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书信大全 >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6篇正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6篇》

时间: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

翻开厚厚的《傅雷家书》,185封家书,字里行间船头清雅的香,诉说着上个世纪1954年-1966年的故事。——那个我们没经历过的年代。

在你的一生中出现的人很多,唯一能认真读你并读懂你的人却只有你的父母。傅雷与傅聪在生活上不是单纯的父子关系,它交融着挚友间的感情。傅雷激发了傅聪的思想,而傅聪又让傅雷有了一个讨论艺术和音乐的对手。书中,事无巨细都是父子俩讨论的问题:在事业上,父亲期望儿子攀登音乐艺术的高峰,达到“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吃饭的筷子不可以碰响碟子”,“手不可以放在裤子口袋里”,从穿衣戴帽到写信用最薄的航空纸可以节省邮资这样的生活琐事都要仔细叮嘱,几天看不到孩子的信,得不到孩子的消息,他们也心急如焚,听到别人对孩子的赞赏,他们也难掩心里的欣慰和激动。那离别的伤感,重逢的欣喜,思念的焦虑道出了为人父母的不易和寻常生活的点点真实。傅雷夫妇这样用快的方式一点一滴在做人、做事、在艺术修养方面时时刻刻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艺术探讨,真心实意,毫不矫情地教育孩子为祖国、为人民、为艺术而全力付出的父母,实在是我们的楷模。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自己是幸福的。父母无论对你做什么,都是缘于他们对你的爱。傅雷是一个出了名的严父,从《傅雷家书》中更能具体地领会到这样的严厉。1954年,当傅聪将要离家远赴波兰求学时,父亲回忆起往事,才发觉有亏良心,从心底说出“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但也正是少年时代父亲教子极严,有时几乎不近人情,才造就了傅聪的成功。所以,我更能感受到这种严厉中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严厉与深深父爱的融合。

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如果说没被母亲逼着,那纯属是骗人。因为小时候贪玩,没少被母亲教训。当时自己也气,一边抹眼泪,一边用眼睛偷偷地瞪母亲。现在想想,如果没有母亲的督促和管教,我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工作。我也常常觉得奇怪,那时候觉得母亲的不好,现在却记不起来了,脑子里倒有一百个理由让自己承认母亲的好。这种感情看起来简单,但这种简单却是无法解释的。

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这些在他的信中时有精彩的发挥。记得有这样一段话:“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迹都要出之自然,好象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比如‘山高日小,水落石出’,不但写长江中赤壁的夜景,同时两句话说得那么平易,真叫‘天籁’。”这种艺术上的畅论如此经典!所以细读这些家书,绝不会感到乏味和空虚。字里行间透出的气质,让人觉得他们像是精美的散文,或是专业的艺术论文。原来,爱加上智慧,是可以极普通的家信也能如此流光溢彩的。

今天,《傅雷家书》的墨迹早已干透,但其思想的光芒却长久的地留了下来,远远超越了家书的意义,而成为几代人的成长指南。在这个家书已成为收藏品的信息年代,当我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南部都可以用电话、网络方便快捷地与家人、朋友交流时,再拿起纸和笔,才发现自己的想象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有不少退化。从这个意义上《傅雷家书》带给我们的决不仅仅是思想和情感上的怀念,还有那个洋溢着温情的书信时代。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给傅聪所写的家书中的一句话,傅雷逝世后,这句话作为墓志铭镌刻在墓碑正面,它像是一句灵魂誓言,言说着傅雷正直、纯洁、真诚、高尚的一生,又时刻提醒世人,永远保留一颗赤子之心。《傅雷家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父子之间家长里短的叙述,更充溢着整个国家民族大背景下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有伟大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和钢琴诗人之间深刻的对话,还有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所感受到的情重于山的父母之爱。

相隔万里的离别是从1954年开始的,从此,傅聪父母联系就只能靠那一封封炽热的家书来坚持,一张张轻薄的纸,承载着数十年不变的爱与关怀。作为父亲,傅雷从来都是以严父的形象出现的,从幼时对傅聪傅敏近似严苛暴力的在各方面加以管教,在发现傅聪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后,安排了更为严格的练习计划,到之后因为跟儿子在音乐方面有意见分歧之后将儿子气得离家出走,一件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着,傅雷严肃暴脾气的形象在众人的心里是越来越真实而坚不可摧。可是也许是现实中遥远的距离拉长了对彼此的思念,所以在以写信作为一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时,他收起自身的棱角,用温和且理智的姿态,表达自我对儿子最真实的爱。

在傅聪离家去北京学习和出国波兰初期,父亲给予了傅聪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生活细节,如吃穿用度,情感问题,父亲都有提出自我的提议和劝告,此时的傅聪,在父亲眼里就像是羽翼未满的飞鸟,还需要不断提醒,帮忙。而不管大道理讲了多少遍,就像傅雷所言,他是以一个父亲的心去爱他的,总想着要他好,所以才会不厌其烦的重复。之后傅聪在波兰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和本事得到不断的提高,这时候的父亲更像是朋友多一点,他会和儿子谈论音乐,文学,国事等问题,并且经常要求傅聪多多讲述音乐方面的事情,然后和傅聪一齐分析研讨,倾听他的观点。慢慢的傅聪已经开始尝试在天际翱翔,父亲就像是明灯,给予朋友一样的陪伴,同时也有光亮去指引方向。随着分别的时间越来越长,相隔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亲近。父母亲像是真正陪在他身边一样,看着他学业有成事业出色,收获感情家庭美满,无论他走到哪里,父母的家书就陪他到哪里,和他一齐分享成功的喜悦,走过音乐的低谷,指引着他更好的生活。家书从开始到沉重气息所笼罩的最终一封,父母的爱从来都没有冷却平淡过,永远都是热烈真挚。在生活上,有父母对儿子事无巨细的提醒和劝告;在事业上,精辟,渗入灵魂的交流一向都伴随在傅聪的学习之路。

除了父亲对儿子庄严伟大的爱与指引,书中还涉及了不少专业,高屋建瓴的思想,比如他的为人处世准则和对于感情婚姻的深刻意识;还有家书背后的家国背景和情怀,涉及到的数不胜数的古今中外名著。《傅雷家书》不只是记录小家里发生的单纯的爱与教育,它还是能在各个领域给予不一样人群以反思的大书。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无论何时重读,都会给人以不一样的启发和领悟。而《傅雷家书》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每一次翻开,每一次都热泪盈眶。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3

