单地提出些许建议。

(一)建立成熟的评级机构和完善内外部评级体系银行应尽快发展和规范评级机构,提升银行业务决策的科学性,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条件,建立健全与银行自身相适应的信用评级标准,形成内部评级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作出评估。我国目前资信评级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必须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引进先进的评级技术,降低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一个行业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规范银行业的信用评级。

(二)控制不良贷款率,加强监督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将控制不良贷款率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努力争取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必须达标,对银行部分事后监督与审计要到位,贯彻“审慎监管”原则,以便银行大幅降低信用风险。

(三)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有关部门应引进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量化工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研究,找到适合我国的信用风险量化工具和度量模型,同时完善基础数据库,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形成现代信用风险评级机制。

(四)培养和引进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不可缺少专门从事风险分析和评估的人员。对银行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银行可以在现有的人员里进行选拔,参加相关方面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来引进风险管理人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风险管理队伍,双方不断交流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3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不能履行合约的义务或由于债务人信用状况恶化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对商业银行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这就必须加强商业银行的引用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管理,以求从根本上控制信用风险。

一、信用风险的识别

信用风险为违约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的预期损失。具体函数关系是:R=P*(F-R1*VA),其中P表示违约概率,F为贷款资产的市场价值,R1为违约事件发生后贷款补偿比率(相对于贷款的账面价值),VA为贷款的账面价值。

(一)违约概率的估算

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评估的结果比社会信用等级评估机构具有更多的信息,因为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关系使得商业银行拥有比外部评估机构更多的内部信息。假定企业在某一时刻的信息全部包含在信用等级上,这样违约概率就可以用一定信用等级条件下企业违约的条件概率表示,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量化预测。

(二)信贷资产的定价

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但对企业来说商业银行信贷是其负债。如果企业资产的价值大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商业银行就能够收回贷款。这样商业银行贷款回收的金额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贷款企业的价值;另一个是时间的长短,用数学公式表达为:F=F(V,t)(其中V为企业在t时刻的价值,t为时间)。根据一定假设、原理和数学的推演可以定量的分析出信贷资产的市场价值。

(三)补偿率的估算

第三方担保减少了风险,因为减少了违约的损失。违约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的损失为信贷资产的价值减补偿金额后的余额。在违约事件发生时,要正确估计取得补偿的费用很困难,因为发生违约的企业本身就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经过统计处理数据可以进行估计。

二、信用风险的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无论是信贷决策前,还是信贷决策后都必须借助于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评估是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最基本、最为重要的工作。

(一)信用等级评估

信用等级的核心是充分揭示借款人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对影响借款人未来偿付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确定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及严重程度。

1.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应以借款人3―5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有关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财务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较强的能力及其稳定性是企业获得足够现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关键因素。盈利能力的评估不仅要通过销售利润率、净值回报率等指标进行衡量,更重要的是要对盈利来源、构成及其稳定性,以及对影响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2)现金流量充足性。企业从正常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是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来源。将某一时期现金总流量、自由现金流量与到期总债务相比,可以反映借款人营运现金对债务的保证程度。

(3)资产和其他流动性来源。企业偿债资金来源除了正常营运活动产生的现金之外,还包括为偿还债务而可利用的其他资源。流动比率是衡量偿债内部流动性来源的重要线索;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流动资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

2.对债务人初步评级的调节因素

在对债务人初评的基础上,还应考虑非财务因素分析,以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程度。

(1)产业背景。产业分析主要是为了判断借款人所属产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区分产业是上升还是衰退阶段,是稳定的产业还是对经济变动反映敏感的产业。

(2)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企业的竞争地位可以通过多项指标加以衡量,如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成本结构及其增收节支潜力等。

(3)管理素质。对管理素质的评估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组织结构及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判断在企业逆境时管理层维持企业信用的能力和风险。

(二)贷款决策时的信用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估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必定要选择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作为信贷的重点对象,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整个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选择优良客户并将贷款集中于这些客户有助于控制信用风险。

不过随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及资本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高信用等级企业在逐步减少对商业银行的依靠,形成所谓资金的“脱媒”现象。为增强商业银行利润,商业银行不得不向那些信用等级不佳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方面提高信贷的利率,另一方面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者第三方保证。以控制整个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

