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书信大全 > 英雄的革命家书(通用5篇)正文

《英雄的革命家书(通用5篇)》

时间:

英雄革命家书 篇1

樟、榕二兄:

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冒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派〔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谜〔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待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回想当初,从家门走出,在途中独行的我,心中是怎么兴奋,但又是如何悲伤啊!爹娘呀,你这刚能扎翅远飞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哥哥呀,我对爹娘应敬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们了。 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之皋落镇与我见面了。

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惨。但是父亲内心的悲哀又是怎么样呢?

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直涌上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的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一连好几天,总在担心着这一段遥远艰险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

中国人民的灾难,和我们一生所以得到这样的遭遇,只得憎恨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残暴,也不得不埋怨我国当权者的腐败无能。

提起来话儿长,记得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我说,你走后不久,即有坏分子恶意造谣云:皇军讨伐大捷,八路大部溃散,冯家儿子已毙命疆场……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别是母亲)。我听了,突然心头狂跳,对恶意造谣者恨之入骨。然愤恨之余,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乎〔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那〔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离别之情,一言难尽。我每次提起笔来,即想到我辈一生之患难遭遇,使我心绪撩〔缭〕乱,手指颤抖,简直写不出什么来,只好搁笔而去。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 我现在很健壮,一切均不感困难。想咱一家最幸福、最愉快的就数我自己了,请不必顾念。我在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步兵第九旅第廿六团任作战参谋,现驻在安(阳)西曲沟集。来信可交河南安阳交通总局转九旅第廿六团交我即可。

我在情况许可时回家一探,希千万不要来找,因部队驻防不定,或东或西,恐不易找寻。

请即来信告以祖母、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姊妹等的详情。

遥祝

阖家老幼安康!

(来信示知,咱乡为平东县或平西县及第几区。)

庭楷

四月廿五号

旧历三月廿三

【背景链接】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平定县张庄镇下马郡头村。爷爷冯清泰,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村里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到我父亲冯庭枋这一辈兄弟四人,父亲为长兄,二叔冯庭榕,三叔冯庭楷,四叔冯庭桂。我父亲于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三叔不知道,以为他还在老家,所以在信的抬头有我父亲的名字。 这封弥足珍贵的家书,是家里接到三叔冯庭楷从军8年后寄来的第一封信(此前,三叔曾寄过两封信,可惜家里没有收到)。

三叔虽然只念过高小,但是他用毛笔小楷写的这封书信,字迹工整,语言真切,字里行间充满了阶级深仇、民族大恨,表达了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的耿耿忠心,洋溢着对骨肉家人的拳拳亲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我为更多地了解三叔的生平事迹,企盼能找到他的照片,为他短暂而光荣的一生梳理线索,搞清脉络,从1970年起,我开始寻访他生前的战友,追寻尘封的记忆。我还买了许多反映战争年代我军革命斗争历史的书籍,以求从中踏寻三叔平凡而光辉的军旅生涯的足迹,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开创新世纪的美好未来。

经过长时间的周折查询,我基本搞清了三叔的革命足迹。

三叔冯庭楷生于1923年,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3月后任八路军385旅独立2团政治处宣教干事。1940年6月后任385旅14团司令部测绘员、参谋。1943年3月在太行军区3分区(即3支队)司令部作战股任参谋。1945年10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队9旅司令部作战股任参谋。1946年1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队9旅26团司令部任作战参谋(正营职)。同年9月在山东巨野战役中遭敌机轰炸牺牲。

这封千金难易的家书,被我们精心地珍藏了整整60年。每当我捧读三叔的遗信,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珍贵的遗书所讲的革命道理使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其中所道出的真情让我愈发热爱百姓大众、敬重父老乡亲,这对我走好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我敬仰三叔,他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流芳千古,光彩照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和我的亲友尚未找到三叔的照片,对他生平事迹的了解也极为有限。

在三叔壮烈牺牲50周年之际,我曾带着花束和祭品,来到他为革命撒尽最后一滴鲜血的齐鲁大地,在无名烈士墓群前祭奠,向他表达所有家人无尽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英雄的革命家书 篇2

0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的《春望》,一封家书,是写信人真情实感的流露,它的重要性不在于那几张纸的重量,而在于因为它承载了文字而蕴含的巨大能量。看完红色家书,被先烈们50余封家书所传达的爱党、爱国、爱家的深情所打动,也被这强大的正能量所震撼。

《红色家书》共分为反哺义、雎鸠缘、手足亲、舐犊情四部分,几乎每一封家书都包涵亲情、修身、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家书通篇闪烁着追求真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

其中一个革命者的家书让我影响深刻。刘伯坚,四川平昌人。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刘伯坚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丰、会昌交界处与敌作战中负伤,不幸被俘,他在写给兄嫂的家书中说: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3月21日刘伯坚英勇就义,时年40岁。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舍小家顾大家,他所传达出来的对党和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牺牲的奉献精神让我为之动容。

纸短情长,不尽欲言。家书里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所表达的感情,让我懂得,不论他的岗位多么平凡,每一个牺牲的烈士都是共和国的基石,每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都是祖国建设这部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英雄不是高不可攀,榜样就在身边。 02