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提起傅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场浩劫的开始,这位有个性的翻译家,孤傲倔强的傅雷,在被误判为“右派”之后,不堪其辱,撇下了那个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妇双双撒手人寰。杨绛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给朱梅馥了。”傅雷为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称。但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抗战爆发时,傅雷身处孤岛上海,他立下“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的规矩,不能消灭敌人,他连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的父亲那样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弹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讨音乐、艺术以及为人处世等问题,书信中细致到跟孩子探讨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响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学,深刻的思想,让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书》成为素质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妇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成功的家长家家相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双默默奉献的父母。我们周围有一大批父母舍弃工作,舍弃舒适的环境,奔波在另一个城市,陪护在孩子身边;也有一些年轻妈妈,栖居在两个城市之间,平衡孩子与工作,事业与家庭。中国式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层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了。如果说傅雷对傅聪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家长的典范,那么当今中国式家长面临挑战更大了,包括学识与才华、精力和阅历,还有财力与实力。中国式家长实为难矣!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

也请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4

与大多数父亲不同,傅雷的大儿子傅聪,向他的父亲一样选择了艺术这条路。文艺是条羊肠小道,不好走。可傅雷父子竟然双双在这条小路上走出精彩。并且获得极大的共鸣。他们的关系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到两个惺惺 相惜艺术家。如果说傅雷凭借的是时代造人,在那个的年代抓住“天时”,经受磨砺之后,终见光辉。那傅聪这个伟大的音乐家。

可完完全全依靠“人和”。有那样一位知性的父亲,不成功怎么说得过去呢?“艺术特别 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一位老人竟然能如此客观清晰的看待艺术,丝毫没有迂腐偏见,这样的老人,即使在所谓“新社会”的今天也是凤毛麟角。 可在那个年代,傅雷的艺术修养达到如此境界,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

傅雷的视角是从国际出发的,这与傅雷多国游历是密不可分的。这提醒着我们现在很多人记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条祖训。“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阅历礼自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什么阅历、 城府的话,是永远不会成熟的。

傅雷夫妇在浩劫中遭受身体与精神的蹂躏,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晨在家中双双自杀而亡。在傅雷夫妇留下的遗书中,注明自己的后事交由妻子朱梅馥的胞兄处理,并将事项一一列出,其中还包含保姆的生活费与 他们夫妇的火葬费,傅雷夫妇不畏死亡,而世人为他们的遭遇深感惋惜。傅雷夫妇生前所留下宝贵的书信,不仅影响了傅聪的一生,更是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我想,不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这些都是我们最该珍惜和挽留的精神财富。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5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与家人失散分离之际,发出了“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深情更是比什么都要珍贵!《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包含父母对孩子厚重情感的书。

傅雷是一个十分精益求精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从傅聪的行为举止、礼貌规范到学习方法、计划等都有要求和教导,还告诉儿子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起先,我读到这些,心里不免有些厌烦:怎么这个都要管?这个还用说吗?怎么这么啰嗦……后来,我才惊觉,傅雷在家书里写的这些琐碎的小事,不就是平时父母教导我的吗?哦,因为我平时对我父母就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所以才会读《傅雷家书》感到厌烦的。从前,我以为就我的父母管得宽,哪想到名人的父母也是如此。“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我的父母没有傅雷那样伟大,但他们对我的那颗心一点也没有少。我不应该埋怨父母,为什么没有把我培养成一个像傅聪那样优秀的人,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平时,我没有端正我的态度,我没有认真听他们的教导,我不赞同他们的意见,甚至觉得他们就是不够爱我!这样的我,怎么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

在很多时候,傅雷和傅聪就像一对认识了很多年的挚友,他们一起谈天说地,比如关于艺术方面;傅聪可以大胆告诉父亲自己感情的事,傅聪也会给他许多建议和劝导……这样的相处模式让我十分羡慕,也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和我的父母做不到这样呢?印象中,我的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特别是小时候,那种如冬天里的寒冰一般的感觉令我害怕,所以,那时候我就没有跟父亲有多亲密。可是现在,不知是父亲年纪越来越大了,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多了些慈祥,他会跟我多说说话,会对我多笑笑,有时也会夸赞我。但在学习紧张的我看来,他只是换种方式督促我,他对我的好,反而让我倍感压力。但这就是我跟父亲做不了朋友的理由吗?我好像也没有多关心他,也没有多理解他,我从没尝试过跟他吐露心声……我没有迈出这第一步,怎么就好像知道了结局呢?为什么我自己把所有的可能斩断了,还要指责父亲不好相处呢?我应该反思,我应该行动!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对儿子的深切期盼。我刚看到的时候,心里自嘲道:我孤独了,最多只能欣赏一下赤子创造的世界。所以,我与赤子的差距到底在哪呢?他们说,赤子指刚出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的人。赤子之心呢?以下是傅雷的见解“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而赤子孤独了,指心里平静下来了,可以清楚认识自己了,就可以取得伟大成就了。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若要剔除杂念,保持自我,不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想,我们可以尽全力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6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上了一堂好课;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向成功行了一段好路。书是我们一生的导师。——题记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儿子傅聪间往来的书信。不仅是一本充满了亲情的家信,更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好书。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亲几乎不近人情的教育与监视中度过的。受此影响,他对傅聪的教育也就沿袭了他母亲的风格,教子严格,家规严厉,加之傅雷脾气暴躁,父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僵硬。有一次仅为一点小事就大吵一架,傅聪离家出走长达一个月才被接回。

后来,为了深造,傅聪出国了,傅雷给儿子写了很多的书信,而这些书信最后集结成了《傅雷家书》。在这些信中,我们能够看出一颗深切的父爱之心,即使到现在读来,岁月都无法磨灭那种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关爱。

在这些信中,最与一般父亲不同的是,一开始傅雷在信中不断地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愧疚,诉说自己的后悔之情,后悔儿子在身边的时候待儿子太严格、太狠,并说到“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傅雷表现出的知识分子那种敢于反省的优良品质,更体现出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真切的爱。

随着我对《傅雷家书》进一步的阅读,我越来越感觉到傅雷是一个好父亲,虽然脾气暴躁是他的缺点,但是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望子成龙的那种期盼。在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不断的思念之中,在一字又一字、一封又一封诉衷肠的信件之中,一种微妙的感情与关系在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产生了—那是一种宛若朋友的父子情。在信中,他告诫儿子与人说话时不要把双手插在口袋中,脱下大衣时要把围巾也一起拿下,还建议儿子专注于学业,将谈情说爱暂且搁下,教他说话要学会委婉,要懂得感恩,要时常与帮助过自己的人通信等等,点点滴滴,不一而足。

可以说,傅雷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授予傅聪,希望对他有用。傅雷日日夜夜期盼儿子的来信,那种思念的感情透过书和岁月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对于儿子的来信,我们几乎感受到了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那种珍贵和期待。让人不得不感叹“封封信,涓涓情”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在外面求学的儿子傅聪,没有让父亲失望,早早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音乐家,也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对于我来说,读《傅雷家书》可以说收获颇多,除了书中傅雷说的那些谆谆教诲外,我对于父母亲的那种深切的爱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我深觉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贤人促膝长谈;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受到一位严师的教诲,阅读的甘露将会伴心田一生。而《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7

要谈教育,施蛰存曾评价过傅雷的教育是成功的,楼适夷也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这紧固式的教育,又或者说是中国教育,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教育吗?

