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优秀9篇)正文

《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优秀9篇)》

时间: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学习社会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1

xx年7月10日下午,窦xx校长为全体教师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课。

窦xx校长由世界杯比赛引出了国家至上、团队至上的价值取向,提出“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思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就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项价值准则进行了深入讲解。

窦校长结合xx附小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的价值取向《xx附小“十二五”办学行动纲领》,从爱国家到爱学校,从爱学生到爱自己、爱同事,让教师们明白了爱国的情怀不再是高高在上,离我们很遥远,而就在我们的身边,爱国就是从我们的身边的小事做起。

作为xx附小教师价值取向的敬业,不是简简单单的完成某项工作,也不是简单的加班加点,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做成一件事,一件对学校好、对学生有意义的事情。每位教师都要有一个颗不甘于平庸的心,都要有一份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里清楚地写着诚信、友善的字眼,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作为教师如何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马当先、一心一意、从一而终,时刻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在自我定位的同时如何设立更远大的追求?窦校长鼓励教师努力做到六项“既要·也要”(既要思想也要行动、既要感情也要原则、既要民主也要集中、既要碰硬也要示弱、既要严格也要宽容、既要平均也要激励),为他人称赞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本次党课对每位教师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一次头脑的风暴,发人深省,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全体党员和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解、认识。

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2

9月8日,教研室开展了“济南市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会”活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告,不是第一次听,可是听完黄老师的报告,仍有新的收获与感动。

首先收获的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黄老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分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并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比较,更深刻的认识到其内涵的广泛性和先进性;更为准确的明白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的大众化,更加的贴近生活。

其次是被黄万强老师的博学征服。黄老师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在第二部分,如何在政治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既有名家语录如蔡元培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也有专家分析,如在提到人生境界的时候引用了冯友兰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更有与社会文化热点的结合,如《平凡的世界》让我们感觉到黄老师既有高度又贴近生活。对我而言,在教学中启发最大的应该当属黄老师提到的“结合教学,自然得体的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我的政治教学有了新的追求与方向,不仅仅是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生活让价值观教育充满这生活的气息。

《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我们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青少年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人。

最后引用黄万强老师提出的几点要求来勉励自己:

1、让价值观教育充满着生活的气息。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既要高大上,也要大众化,既体现先进性和示范性,也要体现层次性

2、追求和实施艺术化的课堂,应有《岳阳楼》般豪迈,有《牧羊曲》般悠扬,还要有《阿凡达》视觉冲击力

3、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情感。

4、真学、真信、真情、真诚。

5、言出行,行必果,给学生以榜样。

6、廉洁从教,甘于奉献。

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价值观。这24个字反映的是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如今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利益诉求的不断分化,各种价值观交织碰撞,加之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断滋长,使得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凝聚思想上的共识变得愈加困难。近年来,诸如对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上该不该让座、“到此一游”此类问题的争论,从某种层面上看,折射的就是价值观的冲突。

古语有训:涓流成海、积土成山。社会由个人组成,每个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追求怎样的理想信念、秉承怎样的道德底线,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面貌。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社会思想的多元、多变的观念,就愈加需要我们凝聚一种精神力量,在各种价值观的交锋和博弈中,寻找到人们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淬炼统一的精神“内核”,从而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通过深入挖掘、培养和弘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共识,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群众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广大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得带头践行,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以核心价值观规范和要求自己,带好头、领好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影响更多的群众,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第三,加快对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和日常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工作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公民的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维度,既有富强、民主的目标,亦有文明、和谐的理想;既意味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和法治昭彰的社会建制,也意味着遵纪守法、崇德尚礼的社会生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后者更为前者提供了精神归宿和价值依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改革深水区的矛盾错综复杂,与之相伴随,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也更加明显和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价值上的“*大公约数”,不但能*大限度地为改革的推进整合力量、凝聚共识,也能*大程度地为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减震和抗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需要积极探索有效载体和传播方式。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从国民教育、媒体宣传、社会实践、理论研讨等多个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习总书记曾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需要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化育和培养。各地各部门应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制度建设中、贯彻到依法治国的方略中、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深化到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中,真正让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改革共识,在国家层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在社会层面上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篇5

