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最新4篇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最新4篇》

时间: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那么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有哪些?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最新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篇1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也是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民族团结对社会繁荣安定的重要,深深感受到多年来民族团结互助带给我们的和谐幸福。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特别注意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和实践。在班主任工作中,与每位同学都多次交流、谈心,宣传政策意义,要求大家严格管理自己,不传谣不信谣,为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做贡献。在教学中,积极宣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绿色作文网民族共同繁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篇2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就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扎根心底,“五个认同”意识融入血液,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八桂大地。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成为模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悟 篇3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此同时,我国发展步入近代以来的最好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显著变化,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运筹对外关系、参与全球事务方面更加具有战略远见、更加注重开拓进取、更加积极有所作为。2020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与缅甸领导人就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达成一致,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新的重要共识,开启了中缅世代友好与务实合作的新时代,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东盟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宣告诞生,东盟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地缘战略空间的深化拓展,在新发展阶段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由国家改革开放边缘地区变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云南民族工作应该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因外部干扰而迟滞或中断;另一方面要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实践和探索,把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推进,更好地发挥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中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引领效应,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云南示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篇4

正当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际,学校举办这次集中学习培训,恰逢其时。这次培训,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准确落实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高校的党员干部,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贯穿其中的重大原则,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保证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切实提高民族政策理论水平,提高民族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做到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有效结合起来,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做好民族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