翻开《红色家书》这部朴实珍贵的红色经典,那一篇篇红色家书,每一篇都是一幅震撼心灵的感人画面,都是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让我思绪万千,泪水盈动,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是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真挚的至爱亲情,炙热的家国情怀,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组工干部,要将《红色家书》读在心里,记在心中,更要融进自己的血脉,从一封封家书的血肉深情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信仰之路。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学习革命先烈对理想的坚贞,做坚守信念、绝对忠诚的传承者。坚守革命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员镌刻于心的政治本色。“铡刀下,节不变。.。.。.”革命先烈刘绍南就义前高唱在狱中写下的《壮烈歌》慷慨就义,这份用热血和生命坚守的革命理想与忠诚,无畏无惧,触动灵魂!总书记指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彰显着党性本色,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做绝对忠诚于党的表率。读红色家书,就是要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最大的德、最根本的党性要求和终生必修课,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对党绝对忠诚,就是要把“四个意识”根植于心,把“四个自信”“四个服从”外化于行,始终做忠诚领袖、维护核心、履职担当的坚定践行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领袖的带领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学习革命先烈对事业的坚韧,做执着奋进、担当实干的先行者。每一篇红色家书都饱含着革命先烈执着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在艰苦卓绝的岁月,每一个选择为中国争自由、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共产党员,每分每秒都是在和生命赛跑。烈士裘古怀在被捕入狱后的一年零七个月中,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夜以继日的为党工作,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份对理想舍生忘死的奉献和执着,无悔无怨,触动灵魂!“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这是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今天,面对党的十九大新部署,对标新时代组织工作新要求,组织部门重任在肩,我们必须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执着奉献、实干担当。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把组织工作镜头聚焦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中心工作和复杂环境中,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组工特质,在服务中心大局中体现组工作为、彰显组工力量;要以爬坡过坎的压力感,把从严治党要求压实到每一个党支部,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实到每一名干部,从递一杯热水、解一个难题、坐一条板凳的真情中筑牢堡垒、淬炼党性,让党群鱼水情更浓;要以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大力弘扬“安专迷”精神,以精耕细作,把每一项工作都做成党和群众喜爱的“精品”,干出一流业绩。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学习革命先烈对清廉的坚守,做质朴纯粹、一身正气的模范者。红军的高级干部方志敏,被捕时身上只有一块怀表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新时代的组工楷模杨汉军,一生住在建于上世纪90年代墙漏水门开裂的家……这种一生质朴纯粹、一身清廉洁白的浩然正气,无私无欲,触动灵魂!花以芳香而美,干部以清廉而贵。组织工作具有特殊性,组工干部也成为一些人“围追堵截”的对象。我们要把“纯粹”“阳光”“规矩”放在案头、记在心间,树立过硬廉洁作风,始终保持“源头活水”的纯净。在生活中,要常常清清朋友圈,多交一些基层之友、人才之友、交心之友;在工作上,要常常把工作置于党员群众监督之下,让组织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抹去“神秘之色”;在平常时,要常常以“畏己知”之心审视自我,时刻绷紧纪律之弦,让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组工干部优良形象伴随始终。

“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然赴汤蹈火而不辞!”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我们要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奋斗情怀,朝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向前。

03

家书是维亲的传带,千百年来,承载着人类独有的生生不息的血脉恩情,是至亲骨肉的贴心话,此,家书价值之所以能抵万金。而《红色家书》的书写人更是在紧张的革命战争中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端,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勃发,于战火记忆中承载着殷切的思恋与絮絮的嘱托……

冷少农,牺牲时年仅34岁,在致其母的家书中说到,“照理我应该把家庭中一切的责任负起来,努力的去完成我一个好儿子,好兄弟,好丈夫,好父亲的事业,至少在外面应该努力的做一个显亲扬名的角色,极力的把官做大一点,把钱找多一点,并且找的钱应该全部送回家来,使得家里的人都享受一点清福,使乡里的人个个都要恭维我家的人。这样,我才能稍稍尽一点忠孝,这样,才不算忘恩负义。”在自己备受亲人恼恨弃绝自己时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希望,体及人民,“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同时我是社会豢养出来的一个分子,我受社会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也不敢对她忘恩负义”,这份为人子、为人兄的担当,至今应该垂范后人;“当父母长者的人,应该使儿女幼小者努力于社会事业,为大多数劳苦民众谋利益,除痛苦,决不要死死的要尽瘁于家庭”,作为一名父亲,他也依然秉持着这份情怀,以自己坚定的革命信仰和远大情怀期许着自己的儿子,“为一般被压榨穷苦无靠的人们而期许”,这份为人父的格局,更值得弘扬! 看到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张张触人泪目的老照片,我们能切身的体会到没有个牺牲的烈士都是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基石,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是有奉献情怀的伟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切换时空,英雄不是只高不可攀地活在故事和历史中,榜样就在身边,你我皆可。