据我了解,傅雷的教育方式是偏激的,能感受到他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他铸好傅聪未来的模型,让傅聪内心自由的水永远流不出这深不见底的模型。大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一次次要求孩子后,以“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借口一次又一次的安抚自己的心,一次又一次的成就了囚笼。只要时代在发展,囚笼就一直存在。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定下许多规矩,要求孩子执行,自己却很难做到。而傅雷却会反省自己的错误,成为孩子的楷模,这点我不得不承认做的很好。再对比一下我爸,他总是要求我做事要有一个规划,但是我的规划都藏在小脑瓜里,并不想写出来,为了避免他喂我喝“鸡汤”,我便沉默了,谁想到,他又喂我喝做人要大度的“鸡汤”。久而久之,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让我不满的事情也不断地堆积,“你自己也没有做到”之类的话,到了嘴边,又选择沉默了。所以我喝了很多“不能天天摆个臭脸”“我没有欠你钱”类似的鸡汤。

好像沉默的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傅雷家书》后段,傅聪回信的次数越来越少。电影《狗十三》中的主人公,不再反驳父母。电视剧《小欢喜》中患上抑郁症的“学霸”等等。家长与孩子的话题只局限于学习上,这又正好是孩子的雷点。每次与孩子讲话都会不欢而散。家长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究竟在哪里。这无疑在囚笼上加固更多的链条。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沉默,但人才也是越来越多,所以中国式的教育是好教育吗?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谈到教育时说:“教育不仅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地生活态度,使其以积极地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所以“为了孩子好”“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你什么也做不成”等等类的话,才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使“为了孩子好”和“为了孩子好”达到平衡,双方达成协议,这囚笼便不解自破。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8

读傅雷家书有段时间了,读了将近一半,读的很慢,每天睡觉前读一点,之前有感悟就是在心里想想就过了,这次却想写下来。是因为傅雷先生在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提到,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及时写下来,要不日后容易忘记,就形成不了系统。这一点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我一直以来都感觉自己掌握的东西很散,每次提到一个点我都懂,但要是系统的讲下来对我挑战就很大,今天似乎追寻到了一个原因,以后是要多动脑,多动笔。

傅雷先生提到学习,生活,工作都要科学化,要有计划,切不可一段时间只知道工作,一段时间杂乱无章的.生活,心情好就多工作会,心情不好就干脆不工作。看到了这份教诲,就像是自己想象当中的长辈给到自己的教诲一样。在有孩子以前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工作的,也不知道什么叫生活,超负荷的工作就像是拉紧的琴弦,一不小心便会崩掉,多次体会到过山车似的心情。有了孩子以后我又是一个极端,只想陪着孩子,觉得工作的再好那最终还是大部分功劳都给了企业,但是错过了孩子的陪伴便再也补不回来,这个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受委的活的紧绷的孩子,觉得好像自己不再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就这样大概到了孩子3岁。家庭的突然变故,让我思考了很多,也因此换了工作,在这份工作中我开始有了新的变化,我开始去找平衡。平衡这个度是很难拿捏的,我在这段寻找平衡的过程当中有过内心的撕扯,当时感悟到一点如果我还是继续超负荷工作,这份工作我遍坚持不了多久。我开始学着放松,学着去享受生活,当我感受到了工作以外的东西带给我的快感的时候,我对工作的兴趣也越来越大,感觉进去了良性的循环。这正是印证了傅雷先生的话,工作,生活都要科学化,不要走极端。

傅雷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教育孩子在习惯,日常细节,做人等等方面。而这些却都是他亲身经历和感受。所以说教育不在于简单的日常说教,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才能把细节,感悟讲给孩子听。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9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教子篇,是对孩子教育的文字篇本,也是一部艺术修养读物。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其间的谆谆教导,爱子情深,管教有方。

当我读这本家书,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感到里面有老师的教导,有长者的叮嘱,更有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有不同于很多父母的关爱,有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使人找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平时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家长要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拜读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来。他身为一个教育家,文学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和他一样的人。他对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都有研究,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使得他培养的对象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

父亲和孩子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它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使读它的人们都有所收益。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0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傅雷家书》,浅谈一下感想。

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评论家。《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先生及其夫人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的1954年至1966年的书信,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字里行间都父亲的爱与期望。

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都说,傅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过于严厉的,但父爱如山,实际上傅雷曾经说到,他要和儿子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他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对立的人,与孩子交流生活所感艺术所感以及对孩子音乐道路上的看法,却从不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他把孩子当成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同时借书信形式锻炼孩子思维,传播思想,互为彼此“忠实的镜子”。

在我看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是孩子的师长,但是我们拥有平等的人格。我们可以给孩子传授知识,传授人生的经验,我们也可以是朋友,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比肩成长。他们潜力无限大,他们身上会有一万种你意想不到的可能,只是,有时候他们少的的是因为来不及经历而产生的不了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等位的引导,而不是把自己放在高处给予想当然又居高临下的指导。孩子的人格值得尊重,他们的洞察力,创造性,想象力,感知力都非同小可,他们的勇敢认真和纯真,都值得大人学习。而我们,需要像朋友一样,走在孩子的身旁,共同成长。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1

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傅雷经过写家书来回忆往事,表达自我对儿子的思念,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傅雷还在信中常用很多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等。所以楼适夷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是位伟大的父亲,他对儿子傅聪进行苦心孤诣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更留下了一本呕心沥血的家教范本——《傅雷家书》。

“人格教育”贯穿着全书始末,傅雷反复强调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告诫儿子待人要谦逊有礼,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时刻心怀祖国与人民。在他看来,“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终才是做钢琴家。”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得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起来感人至深。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我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人们都说,一本好书能够影响读者的一生,使其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而《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2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的沟通也越来越少,感情也逐渐淡化。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经常与其儿子傅聪以书信的形式交谈,每一次交谈都那么的亲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前几章父亲总是懊悔自己之前对儿子那样不好,使得儿子的母亲也日渐消瘦,刚刚醒悟之时,离别也来临了,他曾说“我从来没有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亲情是世界上最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多少时间与距离都无法冲淡和阻隔的情感,这里面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

傅雷想要尽力的补偿自己的儿子,他知道,尽管他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对自己的自省,流露出他对儿子愧疚之情,后面也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日趋丰满,既不忍心打扰儿子工作,又想和儿子交谈的那种矛盾的心情,立然纸上,这是多么的符合实际呀!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一个真正有有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我仿佛可以看到傅雷博大开阔的胸襟,善良温厚的精神。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3