已经深入学习对于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谈谈个人心得体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个提法,最先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我们先来看一下核心价值体系是怎么提出来的。2006年10月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没有明确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到了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提出了这个命题,但是也没有具体说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直到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这个问题,明确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里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包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后来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还包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最新提出的中国梦等理论,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比较清楚,不用解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有很多、博大精深,在这些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也有很多,我们给它的概括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后一个是荣辱观,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讲的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再重温一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纪乱法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大家注意,我们一方面这叫荣辱观,但是下面说的是荣跟耻,这两个基本上是一致的,抽象的称呼叫荣辱观,但是具体说的时候不说以什么为辱,而是说以什么为耻,这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什么直到才明确了它的具体内容?因为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在争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概括核心价值观?不同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从十七大到五年之间,这个事一直没有定下来,价值体系很快定下来,但是这个价值观迟迟定不下来。直到2012年11月召开,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共是24个字,12个词,分为三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2013年的12月份,中办发了一个通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12个词、24个字。

怎么来看待核心价值观跟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我是这样概括的,我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机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什么意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很多,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八荣八耻,记不下来。怎么把它精炼的表达出来?用了24个字比较精炼、比较浓缩的给它概括出来。应该说价值体系更大,把价值观包含其中了,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而价值观是这个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为什么提出核心价值观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价值体系跟价值观?因为它很重要。怎么重要呢?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人有血肉,对国家来说,血肉就是它的经济;人有头脑,对国家来说,政治就是它的头脑;人有神经,对国家来说,社会领域就是它的神经;人有灵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和价值观就是它的灵魂。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或者灵魂有问题,那非常可怕;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没有价值观,或者文化和价值观有问题,那么它也是非常可怕的。

温家宝曾经讲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经济、政治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它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影响,而文化和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也讲过,他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它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东西,就像人的魂一样,就像人的精气神的气一样,就像一个东西的基础一样。这个东西搞好了,那么这个团队就有魂,就有气,基本就好。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性的作用,就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个人体质好,那么他就很少得病,因为他免疫力强;体质不好,各种病都有可能得,因为他免疫力比较差。价值观就相当于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话,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莎士比亚是英国一个著名的作家,如果在这两者之间要抉择,只能二选一的话,丘吉尔讲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他把文化的作用看得比军事和政治的作用还要重要。还有就是普法战争的时候,普鲁士统帅毛奇有一句话,他说普鲁士的胜局早在小学教育的讲台上就决定了。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最后法国人割地赔款,上演了最后一课,那个故事就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后来大家就各自总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普鲁士这一方的统帅就讲,普鲁士的胜局早在小学教育的讲台上就决定了。普鲁士就是德国的前身,这个国家是非常重视教育的。这种教育不仅使得他们国民的文化素质比较高,而且使得他们的凝聚力非常高,组织力非常高,这样情况在战争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相对而言,法国就比较涣散,所以在普法战争期间失败了。后来这种历史的悲剧在二战之后又重演。