04

我是喜欢写信的人,到现在我都经常给读小学的儿子写信,虽然如今用信件交流的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通讯方式所取代,可我认为书信的作用却是现代通讯无法替代的,因为字里行间会透露出写者的情感,并以整体而不是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诸葛亮的《戒子书》、曾国潘的《家书》、《朱子家训》、《傅雷家书》等经典家书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是写信人理念观点、心路历程、真实情感的个性化展示。而《红色家书》更是字字带血,句句含泪,读她们,就如同自己是战士,正浴血沙场;就如同自己是地下工作者,正“三过家门而不入”;就如同自己身陷绝境,仍矢志不渝……先辈们用朴实无华的话语诉说着对家人的依依牵挂,对事业的一腔热血,对党的无限热爱。

品《红色家书》,我品出了我们党的党风与传承千年家风的完美融合。我想,学习《红色家书》就应当让优良的党风落地生根,就要让纯朴的家风永远传承,用党风培养家风,用家风促进党风。总书记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连着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要让党风始终如春风拂面,就要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红色家书》作为个人修身立德、增长境界的重要内容,作为严家教、正家风的重要内容,发扬革命先烈家风建设的珍贵遗产,见贤思齐,带头示范,建设好家风。 0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不知承载着多少人的思念和悲喜,尤其是在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而从《红色家书》中我除了能感受到他们的思念和喜悲外,还读出了一种力量、一种希望,那种力量和希望然使我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第一封家书是何书恒写给他两位哥哥的,当读到他那句“我不望我家活多人,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我是不能理解的,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可能是无法体会到乱世里挣扎求生的痛苦吧。不过我知道虽曾有一句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但我想何书恒一定会选择做一个乱世中激浊扬清、追寻光明的人!每一封家书都寄托着写信人的希冀,当我读到杨杰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到的“世道艰苦,奋斗才是出路。幼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运气总是落在有本钱的人身上”时,我突然感觉很亲切,就如同我父母在我耳边叨叨,让我勤奋努力、脚踏实地一样。此刻,他在我心中再也不仅仅只是一个革命英雄,一个记载在书中的人物,也是一个殷切叨念儿子、期盼儿子能做一个有用之人的普通父亲。

在这些家书中还有很多都是革命先辈们临死前留下的遗书,在死前他们放不下自己的父母妻儿,他们也更放不下革命的事业和心中的信仰。如吉鸿昌所书的他们是“为时代而牺牲”,刘愿庵所书的“无产阶级的意识是不能抹杀的,这是中国一线曙光,我们的牺牲总算不是枉然的,因此我心中仍然是很快乐的”,熊亨翰所书的“余之死,非匪非盗,非淫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他们都是为心中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他们至死不悔!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读到这句时我不禁眼泪盈眶,刘伯坚他生时是不断追求中国新的出路,追寻他心中和平、幸福、温暖的中国,而死时他也是无悔、慷慨就义的,为了他心中的信仰,为了他心中期盼的新的中国!可能我没有像刘伯坚那样伟大的志向、那样无畏生死的精神,但我有一颗爱国心!在这一刻,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的感情是共鸣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我默默地念着,我放声的吟着,此时此刻心中似有激情万丈,热血沸腾!

我突然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先辈们渴求的为之奋斗一生并献上宝贵生命而得来的和平、幸福和充满生命力的新中国。先辈们心中的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达到并且相信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而他们的力量,那种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不能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正是当我们当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身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正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为时代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的家书,是一封封染着革命先辈们鲜血的家书!是一封封寄托着共产主义战士理想信念的家书!是一封封我们当代人无法遗忘时刻牢记学习的家书!

06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下宁死不屈,“为国牺牲”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在最美好的年华逝去,他们留下的则是一封封载有他们最浓厚情感的书信,这些书信汇成了《红色家书》——一封封为了国家而书写的信件。见字如面,这一封封书信透过铅字向我们传达着它们主人的故事与情感。

《红色家书》,书写的是壮志未酬的无奈,读懂的是寄希望于后人的殷切期盼。“壮志未酬奈何天”话尽了每一个年轻壮士的无奈。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生命留下雄心壮志未能实现实属无奈,但生命虽逝,壮志未逝,“还有后来人”是他们不灭的希望,让儿女继承自未完成的共产主义事业,让革命取得胜利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

《红色家书》,书写的是未能孝亲的遗憾,读懂的是为国牺牲的义无反顾。“白发双亲,未能奉养”,道尽了每一个牺牲的烈士的遗憾,垂垂老矣的父母,蹒跚学步的儿女是他们最大的牵挂与不舍。但“英勇就义——壮!壮!壮!宁死不屈,烈!烈!烈!”成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即使有着不舍与牵挂,但为了国家,仍一往无前,甘愿化作革命道路上的一道曙光。

《红色家书》,书写的是身陷囹圄的残酷,读透的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写尽了每一个年轻的战士所面临的残酷现实。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身陷囹圄;为了国家前途,他们危在旦夕。但“朝阳翌日红光艳,胜利预兆出彩霞”是他们每个人都坚定的信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他们的无上光荣,他们始终坚信胜利是属于共产党的,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可以牺牲一切。

《红色家书》,一本值得读的书,只有读懂了烈士们背后的故事,读透了每个人物的家国情怀,才能真正领悟这本书的寓意,才能理解共产党员四字的光荣与责任,才能更好的为了国家事业而奋斗!