当我看完《傅雷家书》,难道“家书才抵万金”?傅雷先生是怎样现身说法教导孩子,每一封里,凝聚着一位父亲对祖国,孩子深厚的爱。

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创作。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在傅雷先生教导孩子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拳拳爱子之心,更是溢于言表。

读完《傅雷家书》,感动于傅雷先生言传身教,怎样高度负责饿精神与心力对社会,祖国及人类世界尽到自己的责任。

可以想象当傅聪从万里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欣喜的笑颜,而是两盒残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妇所表现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真诚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动。这样一对夫妇是中国夫妇的典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双双愤而弃世。即使生者已不在,可是他们的精神却会伴随着我们,用新的勇气和信心来面对更加美好的明天。惨痛的教训的背后,人们一定会清醒,一定会用正义的力量来阻挡魔鬼般疯狂的黑暗,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4

父爱是温柔的印刻在血脉中的守护——题记

两地之间,一封封真情的家书,一张张泛黄纸页,一画画用心的笔墨勾勒出了无穷无尽的父爱。

在1954年的家书中,他说:“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地拥抱你才能表现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父亲对于孩子总是深沉的,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父亲往往在童年中是那个严厉而让人望而生畏的角色,显得不易近人,他们的爱不常表现,但却异常申请,傅雷为自己从小对儿子的过分严苛道歉,三声真挚的呼唤是一个父亲在跨越父子之间的鸿沟。

“你现在的琴是租的还是买的?多少钱?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要多少钱……?”父亲如山这个比喻似乎再恰当不过,父亲宽阔的背,厚实的肩,让我们肆无忌惮的靠着,他们总是十分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尽管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照顾自己,但是在父亲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让人担心的长不大的小孩,尽管嘴上说着不耐烦,还是给予我们无尽的关怀。

父亲的爱,往往会带给儿子傲骨与气概。“身在国外,靠艺术谋生,而不能奔走于权贵之门……”傅雷告诉傅聪做人不骄傲,但面对权贵,却得有傲骨,傅聪“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做法,秉持了艺术家的尊严,傅雷看到了儿子的傲骨,满是欣慰与赞赏。

父爱如山的含义,也许是这样,若山上没有了繁花似锦,绿树成荫,也没有垂流千尺的瀑布和温和宁静的小溪,但就是那春似裸露的山峦,却也依然不动的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5

读《傅雷家书》,感悟浓浓亲情书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小时候,我很喜欢读书,每晚都捧上一本书看看,否则就有罪恶感,难以入睡。然而现在的我,却因学业沉重而“戒掉”了这一习惯,书离我越来越远了。可是,在孤独寂寞、伤心痛苦的时候,仍会很自然地想起初中时读过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写于1954年到1966年,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集,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家书,因为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更是一部包罗了艺术探讨、温暖亲情和人生态度的启蒙书。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闲言絮语,一字一句都饱含了作者的爱子之情。每当想起这本书时,我就会想起我的父母。父母亲都是工人,他们是大千世界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粗糙的手写不出优美的文章,在仅有的记忆中他们从未给我写过信!在学校里,我经常羡慕地看着别人手中的书信,有时想,就是问一句平安也好啊!电话与书信不能比的,书信是可以时时刻刻拿来温暖自己的,是可以永远珍藏起来的。

虽说骨肉相连,可总觉得相距太远太远。于是总是阅读《傅雷家书》,把其中的教导当成父母的话语。阅读中我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关注生活细节,懂得了如何理解别人和如何帮助别人,印象最深的是如何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傅雷家书》中说“每个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这句话对吗?想到这里,我尝试着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嘀嘀了两声后就传来母亲温柔的声音,接下来,仍是老生常谈的话语,千篇一律得让我感觉这种“母爱”是在走方程式。开学十几天了,身在异乡,思乡之情总不经意地被碰触,觉得委屈时晶莹的眼泪就会在眼眶里打转!父母,我是你们的女儿吗?为什么在我无助的时候都是自己独自舔着受伤的翅膀,独自躲在角落里哭泣?失望之际,猛然看见闹钟已是10点15分了,我惊讶于母亲的执著,因为曾多次让母亲9:30关机睡觉,可是母亲每每都违背这个承诺,这次依旧如此。想象不出母亲看到号码的激动,更想象不出母亲接不到我的电话时的失落。而我知道,她此时肯定激动不已,因为时隔十几日耳边又响起了女儿的声音。10点多钟,属于早出晚归的父母休息的时间,此时母亲仅为等一通可能等不到的电话。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欢喜的泪水,因为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我的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打下四个字——我爱你们!

《傅雷家书》让我发现了爱,理解了父母。我想,在此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会像傅聪那样主动把自己的成功、失败、快乐、悲伤倾诉给父母亲,让他们不会觉得与女儿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感谢《傅雷家书》!今后,我会与父母一起,共同到达成功的彼岸。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6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子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子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子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子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子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子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7

《傅雷家书》讲的是傅雷在他长子赴波兰留学时给他写的信。信中他们聊音乐,聊生活,聊理想,聊恋爱。他们是父子,也是老生,更是朋友。傅雷身为父亲更是对孩子关心有加,几乎是每个月就要通两回信,不论是忙与不忙,回的信长或短。他总是认认真真,逐字逐句的看过去,再一丝不苟的回信。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着浓浓的爱意。我觉得正是这一份份爱为傅聪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打下牢固的地基。

其中的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当时傅聪因出国不得已与初恋相隔两岸,他的父亲立马察觉到傅聪被恋爱所困扰。但他并没有立马让傅聪停止交往,只是提醒他,他的理想和学业的重要性。那孩子自己去明白道理。为了方便傅聪,傅雷花了不少钱弄了两个麻绳方便搬运。一位普普通通的翻译家却为了孩子学习了不少音乐专业的知识。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呀!正如温家宝所说:“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幸运的是,我也有一位这样爱我爱的深沉的父亲。几年前的一个暑假。窗外是辣的太阳毒蛇吐着信子,虎视眈眈的盯着我,真叫人待不下去。此时,在门外站的汗流浃背,满脸焦躁,面红耳赤。心中是数不尽的懊恼和倔强。

那天,和母亲因一件极小的事大吵了一架,一气之下,我站在门外不肯吃饭。谁知也听见母亲摔门进房间的声音。就这样站在阳光下暴晒,心却渐渐静了下来,却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门开了。父亲把我拉了进来,凉爽的空气轻拂着我的面庞。他没有说话,默默的为我添了一碗饭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我吃。“以后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不吃饭。”父亲依旧是那样面无表情,眼底闪烁着是不易察觉的关心呵护。他声音沉稳宽厚,听不出多余的情感,可能声音铿锵有力。穿透了我最后的倔强,心中的委屈与愤怒都随着泪水流了下来。父亲递给了我一张纸巾,欲言又止,终是没有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转身便去厨房洗碗。哗哗的流水声,宽厚的背影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是孩子最依赖最坚固的后盾,他们拥有着世界上最尊敬的称谓——父亲。他们的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他们没有优美的言辞去表述爱意,却用一个个微小的动作去传达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8