(三)贷款发放后的信用风险管理

在信贷资产发放后,商业银行将接受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应该不定期的监控信贷资产的使用情况,以防止信贷资产的损失。作为监控的主要对象有:(1)借款人信用等级的变化情况。(2)信贷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化。由于宏观经济因素等有可能导致信贷资产的价值变动,商业银行应该关注宏观经济等因素对信贷资产价值的影响。(3)存在担保的情况下,担保人等级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保证。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4

关键词: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我国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1信贷资产和不良资产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实际风险资本配置的统计情况发现,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占银行所有风险暴露的60%,而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分别占到了20%,通过统计发现,我国资产在500亿元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0多家,中小银行的信贷不良率相对较高,信用风险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由于我国企业的自有资金缺乏,企业的资金周转不够,只能靠银行的贷款提供资金进行正常的运转,但是这种恶性的循环导致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被长期的占用,也就造成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降低,同时,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了很多银行的贷款难以收回,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贷款方通常是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其经营管理的稳定性比较差,导致银行贷款难以收回的同时,就会形成信贷资产的坏账,使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也会被降低,严重的影响了银行贷款对企业的作用。

1.2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的现状

我国的中小银行很多业务都还是粗放的经营方式,市场定位只注重形式,客户群体也不够稳定,甚至一些中小银行对市场定位还表现的摇摆不定,在银行的日常运营中,这种定位不够明确主要就表现在中小银行喜欢和国有的大银行抢夺客户,虽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和金融市场条件存在,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心银行本身的因素导致的,我国的中小银行业务单一、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对于产品的创新能力有限,这些问题都严重的限制了我国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这样银行的信用风险的问题随着银行的运营时间逐渐的累积起来了。

2、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的日常运营非常重要,风险管理在银行每个环节中都有体现,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的从业人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也不够了解,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普遍偏低,对中小银行的发展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中小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体制,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差,信用风险体系也不够健全,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中小银行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信用风险体制不完善和没有一个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等原因,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中,美国的银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我国的很多中小银行也开始应用美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目前使用较多的有KMV信用监管模型、消费者信用评分模型、财务比率分析方法等,这些模型都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信用风险识别体系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在银行业务中使用,中小银行的信息系统不能够适合银行业务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升级和改造缺乏持续性和前瞻性,现有的一些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不够准确,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很多中小银行对客户的审查还停留在财务报表的审查,对银行业务风险没有一个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信用风险的分析缺少科学性,国外的经营已经证明,先进的信息技术是银行经营策略的一个保障,但是我国的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和技术等的限制,对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不够,与一些国有的大型银行和国外的一些银行相比,我国中小银行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还很低。

2.3外部监管体制

我国有对银行专门管理的机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我国的所有商业银行进行合规性的监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合规性的监管正在向着风险性监管为主进行转变,政府的监管对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监管机构运营时间较短,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监管的经验还很缺乏,我国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目前还侧重与机构的审批,对一些不合规的行为也只进行象征的先进处罚,监管的方式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银行的监督也只是进行合规性检查,由此可见,我国的监管和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在金融、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宏观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更是给银行的信贷增加了一定的风险,目前我国在社会信用相关的立法也严重的缺乏,尤其是经济的主题在社会信用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律约束,从政策上限制了我国信用风险管理观念,我国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大提高了。

3、完善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3.1构建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要想构建一个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该从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积极处置不良资产、改善银行信用环境等几个方面做起。在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时,应该在中小银行中,从上到下的树立一种风险管理的观念,从而营造出一个风险管理文化,在银行内倡导一种风险意识,从银行的内部引导和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对于风险管理体系,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在银行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治理结构,其次是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历史的经验表面,银行应该把信用风险管理部分作为银行重要的位置,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商业银行都在内部设立一个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直接的管理。在完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时,应该利用历史数据和现有的客户数据,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我国的中小银行在完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时,应该从加大投入、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