07

近日,在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的大力推介下,全省掀起了研读《红色家书》的热潮。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应该要作出表率,于是我利用晚上空闲时间,细细品读了《红色家书》中的一些篇章,确实让人感慨万千,体会颇深。 一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都说“家书抵万金”,从一封封语言质朴、热情洋溢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即使他们天各一方,生死攸关,仍惦念着白发双亲,牵挂着妻子儿女。周恩来写给妻子邓颖超的信中既有离别的思念,又有工作上的支持,比起花前月下的爱情多了一份令人称赞、敬佩的成熟和深沉。

二是让我更加端正了人生态度。何叔衡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命运并非上天的安排,要积极面对人生。路在脚下,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对于自己走过的路,无论成败,都不应该后悔。对于未来的路更要靠自己来走,而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走好眼下的每一步,踏实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就组成了未来的幸福。”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我们面对顺境和逆境的人生态度,要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三是让我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净化。思想的纯洁是一名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经过《红色家书》的洗礼,不仅是让我增强了党性,更加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始终追求和谐、健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提升个人的生活情趣,时刻都保持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08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了时间。”

——题记

“我的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总书记曾这样说。古人云,“修其身、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贯彻着习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中南海的办公室,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一路走来,他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对知识有着发自心底的热切向往。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他随身带了满满一箱子书。为了借阅《浮士德》,他走了30里地。在梁家河村,习近平上山放羊也不忘读书。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紧紧追随总书记的脚步,细细阅读着如五星红旗般鲜艳的《红色家书》,手不释卷,抚今追昔,钩沉史海,感受着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伟大自信,这股穿透人心的力量,令我的思想受到洗礼、精神获得升华、心灵得到触动。

绿水青山聚英灵,红色家书抒壮歌。江西是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区、红土圣地,生长在江西的我,儿时便对井冈山八角楼等革命先辈旧址、英雄事迹耳濡目染;青年求学时,浏览名胜古迹,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工作后不忘读书、求知若渴,先后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诸多著作,如今又积极响应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号召,与《红色家书》结下不解之缘。这本承载着最真实、最生动感人故事的《红色家书》,具体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又反映了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从中有人感受到人间大爱、革命大义的家国情怀;有人领悟到苟利社稷、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有人传承了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忠诚信仰;有人身体力行着夙兴夜寐、日夜兼程的工作干劲。而我,在对老一辈革命家强大信仰精神力量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同时,更加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民族之魂,一种理想信仰,更是党在奋斗历史过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他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我常常在思考,总书记提处的“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究竟是什么?学生时代浏览故宫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珍藏国宝,仅仅是展品;参观长城,巍峨雄伟,仅仅是景点;参观国家图书馆,诸子百家,汗牛充栋,仅仅是藏书;阅读红色家书,直指心灵,触摸血与火的历史,仅仅是尺素信笺。凡此种种与文化自信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马克思曾经说过:“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便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载体中内在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它体现在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典籍、家书,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主体是人,而灵魂是载体中内在的精神。

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集合,对当代极度需要高水平精神滋养的青年一代非常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我认为,对于《红色家书》来说,文化自信,信的就是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家书》正是红色文化的充分展现,老一辈革命家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信仰。他们不仅严于律己,还严格要求亲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生坚守着共产党员的本色。许多家书都记录下了这种崇高的精神品格。《明志篇》中“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等,充满了铮铮男儿精忠报国的铁血正能量,展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中“我的人生观,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不要抛弃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在任何地方作事都一样”、“不论学工、学农,只要好好干都有出路”等,朴实生动的语言,为矗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广大青年修真正己点亮了指引的灯塔,铺设了未来的坦途;《亲情篇》中“家母病重,赶回服伺,亲侍汤药,未尝废离”、“只要我俩的心情紧紧的靠拢在一起,一切就没问题了”、“与人民事业结合必能长展骥足”、“这个时代总是要求我们多向前看”等,既体现了儿女亲情的温暖,又将感情与党的工作、国家的事业提升到了完美契合的高度,实乃对当今青年人生抉择最佳指引;《教子篇》中“我们应该以劳动生活为荣”、“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事业”、“要从艰苦的过程中,得出隽永的味道”、“在各方面都很刻苦的锻炼和严格的要求自己”、“要始终一贯的站得正、站得稳”等,句句箴言,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的理念,宛如人生最朴实无华的真理,指引着当代青年怎样做人、做事。诸如种种,《红色家书》既是老一辈革命家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时崇高境界的充分展现。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誓言,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也代表了近百年来中中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初心。读《红色家书》,字里行间、时时刻刻,我都深深体会着老一辈革命家追求共产主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矢志不渝、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节和初心信仰。国家危亡之时,无数满怀热血与理想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妻儿,义无反顾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了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一封封沉甸甸的红色家书,映照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群群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的身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是他们的伟大领袖,他们身后还有为共和国的建立而光荣牺牲的370多万共产党人。是他们的铮铮铁骨筑成了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实路基,这不仅是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的生命赞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长城,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础。