如果说《背影》中的父爱是含蓄的,深沉的,那么洋溢在《傅雷家书》中字里行间的父爱便是很直接的,外露的。书信中的傅雷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害怕儿子多走弯路,就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对儿子絮叨。看来再怎么严肃的学者在对待自己孩子时,也是那么自然可亲。

《傅雷家书》中除了一些探讨翻译、艺术之类的书信内容比较专业之外,其余的信中随处可见一位父亲对于孩子的谆谆教导。但谁曾想到,这样的一位好父亲,以前竟也经常粗暴地打骂过自己的孩子。早年的傅雷脾气暴躁,常常会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打骂傅聪,使得傅聪一直很惧怕父亲。早年父子关系紧张,傅雷有很大的责任。步入中年,尤其是当傅聪远赴波兰留学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伤害。于是,在《傅雷家书》的第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傅雷对儿子的歉意。

随着父子二人交流深入,他们的感情也愈来愈亲密。1956年傅聪回国度假期间,傅雷与儿子曾整晚促膝长谈。音乐,哲学,美术,人生等话题无一不谈。哪里还能看出他们一个曾是凶狠暴躁的父亲,一个是倔强叛逆的儿子呢?

傅雷通过书信给了儿子许多无微不至的关心,比如待人谦逊,做事谨慎,礼仪得体,劳逸结合,正确理财等等。这些建议或意见从来不是以“你要”“你必须”的口气来表达的,而是站在一位良师益友的角度提出的,没有丝毫居高临下的态度。在他看来,儿子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年,未来在音乐方面将会取得相当卓越的成就,而自己只需要尽量帮助儿子走向正确的人生轨迹,而结果也正如他所愿。傅雷将儿子不看作是儿子,更看作是一位能够与其探讨音乐,艺术的对手,给予了儿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他很普通,不是傅雷那样有头有脸的人物,但他同样对我很关心。他工作很忙,不能天天陪我,但他会用空闲的时间来与我天南地北地聊天,小到家中琐事,大到前途未来。他很少帮我做事,却鼓励我一直不要放弃。当我取得成绩时,他比谁都平静,而内心却早已是波涛汹涌。我虽不如傅聪那样优秀,能成为父亲的骄傲,而父亲也不可能像傅雷那样对我无微不至。我不羡慕,因为拥有父亲的陪伴与关心,就够了。

《傅雷家书》让我更加懂得,和母爱一样,父爱也是同样伟大的。但父爱往往是不动声色的,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父爱坚实,深沉,更多时候是默默无言的,需要我们去认真体会这如山一般的厚重。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19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子女的信件。可它并不仅仅是一些信件,而是一部真正的教子之书。

整部书中充满父爱,思想与艺术。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了。

傅雷从多种身份,角度与立场同儿子对话,可谓“一人多角”。他与儿子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父子,他们互相学习,关系平等。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0

尽管今日的互联网高度发达,书信往来已不是重要的通讯方式,但书信的内容深度、情感表达,远不是其他通讯方式所能企及的。从古至今,书信所言皆出自肺腑之言,动人深切,诸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无不是如此。而我所读的《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父亲,对远洋之外的儿子的思念与教诲。

《傅雷家书》比起《出师表》《曾国藩家书》等,称不上晦涩难懂,相比之下显得简单朴素,但是,字字句句都铿锵有力、斩钉截铁,包含着傅雷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对爱国情怀的深切感悟,可以说,这是一位父亲集毕生智慧所参透的哲理。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傅雷先生的书信中,不乏有这样简单而充满爱意的字句,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无不充盈着他的每一寸心肝,爱子情深实属让人动容,更让人察觉,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身上也投入了不少精力,直抒胸臆的情感让人读起来十分温暖,仿佛父亲就站在面前,孜孜不倦地倾诉着思念。

当然,如若是单纯表达思念之情,傅雷先生的家书就谈不上深度。我钦佩的是,傅雷先生能够在书信中畅谈人生与理想,思念之余不忘鼓励儿子要做个有担当、有理想、有胆识的人。

傅雷先生是个艺术家,儿子同样继承了他的衣钵,所以,我们在书中所能读到的是一位老艺术家在向他的儿子灌输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从人格的尊严到国家的荣辱,傅雷先生的见解独到且深刻。我相信,这也让傅聪先生明白做一个德艺兼备的艺术家有多么重要,有多么可贵。

他教导儿子,待人处事保持谦虚谨慎,理想要选大而实际,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位老艺术家经历人生百般折磨而屹立不倒所领悟出来的深刻思想,同样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诚挚的教诲与劝诫。

最让我动容的是傅雷先生的爱国情怀。他经历过动荡的战争年代,亲眼见到过国家在近代史上的衰落,更能体会到建国的不易与艰辛,也更能理解一个人具备爱国的赤子之心是多么重要。尽管我没有这些经历,但从傅雷先生所写的书信中,我能够深刻理解到他的爱国情怀—祖国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要将个人的价值奉献给国家与社会,传播真善美。

很少会读到这种感人深切的书信,但读完之后,我的心中也俨然有了一股正气,要有理想,有胆识,也要学会奉献与热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1

当我看完《傅雷家书》,才知道何谓“家书抵万金”。傅雷先生是怎样现身说法教导孩子,每一封里,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一位父亲对祖国,孩子深厚的爱。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亦师亦友,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深厚造诣。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有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灵感,快乐的学习。

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让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史时,不会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傅雷先生给孩子的家书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的是关注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供以借鉴,帮助孩子走出难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同时有体现了亲子,不一定是要为孩子做一份你自己希望的人生计划,而是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路。

读完《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言传身教,对祖国,社会,孩子,更甚于自己的高度负责。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记得傅雷在家书中写过“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也许他双鬓间的斑白就是这样来的吧。

从最后的几次书信读出,傅雷对孩子的无限眷恋和爱护,可以想象当傅聪从万里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欣喜的笑颜,而是两盒残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妇所表现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真诚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动。然而这样一对中国夫妇的典范,却在那个不应出现的年代里,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双双愤而弃世,不禁让人悲戚。

正是傅雷家书,让我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正是读了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父母的期盼。看着父母日益深刻的皱纹,看着那日渐泛黄的照片,看着父母去上班似的匆匆背影和下班归来的倦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背着父母一起前行。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2