3.2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很多银行必备的系统,例如花旗、大通等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全球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的数据都是每天更新,系统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很强,同时还拥有强大的统计和查询等功能,为银行的风险评级等工作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数据参考,西方银行对外部的监管和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结合,由于银行这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如果出现危险,不但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西方对于银行的监控制度都非常的严格,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同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做出评估报告,国外各大银行都拥有一个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专门对银行的贷款问题进行处理,保证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进行。

3.3建立贷款担保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贷款保险制度也是提高银行信用风险防范能力的方式之一,在中小银行的发展中,一个信用担保制度是目前急需的,在中小银行的信用环境中,国家政府机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中小银行对地方的企业发展和壮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通过相关的监管措施,扶植和监管中小银行的发展,尤其是建立一些信用担保机构,这样就可以在扶植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中小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大力的发展民营的担保机构,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担保市场中,为中小银行和地方企业直接的贷款等业务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为了达到这一发展目标,针对我国信用环境价差、地域限制等客观因素,政府部门应该先出台一些政策法规,来引导和监管中小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发展。

结语

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这次美国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各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敲响了警钟,提醒全球范围内的银行机构注意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召开了第四次的金融工作会议,对我国金融机构提出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弦、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三个发展方向的要求,本文就在这次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莹。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2] 陈琳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30)

[3] 孙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模式及防范策略研究[J].财贸经济。2006(09)

[4] 邓溶。浅谈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3)

[5] 郁璐。关于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的思考[J].现代金融。2009(02)

[6] 刘睿,巴曙松。基于记分卡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模拟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02)

[7] 李镇西。中小银行的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J].银行家。2011(05)

[8] 赵万宏。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银行家。2008(11)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5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借鉴

1信用风险概念的新发展

传统的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能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等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

随着现代风险管理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的定义已不能充分反映现代信用风险及其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业务。

2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及其变化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信用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信用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

(1)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主要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判断,因此管理中风险的量化和模型的运用相当少。而近些年,在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2)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和发展,信用风险对冲手段的出现部分解决了信用悖论现象。

信用悖论的现象是指,一方面理论上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守分散化、多样化的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很难将其较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分散程度不高,因为过分分散会使银行失去大客户。这种分散风险和扩张业务的矛盾就称为信用悖论。进入90年代后,对冲思想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运用,使得这个难题得到部分解决。

(3)信用风险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发展。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法,因而难以根据实际信用风险的程度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管理。而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首先,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的衡量信用风险水平,盯市的方法也已经被引入到信用产品的估价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其次,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其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调整。

(4)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是造成信用风险更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企业信用状况及时、全面地了解是投资者防范信用风险的基本前提。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信息搜集与分析的规模效益的制度保障。

3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的定性方法和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更不能满足人们对信用风险进行科学的量化度量和有效的管理的需要。因此,近年来在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新的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和技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业务中主要运用于①信用审核;②信用等级的测定;③信用资产定价;④信用风险早期预警;⑤信用资产组合风险度量等。但是,由于信用风险自身存在着诸如分布不对称以及数据匮乏等理论和实际问题,而且各界对具体的信用风险量化度量方法也尚未达成共识。

4信用风险管理新发展与新巴塞尔协议

新巴塞尔协议对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包含了对信用风险、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度量。可以发现,新协议较之于原协议是一个技术性更强的行业文件,它对不同类型风险的处理提供了多种比较灵活的方法,其中处理信用风险的方法包括标准化方法和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后者又分为初级方法和高级方法;其主要区别在于在初级法中风险构成因素由监管机构确定,而在高级法中允许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的结果计算。内部评级法是新协议的核心,它继承了1996年计量市场风险的创新之处,即允许使用自己的内部模型计量信用风险。

新协议的出台对于中国银行界的深远影响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资本最低要求或是资本充足率达标,而是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为表象的内部风险的变革。

5改善我国信用风险状况及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途径

(1)学习和借鉴国际性银行内部评级法,充分揭示风险,着手建立完善我国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