社稷苍生念,拳拳赤子心。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回首来时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舍身为国、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正蕴含着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前进道路上所不能忘记的初心和方向。让我们传承《红色家书》中的理想和信仰,汲取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红色革命精神的营养和力量,在当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关键节点,将学习阅读《红色家书》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密结合,以一片赤子之心、满腔赤诚之情,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忘初心使命,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青春的力量。

英雄的革命家书 篇3

图片说明:谢晋元给连襟张萍舟的信,写于1937年10月18日(共4页,图为第2页)。

图片说明:褚定侯写给大哥褚定浩的家书(共6页,图为第3、4页),写于1941年12月27日。

图片说明:1937年8月11日、22日,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最后两封信(每封各2页,图为第2封的第2页)。 (本版家书及相关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提供)

谢晋元: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70多年前,陆军第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昼夜,也同样在家书中用泰山鸿毛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在民族危难中,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这封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刚刚失守,此时距10月27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9天。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兄弟。家书共4页,用的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信笺。

谢晋元在家书中说,当时“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页信纸的左侧,有一行小字,是谢晋元写完此信的补笔,他叮嘱回信邮寄“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八字桥在虹口,曾经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两次在淞沪的激战之地,双方伤亡极其惨重。谢晋元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敌方援军已陆续进入淞沪战场,第88师奉命转攻为守,谢晋元率部撤离了八字桥。

谢晋元是极有操守的军人,从家书中可见一斑。“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孤军抗敌的事迹为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人数为400余人)。于31日退入公共租界。

战斗尽管激烈,但谢晋元还惦念着妻儿的安危。“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语气紧迫,透露出对家人的担忧。

谢晋元与妻子凌维诚是在一次婚礼上结识的,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尽管凌母对于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大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节过后,谢晋元预料日军侵华战争必然爆发,亲自将寓居上海的妻儿送回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诀。

部队退入租界后,谢晋元多次拒绝了日军的威胁利诱。1941年4月24日,他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6岁。

人物小传

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蕉岭。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任陆军第88师262旅参谋主任,参加虹口八字桥战斗。 10月26日,日军疯狂向驻地防线发动进攻。他率领第一营的400余官兵,坚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10月27日,上千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被赞誉为“八百壮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中国国旗,表示捍卫祖国尊严,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接着敌军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势险恶。29日,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31日,敌又以飞机大炮攻击仓库,他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冲出重围,退入租界。坚守仓库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褚定侯:古来征战几人回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同一天,日陆军第23军开始进攻香港。为使攻占香港顺利进行,日军大本营命令驻中国湖南地区的第11军向湘南进攻,以牵制中国军队的南援行动。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接受命令后,于12月13日发布了第三次进攻长沙的命令。12月23日,日军在新墙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区发起进攻,并扬言要在长沙度过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了。

中国方面迎战的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他当时指挥的军队共13个军约17万人。守军上下同仇敌忾,战斗异常惨烈。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排长褚定侯,率部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在坚守阵地的间隙,他提笔给远在云南昆明的大哥褚定浩写下了这封信,书法潇洒飘逸,通篇贯穿着大敌当前、视死如归的紧张气氛与战斗豪情:“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

这封家书写于1941年12月27日,当时日军已经渡过汨罗江,正在向南逼进。发出这封家书后不久,日军就进至浏阳河一线,褚定侯率部与日寇昼夜血战,在前有顽敌、后无援兵的困难情况下,直至全排官兵壮烈殉国,实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遗愿。

这封在战争中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书,后来从收件人褚定浩处,辗转到了弟弟褚召南手中。2005年,在看到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征集后,褚召南主动捐赠这封信的原件,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他对项目组委会说:“放在国博比放在家里更有用,更能发挥社会效益。”老人还回忆,二哥褚定侯去军校报到以前,曾去天台县老家看望祖母,在短暂的宁静日子里,他和邻村的一位姑娘互生情愫。但是,在山河破碎的日子里,有志男儿又怎会耽于儿女私情?褚定侯对姑娘说,等抗日战争胜利了,一定回来娶她,然后就义无返顾地走了。

毕业后,褚定侯先是被分配到了军令部,但他向上级提出:自己读军校就是为了参加抗日的,要求编入一线部队。于是,他被编入了陆军第41师121团任排长,到职不久即投入了第二次长沙会战。这次战斗以后,他写信回家说:日本鬼子非常狡猾,他们化装成农民前来侦察,但均被识破、消灭。会战中,中方士兵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们在自己身上绑上手***,然后舍身炸毁敌人的坦克。

仅仅两个月之后,褚定侯就率部参加了第三次中日长沙会战。他写下的最后一封遗书,是死守长沙的战士们在同一时期写下的1500封家书中普普通通的一封。《大公报》的战地记者这样写道:“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在长沙真是一个顶大的纪念日,从这一天起,长沙城外的炮火连天,昼夜不停的一连四天,有人说从未有任何一年的爆竹能和那几天相比。敌人第一、三、六、四等师团番号的士兵的鲜血染红了大稻区的沃土。先攻东南城角,攻不动,再攻南门,又攻不动,最后攻北门,仍是屹然不动。敌人作梦也不曾想到它面对着的是它所自称为消灭净尽的战士。而这些人的代表者,在元旦那天便写了1500封家书寄交给家人道:‘这一次不成功一定成仁’,哀兵必胜,何况敌人只携带了两星期的粮秣,从一日起就开始饿饭;而它们的上官却依然喝有名牌子的法国酒呢。我们的士兵在修械所高地创造出争夺至十一次的拉锯战,于是敌人溃退了。” 从中国守军元旦那天写就的1500封家书,可见将士们戮力同心、视死如归的气概。