还有一句名言,德国著名的思想家韦伯讲,他说思想所创造的观念经常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利益火车头的行动轨迹。我们一般说利益是人行动的动力,利益就像火车头一样,人如果不追求利益,人就没有行动的动力,很多事就做不起来。但是我们发现,同样是追求利益,有的人走上了正道,有的人走上了邪道,有的人走上的是崇高的道路,有的人走上的是卑劣的道路。这怎么来解释?韦伯就提出了一个说法,追求利益没错,但是人同时还遵循价值观念的引导。这种价值观念就像扳道工一样,火车走上道路要由火车头带,但是走向甲道路还是走向乙道路是由扳道工决定的,这个扳道工就是它的价值观念。同样是追求利益,有人走了正路,有人走了邪路,就是因为他的价值观不一样。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句名言,她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她为什么讲这句话?有一次一个记者问她,中国现在向世界各地出口商品,以后中国会不会占领全世界?撒切尔夫人就讲,不用担心,中国现在出口的只是电视机这些有形的东西,他们还没有出口价值观这些无形的东西,只有中国能够出口那些影响西方人思想价值观的时候,对我们才是真正的影响,真正致命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不用怕。她讲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这些话有的是从正面,有的是从反面,说明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看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12词、3个序列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但是就像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讲的,人们对于熟知的东西往往不是真知。熟知未必真知,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不加思索,有些流俗化的理解。从学术的角度怎么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一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个层面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认为这个分法是相对的,而且这个分法是有所交叉的。比如说和谐这个问题,不光国家层面有和谐的问题,国家政局要稳定,整个社会要有序,人际关系要和谐,这是整体上的;对于社会而言也有一个和谐问题;对于个人而言也有一个和谐问题,比如说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跟社会的和谐,个人跟自然的和谐,还有个人身体跟精神的和谐。也就是说和谐不光是国家层次的,也包括其他层次的。

(三)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富强

富强这个词我们听的太多了,它的涵义是非常丰富的。

第一,富强是国家富强。国家富强不仅包括国家的富裕,也应该包括国家的强大。富跟强不是一回事,不应该把富强等同于富,也不应该把富强仅仅等同于强。富跟强是缺一不可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现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既富又强的国家;第二,富而不强的国家;第三,强而不富的国家;第四,既不富也不强的国家,可以说是积贫积弱的国家。不富不强的国家很多,比如说亚非拉的很多国家都是不富不强的。还有一类国家是富而不强,像中东那些卖石油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类国家,这些国家很富,比如说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均GDP都非常高,但是不是强国,基本上生活在美国的羽翼之下,如果真的发生战争,美国人自身难保的话,这些国家的安全绝对是个大问题。还有一类国家是强而不富,大家想强而不富有哪些国家?很多人都能够想到朝鲜,朝鲜不管是它主观态度上的强硬,还是军事实力上的强大,它的确很强,但是它不富。俄罗斯也属于这种,前苏联也属于这种,前苏联是典型的强而不富,一方面卫星能够上天,重工业非常发达,军事工业非常发达,但是民生不好。国家富强不仅是就经济领域而言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富主要是经济领域,但是强不仅仅是经济领域,还有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所以富强是个综合性的概念,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一个经济性的概念。这是跟一般人的理解不太一样的地方。