要用内部评级法较为精确的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就必须具备两个平台,即制度平台和技术平台。制度平台是技术平台的基础,一个准确的内部评级体系要达到理想评级结果首先要保证执行过程不发生偏差,而执行过程不发生偏差就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与之适应。在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制度平台具备或基本具备后,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技术平台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积累相关数据。目前我国的银行风险管理最薄弱之处就在于数据基础,为此必须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①企业有效数据缺乏连续性;②由于原因,数据质量(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不高;③对人的内部评级结果缺乏后评估,未能与违约概率对应;④对债项评级(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过粗,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定性过多,定量不足;⑤尚未确定根据周期变化对债务人、债项进行压力测试的办法

在上述要求全部达到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将完成质的飞跃。

(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保证内部评级工作顺利开展。

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对整个机构内各层次、各业务单位的各种风险实行通盘管理,而通盘管理的基点就是内部信用评级。

(3)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国内外专业的评级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和银行贷款能力评估等领域,在信用风险揭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行业分析与研究、评级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级别的确定等方面则可以借助专业技术力量,以弥补在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

(4)建立高素质评级队伍。

信用评级是一个即重视理论,也重视经验的工作,评级业务即需要科学的评级理论的,同时也需要评级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商业银行有关部门应在稳定队伍中逐步提高评级人员的素质,如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和期权制度,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信用评级人员的积极性。

适应国际信用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以及及早针对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采取措施,对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6

[关键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DOI]10.13939/ki.zgsc.2016.24.099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不断发展进步,但因其起步较晚,导致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尚未完善,对其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为有效促进我国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其信用风险做好管理。

1 信用风险内涵

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信用的概念,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也会产生一定风险。从传统意义角度来说,在交易中对方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即贷方没有按照规定日期归还款项,从而给借贷人造成一定损失。狭义上的信用风险就是银行贷款、借款人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归还,对银行的经济利益造成影响。广义上的信用风险则指所有银行客户违约造成的风险,也称之为违约风险。从现代观点角度出发,因债务人或者交易方没有按照规定执行,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称之为信用风险。而违约风险以及信用极差风险是信用风险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借款人客观上无法如期偿还或者主观上不愿意偿还借款,对贷款人造成一定损失,称为违约风险。[1]当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因信用评级出现变化产生的损失就称之为信用极差风险。

2 信用风险特点

在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比较大,相比于其他风险,其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这也是造成信用风险难以更好防范的主要原因。

第一,非系统性特点。系统性以及非系统性因素会直接对信用风险造成制约,影响力较大的是非系统性因素。从传统意义角度来说,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危机等系统性风险因素会直接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但这不是主要因素,借款人的经营能力、还款意愿以及财务状况等非系统性因素才是造成风险的决定因素。由此,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分散以及最大化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2]

第二,信用风险收益率呈现非正态分布规律。市场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格风险的影响,但经长时间调整,涨跌以及收益会逐渐平衡,由此导致市场风险收益率呈现正态分布规律,信用风险收益则刚好相反,呈非正态分布。

第三,非线性特点。因受到利率政策、对外贸易以及财政政策等因素制约,市场销售前景较差,就会导致企业无法有效收回资金,如此便会致使企业无法对上游客户应收账款进行偿还,整个供应链就会中断,并造成银行信用风险。[3]

3 我国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银行业的信用风险随之加大,与欧美国家相比,虽然我国银行贷款质量以及资本较为充足,但还是存在一定距离,仍需努力改善。

3.1 不良贷款情况得到缓解,拨备覆盖率较高

我国在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完善中,这就要求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符合新资本协议的前提下,应该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据相关数据调查分析,在2006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且已经降到单数,2011年就已经降至2995.9亿元,与此同时,对比我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也均降至国际银行标准。但是纵观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重仍然较大,还需要进一步改善。[4]

3.2 贷款客户集中度不高,行业集中度有所上升

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较为薄弱,而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获取资本的有效途径,大部分资金多来自银行贷款。我国银行体系具有较为充裕的流动性,且较强的货币扩张能力。近年来,国家政策有了一定调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得到了完善,因商业银行给予了更多中长期贷款,致使小微企业以及三农信贷支持增多。[5]

3.3 风险过度集中化

信用风险分散机制较为匮乏是信用担保风险高的重要因素,加之担保风险在担保机构以及银行间没有做好均匀分散,并在信用担保机构中集中,由此就会导致信用担保风险较高,相比于国外只承担80%的责任,国内风险过分集中。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律,同时担保机构实力较差,就会导致银行与贷款担保机构间存在较大矛盾,从而导致信用担保风险增加。[6]