到1942年1月中旬,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方的胜利而告终。日军伤亡5.6万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万余人。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后,二战同盟国与日军交战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称:“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人物小传

褚定侯,1919年生于浙江省莫干山。1936年,在杭州一中读书。“七七”事变后,回到了莫干山。不久,杭嘉湖地区沦陷,褚定侯终日在家,报国无门,感到十分苦恼。1938年秋,得知天目山办起了战时浙西临时中学,立刻前往学习。那年冬天,周恩来和当时的浙江省主席黄绍雄一起来到学校视察,宣传抗日,给了褚定侯很大鼓舞,于是,他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二分校17期学习。毕业后先被分配入军令部,之后褚定侯主动要求编入一线部队,于是被编入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担任排长。1941年,率部参加了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死守浏阳河北岸阵地,与全排官兵共同壮烈殉国。 浩兄:

如握!

前日寄二书,不知收到否?弟已呈报告与团部,团长未能批准,云此非常紧急之时,不准弟请长假。弟部队已于昨日早晨出发进占阵地,而于昨日下午,师长亲自到弟阵地中侦察地形,改命弟单独守浏阳河北岸之村落据点,命弟一排死守此处,命弟与阵地共存亡。又云若在此能坚守七天,则可有办法。因此弟于昨日(廿五)晚率部到守地,连夜赶筑工事及障碍物,阵地之后五十公尺处即为大河,河扩水深,无舟无桥,此真为韩信之背水阵矣。本日情报:敌人已达汨罗江,计程三四日后能到此,然前线队伍,能毕力能抵,则能否到此,是为问题。加之本日湘北本年冬首次飞雪,则敌人之攻势,该稍挫缓矣。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爱,务祈兄勿念。

兄上次寄来洋二百元悉数收到,祈勿念。

家中近来有信到兄处否?弟已久无告双亲矣,请能代书告之,云弟安全也。时在阵地,一切不便,故不多作书。 待此次作战后,则弟当入滇谒兄安好也。兄若赐言,仍可寄浏阳军邮第一五O号四一师一二一团二营六连弟收可也。时因北风雨雪交加,关山阻绝,希冀自爱,余不一一。

即请

冬好

侯弟拜上

十二。二七

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这两封诞生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硝烟炮火中的亲情家书,是著名抗日将领、中国军队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亲笔信。第二封信搁笔100个小时之后,蔡炳炎即在与日军的拼杀中英勇殉国。

第一封信的落款时间是1937年8月11日,说到“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当时距离卢沟桥事变已过了一个月,日军侵占平津后,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该事件被称为“虹桥机场事件”,日方以此为借口,命令大批日舰陆续登陆。蔡炳炎在信中介绍了当时报上记录的情况,如“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指的就是两天后即将爆发的第二次淞沪会战,第一次淞沪抗战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

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这是全民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上海及沪郊进行的大规模会战。蔡炳炎第二封家书的写作时间8月22日上午8时半,正是开赴战场之前。蔡炳炎深知此去意味着什么,因此在这连续两封信中反复强调,对身后事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包括日常用度的管理,女儿的婚姻,以及幼子的抚育。他提及自己的勤务兵周难乘乱潜逃,评价说“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紧接着,他写道:“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大敌当前之际,作为丈夫、军人,蔡炳炎选择了为国尽忠,随时准备好用生命来维护中国军人的尊严。

搁笔后没多久,蔡炳炎就接到上前线的指示,当晚随67师,率领全旅官兵进入沪郊罗店镇。日军数次进犯,都被全旅官兵打退。24日,日军大批援军赶到。25日破晓,日军11师团多田骏部队约3000人由宝山小川沙口岸登陆,奔袭罗店地区并占领了陆家宅、沈宅一线阵地。蔡炳炎率5000健儿与敌人鏖战一昼夜,死伤惨重,罗店血流成河,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血肉磨房”。26日,敌方二次援军也在源源开到,用优势的飞机、坦克、大炮阻隔201旅的后勤供应和增援部队。当天,相继传来本旅主力402团团长李维藩和一些营连长阵亡的消息,蔡炳炎调整部署后下令道:“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时近中午,蔡炳炎亲率唯一的特务排和402团第3营冲向敌阵,杀敌多人。约中午12时许,在距离日军阵地不到一公里处,蔡炳炎不幸被敌弹横穿胸部,以身殉国。

蔡炳炎牺牲时,他在信中格外惦念的幼子“老八”蔡浙生还不到一岁,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但父亲的精神却影响了蔡浙生一生,他一直记得父亲信中的那句话——“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后来,蔡炳炎的夫人赵志学将这两封家书用绫布装裱后,一直带在身边,辗转半个世纪后仍保存完好。1987年6月,赵志学将这两封遗书连同蔡炳炎写遗书用的钢笔一起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人物小传