第二,国家富裕既包括政府富裕,也包括人民富裕。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只有国家富裕跟人民富裕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富裕。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有些国家是通过剥夺老百姓,把老百姓手中的财富聚敛到国库中,使得国家富了,但是民间却因此而穷了,这么一种国家的富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痛快一时,不能痛快长久。真正的富裕应该是藏富于民,育国富于民富之中,而要反对与民争利和国富民穷等国与民分裂的现象。我们看到富裕有两种:一种是人民富了,然后人民交税,国家自然也富了;一种是掠夺人民,把人民手中的钱全部掠夺到国库中,然后国家富了。第一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二种是我们极力避免的目标。我们知道亚当�斯密写过一本书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研究》,一般人把它翻译成《国富论》。我认为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他不应该翻译成《国富论》,应该翻译成《民富论》,因为亚亚当�斯密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富裕应该是先让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国家才能够长足的富裕,如果人民很贫穷,哪怕这个国家暂时是富裕的,它也是无法持续的。所以这个名字不应该叫《国富论》,应该叫《民富论》。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一段记载,周文王和姜子牙(姜尚)对话,姜子牙说有以下几种情况:“王者之国,使民富;霸者之国,使士富;仅存之国,使大夫富;无道之国,使国家富。”最好的国家是民富的国家,其次是那些士人,就是知识分子富裕的国家,再下而一等的国家是那些当官富裕的国家,君主富的国家是最差的国家。最好的国家是普通老百姓都富,这是最好的国家。管仲(管子)也讲过一句话,叫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你要治理这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老百姓富起来,因为贫寒生盗贼。只有富民以后才有可能衣食足而知荣辱,然后才好治理。第三,国家富裕不仅包括国民总体富裕,也应该包括绝大多数国民个体的富裕。比如一个国家经济总量非常高,人均也非常高,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是富裕的,还要看基尼系数。平均数可以掩盖很多东西,比如说绝大部分的财富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平均每个人的财富很多,但是这种平均没有意义,只有考虑到基尼系数,考虑到大家的收入差距不是那么大,这种平均数才有意义。很多人喜欢用GDP跟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应该同时考虑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现在是多少?近几年来基本上都在0.5左右。0.5左右是什么概念?就是50%的财富用于非平均的分配,就是不公正的分配。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这个国家的收入差距越大。中国人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前我们老是说这是平均主义的宣言,但是这个东西它就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治国者和公共管理者不应该把人性的弱点作为改造的对象,而应该作为自己出台各种政策的重要依据,因为人性基本上是很难改变的。人不光追求绝对利益,也追求相对利益,不光追求财富,也追求公正。

第四,国家强大不仅包括国家和国家实力的强大,也包括国民和国民权利的强大。要反对国家强而国民弱,国强民弱、大国寡民等国与民分裂的现象。有些国家是国家很强,但是国民很弱,国民在国家面前是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任国家宰割,这就容易导致暴政,导致集权主义等。有些国家是国家民权非常强,弄得政府没有办法,比如说西方一些国家,民权太强了,对政府构成威胁,政府做什么决策都反对,都搞不下去。一个正常的国家,既不应该是一个国强民弱的国家,也不应该是一个民强国弱的国家,而应该是国强民也强的国家,只有真正的国强民也强,才是真正的国家强大。这里面有一个关系,非常难处理。如果国家的权力非常大,这个国家可以不受外辱,就是其他国家打不过它,但是相对而言,老百姓会受内辱,由于权力太强大,权力没法制约,往往会对国家内部的老百姓构成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个国家弱的话,它不会对老百姓构成伤害,但是如果外敌入侵,它没法阻挡。所以,国家的能力不能太强,强的话容易伤害自己的老百姓,但是国家的能力又不能太弱,弱的话无法抵御外来的入侵。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国家要强,但是它的权力要受到制约。

第五,国家强大不仅包括国家硬实力的强大,也应该包括国家软实力的强大。软实力这个概念是哈佛大学一个著名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一般是从施压的方式让你接受,你不接受也要接受,而软实力主要是通过吸引的方式让你自愿接受。比如说外交,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够达到军事达不到的一些目的;还有意识形态,通过一些宣传使你觉得他好,意识形态的作用有时候比战争的作用还要重要。关于意识形态宣传有一个经典的说法,阎锡山问他的秘书,什么是宣传?然后他的秘书按照教科书的说法讲了一大通。阎锡山说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所谓宣传就是把自己往好里说,把敌人往坏里说,这就是宣传。然后又问他这个秘书,什么是政治?秘书根据教科书说了一大通,阎锡山说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所谓政治就是让自己人上去,让他们的人下来,这就是政治。关于什么是政治,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也有一个经典的说法,他说政治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的朋友弄的多多的,把自己的敌人弄的少少的,这就是政治。这个话很简练,但是一下子说到了本质上。毛泽东在《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什么是政治,他说政治的首要问题就是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意识形态宣传不是一个有形的能够打你的东西,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我们国家现在硬实力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包括我们的经济、军事、科技、资源等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的软实力是有问题的,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制度的吸引力,我们的外交,都不是那么的强,形成了硬实力比较硬,软实力比较软的这么一种不均衡的局面。