3.4 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不高是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违约风险持续升高的原因。对一个企业信用高低衡量的标准就是信用等级,而信用担保机构能否为企业提供担保,信用等级也是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当企业信用等级较高时,担保机构才会更愿意为其担保,反之,担保机构为其担保的可能性就会较低。

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4.1 落后的社会信用体系

目前为止,我国推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经验较为欠缺,导致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程度不高,且社会信用基础欠缺,人们心中的信用意识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多数借债人都会存在逃债的心理,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道德以及逆向选择风险较高。

第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中介性评级机构,即使已经有几家较为专业的评级结构建立起来,但是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在对企业实施评级时,评级机构也未采用国际评级方法,将高评级授予国家控股企业,对其的盈利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当利用新资本协议进行评级时,对风险管理尚未健全的商业银行来说也存在较大危机;第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信用制度尚未健全,且也没有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多数都是借助家庭成员实施管理,在经营上,多会选择以管理者主观意识为主,如此就会造成道德风险。针对企业财务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缺陷,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不高,在我国现阶段信贷市场中的贷款决策以及定价中信用评级也未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三,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这就会导致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时无法依靠信用评估机构,只是单纯的借助评级体系进行,加之目前失信惩罚机制尚未建立,且外在强制机制也较为匮乏,导致人们失信情况增多。

4.2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完善的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相继颁布了《公司法》《合同法》《人民银行法》以及《担保法》等,为我国信用风险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而在银行监管法制体系方面也颁布了《人民银行法》以及《商业银行法》等,但是目前为止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法规还没有形成。证监会、银监会以及保监会是我国目前主要的金融业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实施了有效的监管,从而使银行对其自身风险管理的重视也有所加强。但是,我国还未形成健全以及发达的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融资以及投资功能欠缺,由此引发银行资本结构不合理,产生了较多的信贷资本,银行内部信用风险增加。同时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监管信用评级行业,也没有较为一致的规范,从而致使各大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各不相同,不具有权威性。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中的数据收集以及分析不全面,在对自身没有进行较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时就开展大量的信贷业务,势必会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

4.3 信用风险防范以及补偿机制较为欠缺

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进步,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依然相差甚远。发达国家在信贷资产的处理上,为了使其流动性以及安全性提升,将信用衍生产品进行处理,从而使信用风险得以分解,降低整体信用风险。而我国针对此方面的发展仍然较为欠缺,不仅起步时间较晚,且产品较为单一,并不能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我国针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经验较少,大多数都是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并不能全部适用于商业银行中,一旦风险出现,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在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为弥补债权人的损失,并协助债务人走出欠债困境颁布了《破产法》,使债务双方都得到了一定补偿。而我国针对此方面的法律较为欠缺,在企业宣布破产以后,只能将企业资产进行拍卖抵债,还是无法全部还清银行欠款,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加。

4.4 资金规模较小

政府是担保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政府拨款还会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导致财政拨款规模较小,无法使中小企业的要求得到满足,如此将会间接降低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

5 我国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5.1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部系统做好控制工作

5.1.1 塑造良好的信用文化,秉承正确的管理理念

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核心以及灵魂所在就是银行信用文化,其就是一种理念以及规范,且形成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其对银行未来的前进方向有决定作用。此外,对银行其他文化要素有决定作用的还包括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念等

5.1.2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完善,从而使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得以建立

将信用风险管理数据库建立起来,并保证统一且完善。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以及管理的基础就是数据,在建立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时,还需要对银行以往数据进行统计并做好分析。但是我国在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可靠性较低,对我国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创建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以及数据处理系统,最大化地防范风险的发生。