蔡炳炎,1902年生于安徽合肥。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结业后编入黄埔教导二团任排长。在东征北伐诸战役中屡建战功。1936年初,任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5月晋升为陆军少将。8月率201旅向上海进发,参加淞沪会战。8月26日,亲自率部向日军主力盘踞的陆家宅冲击,不幸在距敌人阵地数百码之处中弹,英勇殉国。 志学内子妆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谅亦同此景象耳。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昨日报载,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同时又据报载,上海汇山码头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虽多众无以为。我等刻仍在此间休息,如沪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前函家用帐目由你管理,望即实行,无得疏忽,此为最要紧之事。保、亚、浙等儿辈均好吗?甚念。特此,敬颂时祺

洁宜于常州洪庙

八月十一日上午七时

志学内子糠鉴:

连日致书谅已躬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难。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

上午八时半发

姑母近来有信否?如无信来,再者本廿二日晚八时我彼等恐不在原地,汇款注意,等到苏州去。

英雄革命家书 篇4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张磊峰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净化与洗礼,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宝贵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以史为鉴,补足精神之钙、补齐能力短板、清除作风之弊,成长为担当强军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重温在烽火硝烟中写就的抗战家书,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时间深处重温泛黄的抗战家书,我们收获更加清醒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让我们万众一心传承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捍卫和平的无尽力量。

英烈长眠,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英雄的革命家书 篇5

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后,他组织东南亚各地华侨“打回老家”抗日,带回大批药品等物资。1940年8月,符克被国民党顽固派阴谋杀害,年仅25岁。 读信有感

我们是黄继光的传人,一直耳濡目染着“舍身堵枪眼”的壮烈与豪情。如今捧读符克家书,感受的是国难面前的另一种捐躯,他道出了“国之亡、民必为奴”的道理。符克捐躯为国、慷慨赴难的壮举,生动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指导员 余海龙

驱逐敌寇 抗战到底

吾谦爱弟:

来信收阅,备悉一切。“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生产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争取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战到底。

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爱子,我既赞成他的行动,这绝不是无意义的称赞。你了解吗?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孝 慈

十月二十五日

家书背后

王孝慈(1905—1992),原名向宗仁,陕西渭南人。1928年参加著名的渭华起义,曾担任延长县委书记、宜川特区党委书记。1938年10月,王孝慈给他的五弟向宗圣写信,鼓励他走出家乡奔赴抗日前线。在他的影响及家人的互相鼓励下,儿子、弟弟相继投入抗日洪流。 读信有感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一个社会的价值底座。王孝慈把抗战喻为伟大的母亲,生动诠释了团结抗战的神圣职责,是一腔家国情怀的告白书,是鼓舞抗战士气的号召书,是正义必胜的宣言书。

沈阳军区“神枪手四连”指导员 姜兴国

国敌家仇铸在心

吾弟如见:

传闻家庭巨变,房屋遭敌寇烧尽,人虽幸免于难,但衣物、器具悉付火中。思念及之,不禁泪下。我家何此不幸?本来生活艰难,已不堪其苦,今罹此种灾祸,日后怎能设想?况母亲已近花甲之年,年来又不断遭劫,其中痛苦,自可想见。愚兄身虽在数千里之外,心则无日不为慈亲而不安,而难过,而歉疚!徒以景况不济,势难救助,为之奈何!所幸吾弟现已安然逃出,希望即能就业,埋头技术学习,好好锻炼数年,将来总能为社会家庭出些力量。况你曾亲身经历此次浩劫,苦难算已受够,国敌家仇,铭铸在心,他日当不致有负慈母及愚兄之厚望也!

愚兄 春手上

九月七日

家书背后

钟敬之,乳名春郎,生于1910年,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左联和左翼剧联。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主任。1941年,他从延安给远在湖南祁阳的弟弟写下这封家书。 读信有感

这封家书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钟敬之看到家园沦丧的义愤填膺和对远方家人绵长醇厚的思念之情,读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国敌家仇,铭铸在心。当年,抗日将士义无反顾冲锋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装着国家,牢记军人职责。 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军区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 蔡红霞

望妻进步共抗战

最亲爱的惠呵: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此致敬礼

廿八、十一、廿八 群 于舒百

家书背后

胡孟晋(1912年—1947年),原名永荣,字以行,安徽舒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任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民运队五组组长,随军东进寿县、肥东、全椒,在全椒县城关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救亡团体。1947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这封信写于1939年,当时胡孟晋从前线回乡与妻子张惠短聚,临别时给妻子留下了这封语重心长的信。 读信有感

胡孟晋在家书里,期盼妻子成为女英雄,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真豪杰!“国危见忠臣”,这是男儿的血性豪情,这是军人的价值选择。

“当代雷锋”、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 庄仕华

抗战成功再相聚

振鹏贤侄如见:

廿四来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学业进步,甚为慰藉。

前方并不危险,请祖母大人放心,因为日本鬼子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会打仗,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百廿多次的仗,都是胜利的。有了一年多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自信了。