不同的时期看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几年前,偶然翻看了《傅雷家书》,也只是把它当成一部记事小说看看而已,看看也就过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次重新阅读这本书,联系自己和父亲的平时,不免感慨。这本书里的傅雷在我眼里不再单纯是个严格的父亲了,他是用自己独特的父爱关心着傅聪,随时提醒他要戒骄戒躁,当傅聪得到玛祖卡奖第三名时,傅雷教导他不要骄傲,而当傅聪失意时,则从朋友的角度去安慰劝导他。认真读完这本书,有所感触,这何尝不是平时父亲给予我的爱:内敛含蓄,也许他不会像母爱那么委婉,但总给你一种依赖的感觉,总给你感动。

能听到肖培东老师的课,该有多么的幸运!肖老师语言柔和,平易近人,面对大家的提出的众多问题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他讲的《傅雷家书》让我再次更新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他举了他和他儿子的相处实例,结合书本和现实完美的讲述了这本书的精华,丝丝入扣,轻松地化解了我们心中的各种疑惑,轮到我回答问题了,说实话我当时特别紧张,生怕回答不好,毕竟台上台下那么多人在关注,此时肖老师好像看出来了我的尴尬,他轻声的告诉我:没事,就当这是个尝试,回答错了也没事,将来的你也许要面对更大的场面。短短几句话立马让我放下了包袱,冷静思考并回答出了问题。这节课是我感觉最轻松欢快的一节课,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通过肖老师讲的《傅雷家书》,我真正理解了父爱如山的含义,正确理解了父母对我们付出的爱是多么的重!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3

父母的心始终念着孩子,孩子从小的一颦一笑一直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渴望孩子能时刻相伴左右,但又希望孩子能在国外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大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矛盾,他们的内心是复杂的。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可谓呕心沥血,让我佩服。有人说,傅雷对儿子是“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看了一封又一封书信,确实如此。这样用心,让人潸然泪下。

书信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这种感情,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让我不时想起爸妈对我的爱。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他不是跟市面上的大多数书籍一样,《傅雷家书》收录的是一位父亲对于教育子女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一封封的信构建自己对于子女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傅雷家书》中傅雷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总告。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诚的心来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每一位父亲对于教育自己的子女都会很用心,而傅雷更是对于儿子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看出了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4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5

虽然我只读了50多页,但我觉得傅雷的家庭教育氛围很好。在这本书中,他们的书信知识闲谈家常,但从信中透露出父母对儿子的爱。教诲他们要如何成为优秀的人,让他们慢慢改正自己的缺点。他们从小就与自己的儿子分离,依靠的是书信进行沟通交流。而现在的社会上出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而傅雷与傅聪兄弟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代沟。

傅雷家书中同意反映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几千年前孔子早已推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到现代为止,有多少人是因材施教的呢?

《傅雷家书》我觉得是让现在人们反思自己对后代的教育方式,手段,让人们反思与家人之间的沟通问题,让家长反思与儿女之间存在的问题。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6

《傅雷家书》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的爱。

傅雷写给儿子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对傅聪的爱,整整一本书信写下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对儿子的期盼与思念。

傅雷呢,可以说是一位严父,傅聪从小就被傅雷严格的管教着,但是从出发点来说,他只是希望子女成才。事实上父亲的严厉对傅聪今后的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傅聪在出国学习的那段日子里,傅雷以写信的方式与傅聪交流,让他有一种父母与他天涯若比邻之感。傅雷说他和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父子之间的关系能好成这样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傅雷在儿子的教育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将大儿子傅聪培养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家,在傅聪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在生活中也时常给儿子谈心,为他排忧解难,教给他宝贵的人生,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合格,优秀,成功的父母。

金庸也曾这样评价过这本书:“这是一本中国君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成为中国君子的一本书。”我想这也就是这本书为何到现在还如此畅销的原因吧!

他告诫儿子: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越留着丝围巾,把手常常插在口袋或衣裤袋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他教育儿子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注意个人礼仪,由此可见傅雷先生是一个谨慎、注意细节的人,令人肃然起敬。

傅雷是一位好的翻译家,但他更是一位好的父亲,他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也在不断提高。高尚的父亲培养出成功的儿子,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爱。

浓浓的舔犊之情。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7

在做人方面,傅雷的见解很深刻也很独道,像“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不仅是做人,傅雷也呕心沥血的教了孩子很多做事的方法和准则,“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慢慢的学会控制,这也是人生修养的一个大项目。”“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立志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的秤过。”“一个人往往对有在手头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了的时候再去后悔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而宽恕我们自己的这种愚蠢,不想法去改正。”

当然还有处世之道,“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打击”“对别人就得防一着,别再那样天真,老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年轻人不比中年人纯洁多少,一切都要慢慢地观察,‘日久见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几句老话真有道理!”——嗯,确实是真有道理呵!

家书中还流露出了父亲对孩子的无限爱意和期盼,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词,——“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修得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有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但我这许多心意,尽管我在过去的三十多封信中说了又说,你都似乎没有深刻的体会……”——则可见父亲为儿子费尽心思,为儿子着想且不厌其烦!家书中,傅雷和儿子分享了想法,还有时加上“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你说对不对对。”之类的话,这里体现出了一个当父亲的严谨、谦虚的态度。

除了对儿子教导,还在音乐上,感情上对其做了指导,真可谓是无微不至,不一一举例了,傅雷在家书里的经典语句层出不穷,都让人感受非凡,这不仅仅是家书了而是做人处事的“圣经”!

没看这本书时,我还想,这傅雷家的家书怎么还让别人看,他们自己的家事让人看有什么意思!现在明白,虽是傅雷家书,但我们也要学会从别人那里吸取我们平常得不到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8

在一开始知道要读《傅雷家书》时,我本是不情愿的。虽然在那时并没有接触过这本书,但一听书名就感觉内容很枯燥了。但在暑假这短暂的时光里(每个学生的心声)去接触它时,却发现现实跟幻想总是有很大的差距。

《傅雷家书》中记述的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之间以信的方式的来来往往。这里面并不是普通的书信,在这些不寻常的书信中饱含着一家人之间互相的爱和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广泛的知识。

从这些家书中,我读出了天下父母对孩子广阔的爱。在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每一封信中,都写满看对傅聪的关心、鼓励与教导,很难想象,人们竟然会为了他人朝思暮想、牵肠挂肚,但转而又觉得平常看,因为“人们”是一对父母,而“他人”则是他们辛辛苦苦哺育打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所以,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严加管理,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严格规定每天的作息时间,还时不时地抽出点时间述说自己的辛苦,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感恩之星,并开始发奋学习。我这不是讽刺,也绝没有说家长这样做事=是错误的,他们可以有这样的权利。但很明显,平凡和频繁总能衬出特殊。相比之下,傅雷夫妇更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他们也很爱、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很想让孩子待在身边、有所作为,从信中就能读出,这些满到溢出的爱。但他们却作出了作为父母伟大的一波:他们让孩子提前出国,等于提前让自己与孩子分别。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咆哮孩子的表现,但其实恰恰相反,他们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孩子,这样做为孩子带来了更多自主、自由发展的机会,同时个,也让孩子能更多地吸收外界文化,这无疑是为孩子的未来能够充斥着光明做出了很大的帮助。在傅雷夫妇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么地深。