5.1.3 建立激励机制,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专业化人才

首先,对企业激励机制进行强化,从而使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得以增强,使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如此,需要对商业银行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摒弃以往以业绩为中心的制度,保证建立的绩效考核机制与风险管理要求相一致,综合考虑银行的风险以及收益问题。例如,在考核内容中加入对从业人员业绩造成影响的指标,从而在银行工作人员业绩得到提升的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随之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在对贷款权限进行设置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业绩,并做好适时地调整,对员工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使银行工作人员能够发挥自身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其次,还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培养,只有银行工作人员具备了优秀的专业基础,才能够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5.1.4 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完成了基础内容,但是在具体业务上也存在一定欠缺,各个岗位之间的监督制衡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基于此点,就应该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完善。首先,应该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从而使商业银行内部信贷业务运行机制得以规范,信贷资产质量得到保证。其次,还需要建立信贷管理程序,对信贷业务中的职责进行逐一明确,做好动态监控,同时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再次,还需要对内部信贷稽核制度进行规范。权威性、全明性、独立性以及可操作性是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稽核制度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对内部信贷稽核制度进行严格规范能够及时对信贷业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将坏账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商业银行的盈利以及竞争能力才会随之提升。最后,建立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从而全面检测银行信用风险。

5.2 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进行整合、完善

首先,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做好信用风险管理。在防范以及控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时,不仅需要做好内部改革,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行辅助。这就需要加强法制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进行借鉴,同时建立市场惩罚机制,对信用秩序进行改善。其次,建立信用风险外部监管系统,并保证监管的透明度,从而使中小银行能够健康发展。

6 结 论

商业银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下,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以及机遇,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管理,做好信用风险管理,从而有效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玲。我国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以NJ银行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1.

[2]王丽英,沈庆拢王会强,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策略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4(8):77-83.

[3]张强。经营环境日趋复杂 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挑战[J].时代金融,2012,35(12):131-132.

[4]仕长鹰,杨锐。基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09,29(11):200-202.

[5]周菁菁。我国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研究――以N银行为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7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29-03

现代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和最主要的信用提供者,在提供资金的时候就提供了信用,自然就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越来越大,其信用风险也随之加大。加强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商业银行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理论与实务界对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比较完善和透彻,银行可通过互换、期货、期权等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加以对冲和规避。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其概率分布具有可偏性,加上能够观测的数据非常有限且难以获取,信用风险难以准确定价度量。因此,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一直局限于授信管理、抵押担保、分散投资等方法,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技术和工具。

而在国外,自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以信用违约互换为主的信用衍生品带来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大变革。它在银行保留资产的前提下,将贷款的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以合理价格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使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第一次拥有了和市场风险管理同样的对冲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机制。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 or CDS)、信用期权(Credit Options)和信用关联票据(Credit-Linked Notes)三种主要形式。其中,信用违约互换是最重要的信用衍生品,占据了信用衍生产品约一半的市场份额,并以每年80%的速度快速发展。本文仅分析信用违约互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机制

信用违约互换是信用保护买方(Protection Buyer)和信用保护卖方(Protection Seller)之间签订的协议,通过交换一定的、有信用风险的现金流量,以此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信用保护的买方(银行)向愿意承担风险信用保护的卖方(投资者)在协议期限内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该费用称为违约互换点差。信用保护卖方在接受费用的同时,承诺在协议期限内,当参考实体违约时,向信用保护的买方赔付违约的损失。该赔付只有当信用事件出现后才支付,互换在信用事件到期时中止。否则,卖方并不发生任何的资金支付(见图1)。

信用违约互换机制在于通过构建一个违约互换的基本框架,转移信用风险。信用违约互换把或有支付金额与标的信贷资产的信用时间联系起来,银行在定期支付了信用保护费用后,相当于购买了一份信用保险合同或担保函。出售信用保护的投资者通过收取信用保护费用的方式承担信用风险,收取的费用相当于一种表外风险而获得信用风险溢价。

违约互换合约主要用来转移参考实体的信用风险,而其他因素如利率变动引起的风险仍然由银行承担。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便可利用类似于市场风险对冲工具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对冲和规避。对于贷款集中在某一特定行业或特定地区的银行而言,利用信用违约互换管理信用风险十分必要。