第六,国家富强最终要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国家很富,也很强,但是人民生活不好,这不叫真正的富强。真正富强一定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这种生活水平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生活水平用什么来衡量?经济学有一个特定的名词叫恩格尔系数,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比重越大说明生活水平越低,比重越小说明生活水平越高。为什么?比如说一年花10万,8万都花在了吃饭上,只有两万块是其他的娱乐什么的,这说明你的生活水平低,温饱问题刚解决。如果恩格尔系数只有20%,也就是说20%的钱用在了吃喝上,其他的钱都用在了高层次的消费上,这说明你的生活水平高。一般都用这个系数来代表生活水平的高低。中国现在的恩格尔系数大概是多少?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大概是42%,城市一般是40%以下。

第七,国家富强的衡量指标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世界排名。光有综合国力还不行,因为强不强、富不富是相对而言的,综合国力排名决定了是不是真富、是不是真强。大家预测一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能够排第几?我们看一些数据,这是2006年兰德公司出台的一个数据,中国排在第六位,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中国、俄罗斯。综合国力由什么构成?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资源力、社会发展、政府调控、外交力,由这些共同构成,然后换算下来是这么大的总量。美国是8000多,我们是3000多,差距还是比较的大。这是美国人的研究,然后我们再来看中国人自己的研究。社科院2006年出台了一个黄皮书,在这个黄皮书中,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排名第六,排在第一的当然是美国,然后是英国,然后是俄罗斯,然后是法国,然后是德国,日本排在了第七。这是2006年的数据。到2009年我们社科院有一个排名,我们排在了第七位,排在我们前面的有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然后是中国,排在我们后面的有英国、印度、意大利、巴西。到了2012年,这是最新的数据,还是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个排名,中国排在了第五位,排在我们前面的由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2、民主

民主这个词也是司空见惯。但是到底什么是民主?我认为人们讲了那么多民主是在以下三个不同层次上讲的。

第一,作为制度的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制度层次的民主。关于这个问题,胡锦涛曾经有一个说法,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民主不是选举,不要说选有举就是民主,选举上台以后照样可以违背老百姓的利益,违背老百姓的民意,一上台就变了。在竞选的时候一套说法,上台的时候又一套说法。不能把是否有选举作为民主的一个本质标志,而应该把是否反映了民意,是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作为民主的一个本质特征,这是我们党关于民主的一个核心观点。第二,作为方法的民主。它的本质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共同商量。比如说我们平时说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执政,其实讲的都是群策群力,讲的都是方法意义上的民主。第三,作为作风的民主。它的本质是少数服从多数,不搞一言堂,防止独断专行。比如说某个领导很有民主作风,它肯定不是制度,也不是方法,它主要是一个作风。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民主,实际上是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讲的。当民主出现的时候,要辨析一下它是在哪个层次出现的。

3、文明

文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叫“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的是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它的对立面是野蛮。我们知道恩格斯在一本书里面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蒙昧阶段;第二,野蛮阶段;第三,文明阶段。文明阶段的标志:一是文字,二是火。现在说的文明是什么?比如说民主、法治的程度越来越高,人民有礼貌、懂礼仪、有文化、有知识,把这些叫做文明。有时候人们把文明跟文化往往混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非常不一样的。与文化相对应的是自然,自然是没有人的因素参与,文化与人有关。比如说人制造出了一个东西,有可能是一个桌子,也有是可能一幅画,这些都是文化,但是天生的一块石头,天生的一块土,这是自然。文明对应的不是自然,文明对应的是野蛮,文明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涵义的词。