在读《傅雷家书》时,竟然总会在那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感到温馨。《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傅雷一家的家书,更是天下家庭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29

前不久读完了傅雷家书。直到读到傅雷夫妇的遗书时,内心不免有点痛惜,即便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十年。最近一直在阅读傅雷夫妇的文字,难免出现一种错乱。多亏作者对傅雷一家的书信费心收集,能有幸一瞥傅雷这一家人的思想,实属珍贵。

我也曾有过几年的书信来往。所以十分明白写信、寄信、等信、拆信的心情。书信中,人们多半会吐露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以及一些在生活上所理解的东西。而父母给孩子的信,则更多是寄托着思念与望子成龙的心情。傅雷家书里,满是傅雷夫妇对儿子的牵挂与孜孜不倦的教育。在了解了傅雷的教育后,我才得以增长我的见识,见识到一个真正有艺术追求的人对生活的看法,对艺术的态度,对感情的思考。

其实让我写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我肯定是写不好的。因为有很多语句还未能深刻的理解。虽然能明白句子的意思,但并没有切身经历以及感悟。平时的书也读的少,里面提及的部分文学作品,我也没有涉猎过。所以也只是在仅有的认知范围内尽可能的去理解,必然会狭隘许多。

关于自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思考最多的是做人这一个问题。觉得人生当中,做人是最难的。因为感情牵动或是生存环境,都难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以前我一直在想何为真正的“人”,觉得人的定义应该是勇于追求自由。真正自由的人不会牵制自己的感情,真正自由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自由的人不会被阻挡去路。只是这个自由是要建立在人人平等这个基础之上,否则自由将会变成放纵,成为罪恶的摇篮。所以,我一直认为追求自由的人是真实的人。在我心中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追求着自然,追求着自由。在生活中,在作品里,无不表现出纯粹又不乏内涵。好似自由存在于自然之中且不留下痕迹。

关于自然

人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在自然中表现出自我,也不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现在的人一直妄想超越自然,这也许是人畏惧孤独的一种表现。我们无法超脱自然而活,但是能为尽可能的接近自然。不断的超越着自我,追寻着自然的过程,应该是我们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至于自然是什么?我认为是趋向于完美的事物。人不可能完美,但可以完全,人也不可能成为自然,但可以无限接近于自然。

回到傅雷家书里,傅雷教育傅聪。“先要为人,再为艺术家,最后是钢琴家或演奏家。”这里我认为是傅雷对人生三个层次的看法。一个钢琴家,可能后天的勤奋就可以完成。而艺术家,则多多少少需要天赋和对自然的感知。而成为人,这里的人肯定是指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的人是最繁琐最难达到的。钢琴家最易,艺术家次之,学会做“人”最难。而现在的人为了达到目标、某种名誉不择手段,却恰恰忘记了如何先成为一个人。“超凡脱俗是自由,沉淀于自然,是追求着完美。”这才是我对如何成为一个“人”的理解。

而傅雷对艺术家的理解,也颠覆了我原来的认识。傅雷说艺术家要控制情感,要理智。之前我一直以为艺术家是充满了情感,然后把情感舒展出来。而傅雷说要控制情感,演奏的时候(艺术创作的时候)要保持理智。我想理智的东西如何打动人呢?后来才明白这是我的逻辑错误,其实艺术家依然是富有情感的,只是高度的情感需要高度的理智来控制。这样才能将情感更好的表现出来,来感染感知的人。这么一想,艺术家确实不是一般人能为之。一般人能有一个高度的情感已经是不容易,更别说高度的理智来控制这些。

我很喜欢傅雷家书,里面可圈可点的太多,我没有办法一一赘述。需要丰富自己的见识后,再来品读,应该会有很多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傅雷家书的第二天就买了一本克里斯多夫,这是家书中多次提及的一本书。此外,我在这一次的阅读中,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见解。只是觉得自己稍微一读书,就一堆的感触。不知道是情感上的敏感还是我见识太少。可能这本书真的很优秀吧,而我最近很少读到这么优秀的作品了。尤其是夹杂着这么多思想的作品。想必是十分诚意的,傅雷夫妇也没有想到这些书信有一天会汇集成书,供后人去学习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30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内容,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通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希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努力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可以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31

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那一封封书信,最长的长达几千余字,饱含着沉甸甸的父爱,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热情盼望。

在信中,傅雷身为父亲,能关照儿子的生活;身为教师,能教导儿子的品性;身为朋友,能与儿子谈论艺术;身为知己,能与儿子分享自我对艺术的见解。对傅聪来说,傅雷既为父亲,更为教师、朋友、知己。

在信中,傅雷能够放下父亲所谓的尊严,忏悔自我的过错,吐露自我的心声,消除父子之间的隔阂。

《傅雷家书》绝不是一篇篇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独特的教子篇。

而从傅雷先生身上,我又想到了自我的父亲。

不得不说,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是惊人的相似。对待孩子都总是不苟言笑,十分严格,甚至可用“不近人情”来形容。但那真的是“不近人情”吗?不,绝不是。父亲的一句句叮嘱,一声声呵斥,都饱含着浓浓的父爱和深沉的期望。

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没错,父亲的爱就像一座雄伟的大山,给我们撑起一片天,同时又给予我们像攀登高山一样的磨砺,教导我们人性的可贵与高尚。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32

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刊行不绝,长销不衰的只有两种:《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这次,经叙事者平台推荐,我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这本家书系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选编。

从书中的一封封家书,我感受到的是傅老先生对于长子真真切切的关心,关心孩子的学业、关心孩子的经历和挫折、关心孩子的心情等,不论是哪个方面傅老先生都摊开心扉和孩子真情诉说。

“父母胜过百个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乃至是一辈子的。傅老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期间,先后写了近百封信给他的儿子傅聪,担心远在异国漂泊的儿子淡忘中华文化。信的内容,小到有为儿子纠正错字,大到有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中。《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而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交流平台,书中最多的是他们畅谈对音乐的见解和感悟,他们是父与子的关系,也同样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傅聪现有的成就来说,与傅老先生对儿子的教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傅聪在傅老先生的影响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却日渐堕落!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在整个学校都是比较有名气的。为什么呢?从六年级以来,这个孩子多次旷课。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自己通过QQ给我发消息请假说生病了,当我给他的父母打电话确认情况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却表示孩子早上背着书包出门了,没有生病。我让他去找一找孩子,一个小学生不上学在外面还是存在很多危险因素,请家长找到孩子先确认是否生病,如果生病不舒服就先去看医生,没有生病的话就把孩子送到学校上课。结果一天过去了家长都没有回电话,也没有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面来,下午的时候,我给家长打去电话,家长告诉我她很忙,没有时间去找,孩子到了晚上自己知道回家的。

孩子母亲面对孩子旷课是这样的态度,可想而知后面的事情。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未来面对一切事情和困难的时候,最大的底气就是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好的家风家训能让孩子自内而外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孩子的举止谈吐、行为习惯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的质量。有的家长特别乐观,希望孩子可以自学成才,成为优秀的孩子。从来不给孩子正确的思想引导,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从不把与孩子交流放在自己行程满满的“日程表”里。你凭什么觉得孩子能自己成为优秀的人呢?