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双方均可获得好处。一方面,投资者可借此进入原本限制进入的贷款市场或是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不需要与借款者建立维持借贷关系就可以获得信贷资产的风险收益。另一方面,通过信用风险与资产所有权的分离,银行不需要出售和转移标的信贷资产,就可以转移与贷款相关联的信用风险。此外,银行还可减免标的信贷资产的监管资本要求。当然,根据不同的信用事件,标的信贷资产相应的监管资本要求减免程度也不同。它不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还与合约规定的银行可获得的信用损失补偿额密切相关。

二、信用违约互换与传统管理手段的比较

一般地说,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主要是信贷风险。传统的用来评价借款者信用风险的指标,例如“5C”、“5P”等,为银行在贷款之前的内部审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银行发放贷款后,一旦出现问题贷款或不良贷款,银行在考虑如何处置他们或考虑如何规避、转移由此对银行可能造成的损失时,依靠上述指标就力不从心。经过不断地借鉴和摸索,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的贷款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和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方法:

(1)贷款担保。主要包括抵押、质押、保证三种。银行用丰厚的存贷利差来弥补放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损失。通过拒绝无担保品、超额贷款申请等方式控制放贷规模,从而控制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2)联合贷款。由一家以上的银行共同发放、并由其中一家牵头银行管理的贷款。联合贷款的参与方按各自参与的贷款份额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有利于将该笔贷款所涉及的信用风险在各参与行之间进行分散,实现各银行对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目的。

(3)备用信用证。指银行开立信用证作为对借款人的担保。备用信用证能使借款人的单个信用风险转化为借款人与开证银行的信用风险的组合,从而使信用风险得到分散与转移。

(4)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为了降低信用风险的暴露,20世纪80年代后,采取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流行迅速。贷款出售是银行将其贷款转售给其它银行或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贷款重新集中组合,通过结构性重组,出售给特设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转化为证券,出售给金融市场的投资者。

前三种方法,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发放――持有”的被动式的信贷管理策略,一直处于有限作用的状态。其有许多副作用:作茧自缚、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等。银行的业务拓展往往受到信用风险限额的限制,难以获取新的商机和业务领域。这使得经济社会中只有一部分经济主体满足了其融资需求,而另外一部分则被排除在外,这是不发达金融体系实实在在的巨大成本。

第四种方法是一种“发放――分销”的主动式信贷管理策略。但是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出售也有其不足和局限。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出售均将信用资产转移给了其他机构,银行放弃了资产控制权,并将证券化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这种方式要获得借款人的许可,不仅使银行失去了短期盈利机会,也影响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失去了与客户发展更多业

务的潜在空间。另外,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出售的方法只适用于那些有稳定现金流或有类似特征的贷款项目,例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商业贷款、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性质不同,很难将其证券化或出售给其他投资者,因此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表1即为传统方式下的担保、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与信用违约互换在转移和分散信用风险方面的不同特点的比较结果。

显然,贷款担保、联合贷款、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均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水平,缺乏效率和流动性,且不能在将信用风险有效转移给投资人的同时,继续保持与客户关系。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发展需求。而信用违约互换则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思维,银行通过它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并转移,使得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三、信用违约互换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可将信用风险从银行信贷资产中分离出来,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率。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如担保等,由于不可交易,缺乏流动性。信用违约互换则实现了将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从资产本身分离,并且信用风险交易市场化,使得银行在规避信用风险的同时,提高了其资产的流动性。

2.可部分解决信用悖论(Paradox of Credit)问题。银行信用风险不断累积,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中遵循分散化、多样化的原则。但是,在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方式下,却由于贷款的出售损害了银行长期苦心建立起来的其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信用违约互换能很好地解决这种“信用悖论”,使得银行能够将其贷款组合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单独剥离出来加以管理。由于贷款依旧属于银行,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因此,银行并不需要告知借款人或获得借款人的许可,银行可以继续维护其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避免了因出售贷款而给客户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可提高银行资本收益率。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一家银行拥有的总资本不能低于经风险调整后资产总额的8%。银行持有的低违约风险资产,如银行之间的贷款,其资产风险权数为20%;银行持有的高风险资产,如对企业的贷款,其资产风险权数为100%。银行可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巧妙地实现交易对手的转换,利用不同信用等级银行之间风险权重差异节约资本金,提高资本收益率,获得显著的财务杠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