4、和谐

一说和谐就好象认为是没有矛盾,其实这是不对的,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矛盾。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时不矛盾,无处不矛盾,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人人有矛盾。区别仅仅在于,有的矛盾程度高一点,有的矛盾程度深一点,有的矛盾好解决,有的矛盾难解决,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物质,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矛盾。社会也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什么还要提和谐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矛盾太多了,包括贫富矛盾、官民矛盾、强弱矛盾、邻里矛盾、医患矛盾,正是有这么多的矛盾,所以我们才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矛盾,而是指社会矛盾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持可控的范围之内,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叫社会和谐。

第二,很多人把社会和谐跟和谐社会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指的是一种社会状态,就是在这种社会中各个社会主体相处比较融洽,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整体的社会比较有序,这是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类型的社会,它相对的是斗争社会,相对的是冲突社会。社会和谐还有真实的和谐与虚假的和谐之分。真实的和谐是大家各就各位,然后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并行而不背,这是一种真实的和谐。还有一种虚假的和谐,虚假和谐就是你想发生,我不让你发生,你想追求自己的利益,我把你摁住不让追求利益,看起来好像很和谐,但实际上是被迫和谐。这种情况不是真正的和谐,它是被和谐。社会和谐有横向和谐与纵向和谐之分。什么叫横向和谐?就是同等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和谐,这叫横向和谐。比如说同事之间的和谐,同学之间的和谐,邻里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相对来说好做到。还有一种和谐叫纵向和谐,就是不同地位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和谐,比如说领导跟下属,中央跟地方,官跟民,穷人跟富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虽然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但是真实的社会地位是不太一样的,他们之间的和谐是难以做到的,如果做到了,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真正和谐了。看一个社会是不是真正和谐,不是看它的横向关系是否和谐,而主要是看纵向关系是否和谐。

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6

古语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听取了黄万强老师的报告,我就有如此的感受。9月8日,教研室开展了“济南市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会”活动。我校全体老师认真聆听了黄老师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黄老师的报告通俗中无不渗透着高深的理论和智慧的光芒,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分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从政治学科的角度又一次认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社会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假冒伪略,坑蒙拐骗,人与人缺少了最起码的信任,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大的一部分国人缺失信仰,只信奉金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在新形式要求下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凝练的24个字分别就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价值要求,它与新时期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是新时期国家崛起和民族振兴的精神火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那么如何让实现呢?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我们的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想而知思想政治学科在其中将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践行生活主题,黄老师给我了很大的启示,结合黄老师的报告,我觉得必须要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首创培养“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长久的现代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每天四问”进德修业,可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着大大的进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四个模块,名称里都有“生活”一词,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生活。而且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要看到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并践行。那么,政治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无论是生活事件的呈现,还是真实观念冲突的诱发,其最终目标都要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通过生活主题,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深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政治理论由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由感而通,由感而化,达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以不经意的方式达到了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从内到外的收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时刻用这八个字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先让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的践行者。

学习社会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7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作为一个教育战线的新人,而从踏上从教之路的那一刻开始,也就决定了我教师生涯前进的方向和价值追求。我认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

这反映了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价值的追求不仅在于积极前进的脚步,也在于前进的道路上要以奋进的脚步和严格的。自律为太阳底下的神圣事业增色添彩。身为教师,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的价值发挥了没有,我的价值又发挥多少,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让我自省。我要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爱国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淡泊名利,传承文明,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要向一切不良的现象敢于说不,要向学生不断灌输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8

党的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强国富民的“钙”。也是实现“农科梦”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钙”。作为每一个农科人,只有认真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提倡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习惯,才能实现“中国梦”和“农科梦”。

一、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党的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三个倡导中的第一个倡导主要是从国家层面讲的,也就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或者说国家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面貌;第二个倡导主要是从社会层面讲的,也就是指通过社会的管理与教化要呈现的面貌;第三个倡导主要是从公民层面讲的,也就是作为公民个体所要呈现的面貌,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三个层面,但根本是人,即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对我们农科院来讲广大党员和职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因此,要发动广大党员和职工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就是思想上要有自觉性,即“内化于心”,只有学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化于心”的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外践于容”,也就是行动上要有自觉性。