只有良好的家风、家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必须引起重视,细心呵护、辛勤浇灌才会开出最灿烂的花朵!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33

这个月,我阅读完了《傅雷家书》,它主要写的是傅雷夫妇给傅聪和弥拉写的书信。其资料包括对文学艺术的探讨,对思想上的交流,和对生活的关心。

傅雷是一个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孤傲倔强的傅雷。在当时被误认为“右派”份子,但他却为人耿介,时时饱含着自我的爱国之情,疾恶如仇。他还不忘经常给孩子写信,并告诉孩子要有一颗爱国的心,所以他的孩子受他影响也是个十分爱国的人。

傅雷夫妇也是一对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们虽然不像朗朗父亲一样,时常陪着儿子练习钢琴,但他们给予了孩子精神上的陪伴,他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文学艺术上的探讨。因为受他们的影响,傅雷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家,我为这样的家长就是中国父母的典范,我们的父母应当多向他们学习。

最令我感动的是,有一段时间傅雷病得很重,但他扛住自我的病痛,仍十分的关心孩子,给孩子写信,真的是呕心血呀!

傅雷写对孩子生活关心的信中,让我仿佛看到了我父母的身影。不管我们的父母多么的平凡,普通。他们的一生都在勤恳的对孩子们付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看那早上一碗碗热腾腾的面,那一句句亲切的问候,晚上那一杯杯热牛奶……都有我们父母的身影。我们不要辜父母对我们无私的奉献,要多去为他们着想。

《傅雷家书》让我看到了傅雷对孩子的爱,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好好学习,成为像傅聪一样优秀的人。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34

这个寒假,我再次重温了《傅雷家书》,对于傅雷对傅聪深沉的爱,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可谓是众所皆知的。在文中,他反复强调着做人总是排在首位的,学会做人才是人所要做的根本,这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脚跟;若是不会做人,那么人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另外,傅雷也多次提出“理财”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他对待生活的严谨。他对儿子所要求做到的每一件事,自己也会去改正这方面的不足。所以从傅雷的身上,足以见得他对“言传身教”四个字的完美诠释!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千千万万的父亲也和傅雷一样,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便会越发显得焦急。傅雷对大儿子傅聪倾注了毕生所有的心血,因此对傅聪的管教也是极为严苛,不过这对傅聪以后走上的音乐之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家长也开始步人后尘,在孩子不乖的时候用暴力解决问题,但这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毕竟有些家长并没有以身作则,所以这种做法只会加重父子之间的隔阂,让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

在当下这个衣食无忧的社会,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父母开始无节制地溺爱孩子,把一切最好的都要留给孩子。这不仅仅是在无形中毁了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觉间使孩子有了“父母对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想法,到头来,这种孩子以后所碰见的问题都无法自主解决,最终成为一辈子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值得令人深思,最终两名儿子也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这就告诉我们:只有经大自然磨砺过的花朵,才能真正的绽放,成为别人眼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35

最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傅雷家书》这本书信式的小说,这本书,是我看过书籍里面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书。整部书中充满父爱,思想与艺术。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有所不一样,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异常之处了。傅雷从多种身份,角度与立场同儿子对话,可谓“一人多角”。他与儿子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父子,他们互相学习,关系平等。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不仅仅显示出傅雷是个深情的父亲,他却更像是一个理解儿子的知心好友。此书同样是一部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从文学到音乐,作者的思想无不独立而又深刻。我觉得,不管是父母,还是小孩,每个人都应当去看看这本《傅雷家书》,因为这本书真的能教给我们许多的东西。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篇36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封家书,凝聚多少诗人的情才,让他如此反复的“拆“封”?一纸纸留言又聚集多少深沉的爱,才让这零碎的傅雷家书编订成册?答案很简单:深似海,宽如天的深情。

傅雷,一个伟大的翻译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这样深的印象不仅源于他对儿子傅聪成功欣喜的同时教导儿子谦虚为本,更表露在:儿子身处低潮,以一位朋友的身份去劝诫儿子在困难中学会坚强。当一封封家书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底中时,傅雷严父的形象便在脑海里种下种子,慢慢发芽,发芽的不是严父的“严”,而是严父的“慈”,严父的“情”。

“父爱如山”,这句话用在傅雷身上,丝毫也不为过,傅雷的爱确是如山沉重。为什么?因为里面包含的太多,有期盼,有欣喜,有忧愁,而更多的则是对儿子永恒不变的“情”与“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是李清照抒发内心忧愁之句。但倘若将“愁”字替换成“情”字,用在傅聪身上,倒也押韵。但给傅聪的“情”却不似李清照的愁,而是厚望与自豪之感了。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若傅雷的家书不是凝于情,恐使我觉得乏而无味,有了情,自然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但是我还得说说。

“情”一个简单的笔画,却可以拟出很多词,“亲情”,“友情”,也包括当下最敏感的话题------“爱情”,但众情之中,惟“亲情”令我觉得可敬可佩。“血浓于水”,众所周知,其实是古人验证是否为亲生子女的一种方式,虽无科学依据,但这词确确实实体现出亲情的“浓,厚,重”了。

汶川大地震,是汶川人永远抹不去的伤心记忆,其中感人的画面很多,很多。但我要说的是一个母亲的行为。大地愤怒地吼叫,不幸的她被掩埋在瓦砾下,但她却做了一个令我永生难忘的姿势,她用那柔弱的脊背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最令人泪如雨下的是:当救援人员发现他们时,母亲已然归去,而熟睡的孩子的摇篮的手机中,有一封未发出的信息印在屏幕上--------宝贝,记住,妈妈爱你。正是这句简单的话语让我潸然泪下。这封信息是用母亲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爱换来的。它凝聚着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所以变得珍贵无比。短短数字的一封“家书”不亚于傅雷的《傅雷家书》,换而言之,同样是以“情”相聚,哪有好坏之分?

无论是简单的几个字,还是苦心孤诣的长篇家书,只要是凝于情,就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他鼓掌欢呼,足以感动天地!这样伟大的爱不是深似海,宽如天,又是什么呢?这份爱,这份情,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