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心得体会【最新3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研学旅行心得体会【最新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研学的心得体会 篇1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理,总有一个在路上。”我认为这句话既是对研学的意义的完美的诠释,又是对身心的的慰藉。
而这一次的研学活动,使我们体会到了曹村的艺术文化之美妙以及故乡的文化魅力之精髓。
而首先,曹村向我们展示的,是它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从中,我们了解到花灯悠久的历史。而后,我们又开始了实践——制作属于自己的无骨花灯。
然而,花灯的制作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相反,这过程非常的繁琐与漫长。从老师说开始制作的那一刻起,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安静下来,开始细心雕琢自己手中的“匠心之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变得熟练起来,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在我们的双手上不断舞蹈着,雀跃着,我们似乎都成为了像罗丹那样的雕刻家一般,沉浸在创作的至高境界里。然而,花灯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刚开始,我还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而又有条不絮地进行着手中的裁剪,可是,随着制作的不断深入,我开始变得急促起来,也因为难度的提升,我的速度也逐渐慢了下来,跟不上他人的步伐了。
我开始慌乱了,头脑中变得一片空白,心中也宛如一团乱麻。我的动作开始频频出错,眼前也变得一阵晕眩,不知所措。随后,我又开始鼓励自己,终于,在调节下,我又恢复了常态。时间匆匆而逝,而无骨花灯也在我的双手上逐步露出它的“真面目”,终于,在花灯完成的那一刻,我长吁一口气,望着这盏花灯,我心中竞涌起点点自豪。就在那一刻,我霎时明白了花灯的魅力之所在。
随后,我们又前去参观了梅龙书院,在那里,我们冶养了情操,也体会到了家乡方言的文化魅力;在南拳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强健了体魄,也领略到了拳术(中国武术)的奥妙。
一日的光阴悄然而去,这一天,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它的光芒如旧。因为它在不断地以这种方式来告诫我:的课堂在路上,有成长,有蜕变,但是,这是青春赠与我们的礼物。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篇2
七月流火,九转丹成。为聆听窗外的声音,寻求更为自由的行走,我们上路了。“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我如行者,穿梭于腾冲大地,徜徉于青山绿水及乡愁之中,且行且思。
一、见人见事见山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始为研学旅行之初心。
人之精神,在于志趣于道。叩问腾冲教育之道,教育研学馆给予了我们清晰的解答。
古朴庄重的木屋,陈列着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发展的厚重史册,教育的源起、转化、兴盛、升华的清音铿锵有力,一代代腾冲人怀揣“兴腾”的梦想,从家乡出发,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了许许多多不朽的神话,令后人不由自主的神往和追随。没有追随时代,就无法抓住时代。遥想明朝军屯、民屯、商屯后中原文化于腾冲大地绵延后世,明清进士、举人、贡生、文官、秀才辈出。追忆陈鉴1471年即设司学始叹家国情怀之重,仰望唐知州1699年捐资开办义学领风气之先……南方丝绸古道提振了腾冲人的精气神,义学官学的兴盛织就了腾冲人的文脉,李根源、艾思奇、张问德、赵端礼、寸树声等腾冲骄子挺起了腾冲的脊梁……一路走来,见证前贤兴利除弊之伟绩,可歌可泣!
造化钟神秀,这块大自然最钟情的奇葩——腾冲,她特有的教育土壤,孕育出了厚重的人文、独有的民族风情、谦谦君子式的腾冲风骨,这一切起于教育,又反哺教育,并牵引着教育往更高处渐行渐远。
人之心灵,在于修德于性,追求弘道但却务本修身。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为我们立身指明方向。
绮罗文昌宫历经四百年风雨依旧散发出神秘而深邃的魅力,从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到孔子四大贤徒,再演绎到儒家文教与道教宫冠合一的民俗文化,无一不透射出中原文化在腾冲流动的气韵。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特异,展现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拐角楼”的范式,凝固成画。各种雕刻蕴意深远,各种造型栩栩如生,契合虔诚达善之意,诸如“凤穿牡丹、龙凤呈祥、三阳开泰、喜上眉梢”等精美装修让人目不暇给,尤其是“一担水照壁”上“有多少德行就有多少财富”的指意发人深省,矫正生命的向度。
人之境界,在于践仁于行。达则兼济天下,价值的张力为研学的畅行腾出时空。
江东银杏村,自然与身心相遇后绽放出生命之光使人勃发对生活的热爱。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敬畏生命的人;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诗意而浪漫的人;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自由而有梦想的人。——因为“五种树”的理念扎根人心:感恩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健康树,叶皮茎果皆入药;摇钱树,食药同源白果香;科普树,生物化石究成因;和谐树,一枝一叶总关情。银杏村不仅风光甲腾冲,更因祖辈传承的寨风家风使人崇敬。家庭“分官”总把银杏树留给老人养老,与邻舍树枝交错生长的果实平分,养雄株银杏的人家总能收到别人家收获的银杏果作为答谢之物,这代代相传的朴质礼仪成为了银杏村最厚重的人文精神。
人之经历,在于游艺于情。即兴于每日每事,笑对日出日落。乐情于山水,游艺于春秋。
蒲川茶山之旅,邂逅如约而来的美丽。水碧山清秀,人在画中游。在茶人的引领下,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中感悟人生理趣。文字上:茶字形象地点出了“人在草木间”的自然真谛;文化上:儒家喝茶长精神,佛家品茶见空灵,道家饮茶冲淡自如;文明上:茶道演绎出做人做事之风骨,既有内外兼修之执着,更有行进之样式。茶之前世今生,四季轮回,苦尽甘来,给人于出尘之感,飘飘乎天高地迥。
二、所思所感所悟
教育研学突破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藩篱,营造了教育的“第三课堂”,构建了大教育的平台,让师生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自觉探寻物外之趣,真正“聆听了窗外的声音”。“仰佐国家之风致,厚培桑梓之福基”,既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回归自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师生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自主建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事业的的价值信仰。让师生阅历更加丰富、经历更加精彩,人生更加丰盈,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为此,教育研学应该基于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
1、融合自然教育