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甚至被国际上成为“中国模式”,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有“一手硬,一手软”的部分倾向,在部分人员中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现象,甚至,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上出现了小月月被汽车碾压多人视而不救、南京大学生救助老人反被诬陷等事件,在商业领域出现了三聚氢氨牛奶、地沟油。在科研学术界也出现了西安交通大学某教授学术造假、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某研究员贪污科研经费养情人等违法违纪事件,以上现象的出现,说明在部分人员中道德沦丧,诚信确实,法律淡薄,更谈不上文明、和谐、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解决以上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现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践行。

三、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联系单位的实际,必须联系个人的工作实际。我们是科研单位,搞科学研究的精髓就是要“求真务实”,“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即寻找事物的客观规律,“务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搞科研绝对虚不得、急不得,更是假不得,尤其是农业科研的周期长,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农民的实际感受强等特点,因此,农业科研必须要“求真务实”,也就是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诚信是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是搞科学研究的底线,也是科研道德的基本规范。毛泽东同志讲共产党最讲“认真”二字,恰恰我们科研人员也应最讲“认真”二字,只有认真搞科研,才能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因此,我们科研单位的广大党员和职工要认真学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流动的清水,不断荡涤我们的心灵,经常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刘少奇同志所告戒的“要每日反省”,只有常照镜子,才能常正衣冠,只有常洗澡,才能常卫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我们心灵的“防火墙”,自觉抵制私心杂念。

农业科研除了具备其他领域的科研特点外,还具有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就是“艰苦”二字,农业科研主要有两个“战场”,除了实验室外,还有试验地和广大农村的生产田,第二个“战场”的特点一是田间劳作的艰苦,二是严寒酷暑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我院退休研究员崔润芝同志,虽然他学历不高,但在大豆研究上出了许多优良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二等奖四项显著成果,他的特点是不怕吃苦经常下试验田。我所许多有成就的退休科研也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以上事例说明吃苦耐劳是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基本要求。许为纲所长经常讲“下地”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和告戒科研人员要经常“下地”,只有发扬“敬业”精神,不怕吃苦,经常“下地”,才能掌握田间试验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其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地将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应突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是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普遍认同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不受民族、种族、国家差别的左右。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必然以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为基础。自由、民主、平等、和平是现代社会的价值理想。“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实现社会公正,更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

其次,应突出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发展的主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现代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应包含社会主义的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在中国文化中,“和”,不论作为一种原则,还是作为一种状态,都是人生和社会的共同追求。在西方文化中,“和”既有审美的一面,也有信仰的一面。作为一种信仰,其内在的追求是法则、秩序与和平。所以,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重和谐应该是其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最后,应突出社会主义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公民观、国家观等核心价值观。这是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国内、国际关系等方面构筑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因此在和谐视野角度下,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时代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是现实理性和走向未来的价值积淀,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没有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就会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动力,更难有效地推进和发展。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作用的发挥一定要与现实相衔接,才有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

第二,民族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必须构建新的核心价值观,但同时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伟大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其核心价值观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切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价值传统。当然,对于历史文化血脉和价值传统,我们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

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作用,而且这种价值观包含着非常高尚和值得人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核心价值观必须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历史和实践证明,作为支撑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理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号召力只能建立于崇高之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第四,开放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明确自己的阶级立场,既保持其应有的边界,又对其他价值观念保持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坚持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价值观念的对话。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当今世界文明的典型特点,它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推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正如十七大报告里指出的那样:“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繁荣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引领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相互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坚持在碰撞中扬弃升华,在交融中丰富发展自身的价值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精华。

建设和谐文化不仅需要构建健康的社会道德体系,也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没有全社会都认同的文化价值,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比较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但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是共同和一元的。这是一个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没有这一体系的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全民族奋发向上、开拓前进的旗帜。

当然,和谐社会能使人们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也能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从而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