工作太忙了,不然也想回家看一看,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吧!……千万要好好保养身体,锻炼体格,是准备担当大事业的前提。

此祝

努力学习,并问你祖母和你母亲近好

醉 涵字

家书背后

袁国平(1906年—1941年),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这封家信是1938年12月袁国平写给侄儿的回信。然而“前方并不危险”,这仅仅是不想让亲人牵挂。袁国平“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的愿望未能实现。3年后在“皖南事变”中他以身殉国,后被安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读信有感

抗战英雄袁国平写给侄儿的这封家书,既倾注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更表达了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杨 铭

不被任何危难压倒

乙化、吴涛同志:

接到张鹤鸣同志的来信,得知你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由于领导的正确、干部的团结与战士的英勇,取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党所交给你们的任务。这就克服了冀东的孤立现象,便利了今后的坚持,预祝你们今年获得更大的胜利,来减低我们更多的困难。

至于谈到我们对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感觉半年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以后需做更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去克服困难。手***以后计划经常供给,可惜这次因敌人的扰乱与我们部队的分散,不能满足你们的希望。这些小小的遗憾,我们愿在下一次补偿之。

子光可速来,我们估计敌人最近会有一次较大的进攻,他正可利用在敌人进攻前的间隙赶快前来,以便我们能很好安置那批干部。

此致 布礼 楚离 一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39年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平西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1940年1月1日,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在北京市宛平县正式建团,白乙化任团长,才山任参谋长,吴涛任政治处主任。这封信是挺进军十团成立以后,十团的上级领导李楚离于1941年1月4日写给十团领导的信。 读信有感

此信是在敌人频繁扫荡,抗战进入困难时期,战友互相鼓励、领导关心十团建设的见证,信中处处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残酷现实,革命先辈们在任务面前不讲任何条件,在困境面前不悲观沮丧,表现出来的是不惧强敌的英勇无畏,是不被任何危难压倒的坚强乐观。

南京军区某旅一等功臣、四级军士长 林德华

待凯旋以报父母恩

父母亲大人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现在的我比以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此信至家不过慰问而已。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况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

祝身体健康 儿 云鹏上 七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43年3月,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日寇。4连先后打退敌多次冲锋,最后弹尽援绝,指导员李云鹏、连长白思才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指导员李云鹏是唯一留下家书的人。 读信有感

战场上彰显血性,家书中尽是温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个“孝”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个“忠”字,若是那天下太平,他定是个寸草春晖的好儿郎,但是无奈身处战火硝烟,日寇在中华大地涂炭生灵,多少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留下一句“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走上抗日战场。这是“刘老庄连”82名殉国战士的心声,也是所有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的心声。

新疆军区某师“卫国英雄连”上士 买尼苏尔

从信仰中汲取力量

崇英:

抗战又踏上较严重的阶梯,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号来掩饰他们的由破坏团结,而中途投降的阴谋。因之,专门有人制造摩擦,扩大摩擦。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切勿再惹人注意。我呢?就正在这样做呵! 你的诗,是进步了;但有些字句欠熟练。我改了些。然大体是不错的,今天《新民报》已登出,不过有些错字和看不清楚罢了。

现在你在新繁,当然救亡工作较少了。应当趁此机会致力于自然科学。为将来升学、应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以为英、数、理、化是应当弄明白的。我的缺点就在于此。不要单注意社会科学。

成都警报频来,但我愈跑愈健!勿虑!勿虑!

愿你努力进步!

父 字

七月十五日午后

家书背后

1939年7月,我党地下工作者车耀先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大女儿崇英和同学们进行抗日宣传经常遭到特务的破坏,心情苦闷。针对这种思想,车耀先给女儿写了这封信。 读信有感

车耀先1923年在一场战斗中头部负重伤,碎骨压迫神经导致成为跛足。成都警报频来,但他却在信中说自己“愈跑愈健”,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也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仰与乐观主义精神。

济南军区某师彝族下士 取比尔者

困境面前坚强乐观

大明吾弟:

九月二十八日信收到了,真是欣慰不已!

诚如你所说,总怕收不到信,就没有给你信。因为很久没有给你信了,一想起来,总是难过不已。而今,千言万语,从何说起呢?

春天曾发一电,因为你常走动,正不晓得已否收接?文兄去陕,已得知。因为各种原因,辰夫、崇基他们也一直没有通信。所以辰夫的情形怎样,也就不大知道了。

家林的一个小弟弟最近又病了,窦府真是多灾多难。但是窦大哥精神还好,虽然事情不大如意,此病彼病,他还是很精神地挣扎下去,这是我们大家都引以为慰的。

好久不通信,等于隔了几十年一样;以后,我想多给你信。祝你安好!

远昭

卅年十一月十二日

家书背后

黄洛峰,化名远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写给当时在太行山深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华北书店的刘大明的信。他们用特有的内部“暗语”进行交流,互相通报信息,交流情况。 读信有感

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折射出的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用全部智慧和力量,为全民族求解放的事业尽心尽力。

全军优秀士官、沈阳军区某训练基地四级军士长 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