天地大舞台,大自然是的学校,要提倡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近自然的教育理念,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腿,带领孩子们去认知新奇世界、了解万事万物,触摸自然的脉络,感受生命的美好。
2、融合合作教育
交流、沟通、合作是成长之基,让“一个人走的快但不如一群人走的远”的理念植根学生心灵,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路上,从团队合作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3、融合体验教育
“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和亲身品味,方能循事物之理,明德于物外。搭建舞台,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发展生存生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力。
4、融合家庭教育
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备受关爱关注到独立行走,在研学路上自觉保护自己,自愿展示自己,敢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担当,把师长、家长的谆谆教导化为具体行动,获得生命真正的成长。
5、融合学校教育。
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兴之所至,信手随笔,学校之所学均可在研学之中善思善用,把课本搬上研学剧场,课堂内外相统一,互为弥补,从而获得深度发展。
6、融合社会教育
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提炼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只有融入社会才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职功能。社会即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研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
三、善思善为善做成
自由的行走,深度的融合,必将塑造出教师的人生高度。
1、从教育层面看
研学即生长——激扬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潜能,直抵人心,指向至善;研学即生活——勃发人的好奇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激发情感,回归本真;研学即创造——唤醒人对世界本源的探寻和智慧追求,建构信仰,绽放生命。
2、从教师层面看
首先是为教师寻求到了一个可以汲取营养的花园,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感,寻求事业发展的支点,坚定教育信仰,终身从教;其次是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从困囿于学校的圈子中走出来,敞开胸怀,拥抱生活,变单一为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三是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自觉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寻求更为智慧的教育方法,去领略课外的精彩,去发现美的教育;四是升华了教师的育人观念,摆脱现实的奴役,跳出教育看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健康人性、健美体魄的大写的人。
3、从管理层面看
一是不断提供教师研学的机遇,让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研学旅行”;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及家长参与研学旅行,从家乡出发,走遍腾冲大地,并一路追寻,向着世界明亮那方奔跑;三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世界的精彩纳入学校、纳入课堂,让学生不出门亦知天下事;四是探寻“新教育”与研学的融合之路,创新研学方式,走自己的路;五是积极对接引进市外研学资源,打造教育研学共同体,博采众家之长,同研同学,全面发展。
人生若只如初见。“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研学旅行必然有最美丽的遇见,最美丽的记忆,最美丽的生活,一切文化的印记都将镌刻在我们灵魂深处,历久弥香。生活中孕育着美,而美隐匿于生活的深处。世界因研学而精彩,未来之腾冲必有“回行之思”,更多“行者”必返回人文传统,于历史的深处获得更多跃入当下的力量,“俯察品类之盛”,代代传唱腾冲精美的故事。
研学之路一路花开,远方更美丽。
红色研学心得体会 篇3
在远离广东省广州市区的长洲岛上,有一所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院校,那里走出新中国的5位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而国民党中毕业于此的中将以上高级将领达187人。这所学校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它被后人称为“将帅摇篮”,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
8月1日,学校组织我们开展“忆苦思甜:黄埔军校红色研学”活动,引导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在研学活动中,我们沿着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的路线进行参观学习。每到一处,讲解员都会为我们讲述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让我们在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中忆苦思甜,激发了大家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在黄埔军校大门口,讲解员告诉大家,黄埔军校建校初期,军阀混战,招生不易,当时军校大门前的一副对联写道:“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横批是“革命者来”。可以说这副对联体现当时师生投军报国的决心,受到人们的称赞。这副对联在孙中山逝世后,改为孙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便是“孙总理纪念室”。在黄埔军校大门西侧有一幢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曾经是教职员宿舍,因1917年期间,孙中山先生在此休息,在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后来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在这里,我了解到孙中山先生与梅屋庄吉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曾在梅屋庄吉的和服外褂的'背面挥毫写下了“贤母”二字,赞颂梅屋庄吉夫妇像慈母一样不求任何回报地支援中国革命,我也被他们深厚的革命情谊所感动。
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我再一次深刻了解到在那段烽火岁月中,孙中山先生和其他革命先辈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如今在长洲岛的码头边,黄埔军校依旧巍然耸立,战争已经远去,但这所军校所带来的传奇却在代代相传。
了解红色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我要向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优秀学生学习,汲取精神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